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与酶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实验结果都是未知的 B. 低温能够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低温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C. 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时,不能用碘液进行鉴定 D.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将酶与底物溶液在室温下混合后置于不同温度下保温 ‎【答案】C ‎【解析】探究性实验的实验结果是未知的,验证性实验的实验结果是已知的,A项错误;低温能够降低酶的活性,但低温并没有破坏酶的空间结构,B项错误;碘液遇淀粉变蓝,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时,因碘液只能检测反应物淀粉的剩余量,不能检测蔗糖是否被分解,所以不能用碘液进行鉴定,C项正确;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自变量是温度,而酶具有高效性,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应将酶与底物溶液分别在相应的实验温度下保温后再混合,D项错误。‎ ‎2.下列有关细胞中能量代谢的某些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ATP由腺嘌呤、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团构成 B. 放能反应释放的能量绝大多数用于①过程 C.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细胞中最重要的吸能反应 D. 腺苷三磷酸是细胞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的纽带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图1表示ATP水解产生ADP的过程;图2中①表示ATP的合成,②表示ATP的水解,据此分析。‎ ‎【详解】A、ATP由腺嘌呤、核糖和磷酸基团构成,A错误;‎ B、放能反应释放的能量大多以热能形式散失,少数用于ATP的合成,即①过程,B错误;‎ C、光合作用是植物绿色细胞中最重要的吸能反应,注意选项中绿色植物细胞比如根细胞不发生光合作用,C错误;‎ D、ATP(腺苷三磷酸)不仅是细胞中放能反应和吸能反应的纽带,更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D正确。故选D。‎ ‎3.下列在生物体内发生的反应,错误的是( )‎ A. 蓝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B. 植物吸收无机盐时消耗ATP的反应式:‎ C. 酵母菌进行发酵的反应式:(酒精)+2CO2+能量 D. 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乳酸)+能量 ‎【答案】A ‎【解析】1、植物和蓝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细胞具有叶绿体,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而蓝藻属于原核生物,虽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但是细胞结构中没有叶绿体,只有叶绿素和藻蓝素。‎ ‎2、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其中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3、一般植物、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而动物、甜菜块根、马铃薯块茎和乳酸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详解】A、蓝藻属于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A错误;‎ B、植物细胞吸收无机盐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水解提供的能量,B正确;‎ C、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C正确;‎ D、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的是乳酸,D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蓝藻没有叶绿体;识记离子的吸收属于主动运输,而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识记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 ‎4.探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类型,某同学将实验材料和用具按下图安装好。以下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组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乙组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 B. 甲组为实验组,乙组也为实验组,两者构成对比实验 C. 乙组也可用来探究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D. 甲乙两组中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乙组浑浊程度更大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甲装置左侧与外界连通,故甲为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装置,而乙装置为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装置,据此分析。‎ ‎【详解】A、据分析可知,甲组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乙组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A错误;‎ B、在该实验中两组都是实验组,二者构成相互对照,是对比实验,B正确;‎ C、乙组中C瓶中澄清石灰水可鉴别是否有CO2产生,而乳酸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没有CO2,故乙组不能用于探究乳酸菌的无氧呼吸,C错误;‎ D、由于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且在相同时间内,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少,所以甲、乙两组中澄清的石灰水都变浑浊,甲组浑浊程度更大,D错误。故选B。‎ ‎5.在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对相关试剂的使用情况如下表所示(“+”表示使用,“-”表示未使用),其余操作均正常,他们所得的实验结果依次应为(  )‎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①③ C. ④②③① D. ③②①④‎ ‎【答案】B ‎【解析】1、丙酮的作用是提取色素;CaCO3能防止色素被破坏;SiO2使得研磨充分。收集到的色素滤液绿色过浅,可能原因如下:①未加二氧化硅,研磨不充分;②使用放置数天的菠菜叶,滤液中色素(叶绿素)太少,绿色过浅;③一次加入大量的95%的乙醇,提取浓度太低(正确做法:分次加入少量95%的乙醇提取色素);④未加碳酸钙或加入过少导致色素分子被破坏。