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阜阳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高中生物教材中实验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选择洋葱根尖分生区部位进行有丝分裂观察,可以看到一个细胞连续分裂的过程 B. 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采用的同位素标记法 C. 摩尔根和萨顿都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 DNA分子的复制方式的探究过程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 【答案】D 【解析】 【分析】 ①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步骤包括解离、漂洗、染色、观察。 ②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将R型菌、S型菌、S型菌的DNA和R型菌的混合物注射到不同组的小鼠体内观察菌种的转化。 【详解】洋葱根尖分生区部位细胞分裂活动旺盛,但选择观察有丝分裂过程需要将根尖细胞解离,此过程导致细胞死亡,故无法看到细胞连续分裂的过程,A选项错误;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没有用到同位素标记法,通过小鼠的生存状态判断是否转化成功,B选项错误;萨顿同类比推理法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C选项错误;DNA分子的复制方式的探究过程运用了同位素示踪法,D选项正确。 2.下图为人体某个细胞所经历的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的示意图,图中①〜⑥为各个时期的细胞,a〜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一定会导致人体的衰老和死亡 B. c为细胞分化,③和⑤的遗传物质相同 C. ⑤与⑥的遗传物质相同,而细胞内的蛋白质也相同 D. 与①相比,②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增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增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分析,a表示细胞生长,b表示细胞分裂,c表示细胞分化。题图表现了细胞的生命历程。 【详解】生物体内的细胞不断地衰老和死亡,又有新的细胞产生,即使是生长发育中的生物体内也有衰老和死亡的细胞,故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不一定会导致人体的衰老和死亡,A选项错误;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不会发生改变,③和⑤ 是同一个细胞分裂分化后获得的,故遗传物质相同,B选项正确;⑤和⑥的遗传物质相同,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使得细胞内的蛋白质种类不同,C选项错误;与①相比,②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增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减弱,D选项错误。 3. 下面关于有丝分裂的重要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产生新细胞,使生物体生长 B. 产生新细胞,替换死亡的细胞 C. 单细胞生物都是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繁殖的 D. 对细胞的遗传有重要意义 【答案】C 【解析】 有丝分裂可产生新细胞,使生物体生长,A正确;有丝分裂可产生新细胞,替换死亡的细胞,B正确;单细胞生物有些是通过简单的二分裂生殖的,如细菌的繁殖,C错误;有丝分裂通过复制将遗传物质传给下一代,对细胞的遗传有重要意义,D正确. 【考点定位】 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名师点睛】 多细胞生物体的生长表现为细胞数量的增多和细胞体积的增大,但细胞体积受到细胞相对表面积和核质比的影响不能无限制增大,因此细胞数量的增多是使生物体生长的主要原因;多细胞生物体只有通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功能不同的组织及器官,从而协调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基因突变是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基础. 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的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4.下列关于细胞衰老、凋亡的叙述,不正确的( ) A. 衰老的细胞呼吸速率减慢 B. 在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活性降低 C. 被艾滋病毒感染的T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D. 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所有代谢逐渐减弱乃至停止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衰老和凋亡均是细胞生命历程中的正常现象。衰老的细胞中细胞活性降低,部分特殊的水解酶活性会升高,水解衰老的细胞和细胞器;细胞凋亡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由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决定。 【详解】衰老的细胞中呼吸作用相关的酶的活性下降,呼吸速率减慢,A选项正确;在衰老的细胞内有些细胞酶活性降低,但有些酶的活性反而升高,B选项正确;细胞凋亡是细胞程序性死亡,而被艾滋病感染的T细胞死亡会被生物体内的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细胞免疫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C选项正确;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中的水解活动会增强,不是所有代谢都会减弱乃至停止,D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察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清除都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5.化疗是控制癌细胞生长的方法之一,药物可以杀死癌细胞,下图给出的是一个典型的化疗过程,每3周给药1次(图中箭头所示),图中记录了化疗过程中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数量变化。