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练习:单元达标检测卷(十四)练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练习:单元达标检测卷(十四)练习

单元达标检测卷(十四)‎ 一、选择题 ‎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它很有效地指导了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 ‎①作为自然规律,支配着自然界的变化发展 ②具有科学性,表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来自实践,对人们生产、生活有促进作用 ④对人的生产生活有指导作用,因而是真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①说法错误,“二十四节气”属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自然规律;②说法正确,“二十四节气”是人们对自然界时令和气候等方面的科学认识,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③说法正确,这一时间认知体系来自于实践,对人们生产、生活有促进作用;④说法错误,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判断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而不是对人的生产活动有指导作用。故正确答案是B。‎ 答案:B ‎2.“时间去哪儿了?能否找到它,带着现在的记忆回到过去,懂点事,听点话,让爸妈的笑容漫上脸颊?时间,或许就在心里,就是一个渐渐懂得了什么是辛苦,什么是责任,什么才叫一个家……时间哪里都没去,就在原地等待着,等待着看一幕幕花开的芬芳,等待着懂得的人,去做让它都感到幸福的事情。”这启示我们(  )‎ ‎①只有在时间静止的状态下我们才能感知亲情的可贵 ‎②承认时间处在绝对运动中就会陷入不可知论的泥潭 ‎③要正确把握好时间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④要善于在时间的相对静止中创造和把握当下的幸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①说法明显是错误的,故排除;②‎ 说法错误,因为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故排除;③④符合题意且说法正确;故本题答案选B。‎ 答案:B ‎3.平衡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小到体操中人在平衡木上的行走、杂技中的骑车走钢丝、直升机在空中的悬停等,大到人类的生存、地球的运转、天体的运行等等,都是保持平衡的一种状态。世间的万事万物,之所以能不停地运动、发展、前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保持了平衡。要使“平衡”成为人们的“大智慧”,就要(  )‎ A.理解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关系 B. 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的关系 C.精确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度 D. 正确认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解析: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A项错误;“平衡”在材料中是指保持事物的性质相对稳定,使“平衡”成为人们的“大智慧”与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正确认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没有必然关联,B、D两项不选;要想“平衡”,使事物的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就要精确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度,C项正确。‎ 答案:C ‎4.2017年8月,四川九寨沟发生7级地震。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类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这表明(  )‎ ‎①世界是不可知的 ②物质与意识具有一致性 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④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表明物质与意识具有一致性,故选项②符合题意;“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表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故选项③符合题意;选项①属于不可知论,排除;选项④‎ 说法错误,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绝对的,而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答案:C ‎5.诗词语言的锤炼与修养,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有一个理论问题,对于一个诗词爱好者特别是诗词作者来说,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水平,就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努力学习,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取得实效。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一宝贵经验说明(  )‎ A.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说法错误,物质不依赖于意识,故排除选项A。选项B不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属于认识论,故排除。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与材料无关,故排除选项C。材料强调“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故答案选D。‎ 答案:D ‎6.经过科技工作者的长期探索和努力,2017年6月15日,我国在浩瀚宇宙架起了一台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太空望远镜。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观察宇宙样貌、探索宇宙奥秘。材料说明(  )‎ ‎①顺应自然规律就可以发现宇宙的奥秘 ②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④科学家的努力是推动对宇宙的认识发展的直接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①表述错误,说法绝对;②③符合题意,根据题意,通过太空望远镜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观察宇宙样貌、探索宇宙奥秘,说明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④表述错误,实践是推动对宇宙的认识发展的直接动力。故本题选C。‎ 答案:C ‎7.‎‎2017年7月6日 ‎,欧洲梭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的实验组宣布首次发现双粲重子,该发现由我国科学家主导。我国科学家高原宁表示:“发现粒子仅仅是个开始。由两个甚至是三个重夸克组成的重子还有很多没有被发现,未来的研究依然会非常激动人心。”这一研究表明(  )‎ ‎①人们的意识能够把观念变成现实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 ③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欧洲梭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的实验组宣布首次发现双粲重子”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故选项④符合题意;“未来的研究依然会非常激动人心”说明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故选项②符合题意;选项①说法错误,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排除;选项③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规律,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答案:C ‎8.‎2017年7月5日,云南怒江州贡山县普拉底乡发生泥石流灾害。泥石流的爆发与人们破坏森林植被,造成大量山体裸露、滞水能力降低有着密切关系。