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会宁四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中期考试 生物(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与人体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是(  )‎ A. 体液 B. 细胞内液 C. 消化液 D. 细胞外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人体细胞必需通过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解:人体细胞都生活在内环境中,细胞不能与外界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必需通过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故选:D.‎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2. 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 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C. 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D.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在37OC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 ‎【答案】B ‎【解析】‎ 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所以B选项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成分与理化性质 ‎3.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A. 组织液增加 B. 组织液减少 C. 血浆量增加 D. 淋巴减少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组织水肿及其原因,要求考生明确组织水肿的根本原因是组织液总量增多,而过敏反应会导致局部组织液总量增多。‎ 发生过敏反应时,细胞释放组织胺,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从周围吸收水分,造成局部组织液总量增加,导致组织水肿,所以A正确,BCD错误。‎ ‎【点睛】组织水肿是常考的知识点,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会引起组织水肿,其引发的原因可从两方面分析,凡是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的因素,都会使水分从血浆进入组织液,从而引起组织水肿,现总结梳理如下,考生需注意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4.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关于A液、B液和C液三者之间联系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液是血浆,B液是淋巴,C液是组织液,组织液和血浆之间是双向的交换关系,组织液中的液体只能单向的渗透进入淋巴,淋巴内的液体只能回流到血浆,所以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 与血浆中的强碱中和 B. 形成Na2CO3排出体外 C. H2CO3 / NaHCO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 D. 很快排出体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能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如机体剧烈运动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增强呼吸活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据此答题.‎ 解:血浆的pH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血液中存在数对具有抗酸和抗碱的缓冲物质,称为缓冲对,如H2CO3 /NaHCO3等,食物中的酸性物质进入血液后,会和缓冲物质反应,维持PH值的相对稳定.‎ 故选:C.‎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6. 碘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当食物中缺碘时,分泌量增加的激素是 ( )‎ A. 促甲状腺激素 B. 甲状腺激素 C. 胰岛素 D. 生长激素 ‎【答案】A ‎【解析】‎ 食物缺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促甲状腺激素增多,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7.如果某人的下丘脑受到损伤,则可能导致 ( )  ‎ ‎①体温调节能力下降 ‎②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 ‎③影响抗利尿激素合成 ‎ ‎④影响渴觉的形成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①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如下丘脑受损,则体温调节能力下降,①正确;‎ ‎②血糖中枢位于下丘脑,如下丘脑受损,则血糖调节能力下降,②正确;‎ ‎③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在下丘脑,如下丘脑受损,则抗利尿激素合成减少,③正确;‎ ‎④渴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但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需要下丘脑将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形成渴觉,④正确;‎ 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下丘脑的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8.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病。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现有多种流感疫苗,有人注射了一种流感疫苗后,在流感流行期间未患流感,但流感再次流行时,却患了流感,不可能的原因是( )‎ A. 流感病毒发生了突变 B. 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 C. 流行的流感病毒与注射的流感疫苗不是同种类型 D. 流感病毒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流感病毒属RNA病毒,RNA为单链,结构不稳定,很容易发生突变,若用某种流感疫苗去预防所有的流感就会不起作用。另外,即使是同一种病毒,也没变异,但第一次注射疫苗产生的抗体在体内存在时间短,对继发性流感也不起作用。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后,已有的抗体不能消灭它,有可能是抗体在人体内存留时间短,流感病毒不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 ‎【详解】流感病毒属RNA病毒,RNA为单链,结构不稳定,很容易发生突变,A正确;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第一次注射疫苗产生的抗体在体内存在时间短,对继发性流感也不起作用,B正确;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后,已有的抗体不能消灭它,C正确;流感病毒不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D错误。故选D。‎ ‎9. 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 A. 冷觉感受器兴奋 B. 温觉感受器抑制 C. 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需考生能够识记并区分寒冷环境和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的方式和过程.‎ 解:A、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应是温觉感受器兴奋,A错误;‎ B、此时温觉感受器应兴奋,不是抑制,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是在寒冷环境中的结果,C错误;‎ D、人处于炎热环境时,温觉感受器会兴奋,引起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D正确.‎ 故选:D.‎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0. 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 A.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B.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位于脊髓里的低级中枢,其活动受大脑皮层的调节.脊髓从胸部折断后的病人,处于脊髓下部的神经中枢还完好如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只是脊髓的传导功能被破坏,使低级的神经中枢失去了大脑的控制.膝跳反射的反射弧还完整,因此膝跳反射存在;而感觉是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的,因此针刺足部无感觉.