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癌细胞最可能发生于高频率分裂的组织(如器官的上皮组织) B. 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不受密度制约因素的限制而不断分裂和生长,无正常细胞的接触抑制(细胞之间相互接触停止增殖)现象 C. 据图可知最初给药后两类细胞数量都明显减少,然后又回升,而每次给药后癌细胞回升量少于正常细胞 D. 据图可知为了使癌细胞得到更有效的控制,可以在化疗过程中加大给药剂量或缩短给药周期而不会引起较强的副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癌细胞是由于基因突变而形成的细胞。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故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化疗的方法主要原理是抑制癌细胞的增殖,但同时正常细胞的增殖同样也受到了抑制。 【详解】高频率分裂的组织,细胞分裂比较活跃,故基因突变的概率大,形成癌细胞的概率高,A选项正确;癌细胞由于失去接触抑制现象,故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B选项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化疗用药后,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数量均有明显减少,而后数量增加,但癌细胞数量回升少于正常细胞,C选项正确;加大剂量和缩短给药周期均能使癌细胞获得更有效的控制,但由图可知化疗对于正常细胞会有较强的副作用,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选择D。 6.在细胞的生命历程中,会出现分裂、分化等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分化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B. 哺乳动物造血干细胞是未经分化的细胞 C. 细胞的有丝分裂对生物性状的遗传有贡献 D. 通过组织培养可将植物叶肉细胞培育成新的植株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的生命历程包括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等过程。细胞分裂获得和亲代细胞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子代细胞,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是个体发育的基础。 【详解】细胞分化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A选项正确;哺乳动物的造血干细胞是已分化的细胞,但是分化程度低,B选项错误;细胞的有丝分裂使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C选项正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通过组织培养可将植物叶肉细胞培育成新的植株,D选项正确。故错误的选项选择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生命历程的各个过程的特点和影响。需要学生掌握好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并能够进行理解和运用。同时区分好干细胞和受精卵的分化程度的区别。 7.在细胞增殖过程中,染色体和DNA都有复制和加倍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复制的实质是DNA数量的加倍 B. 细胞中b、d过程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 C. 染色体复制后其数量是之前的二倍 D. 细胞中a过程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c过程发生在细胞分裂后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a过程表示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b表示DNA分子复制,同样发生在分裂间期;c表示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断裂;d表示DNA数目加倍,发生在分裂间期。 【详解】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染色体复制的实质是DNA数量的加倍,A选项正确;细胞中b过程表示DNA分子复制,d表示DNA数量加倍,均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B选项正确;染色体复制后DNA数量加倍,但染色体数量由着丝粒数量决定,染色体数量未加倍,故C选项错误;细胞中a过程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c过程发生在细胞分裂后期,D选项正确。故错误的选项选择C。 8.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都需要用盐酸溶液使细胞相互分离 B. 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 C. 在有丝分裂中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 D. 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 【答案】B 【解析】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混合后作为解离液只能用于植物细胞的相互分离;动物细胞之间的相互分离需用胰蛋白酶处理,A错误。使用显微镜时,一般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物像,再换用高倍镜观察,B正确。着丝点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C错误。细胞板只会出现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末期,D错误。 【考点定位】有丝分裂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的操作和过程,要求考生明确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操作的区别以及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9.下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细胞核中DNA含量的变化,则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时段是( ) A. oa、ab、bc B. oa、ab、de C. ab、bc、cd D. ab、bc、de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中曲线o-c是减数分裂的过程,o-b段是减数第一次分裂,b-c段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从d点开始上升的一段过程是受精作用。 