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大连市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辽宁师大附中 2019----2020 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命题人: 校对人: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道德的本质不是远离“得”,而是要学会如何在处理现实复杂利益关系中获得正当性; 道德的完满也不是不要“得”,而是能够自如地运用符合“德”的方式去“得”,儒家“孝” 伦理发展到“德”的阶段,便在个体自身内部完成了“孝”的内化,但这只是抽象地完成。 儒家“孝”伦理的意义与价值,决不仅仅是精神的自我完成,而是“外化为他物”。这种现 实外化就是“得”,就是使儒家“孝”伦理能够更有效地干预现实社会生活。“得”是儒家 “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目的。但“得”的实现与获取也不能偏离伦理的逻辑。 在儒家“孝”伦理中,“德”与“得”互相投射,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逻辑结构。 第一,“得”必须有“德”。在中国传统社会,因为孝行而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孝子不 乏其人,这种认可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嘉奖:在物质上能够获得上层的封赏,比如对孝 子实行赦免赋税的优惠等;在精神上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孝子们被旌表门闾、载入史书, 其而能够因为孝行被选入官。反之,如果有不孝者,则被除名削爵,永世不得续用。 第二,“德”必然能“得”。舜因何能贵为天子,因为舜是大孝之人,德行高远。而且 这种大德能使老百姓受益,自然就会受到上天的保佑,所以大德之人必然会“得”。“德” 不以“得”为目的,但“德”却必然有“得”的报答。父子是血亲相连的天伦关系,如果孝 敬双亲是为了赢得孝子的美名和求得功利,则损害了亲亲之情,使人失去最基本的情感依托。 所以,“得”并非最终目的,只是在进行价值预设时,人们确信孝子必然会得到好的归宿。 所以,在主观动机上,“德”并非为了“得”;但在客观效果上,“德”却必然“得”。 - 2 - 第三,有“德”就是“得”。孝的根本是对父母的血缘情感的真实流露,而不是出于机 心和利益,那种对自然本真的背离会导致孝的矫揉造作。特别是汉代以来,越来越多外在的 物质利益附加在孝上面,使孝越来越远离人性的自然。而孝本该是为人子女良善本性的流露 和自然天性的表达,有父母可以供养就是福气,就是大“得”。孝是道德的始源,是源自人 的真性情。这种发自内心的亲爱父母之情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念和追思,是儒家“孝”伦 理深刻的情感基础。人们为了孝敬父母而孝敬父母,不掺杂任何外在的功利目的。 由“德”至“得”的逻辑运行过程解决的是孝德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得失问题,也即儒 家“孝”伦理的现实外化过程。由此,儒家“孝”伦理逐步形成由现实的亲子血缘关系出发, 最后又回归现实生活的逻辑运行路径。 (王健崭《儒家“孝”伦理的逻辑运行路径研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得”必须有“德”是指孝子具有孝行,能够获得社会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嘉奖。 B. 儒家“孝”伦理中,“得”是伦理观念下的生活世界,直接指向现实社会生活。 C. “孝”源于对父母的真实情感,不能有外在的功利目的,这是儒家伦理所推崇的。 D. “德”与“得”之间的相互转化,实际上都是儒家“孝”伦理的现实外化过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对比、举例、比喻等方法,论证了儒家“孝”伦理的逻辑运行路径。 B. 文帝从三个方面充分论证了儒家“孝”伦理中“德”与“得”的相互映射关系。 C. 文章从人性的角度论证“孝”的本质,论证视角较为独特,将论证推向了深处。 D. 文章以孝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得失问题为前提,论证了推行“孝”伦理的必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道德的完满要求我们学会用不偏离伦理的方式去获得现实生活中的正当利益。 B. “得”是“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终极目的,但必须运用合“德”的方式去“得”。 C. 舜不为“得”而行孝德,但客观上却能“得”,可见“德”必然有“得”的报答。 D. 要真正落实儒家“孝”伦理,就要注重“得”,更要强化“德”,二者缺一不可。 【答案】1. D 2. A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 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 - 3 - 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选项 D,“实际上都是儒家‘孝’ 伦理的现实外化过程”表述有误。结合第一段可知,由“德”至“得’是儒家“孝”伦理的 现实外化过程,由“得”至“德”是儒家 “孝”伦理的内化过程。故答案选 D。 【2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 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 A,“文章采用比喻等方法”说法有误。根 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文章主要论证了儒家“孝”伦理的逻辑运行路径。采用了对比, 举例等论证方法,但没有采用比喻的论证方法。故答案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概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 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 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概括和分析、推断的能力。选项 A,“道德的完 满要求”曲解文意。原文:道德的本质不是远离“得”,而是要学会如何在处理现实复杂利 益关系中获得正当性。可见,要求我们学会用不偏离伦理的方式去获得复杂现实生活中的正 当利益是道德的本质。选项 B,“得”是“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终极目的。说法有误。结合第 一段可知,“得”是儒家“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目的。结合第三段可知,“得”并非最终目 的。因此,“得”并非是“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终极目的。选项 D,就要注重“得”,更要强 化“德”。说法有误。从全文来看,“得”与“德”同等重要,都是落实儒家“孝”伦理的 路径。所以,ABD 三个选项选项表述有误。故答案选 C。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 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 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 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 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大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首先,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 费用更低。大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公共服务成本会因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摊薄,聚集在大城市中 的个人、企事业单位都将因相互之间的协调而从中受益。其次,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土地 - 4 - 利用率更高。