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生物总复习 特色专题名师讲义易错易混类
2019年高考生物总复习 特色专题名师讲义--易错易混类 专题概述:在历年高考试题中,有些试题的错误率很高,这些易错题反映了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盲点和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误区。整理和剖析出错的核心概念、基础知识,可以克服“盲点”,走出误区。 考纲要求:巩固双基,启迪思维,提升能力,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考点分析: 考点一、基础知识辨析 具体考点: 1.纤维素、维生素、生长素与生长激素 纤维素: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为一般动物所直接消化利用。 维生素: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发生特异性病变——维生素缺乏症。 生长素:一种植物激素,即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细胞伸长)等作用。 生长激素:一种人或动物的激素。由脑垂体前叶分泌,是一种蛋白质,具有促进人或动物生长的作用。(注意:生长素与生长激素仅一字之差!) 2.原生质与原生质层 原生质:从功能上看是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从结构上看动植物细胞都具有,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植物细胞的细胞壁除外。从成分上看主要由蛋白质、脂类、核酸等化合物构成。 原生质层: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只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它与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相比,缺少了细胞液和细胞核两部分。 3.赤道板与细胞板 赤道板: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赤道的位置。(注意:没有真正的结构,只是一个抽象概念。) 细胞板: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的一种结构,随细胞分裂的进行,它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板是实实在在的结构,摸得着,看得见。) 4.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 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如动物的膀胱膜、肠衣、玻璃纸等)。它往往只能让小分子物质透过,而大分子物质则不能透过,透过的依据是分子或离子的大小。不具有选择性,没有生物活性,不是生物膜。 选择透过性膜:是指水分子能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生物膜。如细胞膜、液泡膜和原生质层。这些膜具有选择性的根本原因在于膜上具有运载不同物质的载体。当细胞死亡后,膜的选择透过性消失,说明它具有生物活性,所以说选择透过性膜是功能完善的一类半透膜。 5.载体与运载体 载体: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如细胞膜上的载体,其成分为蛋白质。 运载体:在遗传工程中,用于把外源基因运入受体细胞的运输工具,它必须具备的条件是: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 6.细胞液与细胞内液 细胞液:植物细胞液泡内的液体,含有细胞代谢活动的产物,其成分是糖类、蛋白质、有机酸、色素、生物碱、无机盐等。 细胞内液:一般是指动物细胞内的液体,是相对于细胞外液而言的。 7.原生生物与原核生物 原生生物:指体积微小、单细胞或群体的真核生物,用鞭毛、纤毛或伪足运动。如草履虫、衣藻、变形虫等都是原生生物。 原核生物:指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它的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器较少,一般只有核糖体,如细菌和蓝藻等。 8.渗透作用与扩散作用 扩散作用:是指水分子等其他物质的分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自由运动,如CO2、O2、H2O、胆固醇、甘油等物质。这种运动是自发的,不需要外界对它做功(不耗能)。 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是扩散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可以说是自由扩散,又可以说是渗透,而CO2、O2等物质的扩散只能是自由扩散而不能称为渗透。 9.光合速率、光能利用率与光合作用效率 光合速率:光合作用的指标,通常以每小时每平方分米叶面积吸收CO2毫克数表示。 光能利用率:指植物光合作用所累积的有机物所含能量,占照射在同一地面上的日光能量的比率。提高的途径有延长光合时间、增加光合面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光合作用效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与光合作用中吸收的光能的比值,提高的途径有光照强弱的控制,CO2的供应,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等。 10.呼吸作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呼吸作用:生物体细胞中的有机物在细胞中经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或其他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也叫细胞呼吸或生物氧化。 有氧呼吸:细胞呼吸的一种类型,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CO2和H2O,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通常讲的呼吸作用即指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细胞呼吸的一种类型。一般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如酒精、乳酸等,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11.