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反射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1.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A. 比较缓慢 B. 比较广泛 C. 时间比较长 D. 迅速准确 ‎【答案】D ‎【解析】‎ 神经调节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故作用较为局限,速度快、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体液调节的特点,解题关键能够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进行比较,主要从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比较如下:‎ ‎12. 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 ℃‎降至‎5 ℃‎,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A. 增加、增加、减少、降低 B. 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C. 增加、增加、减少、不变 D. 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与散热达到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人体为维持体温,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因此耗氧量增加;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人体皮肤排汗减少,为了维持体内水平衡,因此尿量增加;寒冷环境下皮肤排汗减少,体内水分较多,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较低,因此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气温降低,但人体体温基本不变,所以体内酶活性不变.故选C。‎ ‎【点睛】分析本题关键要善于抓住人体体温不变,人从高温环境到低温环境中,散热加快,则必然产热增多,联系细胞呼吸和其他的新陈代谢则必然加强,汗液分泌减少,尿量增多,所以耗氧量增加,但酶的活性不变。‎ ‎13.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 )‎ A. 体液免疫 B. 自身免疫 C. 细胞免疫 D. 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详解】体液免疫是将细胞外液中的抗原消灭,A错误;自身免疫是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疾病,B错误;抗原一旦侵入宿主细胞内部,体液中的抗体就不能与这些抗原直接发生特异性结合了,人体就要通过细胞免疫,借助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抗原释放出来,再通过体液免疫将抗原清除,C正确;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侵入细胞的病毒启动的是第三道防线中的细胞免疫,D错误。故选C。‎ ‎14. 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的后果,这主要是由于( )‎ A. 体液大量流失 B. 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C. 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D. 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答案】D ‎【解析】‎ 大面积烧伤会损伤大量的皮肤,使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受到严重损伤,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选D。‎ ‎【考点定位】免疫调节相关知识 ‎15.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的人,因缺乏淡水,此人( )‎ A.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B.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C. 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 D. 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海水浓度高,机体丢失大量水分,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起下丘脑水平衡调节中枢发出指令,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考点:本题考查生命活动的调节,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6. 为了观察小狗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病变,可以采取哪项实验措施 ( )‎ A. 切除发育正常的小狗的甲状腺体 B. 向甲状腺功能不足的小狗注射一定剂量的甲状腺激素 C. 用碘制剂连续饲喂发育正常的小狗 D. 用甲状腺制剂连续饲喂发育正常的小狗 ‎【答案】D ‎【解析】‎ 切除发育正常的小狗的甲状腺体会使甲状腺激素偏低,A错误;甲状腺功能不足的小狗注射一定剂量的甲状腺激素不一定出现甲亢的症状,B错误;用碘制剂连续饲喂发育正常的小狗不一定出现甲亢症状,C错误;用甲状腺制剂连续饲喂发育正常的小狗,由于甲状腺激素的增多会出现甲亢的症状,D正确 ‎【考点定位】动物激素的调节 ‎17.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 ‎【答案】C ‎【解析】‎ ‎【分析】‎ 静息电位是内负外正,动作电位是内正外负。‎ ‎【详解】静息电位是内负外正,离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会发生钠离子的内流,引发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18. 下列有关反射与反射弧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B. 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C. 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 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解:A、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所以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反射弧来实现,A错误;‎ B、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两者不同,B错误;‎ C、完成反射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还需要适宜的刺激,C错误;‎ D、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所以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反射弧来实现,D正确.‎ 故选:D.‎ 考点:反射的过程;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19.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B. 下丘脑既参与神经调节又参与体液调节 C.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的增加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D. 寒冷能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下丘脑的相关知识。‎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归纳总结下丘脑的相关知识。‎ ‎20. 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B. 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C. 激素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D. 对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 ‎【答案】B ‎【解析】‎ 抗利尿激素主要作用是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吸收.所以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因此,B错误.‎ ‎21.某国为了防止在战争中敌方使用生物武器,对所有参战人员都接种了天花病毒疫苗,以提高特异性免疫能力。以下关于该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免疫属细胞免疫,无体液免疫 B. 抗原可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C. 只有形成记忆细胞,再遇到天花病毒时才能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D. 