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课时5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作业)
课时作业(五)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从各省调兵约25万增援东南沿海,执行情况如下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 命调时间 调出省 兵数(名) 调往方向 1841年1月6日 贵州 1 000 广东 1842年3月24日 甘肃 1 000 浙江 1842年6月1日 山西 1 000 江苏 A.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 D.清朝战和不定指挥失当 解析:由表格中清政府从各省调兵增援东南沿海军队的情况可知,调兵时间间隔长,调出、调往省份距离较远,这说明清政府在战前疏于战备与防范,军事动员体制落后,A项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反映不出军备废弛,排除C项;D项缺乏材料依据,排除。 2.《新全球史》指出:“总的来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正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主要是因为其( C ) A.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业压力 B.直接加强了中西方科技、思想、文化交流 C.推动了中国农产品出口,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D.使鸦片贸易公开化,加快中西方货币交流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客观影响。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推动了中国农产品出口,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有利于中国近代化,C项正确。A、B、D项说法错误,均排除。 3.(2019·柳州模拟) 代表清政府在《南京条约》上签字的耆英曾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官民深刻的矛盾,老百姓不支持国家以及国家军队;敌人武器过于强大,而中国的武器太弱。这说明耆英( C ) A.找到了中国战败的制度根源 B.看清了资本主义扩张的态势 C.看到了战败背后的基本问题 D.认识到中国社会性质的剧变 解析:材料信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官民深刻的矛盾,老百姓不支持国家以及国家军队;敌人武器过于强大,而中国的武器太弱”说明耆英认识到中国民众缺乏民族意识和中国武器的落后,这是中国战败的基本问题,C项正确。中国战败从制度上说是因为封建制度的落后,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中国战败的制度因素,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资本主义扩张的态势,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社会性质变化的信息,D项错误。 4.关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问题,英法两国认为:可以与中国保持平等关系;这对我们有好处,也将对你们有好处。而中国皇帝则认为:这是封贡体制的终结和对中国天下共主身份的否定,不可接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D ) A.英法的主张是为了与中国平等往来 B.外国公使驻京可方便对中朝贡 C.朝贡体制能够适应近代外交的需要 D.中国统治者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解析:根据“中国皇帝则认为:这是封贡体制的终结和对中国天下共主身份的否定,不可接受”可知,中国统治者仍固守“天朝上国”观念,缺乏近代外交观念,故答案为D项。英法的主张并不是为了与中国真正平等往来,排除A项;英法不可能接受朝贡体制,排除B项;朝贡体制不能适应近代外交的需要,排除C项。 5.清制规定督抚有保举权,但在保举名额和官职上有严格限制。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清廷不断放宽限制,使得各地督抚借军功保举自己的门生、部下等,湘、楚、淮军等政治军事集团因此逐渐形成。该现象反映出当时( B ) A.政府开始出现政治危机 B.集权体制受到冲击 C.地方割据势力迅速膨胀 D.专制制度名存实亡 解析:据“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清廷不断放宽限制,使得各地督抚借军功保举自己的门生、部下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放宽保举权的限制,说明当时清朝中央集权体制被削弱,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出现政治危机,A项错误;这一时期还没有形成地方割据势力,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清朝专制制度名存实亡,D项错误。 6.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国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行、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B )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B.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 C.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 D.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解析:清廷希望以关税代替外国人进入中国,而非把关税作为谈判筹码,故A项错误;用关税代替外国人进入中国,是为了保持华人与洋人之间的距离,体现了传统的华夷之防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贸易立国”,故C项错误;清廷希望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国人的让步,这实际上已经破坏了国家的经济主权,故D项错误。 7.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咸丰八年的《天津条约》和十年的《北京条约》……条款虽很多,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密切了。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奕与文祥绝不转头回看,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他意在强调条约的签订( D ) A.导致外国势力发展到北京 B.开启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C.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D.激起了清政府的自强运动 解析:根据“咸丰八年的《天津条约》和十年的《北京条约》”“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密切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意在强调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了中国洋务运动,答案为D项。A项误读材料;总理衙门的建立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排除B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同世界的联系一直在加强,排除C项。 8.近代中国的租界制度以最早建立的上海租界为蓝本,租界最主要的特点是不由租借国派遣总督,而是成立市政管理机构——工部局,该局具有市政、税务、警务、工务、交通、卫生、公用事业、教育、宣传等职能,兼有西方城市议会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这表明,近代中国的“租界”( D ) A.已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B.凸显了浓厚的半封建色彩 C.把西方民主照搬到中国 D.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解析:根据材料中“不由租借国派遣总督”“成立市政管理机构”“兼有西方城市议会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逐渐半殖民地化,即“租界”名义上是中国的,但实际上由列强控制,故选D项。A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缺乏材料依据。“租界”并不是把西方民主照搬到中国,而是西方列强利用“租界”进行侵华,排除C项。 9.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洪仁玕所著的《资政新篇》,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B ) A.