中枢神经(系统)与神经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指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包括脑和脊髓 神经中枢: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调节人体的某一项生理活动,这部分结构叫神经中枢,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 12.核苷、核苷酸、核酸、氨基酸 核苷:由含氮碱基与五碳糖(核糖或脱氧核糖)结合而成的化合物。与核苷酸的区别为不含磷酸。 核苷酸:由含氮碱基、五碳糖与磷酸三者组成的化合物,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因含五碳糖的不同,可分为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酸可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氨基酸:含氨基的有机酸,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构成天然蛋白质的氨基酸约20种,人体中的氨基酸又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13.遗传信息、遗传密码与密码子 遗传信息: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密码子:遗传学上把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叫做一个密码子。 遗传密码:是所有密码子的总称。 14.杂交、自交、测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相互交配或结合而产生杂种的过程。其作用可区分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即用来判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自交:雌雄同体的生物同一个体上的雌雄交配。一般用于植物方面,包括自花授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授粉。遗传学上把基因型相同的两个个体相交也称为自交。其作用可以用来提高后代某优良品种的纯合度。(可用来判断是否是纯种,且是最简便的方法) 测交:遗传学研究中,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交配,用来测定杂种子一代基因型的方法。(常用来判断是否是纯种) 15.单倍体与多倍体 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其体细胞中可能含有—个或多个染色体组。[来源:学§科§网Z§X§X§K] 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体细胞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16.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与性状分离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在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亲本性状。 隐性性状:在杂种子一代中未显现出来的亲本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17.等位基因、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等位基因:遗传学上把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如D和d就是一对等位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如D。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如d。 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可参考下面的概念图。 18.互利共生、寄生、竞争与捕食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的关系。如地衣。 寄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一方有利(从对方身上获取养料,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对另一方不利的关系。 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由于要求的生活条件相似,彼此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关系。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19.B细胞、效应B细胞(浆细胞) 骨髓中的一部分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B淋巴细胞,大部分很快死亡,一小部分在体内流动,受到抗原刺激后,开始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可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20.T细胞、效应T细胞 骨髓中的一部分造血干细胞随血液流入胸腺,在胸腺内发育成T淋巴细胞,大部分很快死亡,一部分在体内流动,受抗原刺激后,开始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并释放淋巴因子,加强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 典例精析: 例1. 下列有关遗传和变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基因型为Dd的豌豆在进行减数分裂时,产生的雌雄两种配子的数量比为1∶1 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遗传学上把转运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叫做一个“遗传密码子” ④染色体中DNA的脱氧核苷酸数量、种类和序列三者中有一个发生改变就会引起染色体变异 A.四种说法都对 B.四种说法都错 C.只有一种说法对 D.只有一种说法错 解析: ①两种配子的数量比为1∶1的含义:同种性别的两种不同基因型的配子比,即两种雄配子之比为1∶1,两种雌配子之比为1∶1,而不是雄配子和雌配子之比。在自然界中雄配子的数量远比雌配子的多。②由于非等位基因有多种存在形式,所以在叙述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时,一定要说明是何种形式的非等位基因,即在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③遗传学上把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叫做一个“遗传密码子”,而并非是转运RNA上的三个相邻碱基。