根据住建部数据,从整体来看,2017 年我国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 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积依次递减,分别为 130 平方米、125 平方米、118 平方米、113 平方米、99 平方米。再次,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在创造相同 GDP 的条件下,大城市 污染物排放量远低于中小城镇。而且,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大城市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远 低于中小城镇。最后,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和超大城市能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由于 大城市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它们远比中小城镇更能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 就业机会。 (摘编自潘家林《大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城市发展论坛》2019 年 1 期) 材料二: 图表 1:北京、上海、首尔、东京四城市中心城区出行情况比较 中心城 区 面积 (平方 公里) 中心城区 人口密度 (人/平 方公里) 轨道交 通出行比例 轨道 交通 运营 里程 (公 里) 私家 车 出行 比例 上下 班 高峰 期 交通 状况 北 京 668 17774 23% 631 38.7% 重度 拥堵 上 海 664 17056 25% 683 36% 重度 拥堵 首 尔 605 15087 69% 1098 20.9% 轻度 拥堵 东 京 627 14525 62% 2705 14.7% 轻度 拥堵 图表 2:全球部分都市人口总数及人口密度比较 - 5 - (摘编自熊柴等《大城市病主因是人口分布失衡》,《财经》2017 年 2 月) 材料三: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的需要,但是许多城市却偏离了人 本轨道,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病”。 城市化不是楼宇化,而是家园化。但是,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只重表面工程,认为 修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化,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许多城市出现了“千城 一面”的情况。城市的功能化不是产业化。城市的功能包含生产方面的功能,即人们通常理 解的产业规模化,但产业发展不是城市唯一的功能。城市是人、境、业的综合体,产城一体, 人城和谐,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不应该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城市应是人类 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 (摘编自李后强等《以人为中心: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 年 3 月 19 日) 材料四:“大城市病”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上世纪 六七十年代是东京“城市病”最为严重的时期,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了地价上涨、 环境恶化、生活成本增加等问题。为此,东京政府通过制定东京圈基本规划、实施《工业控 制法》等举措,让大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一些重化工业相继迁往郊区、中小城市甚至海外, 而聚集更多以研究开发型工业、都市型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工业。这一方面增加了地区生 产总值,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东京的人口总量。另外,为减轻办公和商业活动对市中心的 压力,平衡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东京还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副中心战略,让副中心和中心城区 共同承担起东京的城市功能,逐步形成了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在建设副中心的同时, 东京也很重视交通网络体系的建设,修建一条环市中心铁路和众多呈放射状、向近郊或邻近 - 6 - 城市延伸的轻轨线,将各副中心串联起来,并在线路末端发展新的中小城市和工业中心。 (摘编自南丽江《应对“大城市病”国外有妙招》,《中华建筑报》2018 年 4 月 22 日)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首尔、东京相比,北京、上海中心城区私家车出行比例明显偏高,但是使用轨道交通比 例明显偏低,这可能会导致交通拥堵问题。 B. 北京、上海中心城区面积与首尔、东京相差不大,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有较大差距,公共 交通运力有限会导致更多人选择私家车出行。 C. 北京、上海全市的人口密度远低于首尔,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却比首尔高一些,表明北京、 上海人口分布不够均衡,中心城区人口过密。 D. 人口密度与人口总数并不一定成正比。东京的人口密度要比首尔低得多,但人口总数却远 高于首尔,意味着其人口增长的空间比较小。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城市具有更明显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这些效应能够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使得大城 市污染更少,个人与企业受益更多。 B. 一些城市只重表面工程、以楼宇化代替城市化的行为,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 使得城市的独特性受到了损害。 C. 城市越大,土地利用率越高。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来看,特大城市要明显大于大城市。 D. 如果坚持以人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就能避免“城市病”的发生,使城市 成为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 6. “大城市病”应当如何缓解?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B 6. 发挥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控制污染。加强政策引导,使人口分布更加均衡(或: 避免人口与劳动力的过度集中);以人为本,推动人城和谐(或:避免将城市化等同于楼宇化、 产业化)。使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实施城市副中心战略(或:构建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 重视交通网络体系的建设。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本题属于 非连续性阅读材料,尤其要注意材料中图表的解读,关注数据间的比较。D 项,“但人口总数 - 7 - 却远高于首尔,意味着其人口增长的空间比较小”表述错误,根据图表 2,人口总数与人口密 度之间并不符合正比关系,故选项前半部分正确;但人口增长的空间主要取决于人口密度, 而不是“人口总数”,故“人口总数……”错误,无法推导出“人口增长的空间比较小”这 一结论。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 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 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 果,曲解原文等。A 项,“这些效应能够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使得大城市污染更少”错,大 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使得“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但不等于“大城市污染更 少”。