‎ ‎2、色素带的分布:最上端:胡萝卜素(橙黄色),含量最少;其次:叶黄素(黄色),含量较少;次之:叶绿素A(蓝绿色),含量最多;最下端:叶绿素B(黄绿色),含量次之。‎ ‎【详解】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表格中各种试剂的作用,然后再分析每位同学所加的试剂。其中乙同学操作完全正确,其他同学与该同学进行对比,分析缺少的试剂并根据该试剂的作用分析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无水乙醇为提取剂,色素提取过程不需要水,若加入水会使色素提取液颜色变浅;SiO2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充分;CaCO3能保护叶绿素分子。甲同学由于没有加入提取剂无水乙醇,所以提取液中不会出现色素,色素分离的结果是②;乙同学操作正确,色素分离后得到的色素带有四条,与④情况相符;丙同学由于未加CaCO3,所以叶绿素含量减少,所得到的色素带中两条叶绿素带比正常的色素带要窄,对应①;丁同学由于未加SiO2,导致叶片研磨不充分,最终导致各种色素的含量均减少,对应③。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的原理和实验中各种试剂的作用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该题的重点。要求学生识记CaCO3、SiO2以及无水乙醇的作用和实验结果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6.如图表示某绿色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a、b、c、d时,CO2的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 A. 氧浓度为a时,最适于贮藏该植物器官 B. 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5倍 C. 氧浓度为c时,无氧呼吸最弱 D. 氧浓度为d时,无氧呼吸的强度与有氧呼吸相等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氧气浓度为a时,氧气吸收量为0,则植物体只进行无氧呼吸;在氧气浓度为b和c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大于氧气的吸收量,植物体既进行呼吸作用,也进行光合作用;在氧气浓度为d时,氧气的吸收量等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植物体只进行有氧呼吸。‎ ‎【详解】氧浓度为a时,植物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不是最适于贮藏该植物器官的氧气浓度,A错误;氧浓度为b时,氧气的吸收量为3,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为8,根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可得,有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为3,消耗的葡萄糖量为0.5;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为5,消耗的葡萄糖量为2.5,则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5倍,B正确;氧浓度为c时,释放二氧化碳的量最少,并不是无氧呼吸最弱,C错误;氧浓度为d时,植物体只进行有氧呼吸,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以及两种呼吸方式的判断依据,再根据题意作答。‎ ‎7.判定从植物体榨出的某黄色液体是否含有脂肪,在“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实验”判定酵母菌酒精发酵是否彻底,判定淀粉是否充分水解成麦芽糖,最好依次选择试剂( )‎ ‎①苏丹Ⅲ ②苏丹Ⅳ ③Ca(OH)2 ④重铬酸钾溶液 ⑤碘液 ⑥斐林试剂 A. ①④⑥ B. ②④⑥ C. ②④⑥ D. ②⑥⑤‎ ‎【答案】D ‎【解析】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详解】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因此检测从植物体榨出的黄色液体是否含有脂肪,可选用苏丹Ⅳ,不选苏丹Ⅲ是因为被检查液体是黄色,以避免颜色干扰,故选即②;判断酒精发酵是否彻底可以检测葡糖糖有无剩余,检测葡糖糖应使用斐林试剂检测,即⑥;判定淀粉是否充分水解成麦芽糖可检测淀粉是否有剩余,可选择碘液,即⑤;故最好依次选择试剂是②⑥⑤,D正确。故选D。‎ ‎8. 某一动物组织,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的比为1∶3,则该组织消耗的氧气量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之比是 A. 1∶1 B. 2∶1 C. 3∶1 D. 1∶2‎ ‎【答案】A ‎【解析】由于动物组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消耗氧气,也不释放二氧化碳,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消耗的氧气的量相等,因此不论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之比是多少,动物组织消耗的O2量与产生的CO2量之比始终是1:1,故选A。‎ ‎9.将A、B两种物质混合,T1时加入酶C。如图为最适温度下A、B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酶C降低了A生成B这一反应的活化能 B. 该体系中酶促反应速率先快后慢 C. T2后B增加缓慢是酶活性降低导致的 D. 适当降低反应温度,T2值增大 ‎【答案】C ‎【解析】T1时加入酶C,A物质浓度降低,B物质浓度增加,说明酶C催化A物质生成B物质,而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正确;题图显示:该体系中酶促反应速率先快后慢,B正确;T2后B增加缓慢是A物质含量减少导致,C错误;曲线是在最适温度下绘制的,因此适当降低反应温度,反应速率减慢,T2值增大,D正确。‎ ‎10.下列过程需ATP水解提供能量的是( )‎ A 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 B. 葡萄糖主动运输进入肠上皮细胞 C. 光反应阶段中水在光下分解 D. 乳酸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答案】B ‎【解析】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各项生命活动,ATP水解常与吸能反应相联系。‎ ‎【详解】A、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生成麦芽糖的过程是分解代谢,该过程释放能量,不需ATP水解供能,A错误; ‎ B、葡萄糖主动运输进入肠上皮细胞需要消耗能量,能量来自于ATP水解,B正确;‎ C、光反应阶段中水在光下分解伴随着ATP的合成,C错误;‎ D、乳酸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生成乳酸,不需要ATP水解供能,D错误。‎ 故选B。‎ ‎11.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时,在连通CO2和O2传感器的100mL锥形瓶中,加入40mL活化酵母菌和60mL葡萄糖培养液,密封后在最适温度下培养。培养液中O2和CO2相对含量变化见下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t1→t2,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 B. t3时,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速率比t1时慢 C. 