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3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ww.ks5u.com 江苏省淮阴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组物质中,由相同种类元素组成的是 A. 胆固醇、脂肪酸、磷脂 B. 淀粉、半乳糖、糖原 C. 氨基酸、核苷酸、丙酮酸 D. 叶绿素、血红蛋白、脂肪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 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 (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磷脂)还含有N、P; (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详解】A、胆固醇和脂肪酸的元素组成有C、H、O,磷脂是C、H、O、N、P,A错误; B、淀粉、半乳糖和糖原都属于糖类,元素组成都是C、H、O,B正确; C、氨基酸元素组成C、H、O、N,核苷酸元素组成C、H、O、N、P,丙酮酸元素组成,C、H、O,C错误; D、叶绿素元素组成C、H、O、N、Mg,血红蛋白元素组成C、H、O、N、Fe,脂肪酶元素组成C、H、O、N,D错误。 故选B。 【点睛】特殊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叶绿素元素组成C、H、O、N、Mg,血红蛋白元素组成C、H、O、N、Fe。 2.蓝藻和水稻在细胞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 A. 有无细胞膜 B. 有无细胞质 C. 有无核膜 D. 有无细胞壁 【答案】C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蓝藻是原核细胞,水稻是真核植物细胞,故二者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壁,真、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故选C。 【点睛】真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3.下列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结合水主要作为细胞内化学反应的底物 B. 自由水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含量较高 C. 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D. 血液中Ca2+含量过低易引起肌肉抽搐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自由水:细胞中绝大部分以自由水形式存在的,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其主要功能: 细胞内的良好溶剂;细胞内的生化反应需要水的参与;多细胞生物体的绝大部分细胞必须浸润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 结合水:细胞内的一部分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它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2、无机盐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有的无机盐是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许多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有的无机盐还参与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 【详解】A、结合水它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A错误; B、自由水参与细胞内的生化反应,自由水含量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B正确; C、细胞内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形式存在,C正确; D、血液中Ca2+含量过低易引起肌肉抽搐,Ca2+含量过高会引起肌无力,D正确。 故选A。 【点睛】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比值越小抗逆性越强。 4.下列关于糖类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都是还原糖,但元素组成不同 B. 淀粉、糖原、纤维素都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多糖 C. 蔗糖、麦芽糖、乳糖都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D. 蔗糖是淀粉的水解产物之一,麦芽糖是纤维素的水解产物之一 【答案】B 【解析】 【分析】 糖的组成元素都是C、H、O,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环境下出现砖红色沉淀。其中还原性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麦芽糖等。淀粉、糖原、纤维素都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多糖,故多糖水解的产物都是葡萄糖。 【详解】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都具有还原性,属于还原糖,组成元素相同,都是C、H、O,A错误;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都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多糖,B正确;蔗糖不具有还原性,属于非还原糖,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麦芽糖和乳糖都具有还原性,都能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C错误;淀粉的初步水解产物是麦芽糖,彻底水解产物是葡萄糖,纤维素的初步水解产物是纤维二糖,彻底水解产物是葡萄糖,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糖类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糖类的种类以及元素组成,明确高中阶段所学的淀粉、糖原、纤维素这三种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同时识记还原糖的种类,掌握还原糖鉴定的原理和方法等。 5.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主要能源物质、主要储能物质依次是( ) A. 核酸、蛋白质、脂肪、糖类 B. 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肪 C. 核酸、蛋白质、糖类、脂肪 D. 蛋白质、脂肪、核酸、糖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 【详解】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A错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主要储能物质是脂肪、B正确;由B分析可知,C错误;由B分析可知,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组成细胞的不同化合物的功能,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对于细胞内不同化合物的功能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6.科学家在单细胞伞藻的幼体嫁接的实验中,将甲的伞柄嫁接到乙的假根上,长出了乙的伞帽。下列有关评价合理的是 A. 细胞核位于细胞的正中央,所以它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B. 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 C. 欲证明细胞核的功能,需同时进行对照实验 D. 该实验证明了细胞质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则“生物性状主要由细胞核决定”,新组合的“伞藻”将来长出何种形状的帽,是由细胞核决定。 【详解】A、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是因为细胞核中有遗传物质,而不是其位置,A错误; B、该实验缺少对照组,无法证明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B错误; C、甲的伞柄嫁接到乙的假根上,长出了乙的伞帽,这说明乙的伞帽形成可能与假根有关,该实验中缺少对照实验,不能证明细胞核的功能,要证明细胞核的功能必须再增添对照实验,C正确; D、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该实验不能证明,D错误。 故选C。 【点睛】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7.