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兰州一中2019-2020-1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4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60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1.从夏禹到夏桀,共传14代、17王,用岁471年。从商汤到商纣,共传17代、31王,用岁496年。材料主要说明夏商实行 A. 封邦建国 B. 王权至上 C. 王位世袭制 D. 宗法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从夏禹到夏桀,共传14代、17王”“从商汤到商纣,共传17代、31王”中可以看出夏商时期实行的是王位世袭制。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 ‎2.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A. 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B. 文臣地位不断提高 C. 宰相权力不断弱化 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分割宰相权力,三省相互制衡,集体对皇帝负责,皇权高高在上;明朝废除宰相,设立内阁,成为皇帝的咨询机构;军机处跪听笔录,进一步加强皇权,本质上反映了专制皇权不断强化,故A项正确。文臣地位不断提高不是本质,排除B,明清时期丞相已经被废除了,故C 项错误。题干涉及的君主专制,不涉及中央与地方,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专制主义制度发展的趋势,解题的关键是从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的目的方面理解。‎ ‎3.史书云:“(宋)太祖鉴前代之失,集精锐于京师。”“禁兵者……皆以守京师,备征伐。”这表明当时的战略方针及其主要意图是 A. 分化事权——强化皇权 B 守内虚外——消灭割据 C. 重文轻武——中央集权 D. 精兵简政——抵御外患 ‎【答案】B ‎【解析】‎ ‎【详解】“集精锐于京师”和“禁兵者……皆以守京师”反映的是“守内虚外”的方针。“鉴前代之失”指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 “备征伐” 指在当时内有割据和外有边患的情况下皇帝随时都可调用禁军。 “守内虚外”是当时北宋消灭割据、抵御外患的需要,也是当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需要,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在中央官制上分化事权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重文轻武的信息,排除C;宋代没有体现精兵简政以低于侵略的信息,排除D。‎ ‎4.因处理军务而产生,进而辅佐皇帝全面处理政务的机构是 A. 内阁 B. 军机处 C. 礼部 D. 尚书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处理军务”“辅佐皇帝全面处理政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因西北军务需要而产生,发展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故B项正确;内阁是因皇帝政务繁忙而产生,故A项错误;礼部,隋唐时为六部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故C项错误;尚书省,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唐代三省之一,故D项错误。‎ ‎【点睛】“处理军务”“辅佐皇帝全面处理政务”是解题的关键。‎ ‎5. 罗马法经历了从习惯法向成文法的转变,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A. 平民争取权利的斗争 B. 罗马帝国的分裂 C. 法律混杂使用不便 D. 境内被征服民族反抗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罗马的法律。依据所学,在早期罗马习惯法中,法律与习惯法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法官多由贵族担任,常常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平民利益。公元5世纪中期,在公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这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故应选A。C说法错误,B、D与题意无关。‎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于发展•《十二铜表法》‎ ‎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央集权体制创新,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古希腊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民主和法制,人文精神的滥觞;两大文明薪火相传,相互交融,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进程。从文明史角度出发,二者分别是哪两大文明的杰出代表 A. 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 B. 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 C. 儒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 D. 落后文明和先进文明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起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大河文明;而古希腊、罗马以海洋为依托,属于海洋文明,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排除。‎ ‎7.苏格拉底认为,“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这说明他(  )‎ A. 逆民主潮流而动 B. 对民主失去信心 C. 极力宣泄个人偏见 D. 看到民主制度弊端 ‎【答案】D ‎【解析】‎ 材料实际说明了抽签方法不利于选拔优秀人才管理国家。因此说苏格拉底看到了民主制度的弊端,故选D。苏格拉底反对原始的直接民主,主张精英政治,排除AB;苏格拉底是对当时泛滥的直接民主的反思,排除C。‎ ‎8.在罗马法司法体系中,万民法是比较成熟和发达的部分,也是后期罗马法的基本内容。之所以说“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是因为它 A. 通用于世界各地 B. 适用于罗马帝国的公民 C. 包含了罗马帝国的全部法律文献 D. 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各民族人民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万民法是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的“国际法”,故D项符合题意;万民法的真正含义适用于所有自由民,故A项排除;根据所学是因为万民法不仅仅适用罗马帝国内的公民而是一切的自由民,故B项不符合题意;C项是《民法大全》的特征,排除。‎ ‎9.易中天在《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一书中说:“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是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材料中“精巧的设计”指的是 A. 君主立宪政体 B. 社会主义联邦政体 C. 联邦共和政体 D. 君主专制政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出处《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的政治体制——资产阶级联邦共和政体。故答案为C项。A项不是美国的政体;B项错误,美国不是社会主义;D项错误,美国没有君主专制。‎ 考点: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1787年宪法·联邦共和政体 ‎10.“当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意志帝国的军官们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把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别的西方国家有一支军队,德意志的军队有一个国家。”这表明近代德国政治制度 A. 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B. 专制主义思潮盛行 C. 具有民主选举基础 D. 国会对政府有监督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中“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德意志的军队有一个国家”判断出德国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故选A。易错选B,B说法虽然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D不符合德国。‎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民主政治的扩展·德国 ‎11.某条约中有这样的条款:“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这一条款应该出自 A. 《北京条约》‎ B. 