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0届高三新高考历史-疫情期间自学成果验收卷0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2020届高三新高考历史-疫情期间自学成果验收卷04

‎2020年山东新高考历史-疫情期间自学成果验收卷04‎ 试题完成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都提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方案。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道德救世和制度救世。下列主张能够体现制度救世的是 A.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B.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C. 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群生之乱 D.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内容可知,C选项中“法”、“刑”等信息体现了法家运用赏罚方法制度救世的主张,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依据A选项中“礼”、“仁”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的是儒家道德救世的主张,不符合题意;B选项是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涉及制度救世的内容;D选项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体现制度救世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汉代地方察举应试的儒生需要参加中央的射策考试。据《汉书·武帝纪》载,至元光元年(前134)武帝正式下诏贤良:“朕之不敏,不能远德,此子大夫之所睹闻也。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这一举措旨在 A. 使儒生对经典更深刻理解应用 B. 按对策得分合理分配官员职务 C. 为帝王进谏以纠正帝王的行为 D. 选拔政务人才并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一举措的目的是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选拔政务人才,以加强中央集权,因此D选项正确;这一举措并非以儒生为出发点,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分配职务的内容,B选项错误;C选项不是汉武帝这一举措的宗旨,排除。故选D。‎ ‎3.中唐以后,“总计天下方镇凡四十八道,其河东、镇冀、魏博、范阳、淄青等十五道,不申户口。”迫使政府“以江淮为国命”“每岁赋人倚办止于江南八道”。这表明 A. 北方长期战乱不断 B. 北民南迁进程加快 C. 南方经济地位提高 D. 赋税制度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唐以后北方“不申户口”,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江南地区,说明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地位提升,选项C正确;材料未反映当时北方战乱,排除A;选项B与题无关,排除;材料未反映出赋税制度的变化,而且赋税制度的变化是全国性的,不存在南北之分,排除D。‎ ‎4.朱熹《家礼》中规定族田“不得典卖”的原则为后世宗族所恪守,但明清时期迅速增加的族田成为田地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族田频繁买卖的原因是 A. 宗族组织的瓦解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等级观念的减弱 D. 理学思想的式微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族田买卖频繁起来,B选项正确;宗族组织的瓦解与族田买卖同样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A选项错误;等级观念减弱与族田买卖无关,C选项错误;理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式微,不是田产频繁买卖的原因,D选项错误 ‎5.“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材料反映了 A. 郑板桥愤世嫉俗不拘礼法 B. 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 C. 清代艺术家社会地位低下 D. 统治者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文必切于日用”“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可知,郑板桥的诗画作品具有生活化、世俗代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愤世嫉俗”,排除A;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明清时期统治者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错误。‎ ‎6.删书衙是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下设的一个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删改《论语》、《孟子》、《中庸》、《诗经》、《礼记》、《春秋左传》等古籍中与太平天国教义不一致的内容,但依旧保留三纲五常等儒家伦理观念。其主要目的是 A. 反对清王朝统治的思想基础 B. 构建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C. 消除民众对儒学的盲目崇拜 D. 扩大基督教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太平天国专门一个机构,负责删改古籍中与太平天国教义不一致的内容,但依旧保留三纲五常等儒家伦理观念可知B项正确。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虽然与基督教有一定的关系,但其并不是为了宣传基督教。因此不可能是为了扩大基督教义在中国的影响力,故D项错误。清政府统治的思想基础是儒家思想,A项错误。这样处理儒家经典,不能产生C项说法。‎ ‎【点睛】“删书衙”为例,在一些新的名词或是概念出现的时候,适当运用拆解和重新组合的方式,解读其在新情境下的内涵,有助于解决相关问题。‎ ‎7.1898年7月,《知新报》刊文称:“今其制造,略有扩充,制造制铁机、制铜机、火药炮弹、铳炮、钢铁诸器、并铸造银货,其分厂极多(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这种情况表明 A. 洋务企业仍在继续发展 B. 官督商办企业发展较快 C. 实业救国已成主流思想 D. 维新变法取得显著成效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战后颇有扩张”等信息可知,甲午战后,洋务企业仍然有所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其企业性质,B选项排除;C选项材料并未体现;材料体现的是洋务企业发展的表现,不是维新变法措施产生的影响,D选项错误。故选A。‎ ‎8.陈望道是中国第一位全文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译者。下表是《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相关信息 ‎ 来源 信息 陈望道回忆 上海档案馆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 国家博物馆 中共中央编译局 中央档案馆 出版时间 ‎1920年4月 ‎1920年8月 ‎1920年9月 ‎1924年6月 相关情况 在上海出版未发现实物 封底有“出版”字样 印有“再版”字样 印有“第三版”字样 从以上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能够确定中译本最早出版于1920年4月 B. 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已在中国传播 C. 中共一大召开推动了原典翻译热潮的出现 D. 