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ww.ks5u.com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 A. B. C. D.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可知,A图为侧视图,日期为12月22日冬至日,B图为俯视图,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表示为北半球,北极圈内为极昼,日期为6月22日夏至日;C图为俯视图,昼夜等分,日期为春秋二分日;D图为俯视图,逆时针方向表示为南半球,南极圈以内为极昼,日期为12月22日冬至日。故B符合题意。‎ ‎2.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地区是(    )‎ A.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B.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 C.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 D. 赤道到南极点之间的地区 ‎【答案】C ‎【解析】‎ ‎【详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所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而赤道到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是90°,此日没有达到最大值。故C正确。‎ ‎3.地球上一年内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的地区位于(     )‎ A. 赤道附近 B. 南北回归线之间 C. 回归线到极圈之间 D. 极圈到极点之间 ‎【答案】D ‎【解析】‎ ‎【详解】极圈到极点之间,一年内昼长最大值是24小时,夜长最大值是24小时,所以地球上一年内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的地区是极圈到极点之间。故D正确。‎ ‎4.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相等时的日期是(   )‎ ‎①春分日②夏至日③秋分日④冬至日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相等时的日期是春分和秋分日,即①③正确。故选C。‎ 下图阴影部分表示7月7日,非阴影部分表示7月8日,每条经线之间的间隔相等,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 此时A点的区时是 A. 7月8日12时 B. 7月7日24时 C. 7月8日6时 D. 7月8日16时 ‎6. 此时北京时间是 A. 7月8日15时 B. 7月8日14时 C. 7月8日20时 D. 7月7日14时 ‎7. 有关A、B、C三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三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 三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C. 三点角速度相同,B点线速度大于C点 D. 三点线速度相同,A点角速度大于B点 ‎【答案】5. C 6. B 7. C ‎【解析】‎ ‎【分析】‎ 该题组考查地球自转的规律。根据材料可知,B点所在经线为45°W,A点经度应为0°。‎ ‎【5题详解】‎ 根据材料,非阴影部分为7月8日,可知90°W即西六区为0:00,A点位于零时区,与西六区相差6个小时,且在西六区的东边。根据“东加西减”原则,A的区时应为7月8日6:00,故正确答案为C。‎ ‎【6题详解】‎ 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区时。根据上题可判断,东八区与西六区相差14个小时,且位于西六区东边。根据“东加西减”原则,北京时间应为7月8日14:00。故正确答案为B。‎ ‎【7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处除南北两极外,均为15°/h,但线速度变化规律为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故排除A、B、D。‎ 据图可知,C点纬度高于B点,故C点线速度小于B点,C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点睛】区时计算:‎ ‎(1)求时区(经度÷15)‎ ‎(2)求时差(同减异加原则:同为东/西时区,时差=大-小;一东一西的,时区=东+西)‎ ‎(3)求区时(东加西减原则:东时区始终位于西时区东边,东时区数值越大的越在东,西时区数值越小的越在东)‎ ‎8.下图为达累斯萨拉姆(7°S)在北半球春分日、夏至日和冬至日三天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指出下列排序与图中相符的是(  ) ‎ A. ①夏至日 ②春分日 ③冬至日 B. ①春分日 ②冬至日 ③夏至日 C ①冬至日 ②春分日 ③夏至日 D. ①冬至日 ②夏至日 ③春分日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详解】‎ 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5度),与7°S相差约16.5度;而春分太阳直射赤道(0度),与7°S相差7度;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该地与直射点相差30.5度,由于与直射点距离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所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是①春分日,其次是②冬至日,最小的是③夏至日,B正确。故选B。‎ 下图示意同一日期甲、乙、丙、丁四个地点的昼长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四个地点中,纬度数值相同的地点是( )‎ A. 甲、丁 B. 甲、乙、丙 C. 丙、丁 D. 没有纬度数值相同的地点 ‎10. 图中丁地的日落时刻是( )‎ A. 6时 B. 15时 C. 18时 D. 21时 ‎【答案】9. A 10. B ‎【解析】‎ ‎【9题详解】‎ 据图可知,甲地的昼长为18小时,其夜长为6小时;丁地的昼长为6小时,其夜长为18小时,全球昼夜平分的地区昼夜长都是12小时,说明甲、丁两地的纬度数值相同,分属于不同半球。故A正确。‎ ‎【10题详解】‎ 丁地的昼长为6小时,说明正午前3个小时日出,正午后3个小时日落,故丁地的日落时刻是15时。故B正确。‎ 某纬度φ的正午太阳高度 H=90°-|φ-⊿| ,其中⊿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夏半年取正值, 冬半年取负值。下图示意夏至日某地北京时间 18 时的太阳位置。‎ 据此完成以下各题。‎ ‎11. 该地的经度为( )‎ A. 30°E B. 30°W C. 60°E D. 60°W ‎12. 