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高二9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高二9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生物试题 解析版

静海一中2018-2019第一学期高二生物(9月)‎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下图所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④是一条染色体,包含两条染色单体①和③,它们通过一个着丝点②相连 B. 图中④和⑤、⑥和⑦或者④和⑥、⑤和⑦均为非同源染色体,⑨在间期完成复制 C. 在后期时,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均含同源染色体 D. 该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分别是⑤和⑥、④和⑦‎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含有同源染色体(④和⑦、⑤和⑥),且配对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其中①和③称为姐妹染色单体,②为着丝点,④⑤⑥⑦都为染色体.‎ A、根据图示④是一条染色体,包含两条染色单体①和③,它们通过着丝点②相连,A正确;‎ B、图中④和⑤、⑥和⑦或者④和⑥、⑤和⑦均为非同源染色体,⑨中心体在间期完成复制,B正确; C、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均不含同源染色体,C错误; D、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即④和⑦、⑤和⑥,D正确。 故选:C.‎ ‎2.下列有关DNA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遗传信息是指DNA分子中4种碱基对的排列顺序 B. 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酸 C. 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排列在外侧的脱氧核糖 D. 细胞内DNA复制时,双螺旋全部解开后再复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主要特点、DNA复制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DNA分子中4种碱基对的排列顺序蕴含着遗传信息,A正确;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B错误;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C错误;细胞内DNA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D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并与DNA复制建立联系。‎ ‎3. 某同学学完“减数分裂”一节后,写下了下面四句话,请你帮他判断一下哪句话是正确的( )‎ A. 我细胞内的染色体中来自爸爸的比来自妈妈的多 B. 我和弟弟的父母是相同的,所以我们细胞内的染色体也是完全一样的 C. 我细胞内的每一对同源染色体都是父母共同提供的 D. 我弟弟细胞内的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大小都是相同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其细胞内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爸爸一半来自妈妈,故A错误。他和弟弟的父母是相同的,但因为减数分裂时的基因重组和受精时的随机作用,其细胞内的染色体不可能完全一样,故B错误。其细胞内的每一对同源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故C正确。其弟弟细胞内的常染色体大小相同,但性染色体有所不同,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分析能力。‎ ‎4. 下列对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理解正确的是( )‎ A. D和D,D和d,d和d都是等位基因 B. 非等位基因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C. 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D. 有些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在遗传中不遵循孟德尔定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解:A、D和d是等位基因,而D和D、d和d是相同基因,A错误;‎ B、非等位基因可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B错误;‎ C、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Dd,C正确;‎ D、有些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但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所以仍遵循孟德尔定律,D错误.‎ 故选:C.‎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5.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有( ) ‎ ‎①有一对夫妻生了四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孩子患有白化病,则双亲一定均为杂合子 ②在“性状模拟分离比”试验中两个桶内的彩球数量一定要相等 ③一个基因型为AaBb(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的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能形成4种精子 ④基因型为Yy的豌豆,减数分裂形成的雌雄配子数量比约为1∶1 ⑤通常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配子中只含有一个基因 ⑥摩尔根和孟德尔的实验都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A. 一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判断题形式考查遗传规律、减数分裂、假说演绎法、遗传病等内容。‎ ‎【详解】①由于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假设白化病患者基因型为aa,则正常个体基因型为AA或Aa,双亲要能生出aa个体,可能均为杂合子,也可能双亲一个为Aa,一个为aa,故错误; ‎ ‎②在“性状模拟分离比”试验中两个桶内的彩球数量不一定需要相等,只需满足每个桶内两种彩球数量比为1:1即可,故错误;‎ ‎③一个基因型为AaBb(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的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能形成2种精子,故错误; ‎ ‎④基因型为Yy的豌豆,减数分裂形成的雄配子数量多于雌配子数量,故错误; ‎ ‎⑤通常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配子中只含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并不是只含有一个基因,故错误; ‎ ‎⑥摩尔根和孟德尔的实验都运用了“假说演绎法”,故正确;‎ 综上所述,只有一项正确,故A选项。‎ ‎【点睛】本题中⑤容易出现错判,因此,为保证正确率,此类判断题应先初步判断出明显错误的选项,然后再进行第二轮分析判断。‎ ‎6.在DNA复制过程中,新形成的一条DNA子链 A. 与DNA的两条母链相同 B. 与DNA模板母链相同 C. 与DNA非模板母链相同 D. 与DNA非模板链相同,但T被U替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DNA分子复制过程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在DNA复制过程中,新形成的一条DNA子链与亲代DNA的非模板母链相同,与模板母链的碱基互补,A、B错误,C正确;DNA分子中不含碱基U,D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DNA分子复制过程。‎ ‎7.如图为一个含有三对等位基因(用Aa、Bb、Cc表示,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简图.如果细胞Ⅱ的基因型为abc,那么细胞Ⅰ的基因组成为(  )‎ A. aabbcc B. ABC C. AaBbCc D. AABBCC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细胞Ⅱ的基因型为abc,说明与细胞Ⅰ一起形成的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细胞Ⅱ的母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cc,因为细胞Ⅰ和Ⅱ是由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基因组成为AaBbCc)分裂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所以细胞Ⅰ的基因组成为AABBCC,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 下图表示雄果蝇体内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甲曲线)和与之对应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化(乙曲线),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CD和FG对应的时间段,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B. D点所对应时刻之后,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 C. EF所对应的时间段,DNA含量的变化是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 BD对应的时间段,可发生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点上的基因变化 ‎【答案】C ‎【解析】‎ 据图可知,CD段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FG段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A正确;D点可以表示细胞完成减数第一次分裂,即X、Y两两分离,所以,该点所对应时刻之后,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B正确;EF所示的DNA含量减半是由于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C错误;BD对应的时间段,可发生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点上的基因变化,D正确。