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察举制 D. 世袭制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此制度是西周时期为解决权力的继承问题而设计的,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关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以嫡长子继承原则为核心的西周宗法制,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与解决权力继承问题无关;C选项错误,察举制是西汉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与西周时期解决权力继承问题的制度无关;D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时期开始出现世袭制,使得权力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但是并未解决家族内部权力纷争的问题。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 ‎2.“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 三公九卿制 B. 中外朝制度 C. 三省六部制 D. 中书省制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指秦朝的中央官制,丞相为百官之首,与题干中“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不符。B项指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以削弱宰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但是与题干中“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不符。D项中书省制度是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丞相权力较大,与题干不符。C项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最终集权于皇帝,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3.《通典·职官》中记载:“(刺史)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师奏事。”这表明,刺史的职责是 A. 考察荐举优秀人才 B. 维护地方治安 C. 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D. 监督皇帝言行 ‎【答案】C ‎【解析】“巡视所部”等字眼意在强调刺史行使的是监察的权力,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刺史是监察官员而非考察荐举优秀人才,也没有维护地方治安的职责,所以选项A、B均是不符合题意,排除;刺史监察的是官员但不能监察皇帝,所以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所以刺史的职责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4.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 A.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 B. 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C. 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D.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组成内朝,重大事务先由内朝决策,削弱了相权;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这一措施分散了相权;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同样也分散了相权。因此排除ACD。元朝设置中书省,长官任宰相等于扩大了宰相的权力,容易形成宰相专权。鉴于此明朝废除宰相,裁撤中书省。因此B符合题意。‎ ‎5.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 A. 影响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B. 使人们争相做官 C. 扰乱了社会的秩序 D. 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可知,科举制的实行使人们热衷于科举考试,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法的事情,这说明科举制影响了社会的价值观念,故选A。科举制是使人们争相想要做官,做官得科举考试成功之后,排除B;材料涉及的是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排除C;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D项说法错误,排除。‎ ‎6.郭卫东在《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一书中写道“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不是鸦片入华史,也不是文化交流史,而是贸易的历史,是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历史。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在于茶叶、在于白银、在于鸦片等等……”,下列能正确反映作者关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是 A. 英国的殖民侵略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 B. 中国控制茶叶的出口最终导致战争爆发 C. 英国为了维护民主政治制度 D. 因中英经济贸易上的利益冲突所致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作者强调的经济原因即贸易上的利益冲突,故答案为D项。“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作者没有强调英国的殖民侵略,排除A项;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茶叶大量出口,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中英冲突没有威胁到英国的民主制度,鸦片战争的爆发与英国维护民主政治制度无关,排除 C项。‎ 点睛: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教材所持观点认为:直接原因是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走私鸦片,林则徐虎门销烟;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准备侵略中国。不同学者对于这一主观性很强的问题存在不同看法,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根据材料中的观点得出正确选项,不能一味从教材的观点出发作出选择。‎ ‎7.从本质上看,英国侵略者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都是为了 A. 使鸦片贸易走私合法化 B. 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C. 占领中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D. 报复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经济损失 ‎【答案】C ‎【解析】‎ 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目的都是为了夺得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所以答案选C。AD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但不是本质;B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也不是本质。‎ ‎8.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为200多人,但当年仅由英国领事处理的刑事案件就达503起,其中630余人次的涉案者为英国人。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A. 上海社会治安状况混乱 B. 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 C. 英国人法律意识淡薄 D. 领事裁判权任其为所欲为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此时期外国人在华刑事案件增多,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为列强在中国为非作歹提供了法律方面的保护,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外国人在中国犯罪有恃无恐,日益增多与列强获得治外法权有关,并不能说明上海社会治安状况混乱;B选项错误,外国人在华刑事犯罪增多与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无关;C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英国人利用治外法权在华为非作歹,不是法律意识淡薄。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9.有学者指出,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社会的盲目排外主义被鼓动起来,清政府同时对若干个世界一流国家宣战,将国家陷于劫难之中,中国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这些代价不包括 A. 赔款白银4.5亿两 B.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辛丑条约》影响,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影响,排除C,选择A、B和D符合题意。‎ ‎10.某一学者评论甲午中日战争说:“起初中国完全有打败日本的实力,在当时,中国守军的子弹和粮食堆积如山,日本的军粮和子弹根本没有跟中国抗衡的能力。”据此推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 日本实力超过中国 B. 中国洋务运动失败 C.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D. 