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中地理一轮全程训练计划:中国人文地理课练作业27(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中地理一轮全程训练计划:中国人文地理课练作业27(人教版)

课练27 中国人文地理 小题狂练 ‎[2019·100所名校冲刺]《诗经》曰: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藏之凌阴。意思就是,凿冬天河流的冰,放进“地窖”。我国某地河流纵横,水量较大。古代,该地区的牧民往往居住于离河流较远的区域。冬季,这个区域的妇女在河边凿取厚厚的冰块,过着一年中最忙和最辛苦的日子。完成1~3题。‎ ‎1.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东北平原 B.天山牧区 C.青藏高原 D.黄土高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区域特征。东北平原非牧区;天山牧区不具备河流纵横的特征;青藏高原既是牧民聚居地,同时高原面地势较为平坦,具备河流纵横的条件;黄土高原非牧区,而且地势起伏大,河流纵横特征不具备。‎ ‎2.牧民居住于离水源较远的区域,主要原因是(  )‎ A.保护水源 B.躲避灾害 C.便于放牧 D.利于防卫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水资源的利用。古代牧民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对于水源的保护意识低;放牧应选择靠近水源的地方;防卫与河流远近关系不紧密,防卫能力取决于河流的自然特征;由于该地区水量较大,河流纵横,且地势较为平坦,靠近河流易遭洪水。‎ ‎3.该地冬季妇女采冰主要是用于(  )‎ A.生活用水 B.夏天降温 C.冰饰雕刻 D.乳酪制作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青藏高原的特征。青藏高原海拔高,夏天气候凉爽,无须降温;冰雕往往用于展览,多产生于人口密集的寒冷地区,如东北平原;冷饮制作,由于夏季不具备酷热高温特征,因此采冰用于冰乳酪的制作不可能,冰乳酪制作常见于炎热的新疆;由于河面结冰,取水困难,使用冰块作为生活用水。‎ ‎[2019·江西上饶模拟]下图为我国传统民居邮票图。据此完成4~5题。‎ ‎4.对图中传统民居的典型分布地区及其地理环境,叙述正确的是(  )‎ A.甲—黄土高原 土层深厚,地形平坦 B.乙—内蒙古高原 草原广布,夏季多暴雨 C.丙—华北平原 地面坦荡,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D.丁—南方地区 气候湿热,树木葱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区域自然特征分析。甲图表示窑洞,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的土层深厚,但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沟壑纵横,A错误;乙图表示蒙古包,分布于内蒙古高原;内蒙古高原地形平坦,草原面积广,草类茂盛,降水量少,B错误;丙图表示四合院,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华北平原属于半湿润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C错误;丁图表示傣家竹楼,主要分布于云南地区;云南地区气候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多雨且气候湿热,树木茂盛,D正确。‎ ‎5.清明时节,丙传统民居所在地区(  )‎ A.家家打稻趁霜晴 B.新雨山头荔枝熟 C.小麦登场雨熟梅 D.梨花淡白柳深青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区域人文特征分析。“家家打稻趁霜晴”为南方秋季的景观,A错误;“新雨山头荔枝熟”中的荔枝熟应该是夏季景观,B错误;“小麦登场雨熟梅”为长江流域的梅雨季节,C错误;丙地为华北地区,清明时节梨树开花、柳吐新芽,D正确。‎ ‎[2019·四川德阳测试]廊桥又称风雨桥,是在桥上加盖廊屋的特殊桥梁。闽浙山区迄今留存不少古廊桥。当地采伐后的木材,需经一段时间的自然晾干才能用作建桥木料。下图示意闽浙山区某地地形及廊桥景观。清乾隆年间建于图中甲处的古廊桥,建成不久即毁于山洪。数年后,在图中乙处重建并保留至今。据此完成6~8题。‎ ‎6.桥上加盖廊屋的主要目的是(  )‎ ‎①使桥梁更加稳固 ②防止木料变形腐烂 ③为行人遮阳挡雨 ④起美观装饰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廊桥建筑材料是木材,闽浙降水多,木质材料容易腐烂,在桥上加盖廊屋主要目的是防止木材变形腐烂,同时也可为行人遮阳挡雨;对加固桥梁和美观装饰作用不大。选择B。‎ ‎7.与乙处相比,甲处廊桥易被山洪冲毁的自然原因是甲河段(  )‎ A.雨量大,汛期长 B.