④DNA的脱氧核苷酸数量、种类和序列三者中有一个发生改变,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染色体变异。 答案:B 例2. 下列有关实验试剂、作用和实验结果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龙胆紫,染色体着色,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行为 B.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出现砖红色沉淀 C.高浓度秋水仙素,基因突变,形成生物新品种 D.生长素,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无子果实 解析:秋水仙素不但可以引起基因突变,还可以使生物染色体数目加倍,从而形成新品种;而生长素的作用之一是促进子房发育,形成无子果实,但不能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 答案:D 考点二、生物重要结论 具体考点: 1 误认为生物名称中带有“菌”字的都是细菌 (1)细菌:从名称上看,凡是“菌”字前带有“杆”“球”“螺旋”及“弧”字的都是细菌,细菌属于原核生物。 (2)放线菌:属于原核生物。 (3)真菌类:属于真核生物,包括酵母菌、霉菌(根霉、青霉、曲霉、毛霉等)、大型真菌(蘑菇、木耳、银耳、猴头、灵芝等)。 2 误认为生物名称中带有“藻”字的都是植物 蓝藻(念珠藻、鱼腥藻、颤藻、螺旋藻、发菜等)属于原核藻类,但绿藻、红藻等属于真核藻类。 3 误认为单细胞生物都是原核生物 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如常见的草履虫、变形虫、疟原虫等)是真核生物;单细胞绿藻(如衣藻)、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等都是真核生物。 4 组成活细胞的主要元素中含量最多的不是C,而是O;组成细胞干重的主要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才是C。C、H、O、N四种基本元素中,鲜重条件下:O>C>H>N;干重条件下:C>O>N>H,可以用谐音记忆法来记忆:鲜羊(氧)干碳。 5 斐林(班氏)试剂不能检测所有糖类 还原糖可与斐林(班氏)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还原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等;非还原糖有蔗糖、淀粉、纤维素等,但它们都可以通过水解生成相应的还原性单糖。 6 糖类不是细胞中的唯一能源物质 (1)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都含有大量的化学能,都可以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供能,产物中都有CO2和H2O。正常情况下,脂肪、蛋白质除正常代谢产生部分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外,一般不供能,只有在病理状态或衰老状态下才氧化供能。 (2)ATP是直接能源物质,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太阳能是最终能量来源;植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是淀粉,动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是糖原。 7 不要认为所有多肽中的肽键数都是氨基酸数-1 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环状肽,其肽键数=缩合产生的水分子数=水解所需水分子数=氨基酸个数。[来源:Z.xx.k.Com] 8 有细胞壁的不一定都是植物细胞 植物细胞一定有细胞壁,但有细胞壁的并不一定都是植物细胞,如原核细胞(除支原体外)、真菌细胞也有细胞壁。 9 具有中心体的不一定都是动物细胞 低等植物细胞也有中心体,所以判定是不是动物细胞不能仅根据是否具有中心体。如果有细胞壁也有中心体应该属于低等植物细胞。 10 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都含有线粒体 有些细菌(如硝化细菌等)可以进行有氧呼吸,蓝藻细胞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但它们属于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它们可通过细胞膜上的有氧呼吸酶进行有氧呼吸。 11 误认为真核细胞都有线粒体 某些厌氧型动物如蛔虫,细胞内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还有一些特化的高等动物细胞内也没有线粒体,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等。 12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都含有叶绿体 蓝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但属于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它的光合作用是在细胞质的一些膜结构上进行的,上面有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色素。还有一些光合细菌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但是没有叶绿体。 13 误认为没有细胞核的生物一定是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没有细胞核的生物不一定是原核生物。如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核酸构成,结构非常简单。既然没有细胞结构,就不是真核细胞或原核细胞,所以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14 胞吞和胞吐不是跨膜运输 跨膜运输包括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是由物质直接穿过细胞膜完成的,它是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物质运输方式,其动力来自物质的浓度差或由ATP提供。胞吞和胞吐是借助于膜的融合完成的,与膜的流动性有关,它是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物质运输方式,靠ATP提供动力。 