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吉林省吉林市吉化第一高级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第一高级中学校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考古数据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但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 文化统一为政治统一准备了条件 B. 文化发展呈现出趋同的特点 C. 争霸战争促进了文化发展与交流 D. “百家争鸣”促进了文化的统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与政治发展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基本上差别不大”、“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可知出现了文化统一的趋势,与当时的政治发展趋势类似,所以B符合题意。由“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可知文化没有实现统一,所以排除A;争霸战争对文化的促进和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共生局面都没有体现,排除CD。故选B。 2.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 A. 解释天人感应 B. 劝君主行仁政 C. 宣扬君权神授 D. 强调教化民众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儒学思想。依据材料可知,董仲舒认为,“王”字中的三道横分别代表了天、地、人,中间有一竖将三者相连,因此只有真正的王者才配使用这个字。董仲舒将君王与天地联系在一起,将君主的统治解释为上天的意志,借此强化君权。这体现了君权神授的观点,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天人感应”指的是上天能预示灾祥,君主要顺天而行,材料并未体现;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对君主的要求和劝诫;D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对民众的教化。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该主张 A. 阐述格物致知的理念 B. 表明重建儒学信仰完成 C. 奠定理学形成的基础 D. 成为明朝官方正统哲学 【答案】B 【解析】本句话是摘录王阳明《传习录》,意思是“天地化生,如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即以花为善,以草为恶。若要利用草时,又以草为善了。这些善恶都是由人心的好恶而产生的,所以从形体上着眼看善恶是错误的。”可知王阳明是主观唯心主义,他的思想表明重建儒学信仰的完成,B正确。A是朱熹的思想,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排除。程颢、程颐兄弟是宋代洛学的创立者,他们建立了一套以理本体论为核心的理学思想体系,奠定了以后宋明理学的理论基础,排除C。成为明朝官方正统哲学是程朱理学,排除D。 4.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思想活跃。导致这一时期思想活跃的根本原因是 A. 自然经济解体,重农抑商破产 B.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C. 西学传入中国,儒学受到批判 D. 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是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故选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西学传入中国是当时思想活跃局面形成的原因之一,但并非经济因素,故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D项为政治方面的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5.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古代科技发展 A. 具有儒学化特征 B.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C. 为封建统治服务 D. 都是对传统典籍的整理 【答案】A 【解析】“经”的命名就体现出儒家思想对其他领域的影响,使得很多领域都具有儒学化的特征,故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不能说“经”就代表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C选项错误,“经”没有带有封建统治的意味;D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 6.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 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 C. 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D. 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 【答案】B 【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是指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题干中未体现,A项与题意不符;材料反映的是某些人的社会地位政治身份货经济效益的变化,不是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C项与题意不符;题干没有涉及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D项与题意不符;“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说明不同的阶层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体现了社会价值体系的多元化,故选B项。 7.李泽厚先生这样评价中国书法,“人的情感和书法艺术应该是对整个大自然的节律秩序的感受呼应和同构……它们是真正美学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有学者认为该评论同样适用于中国古代的美术作品。下列名画最能体现此种“有意味的形式”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人的情感和书法艺术应该是对整个大自然的节律秩序的感受呼应和同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是中国画的特点“有意味的形式”的表现。《竹石图》属于文人画。故答案为C项。A项《女史箴图》、D项《仕女图》在魏晋时期流行,与大自然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代表作,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8.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论“中体西用”》中说,“用”在“体”中会发酵,势必不断促进事物的新陈代谢。因此洋务运动中的好些人,觉察到桎梏与荆棘,寝寝乎要以“西体”为法,去改变中国的某些旧制。作者意在说明 A. 戊戌维新是对洋务运动的否定 B. 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根深蒂固 C. 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历程障碍重重 D. “体用”言论为引进“西体”开路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以‘西体’为法,去改变中国的某些旧制”可知,随着“用”的引进,洋务派中的一些人认识到只有引进“西体”才能改变中国的困境,这反映出“中体西用”的言论客观上有利于引进西方的体制,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戊戌变法的信息,A错误;材料说明的是“体用”言论为引进“西体”开路,并不是说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根深蒂固,B错误;材料也不是说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历程障碍重重,C错误。 