若降低‎10℃‎培养,O2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会延长 D. 实验后的培养液滤液加入适量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后变成灰绿色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 0~t1时间内,O2含量快速下降,说明此阶段存在强烈的有氧呼吸;在t1~t2时刻,氧气的减少速率越来越慢,说明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t2~t3时刻,氧气的减少速率非常慢,说明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强度非常低;t3时刻之后,培养液中氧气的含量不再发生变化,说明酵母菌不再进行有氧呼吸,此时只进行无氧呼吸。‎ ‎【详解】A、t1~t2时间内,O2含量下降变缓,说明酵母菌有氧呼吸减弱,无氧呼吸增强,A正确;‎ B、t3时刻,培养液中氧气的含量不再发生变化,说明酵母菌基本不再进行有氧呼吸,此时主要进行无氧呼吸,t1和t3产生CO2的速率相同,根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可知,产生相同的CO2时,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3倍,因此t3时溶液中消耗葡萄糖的速率比t1时快,B错误;‎ C、图示是最适温度下测得的,此时酶的活性最高,反应速率最快,因此若降低温度,氧气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时所需要的时间会变长,C正确;‎ D、据图可知,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会产生酒精,酒精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后变成灰绿色,D正确。故选B。‎ ‎12.图示为酒精发酵的实验装置,滴管下部装有酵母菌与苹果汁的混合液,试管中装满水。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试管中装满水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 试管中装满水为实验装置提供无氧环境 C. 若混合液通入空气,则酒精发酵会受到抑制 D. 实验过程中丙酮酸被氧化分解产生酒精和CO2‎ ‎【答案】D ‎【解析】在有氧存在时,无氧呼吸受到抑制。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做发酵,产生酒精的叫做酒精发酵。对于酵母菌而言,酒精发酵的过程可以概括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并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在相应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CO2。‎ ‎【详解】A、酒精发酵的产物是酒精和CO2,试管中装满水有利于观察CO2的产生,A正确;‎ B、试管中加水的目的是排出空气,为实验装置提供无氧环境,B正确;‎ C、酒精发酵是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若混合液通入空气,则酒精发酵会受到抑制,C正确;‎ D、实验过程中葡萄糖被氧化分解产生酒精和CO2,丙酮酸被还原为酒精和二氧化碳,D错误。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发酵及酒精发酵的内涵、无氧呼吸的过程等相关知识,据此,从题意和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判断各选项。‎ ‎13.离体的叶绿体在光照下进行稳定光合作用时,如果突然停止光照,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化合物与C5化合物相对含量的变化是 A. C3增多,C5增多 B. C3增多,C5减少 C. C3减少,C5增多 D. C3减少,C5减少 ‎【答案】B ‎【解析】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变,光照由强变弱时:光照强度的改变,直接影响光反应.光照由强变弱,在光反应中[H]和ATP的生成量减少。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是:光反应为暗反应供氢、供能还原C3,导致C3化合物的还原反应减弱,则这个反应的反应物C3化合物消耗减少,剩余的相对增多;生成物C5和(CH2O)生成量减少,所以[H]的含量减少、ATP的含量减少、C3的含量增多、C5的含量减少、(CH2O)的含量减少。‎ ‎【详解】离体的叶绿体在光照下进行稳定光合作用时,如果突然中断光照,光反应停止,导致[H]和ATP减少,C3化合物的消耗减少,C3化合物的剩余量增多;C5化合物消耗量不变,但是生成量减少,所以总量减少。故选B。‎ ‎14.下列实验中,科学家在研究中没有使用同位素标记法的是( )‎ A. 科学家对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的研究 B. 恩格尔曼证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C. 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D. 卡尔文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答案】B ‎【解析】恩格尔曼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由此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详解】A、科学家用3H标记的亮氨酸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和分泌的过程,A错误;‎ B、恩格尔曼证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是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的不同部位,没有用同位素标记法,B正确;‎ C、鲁宾和卡门利用氧的同位素分别标记二氧化碳和水中的O,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C错误;‎ D、卡尔文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即14CO2→‎14C3→(14CH2O),D错误。故选B。‎ ‎15.受病原菌惑染后,特异的蛋白水解酶被激活,从而诱导植物细胞死亡,同时病原菌被消灭。激活蛋白水解酶有两条途径:①由钙离子进入细胞后启动;②由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参与细胞呼吸的细胞色素c含量增加启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蛋白水解酶能使磷酸二酯键断开 B. 钙离子通过自由扩散进入植物细胞 C. 细胞色素c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有关 D. 该植物叶肉细胞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在类囊体薄膜和叶绿体基质中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细胞色素c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参与细胞呼吸,而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据此分析。