该地的纬度可能为( )‎ A. 45°N B. 45°S C. 68°26′N D. 21°34′N ‎13. 此日后 10 天内,该地的昼夜长短情况及变化为( )‎ A. 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 B. 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 C. 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 D. 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答案】11. A 12. C 13. B ‎【解析】‎ 该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地理纬度,昼夜长短变化。‎ ‎【11题详解】‎ 读图,某地夏至日某地北京时间18时,当地时间是正午12点,经度每15°时间相差1小时,东边的比西边的早,该地的经度为 30°E,A对。B、C、D错。‎ ‎【12题详解】‎ 图中夏至日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是45°,根据公式,可以计算出该地与直射点23°26′N的纬度间隔是45°,该地纬度可能为68°26′N,C对。也可能是21°34′S,无对应选项,A、B、D错。‎ ‎【13题详解】‎ 此日后10天内,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但仍在北半球。根据上题结论,该地的坐标为(45°N,30°E),该地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B对。A、C、D错。‎ ‎14.地球内部圈层自外向里依次划分为( )‎ A. 地壳—地核—地幔 B. 地幔—地壳—地核 C. 地壳—地幔—地核 D. 地幔—地核—地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 ‎【详解】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大圈层,自外向里依次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本题要求掌握课本基本知识。故选C。‎ ‎15.2013年4月20日,中国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此次地震,理论上雅安居民感觉到( )‎ A.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B.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 只上下颠簸 D. 只左右摇晃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震波,地震波分为纵波(P)和横波(S)。‎ ‎【详解】纵波可以通过固、液、气体。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波速比横波快。地震发生时,附近轮船上的人的感觉是上下颠簸,而无左右摇晃。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16.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A ‎【解析】‎ 火山灰是岩浆物质喷出地表在大气圈中冷却凝固而成的,然后经搬运、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故迁移的起始圈层是大气圈,经水圈、生物圈,终了圈层是岩石圈。‎ ‎17. 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大气中 A. 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 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 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 ‎【详解】‎ 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吸收减少,A错误;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大气吸收能力降低,B正确;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减少,C错误;出现雾霾天气,会导致④在夜间增加,D错误。故选B。‎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8. 关于图中反映的大气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只有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 B. 高空 C 不考虑摩擦力 D. 近地面 ‎19. 图中d代表的是 ( )‎ A. 地转偏向力 B. 摩擦力 C. 水平气压梯度力 D. 风向 ‎【答案】18. D 19. B ‎【解析】‎ ‎【18题详解】‎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故图中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图中b为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故为近地面风向, c与风向垂直,为地转偏向力,d与风向相反,为近地面摩擦力,据此选D。‎ ‎【19题详解】‎ 结合上题,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故图中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b为近地面风向;c与风向垂直,为地转偏向力;d与风向相反,为近地面摩擦力,选B。‎ ‎【点睛】在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的风向的确定:‎ 在近地面水平等压线图中,一般要求作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风向等。从风向的决定因素来看,它是三个力的合力方向。‎ 第一步,作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并且与等压线垂直。‎ 第二步,作风向。近地面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作用下和等压线斜交,并成一锐角。风向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南半球左偏,在北半球右偏。在作图时,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应画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并成一锐角;南半球反之。‎ 第三步,作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成90度夹角,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在风向的右侧与之垂直,南半球相反。