易淤积,河床高 C.流速快,水位高 D.易凌汛,流速慢 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河道较窄,流速快,水位高;乙处河道较宽,水流平稳,所以与乙处相比,甲处廊桥易被山洪冲毁;甲、乙两地相距较近,雨量相差不大,甲处水流急,不易淤积,闽浙最冷月均温超过0 ℃,不会形成凌汛。选择C。‎ ‎8.当地建造廊桥多采用木制构件的主要原因是(  )‎ A.森林资源丰富 B.缺乏石质材料 C.建造技术落后 D.运输需求较少 答案:A 解析:闽浙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当地建造廊桥多采用木制构件的主要原因是利用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选择A。‎ ‎[2019·河北定州质检]高新技术产业重心是高新产业发展空间中的来自各个方向上产业发展力量汇合并维持均衡的点,为经济重心的一种形式。人力资源重心是人力资源流动配置中来自各个方向上的配置力量交会的均衡点。读图甲高新技术产业重心演化路径示意图和图乙人力资源重心演化路径示意图,完成9~11题。‎ ‎9.有关高新技术产业与人力资源重心移动说法合理的是(  )‎ A.重心的移动路径有交叉 B.重心总体向东南移动 C.2004年后移动方向趋同 D.人力资源重心移动距离大 答案:B 解析:认真看图可知,高新技术产业重心基本在东经115°以东,而人力资源重心位于东经113°附近,二者没有交叉。1995~2009年期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由西向东移动,由北向南移动,所以重心总体向东南方向移动。2004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向西北移动,而人力资源重心总体向东南移动。高新技术产业重心移动距离大于人力资源重心。‎ ‎10.形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分布基本特征的主导区位条件是(  )‎ A.东部经济技术基础好 B.西部国内市场广阔 C.中部自然环境较好 D.西北内陆资源丰富 答案:A 解析:高新技术产业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技术基础好。‎ ‎11.引起2005~2010年人力资源重心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产业转移 B.政策调整 C.资源开发 D.经济条件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2005~2010年人力资源重心向东南移动,与东南地区经济发达有关,经济条件吸引大量人才迁入,而产业转移以及政策和资源开发现阶段以向西移动为主。‎ ‎[2019·云南曲靖质监]茶树是一种喜温好湿、耐阴性较强、多年生的经济作物,2017年7月,杭州持续高温无雨,位于西湖龙井茶一级保护区的梅家坞村、梵村、双峰村等地茶树“受伤”‎ 不轻。茶农们积极行动起来,为茶树撑起了黑色的遮阳棚(如下图所示),同时采取浇水的方式抗旱保茶,可使茶树芽叶嫩绿,绿叶中的有效成分显著增加。据此完成12~14题。‎ ‎12.杭州此次高温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 B.海平面下降 C.城市化加速 D.植被减少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降水的因素。7月杭州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水汽大量蒸发,难以成云致雨,形成高温天气。故B、C、D错误,A正确。‎ ‎13.茶农们在夏季撑起了黑色的遮阳棚以保护茶树的原理是(  )‎ A.遮光,减少杂草生长 B.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减少茶树水分蒸发 C.减少阳光照射,防止病虫害 D.减少空气对流,防止热量散失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杭州持续高温无雨,黑色的遮阳棚可以遮挡太阳光,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从而减少茶树水分蒸发。选B。‎ ‎14.茶农在茶树生长的不同季节采用遮阳网的功效不同,具体功效有(  )‎ ‎①保暖,减轻霜冻威胁 ②挡雨,减轻流水冲刷 ③提升热辐射,降低气温 ④延缓茶叶老化,增加茶叶嫩性,提高茶叶品质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不同季节的遮阳网有不同的功效。早春,南方地区容易受“倒春寒”的影响,遮阳网能够起到保温作用,减轻霜冻威胁。夏秋季节,南方地区气温高,日照强,遮阳网可以延缓茶叶老化,增加茶叶嫩性,提高茶叶品质,故选D。‎ ‎[2019·江西鹰潭模拟]读1953~2010年我国人口分布图,回答15~16题。‎ ‎15.1953~2010年西北半壁人口分布变化的直接原因最有可能是(  )‎ A.