【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整个过程都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形成四分体,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的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受精后的受精卵中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在图中有同源染色体的时段是oa、ab、de,B正确。A、C、D错误。 10.下图是同一种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①②③ (2)动物睾丸中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 (3)③所示的细胞中有2个四分体 (4)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为①和③ (5)④中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 A. (1)(2)(5) B. (1)(2)(4) C. (1)(3)(4) D. (2)(4)(5) 【答案】B 【解析】 【分析】 ①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故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故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③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排列赤道板上,故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故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由分析可知,①②③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④细胞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1)正确;动物睾丸中一部分精原细胞可能进行有丝分裂,同时一部分精原细胞可能进行减数分裂,故睾丸中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2)正确;③所示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无四分体,(3)错误;由分析可知,①和③细胞进行有丝分裂,③和④细胞进行减数分裂,(4)正确;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而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5)错误。故(1)(2)(4)的描述正确,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分析题图中细胞的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准确判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其所处的分裂时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1.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了一个AAaXb的精细胞,则另外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分别是( ) A. aXb、Y、Y B. Xb、aY、Y C. aXb、aY、Y D. AAaXb、Y、Y 【答案】A 【解析】 【分析】 精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故一个精原细胞经过正常减数分类后得到4个精细胞,但只有2种基因型。AaXbY的精原细胞中,A和b基因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故不用考虑连锁。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由于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了一个AAaXb的精细胞,Aa为等位基因,在正常分裂时应当位于两个细胞中,故该精细胞在产生过程中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异常,形成了AAaaXbXb和YY的次级精母细胞细胞;②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基因A所在的姐妹染色单体在着丝粒断裂后未移动到两个细胞中,故形成了AAaXb和aXb两个精细胞,而另外一个基因型为YY的次级精母细胞正常分裂,得到两个基因型为Y的精细胞,故剩余的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为aXb、Y、Y,A选项正确。 12.一只杂合长翅雄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果蝇杂交,产生一只三体长翅雄果蝇,其基因可能为AAa或Aaa。已知三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三条中随机两条配对,剩余一条随机分配至细胞一极。为确定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不考虑基因突变),让其与残翅雌果蝇测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aa产生的原因只能为母本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 B. AAa产生的原因只能为父本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中单体没有分开 C. 如果后代表现型比例为长翅:残翅=5:1则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 D. 如果后代表现型比例为长翅:残翅=1:1则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长翅对残翅为显性基因,则亲本中,杂合长翅雄果蝇基因型为Aa,残翅雌果蝇基因型为aa。 【详解】Aaa产生的原因可能为父本或母本的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或第二次减数分裂时着丝粒断裂后的染色体分到了同一个细胞中,A选项错误;AAa产生的原因只能为父本提供了两个A基因,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中单体没有分开,B选项正确;若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则配子组成为A:Aa:aa:a=1:2:1:2,与残翅果蝇测交后代比例为长翅:残翅=1:1;若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则产生配子为A:AA:Aa:a=2:1:2:1,与残翅果蝇测交后代比例为长翅:残翅=5:1,故C、D选项错误。 