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5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5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作业

第25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选择题 ‎1.(2019河北衡水质检)鸦片战争后,魏源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魏源的这一言论表明(  )‎ A.清政府已开始进行政治改革 B.魏源已意识到专制制度的落后 C.民族危机激发国人进行探索 D.魏源萌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愿望 答案 C 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当时清政府并未进行政治改革,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魏源认识到中国进行变革的必要,但并未认识到专制制度的落后,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了当时列强侵略,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倡导变革的思想,故C项正确;当时魏源只是提出变革,并未说明向西方学习,故D项错误。‎ ‎2.(2018河北唐山期末)《海国图志》原本是为了打开中国人的眼睛,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初级启蒙读物。但却被当时的中国拒绝,无意中启蒙了日本人,对明治维新起到催化作用。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反过来一次次侵略中国,《海国图志》在中日不同的命运,从根本上反映了两国(  )‎ A.对外开放的程度 B.思想解放的尺度 C.社会转型的难度 D.政治改革的力度 答案 C 根据题意,《海国图志》在中日不同的待遇体现了中日在对外开放、思想解放、政治改革的尺度等方面均存在差别,社会转型包括前面三项,根据题目中“从根本上反映了”得出:近代中国的出路就是寻求中国近代化和社会转型的过程,故从根本上反映应该为C项,A、B、D三项略显片面,故A、B、D三项错误,C项正确。‎ ‎3.(2019山东临沂质检)1861—1895年期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1850—1899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这说明(  )‎ A.“中体西用”思想得以传承 B.自强运动激发民族意识的觉醒 C.近代中国思潮此起彼伏 D.向西方学习的维度日渐多样化 答案 A 由材料内容可知,1861—1895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但仍以应用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主,历史、地理、哲学、文学、艺术等仍占少数,说明向西方学习的重点是自然科学层面,“中体西用”思想得以传承,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族意识觉醒,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近代中国不同社会思潮的联系,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出译著内容仍以应用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主,无法说明此时向西方学习的维度多样化,故D项错误。‎ ‎4.(2018湖南长郡中学实验班选拔)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时“投考者寥寥”,而到光绪年间,随着大量“有用”之西书被翻译和引入,1874年上海“格致书院”创办时得到了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这一变化表明(  )‎ A.传统儒学已经丧失主导地位 B.追求西学已经成为社会主流 C.“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 D.官绅阶层已经接受了西方政治思想 答案 C 材料中这一变化反映出西学日益受到重视,但不能据此推断出传统儒学已经丧失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中这一变化反映出西学日益受到重视,但不能据此推断出追求西学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故B项错误;材料中“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反映出“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故C项正确;材料中“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并不意味着官绅阶层已经接受了西方政治思想,故D项错误。‎ ‎5.(2018河南名校联考)有学者指出,近百年的中西文明碰撞,是西方多元竞争性文明与中国大一统的“安分敬制”性文明之间的碰撞;中国近代的挫折与失败,与这种以安分为内核的文明共同体缺乏演进与适应能力有关。这主要说明(  )‎ A.传统文明在近代演进中得以充实 B.两种文明在碰撞中实现双向发展 C.西方文明全面超越中国传统文明 D.中西方文明结构影响了社会走向 答案 D 材料中“中国近代的挫折与失败,与这种以安分为内核的文明共同体缺乏演进与适应能力有关”说明传统文明在近代演进中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两种文明在碰撞中实现双向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西方文明全面超越中国传统文 明,且这一表述本身有误,故C项错误;材料显示了中西文明的不同特点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故D项正确。‎ ‎6.(2016天津文综,5,4分)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④世界市场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无线电通讯业务在英国起步的同一年,中国进口、安装了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并投入使用,说明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①正确;中国是引进而不是发明无线电报机,故不能说明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②不正确;当时中国向西方的学习已进入制度阶段,③不正确;英国采用该技术便利了与世界各地的联系,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发展,④正确。故C项符合题意。‎ ‎7.(2018广西防城港调研)自1895年到20世纪20年代的约三十年间,对中国而言,围绕各种问题爆发了种种“思想战”(杜亚泉语),导致“问题符号漫天飞”(蒋梦麟语),五四之后,胡适更是直呼中国进入了尼采所说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时代,甚至以为这八个字是对新时代的“最好解释”。这反映出当时(  )‎ A.民族危机非常严重 B.社会动荡最为剧烈 C.传统文化遭到质疑 D.阶级斗争异常激烈 答案 C 民族危机严重不能概括“1895年到20世纪20年代”整个时期,故A项错误;当时社会动荡不能说明这一时期“最为剧烈”,故B项错误;“思想战”“问题符号”和“重新估定”反映对儒学传统的质疑,故C项正确;“阶级斗争异常激烈”不能体现旧思想和各种新思想的交锋,故D项错误。‎ ‎8.(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新青年》创刊之初,陈独秀明确标榜不谈政治。1918年底,陈独秀和李大钊一起创办《每周评论》作为新的阵地,关注时事,讨论政治问题,以补《新青年》之不足。这表明陈独秀(  )‎ A.投身民国初年日益活跃的政党竞争中 B.试图将俄国革命道路与中国实际结合 C.由温和的思想启蒙转变为激进的革命 D.意识到政治变革是改造国民性的前提 答案 D 从材料信息可知,《新青年》创办时陈独秀认为应不谈政治,到创办《每周评论》时他关注时事,讨论政治问题,这表明陈独秀意识到政治变革对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性,故选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陈独秀投身政党竞争,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俄国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陈独秀主张激进的革命,故C项错误。‎ ‎9.(2018河南洛阳统考)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和科学,但是《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所发表的文章中专门讨论民主和科学的文章合计不超过10篇,而同时期《申报》等新闻媒体和保守派对《新青年》关注的焦点却多集中于文学革命。