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黄骅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黄骅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河北省黄骅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 ‎ ‎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 6至8页。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客观题 共60 分)‎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 ‎1.据史料记载,商王断定大事,要综合考虑五个方面的意见,即王本身、卿士、庶民(人)、卜(龟)和筮。如王、卿士和庶民一致同意,而龟筮反对,则以不动为好,动则不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商朝( )‎ A.商王垄断决策权B.政治带有迷信色彩C.王权受制于族权D.已孕育早期民主制 ‎2.龙和凤是我国古代的两大图腾,北方(中原地区)尊龙;南方(尤其是楚地)崇凤。据统计,在屈原的辞赋中龙和凤各出现了24次,但凤充当的是神使,龙只是凤的坐骑;所谓的龙舟也是凤站在龙头上充当舵手,驾驭着龙舟行驶。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南北地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B.传统的分封制遭到破坏 C.战国时政治中心已移至南方 D.周朝的礼乐制已分崩离析 ‎3.秦在兼并六国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强制迁徙的措施。灭赵后,迁赵王于房陵(今湖北房县)。灭齐后,迁齐王建于共(今河南辉县)。秦采取这做法旨在 ( )‎ A.强化对反秦势力的监视 B.加快军事统一的进程 C.消灭反秦的残余势力 D.削弱地方割据的根基 ‎4.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种设计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和谐对称 B.中央集权 C.皇权至上 D.江山统一 ‎5.西周铜器铭文中常有卿大夫、王之近臣在前王死后,由新王重新任命其继续旧职的记载,如《师虎簋》铭文说“命汝更(续)乃祖考”,《善鼎》说“今余惟肇申先王命”等等。这说明西周时期 ( )‎ A.宗法制有利于王权的稳定性 B.奴隶主贵族的官爵世代相传 C.世袭制与分封制有一定矛盾 D.权位继承主要遵从先王祖训 ‎6.下表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期的诸侯王,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汉高祖时期( )‎ 西汉初年 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藏茶、长沙王吴芮 刘邦晚年 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恒、‎ 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澎、长沙王吴芮 A.有效防止割据分裂因素 B.扩大了朝廷直接控制的区域 C.达到了屏藩朝廷的目的 D.形成对抗皇权新的潜在力量 ‎7.马克斯·韦伯在论述某一制度时说:“……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下列表述,与此制度相吻合的是(     ) A.“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B.“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 ‎8.白钢在《中国政治史》中说,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主考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录取结果。宋代的科举制实行“糊名制”,将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无法得知每张卷子是谁的。下列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唐代行卷制注重考生平日作品, 带有主观性,是不可取的 B.宋代的糊名制杜绝了请托造假等科场舞弊现象 C.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程序上的进一步僵化 D.反应了对官吏选拔制度的公正性的不断的探索 ‎9.《周礼》载,太宰居辅弼天子的要职,主持监察。监察事务实际由小宰主持。该系统中的宰夫、宫正、大史、小司寇等也兼有监察的职权。材料表明西周( )‎ A.监察系统独立于行政 B.监察体系已基本完善 C.监察职能分布很广泛 D.监察制度未真正建立 ‎10.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 ‎11.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且品题之风。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此材料反映( )‎ 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 ‎ 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 ‎ 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 ‎12.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 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 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D.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13.宋初,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为“知县”或“县令”,其中“知县”全称为“权知某县事”,多以京朝官或大使臣充任。北宋“知县”这一官职的设立体现了( )‎ A.天下分裂战乱频仍 B.朝廷分权制衡的原则 C.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 ‎14.宋神宗欲改革职官制度,曾讨论枢密院机构是否继续存在,有人建议将其权力合并于兵部。但神宗说:“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互相维制,何可废也?”因而改制时唯独把枢密院保留了下来,枢密使照例用文人充任,副职有时用武人。这主要体现了宋朝政制的特点是( )‎ A.文武分权     B.守内虚外      C.重文轻武    D.分化事权XK]‎ ‎15.元代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军署是( )‎ A.中书省 B.宣政院 C.行中书省 D.理藩院 ‎16.史载明代内阁“掌献体可否,率陈规海,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 ‎,这说明两者都( )‎ ‎①协助皇帝处理国政        ②代行丞相职权,正式统率六部 ‎③扩大了统治基础         ④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7.《板垣记略》载:“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材料不能说明清初( )‎ A.皇权空前强化 B.皇权受到牵制 C.部分制度承袭前朝 D.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18.