13.图甲表示某哺乳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的变化,图乙为该动物细胞分裂的一个图像。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均会发生图甲所示变化 B. 图乙所示细胞所处的时期一定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C. 图乙所示细胞中有2对同源染色体,对应于图甲中②阶段 D. 图甲中②→③和③→④核DNA数目减半的原因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甲可得,该哺乳动物细胞发生减数分裂,①为间期,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到末期,③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到后期,④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图乙可表示在②阶段的细胞。 【详解】有丝分裂过程中,最后获得的DNA含量会和原来的细胞保持一直,只有减数分裂获得的细胞DNA含量才会减半,故图甲只能表示减数分裂的过程,A选项错误;图乙表示的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此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处于正在发生基因重组的过程中,B选项错误;图乙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表示的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图甲中的②为减数第一次分类前期到末期的细胞,故图乙对应图甲中的②阶段,C选项正确;图甲中②→③DNA数量减半是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分成两个,DNA含量减半,③→④DNA数量减半是由于着丝粒断裂,而后染色体移动到细胞两端,细胞分成两个,DNA含量减半,故两者核DNA数量减半的原因不同,D选项错误。 14.利用“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研究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 A. 为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B. 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可以解释所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遗传现象 C. 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D. 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离比 【答案】D 【解析】 【分析】 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遗传定律,基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和得出结论。实验验证采用的是测交法验证假说。 【详解】正反交实验是用来确定性状与性别无关,为了验证作出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的是测交实验,A选项错误;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只适用于细胞核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细胞质遗传不适用,B选项错误;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是孟德尔假说中的“假设”,C选项错误;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离比,D选项正确。 15.测交法可用来检验F1是不是纯合子,其关键原因是 A. 测交子代出现不同的表现型 B. 测交不受其他花粉等因素的影响 C. 与F1进行测交的个体是隐性纯合子 D. 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直接反映F1配子类型及比例 【答案】D 【解析】 测交是指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基因型的方法。由于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含隐性基因的配子,所以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能直接反映F1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所以D正确。 【考点定位】测交的实质 16.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 A. 子二代性状的分离比为9:3:3:1 B. 测交后代的分离比为1:1:1:1 C. 子二代出现与亲本性状不同的新类型 D. 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指两对或以上的染色体上的控制生物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基因自由组合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决定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如果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其杂合子自交时,产生的后代表现型满足9:3:3:1,但不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A选项错误;通过测交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后代分离比出现1:1:1:1,是属于对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不是实质,B选项错误;子二代出现与亲本性状不同的新类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不是实质,C选项错误;基因自由组合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选项正确。 17.豌豆子叶的黄色(Y)、圆粒种子(R)均为显性。两亲本豌豆杂交的F1表现型如图。让F1中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 ) A. 1∶1∶1∶1 B. 3∶1∶3∶1 C. 2∶2∶1∶1 D. 9∶3∶3∶1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所示,F1中圆形和皱形的分离比为3:1,黄色和绿色的分离比为1:1,又因为黄色和圆粒为显性,故双亲的基因型为YyRr和yyRr,故F1中的黄色圆粒基因型为YyRR和YyRr,绿色皱粒基因型为yyrr。 【详解】F1中的黄色圆粒基因型为YyRR和YyRr,绿色皱粒基因型为yyrr。且YyRR:YyRr=1:2。