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第二册作业:第6章第3节第4节第2课时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协同进化
[基础全练] 1.下列关于物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种群的生物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 B.一个物种只含有一个生物 C.同一物种具有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 D.自然状态下,能通过有性生殖繁殖后代,且后代也有繁殖能力 解析: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所以不同种群的生物可能属于同一物种,A、D 正确;一个物种含有多个生物, B 错误;同一物种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表现相似,C 正确。 答案:B 2.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B.地理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不同的种群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 解析: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不同物种间一定存在着生殖隔离,地理隔 离可以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A、B 正确,D 错误;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 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C 正确。 答案:D 3.下列关于新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结果就是形成新物种 B.生殖隔离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 C.产生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D.基因突变一定能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A 错误; 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如东北虎和华南虎,二者打破地理隔离可以产生 可育后代,B 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 正确;基因突变可以产生 新基因,但是不一定形成新物种,D 错误。 答案:C 4.下列与物种形成无关的是( ) A.不可遗传的变异 B.地理隔离 C.生殖隔离 D.多倍体形成 解析: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与物种形成无关,A 错误; 长期的地理隔离会引起种群基因库发生变化,与物种形成有关,B 正确;生殖隔 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C 正确;多倍体的形成会出现新的物种,D 正确。 答案:A 5.下列关于隔离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生殖隔离 B.地理隔离不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 C.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D.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可以杂交,但二者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但是必须经过生殖隔离,A 错误;地理 隔离是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无法相遇而不能交配,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 交流导致种群基因库间产生差异,B、C 错误;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产 生的后代三倍体西瓜不可育,故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之间仍存在生殖隔离, D 正确。 答案:D 6.如图表示某群岛上蝉的物种演化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戊分别代表 不同种类的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种戊和物种丁的形成是地理隔离造成生殖隔离 B.由乙形成丙和丁的过程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 C.由甲形成乙和戊的过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图示说明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A 岛和 B 岛存在地理隔离,环境不同,选择方向不同, 最终导致物种戊和丁形成生殖隔离,A 正确;由乙形成丙和丁的过程说明变异是 不定向的,B 正确;新物种的形成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由于环境的不同,自 然选择的方向不同,C 正确;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非要经过地理隔离,如丙和丁, D 错误。 答案:D 7.鼠尾草的雄蕊高度专化,成为活动的杠杆系统,并与蜜蜂的大小相适应。当 蜜蜂前来采蜜时,根据杠杆原理,上部的长臂向下弯曲,使顶端的花药接触到蜜 蜂背部,花粉便散落在蜜蜂背上。由此无法推断出( ) A.在鼠尾草进化的过程中导致雄蕊专化的基因频率升高 B.鼠尾草不可以在没有蜜蜂的地方繁衍后代 C.鼠尾草雄蕊的形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鼠尾草花的大小、形态等,常与传粉昆虫的大小、形态、口器的类型和结构 等特征相适应,属于协同进化 解析:鼠尾草雄蕊的形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鼠尾草可通过蜜蜂和其他昆虫传粉,没有蜜蜂的地方也可以繁衍后代;协同进化 指不同的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答案:B 8.下列关于捕食者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少的物种 B.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捕食者的存在往往导致被捕食者的灭绝 D.捕食者的存在可导致部分被捕食者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 解析: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A 错误;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 种多样性,B 正确;捕食者的存在一般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的灭绝,否则捕食者失 去食物来源也将灭绝,C 错误;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可避免 部分被捕食者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D 错误。 答案:B 9.如图是两个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A、B、C、D 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由 A 物 种 进化 为 B、 C 两 个 物种 的 内 因是________________ , 外 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 (2)迁到乙岛的 B 物种可能会________________。 (3)假设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 A、a,A 的基因频率为 10%,a 的基因频率为 90%, 那么 AA、Aa、aa 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若环境的选择作 用使 a 的基因频率逐渐下降,A 的基因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基因型为 aa 的 个体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 解析:(1)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环境不同以及地理隔离;生物进 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因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再加上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使 B 物种不 能与 C 物种自由交配,故 B 物种可能会形成新物种。 (3)根据题意可知,AA 的基因型频率是 10%×10%=1%,Aa 的基因型频率是 2×90%×10%=18%,aa 的基因型频率是 90%×90%=81%;若环境的选择作用 使 a 的基因频率逐渐下降,A 的基因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基因型为 aa 的个 体数量将逐渐减少。 答案:(1)遗传变异 甲、乙两岛环境不同且有地理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形成新的物种(答案合理即可) (3)1%、18%、81% 逐渐减少 10.