‎ 第四步,作摩擦力。摩擦力阻碍风的运动,与风向相反。‎ 判断风向一定要看清条件:是否考虑摩擦力,若不考虑则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若考虑则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后者风向的判断方法是: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然后向左或向右(据半球确定)偏转大约30°~45°即为实际风向(即近地面风向)。‎ ‎20.下图中A、B、C、D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陆地与海水相比,陆地热容量小。陆地白天吸收太阳光少,地面升温快,对地面附近空气加热比较明显,其反射的太阳光对近地层空气也有加热作用,而海水则相反,因此陆地上的空气白天升温快,升温幅度大,而海上空气升温慢,升温幅度小。在夜晚,陆地由于热容量小,降温较快,而海水的热容量大,又有流动性,温度接近恒定,当空气温度下降时,它可以对空气加热,使得空气降温幅度较小。所以A、D两点的昼夜温差大于B、C两点。再读图得知,B点上空没有云,而C点上空时有云的。在有云的情况下,白天云层遮蔽太阳光对底层大气和海水的加热,使得云层下面的空气升温幅度较无云区小,夜晚云层反射底层空气的长波辐射也就是大气逆辐射,使得气温下降幅度较无云区小。综上所述,四点中,C点的昼夜温差最小。故本题选择C。‎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湿、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1. 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 减弱了地面辐射 B. 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 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 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22. 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 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 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 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 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答案】21. B 22. C ‎【解析】‎ ‎【21题详解】‎ 地膜覆盖,则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越薄膜,使地面增温,而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辐射却很少能穿越薄膜,就相当于阻止了热对流,起到保温作用,故结合题干即为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不会减弱了地面辐射,太阳辐射的总量没有变化,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不会增加。故选B。‎ ‎【22题详解】‎ 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C对。减弱地面辐射,降低地温不是主要目的,A、B错。不能增加地温,D错。故选C。‎ ‎【点睛】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读图(①②表示不同高度的等压面),判断下题.‎ ‎23. 图中,a、b、c、d四点,气压值最低的是(  )‎ A. a B. b C. c D. d ‎24. 四点中气温最高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23. C 24. D ‎【解析】‎ 试题分析:‎ ‎【23题详解】‎ 高空气压低于近地面;因此a.b.c小于d;同一等压面两侧,越往上气压越低;故a.b.c中气压最低为c点。故选C。‎ ‎【24题详解】‎ 气温分布规律:垂直方向上,越往高空气温越低;故气温最高为近地面的d点。故选D。‎ ‎【考点定位】热力环流 ‎【名师点睛】此题以热力环流为背景,考查气压、气温的的分布规律及气温与气压的关系,相关判断方法:‎ ‎①气压与高度: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质量,因此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下高上低是绝对规律。 所以平常所说的“高压”“低压”都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在高空无论形成“高压”还是“低压”,其气压都不会比近地面的气压高。‎ ‎②气压与温度: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一般呈水平状态,地面受热不均匀,则往往引起等压面的上凸或下凹。一般规律是:地面温度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等压面下凹;地面温度低→空气下沉→形成高压→等压面上凸。因此等压面上凸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即“凸高凹低”。‎ 读下图“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完成各题。 ‎ ‎25. 关于图示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气温:甲>乙>丁>丙 B. 气压:甲>乙>丙>丁 C. 密度:乙>甲>丁>丙 D. 海拔:丙>丁>甲>乙 ‎26. 此时,图中M地吹( )‎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答案】25. B 26. A ‎【解析】‎ ‎【25题详解】‎ 根据高压向高处凸,低压向低处凹的原则,同一水平面气压值:甲>乙,丁<丙。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增大;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密度变小,气压减小。对于同一地点,不同海拔的甲丁、乙丙,海拔低的大气密度大,气压高,气温高,因此气压值甲>乙>丙>丁,密度甲>乙>丙>丁,气温乙>甲>丙>丁。图示为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示意图,海拔无法判断,所以B正确。‎ ‎【26题详解】‎ 由图中等压面分布可知,近地面等压线应大致东西延伸,甲处气压高于乙处,故M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为由北指向南,此地为北半球,风向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形成东北风。故选A。‎ ‎27.