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2)

‎《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王戎不取道旁李》。它选自《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分德行、言语等三十六个门类,主要记述从东汉时期到南朝刘宋年间(也有少数前代的人和事)一些名士的言谈轶事、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聪慧故事共计一千一百三十多条,涉及的人物上自帝王将相和名儒名僧,下及一般老百姓,总共不下五六百人,所记事情,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精神风貌为主。读《世说新语》最重要的是认识其特色,品味其中人物的性格、欣赏人生的丰富多彩。《世说新语》是一部专门写人物言行的微型小说,它由许多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精彩小故事构成。这些故事分开来看,处处闪耀人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智慧,合起来看,又是一幅当时社会和时代的真实图景,呈现出人生百态,世事沧桑。‎ 二、划分节奏,读好停顿。‎ ‎ 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开火车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并正音。‎ ‎2.抽读,学生评价。‎ ‎3.小组比赛读。‎ ‎4.熟读成诵。‎ 三、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出示:①尝:曾经。‎ ‎ ②诸:许多。‎ ‎ ③游:玩耍。‎ ‎ ④子:李子。‎ ‎ ⑤折枝:压弯树枝。‎ ‎ ⑥竞走:争着跑过去。‎ ‎ ⑦唯:只有。‎ ‎ ⑧此:这。‎ ‎ ⑨信然:的确如此。‎ ‎3.汇报交流,师相机点拨。‎ 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他们看见路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摘。‎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李树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4.学生试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师: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看谁能把故事讲得完整、生动。‎ 出示:王戎小时候,有一次跟小伙伴们在路边玩耍,他们看到路边有一棵李子树,上面结满了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小伙伴们赶忙去摘李子吃,只有王戎没去。别人问他:“你怎么不去摘李子吃啊?”他说:“李子树长在路边还能有这么多李子,肯定是因为这是苦李子,别人都不吃。”那人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 四、理解内容,感悟语言。‎ ‎1.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感悟。 ‎ 思考:别的孩子都跑去抢摘李子,为什么王戎不动?‎ 王戎认为,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思考:你是怎么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句话的?‎ 果树长在路边,来来往往的人们看到果子肯定会摘来吃,如果李子好吃,肯定早就被人们摘完了。这棵树上这么多李子都没有人摘,说明长的肯定是苦李子。‎ 思考:王戎的推断正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正确。 取之,信然。‎ ‎2.感悟人物形象。 ‎ 王戎为什么能知道这是苦李子?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特点?‎ 因为他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分析。‎ 讨论交流: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 聪明、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五、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写王戎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推断道旁李是苦李而不取的故事,赞扬了王戎的聪明、善于观察和思考,启示我们也要像他一样,细心观察,勤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六、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徐仲平义不苟取》、《曹冲智救库吏》,小组合作自选一篇,小组比赛选出故事大王组。‎ 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品味语言,感悟品质。‎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读图书《王华还金》《诸葛的驴》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 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 诸儿:竞走取之 王戎:唯戎不动 此必苦李 ‎ 善观察 勤思考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