‎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 ‎【名师点睛】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分析方法(根据曲线变化大体趋势判断)‎ ‎①DNA复制过程DNA含量慢慢加倍,用斜线表示;有斜线表示DNA数目变化曲线;无斜线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 ‎②当两个细胞形成时,每个细胞中DNA减半;曲线直线下降表示细胞分裂。‎ DNA数目变化曲线只有1次直线下降即有丝分裂;曲线连续两次直线下降即细胞分裂2次为减数分裂曲线。‎ 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先直线上升后直线下降为有丝分裂曲线;先直线下降后直线上升再直线下降为减数分裂曲线。‎ ‎9.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个基因型为XbXbY的孩子。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问题可能来自父亲,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B. 问题可能来自父亲,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C. 问题一定来自母亲,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D. 问题一定来自母亲,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判断出这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的基因型是XBXb和XBY。由于红绿色盲孩子的基因型是XbXbY,所以XbXb来自母方,Y来自父方,故A、B项错误;因为母亲的基因型是XBXb,所以含XbXb的卵细胞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含Xb的两条染色体都移向了一极,到卵细胞中去了。与含Y染色体的正常精子结合后,形成了基因型XbXbY的红绿色盲孩子,故C项错误,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需要考生熟练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配子的原因,并能将其灵活运用,再结合本题的题意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10.下列有关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各种生物的染色体均可分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B. 人类的性别取决于精子的类型,故性别决定的时间为男性减数分裂产生精子时 C. 人类位于X和Y染色体上所有基因的遗传都属于伴性遗传 D.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答案】C ‎【解析】‎ 有性别决定的生物才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A错误;人类的性别取决于精子的类型,故性别决定的时间为精子与卵子结合的时候,B错误;人类位于X和Y染色体上所有基因的遗传都与性别相关联,都属于伴性遗传,C正确;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男性患者少于女性患者,D错误。‎ ‎11.下列实验中,不符合“将各种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研究其在遗传中的作用”这一实验思路的是( )‎ A.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B. 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C. 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 D. 烟草花叶病毒浸染烟草实验 ‎【答案】A ‎【解析】‎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将S菌或者R菌直接注射到小鼠体内,并没有将S菌的DNA核蛋白质分开来做实验,A错误;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利用了分离与提纯技术,将S菌的DNA和蛋白质、多糖等成分分开,单独观察各自的作用,B正确;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分别用32P和35S标记DNA和蛋白质,单独观察各自的作用,C正确;烟草花叶病毒浸染烟草实验,用其RNA和蛋白质单独侵染烟草,观察各自的作用,D正确。‎ ‎12.下列关于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真核细胞DNA的复制仅发生在细胞核中 ‎ ‎②不同组织细胞中可能有相同的基因进行表达 ‎ ‎③不同核糖体中可能翻译出相同的多肽 ‎ ‎④识别并转运氨基酸的tRNA由3个核糖核苷酸组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DNA分子复制、遗传信息的表达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真核细胞DNA的复制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①错误;控制ATP合成的基因在不同组织细胞中都能表达,②正确;在翻译时,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这些不同核糖体中可翻译出相同的多肽,③正确;识别并转运氨基酸的tRNA含有的核糖核苷酸数远多于3个,④错误。综上分析,A、B、D均错误, C正确。‎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因对tRNA的结构理解不到位而误认为tRNA由3个核糖核苷酸组成。事实是:tRNA是由许多核糖核苷酸组成的单链,在其一端有3个组成核糖核苷酸的碱基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这样的3个碱基构成一个反密码子。‎ ‎13.人体受到病毒感染后,细胞会产生干扰素刺激蛋白(ISGs),它能够直接抑制病毒的增殖,而且还会影响人体细胞核内干扰素基因表达量,进而发挥抗病毒作用。据此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ISGs合成场所是核糖体 B. ISGs能够影响干扰素基因的转录或翻译 C. ISGs能够抑制病毒核酸的复制 D. 人体干扰素基因位于线粒体DNA上 ‎【答案】D ‎【解析】‎ ISGs的本质是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A正确;干扰素刺激蛋白(ISGs)会影响人体细胞核内干扰素基因表达量,即能够影响干扰素基因的转录或翻译过程,B正确;干扰素刺激蛋白(ISGs)能够直接抑制病毒的增殖,因此能够抑制病毒核酸的复制,C正确;人体干扰素基因位于染色体DNA上,D错误。‎ ‎14.下列物质从复杂到简单的结构层次关系是 A. 染色体→DNA→•脱氧核苷酸→基因 B. 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 C. 基因→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 D. 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基因 ‎【答案】B ‎【解析】‎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DNA上有很多个基因;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基因的不同在于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故从复杂到的简单结构层次是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故选B。‎ ‎15.‎ 图甲所示为基因表达过程,图乙为中心法则,①~⑤表示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所示为染色体DNA上的基因表达过程,需要多种酶参与 B. 红霉素影响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故影响基因的转录过程 C. 图甲所示过程为图乙中的过程①②③‎ D. 图乙中涉及碱基A与U配对的过程为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图甲是边转录边翻译,只能发生在原核生物中,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A错误。如果影响了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是发生在翻译过程中,B错误。图甲过程中没有①DNA复制,C错误。图乙中①DNA复制,②转录,③翻译,④RNA复制,⑤逆转录,这些过程都有碱基互补配对,D正确。‎ 点睛:三个方面巧判中心法则五过程 ‎(1)从模板分析:①如果模板是DNA,生理过程可能是DNA复制或DNA转录;②如果模板是RNA,生理过程可能是RNA复制或RNA逆转录和翻译。‎ ‎(2)从原料分析:①如果原料为脱氧核苷酸,产物一定是DNA,生理过程可能是DNA复制或逆转录;②如果原料为核糖核苷酸,产物一定是RNA,生理过程可能是DNA转录或RNA复制;③如果原料为氨基酸,产物一定是蛋白质(或多肽),生理过程是翻译。‎ ‎(3)从产物分析:①如果产物为DNA,生理过程可能是DNA复制或RNA逆转录;②如果产物为RNA,生理过程可能是RNA复制或DNA转录;③如果产物是蛋白质(或多肽),生理过程是翻译。‎ ‎16.如图是人类某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病的致病基因可能在Y染色体上 B. 该病的致病基因可能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C. 