‎ ‎【详解】A、蛋白水解酶能使蛋白质肽键断开,生成氨基酸,A错误;‎ B、无机盐离子一般是主动运输进出细胞,钙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进入植物细胞,B错误;‎ C、细胞色素c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促进[H]和O2结合生成水,C错误;‎ D、在叶绿体基质中分布着由类囊体垛叠形成的基粒,类囊体膜上分布着与光反应有关的色素和酶,是光反应的场所,叶绿体的基质中含有由暗反应有关的酶,是暗反应的场所,D正确。故选D。‎ ‎16.在一定浓度CO2和适当温度条件下,测定植物叶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作用速率,光照强度与该植物叶片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及CO2的转移方向如图所示,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在图中a点,该植物叶肉细胞内能够产生ATP的部位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B. 曲线中b点所代表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图丁对应 C. 曲线中c点所代表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图丙对应 D. 曲线中a点所代表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图乙对应 ‎【答案】D ‎【解析】图甲中线粒体产生的CO2一部分进入叶绿体,一部分释放到细胞外,说明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乙中线粒体产生的CO2全部释放到细胞外,说明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丙图线粒体产生的CO2正好被叶绿体吸收,说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丁图中叶绿体吸收的CO2来自线粒体和细胞外,说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曲线图描述的是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曲线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速率增强,超过一定强度后,随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强,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是光的补偿点,此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c点是光的饱和点。‎ ‎【详解】A、在图中a点所示条件下,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此时该植物叶肉细胞内能够产生ATP的部位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A错误;‎ B、b点是光的补偿点,此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对应图丙,B错误;‎ C、c点是光的饱和点,此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对应图丁,C错误;‎ D、曲线中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此时光合作用为0,与图乙对应,D正确。故选D。‎ ‎17.红叶杨由绿叶杨芽变后选育形成,其叶绿体基粒类囊体减少,光合速率减小,液泡中花青素含量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红叶杨的叶肉细胞不能用来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 B. 两种杨树叶绿体基粒类囊体的差异可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 C. 两种杨树叶光合速率可通过“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作比较 D. 红叶杨细胞中花青素绝对含量可通过“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测定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红叶杨本身叶绿体中基粒类囊体减少,与绿叶杨相比,其光合速率减小,且红叶杨液泡中花青素含量增加,液泡含花青素,所以液泡呈紫色,有利于在质壁分离实验中现象的观察。‎ ‎【详解】A、红叶杨的叶肉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且液泡中含有花青素,能用来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A错误;‎ B、叶绿体基粒类囊体由生物膜构成,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到,B错误;‎ C、由题干信息可知,红叶杨与绿叶杨相比,其光合速率减小,要使红叶杨和绿叶杨的光合作用强度相等,红叶杨需要更强的光照,因此,两种杨树叶光合速率可通过“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作比较,C正确;‎ D、质壁分离实验可用于检测植物细胞细胞液浓度的大小,因此红叶杨细胞中花青素的相对含量可通过“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测定,但若要测定花青素的绝对含量,还需要进一步实验,D错误。故选C。‎ ‎18.叶绿体中的色素为脂溶性,液泡中紫红色的花青苷为水溶性。以月季成熟的紫红色叶片为材料,下列实验无法达到目的的是( )‎ A. 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B. 用水做层析液观察花青苷的色素带 C. 用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探究细胞的失水与吸水 D. 用无水乙醇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会出现四条色带 ‎【答案】D ‎【解析】叶绿体中的色素不溶于水,易溶于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用无水乙醇等提取色素;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分子量小的溶解度高,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故可用层析液分离色素。‎ ‎【详解】A、叶绿体中的色素是脂溶性有机物,易溶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中,故可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A正确;‎ B、液泡中紫红色的花青苷为水溶性,因此可用水做层析液来观察花青苷的色素带,B正确;‎ C、月季成熟的紫红色叶片含有大的中央液泡,而且具有色素,因此可用于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探究细胞的失水与吸水,C正确;‎ D、利用无水乙醇可提取色素,而分离色素用层析液,D错误。故选D。‎ ‎19.把盆栽的杜鹃花放在密封的暗室里,供给18O2,使之进行细胞呼吸。过一段时间后,将此花从暗室取出移至阳光下。