已经开始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 B.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 C.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 D.两个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解析:无论是洪仁玕 的《资政新篇》还是洋务运动的开展,都体现出向西方学习的观点,故选B项。A项错在“已经”和“全面”;C、D项说法错误,均排除。 10.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中间跨越50多年,没有人认为我遇到了危机。事实上中国的变化真正开始是在1894年甲午战争后,我们被日本人打败了。这主要由于甲午战争( D )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 C.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D.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解析:从材料中的“没有人认为我们遇到了危机”“变化……是在……甲午战争后”等可知,甲午战争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D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A项错误。《南京条约》中的五口通商,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B项错误。《南京条约》中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C项错误。 11.1901年,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所列12项要求分为四大类别:惩罚性、预防性、赔偿性、改善性。下列内容中属于预防性条款的是( B ) A.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 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惩治附和与支持义和团的官员 D.发生反帝斗争的地区暂停科举 解析: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的目的是控制清政府,防范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属于预防性条款,B项正确;A项属于赔偿性条款;C项属于惩罚性条款;D项属于改善性条款。 12.(2019·梧州联考)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的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在某种意义上是固有的爱国主义的表现。这一看法( B ) A.否定了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的作用 B.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较为客观 C.主要强调请政府在运动中的作用 D.忽视了当时阶级矛盾的客观存在 解析:从“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的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爱国主义的表现”可以看出,该学者既看到了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性,又看到了其愚昧性,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愤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蹇蹇录》中译本 材料二 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西方列强在共同侵华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利害关系。甲午战争前以勾结为主,争夺为辅……甲午战争后逐步以争夺为主……勾结是暂时的,争夺是绝对的,一切都以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为转移。 ——李智慧《列强侵华史》 (1)根据材料一,简单归纳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主要认识以及你的看法。 (2)依据材料二,指出最能反映列强之间关系变化本质的观点,并用史实说明“甲午战争前以勾结为主……甲午战争后逐步以争夺为主”这一观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列强侵华及其历史影响,要根据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及《马关条约》的历史影响解题。第(1)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观点进行分析和归纳。第(2)问,根据西方列强在侵华问题上的分歧和合作进行解答。 答案:(1)认识:否定种族歧视理论;促进了中华民族觉醒,促进了国民发愤图强;要求中日联合,共抗欧洲列强。看法:其观点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没有看到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表现了其迎合日本侵略者的一面和封建统治的腐朽。 (2)观点:“一切都以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为转移”。甲午战争前史实: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两国暗中帮助;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后史实: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抗日战争中,美日矛盾激化,英美支持中国抗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汉学家史景迁认为……中国人编的课本……当他们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总是从19世纪中国受的屈辱和侵略开始切入。40年前,他在开始教授中国历史时就觉得这非常不合理,如果要更好地研究中国历史,应该从17—18世纪的中国开始研究。因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表现出一种更自信的姿态。我们应该研究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中国在明朝之前的这种蓬勃发展和增长。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怎样导致了中国在19世纪末的衰落,我想这可能是更好的一种研究方法。 ——《时代周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史景迁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新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解析:首先概括史景迁的观点:从17—18世纪的明清时期起,中国已经出现了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如果支持他的观点,可以结合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分析;如果反对,则需要分析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的原因,包括社会性质、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新思想的萌发。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1: 观点:史景迁的观点不合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 理由:英国对中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主权受到侵犯,社会性质开始改变,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矛盾也开始改变,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出现并发展。中国人民开始反抗外来侵略,促进了民族觉醒。 由此可见,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这是无法回避的史实。 示例2: 观点:史景迁的观点是合理的,从17—18世纪的明清时期起,中国已经出现了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 理由: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政治腐败,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家思想进行批判和反思,产生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史景迁的观点是合理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