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吴忠中学青铜峡分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吴忠中学青铜峡分校) 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10题,每题1分,11-30题,每题2分 ) 1.人体内环境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下图中的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组织液可以进入淋巴,淋巴可以进入血浆,A正确; B.血浆不能进入淋巴,淋巴不能进入组织液,B错误; C.淋巴不能进入组织液,C错误; D.血浆不能进入淋巴,D错误。 故选A。 2.剧烈运动会产生大量乳酸,下列能与乳酸反应,维持内环境酸碱度稳定的物质是( ) A. Na+ B. Cl- C. K+ D. HCO3- 【答案】D 【解析】 【详解】人体进行剧烈运动会产生大量乳酸,由于缓冲物质HCO3-的存在,可以与乳酸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使内环境的pH值保持稳定,D正确。 故选D。 3.将云母片插入苗尖端及其下部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给予单侧光照射,下列不发生弯曲生长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B、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A组的处理导致光照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但向下的极性运输途径被云母片阻断,因此左侧尖端下部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右侧,A组苗向右弯曲生长,同理可知,B组苗向左弯曲生长,A、B不符合题意; C、给予左侧单侧光照射时,乙云母片插入的位置不影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与极性运输,苗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先发生横向运输再发生极性运输,使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促进尖端以下部位生长,因此C组苗向左弯曲生长,C不符合题意; D、由于苗尖端中央插入了云母片,虽然有单侧光照,但生长素无法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从而使苗尖端下部的生长素分布均匀,因此D组苗不发生弯曲生长,D符合题意。 故选D。 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 B. 乙烯可在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合成 C. 赤霉素能促进果实成熟 D. 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细胞分裂素通过促进细胞分裂促进植物生长,A正确; B.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促进果实成熟,B正确; C.赤霉素具有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的作用,乙烯促进果实成熟,C错误; D.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D正确; 故选C。 5.据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2050年将达到最高值,做出这一预测的依据是( ) A. 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 现有人口数量密度 C.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D. 人口性别比例 【答案】A 【解析】 【详解】A、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A正确; B、现有人口数量密度不能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B错误; 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决定种群的数量变化,C错误; D、性别比例能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D错误。 故选A。 6.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C.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D. 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了一个种群 【答案】C 【解析】 【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 B、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因此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不能构成生物群落,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C正确; D、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不只有一个物种,故不是一个种群,D错误。 故选:B。 7.目前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 日益增长的人口的呼吸作用 B. 化石燃料和木材的燃烧 C. 火山爆发 D. 臭氧层被破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化石燃料和木材的大量燃烧;降低大气中CO2 含量的主要措施是一方面降低CO2排放,另一方面是植物造林,增加植被面积. 解:A、人的呼吸作用对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微乎其微,A错误; B、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化石燃料和木材的大量燃烧,B正确; C、全球每年火山爆发次数和规模有限,不是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C错误; D、臭氧层被破坏与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 故选B. 8.下列群落演替的实例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 火灾后草原的演替 B. 弃耕后农田的演替 C. 火山岩的演替 D. 被完全砍伐的森林的演替 【答案】C 【解析】 【详解】A、火灾后的草原能重新长出绿草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 B、弃耕后的农田会生长出杂草和小灌木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 C、火山岩的表面能长出地衣和苔藓属于初生演替,C正确; D、被完全砍伐后的森林能重新长成杂木林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C。 9.下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其中属于增长型的是( ) A. 甲和乙 B. 乙和丙 C. 甲 D. 丙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是根据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确定的;幼年个体数比例最大的(甲图)是增长型,最小的(丙图)是衰退型,居二者之间的(乙图)是稳定型。故答案选C。 10. 下列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 A. 绿色植物接受光刺激 B. 蛾类昆虫具有趋光性 C. 狗能通过尿液找到回路 D. 孔雀开屏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绿色植物接受光刺激属于物理信息,A错误; B.蛾类昆虫具有趋光性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 C.狗能通过尿液找到回路属于化学信息,C正确; D.孔雀开屏属于行为信息,D错误。 故选C。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1.血细胞、淋巴管壁细胞及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生活环境分别是 A. 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 B. 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组织液 C. 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组织液和血浆 D. 