中国古代长期稳定性引起英国史学家汤因比的关注:“中国大一统的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的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此处所说的“精神文明”应该是指(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      B.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 ‎ C.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念     D.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1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在封建时代,本来有很多家庭有他们世袭的特权,这些皆所谓贵族。但从秦汉以后,封建制度早已推翻。单只皇室一家是世袭的,除却皇帝可以把皇位传给他儿子以外,政府里便没有第二个职位,第二个家庭,可以照样承袭。这表明( )‎ A.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不复存在 B.分封制度已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C.宗法关系与政治关系日趋淡化 D.选官用官权力从地方转到中央 ‎20.1832年,一艘英国商船“阿美士德”号遍游中国沿海要地,6月20日,该船进入吴淞,甚至游弋于吴淞炮台周围,尽窥守军虚实。船上的一位传教士说:“如果我们是敌人,那么这里的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上海等地的鸦片走私比较猖獗          B.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蓄谋已久 C.清政府没有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D.鸦片战争前夕的清军海防松弛 ‎21.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一共开放了16个通商口岸,下列表述属于其布局特点的是( )‎ ‎①由南到北,并且深入长江流域 ②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开放的5个主要在东南沿海 ‎③由沿海深入到中国内地 ④通商口岸遍布中国各地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2. 1867年版的《叶氏族谱》倭仁序对传统家族制充满赞誉,认为它是中国社会秩序的基础。而曾留学日本十余年的叶善镕负责编写的1906年版族谱,却强调“国家主义的民族,而非家族主义的民族也。”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叶善镕留学日本的经历具有决定性影响 C.西方的民族、国家观念得到广泛传播 D.近代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3.会审公廨是1869年出现在上海公共租界的一个特殊司法机关,由道台任命中方专职会审官(谳员),与外方陪审官(领事)会同审理租界内与华人有关的诉讼案件。会审公廨制度规定:当事人不用跪堂,还可以聘请律师,证人必须到庭接受双方交叉询问,对被告人不能刑讯逼供等等。据此判断以下关于会审公廨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利于近代中国司法制度的进步    B. 说明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C.维护了中国司法的自主权利     D.反映出清朝法律已与西方趋同 ‎24.1875年11月15日,香港《北京新闻公报》公布了一则有关外国人在华旅行的法令:外国人在华各省旅行须出示盖有特殊官印的护照,外国人如有非法行为就近递交该国领事馆处理。这主要说明清政府( )‎ A.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独立主权意识有所增强 C.外交开始出现制度化 D.已认识到传媒的作用 ‎25.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西方列强获得这些特权的最初形式是 ( )‎ A.建立殖民地 B.设立租界 C.抢占租借地 D.划分势力范围 ‎26.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款既输,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这段话认为( )‎ A.中国的国民素质亟待提高 B.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 C.经济发展是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 D.发动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 ‎27.历史课上老师组织学生探讨“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观点,下列可以支持其观点的有:列强的侵略 ( )‎ ‎①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③以军事侵略为主转变为以经济侵略为主 ④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④‎ ‎28.《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     ) 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 ‎ 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C.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 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29.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 ‎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30.清朝官员袁昶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春秋之时已有明约,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如今攻使馆,要开杀戒,一背礼义之道,二背国际公法。拳术不可恃,外衅不可开,杀公使,悖公法,事将不可收拾。”从材料中可得出的确切信息是(  )‎ A.袁昶反对利用义和团来抗击八国联军 ‎ B.袁昶注重用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作为依据 C.袁昶的观点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支持 ‎ D.印证了当时八国联军有灭亡中国的野心 第Ⅱ卷(共40 分) ‎ 注意事项:第Ⅱ卷共3 页,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题卷上。‎ 得分 阅卷人 二、非选择题(共2题,第31题,28分;第32题,12分)‎ ‎31. 材料一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汉)景帝中二年(公元前148年)更名太守。……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诸侯王,(汉)高帝初置,金玺整绶,掌治其国,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一一[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1)据材料一,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诸侯王权力演变的过程。