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 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下面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的两张图片,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中可以得出的最主要的结论是 图一 图二 A. 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 B. 提高了集体耕作效率 C. 形成了封建自然经济 D. 耦犁得到推广和普及 2.据考证,秦汉时期维持一日两餐生活,上午用餐大致在9点左右,下午用餐则在15点左右。直到汉末,曹操享用“一日三餐”都是尊荣。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甚至四餐。据此可知汉代以后 A. 古人健康水平呈上升趋势 B. 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更为丰富 C. 各地区贫富分化现象减轻 D. 农民普遍贫困现象愈演愈烈 3.汉承秦制,私有土地的买卖并不受法律限制,贫民一旦无法正常经营土地便只能将其出售,地主的势力便越来越大。这一做法 A. 为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B. 加快了土地的流转和兼并 C. 推动国有土地制度的瓦解 D. 培植了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 4.唐代民间工匠必须在官府作坊服差役,从事一定天数的无偿劳役;宋代工匠服官府差役,付给一定的“雇值”,有的生产部门如铸钱作坊,还出现了类似计件给雇值的方式这表明 A. 铸钱作坊带动了生产领域的流通 B. 宋代工匠的社会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C. 官营手工业体系在宋代已经瓦解 D. 唐代民间工匠的技术水平低于宋代 5.宋代政府在物品采购上建立了“书市买牌”制度,即官府将要采购的物品和价格书写在牌上,公之于市,有愿意交易的商人就和官府到市场买处按牌交易。这说明宋代 A. 民间手工业成为主导 B. 抑商政策已完全崩溃 C. 官营手工业严重衰落 D. 注重市场秩序的规范 6.明清时期中国农耕经济达到了鼎盛时期,曾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中国的GDP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但是有人认为这种状况只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形成这种观点的主要原因是 A. 明清时期尚未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因素 B. 明清时期中国官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C. 经济增长仍以小农经济的方式来实现 D. 明清统治者继续坚持宣扬国威的“朝贡贸易” 7.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汇。以下各项,反映隋唐时期我国经济较全面的一组是 A. 釉下彩绘、水排、市镇、商帮会馆 B. 青瓷、丝路、曲辕犁、高转筒车 C. 素纱禅农、丝路、水排、用煤冶铁 D. 青花瓷、丝路、草市、曲辕犁 8.明万历十五年十月,明朝颁布法律规定:“无论官民之家,有立券用值、工作有年限者,皆以雇工人论;有受值微少、工作止计月日者,仍以凡人论。”可见在现实生活中 A. 雇主与短期雇工间实现自由雇佣 B. 明朝依然固守着重农抑商的政策 C. 地主与佃户间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 国家法律偏重于保护自耕农利益 9.宋神宗时的都城开封,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市场上的商品有来自各地的粮食、牛羊、酒、茶瓷器等,还有来自日本、阿拉伯等国的货物。上述材料可以推断出当时 A. 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B. 经济政策相对宽松 C. 对外贸易呈现水陆并进 D. 传统经济结构裂变 10.从武则天起,唐(周)中央政府经常“就食东都洛阳”,但中央军队仍旧常年部署在长安及其周围;而唐中后期,杭州、扬州、开封、汴河成为关中地区政治中心存废的关键。这说明 A. 洛阳取代长安的政治中心地位 B. 中央政府采取措施制约地方门阀势力 C. 唐朝时经济重心逐步向东向南迁移 D. 唐代城市政治、经济职能出现分工 11.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这一现象 A.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说明农民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C. 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D. 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12.“热词”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汇。15至16世纪,人类历史开始了大航海时代世界由孤立走向联系,由分散走向整体。以下与这一历史时期特征最吻合的一组词汇是 A. 维生素、棉布、橡胶 B. 新大陆、黄金、香料 C. 蒸汽机、工厂、火车 D. 内燃机、石油、电话 13.据史学家考证,唐代来华传播“大秦景教”者屈指可数。元代来华的传教士人数较唐代虽有增加,但远不能与1552~1800年相比,这两个半世纪来华的著名的欧洲耶稣会士就达920人。据此可得出的历史事实是 A. 我国古代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 传教士是西方国家侵华的先锋 C.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D. 古代中国理性地对待西方文化 14.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表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475 1521 1555 1558 1559 1595 1597 价格指数 100 167 270 370 400 515 685 A. 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B. 贵族追求享受大量的购买奢侈品 C. 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D. 掠夺大量金银引起国内通货膨胀 15.17世纪和18世纪,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在棉织、采矿、冶金、制盐、玻璃等行业中迅速兴起。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也同时发展起来,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劳动工具日趋专门化。这些发展 A. 反映了英国工场手工业领先世界 B. 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C. 说明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确立 D. 为工业革命准备物质技术条件 16.1860年,斯旺制成了一个碳丝电灯,遗憾的是他未能获得使碳丝保持长时间工作的良好真空环境,直到1878年,英国的真空技术发展到合乎需要的程度,他才发明在真空下用碳丝通电的灯泡,并且获得英国专利。上述史实告诉我们 A. 专利保护对发明创新必不可少 B. 真正伟大的发明必须走入百姓家 C. 斯旺才是电灯泡真正的发明者 D. 技术成熟是科学发明的重要条件 17.下表所反映的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美国钢铁业统计表 年份 1870年 1900年 企业总数(个) 808 569 工人总数(个) 78000 272000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A. 行业竞争激烈 B. 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 企业规模稳定 D. 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18.人们对于“洋货”从视为“奇技淫巧”的鄙视与敌视,到领悟其“利源”与“利权”的觉醒,直至“国货”意识萌发所蕴含的民族利益与国民权利的觉醒。据此,洋货在近代中国的流通 A. 推动了思想的启蒙 B. 促进了各派政治力量的团结 C. 起了移风易俗作用 D. 完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19.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筹设官办织布局,从英国购置机器。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奏请并获得清政府许可后,织布官局得以迁往武昌。这表明 A. 汉族官僚势力开始崛起 B. 民族工业对外依赖性 C. 自然因素影响工业布局 D. 洋务企业具有封建性 20.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大众服饰的变迁 C. 思想领域的重大变化 D. 民主政治的发展 21.1920年11月苏俄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的监督指导。据此可知当时苏俄 A. 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 B. 系统推进了工业化建设 C. 正式确立斯大林模式 D. 调整社会主义发展策略 22.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制定了赶超美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把增加重工业中的钢、生铁、金属切割机床等的产量、产值作为赶超美国的战略指标。