15 物质进出细胞核并非都通过核孔 核孔是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的通道,而小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是通过跨膜运输实现的,不通过核孔。 16 酶促反应速率不同于酶活性 (1)温度、pH都能影响酶的空间结构,改变酶的活性,进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2)底物浓度或酶浓度也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当底物浓度相同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酶浓度的增大,酶促反应速率增大。当酶浓度相同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大,酶促反应速率增大。但底物浓度或酶浓度没有改变酶活性。 17 不同酶的最适pH不同 动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6.5~8.0之间,但也有例外,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植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4.5~6.5之间。 18 ATP与ADP的转化并不是完全可逆的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从物质方面来看是可逆的,从酶、进行的场所、能量方面来看是不可逆的,即从整体上来看二者的转化并不可逆,但可以实现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化,保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持续供应。 19 误认为ATP等同于能量 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其分子式可以简写为A-P~P~P,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能够释放出高达30.54 kJ/mol的能量,所以ATP是与能量有关的一种物质,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 20 ATP转化为ADP也需要消耗水 ATP转化为ADP又称“ATP的水解反应”,这一过程需ATP酶的催化,同时也需要消耗水。凡是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脂肪、淀粉等)的水解都需要消耗水。 21 暗反应过程并非不需要光 光合作用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光反应和暗反应。前者在光下才能进行,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后者在有光、无光的条件下都可以进行,但需要光反应的产物[H]和ATP,因此在无光条件下不可以长期进行。 22 认为真核生物细胞呼吸的场所只有线粒体 (1)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在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H]和O2结合生成H2O,这两个过程在线粒体中进行。 (2)无氧呼吸始终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23 误认为有氧呼吸的全过程都需要O2 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不需要O2,只有第三阶段需要O2。 24 并非所有细胞都有细胞周期 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高度分化的细胞(如神经细胞)不具有细胞周期,进行减数分裂的性原细胞也没有细胞周期。 25 细胞板是真实结构,赤道板并非真实存在 (1)赤道板是细胞中央与纺锤体的中轴垂直的一个平面,只表示一个位置,不是真实存在的,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2)细胞板是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位置通过高尔基体密集而形成的一种结构,它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显微镜下能观察到该结构,它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细胞的标志。 26 在装片中不能观察到细胞有丝分裂的连续过程 根尖细胞在解离的同时已被杀死,细胞分裂停止,细胞固定在被杀死的瞬间所处的细胞分裂时期,不再变化,故对于装片中的某一特定细胞来说,只能看到细胞周期的一个特定时期。 27 后期着丝点分裂不是纺锤丝牵引的结果 用秋水仙素破坏纺锤体的形成,无纺锤丝牵引着丝点,复制后的染色体着丝点照样分裂,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这就说明着丝点分裂不是纺锤丝牵引所致。 28 同源染色体的大小并非全相同 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但也有大小不同的,如男性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X染色体较大,Y染色体较小。 29 误以为二分裂就是无丝分裂 无丝分裂是指某些高等生物高度分化的成熟组织细胞进行的分裂方式,如蛙的红细胞、某些植物的胚乳细胞等,这些细胞都有成形的细胞核,核膜、核仁都完备。分裂时细胞核先延长,核的中部向内凹陷,缢裂成为两个细胞核;接着,整个细胞从中部缢裂成两部分,形成两个子细胞。在整个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 二分裂指细菌的分裂方式。细菌没有核膜,在拟核中只有一个大型的环状DNA分子,细菌细胞分裂时,DNA分子附着在细胞膜上并复制为二,然后随着细胞膜的延长,复制而成的两个DNA分子彼此分开;同时,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向内生长,形成隔膜,将细胞质分成两半,形成两个子细胞,这个过程就被称为细菌的二分裂。所以无丝分裂和二分裂是两种不同的细胞分裂方式。 30 误认为正常人体细胞内的DNA分子数是46个,受精卵中的DNA分子来自父母各一半 人体细胞内的DNA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也有少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内,正常人体细胞的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就有46个DNA分子,所以整个细胞内的DNA分子数大于46个。受精卵中的DNA分子总数是卵细胞和精子中DNA分子数的和,它们细胞核内的DNA分子数相等,都是23个,但是细胞质内的DNA分子数差异很大。