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均可水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1分子蔗糖可水解形成多个葡萄糖 B. 1分子蛋白质可水解形成多个多种氨基酸 C. 1个RNA分子可水解形成4种脱氧核苷酸 D. 1个双链DNA可水解形成2条核糖核苷酸链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大分子都是有多个单体聚合而成的多聚体,多糖的单体是葡萄糖,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生物大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均可水解成其单体。 【详解】A、蔗糖可水解成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A错误; B、1分子蛋白质可能有多个或多种氨基酸经脱水缩合而成,故其可水解形成多个或多种氨基酸,B正确; C、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1个RNA分子可水解形成4种核糖核苷酸,C错误; D、1个双链DNA经解旋可形成2条脱氧核苷酸链,D错误。 故选B。 【点睛】RNA的基本的单位是核糖核苷酸,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8.下列选项中,属于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糖类的是 A. 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 B. 葡萄糖、淀粉和果糖 C. 淀粉、脱氧核糖、乳糖 D. 麦芽糖、果糖、糖原 【答案】A 【解析】 【分析】 糖类分单糖、二糖和多糖,不同糖在动植物 细胞中的分布不同,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糖是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动物细胞特有的糖是乳糖(二糖)、糖原(多糖),植物细胞特有的糖有果糖(单糖)、麦芽糖和蔗糖(二糖)、纤维素和淀粉(多糖)。 【详解】A、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糖是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A正确; B、葡萄糖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糖,淀粉和果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糖,B错误; C、淀粉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糖,脱氧核糖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糖,乳糖是动物细胞特有的糖,C错误; D、麦芽糖和果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糖,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的糖,D错误。 故选A。 【点睛】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糖是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 9.某蛋白质有4条肽链组成,共有200个肽键,则形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分子数、脱水缩合过程中生成的水分子数、游离的氨基数至少分别是( ) A. 200、196、200 B. 204、200、4 C. 204、204、4 D. 204、200、204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了蛋白质的相关知识。 蛋白质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S。基本单位是氨基酸,约20种。其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他们都连结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蛋白质;脱水的个数 = 肽键个数 = 氨基酸个数n – 链数m 。因此,200个肽键,4条肽链,说明有204氨基酸参与脱水缩合;肽键个数等于脱水的个数,所以脱水缩合过程中生成的水分子数为200个;因每条链上至少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现有4条肽链,说明游离的氨基数至少有4个。故选B。 10.对下表中各物质的检测,所选用的试剂及预期结果都正确的是( ) 组别 待测物质 检测试剂 预期显色结果 A RNA 甲基绿 绿色 B 脂肪 苏丹Ⅳ 红色 C 淀粉 碘液 紫色 D 葡萄糖 斐林试剂 橘黄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甲基绿和DNA的亲和力强,和吡罗红混合染色,用于观察DNA和RNA的分布,不能用于检测RNA,A项错误;脂肪与苏丹Ⅳ反应成红色,B项正确;淀粉遇碘液显蓝色,C 项错误;葡萄糖与斐林试剂共热,产生砖红色沉淀,D项错误。 11.研究细胞膜的化学组成,首先要获得细胞膜。下列实验材料中,最适宜用来制备细胞膜的是 A. 牛的成熟红细胞 B. 鸡的成熟红细胞 C. 洋葱表皮细胞 D.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制备细胞膜时,选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实验材料的原因: (1)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不但省去了去除细胞壁的麻烦,而且无细胞壁的支持、保护,细胞易吸水涨破; (2)哺乳动物和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易用离心分离法得到不掺杂细胞内膜系统的纯净的细胞膜。 【详解】A、牛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没有膜内结构的干扰,适于作制备细胞膜,A正确; B、鸡是鸟类,鸟类红细胞含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因此细胞内膜结构会干扰实验结果,B错误; C、洋葱表皮细胞含有细胞壁,制备过程繁杂,且有细胞内膜结构的干扰,C错误; D、口腔上皮细胞含有核膜和细胞器膜,细胞内膜结构会干扰实验结果,不能用于提取纯净细胞膜,D错误。 故选A。 【点睛】选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制备细胞膜实验材料的原因:没有细胞壁和复杂的具膜细胞器。 12.细胞质基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含有多种与新陈代谢有关的酶 B. 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 由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组成 D. 在活细胞内呈静止状态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细胞质基质含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多种酶,在细胞质中进行着多种化学反应。 【详解】A、细胞质基质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故含有许多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A正确; B、细胞质基质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B正确; C、细胞质基质是由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组成,C正确; D、活细胞内,细胞质基质是呈不断流动的状态,D错误。 故选D。 【点睛】细胞质基质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活细胞内的细胞质基质是不断流动的状态。 13.下图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示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B. 细胞膜的流动性与c、d均有关 C. d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的功能越复杂 D. a在细胞膜的内侧,所有生物膜上都有a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a是糖蛋白,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在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还有保护和润滑作用;b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c是磷脂分子,亲水的“头部”排在外侧,疏水的“尾部”排在内侧;d是蛋白质,有些蛋白质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些蛋白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有些蛋白质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膜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承担,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的含量越高,种类越多。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具有选择透过性。 