效应T细胞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而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答案】A ‎【解析】‎ ‎【分析】‎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 ‎【详解】该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错误;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可以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B正确;接种天花病毒疫苗后,体内能产生记忆细胞,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C正确;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D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2.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时常有明显的出汗现象,说明( )‎ A. 此时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失调 B. 此时人体激素分泌没有变化 C. 汗腺的分泌活动受神经活动影响 D. 这种情况下出汗不影响人体散热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详解】精神紧张时人体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多,汗腺通过分泌汗液维持内环境体温相对稳定,A错误;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时,人体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机体代谢增强,B错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可控制汗腺的分泌活动,C正确;出汗增加人体散热,D错误。‎ 故选C。‎ ‎23.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 A. a和b处 B. a、b和c处 C. b、c、d和e处 D. a、b、c、d和e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其中a、c分别为左边两个神经元的轴突,b和d是第二和第三个神经元的细胞体。由于兴奋只能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因此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向右,兴奋在神经细胞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即刺激神经细胞任意一点,在该细胞上的任何位置均可检测到电位变化;但在神经细胞间以化学信号传递,只能单向传递。‎ ‎【详解】兴奋在神经细胞上可以双向传导,刺激图中箭头处,b、c处可检测到膜电位变化。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即兴奋在神经细胞间可以从上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传到下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或胞体而不能反过来传递,所以a处不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d和e处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示意图,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根据题干要求准确判断出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24.某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 )‎ A. 浆细胞 B. 过敏反应 C. 记忆淋巴细胞 D. 免疫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以及免疫异常的过敏反应过程,考生需要正确比较三个过程中参与的细胞和具体过程,才能准确作答。‎ ‎【详解】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时,体液免疫过程中的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A错误;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因此初次接触时不会出现过敏反应,B正确;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时,体液免疫过程中的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C错误;病原体感染人体时,引起体内的免疫反应,D错误。故选B。‎ ‎25.下列各组分泌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的是( )‎ A. 唾液腺、垂体、肠腺 B. 肾上腺、甲状腺、胰岛 C. 睾丸、汗腺、皮脂腺 D. 卵巢、胃腺、肝脏 ‎【答案】B ‎【解析】‎ 唾液腺和肠腺都属于外分泌腺,它们分泌的消化酶直接分泌到了消化道,而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肾上腺、甲状腺、胰岛都是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直接进入内环境,B正确;汗腺、皮脂腺产生的液体直接排到体外,C错误;胃腺分泌物和肝脏的胆汁都是排到肠道内的,没有进入内环境,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与分泌物的产生 ‎【名师点睛】分泌腺有两种,即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二者的区别就是是否有导管.外分泌腺具有导管,分泌物通过导管到达作用部位,而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其分泌物直接进入内环境。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26. 某一种群中某种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 ( )‎ A. 那个性状对环境有很大的适应性 B. 该种群的全体成员都是那个性状的纯合体 C. 那个变异性状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 D. 控制那个性状的基因是隐性的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考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该种群这种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并不意味着该种群的全体成员都是那个性状的纯合体,也不能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隐性的,故B和D与题意不符。由于环境条件变化所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也就得不到积累加强,故C叙述亦错。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种群内某一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频率增加,说明此性状能适应环境。故答案A是正确的。‎ 考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 点评:可深入透彻的理解达尔文的学说。‎ ‎27. 某一种群中某种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 ( )‎ A. 那个性状对环境有很大的适应性 B. 该种群的全体成员都是那个性状的纯合体 C. 那个变异性状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 D. 控制那个性状基因是隐性的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考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该种群这种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并不意味着该种群的全体成员都是那个性状的纯合体,也不能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隐性的,故B和D与题意不符。由于环境条件变化所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也就得不到积累加强,故C叙述亦错。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种群内某一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频率增加,说明此性状能适应环境。故答案A是正确的。‎ 考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 点评:可深入透彻的理解达尔文的学说。‎ ‎28. 有这样一个群体,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2000,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2000,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6000。他们迁移到一孤岛上自由交配繁衍。A基因在初始时的频率和繁衍两代(假设子代都存活)后的频率分别是 A. 0.2‎和0.3 B. 0.3和‎0.3 ‎C. 0.2和0.5 D. 0.3和0.5‎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命题意图考察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基因频率指的是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基因库中所占的比例。