《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中英《南京条约》开辟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故选B;ACD中没有材料中五口通商信息,排除。‎ ‎12.下列选项中属于南昌起义重要意义的是 A.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 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 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答案】D ‎【解析】‎ 南昌起义是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建立新型人民军队的开始,故D正确;A是八七会议内容;B和C属于毛泽东井冈山时期提出。‎ ‎13.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 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B. 北洋军阀政府腐败无能 C.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D. 北京青年学生爱国热情高涨 ‎【答案】C ‎【解析】‎ 巴黎社会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直接原因,故C正确;其他不属于直接原因,排除。‎ ‎14.《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中国20世纪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 甲午战争和公车上书 B. 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 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D.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希望以此来挽救民族的危亡。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C。A、B、D都发生在19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 ‎15. 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 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 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 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答案】A ‎【解析】‎ 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的最大愿望就是国共两党合作,和平民主建国,重庆谈判反映了人民这个愿望。‎ ‎16.“香港在一国两制下既保持了原有的经济制度,又能从祖国日益繁荣中获得更多的机遇、更大的空间和强有力的支持,具有双重优势。”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A. 区域范围大小 B. 实施目的不同 C. 社会制度差异 D. 时间期限长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的相关知识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我国的民族自治区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主要区别是社会制度不同,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不变。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7.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与各民主党派人士间的关系,毛泽东就曾说过:“凡是对我们善意提意见的民主人士,我们都要团结。”体现这一精神的方针是 A.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C. “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D.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与各民主党派人士间的关系”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成为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故B项正确;A项是1960年提出的“八字方针”的内容,排除;C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排除;D项是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内容,排除。‎ ‎【点睛】“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与各民主党派人士间的关系”是关键信息。‎ ‎18.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基层民主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扩大,1998年通过的此类法律文件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故答案为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4年通过的,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宪法,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1984年通过的,排除C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通过的,排除D项。‎ ‎19.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访华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周恩来访缅后,缅甸人逐渐消除了“这种恐惧”,主要是因为中国 A. 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捍卫社会主义阵营 B. 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C. 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兴区域国际合作组织 D.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周恩来访问缅甸时,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缅甸人逐渐消除了对中国的恐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故B符合题意;中缅关系不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C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方针,故C不符合题意;D是在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抓住题干时间信息1954年。从信息“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邀请回访中国时”可以看出这是中缅关系。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同两国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这就大大消除了缅甸人对中国的恐惧。‎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外交部副部长周南:“20世纪60年代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大批非洲国家独立,而且加入了联合国,他们和中国互相支持。”下列历史事件能够体现这一状况的是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 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C.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后大批非洲国家独立后加入联合国,并与中国相互支持可知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非洲国家帮助的结果,选择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4年,与材料不符。因此A项错误;日内瓦会议召开时间为1954年,因此B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都是亚洲国家,因此D项错误。‎ 第 II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基于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其政治制度都有着自己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公元前3世纪统一中原的秦王朝,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它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在治国方面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材料二 内阁是政府高级官员代表政府各部门商议政策的行政机构。 