西北半壁的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 B.东南半壁人口大量迁向西北半壁 C.实行少数民族计划生育优待政策 D.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据图可知,西北半壁人口比重变化不大,人口密度变化较大,考虑时间跨度为1953~2010年,推测直接原因可能是国家对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优待政策;西部大开发起步于2000年左右,而在此之前,西北半壁的人口密度已有了明显的变化;东南半壁人口并未大量向西北半壁迁移。故选C。‎ ‎16.中西部地区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城镇化和现代化,可行性最强的途径是(  )‎ A.大力引导农业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 B.鼓励粗放游牧业逐步向城郊乳畜业转变 C.重点发展与资源开采相衔接的深加工业 D.发展面向农民且就业容量较大的服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和现代化的途径。我国中西部地区要实现城镇化,适合就地转化农村地区居民,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就业机会。中心城市规模较大,不宜继续扩大规模。重点发展与资源开采相衔接的深加工业易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生态问题。粗放游牧业和城郊乳畜业发展条件不同,不易转化。故选D。‎ ‎[2019·湖北八校联考]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不管距离多远,在外的游子们都渴望回家和家人团聚。春节期间,每年数以亿计的人群往返于家乡和工作地点之间,形成了堪称“全球罕见的人口流动”的春运。读2018年与2017年全国春运旅客发送量比较表和2017年春节前后春运迁徙情况统计图,回答17~18题。‎ 年份 公路(亿人次)‎ 铁路(亿人次,括号内为高铁运量)‎ 民航(亿人次)‎ 水运(亿人次)‎ ‎2017‎ ‎25.2‎ ‎3.57(1.8)‎ ‎0.59‎ ‎0.44‎ ‎2018‎ ‎24.8‎ ‎3.89(2.1)‎ ‎0.65‎ ‎0.46‎ ‎1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018年比2017年春运交通压力明显减轻 B.2018年比2017年春运旅客平均在途时间缩短 C.2018年春运公路发送旅客数量下降与私家车保有量增加无关 D.高铁会逐渐成为未来几年春运的最主要交通工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春运的特点。根据表格信息,虽然公路发送旅客数量略有下降,但铁路、民航、水运运送人次均大于2017年,可见,2018年比2017年春运交通压力并未明显减轻,A错误;2018年比2017年乘坐民航与高铁的人数增加,因此,春运旅客平均在途时间缩短,B正确;公路发送旅客数量与私家车保有量增加密切相关,C错误;高铁不会逐渐成为未来几年春运的主要交通工具,由于其价格较高,运量有限,最主要的还是公路,D错误。‎ ‎18.2017年2月1日前后,人口迁徙数量较多的主导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传统文化 C.春运政策 D.天气因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人口迁徙的主要影响因素。读图可知,2017年2月1日前后为正月初五,此时人口迁徙数量较多,主要源于节后返城务工,因此,主导因素为经济因素,A正确。‎ ‎[2019·上饶模拟]北半球季风气候区内某湖泊与其外流河干流存在“吞吐”关系。下表为该湖泊水位和TSS(TSS为总悬浮质,是指在水流中悬浮运动的泥沙量)通量随季节变化统计表,流入为正、流出为负。读表回答19~20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2.1‎ ‎41.9‎ ‎41.7‎ ‎41.5‎ ‎41‎ ‎42.1‎ ‎45‎ ‎46‎ ‎44‎ ‎42.9‎ ‎42.5‎ ‎42.2‎ 水位(mm)‎ TSS (106 kg)‎ ‎-200‎ ‎-150‎ ‎-100‎ ‎-60‎ ‎-40‎ ‎200‎ ‎1 300‎ ‎2 350‎ ‎820‎ ‎-300‎ ‎-360‎ ‎-310‎ ‎19.下列对该湖泊TSS通量变化产生的影响叙述错误的一组是(  )‎ ‎①湖畔土壤肥力下降'②湖泊航运条件变差'③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增多'④湖泊调蓄功能不断改善'⑤湖泊对周围局地气候调节作用减弱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从表中数据可看出,该湖泊TSS通量总体为正,说明湖泊泥沙不断增加,湖畔由于泥沙淤积而土壤肥力升高,故①错误;泥沙淤积而湖泊面积减小,会使湖泊湿地功能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故③错误;湖泊泥沙淤积而蓄水量变小,则调蓄功能减弱,故④错误。