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论述类文本阅读3
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题目,考生可以采用“三个步骤,四盏神灯”的方法。 “三个步骤”是:1.细读勾画,把握主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题目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一般比较大,所以,细读文本,把握全文的主旨和结构脉络就显得尤为重要。考生可以边阅读边勾画,即在阅读过程中对那些揭示文章主旨、暗含作者见解的语句进行圈点勾画,这样既可以减少答题时将选项与原文信息比照的工作量,又可以为一些选项的比照提供快捷、方便的线索。2.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时,题干是标准,文本是依据。在明确了题干要求,筛选出真伪比较明朗的选项后,对于其他选项一定要找准其所对应的文本信息,认真比照。3.选出答案,复核锁定。考生在选出答案后,须再进行复核,要进一步确认排除干扰项的依据所在,以确保所选答案正确无误。 “四盏神灯”是指在比照信息的过程中,考生要特别注意以下扭曲原文信息的四种类型:1.漏掉信息,以偏概全;2.因果倒置,主客颠倒;3.未然已然,信息错乱;4.无中生有,强加因果。 至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主观题,可以通过“三看两表述”的方法来解答: “三看”是指:1.看文本,理清脉络。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概括,梳理出文本的脉络结构,把握文本重点表述的内容。2.看题干,有效筛选。分析题干中的显性和隐性要求,根据具体要求从文本中寻找有效信息,确定题目涉及的语句、段落等,找到答题的关键性词句。3.看信息,提炼归纳。筛选出来的材料,有的是分散、零散的,有的只承载了部分关键信息,考生须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重新整合。 “两表述”指:1.准确表述。筛选出来的信息须要进行归纳与整合,不能直接照抄,要注重准确表述。2.全面表述。根据题干的要求以及试题的分值等把握答题的要点,保证表述的全面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网络穿越小说,是指现代人通过魂穿(主人公的灵魂穿越到古代并附身到古人身上)、身穿(利用各种方式使整个人穿越到古代)和重生三种方式,穿越到另一个时空后的传奇性经历。主人公常用现代观念和现代技术手段大展宏图,成为影响甚至是左右当时历史发展的人物。网络穿越小说中的历史背景分为两类:一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一是子虚乌有的历史。但不管是哪类历史背景,网络穿越小说都应该划归于重写历史故事的文络穿越小说不仅继承重写历史故事的传统,而且相比前人的创作,它重新建构,甚至想象、篡改历史的冲动更为强烈。由于身处后现代社会背景,个人主体只能够在个体想象和历史叙事中重新建构自身,既能实现对现实社会的逃避,又在文学编织的“白日梦”中获得满足。因此与历史演义小说相比较,网络穿越小说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可以让具有现代思想的主人公突破历史时空的局限,用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古代历史的优点和缺陷,从而赋予其理性反思的某些特征。它也经常融合野史传说、玄幻、侦探、武侠和言情等多种流行时尚元素,显然更进一步增强了通俗小说天马行空的“奇”特点,使读者更能获得阅读快感。 网络穿越小说反映帝王将相生活,大多走“纯情”的言情路线,表现出作者对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忠贞浪漫爱情的向往,亦是网络穿越小说受到众多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网络穿越小说也有朴实无华的“种田生活”故事,那些穿越的主人公在现代社会只是小人物,到古代反而成为有作为的英雄,他们除了依靠在现代社会中学到的科技知识和智慧来保护自身外,还以自己在现代文明洗礼下形成的自强、自尊、自信和人道主义等人格品质,来吸引和获得其他人的认可,特别是获取异性的青睐。这种设计凸显了现代人的个性特征,借此塑造出性格鲜明、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来。 网络穿越小说的丰富文化意蕴,以及近几年的繁盛发展现状,均使它成为当下不容忽视的一种文化现象。当下高雅文络穿越小说学习其“求真与化俗”的特点,争取更广大的读者群。自然,高雅文学应该在坚持严肃创作态度的基础上,汲取穿越小说的“趣味”特点,但不能流于低级庸俗,应有纯正的趣味。 网络穿越小说亦存在很多不足。大部分穿越小说中的主人公都利用现代人的“后见之明”,得窥先机,陷入利益和心机阴谋的争斗并成为赢家,爱情也仅仅成为写作者时尚颓废与古典纯情、青春唯美与功利庸俗的矛盾态度的载体,总体上削弱了文学意义与思想价值。越来越多的穿越小说陷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雷同或类似的模式化之中,这是通俗小说最致命的缺陷。因此包括网络穿越小说在内的网络文学,也必须向高雅文学汲取文学养料,追求“俗不伤雅”的艺术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艺术生命力的长久与旺盛,才能够走得更远。 (选自张清芳《追求“俗不伤雅”的艺术趣味》,有删改)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穿越小说,能够使具有现代思维的主人公穿越时空局限,审视古代历史优劣,具有某些理性反思的特征。 B.网络穿越小说经常融合野史传说、玄幻、侦探、武侠和言情等元素,使小说在凸显“奇”的特点的同时,增强读者的阅读快感。 C.帝王将相生活与“种田生活”故事均为网络小说的重要内容,小说基本模式是主人公在现代社会是个小人物,但穿越后却成为大有作为的英雄。 D.