较长一段时间后,下列哪些物质中可能含有18O2‎ ‎①植物体的水分子中 ②植物周围空气的CO2分子中 ③植物体内的淀粉中 A. ①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①18O2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与还原氢反应生成水,因此植物体的水分子中可能含有放射性,①正确;‎ ‎②18O2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与还原氢反应生成水,水分子中含有放射性,含有放射性的水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与丙酮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放射性氧会进入二氧化碳中,②正确;‎ ‎③将此花从暗室取出移至阳光下,含有放射性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进入有机物淀粉中,因此淀粉也可能含有放射性,③正确。故选D。‎ ‎20.某突变型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约为野生型的一半,但固定CO2酶的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下图显示两者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CO2吸收速率。叙述错误的是(  )‎ A. 光照强度低于P时,突变型的光反应强度低于野生型 B. 光照强度高于P时,突变型的暗反应强度高于野生型 C. 光照强度低于P时,限制突变型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 D. 光照强度高于P时,限制突变型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CO2浓度 ‎【答案】D ‎【解析】突变型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低于野生型,光照强度低于P时,对光照的吸收能力低于野生型,则光反应强度低于野生型,A正确;突变型水稻叶片固定CO2酶的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光照强度高于P时,突变型的CO2吸收速率大于野生型,则暗反应强度高于野生型,B正确;光照强度低于P时,由于突变型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低,则限制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C正确;光照强度高于P时,由于突变型水稻叶片固定CO2酶的活性高,则限制因素是除CO2浓度外的其它因素,D错误。‎ ‎【考点定位】光合作用,光照强度,CO2浓度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突变型水稻叶片有两个特点:叶绿素含量低,而固定CO2酶的活性高,图中P点是个转折点,P点前光照强度低,突变型光合速率低,P点后光照强度高,突变光合速率高,需正确分析其原因。‎ ‎21.图曲线中,有M、N、O、Q四个点,对它们含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 )‎ A. M点时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 B. O点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 C. N点时植物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 D. Q点时温度是影响光合速率主要因素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图中M点时光照强度为0,此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O点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Q点之后,光合速率均不再增加,说明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不再是光照强度。‎ ‎【详解】A、M点时,光照强度为0,此时植物叶肉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A正确;‎ B、O点时,净光合速率为0,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强度相等,B正确;‎ C、N点净光合速率小于0,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强度相等,C正确;‎ D、Q点时,对比三条曲线可知,在高CO2浓度下光合速率明显提高,因此CO2浓度是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D。‎ ‎22.在叶肉细胞中,的固定和产生场所分别是( )‎ ‎①叶绿体基质 ②类囊体薄膜 ③线粒体基质 ④线粒体内膜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CO2在细胞内产生的场所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线粒体基质中,CO2固定场所是光合作用场所中的暗反应的叶绿体基质中,所以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 考点: 考查CO2产生和利用场所。‎ 点评: 细胞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CO2,光合作用暗反应消耗CO2。‎ ‎23.某科学家用含‎14C的二氧化碳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碳原子转移途径,能正确表示碳原子转移途径是( )‎ A. CO2→叶绿素→ADP B. CO2→三碳化合物→葡萄糖 C. CO2→酒精→葡萄糖 D. CO2→叶绿素→ATP ‎【答案】B ‎【解析】CO2进入叶绿体后,先被五碳化合物固定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被氢还原后生成葡萄糖,因此,碳的转移途径应是CO2→C3→葡萄糖。‎ ‎【详解】卡尔文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即14CO2→‎14C3→(14CH2O),B正确。故选B。‎ ‎24. 下列有关叶绿体及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破坏叶绿体外膜后,O2不能产生 B. 植物生长过程中,叶绿体内各种色素的比例保持不变 C. 与夏季相比,植物在冬季光合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光照时间缩短 D. 离体的叶绿体质中添加ATP、NADPH和CO2后,可完成暗反应 ‎【答案】D ‎【解析】A、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因此破坏叶绿体外膜,不影响O2 的产生,A错误;‎ B、植物生长过程中, NADPH 叶绿体中色素的比例会随植物生长期、光照、温度等的变化而变化,B错误;‎ C、与夏季相比,植物在冬季叶绿体中色素的比例会随植物生长期、光照、温度等的变化而变化;与夏季相比,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温度降低和光照减弱,C错误;‎ D、离体的叶绿体基质中含有与暗反应有关的酶,获得ATP、NADPH和CO2后,可完成暗反应,D 正确。故选D。‎ ‎25. 提取光合色素,进行纸层析分离,对该实验中各种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 未见色素带,说明材料可能为黄化叶片 B. 色素始终在滤纸上,因为色素不溶于层析液 C. 提取液呈绿色是由于含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 D. 胡萝卜素处于滤纸最前方,是因为其在提取液中的溶解度最高 ‎【答案】C ‎【解析】A.黄化叶片叶绿素含量少但是叶黄素含量高应有色素带A错误; B.