该病的致病基因不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D. 该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答案】D ‎【解析】‎ 该遗传病具有传男不传女的特点,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A正确;该病的致病基因可能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正确;该系谱图中,男患者的母亲或女儿均正常,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正确;因为不能确定此遗传病的类型,故不能确定该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可能男女患病率相同,也可能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率,D错误。‎ ‎17.在一个DNA分子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42%,若其中一条链中的鸟嘌呤与胸腺嘧啶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4%和30%,那么在其互补链上,胞嘧啶和胸腺嘧啶分别占( )‎ A. 30% 21% B. 34% 12% C. 34% 30% D. 24% 12%‎ ‎【答案】D ‎【解析】‎ 已知某DNA分子中,碱基A和T之和占全部碱基的42%,且A与T互补配对,两者的数量相等,因此A=T=21%,则C=G=50%-21%=29%。又已知其中一条链上的鸟嘌呤与胸腺嘧啶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4%和30%,即G1=24%,T1=30%,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G1=C2,T=(T1+T2)/2,所以互补链中胞嘧啶C2=24%,T2=12%,所以D选项正确。‎ ‎18.假设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由3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30%,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有31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噬菌体增殖需要大肠杆菌提供原料、模板和酶等 B. DNA中含32P和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是1:49‎ C. 该过程至少需要1.188×105个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D.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中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水解均会得到4种核苷酸 ‎【答案】C ‎【解析】‎ 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原料和酶等,但模板是噬菌体的DNA,A项正确;在100个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的噬菌体共有2个,含有31P的噬菌体共有100个,所以含32P与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50,B项错误;已知噬菌体的DNA含有3000×2=6000个碱基,‎ A=6000×30%=1800个,则G=3000-1800=1200个。在噬菌体增殖的过程中,DNA进行半保留复制,100个子代噬菌体含有100个DNA,相当于新合成了99个DNA,所以该过程至少需要游离的鸟嘌呤(G)脱氧核苷酸是99×1200=1.188×105个,故C项正确;噬菌体中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只有DNA,水解会得到4种核苷酸。大肠杆菌中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有DNA和RNA,水解会得到8种核苷酸,D项错误。‎ ‎19.细菌在15N培养基中繁殖数代后,使细菌DNA的含氮碱基皆含有15N,然后再移入14N培养基中培养,抽取亲代及子代的DNA经高速离心分离,①~⑤为可能的结果,下列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DNA是半保留复制,每个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所以子代DNA中仍保留着旧链,不可能出现④,所以选D。‎ 考点:本题考查DNA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图形信息的分析能力。‎ ‎20.某男性患色盲,他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处于分裂后期时可能存在( )‎ A. 两个Y染色体,两个色盲基因 B. 两个X染色体,两个色盲基因 C. 一个Y染色体和一个X染色体,一个色盲基因 D. 一个Y染色体和一个X染色体,两个色盲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男性色盲患者基因型为XbY,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间期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因此,整个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并未改变,均为46条,基因型为XbXbYY。‎ ‎【详解】男性色盲患者为XbY,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一个Y染色体和一个X染色体,由于X 染色体在减数第一分裂间期进行了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因此,一条X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故含有两个色盲基因,选D选项。‎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具体过程,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通过绘制减数分裂过程的简图来理解内化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点。‎ ‎21.对于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下列相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A. 该实验能够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 可分别用含有35S、32P的培养基来培养噬菌体 C. 35S标记组中沉淀物也有一定的放射性,与保温时间过长有关 D. 该实验中搅拌、离心目的是方便检测上淸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学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结构简单,其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及实验现象 ‎【详解】该实验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说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A错误。‎ 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生命活动依赖于活细胞,在培养液中不能培养,B错误。‎ 在用35S标记的一组实验中,沉淀物也有一定的放射性,这是由于搅拌不充分,少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与细菌分离,与保温时间无关,C错误。‎ 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使蛋白质外壳进入上清液中,D正确。‎ ‎【点睛】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22. 已知一段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所占的比例为20%,由这段DNA转录出来的mRNA中,胞嘧啶的比例是 A. 10% B. 20% C. 40% D. 无法确定 ‎【答案】D ‎【解析】‎ 转录时以一条DNA单链为模板,双链DNA分子中腺嘌呤所占的比例为20%,能推出该DNA分子中G所占的比例为30%,但不能由此推出一条单链中G 的比例,因而无法推知这段DNA转录出来的mRNA中胞嘧啶的比例,选D。‎ ‎23.研究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携带的RNA在宿主细胞内不能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依据如图所示的中心法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外壳的完整过程至少要经过④②③环节 B. 通过④形成的DNA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C. HIV病毒亲子代之间遗传物质的传递通过①过程完成 D. 进行④、①、②、③过程的原料来自于宿主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中心法则涉及到的相关生理过程的掌握情况。‎ ‎【详解】HIV携带的RNA在宿主细胞内不能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因此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外壳的完整过程至少要经过[④]逆转录、[②]转录、[③]翻译环节,A正确;通过[④]逆转录形成的DNA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B正确;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该病毒亲子代之间遗传物质的传递通过[④]逆转录、[①]DNA的复制和[②]转录过程完成,C错误;HIV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增殖,所涉及的④、①、②、③过程的原料均来自于宿主细胞,D正确。