网络穿越小说表现的对忠贞浪漫爱情的向往,以及极富现代色彩的鲜明性格、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是其备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答案】C 文中的重要信息主要包括:文中的重要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新知识的解释、阐述,最能表现作者写作意图及文章主旨的语句等。如本文,网络小说的定义、特征、融合元素、主要内容以及备受欢迎的原因等,都是考生要注意筛选的重要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类试题,是论述类文章阅读的必考题之一,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类试题考查的角度具有多维多变的特征,因此其干扰性、迷惑性较强。考生的作答难点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试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的内容往往涉及文章的很多段落甚至全篇,考生想在短时间内一一找到信息对应点比较困难;二是考生在将四个选项与原文信息进行比照、斟酌时,往往不得要领,结果猜而失测,探而不究,最后只得在似是而非的情况下仓促作答。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题目解题技巧: 1.整体认知,微观把握。 2.审清题干,据题溯源。 3.对比印证,筛选整合。 一、(2018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科举”可以说是统一王朝的中央政府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从全国各地的“士”阶层中选拔人才,纳入整体的行政系统,担任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职务。为什么“士”成为治国人才的主要来源呢?这是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中的一个基本假定:“士”是精神修养和经典教育的产品,只有他们才能提供维持政治秩序所必需的道德操守和知识技能。 如果想了解科举为什么早在公元前2世纪便已在中国萌芽,而且先后延续了两千年之久,我们不能不从“士”的起源和流变说起。在西周的“封建”制下,“士”是古代贵族中最低的一级,但从春秋时期起,“封建”制逐渐解体。一方面,上层贵族有下降为“士”的,另一方面,下层的“庶民”也有上升为“士”的,于是“士”的数量开始激增。与此同时,“士”的性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古代文武不分的“士”转变为研究“诗、书、礼、乐”的“文士”,相当于社会学家所谓“文化事务的专家”。这一社会变动至战国时期完成,“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正式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最先兴起的儒、墨两大学派便代表了“士”的原型。 儒、墨两家在思想上虽有分歧,但却同以政治秩序的建立与维持为“士”阶层的最重要的任务。孔子“士志于道”的名言已对“士”的社会功能做了明确的规定:他们必须担当起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的重任。“科举”可以说是统一王朝的中央政府公开考试的方式。墨子处身于战国初期,“士”在政治上已远比春秋时代活跃,所以他更进一步要求各国国君“尚贤”和“亲士”。在积极方面,他强调“贤良之士”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因为他们“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君主必须对他们“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在消极方面,他更发出警告:“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社会结构的转变和儒、墨的倡导终于引出了一个相当普遍的国君“礼贤”运动。从公元前5世纪、4四世纪之交起已有魏文侯受“经艺”于子夏和鲁缪公敬礼子思的记载。公元前4世纪中叶齐宣王重建稷下罗“学士且数百千人”,则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一个“礼贤”机构。自此以后各国为了变法图强,无不以“招贤纳士”为当务之急,而政治舞台也完全操纵在“士”的手中。但当时的“士”都是所谓“游士”,不受“国”界的限制,他们人数十分庞大,又经常流动于各“国”之间,形成了一股举足轻重的“国际”性势力。正因如此,当时衡量一“国”或一个政治集团的实力,“士”的高下与多寡竟成为一项最重要的指标。 (节选自《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有改动) 1.下列选项中关于“士”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科举很早已在中国萌芽,“士”阶层是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被纳入行政系统的,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B.“士”的综合素质是当时社会各阶层中最高的,他们为当时社会的政治秩序的建立和维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C.“士”的原型主要是最先兴起的儒、墨两大学派,这两大学派的倡导引出了一个相当普遍的国君“礼贤”运动。 D.春申君、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等“战国四公子”及吕不韦等都拥有众多的“士”,这是他们政治及经济实力的表现。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士”曾经是古代贵族中身份最低的一级,后来逐渐被各国国君所看重,成为一股举足轻重的势力。 B.春秋时期起,“士”的数量开始激增,从而“士”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从古代文武不分的“士”转变为“文士”。 