血浆、组织液、组织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故选C。 12.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导 B. 兴奋在突触后膜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化 C. 神经纤维外膜接受刺激,引起Na+内流,膜外形成负电位 D.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 【答案】C 【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导,在反射弧中是以单向传导,A错误;兴奋在突触后膜接受神经递质传来的化学信号,使后膜电位发生变化,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B错误;神经纤维外膜接受刺激,引起Na+内流,膜外形成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C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反,D错误,所以选C。 13.某人头部受伤导致下丘脑受损,此人不会表现出来的症状是 A. 体内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出现多尿现象 B. 体内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甲状腺功能减退 C. 体温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对寒冷缺乏正常的调节机制 D. 感觉功能出现障碍,不会产生疼痛的感觉 【答案】D 【解析】 下丘脑受损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A正确;下丘脑受损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导致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进而使得甲状腺功能减退,B正确;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C正确;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与下丘脑无关,D错误。 14. 下图表示甲状腺活动调节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与乙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 B. a与b物质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 乙结构的活动只受甲结构分泌激素的调节 D. 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示可知,甲为下丘脑,乙为垂体,丙为甲状腺,A正确;a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B正确;乙结构(垂体)的活动,除了受甲结构(下丘脑)分泌的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外,还受到丙结构(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调节,C错误;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由此可见,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D正确。故选:C。 15.下列关于激素和激素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激素不组成细胞结构 B. 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性 C. 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细胞、靶器官 D.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答案】C 【解析】 【详解】A、激素既不组成细胞成分,又不提供能量,只起调节细胞的代谢的作用,A正确; B、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性,B正确; C、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靶器官,C错误; D、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D正确。 故选C。 16.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免疫中的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B.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只有T细胞、B细胞两种 C. 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能迅速产生大量抗体 D. 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发生免疫反应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解题要点是识记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 A.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等,A正确; 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B错误; C.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后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C错误; D.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会引起特异性免疫,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相关细胞表面,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会产生强烈过敏反应,D错误; 答案选A。 17.下图不能用来准确表示哪一组概念之间的关系( ) A. 1表示细胞外液,2~4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 B. 1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2~4分别表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C. 1表示免疫系统,2~4分别表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D. 1表示突触,2~4分别表示突触小体、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答案】D 【解析】 【详解】A、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A正确; 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B正确; C、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组成,C正确; D、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D错误。 故选D。 18.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很多科学家进行了的相关探究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达尔文的实验证明了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下面 B. 鲍森•詹森的实验选择琼脂的原因是化学物质能够透过琼脂却不能透过云母 C. 温特的实验必须在单侧光下进行,否则不能得出支持达尔文假说的结论 D. 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按照达尔文的假说,可能是单侧光照使幼苗尖端的产生的某种“影响”传递至到下部,引起下部生长,A错误;化学物质可以穿过琼脂,不能穿过云母片,因此鲍森·詹森选用琼脂和云母来验证这种化学物质是否能运输到尖端下部,B正确;温特的实验在光下或黑暗中均可进行,不必必须需要单侧光下进行,C错误;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而造成的,D错误。 19.下列农业生产过程与所使用的植物激素对应,正确的是( ) A. 麦田除草——脱落酸 B. 促进果实的发育和成熟——乙烯 C. 增加芦苇的产量——赤霉素 D. 