【详解】A、图示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A正确; B、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和蛋白分子都能运动,因此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正确; C、膜的功能主要由d蛋白质承担,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的含量越高,种类越多,C正确; D、糖蛋白在细胞膜外侧,除细胞膜外其他生物膜上没有糖蛋白,D错误。 故选D。 【点睛】膜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承担,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的含量越高,种类越多。 14.如图为细胞器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不含磷脂的有e、f B. 含RNA的只有a、b C. d与蛋白质加工有关 D. c是脂质的合成车间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图文分析:a是叶绿体,b是线粒体,c是内质网,d是高尔基体,e是中心体,f是核糖体。 【详解】A、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是e中心体和f核糖体,没有膜结构所以不含磷脂,A正确; B、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含有少量的DNA和RNA,核糖体中含有RNA,故含RNA的有a、b、f,B错误; C、d是高尔基体与蛋白质的加工有关,C正确; D、c是内质网是脂质的合成车间,D正确。 故选B。 【点睛】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含有少量DNA和RNA,核糖体中含有RNA。 15. 下图示“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该实验结果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 A. 专一性 B. 高效性 C. 多样性 D. 易失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酶的高效性是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不同:三氯化铁溶液和肝脏研磨液(含过氧化氢酶),因此该实验结果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综上所述,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故选B。 二、单项选择题 16. 下列物质中,既含N元素又属于生物大分子的一组是 A. 核苷酸和核酸 B. 载体蛋白和核酸 C. 淀粉和肝糖原 D. 脂肪和胰岛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核苷酸是小分子有机物,是核酸的基本单位,A错误; B、蛋白质和核酸都是大分子有机物,两种的组成元素都含有C、H、O、N,B正确; C、淀粉和糖原都属于糖类,只有C、H、O三种元素,C错误; D、脂肪组成元素只有C、H、O,且不是生物大分子,D错误。 故选B。 【点睛】细胞中的元素与化合物对比记忆表: 大量元素 C.H.O.N.P.S.K.Ca.Mg 微量元素 Fe.Mn.Zn.Cu.B.Mo等 最基本元素 C 鲜重含量最多的元素 O 干重含量最多的元素 C 鲜重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水 干重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蛋白质 不含N元素的有机化合物 糖类、脂肪、固醇 含有N元素、同时含S元素的有机化合物 某些蛋白质 含有N元素、同时含P元素的有机化合物 核酸、脂质中的磷脂等 17. 脱水的病人需注射0.9%的生理盐水,而不能注射蒸馏水,这是因为红细胞在蒸馏水中会因吸水过多而涨破,从而失去输送氧的功能,这说明 A. 水和无机盐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 B. 水分子容易进出细胞 C. 无机盐对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有重要作用 D. 无机盐离子容易进出细胞 【答案】C 【解析】 【详解】无机盐的功能有(1)是细胞的结构成分。(2)参与并维持生物体的代谢活动。(3)维持生物体内的酸碱平衡。(4)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尤其对于植物吸收养分有重要作用。根据题意,说明的是无机盐对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的作用。故本题选C。 18.图为真核细胞部分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结构①②参与组成生物膜系统 B. 结构①的形成与结构③密切相关 C. 所有物质都能自由穿越结构④ D. 组成⑤的主要成分是RNA和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A.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结构①为核糖体,②为内质网,因核糖体没有膜结构,因此不能参与组成生物膜系统,A项错误; B.结构①为核糖体,结构③为核仁,核仁与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项正确; C.结构④为核孔,其对进出核孔的物质具有严格调控作用,核孔是蛋白质和RNA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项错误; D.结构⑤为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项错误。 故选B。 【定位】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生物膜系统的概念 【点睛】本题以“真核细胞部分结构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膜系统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有关知识点做到准确记忆并系统地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不同的易错点在于:误认为核孔是随时敞开,大小分子都能进出的通道。核孔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通道,而是由多种蛋白质组成的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结构,对进出核孔的物质具有严格调控作用。物质进出细胞核并非都通过核孔。核孔是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的通道,而小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是通过跨膜运输实现的,不通过核孔。 19.下列图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观察物像丙时应选用甲中①④⑥组合 B. 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的调节顺序为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装片→转动细准焦螺旋 C. 若丙是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细胞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0倍 D. 若丙图观察到的细胞是位于乙图右上方的细胞,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甲图中:放大倍数的关系:①<②,③>④,⑤>⑥; 乙图是低倍镜观察的图像,丙图是高倍镜观察的图像。 【详解】A、丙是在高倍镜下观察的图像,应该选择②③⑤组合,A错误; B、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的调节顺序为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B错误; C、若丙是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细胞的长度增大为原来的10倍,C错误; D、显微镜成像为倒像,哪偏哪移哪,若丙图观察到的细胞是位于乙图右上方的细胞,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D正确。 故选D。 20.绿色荧光蛋白简称GFP,最初是从维多利亚多管发光水母中分离出来的结构蛋白。其相关数据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蛋白质含有2条肽链 B. R基上的氨基有16个 C. 脱水缩合形成该肽链时,水中氢都来自于氨基 D. 在合成该物质时相对分子量减少了2250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柱形图:该蛋白质中,游离羧基的总数和游离氨基的总数都是17,R基中的羧基数目是15,说明该蛋白质是由两条肽链组成的,且该蛋白质的R基中也含有15个氨基。该蛋白质由126个氨基酸组成,含有2条肽链,则脱水缩合时能形成124个肽键和水分子。 【详解】A、该蛋白质共含有17个游离的羧基,其中有15个在R基中,说明该蛋白质含有2条肽链,A正确; B、该蛋白质有2条肽链,游离氨基总数为17,因此R基上的氨基有15个,B错误; C、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时,脱去的水中的H来自氨基和羧基,所以该肽链水解时,水中氢的去向是形成氨基和羧基,C错误; D、该蛋白质有126个氨基酸,2条肽链,因此在合成该物质时相对分子量减少= ,D错误。 