C.儒家学派的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他们强调贤良之士是国家社稷的珍宝,认为君主应该善待他们。 D.齐宣王重建的稷下学宫,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礼贤”机构,受此影响,各地君主纷纷有礼贤之举,如魏文侯礼遇子夏等。 3.根据相关内容,说说“士”之于一国的作用。 二、(2018届江苏省徐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摸底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①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的智力,而智力能带来巨大快感。如何拿智商来作乐?读书便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只要付出一个汉堡的钱,便可以得到一个作者在那段岁月所有的心思。国际阅读率比较研究显示,当下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约为8.5本。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 ②世间有两种快乐,第一种是因为无知,第二种是因为彻悟。无知的人,每天无忧无虑,什么都不想。他们做的事,干的活,只是为了吃饱喝足。这种简单而无知的快乐,就像是动物,为了生存而生存,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和智商,更不会去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而彻悟,是因为读过一些书,经历一些事,心境发生改变,生命变得更加有质感。正如周国平所言,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所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③书,像一扇门,透过这扇门,你可以看到别人每天都想了些什么,他们如何总结这个世界,又如何想象另一个世界。读书,不是要醍醐灌顶瞬间涅槃,追求人生的大和谐,而是要去知道,你这次与作者会在哪里会合,又会在哪里分开,会在哪里产生共鸣,又会在哪里产生分歧。一本书不一定能让你走出困境,不过至少会让你知道,从古到今跟你有同样烦恼,并且同样在寻找答案的人有很多,你并不孤单。 ④我们小时候读的书,如同小时候吃的饭,一时半会儿看不出什么,直到成年后,前者成为了我们的精神,后者成为了我们的骨血,两者都融入到我们的每一个细胞。我们的气质,大多藏于读过的书中,读书就像一把把开山刀,每每拿起来挥舞,就能在你内心开垦出一片新的旷野,从而腾得出地方种植更多作物,到了秋天,心灵便可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忙碌着收获思想。 ⑤我一直很喜欢毛姆说的一段话:“生命的尽头,就像人在黄昏时分读书,读啊读,没有察觉到光线渐暗;直到他停下来休息,才猛然发现白天已经过去,天已经很暗,再低头看书却什么都看不清了,书页已不再有意义。”这是形容一个人年老时的样子,而我则希望人们都能有这样的读书体验。 (选自《时代邮刊》,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2.请概括文中所说的读书的意义。 3.作者引用毛姆的话,想要表达关于读书的什么观点? 一 1.D 2.A 【解析】B项,“从而”一词错误,“‘士’的数量开始激增”与“‘士’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之间没有因果关系。C项,“儒家学派”错误,该项中的观点是墨子的观点。D项,“受此影响”错误,从原文来看,并不是“受此影响”。 3.(1)“士”能提供维持政治秩序所需的道德操守和知识技能;(2)“士”能担当建立与维持政治秩序的重任;(3)“士”能操纵各国的政治舞台。 【解析】 解答该题,应当结合原文内容归纳概括,如抓住文中的“只有他们才能提供维持政治秩序所必需的道德操守和知识技能”“他们必须担当起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的重任”“而政治舞台也完全操纵在‘士’的手中”等信息,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二 1.首先,明确世间有两种快乐;接着,阐述无知的快乐;最后,阐述彻悟的快乐。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首先通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根据语意表达划分文段层次。文段第1句是统领性语句,为第一层次;第2至4句阐述的是“无知的人”的快乐;第5句句首“而彻悟”标志语意发生转移,第5至7句是第三层,阐述彻悟的快乐。 2.①能获取智慧;②能带来顿悟的生活快乐;③能了解别人的思想;④能培养气质,收获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文中关键语句“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读过一些书,经历一些事,心境发生改变,生命变得更加有质感”“书,像一扇门,透过这扇门,你可以看到别人每天都想了些什么”“我们的气质,大多藏于读过的书中”“心灵便可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忙碌着收获思想”,然后进行提炼概括。 3.①要全身心投入地读书;②让阅读陪伴终生;③要珍惜有限的读书时光。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类题目的解答要注重“两个三”,即“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三个角度,解答结构、思路类问题的三种方法”。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三个角度:分析论述类文章的结构和思路,须要从“意”(为什么写)、“象”(写了什么)、“法”(怎么写)三个角度进行。