所以F1中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故后代有黄色圆粒豌豆YyRr,比例为;黄色皱粒豌豆Yyrr,比例为;绿色圆粒豌豆yyRr,比例为;绿色皱粒豌豆yyrr,比例为;故F2的性状分离比为2:2:1:1,C选项正确。 18.在玉米的一个自然种群中(玉米为雌雄同株),有高茎和矮茎、抗病和感病植株,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分别用A、a和B、b表示。其中含A基因的花粉致死。现选择高茎抗病植株自交,F1有4种表现型,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高茎对矮茎是显性,抗病对感病是显性 B. F1中抗病植株与感病植株的比值为3:1 C. F1高茎抗病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 D. F1抗病植株随机传粉,后代抗病植株占8/9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该高茎抗病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由于含A基因的花粉致死,故可产生的雄配子为aB和ab,雌配子为AB、Ab、aB、ab。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高茎抗病植株自交获得4种表现型,故可知高茎、抗病均为显性,A选项正确;该高茎抗病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故F1中抗病植株与感病植株的比值为3:1,B选项正确;由于该植株产生的雄配子只有aB和ab,故F1中高茎抗病植株的基因型只有AaBB和AaBb,C选项错误;F1抗病植株中B的基因频率为,b的基因频率为,后代抗病植株占的概率为,D选项正确。 【点睛】题干中信息着重需要注意为花粉致死,区别于配子致死和后代致死等各种特殊致死情况,花粉为雄配子,故雌配子中含A基因时不会致死。 19.如图遗传图谱中,4号个体不携带相关致病基因,则7号产生同时带有白化病基因和红绿色盲基因的配子的概率是( ) A. 1/2 B. 1/4 C. 1/8 D. 1/16 【答案】D 【解析】 假设白化基因a,色盲基因为b,据图分析,4为AAXBY,3为AaXBXb,7为AaXBXb概率为1/2×1/2=1/4,产生aXb配子概率为1/4×1/4=1/16,D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20.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一定是等位基因 ④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⑤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⑤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和染色体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基因的概念,把握基因与DNA、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明确摩尔根和萨顿科学研究的方法及结论,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①正确;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确定了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②正确;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可能存在一对相同的基因(如AA),也可能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如Aa),③错误;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④错误;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⑤正确;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21.对下列各图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甲图中每对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②乙图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该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8条 ③丙图家系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该病最有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 ④由丁图可知,该生物基因组测序需要测定5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 ⑤丁表示雄果蝇染色体组成图,其基因型可表示为AaXWY ⑥图甲中生物自交后产生基因型为Aadd的概率为1/8 A. ①③⑤ B. ④⑤ C. ④⑤⑥ D. ①⑤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 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在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及以上基因在减数分裂时由于等位基因分离时,非等位基因同时进行的自由组合;②有丝分裂后期时,着丝粒断裂,染色体移动至细胞两端;③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征是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且有母患子必患的规律。 【详解】自由组合定律一定是指两对或以上的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一对基因遗传遵循分离定律,①错误;乙图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则该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条,②错误;根据图丙家系图可知,两个患病双亲生下不患病后代,该疾病为显性遗传,患病双亲生下不患病女儿,故该疾病一定不为伴X隐性遗传,故该疾病最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病,③错误;根据图丁,该生物有4对同源染色体,但性染色体为XY,故需要检测5条染色体上的DNA,④正确;图丁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X染色体上有基因W,染色体Ⅱ上有等位基因Aa,故其基因型可表示为AaXWY,⑤正确;图甲生物的基因型为AaDd,且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故自交后产生基因型为Aadd的概率为,⑥正确。 综上,正确的为④⑤⑥,选择C选项。 22.将全部DNA分子双链经32P标记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置于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检测子细胞中的情况。