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0届高三暑假第一次返校考历史试题
厦门双十中学2020届高中毕业班暑假第一次返校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全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2.非选择题的作答:用合乎要求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第I卷(选择题) 一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反映了 A. 契约精神是古今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B. 契约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拓展丰富 C. 契约精神自古以来就是西方的主流思想 D. 契约是关于国家和国家权力起源的学说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从古罗马到德国,契约精神的内涵不断的在发展和丰富,故选B。材料信息并不只是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特征,也体现了政治的内容,故A项不可能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并未罗列出其他的思想,没有对比无法知道其是否是主流思想,排除C;契约不仅是关于国家和国家权力起源的学说,同时也是一种经济特征,D项不能反映材料整体,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西方的人文思想,主要考查西方国家的契约精神,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材料的整体入手分析。 2.16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思想家一直致力于通过新的方法来研究自然世界。这些方法包括细致人微的观察,以及对经验数据的逻辑陈述,而更重要的是运用数学来进行分析:欧洲思想家的行为 A. 从根本上动摇了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B. 有利于用理性发现人类社会法则 C. 直接引发了西欧各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D. 促使人们开始关注现实社会生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理性是指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根据材料“更重要的是运用数学来进行分析”,说明基于现有的理论,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表明欧洲思想家的行为中有了理性的成分,故B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欧洲思想家在研究自然世界的方法中已经渗透了理性的成分,并不能得出根本上动摇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故A选项错误;西欧各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引发原因有很多,不能说由它直接引发了西欧各国的宗教改革运动,故C选项错误;促使人们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在14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开始,故D选项错误。 3.18世纪中期,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责任内阁制形成并逐渐完善;1912年,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下的责任内阁制。由此可知责任内阁制旨在 A. 体现社会契约的精神 B. 实行天赋人权的思想 C. 实现三权分立的学说 D. 践行主权在民的理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责任内阁制形成并逐渐完善,使英国民主政治逐步完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下的责任内阁制,使总统的权力受到制约,有利于政治民主,所以责任内阁制旨在践行主权在民的理念,故D正确;材料信息与社会契约无关,排除A;天赋人权意指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三权分立,排除C。 4.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文化水平进步情况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 启蒙思想推动法国基础教育发展 B. 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 C. 欧洲贵族推动法国启蒙思想传播 D. 出版业是欧洲文化水平进步动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表中数据看出,17-18世纪,法国有阅读能力的人所占比例和妇女的识字率都明显提高,说明文化教育有利较大发展,同时欧洲出版新书和普通人藏书量都有较大增长,这有利于启蒙运动传播新思想,故B正确;材料反映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A错在因果倒置,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欧洲贵族”的信息,排除C;社会发展推动文化进步,而不是出版业推动文化进步,D表述不恰当,排除。 5.新航路开辟后,从亚洲输入欧洲的香料比开通前“扩大了三十倍”,还有世界各地的新商品如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在欧洲市场上流通,更是改变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地位。