图中四种局部环流形式图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详解】A选项是局部热力环流,地面受“热”点,气流应膨胀上升,反之遇“冷”点,则气流收缩下沉,故A选项不正确;白天山坡升温较快,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山谷升温较慢,气流下沉,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流由山谷吹向山坡,B选项正确;海滨地区夜晚陆地降温较快,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海洋降温较慢,气流相对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C选项正确;D选项则表示城市与郊区之间近地面的热力环流,近地面气流由郊区吹向市区,D正确。本题选择不正确选项。故选A。‎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8. B圈层的主体是( )‎ A. 河流 B. 湖泊 C. 冰川 D. 海洋 ‎29. A、B、C、D四圈层中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的是( ) ‎ A. A圈 B. B圈 C. C圈 D. D圈 ‎30. C圈层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 大气 B. 水 C. 土壤 D. 生物 ‎【答案】28. D 29. B 30. D ‎【解析】‎ ‎【28题详解】‎ 根据各圈层的分布规律判断,A~D代表的圈层分别是:A岩石圈,B水圈,C生物圈,D大气圈。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盖,故水圈的主体是海洋,D正确。‎ ‎【29题详解】‎ A是岩石圈,B是水圈,C是生物圈,D是大气圈。水圈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故B选项正确。‎ ‎【30题详解】‎ C圈层是生物圈,生物生长变化快,所以生物圈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故D正确。‎ 二、综合题 ‎31.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 ‎(2)甲乙两地位于__________(晨或昏)线,甲地日出时刻为__________,乙地昼长为__________小时,我国南极中山考察站的夜长为__________小时。‎ ‎(3)图示日期为__________,该日北京(纬度为40°N)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__。‎ ‎(4)丙地地方时比乙地地方时__________(早或晚)__________小时,丁地位于乙地的__________方向。‎ ‎【答案】 (1). 180°, 23°26’N (2). 晨 (3). 6:00 (4). 16 (5). 24 (6). 6月22日 (7). 73°26' (8). 早 (9). 4 (10). 东南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光照图的判读,经纬线的确定,晨昏线判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地方时的计算等。旨在考查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详解】(1)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昼,所以该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甲地位于晨昏线与赤道交点,则太阳直射点经度与甲地相差90°,结合图可以得出直射点坐标为(180°, 23°26'N)。‎ ‎(2)顺地球自转方向过甲乙线,为由夜进人昼,是晨线。甲地位于赤道,全年地方时6:00日出。此刻甲乙两地都位于晨线且甲地方时为6:00,则可以计算出此刻乙地日出时地方时为4:00,所以其昼长为16小时。中山站位于南极圈内,此时处于极夜,夜长24小时。‎ ‎(3)由(1)解析可知此日为6月22日,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而北京位于40°N,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以算出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为73°26'。‎ ‎(4)据图可以看出丙地在乙地东边且两地经度相差60°,所以丙地地方时比乙地地方时早4小时。根据丁地和乙地的经纬度可以判断出丁地位于乙地的东南方向。‎ ‎32.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出下列大气削弱作用所对应的字母:大气吸收__________,大气散射__________,大气反射__________。‎ ‎(2)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削弱作用中,最强的是__________,最弱的是__________。‎ ‎(3)A是__________辐射,经过大气时,几乎全部被大气中的__________吸收,所以__________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 ‎(4)B是__________辐射.该辐射的作用是__________。‎ ‎【答案】 (1). G (2). F (3). E (4). 反射作用 (5). 吸收作用 (6). 地面 (7). 水汽和二氧化碳 (8). 地面 (9). 大气逆 (10). 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示意图的形式考查了太阳的热力状况,大气的受热过程等。要求正确理解太阳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类型和意义。如图所示,可以看到代表太阳辐射的箭头在到达地面过程中,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然后到达地面,地面受热后,向外辐射被大气吸收,产生大气逆辐射,返回地面,产生保温效应,由此对地球上的生命产生积极意义。‎ ‎【详解】(1)据图判断,G代表大气吸收,F箭头向四周散开,是大气散射,E射向宇宙空间,是大气反射。‎ ‎(2)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削弱作用中,空气中的固体颗粒和尘埃都能够吸收太阳辐射,故削弱作用最强的是反射作用。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被吸收的较少,故最弱的是吸收作用。‎ ‎(3)A箭头由地面指向上空,代表地面辐射。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经过大气时,几乎全部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所以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4)B箭头由大气指向地面,是大气逆辐射。它将吸收的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