“意”,即立意。要把握论述类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思想、观点等。“象”,即内容。要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中心论点及使用的论据等。“法”,即写作手法。要把握论述类文章的一般结构(总分式结构、并列式结构、对比式结构、递进式结构、破立式结构)、使用的论证手法(喻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事理论证等)等。 解答结构、思路类问题的三种方法:1.从文本讨论的问题入手。论述类文章一般按照“引论—本论—结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考生可以据此把握文本的结构、思路。2.从标志性词语入手。论述类文章在论述的过程中经常会使用“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等表层次的词语,考生可以从这些词语入手分析。3.从作者的观点、态度入手。考生可以通过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来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华贵绮丽话蜀锦 四川古称“蜀”,《释文》和《玉篇》里说“蜀”是“桑中虫”,亦即蚕虫,因而古蜀国也有蚕丛国之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成都为中心的古蜀国就以“布帛金银”之丰饶而闻名于天下。史载,西汉初年,成都地区的丝织工匠就在织帛(一种丝织物)技艺的基础上发明了织锦的技艺。“锦”,就是用多彩丝织成的多彩提花织物,因盛产于蜀而被称为“蜀锦”。 蜀锦在中国丝绸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各朝代政权稳定和经济发展均产生过重要影响。到了唐代,蜀锦业更加兴旺发达,果州(今南充)、保宁府(今阆中)等地所产的生丝源源不断地涌向成都,用这种生丝织成的蜀锦质地细腻、层次丰富,唐玄宗身穿的五彩丝织背心被视为“异物”,其费百金。宋元时期,蜀锦的声誉越来越大,在成都设有专门生产蜀锦的“锦院”。生产工序有挽丝、用杼、炼染、纺绎等十几种,已经形成较完备的手工工场。明末的全国性大动乱对蜀锦的生产摧残严重,清代蜀锦得到恢复,并受到江南织锦很大的影响,又产生了月华锦、雨丝锦、方方锦、浣花锦等品种。 蜀锦是我国染织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蜀锦图案在我国工艺美术图案中占有十分瑰丽的篇章,对我国后世锦缎染织图案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蜀锦图案的取材十分广泛,诸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吉祥铭文、山水人物、花鸟禽兽等,千百年来不断丰富、发展,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艺术水平。蜀锦图案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蜀锦图案惯有的一个特征就是广泛而巧妙地应用寓合纹样(又称吉祥图案)。寓合纹样常常含有吉祥、如意、顺利、喜庆、颂祝、长寿、多福、富贵、昌盛等美好吉利的寓意。 先秦时期的织锦丝绸图案主要以简单的几何纹为主体,战国时已出现在几何骨架中相向对称排列的人物、动物图案。秦汉时期的织锦图案突破了我国自西周以来装饰图案的单调格式,把简单的、静态的菱形几何纹、回纹、云雷纹和云气纹发展为在云气之间自由奔驰的各种祥禽瑞兽等动物图案,统称为“云气动物纹”,其造型奔放活泼,取材主要是当时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接触到的云彩鸟兽、狩猎骑射等内容,在锦纹图案中还常常配以各种吉祥的铭文,这些铭文与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宫廷活动都有密切的关系。到了唐代,莲花和宝相花开始大量出现在蜀锦装饰纹样中。 宋代的蜀锦以纹样秀美雅致著称,一方面继承了唐代写生花鸟图案的艺术手法,另一方面发展了在几何骨架上满布规矩花纹的清秀典雅的装饰图案风格,较有代表性的有铺地锦、八答晕锦、灯笼锦、樗蒲锦、落花流水锦等。 元代的蜀锦基本上承袭了宋代蜀锦的纹样风格,元代生产的一种叫“纳石矢”的金锦十分著名,在贵族的官服和衣领边沿装饰使用较为普遍。 到了明代,蜀锦在技法上继承了唐宋以来盛行全国的卷草、串枝、散花、折枝花卉等纹样章法,创造了许多新的样式。清代的蜀锦图案多以写生花鸟和团花为主,同时继承发展了宋明时代的传统纹样。 1.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蜀的地理位置、“蜀”字的具体含义和蜀锦产生的年代等,介绍了蜀锦的历史传承。 2.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蜀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图案风格,从先秦时期的几何纹到清代的写生花鸟和团花,具体展示了蜀锦的发展过程。 3.第三部分介绍了蜀江锦院的相关内容,侧重讲述蜀锦的现状。制作的蜀锦色彩艳丽、形式纷繁、纹样丰富,是极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位于成都浣花溪畔的蜀江锦院是蜀锦文化的集大成者。蜀江锦院秉承两千多年的蜀锦传统工艺,制作的蜀锦色彩艳丽、形式纷繁、纹样丰富,是极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蜀江锦院是成都唯一一家保留有全套蜀锦手工制作工艺的场馆。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结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自然段主要介绍了“蜀”的地理位置、具体含义和“蜀锦”产生的年代等,确定了全文以“蜀”为表述的线索。 B.文章前两个自然段可以看作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内容是介绍了蜀锦的历史传承。 C.