这主要是因为新航路开辟 A. 加强了世界各地联系 B. 削弱了土耳其的实力 C. 推动了工业革命爆发 D. 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的封闭和孤立的状态,欧洲建立了与亚洲、美洲的直接商业联系,传统商品交易量上升,新的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只是导致了传统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不能直接导致土耳其实力的削弱,也不是出现材料中的现象的原因;C选项错误,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工业革命的爆发,但不是出现材料中现象的原因;D选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但不是出现材料中现象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6.下表为西欧1500年到1600年价格上涨情况统计表,这一现象 A. 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B. 导致了世界贸易中心转移 C. 加剧了各国间的矛盾 D. 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价格革命,欧洲主要国家的物价上涨严重,这加速了社会的分化,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故选D。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A项说法将这种因果关系倒置,排除;B项属于商业革命的内容,排除;材料反映的价格革命,而不是经济危机,故不会加剧各国间的矛盾,排除C。 7.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滕贝格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A. 毕昇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 B. 科学技术转化成为生产力 C. 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 D. 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说明当时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推动了印刷术的普及,故D正确;材料反映手工浇铸机的发明和影响,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手工浇铸机不属于科学,排除B;材料与宗教改革无关,排除C。 8.15世纪上半叶,葡萄牙的亨利王子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和财力,组织派遣一次又一次的海上探险和贸易活动。他死后葡萄牙政府正式接过探险殖民的领导,后来的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也全力支持探险活动。葡萄牙政府对探险全力支持,主要是因为 A. 商业利润刺激 B. 对异域奇珍异宝的需求 C. 进行海外移民 D. 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力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和财力,组织派遣一次又一次的海上探险和贸易活动”, 可见葡萄牙政府对探险全力支持是基于商业利润刺激,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对异域奇珍异宝的需求、海外移民和社会文化的因素,排除BCD。 9.下图是近代形成某一贸易路线图。该贸易的进行 A. 为西欧提供资本原始积累洲 B. 使美洲丧失了大量人口 C. 弥补了非洲劳动力的不足 D. 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该贸易为三角贸易,三角贸易为欧洲提供了大量的资本,促进了原始积累,故A项正确;三角贸易,从非洲掠夺大量劳动力,并往美洲,故排除BC;在三角贸易出现之前,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故排除D。 10.据统计,从1503年到1660年,来自秘鲁等地的18.5万公斤黄金和1600万公斤白银被运到西班牙,使其白银的数量超过了欧洲白银储备总量的三倍,其中还不包括走私的。这样,“财富历史性地集中到西班牙一边”。这一现象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是 A. 南欧地区很快被殖民地化 B. 世界经济中心转移至西班牙 C. 激起了欧洲殖民扩张浪潮 D. 加速瓦解了亚洲的封建制度 【答案】C 【解析】 从“18.5万公斤黄金和1600万公斤白银被运到西班牙,使其白银的数量超过了欧洲白银储备总量的三倍”可以看出西班牙在新航路开辟中的获益,也使得更多的殖民扩张的开始,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殖民地不包括欧洲地区;B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不能从材料得出这一结论;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11.十六世纪中叶,英国商人采取了联合起来向外冒险的方式。他们建成了一些特许公司,即获得女王特许的、由大商人合股经营的大贸易公司,去垄断某一地区的市场。如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经营东方的贸易等。推动这一活动出现的主要因素是英国 A. 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流 B.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C. 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 D. 