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3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3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业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2019山西大同模拟)上映于1939年的苏联著名影片《列宁在1918》中有一句经典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一台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 A.反法西斯战争艰苦卓绝 B.苏联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 C.新生苏俄政权面临困境 D.农业集体化运动初见成效 答案 C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困难,国内外反动势力勾结,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材料信息反映了当时新生苏俄政权面临困境,故C项符合题意。苏联反法西斯战争始于1941年,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故B、D两项错误。‎ ‎2.(2018湖北武汉二调)20世纪20年代,某位苏俄(联)领导人说:“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婪和托拉斯与托拉斯之间的敌对关系,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即使他们赚150%的利润,我们也在所不惜。”这一讲话旨在(  )‎ A.解决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B.推动工业建设的全面展开 C.调整发展社会主义的策略 D.与西方国家展开经济竞争 答案 C 题干材料反映了苏俄(联)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生产,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该讲话符合新经济政策的精神,体现了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故选C项。A项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目的,排除;B项符合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排除;就当时苏俄(联)的国情而言,其不可能与西方国家展开经济竞争,故D项错误。‎ ‎3.(2019河南郑州质检)“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据此,苏维埃俄国决定 (  )‎ 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B.推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发挥客观作用 C.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制法西斯德国侵略 答案 B 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市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与题中“商业正是……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相符,故B项正确。‎ ‎4.(2019河北沧州质检)1921年12月,梁赞省公民拉尼京的姐姐在给列宁的申诉信中这样写道:“家里一切能拿走的东西都被拿走了,奶牛也被宰杀,部分干草被运往县城,另一部分被警察悄悄据为己有。……转瞬之间一个能够养家并向国家交税的可怜的小家庭即遭毁灭。”这反映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去民心 B.农业全盘集体化势在必行 C.新经济政策执行中出现偏差 D.“玉米运动”不符合苏联国情 答案 C 根据所学,1921年3月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执政时期才出现的,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921年12月”,结合所学,这一时期的政策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玉米运动”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实行的政策,故D项错误。‎ ‎5.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答案 D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利用外国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和新经济政策的做法是一脉相承的,故选D项。A项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也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因为此时的苏联正在迈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项错在“依赖”,实际上苏联对外资的利用有限。‎ ‎6.(2018江西南城一中质检)斯大林指出:“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斯大林这一重工业化的方针存在严重的弊端,弊端是指(  )‎ A.未发展轻工业 B.未推行计划经济 C.未推行农业集体化 D.各部门未按比例协调发展 答案 D 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但并非不发展轻工业,故A项错误;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故B项错误;斯大林推行了农业集体化,故C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知,斯大林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因而各部门未按比例协调发展,D项正确。‎ ‎7.(2018河南许昌二调)苏德战争初期,德国的闪击战使苏联陷入不利局面。但苏联每年制造出4万架飞机、3万辆坦克、12万门大炮和15万挺机枪,最终扭转劣势取得战争胜利。这表明 (  )‎ A.苏联人民为二战做出巨大贡献 ‎ B.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比例失调 C.计划体制有利于集中生产能力 D.卫国战争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 答案 C 材料信息反映了二战期间苏联军事工业的发展,这些成就表明计划体制有利于集中生产能力,故选C项。材料信息强调苏联的生产能力,无法说明苏联人民在二战中的贡献,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B项;材料只是说明苏联军事工业方面的成就,并非强调苏联工业化,故D项错误。‎ ‎8.(2018山东济宁3月)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规定:在1933—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由此可见苏联政府(  )‎ A.修改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B.已意识到发展轻工业的重要性 C.扭转了轻重工业发展失调局面 ‎ D.对计划经济体制做出重大调整 答案 B 苏联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时,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从材料信息看,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提高了轻工业的增长率,降低了重工业的增长率,由此可见苏联政府已意识到发展轻工业的重要性,故选B项。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只涉及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规定,无法体现该计划的结果,故C项与材料信息及史实均不符;当时苏联依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9.(2018河南洛阳二模)下表为苏联部分年份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苏联当时(  )‎ ‎1953—1958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总产量 生荒地的产量 其他地区的产量 ‎1953‎ ‎82.5‎ ‎26.9‎ ‎55.6‎ ‎1954‎ ‎85.6‎ ‎37.3‎ ‎48.3‎ ‎1957‎ ‎105.0‎ ‎38.1‎ ‎66.9‎ ‎1958‎ ‎141.2‎ ‎58.4‎ ‎82.8‎ A.把发展农业作为经济建设重点 B.注重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C.大力垦荒和调整农业生产关系 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答案 C 从材料信息可知,1953—1958年,苏联生荒地的产量在增长,其他地区的粮食产量也在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政府鼓励垦荒,同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故选C项。A项与史实不符;当时农业技术并未进行大的革新,故B项错误;当时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并未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排除D项。‎ ‎10.(2017课标Ⅲ)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答案 A 苏联农业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是分配制度而不是管理制度的改革,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城乡的社会状况,排除C项;D项是在斯大林时期。‎ ‎11.(2019河北保定模拟)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70年代后半期苏联工业产值的增速急剧下滑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体制的弊端日益严重 ‎ B.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农业 C.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 D.“冷战”对峙消耗了苏联国力 答案 A 20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进行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导致国家经济下滑,改革失败,故A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工业,故B项错误;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是20世纪90年代,故C项错误;“冷战”对峙消耗了苏联国力是影响苏联经济发展的原因,但不是70年代后半期苏联工业产值的增速急剧下滑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12.(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的关键人物,但在1990年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由俄罗斯教育部审查认定、国家历史学会编写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对此评述为:“苏联民众对此的反应却是敌对的、冷淡的。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却在庆祝戈尔巴乔夫对‘冷战’和平演变的巨大贡献。”对此评述理解正确的是(  )‎ A.苏联解体主要缘于西方和平演变 B.苏联改革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 C.俄罗斯重视国家的意识形态导向 D.历史教科书具有社会教育功能 答案 C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断送了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从材料信息看,对于戈尔巴乔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一事,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教科书认为,苏联民众持敌对和冷淡态度,西方则赞赏戈尔巴乔夫对结束“冷战”所做的贡献。这种评述反映出俄罗斯重视国家的意识形态导向,故选C项。苏联解体主要是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错误;B项虽然符合史实,‎ 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信息无意强调历史教科书的教育功能,故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力产量达190.3亿千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  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 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的利益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并指出两国实施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1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不同影响。(10分)‎ 答案 (1)背景:国民经济已经得到一定程度恢复;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都得到巩固;都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 中国特点:生产关系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得到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苏联特点:过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效率低下。‎ ‎(2)中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或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14.苏联的“五年计划”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进行经济建设的开端,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如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惊。尽管苏联的五年计划取得了较大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却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社会主义乐园。‎ 而在第三世界中的前殖民地各民族的反应则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远没有获得经济独立。‎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发表声明说:“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有些国家甚至开始了自己的持续时间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关于五年计划的观点。(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 ‎ 观点 论证 ‎“五年计划”导致苏联物质生活贫困,束缚人的发展和解放 苏联公民受到严重的剥削,生活水平低下;苏联公民缺乏个人自由、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所有交流媒介受到严格的控制 ‎“五年计划”促进了苏联的强大,同时它的巨大成就使其成为发展中国家效仿的对象 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影响中国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 ‎“五年计划”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 面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美国借鉴了苏联的做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