C 项,“城市越大,土地利用率越高。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以及所产生 的经济效益来看,特大城市要明显大于大城市”错误,从材料一来看,“土地利用率越高” 是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来看的,但并不涉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D 项, “如果坚持以人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就能避免‘城市病’的发生”条件关 系表述错误,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根据材料三可知,要避免大城市病,只做到以人为本 是不够的,需从多方面入手,所以“坚持以人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无法构 成充分条件。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整合能力。一样遵循阅读题答案在原文中的原则。考生需审好题,带着 问题筛选答案,本题答案应该在全部材料中找。明确每则材料的侧重点,可以通过材料后的 出处(重点关注标题)来把握,图表注意表头。首先需定位城市病的表现或原因,在针对性 地到材料中寻找对策,而不应只是归纳概括材料。按照材料二的标题、材料三、材料四等可 以归纳出城市病的几个表现或原因:人口分布失衡(源于材料二);偏离人本轨道(包括楼宇 化、一味产业化),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源于材料二);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带来 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降低(材料四),等等。从四则材料中,我们可以找到如下缓 解“城市病”的策略:进一步加强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 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进一步减少污染(源于材料一,“为外来人口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可能与“人口分布失衡”“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呈正相关,会恶化而非缓解“大城市 病”);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努力促进人口均衡分布,同时大力发展公共轨道交通运营里程, 减少拥堵(源于材料二);以人为本,推进产城一体、人城和谐,让城市家园化而非楼宇化、 - 8 - 产业化,让城市成为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有机体(源于材料三);制定城市相关发展规划、实 施相应举措,将劳动密集型和重化工业迁往郊区,而聚集更多现代城市型工业,还可实施城 市副中心战略,形成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重视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源于材料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找赵德才 马贵明 我小时候的爱好和别的小孩有一点不一样,喜欢看木匠做活儿,那种刨子摩擦在木板上 的声音特别悦耳,长长的薄如纸片的木刨花像彩带一样舞动。 暑假里的早晨,我还在朦胧胧的睡梦中,刺——,刺——,推刨子的声音把我唤醒。我 快速地穿上衣服,从锅里抓一棒刚刚烀好的包米,循声而去,在邻居的大门外看见一个木匠 正在案子边,用力地推动着刨子,前腿弓后腿蹬,每一次双手推动着刨子向前的时候,从创 床飘出来的长长的刨花,在空中慢慢舞动着飘落了。 看了一会儿,我有些忐忑地走进了邻居的院子,之所以忐忑,是因为有些木匠或者是手 艺人不喜欢被别人打搅。这个木匠瞅了我一眼,继续干活儿。他用刨子刨了几下木方,用手 拿起来,闭上一只眼睛看木方包得直不直,他看木方的时候,我发现他的眼睛特别小。整个 上午,我都在静静地看他干活儿,直到母亲喊我回去吃饭。 第二天,木匠刚刚走进邻居的院子,我就跟了进去,木匠看见我,笑了笑说;你喜欢? 我点点头。 他说:你来两下。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走到了案子边,拿起了刨子,在一个木方上推了几下,刨出的刨花 虽然没有木匠创出的长,但自己还是满意的。木匠又笑了笑说:还行,就是力气小了点。那 一天,木匠和我说了很多话,告诉我还是好好学习吧,木匠是个很累人的活儿。 邻居喊他吃饭,我才知道他叫赵德才。 以后的十多天里,我天天去看赵德才干活儿,有时候,比他去的还早,赵德才教我拉锯, 说拉锯不能太快,快了不出活儿,还累人。还说…… 那天早晨,我兴冲冲地去看赵德才干活儿,但没有看见他的身影,他干活儿用的案子也 不见了,邻居正在安好的窗户上刷油漆,我知道,赵德才的活儿干完了,人走了,心里有一 种莫名的失落。 暑假就要过去了,我听母亲和父亲说我的一块五毛钱的学费还没有着落。后来,他们共 - 9 - 同想到了刚放暑假的时候,我打的一百块土坯。当时土坯是三分钱一块,一百块能卖三块钱, 做我的学费绰绰有余,可是,还有两天就开学了,父亲并没有把土坯卖出去,从他们的对话 里,我感觉到他们的焦急,于是,我决定找赵德才帮忙。 记得赵德才说过,他住在西关五队渡槽附近。渡槽是当地有名的水利工程,我曾经和同 学在渡槽洗过澡。还算顺利,我只问了五六个人就找到了赵德才家。赵德才正在院子里干活 儿,看见我,愣了一下说:你怎么来了? 我说:我有一百块土坯帮我卖了吧? 他放下刨子说:走,看看去。 我随他走到生产队的队点,他叫我在门口等着。不一会儿,他笑呵呵地说:妥了,你拉 来吧,三分钱一块。 我很高兴地说:好。 我刚走出去几步,赵德才喊我说:你有车吗? 我说:没有。 赵德才说:我家有,你拉去吧。 他说的车,是一种木棚胶轮的人力车,不是家家户户都 有,也算是一个大件,一般也不会轻易借给别人的。 回到家,父亲上班去了。母亲说:不能骗你吧? 我说:不能。 于是,我们把土坯装上了车。土坯很大,有红砖的两倍,车子只装了六十块。我试了试, 分量很重。母亲要和我一起去,我拒绝了,是八岁的弟弟和我去的,路途有多远,我当时不 知道,现在知道应该是接近五公里,并且路况不是很好。拉到第二趟的时候,我的背心完全 湿透了,任凭弟弟如何使劲,也是走了两个多小时。当赵德才把钱递给我的时候,告诉我。 有一块土坯碎了,扣了三分钱,我使劲地点头,说:没事儿,谢谢你!谢谢你! 以后,我没有再见过赵德才,但我常常能够想起他对一个孩子的帮助,我工作以后,过 了极多年,经历了复杂的人事关系,更加怀念曾经的赵德才。我曾经去过渡槽赵德才住的地 方想看看他,但是,那个地方拆迁了。每逢遇到在渡槽附近住过的人,我都会问起赵德才。 很多年以后,在一个饭局上我看见了赵德才,我有些欣喜若狂地说起当年的事情,他说 不是他。他会一点木匠活儿,但从来没有给谁做过窗户,也没有帮助过谁卖过土坯。我的记 忆力是不会错的。赵德才的形象已经完全刻在我的脑海里了,但赵德才说没有,我也就没法 坚持。 后来还有一次,我又遇到一个叫赵德才的,越看越像当年的赵德才,我又聊起帮我卖土 - 10 - 坯的事情。赵德才说,我是木匠不假,我也帮助过我的亲戚做过窗户,但卖土坯的事情没印 象,我说一定是你。我们聊得很热烈。我去卫生间回来的时候,我听赵德才说;老马一定记 错了,其实,我没帮助我亲戚做过窗户,更没有帮助谁卖过土坯。 我开始怀疑我的记忆了,但还是决定继续寻找赵德才。 (选自《小说林》2018 年 6 期,有改动)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二段“我还在朦朦胧胧的睡梦中”,听到了推刨子的声音,就“快速穿上衣服,从 锅里抓一棒刚刚烀好的包米,循声而去”,形象地说明了我对木匠活儿的喜爱,也照应了小 说第一段的叙述。 B. “我”“兴冲冲地”去看赵德才干活儿,却发现他走了,于是“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失落”。 心情的变化折射出“我”对他的亲近。 C. 很多年以后,“我”遇到两个“赵德才”,并觉得他们就是当年的赵德才,结果却遭到他 们的否认。这为小说增添了波折和艺术张力。 D. 小说在娓娓的叙述中融人深挚的情感,在简单的故事中寄寓丰厚的哲理,语言含蓄典雅, 情节曲折有致,读后令人动容,引人深思。 8. 小说中的“我”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小说最后说“我开始怀疑我的记忆了,但还是决定继续寻找赵德才”,为什么“我”还要 继续寻找?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D 8. ①与众不同;喜欢看做木工活,与别的小孩不同。②安静、专注;整个 上午,我都在静静地看他干活儿,直到母亲喊我回去吃饭。