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分子量小的溶解度高,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所以用层析法来分离四种色素。B错误; C.叶绿素呈绿色使提取液呈绿色。C正确; D.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高,D错误。‎ ‎26.如图示绿色植物体内某些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A、B、C分别表示不同的代谢过程。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 水参与C中第二阶段的反应 B. B在叶绿体囊状结构上进行 C. A中产生的O2,参与C的第二阶段 D. X代表的物质从叶绿体的基质移向叶绿体的囊状结构 ‎【答案】A ‎【解析】据图分析,A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B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C是有氧呼吸过程,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图中X表示ATP。‎ ‎【详解】A、C表示有氧呼吸,水参与C代谢过程中第二阶段的反应,A正确;‎ B、B表示暗反应阶段,该过程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B错误;‎ C、光反应产生的氧气被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利用,与[H]结合形成水,C错误;‎ D、X是ATP,是光反应的产物,被暗反应利用,因此X从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移向叶绿体基质,D错误。故选A。‎ ‎27.如图表示甲、乙两种植物CO2释放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光照强度为c时,甲、乙两种植物固定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 B. 光照强度为b1时,甲植物叶肉细胞不发生呼吸作用 C. 图中曲线表明,乙植物的光饱和点是e点 D. 甲、乙两种植物中适宜在弱光环境中生长的是乙植物 ‎【答案】D ‎【解析】图中光照强度为0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据图可知甲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高;b1与b2点分别是甲、乙植物的光补偿点,此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曲线d点对应的光照强度是乙植物的光饱和点,超过此光照强度乙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说明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制因素。‎ ‎【详解】A、光照强度为c时,甲、乙两种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即净光合速率相等,由于甲植物的呼吸速率大,因此甲固定的二氧化碳量多,A错误;‎ B、光照强度为b1时,甲植物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此时叶肉细胞中既发生光合作用,也发生呼吸作用,B错误;‎ C、乙植物的光饱和点是b1,而d点是最大光合速率,C错误;‎ D、乙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较低,所以适宜在弱光环境中生长,D正确。故选D。‎ ‎28.如图两曲线分别表示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C02的吸收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情况。当光照强度为C时,两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速率分别为al、bl,两植物有机物合成速率分别为a2、b2,结果是 A. al=bl;a2>b2 B. al=bl;a2<b2 C. al>bl;a2>b2 D. al<bl;a2=b2‎ ‎【答案】A ‎【解析】图中看出,当光照强度为c时,A、B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相等,因此两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速率相等,即al=bl;而当光照强度为0时,a植物的呼吸作用速率高于b植物,根据真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因此有机物合成速率a2>b2,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图中曲线图的含义,明确两者相交代表净光合速率相等,而呼吸速率不相等,因此光合速率也不相等。‎ ‎29.图表示某植物生长与温度的关系,由图可知正确的是( )‎ A. 若处于恒定温度温室内,当室温低于‎12.5 ℃‎时,植物将停止生长 B. 昼温为‎25 ℃‎时,植物生长最快的夜间温度是‎15 ℃‎ C. 昼夜温度均为‎25 ℃‎时,该植物利用的CO2量与昼温‎25 ℃‎夜温‎10 ℃‎时相等 D. 夜间温度为‎5 ℃‎时,一昼夜该植物没有有机物积累 ‎【答案】B ‎【解析】分析表格,横坐标是夜间温度,纵坐标是一日干物质增长量,即有机物积累量;昼夜恒温时,随着温度增加,一日干物质增长量也增加;昼温‎25℃‎时,随着温度增加,一日干物质增长量先增加、后减少,在‎15℃‎时,一日干物质增长量最大;另外需要注意有机物的积累量=总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 ‎【详解】A、据图可知,若处于恒定温度温室内,当室温低于‎5℃‎时,植物一天中没有有机物积累,将停止生长,A错误;‎ B、当昼温‎25℃‎时,该植物在夜温‎15℃‎时一天中干物质增长量最大,因此生长最快,B正确;‎ C、由图中曲线可知,昼夜恒温为‎25℃‎时该植物一天中干物质积累量与昼温‎25℃‎夜温、‎10℃‎时相等,但由于温度不同,一天中的呼吸作用消耗量不同,因此一天中的有机物合成量不同,即CO2的利用量不同,C错误;‎ D、夜间温度为‎5℃‎时,在昼夜恒温条件下一昼夜该植物没有有机物积累,但在昼温为‎25℃‎条件下,一昼夜该植物有机物积累不为0,D错误。故选B。‎ ‎30.下列各项应用中,主要是利用细胞呼吸原理的是 ‎①手指受伤时,选择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 ‎②稻田定期排水有利根的生长 ‎③利用葡萄、粮食和酵母菌制酒 ‎④大棚种植用无色透明薄膜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①是利用细胞呼吸原理抑制细菌的无氧呼吸;‎ ‎②是促进根细胞的有氧呼吸;③是通过控制通气进行相应的呼吸类型来制酒;‎ ‎④利用的是光合作用原理。综上分析,利用细胞呼吸原理的是①②③。故选A。‎ ‎31.生长旺盛的叶片,剪成‎5mm见方的小块,抽去叶内气体,做下列处理(如下图所示),这4个处理中,沉入底部的叶片小块最先浮起的是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包括:光合作用需要水和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水和二氧化碳会影响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需要在光照的条件下进行,光照的强弱也会影响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需要酶的催化,酶的活性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故温度也会影响光合作用。