中国军事实力落后 ‎【答案】C ‎【解析】“中国守军的子弹和粮食堆积如山”说明中国的军事物资储备并不是差,显然中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不是军事问题,故D项错误,应该是清政府政治腐败,故C项正确;材料中子弹和粮食比较显然不能说中国的实力超越日本,故A项错误;中国洋务运动失败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故B项错误。‎ ‎11.1895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西方政界的议论符合史实的是 ‎①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 ‎②英国:我们终于可以获得减免税率了 ‎③法国: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 ‎④德国: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设置新情境考查了《马关条约》的内容。①指的是割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③指的是投资设厂,故选B。‎ ‎12.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是“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更是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义和团 A. 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B. 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 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 D. 盲目排外违背近代历史潮流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是一场反帝爱国主义运动,故选C。A项是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却不是其爱国的表现,这一点反而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义和团的愚昧,排除;义和团运动之前,列强已经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B;D项是义和团运动局限性的表现,这与材料中对义和团的正面评价相悖,排除。‎ ‎13.英国驻俄国公使德佛椤向英国外交部电告:“奇迹!中国的曾纪泽已迫使俄国做出了它未做过的事,把业已吞下去的领土又吐了出来!”电文中“业已吞下去的领土”是在中国的 A. 东南地区 B. 西南地区 C. 东北地区 D. 西北地区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曾纪泽与俄国谈判达成《中俄伊犁条约》,中国争回了很大一部分主权,收回了部分根据原先条约被割占的领土。因此电文中“业已吞下去的领土”是在中国的西北地区。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 ‎14.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1860年巨痛与自强》、《1895年大梦初醒》、《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等。以上书名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共同点是 A. 与战争的影响紧密相关 B. 始终贯穿政治改革主线 C. 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 D. 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几本书都与近代中国的几场重要战争密切相关,其分别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抗日战争,故选A。1840年和1860年的战争都未引发中国的政治变革,排除B;根据书名可知,这些战争的影响面是整个中国,并不体现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排除C;1840年中国被轰出中世纪显然与经济发展没有关联,毕竟自然经济在中国已经整整持续了千年,排除D。‎ ‎15.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①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 ‎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 ②③‎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①④正确;②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③为《九国公约》的影响。综上,故选D。ABC均含有错误选项,排除。‎ ‎16.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含义是 A. 清政府向西方国家“门户开放”‎ B. 西方国家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门户开放”‎ C. 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相互“门户开放”‎ D. 清政府与各国之间相互“门户开放”‎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即要求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相互“门户开放”,故选C。清政府在当时是弱国,是被“门户开放”的对象,排除AD;B是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后的影响,而不是含义,毕竟美国在当时是经济实力已经较强,相互之间门户开放对着一个后来者最为有利,故排除。‎ ‎17. 决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的最根本的历史条件是 A.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B. 中共发表“八一宣言”‎ C. 蒋介石态度明显转变 D. 全国人民拥护一致抗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B C D三项都是这一战线形成的重要原因,所以答案选A项。‎ ‎18. 关于中共“七大”,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 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C. 提出解放全国人民,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任务 D. 为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方针,B选项错误,符合题意。中共“七大”的内容有以下几点:发动群众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大会通过的新党章规定毛泽东思想是中共的指导思想;大会选举产生以了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使中国共产党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为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了重要准备。ACD选项正确,排除。‎ ‎19.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南京大屠杀是日军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 ‎②中国人民必须牢记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③南京大屠杀惨案不容篡改 ‎④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 犯下的严重罪行”体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国带来巨大的伤害、同时习总要求国人勿忘历史,故①②正确;习总的讲话同时也昭示南京大屠杀惨案不容篡改,故③正确;“我们不应因一个 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 而不在人民”又体现了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故④正确。所以答案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的影响 ‎20.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历史现象指的是 A. 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 蒋介石获释并宣布统一全国 C. 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建立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是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的序幕,故选C。A项在1927年东北易帜后即已实现,而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排除;西安事变时国家并未陷入分裂,故无统一全国之说,排除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排除D。‎ ‎21.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了它新的时代特征。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这种新特征的是 A. 创立拜上帝教 B. 反对西方国家的侵略 C. 《资政新篇》 D. 反对清朝的封建统治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反对清朝的封建统治,是农民起义本有的特征,不属于新的特征,故D项符合题意。其它三个选项都是在中国近代的社会背景下呈现出的新特征,故排除ABC。‎ ‎22.钱穆先生曾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看法:“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A. 定都天京 B.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 发动金田起义 D. 颁布《资政新篇》‎ ‎【答案】B ‎【解析】依据“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原则,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故B正确;定都天京、发动金田起义没有涉及“均田制度”,排除AC;《资政新篇》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法案,没有涉及均田制度,排除D。‎ ‎23.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 A. 