③好学、上进;我犹豫了一下, 还是走到了案子边,拿起了刨子,在一个木方上推了几下,刨出的刨花虽然没有木匠创出的 长,但自己还是满意的。以后的十多天里,我天天去看赵德才干活儿,有时候,比他去的还 早。④好强、肯吃苦。土坯很大,有红砖的两倍,车子只装了六十块。我试了试,分量很重。 母亲要和我一起去,我拒绝了。⑤感恩、恋旧;以后,我没有再见过赵德才,但我常常能够 想起他对一个孩子的帮助,我工作以后,过了极多年,经历了复杂的人事关系,更加怀念曾 经的赵德才。 9. 因为这是“我”对少年美好时光的怀念,体现了“我”的怀旧情绪;这是“我”对数十年 前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感念,体现了“我”的感恩品质;这是对曾经的人与人相互帮助、相互 信任的淳朴和谐人际关系以及赵德才式美好品质的呼唤,体现了“我”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 反思。 - 11 -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 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 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 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 D 项,对文章的语言风格分析不当,错在“语言含蓄典雅”,从原文随意拣选一些文字,可知: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平易自然,很质朴的。比如:“拉土坯”这个情节中的文字:拉到第二趟 的时候,我的背心完全湿透了,任凭弟弟如何使劲,也是走了两个多小时。当赵德才把钱递 给我的时候,告诉我。有一块土坯碎了,扣了三分钱,我使劲地点头,说:没事儿,谢谢你! 谢谢你!语言非常平易自然、质朴明了。 故选 D。 【8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要勾画出小说 中关于人物言行的语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把握,还要从小说情 节的发展中总体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答题要用“特点+分析”的模式。 从开头的文字,“兴趣与其他小孩不同,喜欢看木匠做活儿”,可概括出与众不同;从“整 个上午,我都在静静地看他干活儿,直到母亲喊我回去吃饭”等语句看出我的安静、专注、 执着。从“以后的十多天里,我天天去看赵德才干活儿,有时候,比他去的还早,赵德才教 我拉锯,说拉锯不能太快,快了不出活儿,还累人”,可看出“我”的好学、上进,有韧劲 儿。好强、肯吃苦。文章中“母亲要和我一起去,我拒绝了,是八岁的弟弟和我去的,路途 有多远,我当时不知道,现在知道应该是接近五公里,并且路况不是很好。拉到第二趟的时 候,我的背心完全湿透了,任凭弟弟如何使劲,也是走了两个多小时”这个拉土坯的情节, 可以看出“我”的吃苦耐劳。从“我工作以后,过了极多年,经历了复杂的人事关系,更加 怀念曾经的赵德才。我曾经去过渡槽赵德才住的地方想看看他,但是,那个地方拆迁了。每 逢遇到在渡槽附近住过的人,我都会问起赵德才”“我开始怀疑我的记忆了,但还是决定继 续寻找赵德才”表明“我”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及个性化解读文章的能力。这是一道综合性阅读题,难度较 大,按题目要求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从文本的内容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表达手法 - 12 - 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而在探究这方面,需要结合自身,联系文本,做出合理、有创意 的推断。题干要求回答为什么“我”还要继续寻找赵德才?“赵德才”是一个木匠,技术好, 心眼好。“我”因为喜欢木匠活儿,有幸识得这个叫“赵德才”的木匠,他告诉“我”,木 工累,读书才是出路;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答应收购“我”的土坯,解了“我”学费差欠之急, 而且还主动借车给我运载。这是一个平凡而善良的人所做的一件平凡的事,但于小小的 “我”,却是童年美好的回忆,是真,是善,是美。“我”要继续寻找赵德才的原因,除了 缅怀童年的美好和报恩之外,更是表达对像赵德才一样的善良、质朴的人的尊敬、缅怀,对 昔日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与人为善的淳朴民风的赞美。 【点睛】如何把握文学类作品的主旨 1.从重点语段上找突破;(1)抓标题与文体;(2)抓“文眼”;(3)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 段;(4)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 2.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1)借景抒情, 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2)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 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3)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3.从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发展上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谟,征五世孙,字申之,擢进士第,同州刺史杨汝士辟为长春宫巡官。文宗读《贞观政 要》,思徵贤,诏访其后,汝士荐为右拾遗。谟姿宇魁秀,帝异之。 经略使董昌龄诬杀参军衡方厚,贬溆州司户,俄徙峡州刺史。谟谏曰:“王者赦有罪, 唯故无赦。今昌龄杀不辜,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又授刺史,复使治人,紊宪章,乖至 治。”先是,帝谓宰相曰太宗得征,参裨阙失,朕今得谟,又能极谏,朕不敢仰希贞观,庶 几处无过之地。”教坊有工善为新声者,诏授扬州司马,议者颇言司马品高,不可以授贱工, 帝意右之。宰相谕谏官勿复言,谟独固谏不可,工降润州司马。俄为起居舍人,帝因敕谟曰: “事有不当,毋嫌论奏。”谟对:“臣顷为谏臣,故得有所陈;今则记言动,不敢侵官。” 帝索起居..注,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 曰不然我既尝观之谟曰:“向者取观,史氏为失职。陛下一见,则后来所书必有讳屈,善恶 不实,不可以为史,且后代何信哉?”乃止。 擢谏议大夫,兼起居舍人,谟固让不见可,乃拜。 - 13 - 始谟之进,李珏、杨嗣复推引之。武宗立,谟坐二人党,出为汾州刺史。宣宗嗣位,召授给 事中,迁御史中丞,发驸马都尉杜中立奸赃,权戚缩气。顷之,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建言:“今 东宫未立,不早以正人傅导之,则非得负副贰之重。”且泣下,帝为感动。时帝春秋高,嫡嗣未 辨,众臣归重。 大中十年,领剑南西川节度使。上疾求代,召拜吏部尚书,因久疾,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太 子少保。卒,年六十六,赠.司徒。 (节选《新唐书·魏谟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 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B. 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 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C. 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 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D. 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 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其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和荣誉称号。 B. 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是编纂历史书籍的重要根据。 C. 嫡嗣,此处指皇位承继人,即太子。嫡,宗法制度下妻或妾生的长子。 D. 