‎ ‎20.该湖泊可能位于我国(  )‎ A.华北平原 B.长江中游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四川盆地 答案:A 解析:该湖泊水位从6月开始升高,7、8月达到最大,表明该时段河流水补给湖泊,而季风区河流水补给以降水为主,则该地降水以7~8月为主,结合我国东部雨带推移规律,可判断该湖泊可能位于华北平原。‎ ‎[2019·天津六校联考]下图是我国1998~2008年城镇人口增长率折线和住宅投资增长率柱状图。据此完成21~22题。‎ ‎21.图示期间我国(  )‎ A.城镇住宅投资持续增加 B.城镇人口比重持续下降 C.农村住宅投资持续减少 D.城镇人口数量持续减少 答案:A 解析:从图中信息看城镇住宅投资年均增长率一直为正,所以图示期间城镇住宅投资持续增加,A正确;城镇人口增长率一直为正,说明城镇人口数量持续上升,但并不能说明城镇人口比重上升还是下降,B、D错误;根据图中信息不能得出农村住宅投资持续减少,C错误。‎ ‎22.图示期间城镇发展,使我国(  )‎ A.城市等级提高,数量减少 B.步入逆城市化阶段 C.城市数量增加,分布均匀 D.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答案:D 解析:图示期间城镇人口增长率一直为正值,城镇人口持续增加,但与我国城市等级提高无必然联系,A错;城镇人口持续增加,仍然是城市化阶段,B错;城市数量增加,但并不代表其分布均匀,C错;城镇人口持续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D对。‎ 课时测评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天津模拟]地形起伏度是指在一个区域内,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的差值(数值为相对值,数值越大表示地形起伏越明显)。下面图1、图2分别为我国沿某经线的地形起伏度和我国不同地形起伏度上人口的累积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①地形区为(  )‎ A.青藏高原 B.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 D.东南丘陵 答案:A 解析:据图分析,该经线方向上,在29°N~37°N之间地势起伏较大,在37°N附近和42°N~44°N之间地势起伏最大,说明该经线经过的地形区是青藏高原、昆仑山、塔里木盆地、天山、准噶尔盆地,故A正确。‎ ‎2.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起伏度越大,分布的人口越多 B.②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比较均衡 C.地形起伏度1~2地区分布的人口达20%‎ D.地形起伏度1以下地区人口超过80%‎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地形起伏度越大,人口分布越少,A错;②地区是塔里木盆地,因地形、气候、水源影响人口稀少,B错;地形起伏度1~2地区分布的人口小于15%,C错;地形起伏度小于1的地区,集中于我国全部人口的85%左右的人口,D正确。‎ ‎[2019·广东执信中学调研]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谷雨种大田(大田专指旱田的粮食作物,包括玉米、高粱、大豆等)。‎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2016年11月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 B.太湖平原 C.东北平原 D.云贵高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区域人文景观的差异。结合材料和图示可知,谷雨(4月22日前后)种大田为春种,大田是旱地,作物为玉米、大豆、高粱,我国东北平原的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大豆、高粱,C正确。‎ ‎4.下列叙述与该地区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 A.回锅肉和宫保鸡丁是当地颇具代表性的美食 B.农业以坝子农业为主 C.昆曲、黄梅戏为传统的地方戏曲 D.二人转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剧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回锅肉和宫保鸡丁属川菜美食,A错误;云贵高原多坝子农业,B错误;昆曲、黄梅戏为江浙地区地方戏,C错误;二人转是东北代表性剧种,D正确。‎ ‎5.