精子含有极其少量的细胞质,细胞质DNA(存在于线粒体内)很少,而卵细胞体积比较大,细胞质较多,细胞质DNA也较多,所以受精卵内的DNA分子来自卵细胞的多于来自精子的。 31 并非所有干细胞的分裂都要发生细胞分化 干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目。一部分细胞发生细胞分化,成为具有特定功能的组织细胞;还有一部分继续保持分裂能力,用于干细胞本身的自我更新,如造血干细胞分裂后,一部分细胞分化为具有各种功能的细胞,另一部分增殖为造血干细胞。 32 未脱离植物体的细胞不能表现出全能性 植物细胞全能性的表达需要一定的条件,即离体、无菌、一定的营养物质、植物激素和一定的外界条件。未脱离植物体的细胞,其全能性受到抑制,不能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个体。 33 正常细胞中本身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正常细胞中存在原癌基因,并参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正常情况下,原癌基因处于抑制状态,故人们并未表现出癌症。正常细胞中也存在抑癌基因,它能抑制细胞过度生长、增殖,从而遏制肿瘤形成。当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时,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细胞就会恶性增殖。 34 体内转化实验不能简单地说成S型细菌的DNA可使小鼠致死 S型细菌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时,S型细菌的DNA进入R型细菌体内。结果在S型细菌DNA的控制下,R型细菌体内的化学成分合成了S型细菌的DNA和蛋白质,从而组装成了具有毒性的S型细菌。 35 氨基酸和密码子、tRNA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来源:1] 密码子共有64种,决定的氨基酸只有20种。每种氨基酸对应一种或几种密码子,可由一种或几种tRNA转运;但一种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且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密码子与tRNA之间是一一对应关系。 36 转录的产物并非只有mRNA 转录合成的RNA有三种类型:mRNA、tRNA、rRNA。 37 误认为基因突变就是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改变 不能把“基因”和“DNA”两个概念等同起来。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遗传信息就储存在它的碱基序列中,但并不是构成DNA的全部碱基序列都携带遗传信息。不携带遗传信息的DNA序列的碱基对的改变不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另外,有些病毒(如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中碱基的增添、缺失、改变引起病毒性状变异,广义上也称基因突变。可见,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改变与基因突变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8 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有些真核生物基因突变,由于突变的部位不同,基因突变后,不会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对子代性状没有任何影响。真核生物基因突变不影响子代性状的几种情况如下:(1)基因不表达;(2)密码子改变但其决定的氨基酸不变;(3)有些突变改变了蛋白质中个别氨基酸的个别位置,但该蛋白质的功能不变;(4)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5)基因突变发生在精子的细胞质基因中;(6)基因突变发生在显性纯合子中。另外,突变发生在基因的非编码区、基因突变发生在编码区的内含子中等情况下也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39 基因突变不一定发生在分裂间期 基因突变不都与DNA复制出错有关。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物理因素(紫外线等辐射)、化学因素(亚硝酸等化学物质)和生物因素(某些病毒)。外部因素对DNA的损伤不仅发生在间期,而是在各个时期都有;另外,外部因素还可直接损伤DNA分子或改变碱基序列,并不是通过DNA的复制来改变碱基对,所以基因突变不只发生在间期。内部因素包括DNA复制出错和DNA碱基组成改变等,其中内部因素中的DNA碱基组成的改变更是随机发生。 40 误认为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等位基因 真核细胞(除了性细胞外)的染色体数大多是偶数,每个基因都至少有两个拷贝,分别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突变导致基因的碱基序列改变,从而导致遗传信息改变,产生新基因,新基因和原来的基因构成等位基因。但不同生物的基因组组成不同,病毒和原核细胞的基因组结构简单,基因数目少,而且一般是单个存在的,不存在等位基因。因此,真核生物基因突变可产生它的等位基因,而原核生物和病毒基因突变产生的是一个新基因。 41 误认为基因突变引起的变异除了有害的就是有利的 基因突变的结果有三种情况:有的突变对生物是有利的;有的突变对生物是有害的;有的突变对生物既无利又无害,是中性的。自然选择是淘汰有害变异,保留有利和中性变异。 42 自发突变与自然突变不是相同概念 自发突变是DNA在没有受外来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突变,包括两种类型:DNA复制出错和DNA碱基组成改变。 自然突变是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突变,自然条件下也有诱发突变的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所以自然突变的范围更大一些。 43 不要混淆自交与自由交配 自交强调的是相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交配,即AA×AA、Aa×Aa、aa×aa;自由交配强调的是群体中所有个体进行随机交配,即AA×AA、Aa×Aa、aa×aa、AA♀×Aa♂、AA♂×Aa♀等随机组合。 44 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出现特定性状分离比 原因如下:(1)F2中3∶1的结果必须在统计大量子代后才能得到,子代数目较少时,不一定符合预期的分离比;(2)某些致死基因可能导致遗传分离比变化,如隐性致死、纯合致死、显性致死等。 