刺史,原是奉皇命检核地方官的职务,后成为掌一州军政大权的要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谟心系朝纲,秉公劝谏。对于皇帝要赦免董昌龄一事,魏谟认为董昌龄杀害无辜的事实 确凿,如果赦免他,会紊乱朝纲。 B. 魏谟坚持原则,敢于直谏。皇帝偏袒一位乐工并授官扬州司马,宰相也授意谏官不要再言, 虽劝谏失败,魏谟仍进言不已。 C. 魏漠正气凛然,不畏权势。宣宗即位,他任御史中丞,揭发驸马都尉杜中立的贪赃行为, 使皇亲国戚的骄横气焰得以收敛。 D. 魏谟忠于职守,从不越职。他从谏官转任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舍人时,皇帝仍要求他评价 自己言行,他直言拒绝了该请求。 - 14 -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昌龄杀不辜,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 (2)今东宫未立,不早以正人傅导之,则非得负副贰之重。 【答案】10. D 11. C 12. B 13. (1)现在董昌龄杀戮无罪之人,(董昌龄)却特意被怜恤宽恕,朝廷内外都认为这是枉 法。 (2)现在太子还没有确立,不早点任用品行正直的人辅助、教导被确立的太子,(被确立 的太子)就不能担负太子的重任。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 “ 谟 ”“ 古 ”“ 左 右 史 ”“ 陛 下 ”“ 天 下 之 人 ”“ 帝 ”“ 我 ” , 虚 词 “以”“所”“为”“之”,标志性词“奏”“曰”, AC 项,“书”是动词,记录的意思,前面省略的主语是左史、右史官,该词前面要断开,排 除 AC 两项; B 项,“帝”是“曰”的主语,意思是“皇帝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 项; 再结合本句意思:魏谟上奏说:“古时设置左史、右史官,记录得失以便保存下来作为借鉴。 陛下只要是行事正确,就不要担心我不记录;如果陛下所做的事有错误,(即使我不记录)天 下的人也会记录下来的。”皇帝又说:“不是这样的,我曾经看过起居注。”句子可以断开 为: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 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故选 D。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 说,不正确的一项”,C 项,“嫡,宗法制度下妻或妾生的长子”解释错误,应是“嫡,封建 - 15 - 宗法制度中正妻所生的儿子”。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 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 项,“虽劝谏失败”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工 降润州司马”,说明魏谟的劝谏应是有效的。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如(1)中“不辜”,无罪之人;“特”,特意;“被”,就是被动词;“矜”,怜恤;“贷”, 宽恕;“中外”,古今异义词,指朝廷内外;“以为”,认为;“中外以为屈法”,朝廷内 外都认为这是枉法。(2)中的“东宫”,指太子;“以”,任用;“正人”,指正直的人; “傅导”,辅助、教导;“副贰”,专有名词,特指太子;“负……之重”,担负……的重 任;“则非得负副贰之重”,就不能担负太子的重任。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 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魏谟,是魏征的第五代孙,字申之,考中进士科,同州刺史杨汝士(向朝廷)举荐(魏 谟)担任长春宫巡官。唐文宗(李昂)读《贞观政要》,想到魏征的贤良,下诏寻访他的后代。 魏谟身材魁梧,容貌清秀,皇帝认为他不寻常。 经略使董昌龄诬陷并杀害了参军衡方厚,被贬为溆州司户,不久改任峡州刺史。魏谟上 奏章进谏说:“帝王赦免有罪的人,只有故意犯罪的人不能赦免。现在董昌龄杀戮无罪之人, (董昌龄)却特意被怜恤宽恕,朝廷内外都认为这是枉法。(朝廷)又授予董昌龄刺史的职务, 让(他)又去治理百姓,这会使典章制度混乱,背离至善至美的政治。”(最终)皇帝下诏 (让董昌龄)改任洪州别驾。在此之前,皇帝对宰相说:“太宗皇帝得到魏征,弥补缺失。 - 16 - 我如今得到魏谟,(他)必定能极力劝谏,我不敢希求达到贞观之治的境地,或许也可以处于 没有过失的地步了。”教坊有位擅长创制新曲的乐工,皇帝下诏授予(他)扬州司马的职务, 议论的人极力进谏说扬府司马官品很高,不适合授予地位低贱的乐工,皇帝有意偏袒乐工。 宰相授意谏官不要再进谏了,唯独魏谟坚持劝谏说不能这样做,(最终)乐工被降格任润州司 马。不久,(魏谟)转任起居舍人,文宗给魏谟下诏令说:“我行事有不正确的,(你)不要 犹豫只管上奏,论述自己意见。”魏谟说:“臣以前担任谏官,所以能够正言规劝;现在(我 的职责)是记录皇帝的言行,不敢超越职分。”皇帝索要起居注,魏谟上奏说:“古时设置 左史、右史官,记录得失以便保存下来作为借鉴。陛下只要是行事正确,就不要担心我不记 录;如果陛下所做的事有错误,(即使我不记录)天下的人也会记录下来的。”皇帝又说:“不 是这样的,我曾经看过起居注。”魏谟说:“从前您索取观看,是史官失职。陛下一看,那 么后来所记录的内容必然会有避忌,好坏失真,不可以作为历史,况且后代怎么能相信呢?” 皇帝于是停止索看起居注。 (皇帝)破格提拔(魏谟)担任谏议大夫,兼起居舍人,魏谟坚决辞让,皇帝没有同意, 于是(朝廷)授予(魏谟)这两个官职。 当初魏谟的提拔,是李珏、杨嗣复推荐的。唐武宗(李炎)继位,魏谟因被指为两人的 党羽而获罪,被贬出京城任汾州刺史。唐宣宗(李忱)继位,召(魏谟)入京城授予给事中 的官职,升任御史中丞,(魏谟)揭发驸马都尉杜中立的贪赃行为,致使有权势的皇亲国戚收 敛骄横气焰。不久,(魏谟)晋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魏谟)建议说:“现在太子还没有 确立,不早点任用品行正直的人辅助、教导被确立的太子,(被确立的太子)就不能担负太子 的重任。”并且留下眼泪,皇帝被(魏谟这番话)感动。当时皇帝年岁已高,太子尚未确立, (这番话)被大臣们推重。 唐宣宗(李忱)大中十年,(魏谟)以平章事的身份兼任剑南西川节度使。(魏谟)患病, 上奏章请求(朝廷)选择别人替代自己,被召入京城授予吏部尚书的官职,因长期患病,任 检校尚书右仆射、太子少保。(魏谟)去世,时年六十六岁,被追赠司徒的职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自咏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 17 -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①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注]①蟠木:弯曲的树。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白居易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 B. 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 C. “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D. 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表达效果。 15. 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 【答案】14. A 15. ①知足常乐: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能充腹暖身即可,他认为“瘦 薄”不影响“得年”,“单贫”无碍“长富”,表现了一种乐观知足的态度; ②淡泊不争, 洒脱随性:诗人以“老龟”“蟠木”自比,不羡不争,“随分自安”,表达出淡泊随性的生 活态度;③坚守本心:作者心中自有裁断,不在乎“闲人”的看法,可看出他对自我生活态 度的坚守。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 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 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 项,“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错,首联表达的是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生活态度, 并非实指生活困窘。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的能力。