故选A。 【点睛】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21.如图是真核细胞中的两种细胞器的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①和②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 B. ③上分布着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 C. 在甲、乙中,②不能控制物质出入 D. ④中除了含有相关的酶,还含有少量D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中甲是线粒体,乙是叶绿体:①是外膜、②是内膜、③是叶绿体的类囊体、④是基质。 【详解】A、①和②分别是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外膜和内膜,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A正确; B、图中③表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其上分布着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B正确; C、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内膜具有控制物质出入的功能,同时线粒体内膜也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C错误; D、④表示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质,在线粒体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有关的酶,叶绿体基质中含有与暗反应有关的酶,并且两基质中均含有少量DNA,D正确。 故选C。 【点睛】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有两层膜,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 22.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第一次观察时可以看到较大的无色细胞质基质区域 B. 第二次观察时可以发现细胞质壁分离首先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 C. 吸水纸的作用只是吸除滴管滴加的多余液体,以免污染镜头 D. 为了节约实验时间,通常可以省略第一次显微观察步骤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第一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蒸馏水中的正常状态,第二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蔗糖溶液中的质壁分离状态,第三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蒸馏水中的质壁分离复原状态。 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质壁分离的原因: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详解】A、第一次观察时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不能看到无色细胞质基质区域,A错误; B、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首先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B正确; C、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引液体在盖玻片下移动,使植物细胞完全浸在液体中,C错误; D、不可以省略第一次显微观察步骤,这一步的观察现象要作为对照,D错误。 故选B。 【点睛】质壁分离的原因: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23.如图为某植物细胞示意图,①~⑨为细胞有关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③为无膜细胞器,参与多肽链的折叠、组装等修饰 B. ⑦是细胞的“动力车间”,能分解葡萄糖并释放能量 C. 与该细胞相比,酵母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与④不同 D. 与该细胞相比,乳酸菌不具有的只是①、④、⑥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中是某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其中①是叶绿体,②是核糖体,③是内质网,④是细胞壁,⑤是细胞膜,⑥是液泡,⑦是高尔基体,⑧是细胞核,⑨是线粒体。 【详解】A、题图中的③是内质网,是有膜结构的细胞器,参与多肽链的折叠、组装等修饰,A错误; B、题图中的⑦是高尔基体,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B错误; C、题图中的④是(植物)细胞壁,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而酵母菌(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C正确; D、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与该细胞(真核细胞)相比,乳酸菌不具有的是①叶绿体、③内质网、⑥液泡、⑦高尔基体、⑧细胞核、⑨线粒体,D错误。 故选C。 【点睛】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 24.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真核细胞中的内质网可以增大膜面积,为酶提供了附着位点 B. 高尔基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加工和运输的场所 C. 拍摄洋葱鳞叶表皮细胞显微照片就是构建了细胞的物理模型 D. 核糖体是噬菌体、细菌、酵母菌唯一共有的细胞器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新陈代谢越旺盛,线粒体数目就越多。 2、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囊状结构,与细胞核靠近,膜上附着了多种酶。 3、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 【详解】A、真核细胞中内质网是膜面积最大的细胞器,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A正确; B、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不是高尔基体,B错误; C、照片中的图像不是物理模型,是实物,C错误; D、核糖体是真核细胞核原核细胞唯一共有的细胞器,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更没有细胞器,D错误。 故选A。 【点睛】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就是物理模型。比如DNA双螺旋结构。 25.如图表示不同化学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若①为某种大分子的组成单位,则①最可能是氨基酸 B. 若②是细胞中主要的储能物质,则②是脂肪 C. 若③为能储存遗传信息的大分子物质,则③一定是RNA D. 若④是主要在动物肝脏和肌肉中合成的储能物质,则④是糖原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该化合物可能是蛋白质或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②的组成元素是C、H、O,该化合物可能是糖类或脂肪,③的组成元素是C、H、O、N、P,该化合物可能是核酸或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④的组成元素是C、H、O,该化合物可能是糖类或脂肪。 【详解】A、若①为某种大分子的组成单位,含有C、H、O、N,最可能的是氨基酸,A正确; B、若②是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化合物中只含C、H、O三种元素,可是糖类或脂肪,B正确; C、③的组成元素为C、H、O、N、P,可能是核酸,若③为能储存遗传信息的大分子物质,则③可能是DNA或RNA(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C错误; D、若④是主要在动物肝脏和肌肉中合成的物质,则④是糖原,D正确。 故选C。 【点睛】有细胞结构的其遗传物质都是DNA;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26.不同生物含有核酸种类不同。下列各种生物中关于碱基、核苷酸、五碳糖种类的描述,正确的是 A T2噬菌体 B 大肠杆菌 C 烟草花叶病毒 D 豌豆根毛细胞 碱基 5种 5种 4种 8种 核苷酸 5种 8种 8种 8种 五碳糖 1种 2种 2种 2种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1、DNA和RNA化学组成的比较: 英文缩写 基本组成单位 五碳糖 含氮碱基 DNA 脱氧核糖核苷酸 脱氧核糖 A、C、G、T RNA 核糖核苷酸 核糖 A、C、G、U 2、细胞类生物的核酸有DNA和RNA,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只含有DNA或RNA,故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详解】A、T2噬菌体属于DNA病毒,只有DNA,碱基是4种(A、G、C、T),核苷酸4种,五碳糖1种(脱氧核糖),A错误; B、大肠杆菌体内含有DNA和RNA,碱基是5种(A、G、C、T、U),核苷酸是8种(四种脱氧核苷酸+四种核糖核苷酸),五碳糖2种(脱氧核糖和核糖),B正确; C、烟草花叶病毒属于RNA病毒,只有RNA,碱基是4种(A、G、C、U),核苷酸4种,五碳糖1种(核糖),C错误; D、豌豆根毛细胞同时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所以含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四种脱氧核苷酸+四种核糖核苷酸)、2种五碳糖(脱氧核糖和核糖),D错误 故选B。 