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 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C. 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 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答案】B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并未实现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主张,故A错误;太平天国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客观上削弱了封建力量,有利于中国近代化,故B正确;打击外国侵略势力,并不属于近代化的主要表现,故C错误;《资政新篇》并未实现,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关键词“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4.“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打起包裹回家转,依旧做长工。”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金田起义 B. 北伐失败 C. 天京事变 D. 天京陷落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天父杀天兄”可知,歌谣反映的是太平天国的内乱,即天京事变,故选C。ABD均与歌谣反映的内容“天父杀天兄”不符,排除。‎ ‎25.太平天国运动留给历史的余响是长久的。在戊戌维新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这是用反清来促成革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拼的反面教训。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 A. 搅乱了社会政治制度 B. 促进了政治变革进程 C. 改变了封建生产关系 D. 实现了资本主义理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对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即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了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故B项正确。A中的“搅乱”错误;C项与太平天国运动无关;D项本身说法错误。‎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封弟周公旦于曲阜。‎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元史·卷九十一》‎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与材料一的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其中“行中书省”的主要职能。‎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基本演变趋势。‎ ‎【答案】(1)分封制 ‎(2)郡县制;相比分封制可以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3)行省制度;职能:掌管地方军政大权。‎ ‎(4)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解析】(1)由材料“于是封功臣谋士……封弟周公旦于曲阜”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分封制。‎ ‎(2)制度:由材料“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郡县制。‎ 进步性:结合所学可从郡县制推行的意义入手分析。‎ ‎(3)制度:由材料“行中书省,凡十一”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行省制度。‎ 职能:由材料“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可知,行中书省的主要职能是掌管地方军政大权。‎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其背后折射的政治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土地分配,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 材料二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除足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 材料三 《资政新篇》的内容:政治上,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选举产生;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文教上设立新式学堂;外交上主张与外国平等交流,但不准干涉中国。‎ 材料四 (定都天京后)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伪天王舁夫(轿夫)六十四人,伪东王舁夫四十八人,依次递减,至两司马舁夫八人而止,洪逆从不出行。惟杨逆每出行必盛陈仪仗。‎ ‎——【清】《贼情汇纂》‎ ‎(1)根据材料一,《天朝田亩制度》有何进步性?‎ ‎(2)材料二说明了太平天国怎样的经济主张?‎ ‎(3)根据材料三,《资政新篇》有何进步意义?为什么没有实施?‎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从中可以得到什么教训?‎ ‎【答案】(1)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2)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 ‎(3)意义: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原因:没有反映农民阶级的愿望,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环境条件。‎ ‎(4)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偏师北伐,战略上失误;统治阶级内部争斗严重,争权夺利导致内讧悲剧;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教训: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解析】(1)由材料“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它的颁布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2)由材料“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可知,天平天国运动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 ‎(3)意义:由材料中“政治上”“经济上”“文教上”“外交上”的主张可知,《资政新编》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考虑,《资政新编》的主张明显带有超前性,没有反映农民阶级的愿望,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环境条件。‎ ‎(4)失败原因:由材料“雕琢精巧金碧辉煌”“伪天王舁夫(轿夫)六十四人,伪东王舁夫四十八人,依次递减”等信息可知,天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另外结合所学可从统治阶层内斗、战略失误、中外势力联合绞杀等角度展开分析。‎ 教训:结合所学要从近代中国整个革命历程的角度俯瞰天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即从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角度展开分析。‎ ‎28.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中国军民在八年艰苦的抗战战争中始终牵制和打击了日本的大量兵力……正是在这场空前的战争中,中国取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成为新国际组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辉煌事件。‎ ‎——王建朗、曾景繁忠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抗战的特点。分别举出国共两党军队抗击日军取得重大胜利的一个战例。‎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指出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特点: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两大战场相互配合。‎ 战例:国民党的台儿庄战役;共产党的百团大战(或平型关大捷)。‎ ‎(2)原因:抗日战争是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它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为抗战胜利提供军事保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 ‎(3)变化:中国取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解析】(1)特点:由材料“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可知,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且分为两大战场相互配合。‎ 战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军队尽管组织的会战较多,但取得重大胜利的只有台儿庄战役,而中共方面则主要有两次,一次是百团大战,一次是平型关大捷,学生二写其一即可。‎ ‎(2)原因:由材料一可知,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为抗战胜利提供军事保证;另外的原因通过结合所学可从战争的性质、全民族的抗战、中共的作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等角度展开。‎ ‎(3)变化:由材料“中国取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成为新国际组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可知,中国取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