基因频率=某基因的个数/(某基因个数+其等位基因的个数)=(2000×2+2000)/【(2000+2000+6000)×2】=0.3。自由交配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B正确。故本题选B。‎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基因频率知识的要点的理解,基因频率的计算的能力。‎ ‎29.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分别分布于不同的小岛上,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 A. 南美同一种雀种→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B. 南美不同雀种→地理隔离→自然选择→不同种地雀 C. 南美同一种雀种→自然选择→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物种地雀 D. 南美同一种雀种→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答案】A ‎【解析】‎ 原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分布在不同的岛屿(地理隔离)上,由于每个岛上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在一个种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下来,而另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久而久之,这些基因库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就成了不同的物种,故选A。‎ ‎30.‎ ‎ 从某种群中随机抽出5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是15、30和5个。在这个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 A. 60% B. 40% C. 45% D. 55%‎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AA%+1/2Aa%‎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 二、非选择题 ‎31.下图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 ‎ ‎ ‎(1)人们把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内环境指图中的标号__部分。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___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 ‎(2)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从组织细胞到达毛细血管的?_______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和箭头表示)。‎ ‎(3)组织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通过_______、_______等系统才能到达各种组织器官系统。‎ ‎(4)人的手掌磨起的“水泡”中的淡黄色液体是_________。(填字母)‎ ‎【答案】 (1). ABD (2). AD (3). E→A→D (4). 消化系统 (5). 循环系统 (6). 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A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B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C为血细胞;D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E是细胞内液。‎ ‎【详解】(1)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图中A为组织液,B为淋巴,D为血浆,E为细胞内液,A、B、D组成内环境,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A组织液和D血浆。 (2)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经组织液后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毛细血管,故其经过途径为 E→A→D。 (3)组织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需要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和循环系统运输,才可到组织细胞处被利用。 (4)人的手掌磨起的“水泡”中的淡黄色液体主要来自组织液,也就是图中的A。‎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和稳态的知识,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明确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能准确判断图中各体液的名称是解题的关键。‎ ‎32.下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感受器 ,乙图是甲图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_________。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a是一块肌肉,现切断c处。分别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e、b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e处,肌肉______________;刺激b处,肌肉_____________。(填“收缩”或“不收缩”)‎ ‎【答案】 (1).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 神经递质 (3). 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4). 不收缩 (5). 收缩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a表示效应器,b表示传出神经,c神经中枢,d表示突触,e表示传出神经,f表示感受器。  分析乙图:A表示突触小体,其膜为突触前膜,B表示突触后膜。‎ ‎【详解】(1)图甲中a是效应器,b是传出神经,c中枢神经,d是突触,e是传入神经,f感受器,乙图表示突触,A是突触小体,B是突触后膜,为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 ‎)在突触间传递兴奋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兴奋在突触内单向传递的原因是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根据甲图中d结构可知f是感受器,a是效应器,则切段c处,刺激e处,产生的兴奋不能传递到肌肉,肌肉不收缩;刺激b处,产生的兴奋能传递到肌肉处,肌肉可收缩。‎ ‎【点睛】本题结合反射弧的结构图和突触的结构图,考查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图为甲状腺活动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请用“+”(促进)或“-”(抑制)表示图中A、B、C、D四处的作用性质。A. + B.__________C.___________D. - ‎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受___________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E__________的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3)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又受血液中______________含量多少的调节。‎ ‎(4)甲状腺激素的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_______调节。‎ ‎【答案】 (1). + (2). - (3). 下丘脑 (4). 促甲状腺激素 (5). 甲状腺激素 (6). 反馈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而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要维持在一定浓度内,不能持续升高,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 ‎【详解】(1)寒冷或过度紧张时,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又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促进机体代谢从而增加产热量,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因此图中A、B、C、D四处的作用性质分别是:A、+;B、+;C、-;D、-。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受下丘脑分泌的F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E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3)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所以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又受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多少的调节。 (4)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叫做(负)反馈调节。‎ ‎【点睛】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在这个过程中涉及的反馈调节,正确记忆题干中的图示和理解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含义是答对本题的关键。‎ ‎34.回答有关免疫问题。‎ ‎(1)抗体化学成分为___________,当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受到抗原刺激时,该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分泌到血液中。‎ ‎(2)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______________,最终导致人体的免疫功能几乎全部丧失。‎ ‎(3)图表示将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 当注入抗原X,抗体产生量变化是曲线A。若第8天,同时注射抗原Y和X,图中表示对抗原Y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_________;表示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_________,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因为初次免疫反应时产生的________细胞的作用。若第8天不注射抗原X,则以后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变化的是曲线_________。‎ ‎【答案】 (1). 蛋白质 (2). 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 (3). T细胞 (4). C (5). B ‎ ‎(6). 第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快而强(或反应快,产生的抗体多 (7). 记忆细胞 (8). 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图中0到8天是抗原X的首次免疫过程,产生了抗体和记忆细胞,后来抗体逐渐减少;第8天同时注射抗原X和Y,其中Y是第一次免疫,所以抗体增加速率较慢,而X是第二次免疫,抗原X刺激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并产生大量的抗体。‎ ‎(1)抗体的化学成分为蛋白质。能够分泌抗体的细胞是浆(效应B)细胞,而效应B细胞是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 ‎(2)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使得人体的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体液免疫也几乎全部丧失。‎ ‎(3)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当抗原X再次进入机体后,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并分泌大量的抗体,即第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快而强,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因此同时注射抗原Y和X,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B,对抗原Y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C.若不注射抗原X,则抗体水平会基本保持不变或有所降低,出现曲线D所示的变化。‎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解题时先看横坐标、后看纵坐标,然后观察曲线及其变化趋势和不同曲线的相互关系,难度不大。‎ ‎35.糖尿病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下图是人体内的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甲、乙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A、B、C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 ‎(2)图中①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____,②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_____。‎ ‎(3)图中具有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的激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用图中字母表示)。‎ ‎(4)当葡萄糖在细胞中进行无氧呼吸,其产物进入血液可与___________(Na2CO3或NaHCO3)发生反应,此反应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患者体温调节能力下降甚至丧失,最可能受损的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 (2). 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肾上腺素 (3). 抑制 (4). 促进 (5). A 和 C (6). A 和 B (7). NaHCO3 (8). 维持内环境稳态(维持酸碱平衡) (9). 下丘脑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表示胰岛B细胞,乙表示胰岛A细胞,A表示胰高血糖素,B表示胰岛素,C表示肾上腺素,①表示抑制作用,②表示促进作用。‎ ‎【详解】(1)据图分析:血糖升高时作用到甲则甲为胰岛B细胞,其分泌的B为胰岛素,同理乙表示胰岛A细胞,其分泌的是胰高血糖素,C为肾上腺素。 (2)图中①的作用效果是抑制,②的作用效果是促进。‎ ‎(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为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为协同作用。 (4)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可与Na2CO3发生反应,此反应的意义是维持内环境酸碱度(PH)的平衡。 (5)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某患者体温调节能力下降甚至丧失,最可能受损的是下丘脑。‎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血糖平衡的调节,抑制强化学生对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的理解与运用 ‎36.下图为某病毒侵入机体被杀伤过程图解,据图回答:‎ ‎(1)左图中细胞d为_________________‎ ‎,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通过该细胞进行免疫的方式称为_________________;‎ ‎(2)靶细胞裂解后,释放出的抗原要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清除。‎ ‎(3)右图细胞为__________________细胞,它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分化而来的。图中抗体合成的场所是[ 3]_________,对其进行加工和包装的场所是[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2 ]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效应T (2). 细胞免疫 (3). 抗体 (4). 浆细胞 (5). 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 (6). 3核糖体 (7). 4内质网 (8). 2高尔基体 ‎【解析】‎ ‎【分析】‎ 左图表示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将靶细胞裂解死亡的过程,因此图中①为效应T细胞。右图 所示细胞能产生抗体,为浆细胞,图中①为细胞膜;②为高尔基体;③为核糖体;④为内质网;⑤为中心体;⑥为线粒体;⑦为溶酶体。‎ ‎【详解】(1)左图中细胞d为效应T细胞,该细胞 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通过该细胞进行免疫的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2)靶细胞裂解后,释放出的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才能进一步被清除。  (3)右图细胞能分泌抗体,为浆细胞。浆细胞是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化而来的, 通过该细胞进行免疫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图中抗体合成的场所是[ 3] 核糖体,对其进行加工和包装的场所是[4] 内质网和[ 2 ] 高尔基体。‎ ‎【点睛】本题结合免疫过程和细胞结构示意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免疫,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结构的图象,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