【点睛】细胞类生物的核酸有DNA和RNA,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只含有DNA或RNA,故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27.下列有关酶的实验设计思路正确的是 A. 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B. 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C. 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研究酶的高效性 D. 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关键步骤是先将淀粉液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保温5分钟,然后分别向其中加入等量的淀粉酶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温度、pH等。 【详解】A、过氧化氢在没有酶的情况下也能分解,而且温度不同,分解速率不同,因此不能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A错误; B、淀粉酶能催化淀粉的分解,但不能催化蔗糖的分解,若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蔗糖是否被分解,结果加碘液都不会变蓝色,碘液无法检测蔗糖是否水解,B错误; C、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含过氧化氢酶可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氯化铁溶液作为无机催化剂也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但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性,因此可以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研究酶的高效性,C正确; D、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关键步骤是先将淀粉酶液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保温5分钟,D错误。 故选C。 【点睛】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不能选择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不能选择淀粉溶液。 28.如图是某细胞在进行某种生命活动前后几种生物膜面积的变化图,细胞在此过程中最可能合成的是 A. 胃蛋白酶 B. 血红蛋白 C. 纤维素 D. 维生素D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分泌蛋白形成过程:核糖体合成后,内质网以囊泡的形式将蛋白质运送到高尔基体,囊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导致高尔基体膜面积增加;被进一步修饰加工的蛋白质,再以囊泡的形式从高尔基体运送到细胞膜,又导致高尔基体膜面积减少因此内质网的面积逐步减少,细胞膜的面积逐渐增加,高尔基体的面积不变。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此变化过程中最可能合成的是分泌蛋白.而呼吸酶、血红蛋白、维生素D都不是分泌蛋白,常见的分泌蛋白如消化酶、抗体、血浆蛋白和胰岛素等。 【详解】A、胃蛋白酶原是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中合成后,转到内质网初步加工,并形成小泡运输到高尔基体,在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再以小泡的形式运输的细胞膜处,小泡与细胞膜发生融合,故此过程内质网膜减少,高尔基体膜基本不变,细胞膜增加,A正确; 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组成蛋白,不属于分泌蛋白,B错误; C、呼吸酶在细胞内起作用,不是分泌蛋白,C错误; D、维生素D属于脂质类物质,不是分泌蛋白,D错误。 故选A。 【点睛】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线粒体提供能量。 29.下图表示物质进出细胞有关的图像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甲与图丙代表的运输方式相同 B. 图丁可代表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 C. 环境中氧浓度变化对图示代表的所有运输方式都有影响 D. 抗体释放方式与戊图代表的方式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甲中,甲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不需要载体的协助,也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自由扩散;图乙中,乙物质的运输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并且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和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图丙中只与浓度有关,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属于自由扩散;方式丁中,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图戊中,大分子物质的运输方式,属于胞吐。 【详解】A、图甲和图丙代表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A正确; B、方式丁中,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葡萄糖进入肌肉细胞是主动运输,可用图丁表示,B正确; C、氧气浓度会影响能量的供应,因此可能会影响方式乙、丁和戊,但不影响方式甲和丙,C错误; D、抗体属于分泌蛋白,释放方式为胞吐,即图戊,D正确。 故选C。 【点睛】自由扩散需要浓度差;协助扩散需要浓度差和载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胞吐需要能量。 30.细胞之间通过信息交流,保证细胞间功能的协调。关于信息交流的说法错误的是 A. A细胞分泌的物质可以表示某种激素,通过血液运送到B细胞 B. 图2可以表示精子与卵细胞的识别 C. B细胞与乙细胞上接受信息的是受体(糖蛋白) D. 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1分析,细胞A分泌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B上的受体。 据图2分析,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 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一般分为三种:细胞间直接接触(如精卵结合)、化学物质的传递(如激素的调节)和高等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 【详解】A、A细胞产生的信息分子进入血液通过血液运输到靶细胞并作用于靶细胞的,A正确; B、图2是表示细胞之间通过相互接触直接识别,可以表示精子与卵细胞的识别,B正确; C、B细胞与乙细胞上的受体都能识别相应的信息分子,其化学本质是糖蛋白,C正确; D、有些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可以不经过细胞膜上的受体,如植物细胞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动物细胞的性激素的受体存在于细胞内,D错误。 故选D。 【点睛】细胞之间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①通过血液运输;②直接接触;③植物细胞通过胞间连丝进行。 31.下列关于实验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脂肪鉴定:取材→染色→去浮色→制片→观察 B. 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取材(藓类小叶)→制片→染色→观察 C. 质壁分离现象:取材→制片→观察→滴加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观察 D.