这一现象说明 (  )‎ A.国民并不关心民主科学的实质 B.新文学是传播民主科学的载体 C.新文化运动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答案 B 新文学是传播民主科学的载体,文学革命推动思想革命,因此引起社会广泛关注,B项正确。由新闻媒体和保守派对文学革命的关注较多,不能推断出国民并不关心民主科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切入点,与形式主义倾向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仍然是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两条战线并行,故D项错误。‎ ‎10.(2018河南林州一中调研)针对新文化运动时期新学者们“灭国粹而后输入欧化”的论调,吴宓在《论新文化运动》中指出,正确的做法应是:“西洋真正之文化与中国之国粹实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 A.对中西学犯了绝对主义错误 B.对国粹和西学辩证加以吸收 C.得到广大知识分子一致赞同 D.冲击了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 答案 A 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学者们主张“灭国粹而后输入欧化”的论调,即全盘否定中学,完全肯定西学,体现了新文化运动中,学者态度较为偏激,对中西学犯了绝对主义的错误,故A项正确;“对国粹和西学辩证加以吸收”是吴宓的个人主张,并非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主张,故B项错误;吴宓的主张就不同于“灭国粹而后输入欧化”,所以并非一致赞同,故 C项错误;材料针对的只是新文化运动期间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观点,并未涉及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故D项错误。‎ ‎11.(2018课标Ⅲ,29,4分)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答案 C 1920年初,因为经济上入不敷出,以工读互助团等为代表的社会实践活动,都以失败告终。这让很多青年认识到,在社会没有得到根本改造之前,一点一滴的部分改造很难行得通。于是,他们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造,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12.(2018课标Ⅰ,29,4分)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答案 C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五四运动后,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关于社会问题的讨论,也就是围绕“要不要建立劳农专政的国家”等问题而开展的问题与主义之争,通过争论,坚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故选C项。中国共产党确定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A项错误;仅凭一场争论并不能使思想界认清欧美的社会制度,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然存在分歧,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9辽宁大连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中国第一位驻英法的公使郭嵩焘是另一位提倡渐进式改革的人,他对西方的直接观察使他公开承认,西方国家有他们自己独特的两千多年的历史、优秀的政治体制和道 德学说。他在谴责自强运动局限性的同时,赞扬日本派学生赴英国学习法律和经济学,并敦促李鸿章接受西方的教育体制、政治制度、法学和经济学。郭主张,这些知识,而不是军事,才是一个良好政府和繁荣国家的基石。他的呼吁没有引起多少关注,因为李鸿章认为自己已被委以保家卫国的重任,所以别无选择,只能加强军事方面的现代化。‎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摘编自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材料三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摘自[日本]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1875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郭嵩焘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有何突破。李鸿章为什么不接受郭嵩焘的建议?(5分)‎ ‎(2)材料二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陈独秀把主要注意力倾注于思想变革的主要原因。(10分)‎ ‎(3)结合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认识。(10分)‎ 答案 (1)突破:学习西方的教育体制、政治制度。原因:李鸿章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强调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2)主张:科学与人权并重。原因: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必须进行思想革命;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先进知识分子学习外国的经验,认为改造国民性是政治变革的前提。‎ ‎(3)认识:中国近代化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的过程,日本则经历了思想文化—制度—器物的过程。福泽谕吉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不同结局深刻证明了该观点的合理性。‎ ‎14.(2018山东威海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 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 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 ‎——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二 1894年,赫胥黎发表《进化论与伦理学》,对进化论的原理作了哲学上的阐释。他认为社会伦理关系不同于自然法则,因为人类具有高于动物的先天“本性”,人类社会的进展不应该模仿宇宙过程,而应当在同它斗争中不断走向完善。……严复选译了其中的导言和第一部分,命名为《天演论》,内容上加以增减、改造,又以“按语”的形式借题发挥。他认为进化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摘编自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伏尔泰对中国文化、严复对西方文化有着各自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解读。(12分)‎ 答案 示例:伏尔泰推崇中国制度和文化,认为中国官僚选拔制度完善,君主和各级政府官员开明,社会和睦,道德、法律完善,尊崇儒家思想,没有宗教狂热。这些描述并不完全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有美化的成分。赫胥黎的著作强调生物界的物竞天择,认为其并不适于人类社会,严复的翻译删改原著,宣扬社会进化论,违背了原著思想。伏尔泰、严复认识的形成,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要。18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进行了反对专制统治和教权主义的斗争。作为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出于反封建斗争的需要,对中国的制度和文化做了理想化的描述。19世纪末的中国,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作为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严复“曲解”原著,宣扬社会进化论,其目的是宣传变法革新,挽救民族危亡。‎ 伏尔泰、严复对东西方制度、文化的介绍有个人的发挥乃至想象,虽然不够客观,有失严谨,有悖真实,但是在当时都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二者都促进了民众思想的觉醒,为革命和改革做了深刻的舆论准备和思想动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