(6分)‎ 材料二 我国西南部历来是少数民族聚居或汉族杂居的地区,自元明以来,统治阶级就采取土司制度统治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土司制度是兼指土司与土官两种统治制度而言。前者包括有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等,这些官爵职称虽受封于中央政府的皇帝,但实际上是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后者包括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是按照汉族地区行政建制设立的府、州、县中由少数民族头人所担任的官职。这种土司制度,是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交通梗阻条件下,中央政府在军事征服或政治招抚之后所实行的“羁縻”政策和特殊的统治制度。这种制度在创建之初有可行的一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的进一步加强,不仅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产的发展, 更不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因此,从明朝开始,便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地区,改用流官代替土司,实行和中原地区完全系统的行政制度,这就是“改土归流”。 ‎ ‎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土归流的意义。(5分)‎ 材料三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简表 ‎ 国别 ‎ 势力范围 ‎ 割占或租借地 ‎ 德国 ‎ 山东 ‎ 强租胶州湾 ‎ 俄国 ‎ 长城以北和新疆 ‎ 强租旅顺、大连 ‎ 法国 ‎ 广东、广西和云南 ‎ 强租广州湾 ‎ 英国 ‎ 长江流城,云南、广东 ‎ 强租“新界”、威海卫 ‎ 日本 ‎ 福建 ‎ 制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 备注:“租借地”是列强先用武力强占,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的地区。租借期限长短不一,最长不超过100年,期满归还。“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 ‎(3)据材料三,指出哪些因素导致了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6分)在此期间美国提出什么政策,目的如何?(4分)  ‎ 材料四 阅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中的几段叙述:‎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承认,“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 ‎(4)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完全殖民地的原因。(7分)‎ ‎32. 材料 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打破了中国人的闭关自守和骄傲自满: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傲慢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就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其影响至今仍在震撼着远东和全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12分)‎ ‎ ‎ 黄骅中学2018-2019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历史答案 ‎1-5 BBDCB 6-10 DDDDB ‎ ‎11-15 ACCCB 16-20 BAACD ‎21-25 BAABB 26-30 BCCAA ‎31. (1)制度:郡国并行制。(1分)变化:高帝时诸侯王实际上统治其封国;景帝时失去对其封国的统治权;失去官吏的任免权;成帝时诸侯王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5分)‎ ‎(2)推动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联系;消除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5分)‎ ‎(3)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一步确立,为了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列强被起了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的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日本的获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使得俄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威逼清政府给于俄国军舰在胶州湾“过冬”的特权,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事端。(6分,每条2分) ‎ 政策:门户开放政策(2分);目的:企图利用“机会均等”手段,要求列强开放在华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实现整个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的自由开放,凭借其经济优势从列强手中分得一杯羹,均沾、争夺在华利益。(2分)‎ (4) 原因:列强在争夺在华利益上矛盾重重相互牵制,任何一国都不能完全瓜分中国;“门户开放”政策使列强在华利益争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侵华的方式演变为通过清政府这个代理人对中国实行间接统治;最主要原因,是以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表现出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反侵略决心,粉碎了列强将中国变为完全殖民地的美梦。(8分,每条2分)‎ 32. 此类开放性论题可以采取选取部分侧面进行深入论述或者全部侧面整体论述的方式进行作答,只要言之有理并且史实引用论述得当即可。‎ 示例:论题:入侵和反入侵。(2分)‎ 中国近代有三次侵略战争,三次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清政府的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鸦片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 年同日本的战争。中国分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马关条约》,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割地赔款,部分主权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逐步加深。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等先后传入中国,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逐步觉醒,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潮流中。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推动新中国的诞生。(10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