当达到这些指标后,苏联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却被重新拉大了。这主要是因为苏联 A. 产品单调,质量不高 B. 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更加严重 C. 对高科技产业不重视 D. 忙于军备竞赛,人民生活水平低 23.1933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的一封信里说,您已经成为各国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社会弊病的委托人。这里所说的“明智试验”是指 A. 推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 B. 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复兴经济 C. 坚持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D. 运用政府干预手段化解危机 24.肯尼迪曾说,“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也就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此言论可谓道出了“自由社会”的某些国家 A. 实行失业保险的时代背景 B. 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的实质 C. 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目的 D. 实行“以工代赈”的直接目的 第Ⅱ卷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共3道小题,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民间以银交易,从金朝开始盛行;元朝实行宝钞制度,曾以银为钞本,在对外贸易中使用白银。明初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从洪武至洪熙时期(1368-1425年),明朝发行了大量宝钞,作为法定流通货币,此间的民间交易以宝钞为主。但政府发行宝钞无本无额,有出无入,不兑现钞,造成民间交易中拒用宝钞的现象不断增多。由于当时铜的匮乏,白银逐渐成为民间交易的重要货币。宣德(1426-1435年)以后,民间交易多为银钞混用;正统(1435-1449年)初,征“金花银”实行田赋货币化,“弛用银之禁”,于是出现了“朝野率皆用银”。 ——摘编自万明《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 材料二 十五世纪以后,欧洲出现一些比较大的金融信用机关,如1409年成立的圣乔治亚金库,1587年成立了威尼斯利雅图银行,1609年成立了阿姆斯特丹银行等,它们不但替商民估定并兑换钱币,而且供给一种存款的便利,于收到各种钱币之后,折合成标准货币记在账上,并且利用存款来作放款。中国明朝万历(1573-1620 年末年),钱庄不但可以兑换铜钱和金银,而且积极的揽作放款,对顾客供给签发帖子取款的便利。不过同欧洲中世纪的银行比较,中国明末的钱庄不但规模小,营业范围也小,存款业务没有进展,放款也是个人间的通融,数目不大,多供消费。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货币变化的趋势(3分),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钱庄与欧洲金融机关的共同点(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各自的影响(12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经济的盛衰……绝非外在的“干扰因素”所致,而是工商界自身的规律。……理论意义上的萧条,指的是产量、实际收入和就业水平长期显著下降,这种情况只能用经济体系自身的各种因素的作用来解释……历史经验似乎表明,即使在没有明显的外来影响可能导致商业周期趋势的地方,经济也表现出明显的周期趋势。这表明我们的经济体制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表现出这种或那种趋势。 ——摘编自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结合材料和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经济体制与经济危机”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科学,阐述需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896年,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兴办实业的官员,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最终才导致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的创办。 材料二 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并毫无毒素,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 材料三 抗战时期,荣氏工厂惨遭浩劫。抗战后,荣氏企业试图东山再起。但是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再加上美国产品的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始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荣氏企业在创办初期的有利和不利因素。(4分) (2)全面概括材料二中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8分) (3)指出材料三中的“同根相煎”的含义。(3分) 铁人中学2018级高一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B B B D C B A B C D B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C D D D B A D A D B D B 25. (1)趋势:由普遍使用纸币(宝钞)到普遍使用白银;(3分) 原因:①政府滥发纸币,导致纸币信用崩溃;②铜币缺乏,白银方便、保值;③民间交易的推动;④赋税和货币制度的变化;⑤商品经济的发展。(6分) (2)共同点:经营钱币兑换、存款和贷款业务。(4分) 影响:明朝:①货币金融的新变化,促进商品经济发展;②冲击了传统制度,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③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④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有限。欧洲:①金融机构用于再生产,促进资本原始积累;②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③为殖民扩张提供了资金;④为近代银行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12分) 26. (12分) 示例一 观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固有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阐述: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工业革命后不久,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贫富差距日益扩大,19世纪20年代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开始呈现周期性爆发的特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资本主义经济迎未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其固有的矛盾终于导致席卷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总之,只要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就不会消亡。 示例二 观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必然会导致苏联的经济危机。 阐述:斯大林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性、行政性、指令性是鲜明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僵化的体制必然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经济危机;斯大林模式长期排斥市场与货币关系,以行政力量驱动经济发展,不符合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无视经济规律必然会导致经济危机;斯大林模式以集体化的形式完成资本积累,长期牺牲农民的利益,必然会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下降,进而酿成粮食危机和社会危机。 总之,斯大林模式的内在弊端是苏联经济危机的根源。 27. (1)不利因素:地方士绅的阻挠和反对;地方实力派官员倡导办实业。(4分) (2)发展因素: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荣氏企业抢抓机遇;善用促销手段;产品质量好。(8分) (3)同根相煎:国民党发动内战,社会政局动荡。(3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