古人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关于“谷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谷雨时节,气温回升,雨量增多,适宜大多数农作物播种 B.谷雨时节,驶往英国的货轮经直布罗陀海峡时顺流航行 C.谷雨时节,澳大利亚的牧民忙于剪羊毛 D.谷雨时节,华南地区开始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同一节气不同区域特征。谷雨时节,气温回升,雨量增多,适宜大多数农作物播种,A正确;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是从大西洋流入地中海,驶往英国的货轮逆流航行,B错误;我国谷雨时节(春季),澳大利亚为秋季,其剪羊毛为当地春季,C错误;华南雨季是3月开始,D错误。‎ ‎[2019·河南周口模拟]在瑰丽多姿的秋天,再没有什么比红叶更富有色彩、更具欣赏性了。下图示意我国部分能观赏红叶的地区以及10月红叶的最佳观赏区,据此回答6~7题。‎ ‎6.形成九寨沟与栖霞山观赏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地形地势 C.海陆分布 D.纬度位置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景观差异因素。由图示可知,10月在九寨沟可观赏到红叶;而栖霞山的红叶在10月以后才会出现(阴影部分以北地区10月以前出现红叶,阴影部分以南10月以后出现红叶)。两地均位于季风区,排除大气环流,A错误;九寨沟(海拔在3 000米左右)在地势第二级阶梯上,而栖霞山(海拔在300米左右)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栖霞山海拔较低,热量较高,红叶出现较晚,B正确;两地均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地区,受海陆分布影响差别小,C错误;栖霞山纬度更高,但红叶出现的较晚,与题意不符,排除纬度位置因素,D错误。‎ ‎7.红叶谷欣赏红叶最佳月份是(  )‎ A.9月 B.10月 C.11月 D.12月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区域差异。读图可知,红叶谷位于阴影区域以北,由上题分析可知,阴影区域以北地区红叶出现时间早于10月(受纬度或者海拔因素影响,阴影区域以北地区冷得更早),据此,可排除B、C、D,A为最佳选项。‎ ‎[2019·四川绵阳诊断]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和丝绸之路交通要道。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图。据此完成8~9题。‎ ‎8.古代,设置玉门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军事和政治 B.文化和宗教 C.农垦和移民 D.经贸和旅游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城市区位因素。由材料可知,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据此可以分析出设置玉门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军事和政治,A正确。‎ ‎9.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图示地区将建成(  )‎ A.国际性商品谷物基地 B.国家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C.国家新能源开发基地 D.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带一路”‎ 倡议。西北地区降水少,植被类型以草原为主,不适合谷物的大面积种植,A错误;该地区并不属于边境,B错误;图示地区为我国甘肃省西部,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属于西部经济地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应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该地风能资源丰富,可建成国家新能源开发基地,C正确;该地人口密度小,不适合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D错误。‎ ‎[2019·重庆诊断]近年来,我国的工业分散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一方面,我国传统农村地区工业类型多样,且分布分散;另一方面,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传统工业也不断向其他地区转移(下图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部分纺织服装企业转移示意图),表现出传统工业的分散。