‎ ‎【点睛】解决此类问题除了需要学生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系统、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外,更主要的是能够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4.下表为某些抗菌药物及其抗菌作用的原理,下列分析判断错误的是 抗菌药物 抗菌机理 青霉素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环丙沙星 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 红霉素 能与细菌细胞中的核糖体结合 利福平 抑制敏感型的结核杆菌的RNA聚合酶的活性 A. 青霉素作用后使细菌因吸水而破裂死亡 B. 环丙沙星可抑制细菌DNA的复制过程 C. 红霉素可导致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受阻 D. 利福平能够抑制RNA病毒逆转录过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表格分析可知,青霉素的作用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因吸胀破裂死亡,A正确;环丙沙星的作用是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可抑制细菌DNA复制,B正确;红霉素的作用是能与细菌细胞中的核糖体结合,可导致细菌蛋白质合成受阻,C正确;利福平的作用是抑制敏感型结核杆菌RNA聚合酶活性,对RNA病毒逆转录无效果,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抗菌药物的原理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5.细胞中的花青素是牵牛花呈现不同颜色的主要原因。花青素合成的简要途径如图所示,由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不同的基因决定了不同的花色 B.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 C. 牵牛花的花色由基因决定,也受环境影响 D. 基因在不同酸碱度环境中有不同的表达产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示可知:花青素决定花的颜色,而花青素的合成是由多对基因共同控制的,A项错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项错误;花青素是由苯丙酮氨酸转化而来,其转化离不开基因①和②控制合成的酶1和酶2的催化,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条件下显示不同颜色,说明牵牛花的花色由基因决定,也受环境影响,C项正确;同一基因在不同酸碱度环境中表达的产物相同,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6.下列有关RNA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RNA能催化某些代谢反应 B. RNA的中文名称是核糖核苷酸 C. mRNA、rRNA、tRNA的空间结构不同 D. RNA是蛋白质合成的模板和氨基酸的转运工具 ‎【答案】B ‎【解析】‎ 少数酶的化学本质是RNA,可以催化某些代谢反应,A正确;RNA的中文名称是核糖核酸,B错误;mRNA、rRNA、tRNA是三种不同的RNA,它们的空间结构和功能都不相同,C正确;蛋白质合成的模板是mRNA,运输氨基酸的工具是tRNA,D正确。‎ ‎27.下图甲是果蝇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乙是其卵原细胞在分裂过程中一对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下列不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③和⑥时期 B. 图甲中的③和⑤时期的染色体和染色单体数目相同 C. 图乙所示的细胞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有四种可能 D. 图乙所示的染色体行为发生在图甲中的①时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甲①②③表示减数分裂过程,④代表受精作用,⑤⑥⑦代表有丝分裂过程;图乙1与2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 ‎【详解】姐妹染色单体发生分离的时期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有丝分裂后期,分别对应图甲中的③和⑥,故A正确;图甲中③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而⑤可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和中期,染色体数目相等,但③由于着丝点分裂,则无染色单体,⑤先无染色单体,由于染色体复制后,染色单体数是染色体数的2倍,故染色单体数目不相等或相等,故B错误;图乙所示的细胞由于交叉互换,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有四种可能,故C正确;图乙过程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对应图甲中①时期,故D正确;综上所述,选B选项。‎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及有丝分裂过程,考生需熟悉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核DNA含量变化曲线、同源染色体对数变化曲线、染色体组数变化曲线,理清曲线各段的生物学含义,再针对相关选项判断作答。‎ ‎28. 下图中①和②表示蓝藻细胞内进行的生理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过程的模板是b链,场所是细胞核 B. ②过程的直接模板是c链,场所是核糖体 C. ①②过程可以同时进行,所需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D. 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4个,酪氨酸的密码子是AUG ‎【答案】B ‎【解析】‎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①过程的模板是b链,由于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所以该过程发生在拟核中,A错误;②过程是翻译,发生在核糖体,模板是mRNA,即图中的c链,B正确;蓝藻是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C错误;由于3个终止密码不能决定氨基酸,所以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只有61个,图中络氨酸的密码子是UAC,D错误。‎ ‎【考点定位】转录和翻译 ‎【名师点睛】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转录的区别:‎ ‎29.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c),该蛋白无致病性。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B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prpBc可以诱导更多的PrPc转变为PrPBc,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PrPc转变为prpB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B. 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C. 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D. 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DNA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Bc,产生了致病性,原因是空间结构改变导致功能改变。‎ ‎【详解】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氨基酸为原料,合成多肽(蛋白质)的过程,PrPc转变为PrPBC的过程则是由一种蛋白质经过空间结构的改变成为另一种蛋白质,不属于翻译过程,故A项错误;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增殖方式为二分裂等无性繁殖方式,朊粒是一种蛋白质,必需依赖活细胞进行增殖,故B项错误;蛋白质的功能依赖于其特定的空间结构,当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时,其特定功能也会发生改变,故C项正确;朊粒是蛋白质,而基因是指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朊粒不会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选C项。‎ ‎【点睛】此题以疯牛病朊病毒的感染增殖考查基因的表达、细菌的增殖方式,综合性较强,但落点较低,只要注意题干信息的获取,还是比较容易选出正确选项。‎ ‎30.下图甲为某动物(2N=8)体内的一个细胞正常分裂时相关物质或结构数量变化曲线的一部分,图乙为该动物的一个细胞分裂图像,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图甲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图甲中的Ⅰ段所示数值可表示图乙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B. 若图甲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图甲中的Ⅱ段所示数值可表示图乙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 C. 若图甲表示减数分裂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的变化,图甲中的Ⅰ段所示数值可表示图乙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 D. 