45 生物的性别并非只由性染色体决定 有些生物体细胞中没有明显的性染色体,其性别与染色体数目有关,如蜜蜂等。此外,环境因子也可决定性别,如温度。 46 不要把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混为一谈 (1)基因突变只是染色体上某一位点的改变,只改变了基因中的一个或几个碱基对,有可能产生新的基因;而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染色体某一片段的改变,改变的是一些基因的数目、排列顺序。 (2)基因突变是分子水平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是观察不到的;而染色体结构变异是细胞水平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47 单倍体并非只有一个染色体组 若生物体是二倍体,则其单倍体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若生物体是四倍体或多倍体,则其单倍体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染色体组。 48 把生物进化误当做新物种的形成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会引起生物发生进化;而物种的形成是以生殖隔离为标志的,此时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已产生明显差异,不能再进行基因交流。 49 茎的背地性和向光性不能说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 茎的背地性和向光性都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不能说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 50 生长素极性运输与横向运输的原因不同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由内因——植物的遗传性决定的;而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则是由外因——单侧光、重力引起的。 51 兴奋的传导方向不同于局部电流方向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 (2)在膜外,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3)在膜内,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52 下丘脑是内分泌腺分泌的调控枢纽,而垂体不是 (1)下丘脑既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又是内分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如下丘脑可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间接调控腺体的分泌活动。 (2)垂体能分泌多种促激素,直接调节腺体的分泌活动。 (3)垂体是激素调节的中心,具有调节作用,但其活动受到下丘脑的控制。 53 误认为体液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在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如CO2、H+等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也属于体液调节。 54 激素是信息分子而不是能源物质 激素不组成细胞结构,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命活动发生变化。 55 “液体”并非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1)泪液、尿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属于内环境,但血液不属于。请注意,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成分,而血红蛋白是细胞内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56 炎热环境与寒冷环境的体温调节方式不同 寒冷环境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是以神经调节为主的神经—体液调节;炎热环境条件下的体温调节只有神经调节。 57 认为有尿糖就是糖尿病[来源:1] 正常人的血糖浓度在0.8 g/L~1.2 g/L之间。当血糖浓度高于1.6 g/L时,就会形成糖尿,尿糖的可能原因有:糖尿病、一次性食糖过多、肾脏病变等。[来源:1] 58 调节血糖浓度的激素有多种 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但使血糖浓度升高的激素并不仅仅只有胰高血糖素,还有肾上腺素。 59 机体自身也可产生抗原 抗原不单指病原微生物,机体自身衰老、损伤、死亡的细胞和肿瘤细胞也可能为抗原。 60 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 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生存环境改善后,K值会上升。 典例精析: 例1.将酵母菌培养在硝酸铵、硫酸镁、氯化钙、磷酸二氢钾、必需的微量元素和水配成的营养液中,一段时间后,酵母菌数量的变化是 ( ) A.越来越多 B.越来越少 C.先增加后减少 D.基本不变 解析:酵母菌是一种异养型生物,如果营养液中没有有机物,则酵母菌不能长时间存活,更不能繁殖,其数量会越来越少,直至全部死亡。 答案:B 例2. 人体肌肉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是( ) ①高尔基体 ②核膜 ③线粒体 ④叶绿体 A.②③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认真审题,抓住了关键词“人体肌肉细胞”,错选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人体肌肉细胞中无叶绿体,故ACD都可排除。 答案:B 例3.肺炎双球菌抗药性的变异来源是 ( ) ①基因突变 ②基因重组 ③染色体数目变异④染色体结构变异 A.① B.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肺炎双球菌是一种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无染色体,不可能出现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异;且细菌不可能出现基因重组。 答案:A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