‎ ‎【详解】A、‎25℃‎时,温度适宜,有光照,但水为“煮沸过的自来水”,其中二氧化碳含量少,所以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少,叶片上浮慢,A错误;‎ B、在‎0℃‎的条件下酶的活性很低,在光照条件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很少,叶片浮起很慢,B错误; ‎ C、‎25℃‎时,温度适宜,在光照条件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叶片最先浮起,C正确;‎ D、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产生氧气,叶片小块不能浮起,D错误。故选C。‎ ‎【点睛】叶片下沉是由于抽去叶内气体,叶片上浮是由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32.将某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他实验条件都是理想的),实验以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数据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昼夜不停地光照,在‎35℃‎时该植物能够生长 B. 昼夜不停地光照,在‎25℃‎时该植物O2释放量最多 C. 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在‎2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D. 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在‎3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是‎10℃‎时的2倍 ‎【答案】D ‎【解析】根据植物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图中光照下吸收CO2的量是净光合作用速率,黑暗下释放的CO2的量为呼吸作用消耗速率,据此分析。‎ ‎【详解】A、表中光照下吸收CO2量表示净光合速率,黑暗中释放CO2量表示呼吸作用强度,温度在‎35℃‎时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3.00mg/h,因此昼夜不停地光照植物能生长,A正确;‎ B、昼夜不停地光照,在‎25℃‎时光照下吸收CO2的量,即净光合速率最大,而O2释放量为净光合速率,故此时该植物O2释放量最多,B正确;‎ C、有机物积累量=光照下积累的有机物量−黑暗下消耗的有机物量,每天光照12小时,黑暗12小时,在‎20℃‎时该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量最大,C正确;‎ D、每天光照12小时,‎10℃‎时积累的有机的量是(1.75−0.75)×12=12(mg),‎30℃‎时积累的有机物量是(3.50−3.00)×12=6(mg),所以‎1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是‎30℃‎时的2倍,D错误。故选D。‎ ‎33. 如图表示某高等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过程消耗的ATP来自1、3、4、5过程产生的ATP B. 1、2过程在叶绿体中,3、4、5过程在线粒体中进行 C. 1过程产生的[H]参与2过程,3和4过程产生的[H]与氧结合产生水 D. 高等植物所有的细胞都可以进行1、2、3、4、5过程 ‎【答案】C ‎【解析】1为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2为暗反应阶段;3、4、5代表有氧呼吸三个阶段。‎ ‎【详解】A、2过程消耗的ATP来自1过程产生的ATP,A错误。‎ B、1、2过程在叶绿体中,3在细胞质基质中,4、5过程在线粒体中进行,B错误;‎ C、1过程产生的[H]参与2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3和4过程产生的[H]与氧结合产生水,C正确;‎ D、只有绿色植物细胞可以进行1、2、3、4、5过程,D错误。故选C。‎ ‎34.将一植株放在密闭玻璃罩内,置于室外一昼夜,获得有关CO2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说法错误的是( ) ‎ A. 图甲中的F点对应图乙中的g点 B. 图甲中的光合作用开始于C点之前,结束于F点之后 C. 到达图乙中的d点时,玻璃罩内的CO2浓度最高 D. 经过这一昼夜之后,植物体的有机物含量会增加 ‎【答案】A ‎【解析】甲图中,玻璃罩内CO2浓度上升表示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或无光合作用,CO2浓度下降时,表示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C点时玻璃钟罩内CO2浓度最高,此时净光合速率为0;F点玻璃钟罩内CO2浓度最低,此时净光合速率为0;乙图中,纵坐标为植物吸收或释放CO2的速率,表示净光合作用,纵坐标大于0‎ 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纵坐标小于等于零时,表示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或无光合作用,故乙图中d、h点时净光合速率为0。‎ ‎【详解】A、图甲中的F点对应图乙中的h点,此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之后玻璃罩内的CO2浓度增加,A错误;‎ B、图甲中的光合作用开始于C点之前,结束于F点之后C点时玻璃钟罩内CO2浓度最高, F点玻璃钟罩内CO2浓度最低,两点都表示净光合速率为0;C~F段玻璃罩内CO2浓度持续减少,说明光合作用速率大细胞呼吸速率,所以光合作用开始于C点之前,结束于F点之后,B正确;‎ C、d点之前一直释放CO2,该点之后吸收CO2,所以到达图乙中的d点时,玻璃罩内的CO2浓度最高,C正确;‎ D、比较图甲中A点和G点,G点的CO2浓度低于A点,说明经过一昼夜CO2净吸收,用于合成有机物,因此经过这一昼夜之后,植物体的有机物含量会增加,D正确。故选A。‎ ‎35. 将某种绿色植物的叶片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其在‎10 ℃‎、‎20 ℃‎的温度条件下,分别置于5 klx、10 klx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结果如图。据图所做的推测中,正确的是( )‎ A. 该叶片在‎20℃‎、10 klx的光强度下,每小时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约是8.25 mg B. 该叶片在5 klx光强度下,‎10℃‎时积累的有机物比‎20℃‎时的少 C. 该叶片在‎10℃‎、5 klx的光强度下,每小时光合作用所产生的O2量是3 mg D. 通过实验可知,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与温度和光强度均成正比 ‎【答案】A ‎【解析】A、叶片在‎20 ℃‎、10 klx时,每小时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是(10+2)/2×(44/32)=8.25 (mg),A正确; B、在5 klx光强度下,‎10 ℃‎时积累的有机物比‎20 ℃‎时的多,B错误; C、在‎10 ℃‎、5 klx的光强度下每小时光合作用所产生的O2量是(6+1)/2=3.5 (mg),C错误; D、净光合速率与植物细胞的呼吸速率和光合速率有关,仅就图中曲线而言,不能得出净光合速率与温度和光强度的关系,D错误。故选A。‎ 二、非选择题 ‎36.如图左侧为叶肉细胞中相应的生理活动过程,右侧为叶绿体结构示意图。 ‎ ‎(1)在 ②、③两处所发生的反应分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上图左侧所示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在乙细胞器中产生的CO2供给甲利用需要经过_____层生物膜。