9.有学者指出,尽管维新变法运动中的思想激荡之势包含各种各样的思想,但他对国家富强的广泛要求,呈现出一种激进的倾向,打击了传统政治秩序的思想基础。这显示出维新思想 A. 内部存着严重分歧 B. 具有思想启蒙的特征 C. 因激进而难以被接受 D. 打破了传统政治秩序 【答案】B 【解析】根据“他对国家富强的广泛要求,呈现出一种激进的倾向,打击了传统政治秩序的思想基础”可知,该学者认为维新思想冲击了旧思想,具有思想启蒙的特征,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严重分歧”,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维新思想难以被接受,排除C;维新思想的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没有实现,没有打破传统政治秩序,D错误。 10.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 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 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 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 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答案】D 【解析】本题以文字材料切入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和把握。在19世纪40—90年代,中国受到西方侵略,中国人民走上反侵略求民主的道路,故本题选择D项。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19世纪40年代、60年代的特征,故排除A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任务是反侵略而不是批判中国传统,故B项错误。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要求,是在19世纪90年代以后,故C项错误。 11.据统计,1899—1918年,中国国内出现了多篇《共产党宣言》的译文,译者主要采用片译、段译和摘译等方式进行翻译;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 文学革命方兴未艾 B. 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C. 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兴起 D. 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899-1919年间中国思想界没有单独、完整的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说明当时国人还没有对马克思主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文学革命始于1917年,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与当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情况无关;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当时马克思主义并未引起社会重视,没有得到广泛深入的宣传,不能说明当时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C 选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2.孙中山表示,“今日共和告成……故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此防弊之政策,无外社会主义。……所以采用国家社会主义政策。……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物皆归国有,不使一人独享其利”。下列对材料中的“社会主义”理解正确的是 A. 国家把握经济命脉,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B. 实行民生主义,节制资本,防止个人垄断 C.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进行改造 D.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 【答案】B 【解析】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不可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是利用国家社会主义政策发展资本主义经济,A错误;材料中“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冷……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路、电气、水道等事物皆归国有”体现出节制资本,防止个人垄断,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主张,故B正确;选项C不符合材料中“所以采用国家社会主义政策”,排除;材料中“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物皆归国有,不使一人独享其利”是说企业的,没有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D不符合题意,排除。 13.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创造性的源泉。下方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成果示意图,空白处应填入 A.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 《论人民民主专政》 C. 《新民主主义论》 D.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论人民民主专政》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決定性的胜利全国性政权即将建立的时刻,1949年6月30 日,毛泽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而写的一篇论文,属于解放战争时期。故B正确;《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是毛泽东1928年10月在井冈山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属于国共对峙时期。故A错误;1940年1月《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属于抗日战争时期。故C错误;1927年3月5日,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属于国民革命时期。故D错误。 14.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就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创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民主革命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人类思想文明角度思考,上述四位政治家有共同之处,表明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没有优劣之分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 C. 历史发展主要是由历史巨人推动 D. 