若图甲表示减数分裂核DNA分子数目的变化,图乙细胞所处分裂时期一定位于图甲中的Ⅱ段 ‎【答案】C ‎【解析】‎ 图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含有4条染色体,1个染色体组,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若图甲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则图甲中的Ⅰ段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和末期,所示数值为16,不能表示图乙细胞中染色体数目,A错误;若图甲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图甲中的Ⅱ段表示有丝分裂结果形成的子细胞,所示数值为2,不能表示图乙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B错误;若图甲表示减数分裂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的变化,则图甲中的Ⅰ段所示数值为2,可表示图乙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C正确;若图甲表示减数分裂核DNA分子数目的变化,则图甲中的Ⅰ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Ⅱ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或减数分裂结果形成的子细胞,因此图乙细胞所处分裂时期位于图甲中的Ⅰ段或Ⅱ段,D错误。‎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染色体组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若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熟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理解染色体组的含义,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染色体组数目和DNA数目的变化规律,能结合各问题情境准确判断曲线图中各区段曲线代表的时期及图乙细胞所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31.在DNA复制开始时,将大肠杆菌放在含低剂量3H标记的脱氧胸苷(3HdT)的培养基中,3HdT可掺入正在复制的DNA分子中,使其带有放射性标记。几分钟后,将大肠杆菌转移到含高剂量3HdT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收集、裂解细胞,抽取其中的DNA进行放射性自显影检测,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可以做出的推测是 A. 复制起始区在高放射性区域 B. 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 C. DNA复制从起始点向两个方向延伸 D. DNA复制方向为a→c ‎【答案】C ‎【解析】‎ 复制起始区在低放射性区域,A错误;放射性自显影检测无法得出“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的结论,B错误;中间为低放射性区域,两边为高放射性区域,说明DNA复制从起始点向两个方向延伸,C正确;DNA复制方向为a←b→c,D错误。‎ ‎32.下图为某家族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乙遗传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已知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乙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 Ⅱ2的基因型为AaXBXb C. Ⅲ3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 D. 若Ⅳ1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则他们生一个患乙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1/4‎ ‎【答案】D ‎【解析】‎ 由图可知II1和II2都没有甲病但生出的男孩有甲病,且I1和I2生出的男孩没有甲病,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II3和III 4没有乙病但生出的孩子Ⅳ2和Ⅳ3有乙病,而III4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故乙病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A正确;根据III2是甲病患者,所以其双亲II1和II2都是甲病基因的携带者,由此确定III3是甲病的携带者(Aa)的可能性为2/3,结合Ⅳ1表现型正常,所以其基因型可能是AAXBY或者AaXBY,结合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所以Ⅳ1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2/3×2/3=4/9,B错误;III3没有甲病但其兄弟有甲病,所以基因型为1/3AAXBXb或2/3AaXBXb,C正确;IV1其父亲是甲病的携带者,IV1有1/2是携带者(XBXb),与一个正常男性(XBY)结婚,生一个患乙病男孩(XbY)的概率是1/2×1/4=1/8,D错误。‎ ‎33.下列关于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萨顿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B. 摩尔根等人首次通过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C. 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与染色体的基本组成成分相同 D. 在生物体的细胞中,基因的数量大于染色体的数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萨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故A正确;摩尔根等人用假说-演绎法首次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故B正确;基因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或核糖核苷酸),染色体的基本组成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故C错误;在生物体的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一个或两个DNA,而一个DNA上含有多个基因,故基因的数量大于染色体数量,故D正确;综上所述,选C项。‎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关知识,特别是萨顿将基因与染色体进行类比推理的过程,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对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平行关系进行判断,但要考生明确类比推理得到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还需要实验验证。‎ ‎34.已知兔子的毛色受2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已知基因A、B同时存在时兔子毛色表现为黑色,其余情况下均表现为白色,且只有基因B、位于X染色体上。1只纯合白色雌兔与1只纯合白色雄兔交配,所得F1全为黑色。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亲代雌雄兔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和AAXbY B. F1中黑色雌雄兔产生含XB的配子的概率不同 C. F1黑色雌雄兔交配产生的F2雌兔中,纯合黑色个体占1/8‎ D. F1黑色雌雄兔交配产生的F2雄兔中,白色个体占5/8‎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兔子的毛色受2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且只有基因B、位于X染色体上。由于纯合白色雌兔与纯合白色雄兔交配,所得F1全为黑色,故亲代雌雄兔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和AAXbY。‎ ‎【详解】F1全为黑色,则均含A和B,故亲本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故A正确;F1子代雌雄兔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和AaXBY,产生XB配子的概率均为50%,故B错误;F1黑色雌雄兔交配产生的F2纯合黑色雌兔基因型为AAXBXB,比例为1/4×1/4=1/16,而雌兔占1/2,故F2雌兔中,纯合黑色个体占1/16×2=1/8,故C正确;F1黑色雌雄兔交配产生的F2白色雄兔基因型及比例为1/4×1/4aaXBY,3/4×1/‎4A_XbY,1/4×1/4aaXbY,三种基因型个体占子代的比例为5/16,而雄兔占1/2,故F2雄兔中白色个体占5/8,故D正确;综上所述,选B项。‎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判断和运用能力,并能熟练计算遗传比例问题。‎ ‎35.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的子代噬菌体多数具有放射性 B. 肺炎双球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加热后S型菌失去毒性的原因是DNA失活变性 C. 肺炎双球菌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 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中,用烟草花叶病毒A的RNA和烟草花叶病毒B的蛋白质重建的病毒感染烟草叶片细胞后,可检测到A型病毒,说明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的主要成分是RNA和蛋白质。‎ ‎【详解】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实质上是标记噬菌体的DNA,而噬菌体侵染细菌,DNA进入细菌细胞内,而蛋白质外壳则保留在细胞外,细菌细胞内的脱氧核苷酸的不含32P,故半保留复制多代后,子代噬菌体少数才具有放射性,故A错误;肺炎双球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加热后S型菌失去毒性的原因是细胞死亡,蛋白质失去活性,同时不能产生具有致病性的基因表达产物,而DNA分子在高温条件下会发生解旋,但冷却后DNA又会复旋,因此,失去毒性与DNA是否失活变性无关,故B错误;肺炎双球菌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由于缺乏对照实验组,因此,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故C错误;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中,用烟草花叶病毒A的RNA和烟草花叶病毒B的蛋白质重建的病毒感染烟草叶片细胞后,可检测到A型病毒,说明是后代的性状与RNA有关,故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故D正确;综上所述,选D项。