‎ ‎(3)甲、乙两种细胞器都是重要的“能量转换器”,在乙细胞器中释放能量最多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第_____________阶段。‎ ‎(4)图中甲、乙两种结构的膜面积都很大,其中甲增加膜面积是通过___________。 ‎ ‎(5)大部分高等植物在缺氧情况下,植物的细胞呼吸的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光反应和暗反应(也称为碳反应) 4 三 许多个囊状结构堆叠而成基粒 酒精和CO2‎ ‎【解析】据图分析,图中甲为叶绿体,乙为线粒体,物质A为丙酮酸;右侧为叶绿体结构示意图,其中①为叶绿体外膜,②为基粒,③为叶绿体基质,据此分析。‎ ‎【详解】(1)②、③分别表示基粒和叶绿体基质,两处所发生的反应分别称为光反应和暗反应。‎ ‎(2)在上图左侧所示植物的叶肉细胞中,甲为叶绿体,乙为线粒体,线粒体产生CO2的场所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中CO2供给叶绿体利用需要经过2层线粒体膜,2层叶绿体膜,共4层生物膜。‎ ‎(3)乙为线粒体,在线粒体中释放能量最多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4)甲为叶绿体,叶绿体通过类囊体膜堆叠形成基粒的方式增加膜面积。 ‎ ‎(5)大部分高等植物在缺氧情况下进行无氧呼吸,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CO2。‎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器结构,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关键能够仔细比较分析图中结构,意在考查识图能力、理解能力。‎ ‎37.如图表示生物体内呼吸作用的过程,图中a-d表示某种物质,①—⑤表示相关生理过程,据图回答: ‎ ‎(1)①—⑤过程,能在人体细胞中进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b、c、d物质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真核生物体内物质c生成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有氧呼吸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②③⑤ 水 水 二氧化碳 线粒体内膜 ‎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图中①④是产生酒精和CO2的无氧呼吸,①⑤是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①②③是有氧呼吸,其中a表示丙酮酸,b、c表示H2O,d表示CO2。‎ ‎【详解】(1)人体细胞进行的呼吸方式是有氧呼吸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人体无氧呼吸不形成酒精,故无有④过程,因此能在人体细胞中进行的包括图中①②③⑤过程。‎ ‎(2)据分析可知,图中b、c、d物质分别表示H2O、H2O、CO2。‎ ‎(3)真核生物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体内物质c即H2O的生成场所是线粒体内膜。‎ ‎(4)有氧呼吸的反应式为:。‎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对于细胞呼吸方式的理解掌握和综合应用是解题的关键,学生可先从题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然后结合题意梳理所学相关知识,对各小题进行分析作答。‎ ‎38.如图是测定发芽种子的细胞呼吸类型所用的装置(假设呼吸底物只有葡萄糖且不考虑实验过程中生物代谢产热的影响),装置一、二中分别放入等量的发芽种子,装置三中为等量的煮熟种子。其中装置一、二分别处于有氧和无氧条件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一刻度管中的着色液滴应向_________________方向移动。‎ ‎(2)装置二刻度管中的着色液滴应向_________________方向移动。‎ ‎(3)装置三设置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装置一着色液滴移动距离为‎10 cm,装置二着色液滴移动距离为‎12 cm,装置三右移‎2 cm,则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相对比值为______________。‎ ‎(5)若将种子换成植物叶片进行实验,则三组装置还需进行________________处理。‎ ‎(6)若将三个装置中的种子换成一定量的乳酸菌培养液,则三个装置中着色液滴的移动方向将_____(相同/不相同)。‎ ‎【答案】左 右 进行对照,排除环境因素的影响 2∶5 遮光 相同 ‎【解析】植物的种子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总反应式:;‎ 无氧呼吸的反应式:;‎ 分析实验装置:装置1中发芽种子呼吸产生的CO2被氢氧化钠吸收,细胞呼吸消耗O2使装置中气压下降,有色液滴左移,左移的距离代表O2的吸收量;装置2没有氢氧化钠溶液,由于细胞有氧呼吸产生CO2与吸收的O2相等,不会引起气体量的变化,但是无氧呼吸不消耗O2,只释放CO2,因此装置2中气体量的变化可表示无氧呼吸释放的CO2,因此液滴移动的距离是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装置3内加入煮熟的种子,用于矫正物理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详解】(1)装置1处于有氧条件下,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在有氧呼吸过程中,消耗的O2:产生的CO2=6:6,即气体总量不变,由于装置1中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装置中的CO2,故装置1中气体总量减少,液滴左移。‎ ‎(2)根据题意,装置2处于无氧条件下,种子只进行无氧呼吸,但是无氧呼吸不消耗O2,只释放CO2,因此装置2中气体量的变化可表示无氧呼吸释放的CO2量,由于装置2中的蒸馏水不吸收CO2,故装置2中气体总量增加,液滴右移。‎ ‎(3)装置3中是煮熟的种子,煮熟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因此设置的目的是进行对照,排除环境因素的影响。‎ ‎(4)由题意知,装置1左移‎10cm,装置2右移‎12cm,装置3右移‎2cm,因此装置1中O2的消耗量实质是‎12cm,装置2无氧呼吸产生CO2为12-2=‎10cm,由于有氧呼吸过程中消耗1mol葡萄糖吸收6mol O2,释放6mol CO2,无氧呼吸过程消耗1mol葡萄糖产生2mol CO2,因此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相对比值(12÷6):(10÷2)=2:5。‎ ‎(5)若将种子换成植物叶片进行实验,为了矫正物理因素对呼吸实验的影响,需要排除叶片本身光合作用的影响,则三组装置还需进行遮光处理。‎ ‎(6)由于乳酸菌是厌氧菌,只能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和能量,故装置中的氢氧化钠和蒸馏水都不会产生影响,考虑到物理因素对装置的影响,三个装置中着色液滴的移动方向将相同。‎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能从题目所给的信息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和判断并获取正确结论,解答本题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和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