该中译本在当时中国的出版物中最受欢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20年8月出版”“1920年9月再版”“1924年第三版”可知《共产党宣言》多次出版,表明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得到较快传播,故答案为B;“1920年4月”出版《共产党宣言》是陈望道的回忆,而找不到证明的材料,所以不能证明《共产党宣言》译本最早出版在1920年4月,A错误;中共一大是1921年7月召开,而材料没有与之对应翻译书籍出现,只是1924年《共产党宣言》第三版,故C错误;虽然该译本多次出版,但是没有标明数量,没有类似版本的对比,不能证明是最受欢迎的出版物,D错误。‎ ‎9.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某个重要时间节点上,体制外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势头正旺,加上各种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已占“半壁江山”,面临困境的国有企业必须寻求出路,改革已逼近市场经济的门坎,等待着中央的明确表态。跨越这道“门坎”的是 A.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实行 B. 开始试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 D. 统一开放市场体系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改革已逼近市场经济门坎,等待着中央的明确表态。”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及时深刻地回答了我国改革开放中“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为标志,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因此C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没有能够跨过市场经济的“门坎”;B选项错误,1993年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企改革方向,是在已经跨过“门坎”的背景下提出的,不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至今尚未形成。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0.下列不同年代新中国建交国家数目统计示意图中,反映20世纪60年代末建交状况的是 A. B. C. D. ‎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二十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继续敌视中国,中苏关系严重恶化,面对这种状况,毛泽东提出争取两个中间地带“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以欧洲为代表帝国主义国家和经济发达国家”,因为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控制,这样中国在五十年代与苏联等东欧国家建交基础上,又同早已建交的瑞士、瑞典、丹麦、芬兰、挪威等国增进了友谊,又同法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意大利和奥地利互派商务代表,故B符合题意;A项中与欧洲国家建交只有四国,与历史上各个时期都不符,A错误;C是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后,与材料不符,C错误;D是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与材料不符,D错误。‎ ‎11.雅典在颁布的《交换法》中规定,凡是城邦遇到严重自然灾害时,公民就必须捐献财物,按照其拥有的财富多少进行缴纳,越富有的人缴纳的越多。这一法规通过法律强制执行的方式以达到维持雅典社会稳定的目的。这说明古代雅典 A. 个人的自由和私有财产权得不到有效保障 B. 通过法律促进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 C. 关于社会救济方面的法律高度发达 D. 剥夺富有者是达到民主有效手段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必须”“强制执行”等信息可知,在古代雅典,公民个人的自由和私有财产权并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因此A选项正确;B、C选项依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D选项说法本身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排除。故选A。‎ ‎12.1928年初,斯大林连发指令,要不遗余力的“打击粮食商贩和富农”,“逮捕投机商人和囤积粮食的富农”,用严酷的刑罚惩戒“苏维埃政权的破坏者”,以震慑中农。促使斯大林发出这一指令的主要因素是 A. 农业集体化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 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 C.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激化了社会矛盾 D. 战时共产主义的思想基础仍然存在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斯大林采用强制手段收购粮食,实际上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余粮收集制的影响,说明其思想基础仍在,因此D选项正确;此时大规模农业集体化尚未实行,A选项错误;B选项不符合当时苏联史实,排除;C选项不符合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排除。故选D。‎ ‎13.“政府把人民置于专制暴政之下时,人民就有权,也有义务,去推翻这样的政府……他禁止他的殖民总督批准刻不容缓、极端重要的法律……他力图阻止各州增加人口……他切断我们同世界各地的贸易。”以上文字最有可能出自 A.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B. 法国的《人权宣言》‎ C. 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D. 美国的《独立宣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政府把人民置于专制暴政之下时,人民就有权,也有义务,去推翻这样的政府”可知这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根据材料“他的殖民总督批准刻不容缓、极端重要的法律……他力图阻止各州增加人口……他切断我们同世界各地的贸易”结合所学可以联想道北美人民为了针对英国殖民者的残暴统治而发表的《独立宣言》,答案为D,同时排除A;法国《人权宣言》主要反对封建统治,与题意不符,B错误;材料没有提到三权分立思想,C 错误。‎ ‎14.18世纪下半叶起,英国各界派出“植物猎人”,尝试将中国茶苗移种到印度,后又聘用中国茶工来优化印度茶的品种和种植方式。1888年,印度的茶叶产量达到8600万磅,英国从印度进口茶叶的数量第一次超过了从中国的进口量。英国发展印度茶的活动 A. 适应了市场不断扩大的趋势 B. 改变了印度人的饮食结构 C. 打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D. 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尝试将中国茶苗移种到印度,后又聘用中国茶工来优化印度茶的品种和种植方式……英国从印度进口茶叶的数量第一次超过了从中国的进口量”结合所学可知是因为英国茶叶市场需求量大,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通过这些措施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故答案为A;根据材料“英国从印度进口茶叶的数量第一次超过了从中国的进口量”可知茶叶不是印度人使用,B错误;中国清朝一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C错误;D与材料无关,排除。‎ ‎15.二战后,当裂变的资本主义世界以美国为中心开始重新组合时,由十月革命发展而来的苏联已经成为另一个建构中的“世界体系”的中心。据此可知,十月革命 A. 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B. 奠定了两极对峙格局的基础 C. 动摇了世界资本主义秩序 D. 