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汉阳一中、江夏一中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汉阳一中、江夏一中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

汉阳一中、江夏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10月联考 历史试卷 命题学校:汉阳一中 命题教师:张娟 审题教师:李天成 考试时间:2017年10月10日下午16:10 —17:40 试卷满分:100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涂在答题卡上。‎ ‎1. 《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武器 ‎2. 《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 A.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C.重农是悠久的历史传统 D.周代礼乐制度被传承下来 ‎3.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铁制农具广泛使用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4.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A.翻车 B. 耧犁 C. 耒耜 D.曲辕犁 ‎5. 汉文帝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汉文帝的做法( )‎ A.使商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导致富商大贾与诸侯勾结 C.活跃了商品经济,抑制农业的发展 D.反映国家经济政策因时局而定 ‎6.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出于对抗中央集权的目的 B.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C.放弃重农抑商 D.土地集中的表现 ‎7. 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关于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增加财税收入 C.为了劫富济贫 D.发展小农经济 ‎8. 佃农在魏晋时又叫“佃客”,是指世家豪族荫庇下的农民;在唐朝以后,佃农指完全失去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宋代以后佃农编入国家的户籍,不再是地主的私属,须交纳丁税和负担摇役。据此可知,古代佃农( )‎ A.一直都是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B.始终未摆脱地主的压迫剥削 C.身份和地位不断地有所改善 D.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9. 隋朝的户籍法规定: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日、缴纳租粟三石、调绢二丈、绵三两等;同时规定,地方官员每年要亲自实地査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此户籍法反映了隋朝( )‎ A.保障均田制的实施 B.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防止小农经济破产 D.保障徭役赋税征收 ‎10.表1‎ 润州 ‎ 衫罗、水纹绫、方纹绫、鱼口绫、绣叶绫、花纹绫 ‎ 湖州 ‎ 御服乌眼绫 ‎ 苏州 ‎ 八蚕丝、绯绫 ‎ 常州 ‎ 红紫绵巾、紧纱等 ‎ 越州 ‎ 宝花罗、花纹罗、白编绫、交梭绫、十样花纹绫、花纱、吴绢 ‎ 表1为唐代江南东道(今江浙地区)交纳贡赋中丝织品的种类表,据此可知当时( )‎ A.丝织品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B.丝织业劳动分工细密 C.实物税逐渐取代了货币税 D.以商品生产为目的 ‎11.表2‎ 土地规模(亩) ‎ 户数 ‎ 户数比例 ‎ ‎20以下 ‎ ‎24 ‎ ‎17.3% ‎ ‎20~130 ‎ ‎103 ‎ ‎74.1% ‎ ‎131~300 ‎ ‎10 ‎ ‎7.2% ‎ ‎300以上 ‎ ‎2 ‎ ‎1.4% ‎ 小计 ‎ ‎139 ‎ ‎100% ‎ 表2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小农经济盛行                                    B.土地兼并现象突出 C.没有施行均田制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12.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人口的迁徙 D.海外贸易拓展 ‎13.《文献通考》记载了宋代全国岁入情况如下表3,材料反映了( )‎ ‎ 表3‎ ‎  ‎ 北宋 ‎ 南宋 ‎ 时间段 ‎ 真宗天禧宋 ‎ 仁宗嘉佑年间 ‎ 神宗熙宁年间 ‎ 宁宗时期 ‎ 全国岁入 ‎ ‎(单位:贯) ‎ ‎3600万 ‎ ‎3680万 ‎ ‎5060万 ‎ ‎6000万 ‎ A.宋朝财政开支巨大 B.人口出生率高,创造社会财富 C.南宋经济发展程度超过北宋 D.宋朝人民负担沉重 ‎14.《东京梦华录》“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其中的“瓦子”( )‎ A.它是城市贸易中心 B.在此聚集来自各地的商人群体 C.它是草市的典型代表 D.突出城市功能的发展 ‎15. 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 A.中国商人 B.阿拉伯人 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 D.奥斯曼土耳其人 ‎16. 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 )‎ A.租佃是农村主要的生产方式 B.南方比北方更稳定 C.小农户个体经营的发展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17. 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男耕女织的特点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三纲五常的社会秩序 D.家庭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18. 对下图明朝“鱼鳞图册”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A.土地租佃的情况  ‎ B.封建土地兼并的情况 C.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 ‎ D.土地所有权的情况 ‎19.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中“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据此推知( ) ‎ A. 明太祖主张弃本逐末 B.“纳课”使用的货币是白银 C.保护商业是明太祖的主旨 D.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起来 ‎20.《徐光启文集》“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这说明( )‎ A.明朝亦官亦商,四民社会结构瓦解 B.政府放弃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C.