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3、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 )‎ A. 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统治者“无为而治”‎ C. 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 D. 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 ‎4、明末,《沈氏农书》记载了浙江嘉湖地区农民每月的事情安排。例如,打铁扒、锄头、桑剪,买蓑衣、箬帽、牛壅、粪、羊草、小鸭、茧黄,雇匠做车扉、鹤膝、修蚕具等事项。材料反映了该地( ) A.商品经济已经高度发达 B.农业生产仍具自给自足性质 C.地区分工协作日趋明显 D.农业与手工业呈现均衡发展 ‎5、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 B.腐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C.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D.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 ‎6、明初,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因为不堪官府奴役,经常怠工、逃亡。嘉靖年间,政府允许工匠以银代役,每人每年四钱五分,称“匠班银”。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工匠对官府人身依附削弱 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雇佣关系逐步普及 ‎7、《续封泥考略》所收汉朝齐鲁封泥(古代用泥团制作的印章)中,有“左市”“右市”“南市”“西市”等封泥。由此可知,汉朝( )‎ A.城市建设有明确的设计规划 B.各地城市的布局规格完全一致 C.对商业活动进行区域化管理 D.政府限制商业活动的发展空间 ‎8、玉米在16世纪中期,即明朝传入中国。据学者研究认为,“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分为海路和陆路。陆路又分为两条:一条由印度、缅甸入云南的西南路线,另一条经波斯、中亚到甘肃的西北线。海路则经东南沿海省份再传入到内地。”玉米传入中国可以反映出(  )‎ A.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空前盛况    B.奴隶贸易与新航路的开辟如影随形 C.世界重要大洲间都已经有了联系    D.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物资物种交流 ‎9、市场是资本主义进展的一大因素,当时,资本主义差不多在欧洲萌芽,人们急需扩大市场。而新航路的开辟尤其是美洲大陆的发明满足了人们的这一大愿望。……世界逐渐形成一个经济单位。句中省略处最准确的表达是( )‎ A.东方的原料+美洲的奢侈品+非洲的劳动力+西欧的贸易指挥 B.美洲的原料+东方的奢侈品+非洲的劳动力+西欧的贸易指挥 C.美洲的原料+东方的奢侈品+西欧的劳动力+非洲的贸易指挥 D.西欧的原料+东方的奢侈品+非洲的劳动力+美洲的贸易指挥 ‎10、下图是1857年至1905年德国垄断组织卡特尔数量增长示意图。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 国内市场狭小阻碍了德国生产与资本的集中 ‎ B.国家统一是德国卡特尔数量增长的直接原因 C.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德国大企业时代到来 D.半专制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德国垄断组织形成的根本原因 ‎11、洋务运动期间,曾国藩曾经明确指出:“西人学求实际。无论为士、为工、为兵,无不入塾读书,共明其理,习见其器,躬亲其事,各致其心思巧力,递相师授,期于月异而岁不同。”这表明他( )‎ A.已初步认识到洋务运动的缺陷 B.已意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性 C.已开始反思儒家文化的局限性 D.已觉察到中西政治的差异性 ‎12、下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 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它是(   )‎ A.A—B段 B.B—C段     C.C—D段 D.D—E段 ‎13、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创办了大生纱厂,他通过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以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当时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企业经营顺利,利润优厚。这表明( )‎ A.大生纱厂是一个官督商办的企业 B.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基本消失 C.民族工业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扶助 D.股份制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 ‎14、1957年,我国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但到“二五”计划结束的1962年,“二五”计划的所有指标都没有完成,实际完成数的平均值只有19%。导致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在于( )‎ A.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落实不到位 B.严重的自然灾害破坏了经济的正常发展 C.中苏关系的破裂增加了新的压力 D.“左”倾错误对经济建设产生了严重干扰 ‎15、下列是1895—1913年中国近现代企业的构成表 ‎ 类别 厂矿数(个)‎ 资本额(千元)‎ 占总资本的(%)‎ 商办 ‎463‎ ‎90792‎ ‎76.3‎ 官办和官督商办 ‎86‎ ‎29496‎ ‎23.7‎ 合计 ‎549‎ ‎120.288‎ ‎100‎ 据此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 )‎ A.官办企业已经难以为继 B.民间市场活力得到激发 ‎ C.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官僚资本主义逐渐膨胀 ‎ ‎16、1978年后,随着农村改革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显现,日益造成了“农村包围城市” 的改革态势。这一态势 ( )‎ A.加速了人民公社体制解体 B.催生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 C.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合法化 D.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17、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世纪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18、“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的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 ‎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 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 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 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 )‎ A.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 B.