‎ ‎【点睛】本题中一共涉及教材中三个有关生物遗传物质探索实验,实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本题中肺炎双球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即体内转化实验,肺炎双球菌离体细菌转化实验即体外转化实验。‎ ‎36.用32P标记了玉米根尖细胞的DNA分子双链,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 A. 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 B. 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都被标记 C. 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 D. 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都不被标记 ‎【答案】B ‎【解析】‎ 用32P标记了玉米根尖细胞的DNA分子双链,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此时只经过了一次DNA复制,DNA的两条链中有一条链有标记。中期的染色体含有两个姐妹染色单体,此时是每个姐妹染色单体上都有一条DNA链被标记的,即每条染色单体都被标记,B正确,A、C、D错误。‎ 点睛:只要DNA复制一次,所有的DNA分子中都会有标记。‎ ‎37.人类的每一条染色体上都有许多基因,如人类的1号染色体上包括以下几种基因,若父母的1号染色体及相关基因分布情况如图所示。据此我们不能得出( )‎ ‎ ‎ 基因控制的性状 等位基因及其控制性状 红细胞形状 E:椭圆形细胞 e:正常细胞 RH血型 D:RH阳性   d:RH阴性 产生淀粉酶 A:产生淀粉酶 a:不产生淀粉酶 A. 正常情况下他们的女儿出现椭圆形红细胞的概率是1/2‎ B. 正常情况下他们生一个Rh阳性女儿的概率是1/2‎ C. 母亲体内细胞进行分裂时A和a的分离一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 若母亲产生一个ADe的极体,不考虑基因突变,在同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卵细胞可能为ADE、aDe或aDE。‎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人类1号染色体上包括的几种基因,上述三对基因具有连锁效应,图中母亲的基因型为AaDDEe,父亲的基因型为Aaddee。‎ ‎【详解】正常情况下Ee和ee的女儿出现椭圆形红细胞的概率是1/2,故A正确;DD和dd的后代全为Dd(Rh阳性),由于生男生女概率一样,故生Rh阳性女儿的概率是1/2,B正确;母亲体内细胞进行分裂时A和a的分离,若未发生交叉互换则A和a分离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若发生了交叉互换之后,则A和a分离发生于着丝点分裂时,即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故C错误;对母亲而言,不考虑突变,若母亲产生一个Ade的极体,说明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了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则同时产生的卵细胞可能为ADE、aDe或Ade,故D正确;综上所述,选C项。‎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过程和遗传概率计算问题,其中C项若考虑不全面,容易出现错选,而D项母亲产生一个Ade的极体,说明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了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这是解答的关键所在。‎ 中产生的卵细胞可能为ADE、aDe或aDE ‎38.关于生物体内遗传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翻译时,每种密码子都有与之对应的反密码子 B. 没有外界因素干扰时,DNA分子的复制也可能出错 C. 转录开始时,RNA聚合酶必须与基因上的起始密码结合 D. 翻译时,一个核糖体上结合多条mRNA分子,有利于加快翻译的速度 ‎【答案】B ‎【解析】‎ 翻译时,终止密码子不能编码氨基酸,因此终止密码子没有与之对应的反密码子,A错误;没有外界因素干扰时,DNA分子的复制也可能出错,B正确;启动子位于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可见,转录开始时,RNA聚合酶必须与基因上的启动子结合,C错误;翻译时,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有利于加快翻译的速度,D错误。‎ ‎39.如图为人体中基因对性状控制过程的示意图,据图分析可以得出( ) ‎ A. 过程①②都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 B. 基因1、2对生物性状的控制方式相同 C. M1和M2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细胞中 D. 老年人的黑色素细胞中不含M2‎ ‎【答案】C ‎【解析】‎ ‎【分析】‎ 从图中物质变化可以判断出①为转录,②为翻译的过程。转录在细胞核中,翻译在细胞质中;M1和M2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细胞中,因为基因选择性表达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转录;老年人细胞中能产生酪氨酸酶,只不过酶的活性降低而已。‎ ‎【详解】①代表转录过程,②代表翻译过程,人体细胞为真核细胞,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翻译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故A错误;基因1对生物性状的控制方式是直接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2对生物性状的控制方式是间接控制酶的合成,从而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故B错误;M1、M2体现了特定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细胞中,故C正确;老年人的黑色素细胞中含有M2,但其翻译合成的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使黑色素的合成减少,进而导致白头发的出现,故D错误;综上所述,选C项。‎ ‎【点睛】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或不同细胞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方式(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40.对下列各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的①②③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 乙图中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方向为从右到左,所用原料是氨基酸 C. 对于丙图,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心肌细胞可以进行①②③⑤过程 D. 丁图中该段中内有6种核苷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甲图:①转录过程、②翻译过程、③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乙图:乙图表示翻译过程,根据根据肽链的长度可知,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方向为从右到左;丙图:①表示DNA的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翻译过程,④表示逆转录过程,⑤表示RNA的复制过程;丁图:丁表示转录过程。‎ ‎【详解】甲图中的①②③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故A正确;根据多肽链的长度可知,乙图中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方向为从右到左,所用原料是氨基酸,故B正确;人体内的精原细胞既可进行有丝分裂,又可进行减数分裂,而分裂过程中会发生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因此可以进行①②③过程,故C错误;丁图中该段中内有6种核苷酸(3种脱氧核苷酸+3种核糖核苷酸),故D正确;综上所述,选C项。‎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以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二、非选择题 ‎41.回答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相关问题 Ⅰ下列3幅图均来自于一个生物体,其中图1表示细胞分裂过程模式图,图2表示该动物体内细胞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图3表示该动物体内细胞进行某种细胞分裂时,核DNA、染色体、染色单体数目变化 ‎(1)图1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_。‎ ‎(2)图1中细胞______将要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 ‎(3)将图中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按分裂顺序连接起来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4)图2______段表示减数分裂的过程,BC阶段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某个体基因型为AaBb,若不考虑交叉互换,A和A的分离发生在______________时期。