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32P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一定为1/2 B. 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含32P,则一定进行有丝分裂 C. 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不都含32P,则一定进行减数分裂 D.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含32P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一定为1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复制的方式为半保留复制。经过两次细胞分裂后,得到四个新的细胞。 【详解】若进行有丝分裂,含32P染色体是总染色体数的1/2,但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分到两个子细胞时,无法控制含32P染色体全部分到同一个细胞中,所以含32P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不一定为1/2,A选项错误;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含32P,则可能是有丝分裂也可能是减数分裂,B选项错误;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子细胞中的染色体一定都含32P,故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 23.下列关于 DNA 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 分子中的每个脱氧核糖均只与一个磷酸和一个含氮碱基相连 B. DNA 双螺旋结构以及碱基间的氢键使 DNA 分子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C. 双链 DNA 分子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且两条链呈同向平行 D. 一段双链 DNA 分子中,若含有 30 个鸟嘌呤,则同时含有 30 个胸腺嘧啶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DNA的结构,全面理解和记忆DNA结构的方方面面是解题的关键,属于识记水平的考查, 【详解】除了脱氧核苷酸链一端的脱氧核糖,DNA 分子中的每个脱氧核糖均与两个磷酸相连,A错误. DNA 分子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依赖于DNA 双螺旋空间结构和碱基间氢键的作用,B正确. 双链 DNA 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呈反向平行,C错误. 一段双链 DNA 分子中,若含有 30 个鸟嘌呤,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则同时含有 30 个胞嘧啶,胸腺嘧啶的数目无法计算,D错误. 【点睛】DNA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外侧是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内侧通过碱基之间形成氢键连接,碱基之间遵循互补配对原则。 24.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经如图所示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搅拌和离心的目的是把DNA和蛋白质分离 B. 若保温时间过长,则沉淀物中放射性增强 C. 若搅拌不充分,则沉淀物中放射性增强 D. 与细菌转化实验相同,都是根据遗传物质具有控制性状的特性而设计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35 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时,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大肠杆菌,故在正常实验操作下,仅会在上清液中检测出放射性物质。若在沉淀物中也检测出放射性物质,可能是由于搅拌不充分导致的。 【详解】搅拌和离心的目的是把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大肠杆菌分离,A选项错误;若保温时间过长,会使大肠杆菌中的噬菌体裂解大肠杆菌,使新产生的噬菌体到上清液中,但本实验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故保温时间过长不会影响沉淀物中的放射性,B选项错误;若搅拌不充分,会使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分离不充分,在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增加,C选项正确;本实验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判断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还是DNA,故是根据噬菌体的生理活动特征设计的,D选项错误。 25.线粒体疾病是一种由线粒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一个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女性(不患线粒体疾病)与一个色觉正常但患线粒体疾病的男性婚配,你认为这对夫妇所生子女的发病风险率及防治对策中科学合理的是( ) A. 所生子女两病兼患的概率为1/4,且两病兼患者都为男性 B. 线粒体疾病属细胞质遗传,所生子女都患线粒体疾病,因而他们不宜生育后代 C. 所生子女中女儿患病概率为0,儿子患病率为1/2,因而建议他们生育女儿 D. 如果妻子已怀孕,需对胎儿进行性别检测;如果已知是女性,还需进行基因检测 【答案】C 【解析】 【分析】 线粒体中含有少量的遗传物质,遗传过程中,由于雄性生殖细胞(精细胞)几乎不含细胞质,故线粒体疾病会随着雌性细胞质遗传,虽然不是位于性染色体上的疾病但会细胞质遗传也会受到性别决定。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一个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女性(不患线粒体疾病)与一个色觉正常但患线粒体疾病的男性婚配,后代中患男性红绿色盲概率为1/2,女性不会患红绿色盲,母本细胞质中无线粒体疾病患病基因故后代均不患线粒体疾病,A、B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若妻子已怀孕,需要对胎儿进行性别检测,若为女性,则一定不患病,不需要进行基因检测,D选项错误。 【点睛】人类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在细胞质中也有少量分布。