新生产方式的开放性 【答案】D 【解析】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开放性英国才不断的向外冒险,建成了一些特许公司进行侵略扩张,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十六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经济尚未成为主流,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尚未确立,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开放性是导致英国殖民侵略的根源。 12.1706年,英国安妮女王在写给财政大臣的信中指出:“朕所希望的是支持和任用所有同政府保持一致者的自由,不论他们是辉格党人或托利党人,而不受某个政党的限制。”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A. 国王仍掌握某些权力 B. 责任内阁制遭到了破坏 C. 政党成为国王的附庸 D. 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根据材料中“1706年”“支持和任用所有同政府保持一致者”可知,当时英国国王仍掌握着行政权,故A项正确;1706年英国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排除B项;仅凭材料并不能说明政党成为国王的附庸,故C排除;当时王权是逐渐被限制的,而不是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故D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乡绅阶层是国家权力束梢的自治主体,充当国家治理乡村的代理人。其来源,一种是未仕但具有准官僚资格的生员、监生、举人;一种是通过科举途径做官而致仕的居乡官僚;第三类是无功名无官职的乡里领袖,被地方官任命为“乡约正”,负责讲解圣谕和约规,以和睦宗族,正地方风俗。明末,顾宪成和高攀龙因政治失败,以乡绅的身份隐居无锡乡里,重修东林书院,主持读书讲学活动,被称为“东林党人”。崇祯年间,乡绅张溥等人在江南地区组织了规模庞大的“复社”组织。东林党和复社都积极参与政治运动,追求社会稳定和政治清明,对晚明政治产生了极大影响。 ——摘编自秦德君《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意蕴》等 材料二 1540-1640年被称为“流动的世纪”,英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乡绅阶层日益兴起。乡绅属于地主阶级,是介于贵族与农民之间的中间阶层,大致包括骑士、缙绅与纹章乡绅三个群体。16世纪初乡绅人数约为6000,到17世纪末增长到约20000人。乡坤人数增加源于社会流动的加快。英国农业资本主义与商业的迅猛发展导致新财富增加,一大批出身非乡中家庭的新富人士集中涌现,通过努力实现了地位提升。宗教改革后,大量的修道院土地被政府没收并出售,促进了土地市场活跃,为大批新富人士通过购置土地成为乡绅地主提供了条件。国家对于新富之人积极吸纳,为其提供了政治保证。1568年官方纹章院开始向新兴社会人士开放申请,引起人们追逐爵位纹章的热潮,出现了“荣誉膨胀”现象。据统计,1560-1639年间官方授予的新纹章数量多达3760个,而成功晋升绅士的莎士比亚正是这一变化的受益者。 ——摘编自许明杰《从莎士比亚遗嘱看英国乡绅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明乡绅阶层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晚明与英国乡绅的不同点,并分析其成因。 【答案】(1)强化了国家对基层的控制;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推动基层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有利于乡村社会的稳定。 (2)不同点:中国乡绅凭借的是知识和声望,英国乡绅有明确的身份认定;中国乡绅大多和科举制联系密切,英国乡绅总是与财富联系在一起;中国乡绅更重视维持宗族与地方事务的责任,更关注朝政;西方乡绅更加超脱,重视商业与绅士文化培育。 原因:晚明:宗法传统影响;科举制的发展;理学思想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的发展。 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流动的加快;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英国贵族制度的改革。 【解析】 【详解】(1)据材料“明代乡绅阶层是国家权力束梢的自治主体,充当国家治理乡村的代理人。”可知,强化了国家对基层的控制;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据材料“第三类是无功名无官职的乡里领袖,被地方官任命为“乡约正”,负责讲解圣谕和约规,以和睦宗族,正地方风俗。”可知,推动基层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据材料“明末,顾宪成和高攀龙因政治失败,以乡绅的身份隐居无锡乡里,重修东林书院,主持读书讲学活动,被称为“东林党人”。”可知,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据材料“东林党和复社都积极参与政治运动,追求社会稳定和政治清明,对晚明政治产生了极大影响。”可知,有利于乡村社会的稳定。 (2)不同点:据材料一“明末,顾宪成和高攀龙因政治失败,以乡绅的身份隐居无锡乡里,重修东林书院,主持读书讲学活动,被称为东林党人”可知,中国乡绅凭借的是知识和声望;据材料二“乡绅属于地主阶级,是介于贵族与农民之间的中间阶层,大致包括骑士、缙绅与纹章乡绅三个群体。”英国乡绅有明确的身份认定;据材料一“其来源,一种是未仕但具有准官僚资格的生员、监生、举人;一种是通过科举途径做官而致仕的居乡官僚;”可知,中国乡绅大多和科举制联系密切;据材料二“宗教改革后,大量的修道院土地被政府没收并出售,促进了土地市场活跃,为大批新富人士通过购置土地成为乡绅地主提供了条件。”可知,英国乡绅总是与财富联系在一起;据材料一“第三类是无功名无官职的乡里领袖,被地方官任命为“乡约正”,负责讲解圣谕和约规,以和睦宗族,正地方风俗。”可知,中国乡绅更重视维持宗族与地方事务的责任,更关注朝政;据材料二“1560-1639年间官方授予的新纹章数量多达3760个,而成功晋升绅士的莎士比亚正是这一变化的受益者。”