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岛组成。达尔文在该群岛发 现地雀有 13 种,如图表示这 13 种地雀之间的进化关系。 (1)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________这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 的。 (2)每一种地雀都有其特定的觅食场所,这些场所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每一种 地雀喙的大小、形状、尺寸等性状存在差异,这是由于各小岛上不同的________ 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该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________的作用。 (3)由于各小岛彼此独立,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之间存在着________隔 离。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累积各自的变异,从而彼此之 间逐渐形成________隔离,最终形成了地雀新种。 (4)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 13 种地雀体现了生物的________多样性。 解析:(1)分析题图可知,加拉帕戈斯群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南美洲地雀这一 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 (2)不同的小岛上的地理环境不同,食物来源不同,对分布在不同小岛上的鸟的 突变进行了不同的选择,使得每一种地雀喙的大小、形状、尺寸等性状存在差异。 (3)因为各小岛彼此独立,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因为地理障碍不能进行 基因交流,即存在地理隔离。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累积 各自的变异,从而彼此之间逐渐形成生殖隔离,最终形成了新物种。 (4)生物的多样性包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加拉帕戈斯 群岛上的 13 种地雀体现了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答案:(1)南美洲地雀 (2)食物 自然选择 (3)地理 生殖 (4)物种 [素养提升] 11.如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 阻碍了基因交流 B.若物种 2 是物种 1 形成的,则物种 1 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C.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 D.若种群 1 与种群 2 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解析: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间不存在生殖隔离,而是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 物种的形成一定发生了进化,即种群基因频率一定改变,故物种 2 与物种 1 相比 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实质 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故种群 1 和种群 2 都发生了进化。 答案:C 12.如图是某昆虫基因 pen 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基因 pen 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C.基因 pen 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野生型昆虫和 pen 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某昆虫基因 pen 突变后形成了抗药靶位点,A 项错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 向性,B 项错误。基因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原材料,C 项正确。野生型昆虫和 pen 基因突变型昆虫属于同一物种,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D 项错误。 答案:C 13.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 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导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 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 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 )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解析:在生存斗争中,病毒与兔之间相互选择,感染病毒后,抗性较强的兔被保 留下来,抗性较差的个体死亡,故 A 项正确;病毒必须寄生在寄主细胞内,兔 感染强毒性病毒后会很快死亡,强毒性病毒失去寄主,寄生关系难以维持,故 B 项正确;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使中毒性病毒的存活时间长, 繁殖代数多,导致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故 C 项错误;蚊子能传播兔病毒,在 兔和病毒之间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故 D 项正确。 答案:C 14.北美洲某种臭虫以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的气球状蔓生果为食,臭虫需要用锋利 的喙刺穿果实,据统计喙长如图 1 所示;1920 年,有人从亚洲引进平底金苏雨 树,其果实的果皮比较薄,据统计到 1980 年以它为食的臭虫的喙长如图 2 所示。 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图 1 图 2 A.平底金苏雨树与臭虫间发生了协同进化 B.平底金苏雨树与当地植物存在竞争关系 C.臭虫体内控制喙长度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早于引进平底金苏雨树 D.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间形成了生殖隔离 解析:平底金苏雨树引进后,臭虫喙长变短,因此它们在相互影响中发生了协同 进化;平底金苏雨树与当地植物竞争阳光和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臭虫体内控制 喙长度的基因发生突变的时间可能早于引进平底金苏雨树的时间,平底金苏雨树 只不过起了选择作用;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种群,由于 自然选择的差异,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导致两个种群的基因库有差异,从图中无 法判断是否已达到生殖隔离的程度。 答案:D 15.程海是云南境内的内陆型大湖泊,并非真正的海。很久以前,湖水可通过某 河流入金沙江,随着环境的变化,该河流逐渐断流,使金沙江与程海隔绝,程海 渐渐成为封闭式陆湖。对生活在金沙江和程海中的鲤鱼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发现 其形态特征出现显著差异,如表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主要食物 栖息 口位置 背鳍起点位 尾鳍高与眼 后头长比较 程海鲤鱼 浮游动物及 丝状藻类 中上层 端位 稍后 小于眼后头长 金沙江鲤鱼 软体动物、 昆虫幼虫、 水草 中下层 亚下位 稍前 大于眼后头长 (1)科学工作者近期对程海水系鱼类进行调查时发现,目前程海有鱼类 20 余种, 如鲤鱼、鲢鱼、鲫鱼、裂腹鱼等,这一现象体现的是________多样性。 (2)结合题干中的信息,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两个水系鲤鱼形态特征出现显 著差异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两个水系的鲤鱼形态特征差异显著,说明已经进化成两个鲤鱼 物 种 ”, 你 是 否 同 意 此 结 论 ? 请 依 据 进 化 理 论 说 出 你 的 判 断 与 理 由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调查发现目前程海有鱼类 20 余种,如鲤鱼、鲢鱼、鲫鱼、裂腹鱼等, 这一现象体现的是物种多样性。(2)由于两个水系的地理隔离,两个种群的基因 交流中断,每个种群发生不同变异,因环境选择不同而向不同方向逐渐积累,生 物的形态特征差异逐渐显著。(3)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因此两个 水系的鲤鱼形态特征差异显著,不能说明已经进化成两个鲤鱼物种。 答案:(1)物种 (2)由于两个水系的地理隔离,两个种群的基因交流中断,每个 种群发生不同变异,因环境选择不同而向不同方向逐渐积累,生物的形态特征差 异逐渐显著 (3)不同意;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而非形态结构出 现差异 XJC·RJ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