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苏省徐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抽测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徐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末考试抽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周代以严密的组织结合成一体,一直流传了几百年没有变化。即使在周朝灭亡之后,那些新兴的各代王朝,基本上也都效法周朝的王制。这里的“王制”指的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井田制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是西周的重要的权力和财产继承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对以后历代王朝影响深远,故选B;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排除A;分封制是天子分封诸侯的制度,井田制是西周的土地制度,都不符合“那些新兴的各代王朝,基本上也都效法周朝的王制”,排除CD。 2.史载,(唐宪宗)元和十一年,李逢吉等三十三人皆取寒素,时有诗曰:“元和天子丙申年,三十三人同得仙,袍似烂银文似锦,相将白日上青天。”李逢吉等人“得仙”缘于 A. 世袭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根据“唐宪宗”“袍似烂银文似锦,相将白日上青天”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科举制,使贫寒子弟也可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将相,故选D;世袭制按血缘关系世袭官职,察举制是西汉依据品德推荐官员的制度,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选拔官员,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政皆独断后,朱元璋设置四辅官,协助皇帝复核诸如人事、司法等,但未授予直接处理任何重大政务的权力,官员主要是一些“高年”(年老)“笃厚”(无政治野心)的儒士。不足两年,这些儒士便纷纷“引疾”、“致仕”、“以老还乡”,或被“撤免”,四辅官制度宣告失败。四辅官制的实行表明 A.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 宰相制度彻底废除 C. 新的决策机制形成 D. 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答案】A 【解析】朱元璋设置四辅官,协助皇帝复核诸如人事、司法等,未授予直接处理任何重大政务的权力,并且官员主要是一些年老、无政治野心的儒士,这加强了专制皇权,故选A;宰相制度彻底废除是朱元璋设置四辅官的主要原因,排除B;四辅官没有决策权,排除C;明成祖设立内阁,排除D。 4.学者马勇指出:从他们已经走过的路看,假如洪秀全成功了,也一定是将中国拉向欧洲的中世纪,甚至远不如中国的传统帝制。马勇意在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A. 难以摆脱阶级局限 B. 无法调动农民参与 C. 遭到中外联合镇压 D. 缺乏先进建国方略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颁布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希望建立一个“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绝对平均主义无法实现,恢复小农经济、取消商品经济的做法违背社会发展潮流,以及太平天国等级制度,都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说明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太平天国不可能促进社会进步,故选A;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分配土地给农民,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排除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颁布《资政新篇》,是先进建国方略,排除D。 5.某次战争结束之际,《泰晤土报》驻巴黎通讯员称:“清国现今已完全颓废老朽……因而今日乃是结束处理清国最恰当之好时机,使之尽快归于欧洲各国共同占领。”这场战争的影响是 A. 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 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C.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 清廷受到外国军队严密监控 【答案】C 【解析】根据“使之尽快归于欧洲各国共同占领”可知,材料体现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C;A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内容的影响,B是鸦片战争的影响,D是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的影响,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6.《劝白军当红军》是上个世纪流行在湖南炎陵一首民歌:“白军士兵们,我来告诉你,你们都是工农出身,个个没饭吃,在家受压迫,抓来当白军……”这首歌谣有助于研究 A. 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果 B. 土地革命建立割据政权 C. 抗日战争国共再次合作 D. 解放战争实现全国解放 【答案】B 【解析】《劝白军当红军》控诉了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人民饱受深重灾难,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反对封建剥削,故选B;北伐战争时期,共产党没有自己的军队;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和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解放军,不符合“红军”,排除ACD。 7.如图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的战争指导方针。与此相关的战事 A. 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B. 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C.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D. 提升了华北敌后抗战必胜的信心 【答案】B 【解析】民国二十六年是1937年,根据“浙沪”可知,作战地点是上海浙江一带,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淞沪会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故选B;A是平型关大捷的意义,C是武汉会战的意义,D是百团大战的意义,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8.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是在独特的形势中以独特的方式展开的,即战略进攻任务的人民解放军主力,采取了不要后方,不是正面稳步推进,而是千里跃进的方式;外线作战和内线作战同时并存,密切配合,在战略上双方形成犬牙交错的状态。以下能够体现这一独特方式的是 A. 战略反攻,扭转战争形势 B. 淮海战役,消灭国军主力 C. 辽沈战役,开始战略决战 D. 渡江战役,推翻国民政府 【答案】A 【解析】根据“而是千里跃进的方式”可知,这符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展战略反攻的特点,故选A;淮海战役、辽沈战役、渡江战役不符合“千里跃进的方式”,排除BCD。 9.下图一为《村民公约》是某村在村主任带领下广泛征集村民意见制订的,图二为群众浏览《村务公开》,内容为所有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张榜公示,接受监督。这体现了 A.