根据图文材料完成10~11题。‎ ‎10.传统农村地区工业类型多样,且分布分散,下列原因与此现象关联性最小的是(  )‎ A.靠近农产品产地 B.乡村劳动力分散 C.面向全国市场 D.厂商乡土情结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农村地区工业分布特点成因分析。传统农村地区的工业多以当地农产品为原料,靠近农产品产地,厂商多是当地人或与当地有渊源的人,乡土情结重,A、D有关联;由于乡村劳动力分散,故传统农村地区工业分布分散,B有关联;其农产品市场一般是本地或本区域,大多数产品并不面向全国市场,综上,选C。‎ ‎11.目前,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企业转出数量多、距离远,珠三角地区则数量少、距离近,原因是(  )‎ A.长三角地区产业均衡,产业选择空间大 B.长三角市场容量更小,纺织类企业过多 C.珠三角人口较多,劳动力价格上涨较慢 D.珠三角产业不均衡,可替代产业比较多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产业转移的特点。长三角地区产业均衡,产业选择空间大,市场容量更大,由于近年来工资成本上升,纺织类企业在当地优势较小,故纺织服装企业转出数量多、距离远,A正确;长三角纺织服装企业转出主要是由于劳动力价格优势在慢慢丧失,并非市场容量小,B错误;珠三角作为我国最先对外开放的地区,经济发展快,劳动力价格高且上涨快,C错误;珠三角区域仍以轻工业为主,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在当地的优势仍然存在,D错误。‎ 二、综合题(共46分)‎ ‎12.[2019·安徽安庆五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甘蔗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之一。年降水量1 500~2 000 mm,≥10 ℃积温6 500 ℃以上,水热条件配合好的地区最适宜甘蔗生长。“双高”甘蔗是我国近年来大力推广的产量高、含糖量高的优良品种,该品种生长期长,种植时间早,一般1月份种植,种植时需要覆盖地膜,气温回升至20 ℃以上时揭膜。下图为我国广东省甘蔗优势区域分布图(图甲)和甘蔗产区气候统计图(图乙)。‎ ‎(1)分析该地区发展甘蔗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6分)‎ ‎(2)干旱是该地区甘蔗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分析其成因。(4分)‎ ‎(3)说明“双高”甘蔗生长过程中覆盖地膜的主要作用,并推测揭膜的时间。(6分)‎ ‎(4)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说明推广“双高”甘蔗的好处。(6分)‎ 答案:(1)地处热带,热量充足;年降水量较大;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好,满足甘蔗生长需求。‎ ‎(2)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北半球冬季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风力大,蒸发旺盛;降水季节变化大,11月—次年4月受锋面雨带影响小,降水少。‎ ‎(3)1月是气温最低的时期,易出现甘蔗出苗困难等问题;此时覆盖地膜起到保温作用,同时也起到保水、保肥作用;揭膜时间为4月。‎ ‎(4)优良品种的推广,提高了单位面积甘蔗的产量及产糖量,增加蔗农和企业的收入;增加财政收入,利于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使甘蔗种植向优势区域集中发展,海拔高、坡度大的蔗区逐步退耕还林、还草,改善了生态环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和影响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以及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第(1)题,分析一个地方发展某种农业的自然条件应从气温、降水等方面分析。第(2)题,从降水和蒸发两方面来分析干旱的成因。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地膜的作用。结合“双高”‎ 甘蔗生长环境,及当地气候综合分析。图中显示4月起气温达20 ℃以上,此时可揭膜。第(4)题,推广“双高”甘蔗的好处主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13.[2019·四川绵阳诊断]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 中国的蔬菜生产已经从昔日的“家庭菜园”快速发展成为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如今,蔬菜产业面临着生产集中和产销分离带来的均衡供应、价格波动、质量安全等突出问题。