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取材→制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 【答案】B 【解析】 脂肪鉴定时,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是切取叶片→染色→洗去浮色→制片→观察,故A正确;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不需要染色,故B错误;观察质壁分离现象时,撕取鳞片叶表皮细胞→制片→观察→滴加30%的蔗糖溶液→观察,故C正确;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取材→制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故D正确。 32. 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①酶是活细胞产生的;②酶都有消化功能;③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都是酶;④酶能够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具有专一性、高效性;⑤酶促反应与外界条件无关;⑥淀粉酶能促进淀粉水解;⑦酶只有在生物体内才起催化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⑤ C. ①②④⑥ D. ①④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①正确; ②酶只有催化功能,②错误; ③酶是蛋白质或RNA,蛋白质不一定是酶,③错误; ④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④正确; ⑤酶的作用条件温和,其活性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⑤错误; ⑥酶具有专一性,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⑥正确; ⑦只要条件适宜,酶在生物体外也可催化相应的化学反应,⑦错误。 故选D。 33.下表中关于生物膜的探索历程的对应关系,不确切的是 实例(实验) 结论(假说) A 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 红细胞膜中的脂质铺展成单分子层后,其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 人的消化液中含有许多能够水解蛋白质的物质,称为蛋白酶。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会使细胞膜分解 膜是由蛋白质组成的 D 人鼠细胞杂交实验 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 【详解】A、由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可以推断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正确; B、由红细胞膜中脂质铺展成单分子层后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可以推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B正确; C、蛋白质能被蛋白酶分解,用蛋白酶能分解细胞膜,说明膜的组成成分有蛋白质,C正确; D、人鼠细胞杂交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不能得出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结论,D错误。 故选D。 【点睛】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 34.如图表示“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下列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A. 本实验的因变量是不同的催化剂 B.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酶的用量 C. 1号为对照组,2号、3号、4号为实验组 D. 分析1号、2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可知加热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实验中的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 2、自变量是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对照实验中的自变量要唯一; 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无关变量是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对照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应保持适宜且相同。 3、本实验中,自变量是过氧化氢所处的条件,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通过气泡产生的速度体现出来,无关变量有过氧化氢的量、酶的用量等。 【详解】A、由题意可知,本实验的因变量是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气体的量,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本实验的温度是自变量,酶的用量是无关变量,B错误; C、分析题图实验可知,1号与2号的单一变量是不同温度,1号与3号、1号与4号的单一变量是有无加催化剂,可分别构成对照实验,C正确; D、加热能使过氧化氢分子从常态转变成容易反应的活跃状态,不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D错误。 故选C。 【点睛】实验中要注意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并注意哪些是自变量,哪些是因变量,保持无关变量一致且适宜。 35. 下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若在B点指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会减慢 B. 若在A点提高反应温度,反应速率会加快 C. 若在C点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将加快 D. 若在A点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将加快 【答案】D 【解析】 【详解】A.B点以后反应速率不随反应物的浓度增加而增加,限制B点的原因是酶的浓度,所以在B点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会加快,A错误; B.该图是在最适温度下反应物的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所以再提高反应温度,酶的活性会降低,反应速率会减慢,B错误; C.B点以后反应速率不随反应物的浓度增加而增加,限制C点的原因是酶的浓度,所以在C点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不变,C错误; D.AB段反应速率随反应物的浓度增加而增加,所以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 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D正确。 故选D。 考点:酶促反应 三、多项选择题 36.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分隔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①与细胞膜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 B. 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③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C. 物质a的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 D. 物质b可表示肌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的氧气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由题图可知,该图是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其中①是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侧,对于细胞的识别具有重要作用,②是蛋白质分子,③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a是细胞逆浓度梯度吸收物质,是主动运输过程,②是顺浓度梯度排出物质,且不需要载体协助,是自由扩散。 【详解】A、①是糖蛋白,对于细胞间的识别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 B、③是磷脂双分子层,不同细胞的磷脂双分子层是相同的,其功能复杂程度与②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B错误; C、由分析可知,a的运输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 D、b表示细胞通过自由扩散排出物质,D错误。 故选BCD。 【点睛】糖蛋白位于细胞外侧,可以通过糖蛋白的位置判断哪是膜外。 37.下图为某细胞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④属于生物膜系统 B. 结构③能增大细胞膜的面积 C. ⑤具有选择透过性,而⑥具有全透性 D. 