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渐完善 B. 政府机关服务意识增强 C.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 D. 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 【答案】C 【解析】《村民公约》是某村在村主任带领下广泛征集村民意见制订的,《村务公开》,接受监督,体现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故选C;《村民公约》不属于法律,排除AD;《村民公约》是村委会制定的,不是政府机关制定的,排除B。 10.在某次国际会议上,中国有意采取“不争论”的策略,不仅自己不提出容易引起争论的议题,还有效的淡化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化特质,从而避免使中国陷入关于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制度争论的陷阱。这次会议 A. 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B. 推动了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C. 密切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合作 D.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联系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避免使中国陷入关于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制度争论的陷阱,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次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联系,故选D;AB是日内瓦会议的成果,排除;万隆会议是亚非发展中国家参加的会议,并非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排除C。 11.2019年12月13日美国国会众议院司法委员会通过表决,批准向众议院全院递交关于弹劾总统特朗普滥用职权和妨碍国会调查的条款,一旦获得众议院审议和多数支持,该弹劾案就将进入参议院接受审理,若获得至少三分之二参议员支持通过,特朗普就要被解职。这段材料表明 A. 国会是美国政治权力中心 B. 总统受国会监督并对其负责 C. 立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D. 分权与制衡是美国政治特征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美国国会拥有弹劾总统的权力,众议院受到参议院制约,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政治特征,故选D;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立法、司法、行政权相互制衡,AC错误;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排除B。 12.以其科学的洞见、深邃的思想和磅礴的气势,开辟了人类思想的新纪元,在人类思想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是 A. 《共产党宜言》 B. 《四月提纲》 C. 《土地法令》 D. 《和平法令》 【答案】A 【解析】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马克思主义解释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开辟了人类思想的新纪元,具有里程碑意义,故选A;《四月提纲》是俄国十月革命中的文献,对十月革命有指导意义,但称不上“开辟了人类思想的新纪元”,排除B;CD不属于思想领域的内容,排除。 13.关于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有不同的记述:《联共(布)党史教程》的记述是“起义者很快突破冬宫的防线,冲进了大门,扫荡着士官生。”《震撼世界的十日》的记述则是“冬宫正门两旁的便门尽皆敞开,眼前的这座庞然大物,此刻寂然无声。”这表明 A.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无法认识 B. 多元史料互证更能接近历史真相 C. 历史当事人的回忆录最为可信 D. 只有原始文献可以重现历史真相 【答案】B 【解析】材料是关于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不同记述,不同的记述提供多元史料,相互印证可以更接近历史真相,故选B;A表述错误,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也是可以认识的,排除;历史当事人的回忆录也可能因时代、立场、观点不同出现偏差,排除C;D表述太绝对,错误。 14.如图为冷战时期苏联的一幅漫画(图中口袋上文字意为北约),这幅漫画讽刺美国 A. 推动西欧走向联合 B. 利用武力控制北约 C. 胁迫西欧为其服务 D. 控制北约发动战争 【答案】C 【解析】漫画反映美国坐在西欧这匹马上役使西欧前进,说明北约是美国的工具,美国通过北约胁迫西欧为其服务,故选C;漫画主要反映美国对西欧的胁迫,排除A;北约是美国的冷战措施之一,B项错在“武力”,D项错在“发动战争”,排除。 15.1990年,日本首相海部俊树致信美国总统布什,宣称“必须以美、日、欧为主导形成世界新秩序”,同年5月,海部俊树又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日本愿意在新的时代为全球和平与繁荣做出贡献。海部俊树的目的是 A. 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B. 巩固美日政治同盟 C.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D. 推动国内经济复苏 【答案】A 【解析】根据“必须以美、日、欧为主导形成世界新秩序”“日本愿意在新的时代为全球和平与繁荣做出贡献”,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日本逐渐调整外交政策,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故选A;BC不是日本的根本目的,排除;材料反映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并非为了发展国内经济,排除D。 二、非选择题 16.历代统治者都关注地方的管理问题。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西周初期形势图: 材料二 公元前260年战国时期形势图(图中洛阳附近空白处为周王室领地) 材料三 秦朝形势图: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两幅图片体现的政治制度及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制度进行评价。 (2)据材料三,指出图中体现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进步性。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答案】(1)制度:分封制。 变化:周王室领地缩小;诸侯领地增大;诸侯国减少。 评价:积极:巩固统治,扩大疆域;扩展了周文化的影响;消极:封国势力强大,不利于中央统治;诸侯之间割据混战,不利于社会稳定。 (2)制度:郡县制。 进步性: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解析】(1)制度:根据“鲁”“齐”等信息得出分封制。变化:据材料一、二两幅图片可知,周王室领地缩小,诸侯领地增大,诸侯国减少。评价:结合所学,可从巩固统治,扩大疆域,扩展了周文化的影响分析其积极影响,从封国势力强大,不利于中央统治,诸侯之间割据混战,不利于社会稳定等分析其消极影响。 (2)制度:根据“陈郡”“渔阳郡”得出郡县制。进步性:结合所学,可从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分析总结。 (3)趋势: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17.近代中国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政治民主化做了诸多努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国并不是近代化的中国。在近代中国面前摆着两个问题:一、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二、如何使中国近代化。