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具有世界性 【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所学知识可知,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罗斯福新政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体现的是政策制定同国情相结合,说明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具有世界性,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比较问题,A选项排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历史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历史人物不起决定作用,C选项排除。 15.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 "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 "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D. 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在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工业化的需求,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力度,促进了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故选A。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是在1964年,第一颗导弹试验成功是在1966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排除B;文革期间科技仍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如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排除C;籼型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培育成功,排除D。 16.1953—1957年,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第二次革新,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形成 B. 改革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C. 职业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 D. 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53—1957年”,可知当时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大批劳动者和人才,所以出现“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和“特别注意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B选项符合题意。1965年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才基本形成,而不是这一时期形成,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而进行的基础教育革新,无法体现职业教育成为主体,故C选项排除。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基础教育,没有体现高等教育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17.希腊英雄传说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这类传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神与人的后代,半神半人的英雄。他们体力过人,英勇非凡,成为古希腊人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这反映出古希腊人 A. 征服自然的顽强意志 B. 崇尚武力并热衷殖民扩张 C. 重视城邦的集体荣誉 D. 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希腊英雄是人与神结合后孕育出的半人半神,由此推断出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具备人神同形共性的特征,这体现了一种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选项D正确;选项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古希腊的英雄是集体力量的和智慧的化身,并不意味着其仅仅崇尚武力征服,选项B排除;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 18.文艺复兴后,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这表明当时 A. 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 B. 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被弱化 C. 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 D. 复古风格成为建筑领域的主流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表明文艺复兴影响了建筑师的思想,体现的是世俗化的生活,表明当时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故答案为C项。A项“彻底改变”说法绝对,排除;B项,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并未被弱化,排除; D项,依据材料“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可知,复古风格不再是建筑领域的主流,排除。 19.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运动 A. 创立了新宗教派别 B. 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C. 提出了新的宗教观点 D. 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信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是指两者推动了欧洲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由此可以得出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也推动欧洲的近代化,宗教改革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所以答案选B;宗教改革时候没有创新教派,故A错误;新的宗教观点在改革中没有提出,故C项错误;宗教改革使改变信仰方式,不是破除宗教,故D项错误。 20.德国歌德说:“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而俄国赫尔岑则坦率地指出:“当伏尔泰还为了文明与愚昧无知战斗时,卢梭却已经痛斥这种人的文明了。”为此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 伏尔泰提倡三权分立,卢梭提倡平等自由 B. 伏尔泰提倡开明专制,卢梭提倡人民主权 C. 伏尔泰提倡社会契约,卢梭提倡科学民主 D. 伏尔泰提倡人民主权,卢梭提倡开明专制 【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识记课本中有关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张,B项不仅说准确表述了两人的主张,也说明了卢梭比伏尔泰更为进步。故选B。主张三权分立的是孟德斯鸠;主张人民主权社会契约的是卢梭。排除ACD。 21.