文章的第二部分是从第3自然段到第9自然段,主要介绍蜀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图案风格。 D.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介绍蜀江锦院的相关内容。 【答案】A 【解析】A项,“以‘蜀’为表述的线索”错误,从标题和内容来看,文章主要介绍“蜀锦”,线索应是“蜀锦”而不是“蜀”。 2.文章是按照什么思路行文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文章先介绍蜀锦的历史传承,然后介绍蜀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图案风格,最后介绍蜀江锦院的相关内容。在表述每一部分的内容时,又都是按照朝代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分析文章的结构,实际是要求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方式及组合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而且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两者是同样重要的。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类题目解题技巧: 1.整体关照。 2.辨明重要语句。 3.抓标志性词语。 4.理清行文思路。 5.弄清作品的社会背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6.充分利用题干所提供的信息。 一、(2018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做了什么 龙应台 ①文化做了什么呢? ②文化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不回的台湾老兵们观看《四郎探母》,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四郎的唱词“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们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文化洗了他们的灵魂,疗了他们的伤口。 ③它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④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团体找到联系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原本不属于这段历史的外人,在经历过“四郎”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粘合剂。 ⑤我们可以喊一万次口号,要汉人尊重弱势的少数民族,但是一万个口号比不上一支歌。我记得一场露天的原住民诗歌晚会,我们邀请了一位泰雅长老,从东部山区部落特别北上来唱原住民的古曲。他开唱时,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落,雨水打在长老皱纹很深的脸上,他全身湿透,仰脸向天,闭着眼睛继续歌唱,没有乐器伴奏的原音,苍老而悠远,交织在哗哗雨声中。满满的人群在雨中站立,雨水从头发流下来,流进人们的眼睛,但是没有一个人离去。 ⑥在一个大厅里为《四郎探母》流泪的人群,在一个广场上为泰雅族长老的古曲顶着大雨不离去的人群,其实是在进行一个重要的仪式:他们正在一个“社会共识体验营”里认识彼此,加深感情,建立共同的价值观。表面上是音乐的流动、影像的演出、语言的传递,更深层的,其实是“生命共同体”意识的萌芽,文化认同的逐渐成形,公民社会的塑造。 ⑦艺术或文学,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它一方面突出个人和群体之不同——任何艺术表达都是个人创造力的舒张和个人能量的释放,另一方面它却又把孤立的个人结合成群体。 ⑧如果个人创造力和想象力被容许奔放,那么这个社会的总体创造力也会是生机蓬勃的。如果这个社会的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是透过公民的深度参与和彼此碰撞激荡而逐渐形成的,那么,这个社会的共识也会是凝聚而坚定、向心力强大的。反过来说,如果个人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受到约束的,那么这个社会的总体创造力必定是败絮其中的。“生命共同体”的情感不易产生,共同承担未来的公民意识也难以发展。 ⑨使互不相干的陌生人成为“同胞”,使“同胞”彼此扶持,相互承担,政治强权是做不到的。文化,才是公民社会的基础。 (有删改) 1.通过看《四郎探母》和听泰雅族长老唱古曲两个事例,作者阐述了哪些观点? 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3.结合第⑧段内容,怎样才能产生“‘生命共同体’的情感”? 二、(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1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京剧:演“技”还是演“戏” 刘 佳 ①演“技”还是演“戏”?这个几乎不能构成问题的问题,已经困扰京剧很久了。 ②王国维说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中国戏曲始终都在非常认真地描摹生活。但是在“意”和“有”难以兼得的时候要借助虚拟,把眼睛看不到的“有”转化为心灵能感觉到的“有”——“抟虚成实”,并且,为避免过于个性化的虚拟造成信息传递障碍而将一个个“有意味的形式”——程式固定下来,也就是戏曲的“技”。程式就像细胞之于生命、语词之于文章,是一出戏的最小构成单位。作为构成美和呈现美的艺术元素,程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高度提炼概括,逐渐获得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就像书法线条可以脱离字义成为纯粹的审美对象一样,不依赖于剧情和人物,我们也一样可以欣赏水袖的曼妙、唱腔的婉转和武功的惊心动魄。