这两个问题显然是密切相关的。因为落后,所以挨打;因为不断地挨打,所以更落后。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 ——胡绳《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 材料二 中国民族主义是外部压力之下的应激反应,其动源是外国的侵略,指向却是向内,要消除国内旧政治势力,重新构建国家体系。孙中山在国民党改组以前,没有充分意识到外部侵略势力与内部顽固势力的关联性,表现为单纯的“排满”,导致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夏卫东《政治符号:辛亥革命与近代国共关系》 材料三 要在十分落后的社会基础上,战胜已经在中国居于统治地位的帝国主义势力,当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历史经验证明,只有这样做,才能改变中国所面临的恶性循环的命运。就是说,只有先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才能谈得到近代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 ——胡绳《关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几个问题》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的主要诉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指出辛亥革命为国家政治民主化作出的贡献,说明判断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改变“恶性循环命运”的标志,列举国家独立初期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答案】(1)诉求:民族独立;近代化。 表现: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2)民族主义:排满(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贡献:推翻了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 依据: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标志:1949年新中国成立。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1954年宪法。 【解析】(1)诉求:根据“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得出民族独立;根据“如何使中国近代化”得出近代化。表现: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都是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表现。 (2)民族主义:根据“表现为单纯的‘排满’”得出排满(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贡献:结合所学,可从推翻了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分析回答。依据:结合所学可知,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依据。 (3)标志:根据“只有先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得出1949年新中国成立。成就:结合所学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18.2019年是中俄建交70周年,回顾中俄关系发展历史,可以折射出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毛泽东认为,我们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能否迅速地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同样关系到人民政权的生死存亡。加之美国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更是极大地威胁着新中国的独立和安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有朋友……我们同苏联的关系,我们同苏联的友谊,应该在一种法律上,就是说在条约上,把它固定下来,建立同盟关系我们就请好了一个帮手”。 ——尤国珍李丽忠《建国初“一边倒”外交政策再解析》 材料二 不结盟运动所追求的独立自主与和平中立精神得到了中国政府的肯定和赞赏,也为70年代末中国调整外交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中国从历史经验中认识到:实行结盟政策必须让渡一部分国家主权并承担一些不必要的义务,进而可能会损害国家的利益和主权。1979年4月3日,中国全国人大五届七次会议作出决议,“鉴于国际形势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决定它(《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有效期满后不再延长”。 ——摘编自刘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废止的原因及其影响》 材料三 (该组织)由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共同)建立,宗旨是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它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对外开放的原则。 ——摘编自《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2001年6月15日)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建立同盟关系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影响中国不再延长《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有效期的因素。 (3)据材料三,指出中俄两国关系的特点,并指出“该组织”的性质及影响 【答案】(1)原因:恢复和发展经济;打破美国封锁;维护独立安全。 (2)因素: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对结盟政策的反思;基于国际形势的判断。 (3)特点:结伴而不结盟。性质: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影响:开创了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推动地区安全;推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解析】(1)原因:根据“能否迅速地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同样关系到人民政权的生死存亡”得出恢复和发展经济;根据“美国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得出打破美国封锁;根据“极大地威胁着新中国的独立和安全”得出维护独立安全。 (2)因素:根据“不结盟运动所追求的独立自主与和平中立精神得到了中国政府的肯定和赞赏”得出不结盟运动的影响;根据“实行结盟政策必须让渡一部分国家主权并承担一些不必要的义务,进而可能会损害国家的利益和主权”得出对结盟政策的反思;根据“鉴于国际形势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决定它(《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有效期满后不再延长”得出基于国际形势的判断。 (3)特点:根据“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对外开放的原则”得出结伴而不结盟。