下表反映了近现代科学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据此可知,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 A. 第一阶段表现为系统化的实验科学 B. 第二阶段经典科学向现代科学飞跃 C. 第三阶段探讨了社会科学发展规律 D. 科学启蒙推动了工业文明的科学化 【答案】A 【解析】第一个阶段属于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经典力学诞生时期,A正确;现代科学属于20世纪初,B错误;第三个阶段不属于科学规律的总结,C错误;科学推动工业化发展是第二个阶段,D错误。 22.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 A.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 B. 电力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 C. 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D. 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可知,电力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它需要社会和经济等层面配套设施的支撑,故选B。工业革命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A违背史实,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科学理论的应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C错误,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并非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才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3.“风雪里一个满身乌黑的小东西,‘扫呀,扫呀’在那里哭哭啼啼!……‘因为我原先在野地里欢欢喜喜,我在冬天的雪地里也总是笑嘻嘻’。”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在《经验之歌》中用组歌描绘了扫烟囱孩子,从侧面反映了工业化初期的英国社会。这首诗歌 A. 以浪漫主义风格表达不满情绪 B. 以现实主义笔触揭露社会黑暗 C. 以现代主义手法表现自我追求 D. 以印象主义技巧展现真实历史 【答案】A 【解析】材料“小东西……哭哭啼啼……欢欢喜喜……笑嘻嘻”这些对人丰富情感的描述,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写作风格,A选项正确。现实主义的笔调往往冷静客观,与该段文字所展现的风格不符,B选项错误。现代主义的特点是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C选项排除。印象主义强调的是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D选项排除。 24.一战后,一位西方画家说:“我们正在寻求一种建立在根本法则之上的艺术,一种将治好时代的疯狂症的艺术。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秩序来恢复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平衡。”这表明了当时 A. 民众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B. 艺术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C. 西方社会面临精神危机 D. 两极世界格局濒临瓦解 【答案】C 【解析】19世纪以来的世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材料“需要一种新的秩序”表达了对理性的需求,故A项错误;材料“治好时代的疯狂症的艺术”反映了艺术关注社会现实的特性,不是当时所特有的现象,故B项错误;材料“我们正在寻求……一种治好时代的疯狂症的艺术”表明当时人们内心的失衡与危机,故C项正确;两极世界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5.20世纪美国好莱坞电影开始在全球攻城略地。2018年上映的《头号玩家》除了将VR所能构建的虚拟世界极致呈现的大制作外,精彩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塑造更是体现了美国文化的精髓。据此可知好莱坞电影 A. 科技主导电影事业发展走向 B. 有助于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 C. 运用科技手段渗透美国精神 D. 推动世界价值观的融合统一 【答案】C 【解析】根据 “除了……大制作外,精彩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塑造更是体现了美国文化的精髓”可知,好莱坞电影运用科技手段渗透美国精神,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强调科技“主导”,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好莱坞电影……美国文化精髓”并非分析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B项错误;材料重在分析美国电影的发展和特色,不是分析其影响,说好莱坞电影推动世界价值观的“融合统一”,不符合题意, D项错误。 第II卷(非选题) 二、材料解析题 26. 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传”。其中“东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材料二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1)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教”及“科学复兴’’的主要表现。为什么在三大发明的中国,未能将其“变成……手段,变成……杠杆。”? 【答案】(1)领域: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2分) 原因:古代中国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封建国家,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因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科学技术得到发展。(2分) (2)新教:路德教与加尔文教。(2分) 科学:哥白尼、伽俐略的天文学;牛顿的经典力学;达尔文的生物学成就(3分) 原因:小农经济阻碍了近代科学的产生、发展;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和其它国家经济交流;政治上君主专制日益腐败;实行文化专制主义。(4分) 【解析】 (1)领域: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看出其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原因:结合所学可从自然经济的影响,国家政策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 (2)新教:结合所学可知是路德教与加尔文教。科学:结合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成就从哥白尼、伽俐略的天文学;牛顿的经典力学;达尔文的生物学成就等方面回答。原因:结合所学从小农经济、国家政策、政治制度等角度进行分析概括。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困境,首先在于文化认同的两难。他们接受的教育是西方的,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他们不自觉地离开中国,却又对中国投注了全部的心力。第二个困境则是上层与下层间的困境。他们多是有钱人家的子弟,不懂得民间疾苦,心中虽想为百姓谋福利,却往往不知道民间百姓的需求为何。内外的间隔、上下的间隔,使得知识分子基本上处在内心扯裂的情况。他们急于改造中国,拉近中国与现代、百姓与上层的差距,又发现无法靠慢慢地改革来实现理想。