下表为2004~2013年我国六大区域的蔬菜生产百分比变化表。供销市场显示,全国仅有14个省区蔬菜能够自给,其中,新疆、河北、山东、河南、辽宁四省区自给率在150%以上,北京和上海两地的蔬菜自给率由2004年的90%和69%下降至2013年的26%和34%。‎ 黄淮海区 长江区 华南区 西北区 东北区 西南区 ‎2004年 ‎42.53‎ ‎31.68‎ ‎11.24‎ ‎6.73‎ ‎4.80‎ ‎3.01‎ ‎2007年 ‎42.27‎ ‎30.89‎ ‎10.87‎ ‎6.95‎ ‎5.48‎ ‎3.53‎ ‎2010年 ‎40.12‎ ‎31.71‎ ‎10.53‎ ‎9.02‎ ‎4.74‎ ‎3.77‎ ‎2013年 ‎38.99‎ ‎32.33‎ ‎10.68‎ ‎9.27‎ ‎4.50‎ ‎4.25‎ 变动 ‎-3.53‎ ‎0.65‎ ‎-0.58‎ ‎2.53‎ ‎-0.30‎ ‎1.24‎ 注:农业部将我国蔬菜产区分为六大区。黄淮海区包含京、津、冀、鲁、豫、辽,长江区包含沪、苏、浙、皖、湘、鄂、赣、川、渝,华南区包含闽、粤、桂、琼,西北区包含晋、陕、甘、宁、新、藏,东北区包含黑、吉、内蒙古,西南区包含云、贵。‎ ‎(1)说明“昔日”我国蔬菜生产以“家庭菜园”为主的原因。(4分)‎ ‎(2)描述我国蔬菜生产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8分)‎ ‎(3)分析我国蔬菜时空上的产销分离给蔬菜价格带来的影响。(6分)‎ ‎(4)你是否赞同新疆进一步扩大蔬菜生产,增加蔬菜输出量?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1)小农经营,自给自足经济为主;城市化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 ‎(2)空间分布:集中分布在黄淮海区和长江区,两区占比保持在60%以上,(西南、西北)西部地区产量低。‎ 变化特征:蔬菜生产扩张速度西部地区远高于东部地区,生产重心具有逐步西移趋势;蔬菜生产的集中程度有所减小。‎ ‎(3)蔬菜的产销分离导致蔬菜跨区流通,增加流通成本,使价格上涨;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会导致价格波动;生产集聚可能会因自然灾害、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加剧价格的波动。‎ ‎(4)赞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和城市化发展,国际和国内蔬菜市场需求量大;新疆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环境优良,利于发展生态、有机、特色农业;蔬菜输出,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不赞同。新疆区内市场狭小,蔬菜输出到东部城市距离远,成本高,菜农的利润小,甚至可能出现滞销;当地经济水平低,生产技术落后,且水资源和劳动力缺乏,集中生产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等;新疆秋冬季节气温低,蔬菜的反季节性不强,无法解决我国蔬菜供需的季节性问题。‎ 解析:第(1)题,由于“昔日”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低,人们大都是采用自给自足的形式发展蔬菜生产,但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熟,蔬菜的生产和销售都趋向于规模化。第(2)题,要充分结合2004~2013年我国六大区域的蔬菜生产百分比变化表来分析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空间分布从分布的主要地区、集中程度两方面分析;变化特征从速度、集中程度的变化、重心变化等方面分析。第(3)题,本题主要从影响蔬菜价格的因素角度分析。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供需不平衡、运输成本的上升、自然灾害的发生等方面。第(4)题,本题可从新疆发展蔬菜生产的优势和有利影响、劣势和不利影响两方面考虑。如果赞同,应该从当地发展蔬菜生产的自然优势条件、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蔬菜生产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生产的有利影响方面分析。如果不赞同,应从当地的水资源缺乏、气候等不利自然因素方面和经济发展水平低、市场狭小、交通距离远、劳动力不足等不利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当地发展蔬菜生产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方面叙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