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 D.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20、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当时来到伦敦的一位作家在给友人的信中抱怨:“我本应继续在伦敦演讲,但雾快要捏碎我的心脏。”这位作家的抱怨( )‎ A.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 B.揭露了垄断资本主义罪恶 C.表现出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D.是由于汽车尾气污染环境 ‎21、1992年底,全国城乡共有个体工商户1533.9万家,从业人员2467.7万人,其中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13.9万家,从业人员达到231.9万人。1997年,全国个体工商户高达2850万户,从业人员5441万人,私营企业达96万家,从业人员1349万人。这些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我国社会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B.个体经营成为我国经济结构的主体 C.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 D.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 ‎22、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等地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其“特殊性”的实质是( )‎ A.实行特殊的经济发展政策 B.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采用特殊的经济管理办法 ‎23、1979年4月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赴京直谏中央:“中国这么大,各省有各省的特点,有些应根据省的特点来搞。……希望中央给点权,让广东先行一步,放手干。”习仲勋的建议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和支持。广东“先行一步”的表现是( )‎ A.率先实行农业改革 B.开辟经济特区 C.设立沿海经济开发区 D.成为沿海开放城市 ‎24、1946年11月,广州市举办了一场集体婚礼,由市长证婚。参加者除要取得“婚姻注册许可证”外,还要提供医生开具的健康检查证明书。举行仪式时,男穿蓝布中山装,女穿长袖全白旗袍,手持花球。这表明(  ) A.广州人民观念先进 B.婚姻习俗逐渐简约文明 C.政府操控婚姻习俗 D.中国婚俗已经完全西化 ‎25、1933年,美国《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各行业法规都需要由总统批准,总统有权修改或补充;在行业内部不能取得一致意见时,总统可以强加一个他自己的法规;经总统批准的法规,具有法律效力。这说明当时美国( )‎ A.三权分立原则遭到破坏 B.立法权转移到总统手中 ‎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力图防止企业盲目竞争 ‎26、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决经济大危机:过剩与秩序,过剩与价格,信用与保障,温饱、就业与保障。这四个方面所解决的问题对应最恰当的是( )‎ A.农业危机—工业危机—金融危机—民生危机 ‎ B.工业危机—农业危机—金融危机—民生危机 C.民生危机—农业危机—金融危机—工业危机 D.农业危机—金融危机—民生危机—工业危机 ‎27、克林顿政府创造了经济扩张的奇迹,美国进入了一个“新经济”时代。对美国的“‎ 新经济”认识错误的是( )‎ A.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B.实现了低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同时并存 C.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D.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 ‎28、苏联自1928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但到1937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需要量的0.9%。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西方开始对苏联实施技术封锁 B.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工业 C.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D.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29、一名老俄共(布)党员曾说,之前所建立起来的那种制度是美好的。但是当听到要把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要租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觉得十月革命的“大厦”正在摇摇欲坠。这反映出当时的苏俄(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深入人心 B.新经济政策推行遇到阻力 C.新经济政策损害部分人利益 D.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30、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 A.农民不堪忍受国内革命战争的灾难 B.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D.人民怀念沙皇统治时的荣耀 ‎31、俄罗斯某学者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该学者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 A.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B.没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C.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D.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实验 ‎32、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33、1982年3月,勃列日涅夫在中亚重镇塔什干发表讲话,称苏联“过去和现在都没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 进行任何威胁”‎ ‎,并肯定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勃列日涅夫的主要意图是( )‎ A.巩固中苏同盟,应对美国霸权主义 B.缓和中苏关系,改善苏联外部环境 C.借鉴中国经验,深化苏联改革步伐 D.调整对华政策,壮大社会主义阵营 ‎34、1945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重要事项都需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与会员国认购的股本成正比。而1995年的《世贸组织协定》则将“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B.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正走向衰落 C.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各国共识 D.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5、在欧债危机的倒逼下,一方面,欧盟各国签订《财政契约》,成立“欧洲稳定机制”,还初步建起了银行业联盟;另一方面,各国政府为赢得选票,又不得不实行“带有民族国家色彩”的政策。