‎ ‎(5)图3代表______分裂过程中核DNA、染色体、染色单体数目变化,其中A代表此分裂过程中_______的数目变化。 Ⅲ组细胞对应图2中的____段,其产生的子细胞叫______________‎ ‎(6)图3所对应的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 Ⅱ 下图为某基因型为BbXAY的生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 ‎ ‎(1)图甲细胞所处的时期是____________,该生物体中染色体数目最多有___________条。‎ ‎(2)图丙所示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 ‎(3)若图丙细胞是图乙细胞的子细胞,在答题卡方框中画出图乙细胞处于分裂后期的图像(需标注基因)。______‎ ‎【答案】 (1). abcefg (2). c (3). acgidhj (4). FI (5).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6). 减数第二次后期或有丝分裂后期 (7). 减数 (8). 染色体 (9). HI ‎ ‎(10). 精细胞 (11). Ⅰ和Ⅱ (12). 有丝分裂后期 (13). 8 (14). 次级精母细胞 (15). ‎ ‎【解析】‎ ‎【分析】‎ Ⅰ题中各图分析如下:‎ 图1中各细胞所处时期如下:a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b为有丝分裂中期,c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d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e为有丝分裂后期,f为有丝分裂末期,g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h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i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j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图2为同源染色体对数变化曲线,A-F为有丝分裂,F-I为减数分裂过程(H-I为减数第二次分裂);‎ 图3中代表减数分裂过程,Ⅰ是处于减数分裂间期的细胞(未发生DNA复制),Ⅱ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G2、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细胞质未分裂完成前)的细胞,Ⅲ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的细胞,Ⅳ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细胞质未完全分裂前),Ⅴ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细胞质已分裂完成)的细胞。‎ Ⅱ题图为某基因型为BbXAY的生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甲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若图丙细胞是图乙细胞的子细胞,则图乙应为初级精母细胞。‎ ‎【详解】Ⅰ题:(1)图1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为处于有丝分裂时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细胞,由以上分析可知,为abcefg;‎ ‎(2)将要发生等位基因分离,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故为c;‎ ‎(3)由以上分析可知处于减数分裂的细胞有acgidhj,先后排列顺序为a→c→g→i→d→h→j;‎ ‎(4)图2为同源染色体对数变化曲线,A-F为有丝分裂,FI为减数分裂,F-H为减数第一次分裂,H-I为减数第二次分裂;BC段同源染色体对数加倍是由于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某个体基因型为AaBb,若不考虑交叉互换,A和A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有丝分裂后期;‎ ‎(5)图3代表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染色体、染色单体数目变化,其中A 代表此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B代表染色单体数目变化,C代表核DNA含量数目变化,Ⅲ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的细胞,故与图2中HI段对应;其产生的子细胞为精细胞;‎ ‎(6)图3所对应的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Ⅰ和Ⅱ。‎ Ⅱ题:(1)图甲细胞有同源染色体,且无同源染色体分离、联会等行为,且着丝点分裂,故所处的时期是有丝分裂后期,该生物体中染色体数目最多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即8条;‎ ‎(2)图丙所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 ‎(3)由图丙可知最可能是发生了交叉互换的情况,所以绘图如下:‎ ‎【点睛】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图像判断技巧:一看细胞中是否有同源染色体(没有则为减二),二看有无联会(有即为减一,无则为有丝);并且要识记并理解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从而判断细胞分裂方式。‎ ‎42.科研人员经过科学研究获得了乌金猪FTO基因(与肥胖相关基因)及其表达的相关结果,请据图回答:‎ ‎(1) FTO基因表达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过程。‎ ‎(2)由图结果表明,FTO基因在乌金猪的多种组织和器官中普遍表达,但是____________存在差异,在____________中最高。‎ ‎(3)测定FTO基因表达量的方法是:首先提取待测组织中的RNA,利用RNA做模板在____________酶的作用下合成DNA分子,然后将DNA分子经过体外大量复制后测定其含量,此含量反映不同细胞中的RNA含量,即FTO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4)经过DNA测序可获得FTO基因的碱基对排列顺序,通过此顺序可以推测出FTO蛋白的____________排列顺序,进而预测FTO蛋白的____________结构。‎ ‎【答案】 (1). 转录 (2). 翻译 (3). (FTO基因)相对表达量 (4). 肝 (5). 逆转录 (6). 氨基酸 (7). 空间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详解】(1) 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 ‎ ‎(2) 题图显示:FTO基因在乌金猪的多种组织和器官中普遍表达,但是相对表达量存在差异,其中在肝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 ‎ ‎(3) 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称为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 ‎(4)依据FTO基因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可以推测出FTO蛋白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进而预测FTO蛋白的空间结构。‎ ‎【点睛】识记和理解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并与逆转录建立联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43.甲、乙为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如图为某岛屿上与外界隔绝的家系的有关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其中有一种病的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甲病由A和a控制,乙病由B和b控制)。请回答下列冋题:‎ ‎(1)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__染色体上,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 ‎(2)图中4号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8号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3)11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__________,6号和7号再生一个同时患两种病的男孩的概率为__________,该患病男孩所患乙病的致病基因来自第Ⅰ代的__________号个体。‎ ‎【答案】 (1). 常 (2).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3). AaXBXb (4). aaXbY (5). 3/4 (6). 1/16 (7). 4‎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1号、2号有甲病,而他们的女儿5号正常,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图中3号、4号没有乙病,而8号有乙病,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题干信息已知,两种病中有一种病的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因此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2)图中4号患甲病不患乙病,而8号患乙病不患甲病,因此4号的基因型为AaXBXb,8号基因型为aaXbY。‎ ‎(3)据图分析,6号基因型为aaXBY,7号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则11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aaXBXB)的概率为3/4;6号和7号再生一个同时患两种病的男孩(AaXbY)的概率=1/2×1/2×1/4=1/16,该男孩的乙病的致病基因来自第Ⅰ代中的4号。