这告诉我们(  )‎ ‎①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 ②社会是客观的物质性社会 ③世界是客观的物质性世界 ④人可以能动地改造自然界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解析:泥石流的爆发与人们破坏森林植被,造成大量山体裸露、滞水能力降低有着密切关系,这告诉我们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①正确;材料讲述的是自然界是客观的,没有表述人类社会是客观的,②不选;材料表明泥石流灾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佐证了世界是客观的物质性世界,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人们改造自然界,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 答案:C ‎9.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指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这一观点的唯物论依据是(  )‎ A.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B.正确的意识是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 C.物质决定意识,主观符合客观 D.事物的联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解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是唯物论道理,A项与设问要求不符;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B项错误;“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这一观点的唯物论依据是物质决定意识,主观要符合客观,C项正确;事物的联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是唯物论观点,D项与设问要求不相符。故本题答案选择C。‎ 答案:C ‎10.“国庆逢中秋”是由闰六月所致。2017年是农历丁酉年,因有一个闰六月,‎10月4日出现了中秋国庆喜相逢的情况,这是古人为协调阳历与阴历的天数、更好地指导生活和生产而设置闰月的结果。这说明(  )‎ ‎①世界观决定人们的方法论 ②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 ③哲学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规律的客观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古人为协调阳历与阴历之间的天数,更好地指导生活和生产设置的闰月方法,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和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③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答案选B。‎ 答案:B ‎11.‎2017年4月13日,美国航天局宣布,“卡西尼”探测器在“土卫二”喷出的羽流中探测到氢气,这意味着“土卫二”具备生命存在的几乎所有已知要素。“土卫二”由英国天文学家William Herschel于1789年发现。早在2009年,Cassini探测器就曾发现“土卫二”南半球的冰层下存在海洋,并且发现含有冰粒和盐分的蒸气从冰层裂缝喷出。材料进一步佐证了(  )‎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人们在“土卫二”喷出的羽流中探测到氢气,进而推知“土卫二”具备生命存在的几乎所有已知要素,这说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正确;早在2009年,人们就探测到“土卫二”南半球的冰层下存在海洋,现在又探测到“土卫二”具备生命存在的几乎所有已知要素,这佐证了认识具有无限性,②正确;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③不选;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 答案:A ‎12.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这些理念表明了人类活动是 ‎(  )‎ ‎①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追求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②以研究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价值观为根本目的 ③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④发挥人的本质能力,有意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这些理念表明了人类活动是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追求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有利于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研究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②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是不能被改造的,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2周年。红军长征是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一场大搏斗。在极为险恶的战争环境和极为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红军战士天当房、地做床,吃草根、啃树皮,翻雪山、过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25‎ ‎ 000里,经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和人间奇迹。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指出:“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作用的知识说明长征精神对革命胜利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作用。‎ 答案:①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长征精神是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②长征精神激发了中国人民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信心,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③伟大的长征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激励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争取光明,必将指引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全球创新者大会于‎9月8日至9日在深圳举办。在本届大会上,人工智能成为会场内外关注的一大热点。‎ 人工智能是研究使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的学科。‎ 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同的专家学者看法各不相同。英国知名物理学家霍金曾警告,发明AI(人工智能)可能会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难,如果管理不善,会思考的机器可能会为文明画上句号。可是,也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人工智能研究创造的智能机器,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甚至有时候比人类做得更好,但是,机器永远不会获得人类那样的智慧和经验,“人类永远是赢家”。‎ 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对人工智能发展有不同看法的原因。‎ 解析:首先审设问,设问指向是分析不同学者对人工智能发展有不同看法的原因,即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由此可见,这里要用认识的反复性的原因来说明。其次审材料,材料中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这既要从学者自身的角度找原因,也要从人工智能本身的复杂性等客观方面找原因。最后,组织答案。‎ 答案: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②认识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科学素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学者认识的差异。③从客观因素来讲,人工智能技术本身比较复杂、专业,影响面广,涉及科技进步、发展方向、人机关系、伦理、法律、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并且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所以决定了人们对它的认识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