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 A.欧盟国际地位得以提高 B.欧洲一体化进程曲折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欧盟政治一体化加强 ‎36、阅读《2013~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表》,从中可知( )‎ 年份 世界经济 增长率(%)‎ 发达经济 体增长率(%)‎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 中国家增长率(%)‎ ‎2013‎ ‎3.3‎ ‎1.1‎ ‎5.0‎ ‎2014‎ ‎3.4‎ ‎1.8‎ ‎4.6‎ ‎2015‎ ‎3.1‎ ‎1.9‎ ‎4.0‎ ‎2016‎ ‎3.2‎ ‎1.9‎ ‎4.1‎ A.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低于新兴经济体 B.世界经济增长的动能不断弱化 C.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业已建立 ‎37、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指出:当前,越来越多的选民要求从“全球势力”手中 “夺回控制权(主权)”。这并不是要通过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来孤立各个经济体,而是要求各国建构新的机制保障民众利益,并对世界保持开放:这说明( )‎ A.逆全球化现象的泛起 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盛行 C.经济全球化亟待深入 D.革新国内政治是全球化的前提 ‎38、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因,一言以蔽之是“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其中“中国需要世界”体现在( )‎ A.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加,地位举足轻重 B.可以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被动接受规则的不利状况 C.发展中的中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和无限的商机 D.中国深化对外开放,严重依赖国际市场 ‎39、下面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以下论断正确的是(   ) ‎ A.a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B.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 C.罗斯福新政是在b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D.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滞胀”‎ ‎40、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2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在位时兴修水利、穷兵黩武,使汉朝国力达到最高点,但同时也引发了政府的财政危机。新增的大批政府开支亟须新的收入,而终武帝一朝,为寻求收支平衡的努力就一直未曾停止过。汉武帝最重要的一项经济措施是恢复国家专卖制度,将几项高利润商品的生产、销售控制在朝廷手中。他恢复了国家对铸钱的垄断,于公元前119年更恢复了秦时的盐铁专卖制度,稍后又增加了酒类专卖一项……武帝还对某些商品加征进口税,但其余诸项措施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摘编自[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份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 ‎–‎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摘编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材料三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 ,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为增加政府收入而采取的重大措施。‎ ‎(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在税收方面出现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该时期中国人均GDP仍然在低水平徘徊的原因是什么?(4分)‎ ‎42、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共产党宣言》‎ ‎ 材料二 英国就业人口比重 ‎(1)列举史实说明材料一中“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和“交通的极其便利”的表现。 发生这种改进的直接动力是什么?(3分)‎ ‎(2)从1841年至1877年,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的比例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对英国经济的主要影响是什么?(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生产方式、政治变革和国际格局三个方面说明工业革命如何改变了世界面貌。(3分)‎ ‎ 参考答案 ‎ ‎1-5:DBCBB 6-10:ACDBC 11-15:BDCDB 16-20:DDBCA ‎21-25:CBBBC 26-30:BCCBC 31-35:BDBDB 35-40:CCBDC ‎41.(1)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或将最有利可图的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收归官办);官营贩运;对工商业者征收重税等。 (2)变化:总税额大幅度上升;农业税收入所占比重下降;工商杂税收入数额持续大幅上升,取代农业税成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原因: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外贸易发展,关税增加;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近代工业)出现并发展,工商杂税数额上升。 (3)特点:中国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原因:近代中国工业产值基数低,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小;资本主义列强的掠夺和压制;动荡的社会环境;落后的社会制度。‎ ‎42.答案:‎ ‎(1)表现: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如答其他机器发明亦可);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 动力: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2)变化:农业和服务业就业人数比例不断下降,工业就业人数比例不断提高。‎ 主要原因: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 主要影响:改变了英国的经济状况和人口结构,促进了新兴城市的产生, 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3)生产方式:西欧主要国家先后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生产的过渡。‎ 政治变革: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国际格局: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