这一百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可说是担起了超人的工作,但他们只有一双泥腿,泥腿撑不住铜头、铁臂。 ——摘编自许倬云《从历史看时代转移》 结合材料与所学近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改造中国”这一主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评分标准 一等:观点表述明确,史实运用合理充分,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表述清楚;二等:观点表述比较明确,史实运用比较合理充分,逻辑比较严密,论证比较充分,表述比较清楚;三等:观点表述基本明确,史实运用基本合理充分,逆辑基本严密,论证基本充分,表述基本清楚;四等:能够写出某一观点或未能表明观点,也末能运用史实予以论证,或论证存在史实错误,逻辑混乱,表述不清答题示例1:知识分子认识到改造中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晚清以来,伴随着列强入侵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改造中国迫在眉睫,虽然各派思想迥异,例如洋务派秉持“中体西用”,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力求民主共和,但通过“改造”中国来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是一致的。 (其他例证:实业救国:立宪派: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示例2:先进知识分子在改造中国历程中起到引领作用。 近代以来,知识分子对西方先进理论的接触和理解较之其余阶层具有明显优势,并积极的将这种优势投入到改造中国的浪潮中来。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将民主革命推向高潮;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成功。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先进知识分子往往引领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其他例证: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示例3:改造中国必须立足于具体国情。 在近代改造中国的过程中,知识分子往往掌握较为先进的理论,例如康有为、梁启超在清末主张君主立宪,孙中山力争实现民主共和,均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但无论是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未充分立足于中国国情,没有积极发动广大群众,最终导致革命失败。共产党在革命初期照搬俄国经验,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开展革命,导致革命活动屡遭重挫,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最终引引领中国人民走向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些案例充分说明,只有立足具体国情的改革,才有可能成功。 其他例证:洋务运动希冀单纯依靠学习西方技术改造中国:新文化运动中一些抹杀传统文化的倾向:学生若答无政府主义等课外知识,亦可酌情给分) 答题示例4:知识分子改造中国需要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 (参考答题示例3) 示例5: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是改造中国、复兴中国的正确出路。 (参考答题示例3,学生若从资本主义道路不适合中国的角度出发亦可。) 【解析】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首先通过材料“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困境,首先在于文化认同的两难”“他们急于改造中国,拉近中国与现代、百姓与上层的差距,又发现无法靠慢慢受地改革来实现理想”“这一百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可说是担起了超人的工作,但他们只有一双泥腿,泥腿撑不住铜头、铁臂”中分析概括出答案,然后结合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论证观点即可。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作为政府的教育总长,蔡元培在一次向参议院宣布政见的演说中,即主张男女教育平等,不应限制女子所享权利。受传统“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礼教的禁锢,男女同校在高等小学即无法实行,在大学更是不允许。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后,努力打破男女不同校惯例,在他的推动下,1920年春北大即准予9名女生入校旁听,自秋季起则开始正式招收女生。蔡元培还大力主张妇女应享有平等的参政权,1922年10月间,他就曾抗议北洋政府颁布的《治安警察条例》剥夺女子参政权,但未有结果。 ——摘编自赖朝霞《蔡元培与中国近代女权运动》(《文史知识》2004年第8期) 材料二 美国社会中早就形成阻止妇女参政的顽固传统,政党大佬们长期以来反对赋予妇女选举权。1897年,科罗拉多成为第一个赋予妇女选举权的州,到1914年,西部12个州也先后实行了类似改革。意识到改革的不可避免,国家层面的政党领袖开始改变立场,共和党在1916年的总统选举中支持赋予妇女选举权。随着一战期间从事工商业的妇女人数猛增,妇女地位和作用无法否认,改革变得不可抗拒且势在必行。1919年,国会批准了妇女选举权修正案,1920年8月,第19条修正案成为美国宪法的一部分。 ——摘编自陈其《美国历史中妇女》(《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年第3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的女权思想并加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期中国的女权运动与20世纪初期美国的女权运动在争取妇女参政权方面的不同结果,并说明其原因。 【答案】(1)思想:女子应享有平等的教育权;男女同校;妇女应享有平等的参政权。 评价:有利于打破封建礼教的思想禁锢;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女权运动(或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国教育、政治和文化的近代化进程。 (2)结果:美国妇女获得了参政权(选举权),并上升到法律层面,而中国妇女没有获得参政权。 原因:美国民主政治的日益完善有利于妇女争取参政权,而中国北洋军阀专制独裁剥夺妇女的参政权;启蒙思想宣扬平等自由观念,为美国妇女参政提供了理论武器,而中国妇女则深受封建礼教禁锢;一战时美国妇女地位提高,推动妇女参政权的改革,而当时中国妇女地位依然低下,不利于推动妇女参政权的改革。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一“主张男女教育平等,不应限制女子所享权利…… 努力打破男女不同校惯例……还大力主张妇女应享有平等的参政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女子应享有平等的教育权、男女同校、妇女应享有平等的参政权等方面概括蔡元培的女权思想。再从打破封建礼教的思想禁锢、推动中国近代女权运动、促进中国教育、政治和文化的近代化进程等方面加以简要评价。 (2)本题根据材料二“国家层面的政党领袖开始改变立场……随着一战期间从事工商业的妇女人数猛增,妇女地位和作用无法否认……1919年,国会批准了妇女选举权修正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美国妇女获得了参政权、中国妇女没有获得参政权等方面指出民国初期中国的女权运动与20世纪初期美国的女权运动在争取妇女参政权方面的不同结果。再从美国民主政治的日益完善、中国北洋军阀专制独裁、启蒙思想宣扬平等自由观念、中国妇女深受封建礼教禁锢、一战时美国妇女地位提高、中国妇女地位依然低下等方面说明其原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