“技”拥有了独立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也形成了自身的艺术规律和要求,并与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③在“戏”中建构起的“技”的确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但是“技”,最初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戏”而被创造出来的,它的不断打磨也是为了让“戏”更精彩,一旦“技”成了最高理想和唯一追求,戏剧就失去了灵魂。“戏”是“技”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当“戏”被忽视,“技”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更无法精进了。 ④能否正确认识“戏”与“技”的关系,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京剧传承与新剧目创作的质量。在流派创始人相继离去、流派意识却空前强化的后流派时期,究竟应该如何继承流派?是满足于模仿那些被大师们使用过的程式技巧,还是那一种使大师能够成为大师的流派精神?“不似之似似之” ,观众所希望看到的“高水平传承”,不是要求现在的演员简单机械地重复前辈大师的一举一动,而是要像他们那样在深刻体察剧情与人物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审美需求的变化,巧妙运用程式,进而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这才是流派精神的内核。 ⑤由于文人与艺人、理论家与演员历史上形成并延续至今的微妙关系,中国戏曲的批评与实践长期存在着两套立场、角度和表述方式大不相同的话语系统,给演“技”还是演“戏”等很多基本问题的阐释带来难度,往往大家明明是一个心气儿,说出来的话却迥然不同。其实我们只要从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出发,思考一些最基础也最本质的问题,相信这种“戏”与“技”的割裂状态会随着时代的进步、演员社会地位与文化水平的提高、评论家对戏曲创作实践的重视而逐渐消除。 (有删改) 1.分析文中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2.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论述层次。 3.作者认为后流派时期应该如何继承流派。 一 1.文化能医治人的灵魂(精神)创伤;文化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粘合剂;文化能使人们建立共同的价值观。 2.首先,提出文化做了什么的问题;接着,阐述了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然后,进一步论述了文化的个人创造力和社会总体创造力的关系;最后,得出文化是公民社会的基础的结论。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本文论述是按照一般议论文的结构展开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体到文本内容,作者先在首段提出“文化做了什么呢”的问题;接着通过第二段到第七段论述文化的作用,即使个人找到归属感,使社会形成文化认同;第八段论述“个人创造力和想象力”“社会的总体创造力”之间的紧密联系;第九段得出“文化,才是公民社会的基础”的结论。 3.要有生机蓬勃的创造力;要有公民的深度参与和彼此碰撞;要有凝聚而坚定的社会共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概括“生命共同体”的情感产生的条件,依据第八段内容可知,其一是“社会的总体创造力”需生机蓬勃;其二,需透过公民的深度参与和彼此碰撞激荡来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其三,需“凝聚而坚定,向心力强大”的社会共识。 二 1.举例论证、类比论证,例举书法线条和京剧水袖、唱腔、武功等具体的程式元素可被独立欣赏,并进行类比,论述程式虽然在是“戏”中建构起来的,但是可以拥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使论述更具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解析】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就像”,举例论证、类比论证。将“书法线条可以脱离字义成为纯粹的审美对象”“一样可以欣赏水袖的曼妙、唱腔的婉转和武功的惊心动魄”进行类比。结合后面内容“‘技’拥有了独立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审美观念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分析,论述程式虽然在是“戏”中建构起来的,但是可以拥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2.①首先,作者提出京剧是演“技”还是演“戏”话题。(①)②接着分析戏和技的关系,(②③)③然后分析正确认识“戏”与“技”关系的意义。(④)④最后提出从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出发,提出消除“戏”与“技”的割裂关系的建议。(⑤) 3.深刻体察剧情与人物;②顺应时代审美需求;③巧妙运用程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筛选、分析、概括。后流派时期应该如何继承流派,内容主要集中在文本第④段,结合内容分析,“要像他们那样在深刻体察剧情与人物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审美需求的变化,巧妙运用程式”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