细胞核遗传中,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会受到性别决定影响;细胞质遗传中,由于精细胞几乎不含细胞质,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源于卵细胞的细胞质,故细胞质遗传只受母本影响。 二.非选择题 26.如图表示某哺乳动物体内细胞的部分生命历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生在______ (填字母)细胞中,h细胞的名称是______。 (2)图中d→e(或f)过程称为_________。e细胞和f细胞功能不同,实质上是细胞中_________的结果,如果e细胞变成了癌细胞,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g (2). 次级卵母细胞 (3). 细胞分化 (4). 基因选择性表达 (5).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了突变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减数分裂、细胞分化和细胞癌变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1) g细胞呈现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又因其细胞膜从偏向细胞一极的部位向内凹陷,所以g细胞的名称是初级卵母细胞,该哺乳动物为雌性。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可见,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生在g细胞中。由g细胞形成的h细胞无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依据其染色体的组成及g细胞的特点可推知:h细胞的名称是次级卵母细胞。 (2) 图中d→e(或f)过程细胞数目未变,但细胞形态发生了改变,因此称为细胞分化。e细胞和f细胞是通过细胞分化形成的,因此二者功能不同,实质上是细胞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癌变的主要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点睛】识记并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细胞分化的含义及其实质、细胞癌变的原因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从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围绕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27.某种自花传粉的豆科植物,同一植株能开很多花,不同品种植株所结种子的子叶有紫色也有白色。现用该豆科植物的甲、乙、丙三个品种的植株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组别 亲本的处理方法 所结种子的性状及数量 紫色子叶 白色子叶 实验一 将甲植株进行自花传粉 409粒 0 实验二 将乙植株进行自花传粉 0 405粒 实验三 将甲植株的花除去未成熟的全部雄蕊,然后套上纸袋,待雌蕊成熟时,接受乙植株的花粉 396粒 0 实验四 将丙植株进行自花传粉 297粒 101粒 分析回答: (1)在该植物种子子叶的紫色和白色这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用A代表显性基因,a代表隐性基因,则甲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丙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三所结的紫色子叶种子中,能稳定遗传的种子占_______________。 (3)实验四所结的297粒紫色子叶种子中杂合子的理论值为___________粒。 (4)若将丙植株的花除去未成熟的全部雄蕊,然后套上纸袋,待雌蕊成熟时,接受乙植株的花粉,则预期的实验结果为紫色子叶种子︰白色子叶种子=_______________。 (5)实验三中套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上述四组实验中,能体现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紫色 (2). AA (3). Aa (4). 0 (5). 198 (6). 1:1 (7). 防止外来花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8). 实验四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首先根据表中实验结果对性状的显隐性和基因型做出正确判断,然后进行相关计算,考查了分析和计算能力。 【详解】(1)实验三:甲×乙→紫,说明紫色子叶是显性性状,亲本甲、乙的基因型分别为AA和aa;实验四:丙植株进行自交,后代紫色:白色=3:1,则丙植株的基因型为Aa。 (2)结合上述分析,实验三甲、乙的基因型为AA和aa,则子代的基因型为Aa,纯合子的概率为0。 (3)结合(1)题分析,实验四:Aa×Aa的后代有3种基因型(1AA:2Aa∶1aa), 297粒紫色子叶种子杂合子为2/3×297=198粒。 (4)丙、乙杂交即Aa×aa→1Aa∶1aa,则紫色子叶种子:白色子叶种子=1:1。 (5)杂交实验中套袋的是为了防止外来花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6)实验四紫色是杂合子,产生配子时成对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形成A和a两种类型的配子且数量相等,受精作用时配子随机结合,子代出现3:1性状分离比,体现了孟德尔分离定律。 【点睛】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全部是一种表现型,则子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亲本是一种表现型,子代发生性状分离,则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基因分离定律是指成对的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从而形成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 28.下图为某家族系谱图,图中斜线阴影表示的是甲种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患者,黑色表示红绿色盲(相关基因用B、b表示)患者。请据图回答。 (1)甲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是_____性遗传病。 (2)图中Ⅲ2表现型正常,且与Ⅲ3为双胞胎,则Ⅲ3不患甲病的可能性为__________ (3)图中Ⅰ3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只写与色盲有关的基因型) (4)若图中Ⅱ4为纯合子,则Ⅳ1两病兼患的概率是__________ 【答案】(1)常 显 (2)1/2 (3)XBXb (4)1/4 【解析】 试题分析: (1)由患甲病的Ⅰ1和Ⅰ2有一个正常的女儿Ⅱ2,可推出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Ⅲ2为正常个体,可推出Ⅱ3为杂合子,由图可知Ⅱ4为隐性纯合子,所以Ⅲ3为杂合子的概率是1/2,即不患甲病的可能性为1/2。 (3)Ⅲ4的基因型为XbXb,其中一个Xb来自Ⅱ6,Ⅱ6个体中的Xb来自其父母,但因其父Ⅰ4表现正常,基因型为XBY,所以Ⅱ6个体中的Xb来自其母Ⅰ3,Ⅰ3表现正常,所以其基因型为XBXb。 (4)Ⅱ4的基因型为aaXBXB,Ⅲ3个体的基因型为1/2aaXBY或1/2AaXBY,Ⅲ4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则Ⅳ1个体患甲病的概率是1/2×1/2=1/4,Ⅳ1为男性,患色盲的概率是1,所以Ⅳ1 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1/4×1=1/4。 考点: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29.野茉莉的花色有白色、浅红色、粉红色、红色和深红色。 (1)研究发现野茉莉花色受一组复等位基因控制(b1-白色、b2-浅红色、b3-粉红色、b4-红色、b5-深红色),复等位基因彼此间具有循环且依次完全显隐关系(即:如果b对b1为显性,b2对b3为显性,则b1对b3为显性)。为进一步探究b1、b2……b5之间的显隐性关系,科学家用5个纯种品系进行了以下杂交试验: 则b1、b2、b3、b4、b5之间的显隐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b1对b2为显性,可表示为b1>b2,依次类推)自然界野茉莉花色基因型有几种___________。 (2)理论上分析,野茉莉花色的遗传还有另一种可能:花色受两对基因(A/a,B/b)控制,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每个显性基因对颜色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请据此分析一株双杂合粉红色野茉莉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区分上述两种可能,可用一株什么品系的野茉莉进行自交?___________,并预期可能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野茉莉叶片颜色有深绿(DD)、浅绿(Dd)、白色(dd),白色植株幼苗期会死亡。现有深绿和浅绿野茉莉进行杂交得到F1,让F1植株相互授粉(自由交配)得到F2,请计算F2成熟个体中叶片颜色的表现型及比值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b5>b4>b3>b2>b1 (2). 15种 (3). 白色:浅红色:粉红色:红色:深红色=1:4:6:4:1 (4). 浅红色或红色 (5). 若子代全为浅红色或(红色)则为第一种情况,若子代出现深红色或出现白色则是第二种情况 (6). 深绿:浅绿=9:6(3:2)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两种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后代性状和其中一个亲本相同时,该亲本的性状为显性。则可得花色的显隐性关系为深红色>红色>粉红色>浅红色>白色。 【详解】(1)根据题图分析可知,浅红色花相对于白色花为显性,红色花相对于粉红色花为显性,红色花相对于浅红色花为显性,深红色花相对于红色花为显性,故可知各等位基因的显隐性为b5>b4>b3>b2>b1 ;故可知,深红色花有5种基因型(b5b5、b5b4、b5b3、b5b2、b5b1),红色花有4种基因型(b4b4、b4b3、b4b2、b4b1),粉红色花有3种基因型(b3b3、b3b2、b3b1),浅红色花有2种基因型(b2b2、b2b1),白色花有1种基因型(b1b1),故自然界野茉莉花色基因型共有15种; (2)根据题意可知,深红色野茉莉基因型为AABB,红色野茉莉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粉红色野茉莉基因型为AaBb、AAbb和aaBB,浅红色野茉莉基因型为Aabb和aaBb,白色野茉莉基因型为aabb,故双杂合粉红色野茉莉自交后代表现型为白色:浅红色:粉红色:红色:深红色=1:4:6:4:1; (3)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两种基因表达的区别在于是否能够产生能获得白色野茉莉的配子,故可以选择浅红色的野茉莉花或红色野茉莉花自交,若后代中全部为浅红色花或红色花,则说明是第一种花色遗传方式,若后代中出现白色或深红色野茉莉花说明是第二种方式; (4)根据题意可知,深绿野茉莉和浅绿野茉莉杂交得到的F1中深绿:浅绿=1:1,故D的基因频率为75%,d的基因频率为25%,又由于白色植株幼苗期会死亡,故F2中DD的基因型频率为,Dd的基因型频率为,所以深绿:浅绿=3:2。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通常我们判断基因型的方式是选择测交,但此题中区别两种花色遗传不可以使用测交,需要从两种花色遗传方式的不同点出发,考虑能够使杂交方案中因为基因型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后代比例而选择合适的方式。 30.下图表示的是某种蝴蝶纯合亲本杂交产生的1355只F2代的性状。对图中数据进行分析,解释你的答案。 (1)以上两对性状哪些性状是显性性状_______?判断依据是什么?________ (2)控制蝴蝶翅色和眼色的基因一定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吗_______?为什么?________ (3)试标出F1的基因及其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注:翅色(A、a),眼色(B、b),且这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__________ 【答案】 (1). 显性:紫色、绿眼 (2). F2表现型紫翅:黄翅为3:1,绿眼:白眼为3:1 (3). 不一定 (4). 根据F2表现型及其比例可以判断每对基因分别遵循分离定律,但不知道性状组合比,若F2四种表现型之比为9:3:3:1,则遵循自由组合,否则不遵循 (5).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分析可知,F2中的表现型比例为紫翅:黄翅=3:1,绿眼:白眼=3:1,可得紫翅相对于黄翅为显性,绿眼相对于白眼为显性。 【详解】(1)根据题图分析可知,F2中的表现型紫翅多于黄翅,绿眼多于白眼,且比例大致满足3:1,故显性性状为紫翅和绿眼; (2)两对基因需要在非同源染色体上才满足自由组合定律,若要二者满足自由组合定律,则需要F2中的表现型为紫翅绿眼:紫翅白眼:黄翅绿眼:黄翅白眼=9:3:3:1,但题图中没有性状组合的比例,故无法判断两对基因之间的关系; (3)根据F2中的表现型判断,F1的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的关系可能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若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可能是A与B连锁,也可能是A与b连锁,故得下图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可以有多对非等位基因,这些基因在遗传时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才会发生自由组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