改变了俄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由十月革命发展而来的苏联”强调了十月革命的影响,即十月革命对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基础,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极对峙格局形成于二战结束后,而不是由十月革命促成的,B项错误;根据材料“由十月革命发展而来的苏联已经成为另一个建构中的‘世界体系’的中心”可知,材料强调了十月革命对当时世界历史的重大意义,没有体现动摇世界资本主义秩序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对俄国社会发展方向有重大的影响,但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与题意均不符。‎ 二、非选择题 ‎16.下面分别是唐宋时期中国古代书院分布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书院分布图 材料二 宋代书院分布图 ‎——出自邓洪波等《中国书院制度研究》‎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宋代书院分布出现的新变化。‎ ‎(2)结合史实,概括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 ‎【答案】(1)变化:分布范围扩大;数量猛增;分布由点状变为片状,出现了几大密集区;南北分布不平衡,南方多于北方,南方成为教育与学术的中心。‎ ‎(2)原因:北方战乱,政局动荡;重文轻武的政策;科举制的完善;宋代经济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理学兴起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二的比较可知,到宋代时期,书院的分布范围扩大,数量增多,分布形式由点状变为片状,并出现了几大密集区。在分布区域上,南方多于北方,南方成为教育与学术中心。‎ ‎(2)结合所学内容可从北方战乱、政局动荡、重文轻武政策是实施、科举制的完善、经济繁荣、经济重心南移和理学兴起等方面概括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11月习近平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似的,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知的,伟大的古老文明更是相亲的。2000多年前,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的文明之光就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 材料 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纵观世界历史,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从这样的人文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摘编自《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 结合中外古代史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关于中外文明的观点。(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供参考)‎ 观点: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而且是相互交融(影响)中发展的。‎ 分析:世界各国由于受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影响,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多样的)文明成果如东方的古代中华文明、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文明等;各文明中心在吸取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如中国古代儒家吸收佛教教义等而使儒学得到发展。‎ 各国文明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周边区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显示了较强的制度和文化优越性。如中华文明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希腊文明对地中海地区特别是罗马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繁荣发展的各国早期文明,已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象征。因此,应该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努力发掘本国古代文明的智慧为本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服务。‎ ‎【解析】‎ ‎【详解】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材料“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似的,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知的,伟大的古老文明更是相亲的”,可以得出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而且是相互交融中发展的。论证环节,可以从文明的种类,如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东西方文明等角度分析,可以从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和影响,中国的四大发明影响世界,印度佛教文明影响中国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一国家历史之演进,有其生力焉,亦有其病态焉。生力者,即其民族与国家历史所由推进之根本动力也。病态者,即其历史演进途中所时时不免遭遇之顿挫与波折也。人类历史之演进,常如曲线形之波浪,而不能成一直线以前向。若以两民族两国家之历史相比并观,则常见此时或彼升而我降,他时或彼降而我升。只横切一点论之,万难得其真相。今日治国史者,适见我之骤落,并值彼之突进,意迷神惑,以为我有必落,彼有必进,并以一时之进落为彼、我全部历史之评价,故虽一切毁我就人而不惜,惟求尽废故常,以希近似于他人之万一。不知所变者我,能变者亦我,变而成者依然为我。……今日之中国,显为有病,病且殆矣,万不容讳。然犹有所希冀者,其人虽病,尚有内部自身生力可以为抗。‎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观点:钱穆认为“民族与国家历史的推进不免遭遇顿挫与波折,但生力者是历史推进的根本动力”,此观点正确。‎ 评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新生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有生力量;面对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积极进行抗争和探索,发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推动历史不断前进,尤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并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结论: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其他观点:如“生力者,即其民族与国家历史所由推进之根本动力也”“人类历史演进是曲折前进的,不可能一帆风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近代治史者,对东西方方历史存在绝对主义倾向”“近代中国虽面临巨大挑战,但尚有内部自身生力可以为抗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民族一国家历史之演进,有其生力焉,亦有其病态焉。生力者,即其民族与国家历史所由推进之根本动力也”可以得出“民族与国家历史的推进不免遭遇顿挫与波折,但生力者是历史推进的根本动力”这一观点。以这一观点正确为例进行评析。