性质:根据“宗旨是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得出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影响:根据“宗旨是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得出开创了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根据“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得出推动地区安全;根据“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它领域的有效合作”得出推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根据“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得出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19.近代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多次妥协,这些妥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 材料一 (1660年英囯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无论是继续革命还是反革命复辟,都难以获得普遍的认冋,都会导致社会的激烈而反复的震荡,决定了一个稳固的政治体制从两个极端的政治主张中都不能合法地产出或创制出来。为此,英国当时的政治精英试图打破上述革命与复辟循环震荡的怪圈。 ——高全喜《英国宪制中的妥协原则》 材料二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之前社会情况复杂,传统贵族势力盘踞在社会的上层,他们高高在上,把持着国家基本权力,社会中下层,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随着工业革命的继续推进,更加谋求政治地位来保障其进一步发展;议会制度自身的弊病也突出明显……当1831年开始的议会改革浪潮如火如荼之时,以托利党为代表的土地责族寻得历史的传统,放弃部分利益,以求得更好的生存。英国注重历史传统以及寻求妥协的惯例造就了1832年改革的胜利。 ——冯春《论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三 (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过程中)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派主张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政府,认为当各州不能立法或各州的立法妨碍联邦的和谐时,应由中央立法,任何州的法律被认为违反联邦宪法时,中央可以否定……州权派坚持抱住州权至上、立法至上的原则不放,虽然同意中央有权规定通商和税收,有权对不服从中央的少数州采取行动,但要求中央权力在行使前必须经若干州的同意。 ——摘编自易中天《费城风云》 (1)据材料一,指出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英国资产阶级面临的难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政治精英给出的解决方法。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以及推动改革成功的因素。 (3)据材料三,指出联邦派和州权派矛盾的焦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化解这一矛盾的方案。 【答案】(1)难题:革命和复辟都会造成社会动荡;难以产生一个稳固的政治体制。方法:光荣革命;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 (2)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工业资产阶级谋求更多政治权力;议会制度弊病的暴露。 因素:保守势力的让步;英国历史传统;寻求妥协的惯例。 (3)焦点:联邦政府与州关于权力的归属。化解方案:建立联邦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解析】(1)难题:根据“无论是继续革命还是反革命复辟,都难以获得普遍的认冋,都会导致社会的激烈而反复的震荡”得出革命和复辟都会造成社会动荡;根据“一个稳固的政治体制从两个极端的政治主张中都不能合法地产出或创制出来”得出难以产生一个稳固的政治体制。方法:结合所学可知,英国进行了光荣革命,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 (2)原因:根据“传统贵族势力盘踞在社会的上层,他们高高在上,把持着国家基本权力,社会中下层,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随着工业革命的继续推进,更加谋求政治地位来保障其进一步发展”得出工业革命的推动,工业资产阶级谋求更多政治权力,议会制度弊病的暴露。 因素:根据“以托利党为代表的土地责族寻得历史的传统,放弃部分利益”得出保守势力的让步;根据“英国注重历史传统以及寻求妥协的惯例造就了1832年改革的胜利”得出英国历史传统,寻求妥协的惯例。 (3)焦点:根据“联邦派主张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政府”“州权派坚持抱住州权至上、立法至上的原则不放”得出联邦政府与州关于权力的归属。化解方案: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建立联邦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20.二战后,国际关系风云变幻,世界政治格局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阅读材料: 材料一 苏俄已成为自由世界的致命威胁,西方世界必须立即组成一条新的战线来对付它的迅猛挺进。在远离苏联遍布全球各地的许多国家,共产主义的第五纵队已经建立并开始工作,它们对基督教文明构成日渐增长的挑战和危险,因此西方自由世界必须采取“铁幕”和“结盟”来对付敌人。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实力从整体上说相对衰落,但其衰落过程是曲线而非直线。俄罗斯潜力巨大,从长远看,俄罗斯将逐步恢复元气,重新成为世界大国、强国。以法德为核心的欧盟将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巨大力量,终将摆脱美国控制,而成为独立的一极。日本在实现政治、经济转型后,仍可取得新发展,日本成为政治大国,是很有可能的。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政治影响力大,将成为世界新格局中的一极。 ——陈启懋《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大转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丘吉尔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世界“对付苏联迅猛挺近”的方式和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及表现。 (3)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因素。 【答案】(1)观点:宣扬苏联威胁论;遏制苏联,反对共产主义。方式:冷战。表现: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 (2)新变化: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表现: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 (3)因素:国家利益,社会制度,经济实力。 【解析】(1)观点:根据“苏俄已成为自由世界的致命威胁”得出宣扬苏联威胁论;根据“西方世界必须立即组成一条新的战线来对付它的迅猛挺进”得出遏制苏联,反对共产主义。方式:根据所学可知,西方世界“对付苏联迅猛挺近”的方式是冷战。表现:结合所学可知,冷战的具体措施是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 (2)新变化: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出两极格局瓦解;根据“美国实力从整体上说相对衰落”“俄罗斯潜力巨大”“以法德为核心的欧盟将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巨大力量”“日本成为政治大国,是很有可能的”“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将成为世界新格局中的一极”得出多极化趋势加强。表现:根据材料得出,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 (3)因素:综合材料,可从国家利益,社会制度,经济实力等角度思考总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