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祖父”中举后,“家业”纳入官营手工业 ‎21.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农作物种植区域化明显 C.生产工具长期落后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22. 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资本主义萌芽 B.与利润封建化的特征一致 C.四民观念已被打破 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23. 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市场不受时空限制 B.“机户”的逼迫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的社会风气 ‎24. 如图1,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发给中国商人的海外渡航证明书,说明( )‎ A. 清政府封关闭疆,禁绝外商来华 B. ‎ 防范西方殖民入侵 C. ‎ 加强航海船只的管理 D. 自然经济存在是深层原因 ‎ 图1‎ 第 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25分)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田租佃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长期以来,佃农对地主大多表现为直接的人身隶属关系。宋代“不立田制",土地交易空前频繁,土地所有者与租佃者间的关系逐步演变为土地所有者、二地主(即租地转包者)和租佃者间的关系。尽管存在主仆名份,但政府承认主户和客户(有的是佃户)“皆齐民"。当时法律规定主佃双方要履行官版契约,佃户不能在租佃期离开佃种土地,如期限满则可离开。‎ ‎——据赵冈《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与地权分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租佃制的新变化。(6分)‎ 材料二 宋朝,中国的出口品大多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而进口品多半是原材料,如香料、矿石和马匹灯。 ‎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请写出宋代盛产瓷器五大名窑中的任意三个。(3分)‎ 材料三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指出:“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6分)‎ 材料四 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4)根据材料四,概括宋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10分)‎ ‎26.(15)阅读材料,回答一下问题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 (1) 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6分) ‎ 材料二   ‎ 松江府 ‎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 苏州府 ‎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 嘉兴府 ‎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 湖州府 ‎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9分)‎ ‎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先秦:商朝人善于经商,以贝为币;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称半两钱,齐国使用刀形币,赵国使用铲形币,楚国使用蚁鼻形币。‎ ‎(2)秦汉: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汉代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 ‎(3)隋唐:仍铸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的“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后来发行量很大。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 ‎(4)宋元:北宋时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此后宋元政府发行的纸币为“官交子”。‎ ‎(5)明清:明初,主币是纸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社会货币演变的三种趋势或规律,并运用史实解析(要求:以货币演变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历史参考答案 ‎1-5BCBBD 6-10DCBDB 11-15ACCDB 16-20CADDC 21-24DBDD ‎25.答案(1)变化:租佃关系复杂化(出现二地主现象);租佃者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佃农法律地位提高);租佃契约关系发展;法律保障规范化。(任意三点6分)‎ ‎(2)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任意三个3分)‎ ‎(3)表现:“市”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城市经济繁荣,增添了娱乐功能;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迅速发展。(任意三点6分)‎ ‎(4)特点:范围广;政府加强管理;贸易品种多;私营贸易为主。(任意三点6分) ‎ 影响: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世界的文明进程。(任意两点4分)‎ ‎26.答案:‎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任意三点6分)‎ ‎(2)变化:资本主义萌芽(2分)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2分);商品经济比较发达,(1分)纺织业显著发展,(1分)市镇经济繁荣,(1分)。‎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3分) ‎ ‎27.参考答案(观点6分,论述6分)‎ 我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规律如下: ‎ 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 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从商朝铜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有铲币、刀币、环钱、楚币(爰金、蚁鼻钱)。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 唐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五、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纸币的推广,减轻了商人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