答题中要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全面解读诗 歌,然后仔细阅读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人传达的情感。 本诗已经明确意在“自咏”,首联写到“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说只要吃的 喝的姑且能够填饱肚子就好,衣裘就算不算名贵,只要能暖身就行。说明诗人对于吃穿,对 于物质并不讲究,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不高。然后颔联写到“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 贫”,诗人认为身体瘦弱并不影响长寿,物质的贫穷并不妨碍福气的拥有,表现的是一种不 热心物质,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颈联写到“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用了两 - 18 - 个表反问的字“岂”“宁”,这里是将自己比作“老龟”与“蟠木”,说老龟怎会去羡慕那 些牲畜吃得饱饱的,弯曲的树不会去与桃李争春。实则是在表达自己一种“不羡不争”的态 度,最后写到“随分自安”,一切顺从于自然,表现了自己淡泊一切,随性自然的生活态度;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自己不在乎外界怎么看我,不在乎“闲人”的看法, 是非公论,心中自有判断,展现的是对本心的坚守。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 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 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 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 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泰山山顶 雪后的美景。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 的景物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霖铃》一词中,柳永留下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千古名句;苏轼《江 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描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1). 苍山负雪 (2). 明烛天南 (3). 千里澄江似练 (4). 翠峰如簇 (5). 相顾无言 (6). 惟有泪千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 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 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 别字形。 答题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苍”“澄”“峰”“惟”。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 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 - 19 - 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 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 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互联网影视内容的丰富,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视频客户端观看影视节目。但是,总会 有一些广告从屏幕上飘过,很多人_________。这种厌烦情绪被市场捕捉到后,一种新型的浏 览器随之面市,消费者只要安装这样的浏览器,就可屏蔽广告。然而,在内容服务商看来, 对这样的不正当竞争_____。日前,优酷公司因认为遨游浏览器对它的利益造成了损失,向北 京海淀法院提出诉讼,要求法院判决浏览器运营商有不正当竞争行为,并索赔 200 万元。 说到广告,消费者对它的态度几乎都是爱恨交加。作为一种市场经济的产物,它对企业 推销商品产生了重要作用,消费者离不开它。但是,传统的广告靠大规模地占领广告阵地来 扩大传播的投放方式,必然造成大量广告信息冗余,引起不需要此类信息人群的厌烦。在传 统媒体,消费者可以对这种广告______,特别是刊登在报刊上的广告,读者可以一翻而过, 从而排除掉无用信息对自己的干扰。但是,在互联网上,广告经营者可以利用技术让消费者 避无可避。因此,( )。但是,遨游确实使优酷以及其他内容服务商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目前,内容服务商向消费者提供信息,虽然已经可以收费,但由于网民尚没有普遍确立付费 阅读意识,很多内容服务商依然把广告视为主要收入来源。广告能够被浏览器屏蔽,固然满 足了一部分消费者的需要,又破坏了内容服务商的营利模式。因此,市场对遨游浏览器______, 实际上是建立在破坏其他企业利益的基础之上。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不胜其烦 深恶痛绝 视而不见 交口称赞 B. 不厌其烦 痛心疾首 置若罔闻 众口铄金 C. 不胜其烦 痛心疾首 视而不见 交口称赞 D. 不厌其烦 深恶痛绝 置若罔闻 众口铄金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浏览器能够屏蔽广告,固然满足了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又破坏了内容服务商的营利模式。 B. 广告能够被浏览器屏蔽,固然满足了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却破坏了内容服务商的营利模 式。 C. 广告能够被浏览器屏蔽,固然满足了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又破坏了内容服务商的营利模 - 20 - 式。 D. 浏览器能够屏蔽广告,固然满足了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却破坏了内容服务商的营利模式。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能够屏蔽广告的浏览器欢迎消费者 B. 消费者自然欢迎能够屏蔽广告的浏览器 C. 能够屏蔽广告的浏览器很自然地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D. 消费者欢迎能够屏蔽广告的浏览器就很自然 【答案】17. A 18. D 19. C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 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 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本题要求选出“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不 厌其烦:指不嫌繁琐与麻烦,形容有耐心。不合语境。不胜其烦:指繁琐得使人受不了。语 境中说插播广告让人厌烦,应选用“不胜其烦”。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极点。深恶痛绝: 指对某人或某事物厌恶、痛恨到极点。语境中说内容服务商对不正当竞争厌恶,应选用“深 恶痛绝”。置若罔闻:好像没有听见似的,指不予理睬。视而不见:看见了当作没看见,指 不注意,不重视,也指不理睬。语境说消费者对广告不重视,应选用“视而不见”。众口铄 金:形容舆论力量的大,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交口称赞:指异口同声地称赞。语境 中说市场对遨游浏览器很满意,应选用“交口称赞”。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 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 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 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找出“修改最 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A 项,搭配不当,固然……又……"关联词搭配不当;B 项,结构混乱,前面分句主语是“广 告”,后面分句“却破坏了内容服务商的营利模式”主语却偷换成了“浏览器”;C项,搭 配不当和结构混乱,固然……又……"关联词搭配不当,前面分句主语是“广告”,后面分句 “却破坏了内容服务商的营利模式”主语却偷换成了“浏览器”。