细胞膜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和功能有差异 【答案】BD 【解析】 . ①②④依次表示内质网、细胞膜和中心体,中心体没有膜结构,不属于生物膜系统,A错误;结构③所示部位的细胞膜向外弯曲折叠,能增大细胞膜的面积,B正确;⑤⑥依次为核膜、核孔,二者都具有选择透过性,C错误;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在细胞膜上的分布具有不对称性,细胞膜不同部位因含蛋白质不同而功能有差异,D正确。 【点睛】此类问题常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此类问题的技巧是:一是明辨各种细胞结构及其化学组成,正确识别各种细胞器;二是准确掌握各种细胞器的功能、分布及特点,以及各细胞结构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判断。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图示中的细胞结构辨别不清。 38.细胞的种类和形态具有多样性,依据细胞图像中特定的结构可以判断细胞的类型。下列有关判断依据错误的是 A. 若细胞中表示出细胞壁,则一定为植物细胞结构图 B. 若细胞中有核糖体等细胞器,则一定为亚显微结构图 C. 若细胞中没有核膜,则一定为原核细胞结构图 D. 若细胞中具有中心体,则一定为动物细胞结构图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结构,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2、中心体分布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 3、具有细胞壁的细胞有:植物细胞、原核细胞(除支原体)、真菌细胞,而且这三类生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各不相同。 【详解】A、原核细胞和真菌也具有细胞壁结构,A错误; B、核糖体属于亚显微结构,若细胞中绘有核糖体等细胞器,则一定为亚显微结构图,B正确; C、没有核膜的细胞也可能是真核细胞,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C错误; D、中心体分布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因此含有中心体的细胞也可能是低等植物细胞,D错误。 故选ACD。 【点睛】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均含有中心体;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是真核细胞但没有细胞核。 39. 某实验小组用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鱼鳔膜的通透性。实验开始时漏斗内外液面等高,实验中观察到漏斗内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再上升。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漏斗中液面上升速率逐渐减小 B. 水分子只能由鱼鳔膜外进入膜内 C. 液面静止时,鱼鳔膜内外溶液浓度相等 D. 实验结果表明鱼鳔膜是一种半透膜 【答案】AD 【解析】 【详解】A、鱼鳔膜是一种半透膜,水分子能自由通过,蔗糖分子不能通过.当鱼鳔膜袋里面装蔗糖溶液,外面是清水时,水分子进入鱼鳔膜的速度比出来的速度快,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会上升.随着液面的上升,蔗糖溶液对鱼鳔膜的压力增大,会阻止水分子进入,液面上升的速度会逐渐下降,直至不再上升,A正确; B、水分子可以由鱼鳔膜外进入膜内,也可以由膜内进入膜外,B错误; C、当长颈漏斗内液面最高时,半透膜两侧水分子进出速率相等,但是此时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并不相等,漏斗内是稀释了的蔗糖溶液,烧杯内是清水,所以液面静止时鱼鳔膜内溶液浓度>膜外,C错误; D、鱼鳔膜能让水分子通过,不允许蔗糖分子通过,具有选择透过性,实验结果表明鱼鳔膜是一种半透膜,D正确. 故选AD。 40.如图是某研究小组利用过氧化氢酶探究H2O2分解条件而获得的实验结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一可以得出酶具有高效性 B. 图中实验的自变量依次是:催化剂种类、H2O2浓度、PH值 C. 图二bc段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过氧化氢酶数量(浓度)有限 D. 图三可以得出pH越小或越大酶活性越高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酶作用的特点是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和pH。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酶、底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的因素。 【详解】A、过氧化氢酶作为催化剂时比Fe3+催化效果要高多了可以证明酶具有高效性,A正确; B、图一是探究不同催化剂效果,其自变量是催化剂量种类;图二是探究不同过氧化氢浓度时氧气产生量,自变量是过氧化氢浓度;图三表示不同PH值对酶催化效果,自变量是PH值,B正确; C、在一定的范围内,O2产生的速率与H2O2浓度呈正相关,当H2O2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O2产生的速率不再增加,原因是过氧化氢酶数量(浓度)有限,C正确; D、从图三可以看出开始随PH值增大溶液中过氧化氢量越少,即被催化反应就越多直到最大值,表明此过程中酶活性就越高,后随PH值继续增加由图可看出溶液中过氧化氢量增加表明酶活性减弱,D错误。 故选ABC。 【点睛】温度过高、过酸、过碱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四、非选择题 41.下图分别为生物体内的生物大分子的部分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中的三种物质都是由许多单糖连接而成的,其中属于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乙图所示化合物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各基本单位之间是通过____(①、②或③)连接起来的。 (3)丙图所示多肽由________种氨基酸经____________过程形成的,该化合物中有______个羧基。 【答案】 (1). 淀粉 (2). b (3). ② (4). 3 (5). 脱水缩合 (6). 2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甲图为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结构模式图,它们都是以葡萄糖为基本单位聚合形成的生物大分子。 分析乙图:乙图为核苷酸量,其中②是磷酸二酯键,b是核糖核苷酸。 分析丙图:丙图中化合物是由4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的四肽,其中①是氨基,②④⑥⑧都是R基团,③⑤⑦都是肽键;⑨是羧基。 【详解】(1)由题图知,淀粉、纤维素、糖原都是由单体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其中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多糖,纤维素不是能源物质,是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是淀粉。 (2)乙图为核苷酸链,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即图中字母b所示的结构,各基本单位之间是通过②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的。 (3)由以上分析可知丙图所示多肽为四肽;四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四肽时,其中③和⑧相同,故有3种氨基酸;由图可知该化合物中有2个游离的羧基(②和⑨中)。 【点睛】多糖的单体都是葡萄糖,植物细胞中的多糖是淀粉、纤维素,动物细胞中的多糖是糖原。 42.科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请分析回答: (1)在“流动镶嵌模型”中,构成生物膜基本骨架的是_______。 (2)用荧光抗体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如图1所示,此实验结果直接证明了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由此较好地解释细胞膜结构特点________。 (3)科学家在研究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时发现,其外膜包含很多称作“孔道蛋白”的整合蛋白,可允许某些离子和小分子顺浓度梯度通过,这种物质跨膜方式为______, 体现了生物膜的功能特点具有____________性。 (4)如图2为胰岛B细胞结构模式图(局部).胰岛B细胞通过基因控制合成并分泌胰岛素,控制胰岛素合成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结构[ ]_______中。参与此过程的所有具有膜的细胞结构有______________(用图中序号表示)。 【答案】 (1). 磷脂双分子层 (2).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 协助扩散 (4). 