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确立,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永历十六年(1662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在内阁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阁是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某个政党单独组成,或由议会中构成多数席位的几个政党联合组成,由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最初始于英国,由英王的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 ‎(1)英国和秦王朝都曾经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请举例说明。‎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比较英国内阁与明朝内阁在权限、性质方面的不同。‎ ‎【答案】(1)秦朝:郡县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英国: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责任制内阁等。‎ ‎(2)权限:英国内阁掌握行政大权,对议会负责;明朝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意志,供咨询,掌票拟权。性质: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制的组成部分,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明朝内阁是君主的内侍顾问机构,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 ‎【解析】‎ ‎【详解】(1)“说明”,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开创的新的政治制度是君主立宪政体、责任制内阁等;秦王朝开创的新的政治制度有郡县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 ‎(2)“不同”,依据材料二信息“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永历十六年(1662年)‎ 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在内阁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阁是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某个政党单独组成,或由议会中构成多数席位的几个政党联合组成,由国家元首任命”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权限上,英国内阁掌握行政大权、对议会负责,明朝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意志、供咨询、掌票拟权;从性质上,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制的组成部分、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明朝内阁是君主的内侍顾问机构,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等角度分析。‎ ‎22.《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蒋介石、毛泽东等许多中国人曾经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蒋介石曾先后10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并且是1937年《时代》年度人物,当年《时代》封面图片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合影。‎ 材料二 毛泽东曾先后12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其中1949年3月,毛泽东第一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 ‎(1)《时代》周刊将蒋介石和毛泽东分别列为1937年和1949年年度人物和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毛泽东与蒋介石曾在1945年进行过一次具有历史性的会面,请简述毛泽东参加这次会面的目的和意义。‎ ‎【答案】(1)中国实现全民族抗战,作为国民政府领袖,蒋介石受到世界的关注;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毛泽东受到世界的关注。‎ ‎(2)目的: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团结广大人民。意义: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赢得了人民信任。‎ ‎【解析】‎ ‎【详解】(1)“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时代》周刊将蒋介石列为1937年年度人物的原因是:中国实现全民族抗战,作为国民政府领袖,蒋介石受到世界的关注;《时代》周刊将毛泽东列为1949年年度人物的原因是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毛泽东受到世界的关注。‎ ‎(2)“目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在1945年进行会面的目的是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团结广大人民。“意义”,依据所学知识从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赢得了人民信任等角度分析。‎ ‎23.‎ 到2020年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有七十五周年。七十五年,大国关系影响着国际格局,国际格局变化又促进大国关系的调整,这也是近代以国际关系变化的总体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第五条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同盟互助友好条约》(1950年)‎ 材料二 双方声明:‎ ‎——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 ‎——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 ‎——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一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都认为,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双方同意,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是可取的。为此目的,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这些领域中进行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将会是互相有利的。‎ ‎——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缔结该条约的原因。‎ ‎(2)归纳材料一、二的双方国家在合作目的方面的共同点,并比较其合作方式的不同之处。‎ ‎【答案】(1)吸取历史教训,防止日本等国重演侵略战争;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美国扶植日本,敌视新中国;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 ‎(2)共同点: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双方互利交流。不同点:材料一:结盟,针对具体国家,多强调经济交流。材料二:不结盟,没有针对具体国家,强调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交流。‎ ‎【解析】‎ ‎【详解】(1)“原因”,据材料一信息“‎ 第一条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防止日本等国重演侵略战争、两大阵营对峙、美国敌视新中国、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等角度分析。‎ ‎(2)“共同点”,依据材料一信息“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和材料二信息“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得出: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双方互利交流。“不同点”,依据材料一信息“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和材料二信息“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一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都认为,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双方同意,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是可取的。为此目的,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这些领域中进行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将会是互相有利的”得出:材料一,结盟,针对具体国家,多强调经济交流;材料二,不结盟,没有针对具体国家,强调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交流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