故选 D。 - 21 -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 度适中。结合语境,“能够屏蔽广告的浏览器欢迎消费者”,主客颠倒,排除A;后文是“遨 游确实使优酷以及其他内容服务商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可见前一分句的宾语应该是“浏览 器”,排除 BD。故选 C。 20.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我是一位酷爱看书的女孩,惠存了许多经典名著,经常阅读别人的作品。前些日子,读 到了我的舍弟写的一段抒情文字:青瓦上的故乡是遥远的乡愁,农历里的季节,亲人的倾诉; 是童年的遥想 ,民间的歌谣,婉转的鸟鸣;也是李商隐缠绵的“巴山夜 雨”, , 。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 (1)文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2)请仿照画线部分,在空白的横线处补写两句,要求风格一致,形成排比。 【答案】(1)惠存 改为:保存或者收藏,我的舍弟:改为我的弟弟或者舍弟 (2)李太白清幽的“床前明月”,陶渊明悠闲的“采菊东篱”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谦敬词语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根据词语的使用场合、 使用对象以及该词本身的含义,结合语境作答。本题中“我是一位酷爱看书的女孩,惠存了 许多经典名著”,“惠存”使用错误,“惠存”是指请别人保存自己的东西;此处,主语是 “我”,应将“惠存”改为“保存”或者“收藏”。“读到了我的舍弟写的一段抒情文字” 中“舍弟”使用错误,“舍弟”,指自己的弟弟,谦词,与前文的“我的”重复,语句中应 改为“我的弟弟”或者“舍弟”。 (2)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考生应注意看清题目要求,注意结构内容一致,表述的情感 一致。本题要求为“请仿照画线部分,在空白的横线处补写两句,要求风格一致,形成排比”, 排比即要求句子结构一致,划线句子是“李商隐缠绵的“巴山夜雨”,注意结构模式为“作 者+特点(形容词)+诗句化用”,于是考生可按照这一思路对应作者和相关诗句,内容和抒 发情感相关即可,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清幽雅致;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尽 显悠闲自在,最后考生整理答案,如:李太白清幽的“床前明月”,陶渊明悠闲的“采菊东 篱”。 - 22 - 21.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 一支话筒、一个摄像头、一台电脑,就能打造出一种全新的销售方式。2019 年以来,在 一些网红主播的带动下,直播带货彻底“出圈”了。近期,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包括导购、 企业高管、 健身教练、银行柜员等,纷纷变身主播登上屏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道新 风景。 直播的一个好处是“所见即所得”,能够帮助消费者建立对产品品质直观的信任感;同 时,直播把单向购买变成双向互动,交流更有温度和趣味性,增加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市 场发展潜力巨大。2019 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总规模一举超过 4000 亿元,诞生了“5 分钟卖掉 1.5 万支口红”的带货纪录。 开拓销售新渠道、探索数字化转型,成为许多企业在困境中必须面对的课题。当“宅” 成为大部分人的生活常态,直播不仅实现了“所见即所得”,用户之间的交互也形成了万人 同购物的特殊消费体验。线下消费停滞、线上市场复苏,许多传统行业乘势而为,抓住这一 机遇,大大降低因疫情造成的损失,甚至找到了新的增长机会。尤其是当前的“直播+助农”, 为农产品产销对接提供了新模式。 【答案】关键信息:①直播成为-种全新的销售方式,②其市场发展潜力巨大。③直播可为企 业开拓销售新渠道(模式),实现数字化转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主要考查我们三个方面的能力:理解材料、筛 选信息和整合信息。做题的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 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 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 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题干要求“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 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 具体而言,此题材料共有三段文字,考生可先提取每段的关键词。第一段可从“直播带货彻 底“出圈”了”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道新风景”提取关键词为“直播”,“全新的 销售方式”;第二段可从“直播把单向购买变成双向互动”和“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提取关 键词“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第三段可从“开拓销售新渠道、探索数字化转型,成为许多企 业在困境中必须面对的课题”和“为农产品产销对接提供了新模式”提取关键词“开拓销售 新渠道(模式)”或“实现数字化转型”。然后考生把提取的关键词整合成一句话,句子简洁 流畅,不超字数即可。 - 23 -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这首散文诗,根据要求写作。 我看见春暖花开(节选) 曹阳葵 当每一片花瓣都摘下口罩 当每一片叶子都迎来阳光 我看见春暖花开 祖国啊,你经历了怎样一个寒冬 惊恐的眼神、静默的树梢 空旷的车站、孤寂的街市 病毒、隔离和医护车 一起在朋友圈呼啸 那江边的迎春花 快告诉我 是谁,让这片热土的春天又回来了 这遍地的鲜花,是多少平凡的“无论生死”的请愿者浇灌 这春天的丰碑,由无数逆行的“武汉加油”的志愿者铸就 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并结合自己的见闻和感想写一篇读后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 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参考范文 读《我看见春暖花开》有感 庚子春,荆楚大疫,染者数万,众人惶恐。窗外,漆黑的天空依在,却看不到璀璨的烟 火。街道,风景依旧,却望不到拥挤的行人。餐桌旁,本应是欢声笑语的团聚时光,却只听 见碗筷的乒乓作响。这场与非典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灾难重新给每个人心头笼上一层阴霾。 但亦有人无惧疫情,以无畏之姿,冲锋在前,争回了祖国的春天。 您深入疫区,战胜疫魔。 疫情虽然拉开了人们的距离,却无法隔离中华民族的气魄,更无法磨灭英雄气概。他们 不过是一个个平凡的人,却敢于在逆境中站出来,将其他人挡在身后。此时此刻,正有一群 这样的白衣天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搭建一座抗疫的城池。“把危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 十七年前非典一战后,钟南山院士的声音又响彻了华夏,劝告人们“尽量不要去武汉”,自 - 24 - 己却搭坐高铁赴往前线。本该享天伦之乐的老人,义无反顾地冒着生命危险,从死神手中抢 下一个又一个生命。为我们撑起一片又一片的天空 您车舟前行,构交通网络。 “疫情不散,车队不撤。”面对各方交通限制,身处疫情中心的武汉更是被迫封城。口 罩、食物、医疗用品的需求单凭武汉根本无法满足,而各方捐赠也因道路封堵而无法正常运 输。危难关头,无声无息之间,突有无数“摆渡者”者出现,他们组建志愿车队,担任起运 送医护人员、物资运输、信息传递等工作。车队发起者张涛个人承担车队邮费 12 万元,而诸 如此类事件比比皆是。道路之上,四方车舟,以龙腾虎啸之姿,向武汉涌去,“中华危难, 匹夫有责”! 您心怀志愿,筑大爱长城。 “隔离病毒,但绝不隔离爱。”正是一位位志愿者不惧危难,不计报酬,不论生死,众 志成城,用切身行为,传递爱心,在阳春三月,温暖人间。你们坚定的身影令人动容,你们 以萤烛之光,点燃希望和信念的光芒。正因为有你们,所以柳岸必有花明,绝处必然逢生。 因为有你们,所以凛冬已去,谷雨将至。谢谢你们,可爱的志愿者们。 华夏腹背芒刺之时,心怀扛鼎逆行之志;中国煎熬患难之际,毅然奋勇请愿,此之谓英 雄。望往日车水马龙之城,幸有无数英雄,以百姓之身,担难度险,尽展风华,让华夏大地 再次春暖花开。 【解析】 【详解】一、审题要点: 这是热点话题+明确文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热点话题是全民抗“疫”。这要求学生 关注社会生活,了解热点人物事件,引导青少年弘扬社会正能量并深入思考社会问题,自觉 提高在面对国家危难时,对社会责任和个人追求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 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明确文体是读后感,要注意必须体现读后感在形式和内容上的要求,如题目应体现“读 《我看见春暖花开》有感”,可以直接以之为题,也可另立标题,以之为副标题;在行文中, 特别是开头和结尾的段落,最好点出是读后感。读后感的一般写法步骤:第一步,对课文内 容进行简要概括,明确观点;第二步,列举能证明观点的事例,或“名人事例”,或“身边 事例”、或“正面事例”,或“反面事例”;第三步,总结观点(用自己的话把第一段的观 点再重复一遍),引用自己的事例,谈谈自己的认识;第四步、拟题,最好有主标题和副标题。 行文中应体现出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 25 - 本次作文中的诗歌材料第一节暗示控疫成功,抗疫胜利;第二节回顾疫情,形势严峻; 第三节照应第一节,追问战疫取胜的原因;第四节回答问题,礼赞、铭记那些奉献的人。通 过分析材料可知,这首散文诗的内容和含意都紧扣抗击疫情,写作时不能偏题;重点在于礼 赞、铭记那些为抗疫胜利,为民尽心服务、为国无私奉献的以一线医护人员为代表的各行各 业的请愿者、志愿者、逆行者等,突出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爱国为民的精神。若重点 写出现疫情的原因、疫情中出现的问题(散布谣言、抢购物品、地域歧视、逃离隐瞒等)、疫 情造成的危害等,属于偏题,若作文重点抛开抗疫写奉献、平凡与伟大、英雄等,或当作诗 歌鉴赏,重点写诗歌的语言、手法等艺术的,则严重偏题甚至跑题。 二、立意要点: (一)医护人员 1、您是最美逆行者 2、白衣天使,时代英雄 (二)环卫工人: 1.花飨劳者,扫除新冠。 2.一袭黄衣鏖战,满城樱雨颂歌。 (三)快递小哥: 1.逆风守帆,星火不灭。 2.传递物资,传送大爱。 (四)社区保安: 1.愿将生命燃成灯,万家灯火胜星辰。 2.你是万家守护神。 (五)志愿者: 1.汝心灼灼,护国赳赳。 2.聚是一团火,散做满天星。 3.星火盈盈,照亮万家。 三、作文素材: 1、“我是党员,我先上”“党员应该冲到群众前面,为他们挡住疫情”“作为一名党员,我 要把重症病人照顾好、诊治好,及时总结经验,救治更多危重病人”,越是艰险越向前,万 千党员驰援武汉、奋战一线,用朴实的行动践行着“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政治 自觉,充分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英雄本色。在党员的带动下,很多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和 - 26 - 志愿者等纷纷投入到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成为“最美的逆行者”。 2、正如最近刷爆网络上的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武 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在抗疫的 30 天里,平均每晚只有凌晨两点到四点短短两小时的休 息,硬是撑着早已患上渐冻症的身子处理着无数的突发事件。而当他看到感染新冠病毒的妻 子出院,还来不及高兴,又一头扎进战疫之中,他的一句“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 把重要的事情做完;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让多少人泪奔。 3、疫情当前,无论来自何地、身处何方,我们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每个人都是受害 者,每个人都是搏击者。无论是逆行驰援还是坚守岗位,不管是闭门不出还是做好防护,都 是构筑群防群治严密防线的重要一环。我们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的山;我们心手相牵,没 有跨不过的坎。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守 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四、结构模式: 读后感的写法及步骤:所谓感,可以是从材料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 受材料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 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 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 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 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 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 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 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 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 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 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 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 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 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 - 27 - 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 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 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 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 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 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 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 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 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 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 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 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 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 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 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 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2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