选择透过性 (5). ①细胞核 (6). (①)③④⑤⑥ 【解析】 【分析】 据图1分析,人鼠细胞融合实验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图2表示分泌蛋白合成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其中①细胞核,②核糖体,③内质网,④高尔基体,⑤线粒体,⑥细胞膜。 【详解】(1)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是:磷脂双分子层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具有流动性;蛋白质镶嵌、覆盖或贯穿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也可以流动;由于蛋白质分子的不均匀分布造成细胞膜的不对称性。 (2)荧光标记的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因此该实验直接证明的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能够运动,由此也很好地解释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根据题干信息,线粒体外膜包含“孔道蛋白”,可允许某些离子和小分子顺浓度梯度通过,说明跨膜方式为协助扩散,体现了生物膜功能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 (4)分析该图可知分别是细胞核、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和细胞膜,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①细胞核完成转录过程;②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场所、③内质网是初级加工场所、④高尔基体是再次加工场所、⑤线粒体提供能量、通过⑥细胞膜的胞吐作用分泌到细胞外,在这些结构中只有②核糖体无膜结构。 【点睛】细胞膜结构特点流动性,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43.如图是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比较该图A、B两部分,高等植物细胞内不含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_(填序号)。若B是蓝藻细胞,其细胞质中的细胞器只有_________(填序号)。 (2)若B细胞线粒体中产生的CO2扩散进入同一细胞的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则CO2分子至少穿过_________层磷脂分子层。 (3)若B是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的一部分,则图中应没有_________(填序号)结构。 (4)若A为胰岛B细胞,胰岛素合成和分泌过程中,高尔基体膜面积变化是_________。 (5)若某细胞同时有AB图中各种细胞器,则为______细胞. 【答案】 (1). ① (2). ③ (3). 8 (4). ⑩ (5). (几乎)不变 (6). 低等植物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其中A为动物细胞,B为植物细胞。结构①为中心体;结构②为细胞质基质;结构③为核糖体;结构④为细胞核;结构⑤为细胞膜;结构⑥为线粒体;结构⑦为高尔基体;结构⑧为细胞壁;结构⑨为液泡;结构⑩为叶绿体。 【详解】(1)比较该图AB两部分,高等植物细胞内不含有的细胞器是①中心体,蓝藻细胞是原核细胞,其细胞质中的细胞器只有③核糖体。 (2)若B细胞线粒体中产生的CO2扩散进入同一细胞的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则CO2分子需要穿过2层线粒体膜+2层叶绿体膜;一层膜由2层磷脂分子构成基本支架,穿过的磷脂分子共8层。 (3)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没有⑩叶绿体。 (4)胰岛素是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在核糖体上形成肽链,肽链在内置网上折叠、组装,然后内质网出芽形成小泡,小泡和高尔基体融合,高尔基体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包装,然后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小泡,小泡膜和细胞膜融合,通过胞吐作用出细胞,胰岛素合成和分泌过程中,高尔基体膜面积几乎不变。 (5)低等植物细胞中既有一般植物细胞中的各种细胞结构比如叶绿体、液泡、细胞壁,又有中心体,故同时含有AB中的各种细胞结构的细胞是低等植物细胞。 【点睛】中心体存在于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分泌蛋白分泌过程中高尔基体膜面积先变大后变小,结果基本不变。 44.某同学分别按下表进行三组实验: 组别 材料 实验试剂及条件 观察内容 A 浸泡过的花生种子 清水、苏丹Ⅲ染液、酒精 细胞中着色的小颗粒 B 苹果匀浆 斐林试剂、50~65 ℃水浴加热 组织样液颜色变化 C 豆浆 ? 组织样液颜色变化 将上述各组实验材料按表中实验条件进行相关处理后,将A组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分析回答: (1)进行A组实验时,使用酒精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其中实验所观察的着色的小颗粒颜色是____________ 。 (2)B组实验中,组织样液中将出现___________ 沉淀,若将苹果汁换成蔗糖溶液并按正确操作重复B组实验,结果是溶液颜色呈现___________色。 (3)C组实验中,豆浆中富含蛋白质,检验蛋白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若所用材料为煮沸的豆浆,则实验现象是溶液颜色呈现_____________色。 【答案】 (1). 洗去浮色 (2). 橘黄色 (3). 砖红色 (4). 蓝 (5). 双缩脲试剂 (6). 紫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淀粉遇碘变蓝。 【详解】(1)脂肪鉴定实验中,一般用苏丹Ⅲ染液鉴定,脂肪颗粒呈橘黄色,实验过程中会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 (2)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的实验中,组织样液的颜色出现砖红色沉淀,蔗糖溶液不是还原糖,不与斐林试剂反应,因此溶液呈蓝色(CuSO4溶液颜色)。 (3)鉴定蛋白质利用双缩脲试剂,观察是否产生紫色反应。 【点睛】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出现砖红色沉淀;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 45.某生物兴趣小组学生利用藓类小叶按下面步骤进行质壁分离实验: 步骤一: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加一滴清水,取一片藓类小叶,盖上盖玻片。 步骤二:从盖玻片一侧滴入0.3g/mL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这样重复几次,使盖玻片下面的藓类小叶浸润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 步骤三: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图所示。 (1)图中A、B处的颜色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 。 (2)如果上述实验步骤二中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的是加有伊红(植物细胞不吸收的红色染料)的0.3 g/mL的蔗糖溶液,则在显微镜下观察到A处颜色是_________,原因是细胞壁是全透性,_________具有选择透过性。若视野较暗,可以调节显微镜,使用_________(填“大”或“小”)光圈。 (3)将步骤三所得的玻片标本放在80℃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再观察,A处颜色是绿色,为判断该细胞是否存活,同学在盖破片一侧滴加清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观察到细胞的状态_________(填“会”或“不会”)改变。 【答案】 (1). 无色 (2). 绿色 (3). 红色 (4). 原生质层 (5). 大 (6). 不会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中观察到的视野图,视野中细胞可能出于质壁分离状态,也可能出于质壁分离复原状态。由于细胞壁具有全透性,所以A处充满外界溶液,而B处为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呈绿色。 【详解】(1)藓类小叶浸润在0.3 g/mL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A为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由于细胞壁是全透性的,因此A中充满蔗糖溶液,无色。B为原生质层内的叶绿体,为绿色。 (2)加有伊红的0.3 g/mL的蔗糖溶液,A为红色;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伊红无法进入原生质层,B仍然为绿色;视野较暗的情况下可以调大光圈或用凹面反光镜。 (3)高温可能会导致细胞失活,无法在进行质壁分离复原过程。 【点睛】质壁分离的外因细胞外液浓度高于细胞内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细胞的状态不会改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