‎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有中生无”或无中生有的特点判断甲乙两种遗传病的可能的遗传方式,进而根据题干信息确定它们的遗传方式。‎ ‎44.家蚕主要以桑叶为食,一个世代中要经历卵(蚕蛾交配后产下的受精卵)、幼虫(蚕)、蛹(蚕吐丝成茧 变成蛹)成虫(蚕蛾)四个发育阶段。请回答下列问题:‎ ‎ ‎ ‎(1)若图1表示家蚕体内某个基因片段自我复制及控制多肽合成的过程,则③表示 _____过程,与③相比,②中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__________。若要改造此多肽分子,将图中丙氨酸变成脯氨酸(密码子为CCA、CCG、CCU、CCC),可以通过改变DNA模板链上的—个碱基来实现,即由______。‎ ‎(2)图2中①是_____,其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形成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 ‎(3)下列关于遗传密码子的叙述错误的有________‎ A.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种与之对应的密码子 B.GTA肯定不是密码子 C.每种密码子都有与之对应的氨基酸 D.tRNA上只含有三个碱基,称为反密码子 E.mRNA上的GCA在人细胞中和小鼠细胞中决定的是同一种氨基酸 ‎(4)若蚕蛾的黑斑翅和白翅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常染色体上的基因(B和b、E和e)共同控制,含有B和E基因的黑色素细胞不能合成黑色素(作用机理如图)。由图可知,蚕蛾翅色这一性状是通过基因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控制性状的。‎ ‎【答案】 (1). 翻译 (2). T-A (3). C→G (4). tRNA (5). 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6). 细胞核 (7). CD (8). 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①表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翻译过程。 分析图2:图2表示翻译过程,其中①为tRNA,②为mRNA,③为核糖体。 分析图3:蚕蛾的黑斑翅和白翅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常染色体上的基因(B和b、E和e)共同控制,基因B控制酪氨酸酶的合成,进而控制黑色素的合成,但基因E会抑制基因B的表达,因此黑色的基因型为B_ee,其余均为白色。‎ ‎【详解】(1)图1中③表示翻译过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此过程中作为模板的mRNA是由该基因的甲链转录的.②为转录过程,其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C-G、G-C,③为翻译过程,其碱基配对方式为A-U、U-A、C-G、G-C,因此与③相比,②中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T-A.要将图中丙氨酸(GCU)变成脯氨酸(密码子为CCA、CCG、CCU、CCC),只需要将密码子的第一碱基G变为C,即将DNA模板链上的一个碱基由C→G。 (2)图2中①是tRNA,其功能是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②为mRNA,其通过转录形成的,而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 (3)A.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种与之对应的密码子,A正确; B.密码子在mRNA上,其上不含碱基T,因此GTA肯定不是密码子,B正确; C.终止密码子没有与之对应的氨基酸,C错误; D.tRNA上含有多个碱基,其一端的三个碱基被称为反密码子,D错误; E.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因此mRNA上的GCA在人细胞中和小鼠细胞中决定的是同一种氨基酸,E正确。综上所述,选CD。‎ ‎(4)‎ 由题干可知,蚕蛾翅色这一性状是通过基因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来控制性状的。‎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对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产生、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的考查占了本题绝大部分分值。‎ ‎45.为确定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蛋白质的中间载体,科学家们做了如下研究。‎ ‎(1)依据真核细胞中______________主要位于细胞核内,而蛋白质合成在核糖体上这一事实,科学家推测存在某种“信使”分子,能将遗传信息从细胞核携带到细胞质中。‎ ‎(2)对于“信使”有两种不同假说。假说一:核糖体RNA可能就是信息的载体;假说二:另有一种RNA(称为mRNA)作为遗传信息传递的信使。若假说一成立,则细胞内应该有许多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的核糖体。若假说二成立,则mRNA应该与细胞内原有的____________结合,并指导蛋白质合成。‎ ‎(3)研究发现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的蛋白质合成立即停止,转而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在此过程中,细菌细胞内合成了新的噬菌体RNA。为确定新合成的噬菌体RNA是否为“信使”,科学家们进一步实验。‎ ‎①15NH4Cl和‎13C-葡萄糖作为培养基中的氮和碳来培养细菌,细菌利用它们合成_____(写出两项)等生物大分子。经过若干代培养后,获得具有“重”核糖体的“重”细菌。‎ ‎②将这些“重”细菌转移到含14NH4Cl和‎12C-葡萄糖的培养基上培养,用噬菌体侵染这些细菌,该培养基中加入32P标记的_________核糖核苷酸为作为原料,以标记所有新合成的噬菌体RNA。‎ ‎③将上述被侵染后裂解的细菌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结果如下图所示。由图可知,大肠杆菌被侵染后________(填“合成了”或“没有合成”)新的核糖体,这一结果否定假说一。32P标记仅出现在离心管的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与“重”核糖体相结合,为假说二提供了证据。‎ ‎(4)若要证明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为“信使”,还需要进行两组实验,请选择下列序号填入表格 组别 实验处理 预期结果 ‎1‎ ‎2‎ ‎_______‎ ‎①将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细菌DNA混合 ‎ ‎②将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噬菌体DNA混合 ‎③出现DNA-RNA杂交现象 ‎ ‎④不出现DNA-RNA杂交现象 ‎【答案】 (1). DNA(或“基因”) (2). 不同 (3). 核糖体 (4). 蛋白质和核酸 (5). 尿嘧啶 (6). 没有合成 (7). 底部 (8). 新合成的噬菌体RNA (9). ‎ 组别 实验处理 预期结果 ‎1‎ ‎②‎ ‎③‎ ‎2‎ ‎①‎ ‎④‎ ‎【解析】‎ ‎【分析】‎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重要的过程,其中转录主要发生细胞核中,而翻译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这就涉及遗传信息如何从细胞核传递到细胞质的问题,本题就该问题展开讨论和进行实验验证。‎ ‎【详解】(1)‎ 蛋白质是基因控制合成的,而真核细胞中基因位于细胞核内,蛋白质合成在核糖体上,科学家据此推测存在某种“信使”分子,能将遗传信息从细胞核携带到细胞质中。 (2)对于“信使”有两种不同假说。假说一:核糖体RNA可能就是信息的载体;假说二:另有一种RNA(称为mRNA)作为遗传信息传递的信使.不同基因的遗传信息不同,若假说一成立,则细胞内应该有许多不同的核糖体.若假说二成立,则mRNA应该与细胞内原有的核糖体结合,并指导蛋白质合成。 (3)①细菌利用碳源和氮源来合成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经过若干代培养后,获得具有“重”核糖体的“重”细菌。 ②核糖体核苷酸特有的碱基是尿嘧啶,因此应用32P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为作为原料。 ③将上述被侵染后裂解的细菌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结果均为“重”核糖体,说明大肠杆菌被侵染后,没有合成新的核糖体,这一结果否定假说一.32P标记仅出现在离心管的底部,说明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重”核糖体相结合,为假说二提供了证据。 (4)要证明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为“信使”,还需要进行两组实验,即将新合成的噬菌体RNA分别与细菌DNA、噬菌体DNA混合,观察是否有杂交带.若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为“信使”,则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噬菌体DNA混合后有杂交带形成,与细菌DNA混合后没有杂交带形成。具体如下表:‎ 组别 实验处理 预期结果 ‎1‎ ‎②‎ ‎③‎ ‎2‎ ‎①‎ ‎④‎ ‎①将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细菌DNA混合②将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噬菌体DNA混合③出现DNA-RNA杂交现象④不出现DNA-RNA杂交现象.‎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微生物的培养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具体过程;能根据实验假设或实验目的,完善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论,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有一定难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