可知,西方乡绅更加超脱,重视商业与绅士文化培育。 原因:晚明:据所学可知,明代乡绅注重和睦宗族,正地方风俗,是宗法传统的影响;材料“明末,顾宪成和高攀龙因政治失败,以乡绅的身份隐居无锡乡里,重修东林书院,主持读书讲学活动,被称为“东林党人”。”可知,与当时科举制的发展、理学思想占主导地位有关;还可结合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分析。 英国:结合16—17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人员阶层流动的加快;据所学可知,此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宣扬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据材料可知一系列措施,促进了英国贵族制度变化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对表格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看法:西方人文主义在演进中不断地获得深化并至圆满。 说明: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使人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到了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则高扬“理性”与“天赋人权”两面旗帜,用“自由平等”把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启蒙”之火引领着“人”与“社会”的双重觉醒,使人文精神得到了深刻圆满的体现。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的读表能力和史论结合能力。学生根据表格对比及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者间既有关联,又有所区分侧重。其中,相互关联的地方是三者的运动的性质、运动的目的和运动的影响等;有所区分的地方主要是抨击对象的不同、旗帜和核心思想的不同、对宗教神学态度不同等。学生可从以上的角度对表格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15.材料 乾隆年间,清廷将关内、奉天、热河等处的内务府所属官庄上的壮丁16000余人“拨出为民”,准其自谋生计,这是一次较大的释放官庄农奴的行动。以后又一再颁布“出旗为民”的诏令,不但准许壮丁开户为民,而且准许开户的壮丁,将“契买民地并开垦地亩”,“带往为业”。 皖南地主有奴役“伴当世仆”的制度,雍正五年1727年),清下令将部分伴当世仆”“开豁为良”;规定“其不在主家所生者,仍照旗人开户之例豁免为良”,“至年代久远,文契无存,不受主家豢养者,概不得以世仆名之,永行严禁”。至于其他过去被打入贱民阶层的人,雍正时期也陆续诏令削除其贱籍。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除山西陕西教坊乐籍,改业为良民”又令“除浙江绍兴府惰民丐籍”。后又下令将苏州府常熟、昭文两县旧有丐户“照乐籍惰民之例,除其丐籍,列为编民”。粤东地区有一种名为“户”的“贱民”,他们以船为家,以捕鱼为业。清下令“凡无力之登户,听其在船自便,不必强令登岸,如有力能建造房屋及搭棚栖身者,准其在于近水村庄居住,与良民一同编列甲户,以便检查,势家土棍不得借端欺凌驱逐”。 ——据吕克勤、徐耀耀、徐高祉、袁坤主编《中国古代史》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初年社会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初年社会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答案】(1)特点:政策涉及范围广,覆盖人群多;主要针对没有人身自由人(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奴婢的人身自由);具有一定的平等观念;政策实施具有灵活性。 (2)背景:清廷面临巩固政权的任务;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清廷须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明清之际的社会动荡使经济凋敝;缓解满汉矛盾的需要。 意义: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统治;自由农民增加,有利于发展生产,增加政府收入;打击了大地主的势力;利于推动满汉融合。 【解析】 【详解】(1)特点:据材料“这是一次较大的释放官庄农奴的行动”,可知政策涉及范围广泛,仔细阅读第二段材料可知当时改革的对象主要是没有人身自由的人,这也说明了改革具有一定的平等观念,而且第二段材料信息还显示当时清政府在不同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改革措施,说明政策的灵活性。 (2)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社会等角度展开分析。从政治上讲,雍正、乾隆年间为清初,清廷面临巩固政权的任务;从经济上讲,主要是因为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明清之际的社会动荡使经济凋敝,清廷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就必须要改变现状,故进行了相应的社会改革;从社会的角度看,清初满汉矛盾较为突出,有必要通过社会改革来缓解民族矛盾。 意义:意义可从背景的内容推到而出,也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等角度。从政治上看,对农奴的释放有力地打击了大地主的势力,巩固了统治;从经济角度看,对农奴的释放使自由农民增加,有利于发展生产,增加政府收入;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改革有利于缓和了满汉民族矛盾,利于推动满汉融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