获得无子番茄——细胞分裂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A、麦田除草是利用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抑制生长的原理,A错误; B、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但不能促进果实的发育,B错误; C、增加芦苇的产量是利用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的原理,C正确; D、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此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番茄雌蕊柱头能培育出无子番茄,D错误。 故选C。 20.假设某一定面积的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点时和C点时种群年龄组成不同 B. 维持在B点可持续提供最大捕获量 C. 从B→D判断该种群密度呈下降趋势 D. N代表环境容纳量,始终保持不变 【答案】B 【解析】 A点时和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均属于增长型的年龄组成,A项错误;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维持在B点可持续提供最大捕获量,B项正确;从B→D该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密度呈增加趋势,C项错误;环境容纳量受季节变化等因素影响,D项错误。 2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K值逐渐增大 B. 呈“S”型增长的种群在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C. 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争夺阳光未反映群落内的种间关系 D. 人类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没有环境容纳量,A项错误; B、呈“S”型增长的种群在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增长速率为0,B项正确; C、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属于同种生物,二者争夺阳光属于种内斗争,不构成种间关系,C项正确; D、人类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项正确。 故选A。 22.某地曾是绿水青山,发现铜矿后,因多年开发导致资源枯竭被废弃。为加速生态恢复,该地倡导全民种树,科学绿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会超过自然因素 B. 调查该地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 C. 种植多种树木比种植一种树木效果好 D. 该地现行做法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率,其影响有时会超过自然因素,A正确.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 种植多种树木增加了物种多样性,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植树造林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D正确. 23.下图为某同学建构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分别指的是迁出率、迁入率、死亡率和出生率 B. 春节前后,某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③和④ C.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⑤,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 D. 悬铃木在某市街道旁每隔5米种植一棵,这是对种群数量特征的描述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试题分析,①是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迁出率,④是迁入率,A错误; B、春节前后,某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③迁出率和④迁入率,B正确;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⑥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C错误; D、悬铃木在某市街道旁每隔5米种一棵,这是对种群空间特征的描述,D错误。 故选B。 24.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下列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 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 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 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作物品种 【答案】C 【解析】 【详解】生物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AB正确;玉米是一个种群,植株有高有矮,不是分层现象,合理密植是为了削弱种内斗争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C错误;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产量,D正确。 25.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一夜间捕获了 50只灰仓鼠,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过一段时间,在同一地点捕获了 5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 A. 50 只 B. 200 只 C. 400 只 D. 100 只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52:13,N=200只。因此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200只。ACD错误, B正确。故选B。 26.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 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C. 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 D. 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甲能够固定太阳能,为生产者,乙从甲获取能量,为消费者,A正确; 该生态系统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同时能量也可以扩散到外界,所以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B正确; 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后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正确,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所以答案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内容。 27.图为某池塘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代表生产者的只有a B. c与e、d与f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C. f在该食物网中占有4个营养级 D. b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图中代表生产者的是a和b,A错误; B、c和e有共同的食物a、d和f有共同的食物b,因此c与e、d与f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 C、生物f在该食物网中占有3个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C错误;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生物a和b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错误。 故选B。 28.将新养的宠物狗的尿液涂抹到固定的地方,以后宠物狗都会到此地撒尿;公鸡争斗时鸡冠发紫、羽毛竖起;小鸡听到母鸡的叫声会跑到母鸡身边,以上分别属于( ) A. 化学信息、行为信息、行为信息 B. 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C. 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D. 