民族与国家历史的推进不免遭遇顿挫与波折可以从近代中国遭遇的种种磨难列举史实,如鸦片战争后我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同时期随着经济结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新生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有生力量;历史演进的生力还可以列举近代中国不同社会阶层救亡图存的史实,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推动历史不断前进,尤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并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结论: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从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自信心、民族复兴等角度总结。‎ ‎19.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材料二 宇宙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上帝为人类的世俗生活而造就的东西 。‎ ‎——彼特拉克 ‎ 人具有高贵的理性,人具有伟大的力量,人的行为象天使,人的智慧象天神。‎ ‎——莎士比亚 ‎(1)指出材料一中三者倡导的人文精神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近代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差异。‎ ‎【答案】(1)特点:服务治国安邦的需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经世致用为主题。‎ 成因: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的促进;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环境的推动。‎ ‎(2)差异:近代西方人文精神以反对封建神学或专制统治为目的,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多以维护专制统治为出发点;近代西方人文精神注重人的解放,强调人的自由,中国古代人文 精神强调社会秩序和社会责任,缺乏对人身自由与平等的研究。‎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等信息可知,三者都强调了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社会责任感,该责任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都体现了服务于治国安邦需要的特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者都倡导学问必须有益国益民,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即都强调经世致用。原因,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孔子、范仲淹、顾炎武都强调了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的结果,即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三者都体现了重视天下百姓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促进有直接关系;三人的思想都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受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环境的推动。‎ ‎(2)根据材料“宇宙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上帝为人类的世俗生活而造就的东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人文精神突出人的价值和作用,反对封建神学或专制统治为目的,中国古代人文精神主要为专制统治服务,多以维护专制统治为目的;根据材料“宇宙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上帝为人类的世俗生活而造就的东西”“人具有高贵的理性,人具有伟大的力量,人的行为象天使”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人文精神注重人作用和价值,强调人的理性和解放,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强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缺乏对人身自由与平等的研究。‎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 917—1937年苏俄研究主题统计简表 类别 文章总篇数 研究主题 文章篇数 政治类 ‎978‎ 苏俄革命 ‎96‎ 政治制度 ‎77‎ 政治组织 ‎34‎ 政治人物 ‎61‎ 政治思想 ‎76‎ 政权 ‎201‎ 政党 ‎139‎ 军事、国防 ‎70‎ 外交 ‎150‎ 法律 ‎74‎ 经济类 ‎1334‎ 财政 ‎49‎ 工业 ‎110‎ 农业 ‎235‎ 商业 ‎13‎ 外贸 ‎66‎ 计划经济 ‎314‎ 消费协作 ‎134‎ 新经济政策 ‎65‎ 银行货币 ‎51‎ 综合 ‎297‎ 社会生活类 ‎323‎ 儿童 ‎15‎ 妇女 ‎104‎ 工人 ‎26‎ 农民 ‎38‎ 青年 ‎9‎ 综合 ‎131‎ 教育 ‎262‎ 思想 ‎69‎ 文化 ‎297‎ 中国与苏俄 ‎216‎ 总数 ‎3479‎ 中国知识界苏俄研究趋势图 ‎——摘编自齐廉允《中国知识界对“苏俄道路”的认知(1917-193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历史时期,指出中国知识界研究苏俄的基本趋势及主题,并说明原因。‎ ‎【答案】示例趋势及主题:1917—1937年,中国知识界研究苏俄虽有起伏,但呈上升趋势;研究主题范围广泛,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生等均有涉及。‎ 原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资产阶级借鉴欧美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失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继续探索民主革命道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南京国民政府开展经济建设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华。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 其他答案如“1921—1924年呈上升趋势并达到一个高峰值;研究主题应主要为政治类、思想类、社会生活类等”“1929—1933年呈上升趋势并达到一个高峰值;研究主题应主要为经济类等”‎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不必拘泥于的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分不能超该题赋分。‎ ‎【解析】‎ ‎【详解】‎ 示例趋势及主题: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1917—1937年,中国知识界研究苏俄虽有起伏,但整体的研究趋势是呈上升趋势;根据表格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学者对苏俄的研究主题范围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生等大部分领域。‎ 原因:根据材料涉及的时间范围1917至1937年可知,这一时期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同时在经济建设方面通过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从中国的探索道路来看,中国的资产阶级借鉴欧美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失败,而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继续探索民主革命道路;从思想角度看,随着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影响了中国学者对苏俄的研究;从经济角度看,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南京国民政府开展经济建设运动,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从外部环境看,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华。‎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