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答案】C 【解析】 将新养的宠物狗的尿液涂抹到固定的地方,以后宠物狗都会到此地撒尿,尿液中的化学物质起到了信息传递作用,属于化学信息;公鸡争斗时鸡冠发紫、羽毛竖起是公鸡通过自己的特殊行为向同伴发出威吓、挑战等信息,属于行为信息;小鸡听到母鸡的叫声会跑到母鸡身边,这里的声音是一种物理刺激,属于物理信息。故选C。 29.许多谚语、诗词等体现了丰富的生态学观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一山不容二虎”是因为虎的营养级较高,获得的能量少 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的功能 D.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答案】B 【解析】 【详解】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A正确。“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B错误。落红可以被微生物分解后又可被植物吸收利用,体现了物质循环的特点,C正确。绿水青山可以美化环境,减弱温室效应,可以为人们创造经济价值,且有很大的潜在价值,“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D正确。 30.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要使最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最高,把能量较多引向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和生物E与C之间的关系分别是( ) A. A→B→C→E、捕食和竞争 B. A→E→C、捕食和竞争 C. A→D、竞争 D. A→B→E、竞争和捕食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含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气候、能源、无机物、有机物)。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不断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链。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的全部生物的总和。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 【详解】图中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E(第三、四营养级),流向E的食物链有两条:A→B→E、A→B→C→E,由于能量传递逐级递减,把能量较多引向最高营养级(E)需考虑食物链最短,因此A→B→E最好。E捕食C,存在捕食关系,同时E和C都以B为食源,存在竞争关系。 故选D。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50分) 31.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___,温度感觉中枢是_____________,抗利尿激素的靶器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植物体内合成赤霉素的部位主要有:_____________、幼根和幼芽。 (3)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土壤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兴奋在突触间单向传递,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顶端优势的定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下丘脑 (2). 大脑皮层 (3). 肾小管和集合管 (4). 未成熟的种子 (5). 取样器取样法 (6). 趋暗趋湿避高温 (7).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8). 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叫顶端优势。 【解析】 【分析】 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较强,个体微小,通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其丰富度。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突触间只能单向传递。 【详解】(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觉中枢是大脑皮层,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垂体释放,并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其对水的重吸收。 (2)植物体内合成赤霉素的部位主要有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3)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较强,个体微小,故调查其丰富度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生活习性是。 (4)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突触间只能单向传递。 (5)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植物激素调节及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调查方法等相关知识,属于识记能力考查。 32.下图①~④为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1)判断①~④曲线对应的种间关系: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 (2)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是____________。 (3)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___结构和___________结构。 (4)研究表明森林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植物的分层与_____________有关,而动物的分层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捕食 (2). 竞争 (3). 互利共生 (4). 寄生 (5). ②④ (6). 垂直 (7). 水平 (8). 光照 (9). 食物和栖息环境 (10). 先增加后减少,最后稳定 【解析】 【分析】 一般来说共生是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捕食是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竞争是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寄生可能使宿主数量减少,但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详解】(1)据图分析,①表示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②表示两个竞争能力差异较大的两个种群,③表示互利共生的两个种群,④表示两个寄生关系的种群。 (2)若四种生物中的b死亡,①中的a表示捕食者,其没有了食物来源,对其生存不利;②中没有了与其竞争的对象,对a有利;③中两种生物为互利共生关系,没有了b对a不利;④中b为寄生物,a为寄主,没有了寄生物对寄主a有利。综上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是②④。 (3)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4)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光照有关,而动物的分层与食物和栖息环境有关。 (5)若狐死亡,则兔因为没有了天敌,数量会先增加,但随着食物、空间、及其过度繁殖等因素限制数量又会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四种种间关系的曲线的识别与判断,意在强化学生对四种曲线的识记、理解与掌握。 33.2016年7月麻江县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在有机蓝莓基地建设中,还积极探索基地种草养牛、基地养蜂等生态循环产业发展模式,致使麻江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达到100%,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蓝莓基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大功能。蓝莓基地的基石是_____________。 (2)蓝莓基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____________(高于/低于)森林生态系统。)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出现雾霾,甚至PM 2.5爆表的现象,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3)麻江县的蓝莓基地是在荒山草地上创建的,它的演替是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进行。 (4)下图是蓝莓基地的部分营养结构,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5.7×1010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2×109KJ,则人最多能获得能量____________KJ。 【答案】 (1). 组成成分 (2). 营养结构 (3). 物质循环 (4). 信息传递 (5). 生产者(或答蓝莓树和草) (6). 高于 (7). 自我调节 (8). 速度和方向 (9). 2.04×109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部分。 (1)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流动的途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 【详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据此可知蓝莓基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营养结构为食物链(网),生态系统的功能表现为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故蓝莓基地的基石是生产者,包括蓝莓等植物。 (2)蓝莓基地生态系统的物种较少,营养结构简单,故其恢复力稳定性高于森林生态系统,而抵抗力稳定性低于森林生态系统。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出现雾霾,甚至PM 2.5爆表的现象,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3)麻江县的蓝莓基地是在荒山草地上建立起来的,由于人类的活动它的演替方向和速度发生了改变,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4)下图是蓝莓基地的部分营养结构,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5.7×1010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2×109KJ,求人获得能量的最大值,则需要用最大的传递效率(20%)来计算,则第二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为5.7×1010×20%=1.14×1010KJ,则牛获得的能量为1.14×1010-1.2×109=1.02×1010KJ,则人最多能获得能量1.02×1010×20%=2.04×109KJ。 【点睛】熟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能量流动的计算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辨析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34.某地为解决果农苹果滞销的问题,采用生物技术生产苹果酒和苹果醋。另外,苹果中的苹果多酚具有抗过敏、抗癌细胞增生、调节脂质代谢等多种生理功能,提取苹果多酚已成为一个热门产业。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苹果酒时需要对苹果进行冲洗,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果酒的制备过程中,起作用的菌种是__________。 (2)制作苹果醋时起作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____,其最适温度是_______________,制作果醋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果酒制作是否成功,发酵完成后,可用______________来鉴定。 (4)提取苹果多酚适宜采用萃取法,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还受原料颗粒的大小、紧密程度、含水量等条件的影响。在萃取过程中要避免明火加热,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防止有机溶剂挥发,还要在加热瓶口安装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洗去(苹果表面的)浮尘 (2). 酵母菌 (3). 醋酸菌(或醋酸杆菌) (4). 30-35℃ (5). C2H5OH+O2→CH3COOH+H2O (6). 酸性的重铬酸钾 (7). 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 (8). 有机溶剂一般是易燃物,直接明火加热容易引起燃烧、爆炸 (9). 回流冷凝装置 【解析】 【分析】 果酒发酵的菌种是酵母菌,适宜温度为18-25℃,发酵需要缺氧条件;果醋制备的菌种是醋酸菌,适宜温度是30~35℃,要适时充气。 【详解】(1)制作苹果酒时需要对苹果进行冲洗,其主要目的是洗去苹果表面的浮尘。在果酒的制备过程中,起作用的菌种是酵母菌。 (2)制作苹果醋时起作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或醋酸杆菌),其最适温度是30-35℃,利用苹果酒制作苹果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C2H5OH+O2CH3COOH+H2O+能量。 (3)果酒制作是否成功,发酵完成后,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来鉴定是否产生酒精。 (4)采用萃取法提取植物的有效成分,萃取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同时还受原料颗粒的大小、紧密程度、含水量等条件的影响。由于有机溶剂一般是易燃物,直接明火加热容易引起燃烧、爆炸,因此在萃取过程中要避免明火。在萃取时,为了防止有机溶剂挥发,需要在加热瓶口安装回流冷凝装置。 【点睛】本题考查果酒、果醋的制作原理和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重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5.回答下列有关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的问题。 (1)从胡萝卜中提取胡萝卜素时,通常在萃取前要将胡萝卜粉碎和__________,以提高萃取效率。鉴定萃取物中是否含有胡萝卜素时,通常可采用__________法,在鉴定的过程中需要用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对照。 (2)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薄荷油时,分离出的油层中加入无水硫酸钠的作用是_________,除去固体硫酸钠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 (3)橘皮精油的有效成分在用水蒸气蒸馏时会发生部分水解,使用水中蒸馏法又会产生______的问题,所以一般采用___________法。 (4)现有乙醇和乙酸乙酯两种溶剂,应选用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作为胡萝ト素的萃取剂,不选用另外一种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干燥 (2). 纸层析 (3). 标准样品 (4). 除去少量的水 (5). 过滤 (6). 原料焦糊 (7). 压榨法 (8). 乙酸乙酯 (9). 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应不与水混溶,而乙醇为水溶性有机溶剂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考生可根据题意梳理并回忆所学基础知识,对各小题进行分析作答。 (1)由于新鲜的胡萝卜含有大量的水分,故萃取前要将胡萝卜粉碎和干燥,以提高萃取效率;要鉴定萃取物中是否含有胡萝卜素时,通常采用纸层析法;在鉴定的过程中需要用标准样品作为对照。 (2)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薄荷油时,在分离的油层中还会含有一定的水分,一般可以加入一些无水硫酸钠吸水,放置过夜,再过滤除去固体硫酸钠就可以得到薄荷油了。 (3)橘皮精油的有效成分在用水蒸气蒸馏时会发生部分水解,使用水中蒸馏法又会产生原料焦糊的问题,所以一般采用压榨法。 (4)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应该具有较高的沸点,能够充分溶解胡萝卜素,并且不与水混溶,而乙醇能够与水混溶,属于水溶性有机溶剂,所以应选用水不溶性有机溶剂乙酸乙酯作为胡萝ト素的萃取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