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考点0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化学考点0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 知识整合 1.药品的取用 (1)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固体用药匙(或纸槽),要把药品送入试管底部,而不能沾在管口和管壁上; 块状和大颗粒固体用镊子夹取。 (2)取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取用较多的液体用倾倒法,注意试剂瓶上的标签面向手心;向容量瓶、 漏斗中倾倒液体时,要用玻璃棒引流。 2.试纸的使用 (1)类型及作用 (2)使用方法 ①检验溶液:取一小块试纸放在玻璃片或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液体,点在试纸中部,观察试纸的 颜色变化,等 pH 试纸变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2 ②检验气体:先用蒸馏水把试纸润湿,用镊子夹取或粘在玻璃棒的一端,然后再放在集气瓶口或导管 口处,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 3.仪器的洗涤 (1)方法:使用毛刷,用去污剂和水冲洗。 (2)洗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均匀的水膜,既不聚成滴,也不成股流下。 (3)常见残留物的洗涤 残留物 洗涤剂 久置石灰水的瓶壁上的白色固体(CaCO3) 稀盐酸 久置 FeCl3 溶液的瓶壁上的固体(Fe2O3) 稀盐酸 容器壁上附着的油污 NaOH 溶液或热的纯碱溶液 容器壁上附着的硫 CS2 或热的 NaOH 溶液 容器壁上附着的碘 酒精或 NaOH 溶液 容器壁上附着的苯酚 酒精或 NaOH 溶液 试管壁上附着的银镜 稀硝酸 AgCl 氨水 制氯气时试管中残留的 MnO2 热的浓盐酸 4.物质的溶解 (1)固体的溶解 一般在烧杯中进行,为了加速溶解,常采用研细、搅拌、振荡或加热等措施。 (2)液体的稀释 一般先用量筒分别量取一定量的溶质和溶剂,然后先后倒入烧杯里搅拌而稀释。但对于浓 H2SO4 的稀 释,一定要将浓 H2SO4 沿烧杯内壁缓缓倒入水中,并边倒边搅拌。 (3)气体的溶解 3 气体溶解的原则:一要考虑充分吸收,二要考虑防止倒吸。对溶解度较小的气体,如:Cl2、CO2 等, 可用图 A 所示装置溶解吸收;对溶解度大,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如:NH3、HCl 等,可用图 B 所示装置(防 止倒吸)溶解吸收。 5.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1)常用方法 方法 微热法 液差法 气压法 原理 升高装置中气体的温度, 使气体膨胀 缩小装置中气体的体积, 增大压强 封闭气体的压强增大,使 液滴不能滴下 图示 具体 操作 塞紧橡胶塞,将导气管末 端伸入盛水的烧杯中,用 手捂热(或用酒精灯微热) 烧瓶 塞紧橡胶塞,用止水夹夹 住导气管的橡胶管部分, 从长颈漏斗向试管中注水 塞紧橡胶塞,关闭止水夹,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烧 瓶中加水 现象 说明 烧杯中有气泡产生,停止 微热,冷却后导气管末端 形成一段水柱,且保持一 段时间不下降 停止加水后,长颈漏斗中 的液面高于试管中的液面, 且液面差不再改变 一段时间后,液滴不能滴 下 (2)其他方法 ①抽气法或吹气法 图 A:轻轻向外拉动或向里推动注射器的活塞,一段时间后,活塞能回到原来的位置,表明装置的气 密性良好。(气压法的拓展) 4 图 B:打开弹簧夹,向导管口吹气,如果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上升,且停止吹气后,夹上弹簧夹,长颈漏 斗液面保持稳定,则表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液差法的拓展) ②分段法 较复杂的实验装置检验气密性时,可分段检查,方法多是常用方法的组合。如下图装置,可分别关闭 K1、K2,分段检查。 重点考向 考向一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8 不能” 1.块状或颗粒状的固体药品不能直接放入竖直放置的试管或其他容器中;防止试管或容器底部被砸破。 2.用量筒、滴定管量取液体时,不能仰视或俯视液面;防止读数有误差。 3.不能不检查装置气密性就进行气体的制备与性质实验;防止实验过程中装置漏气而使实验失败。 4.不能不对可燃性气体验纯就进行点燃或加热实验;防止爆炸。 5.进行过滤操作时,玻璃棒不能放在单层滤纸处(应放在三层滤纸处);防止玻璃棒戳破滤纸。 6.加热后的蒸发皿、坩埚不能直接放在实验台上;防止热的蒸发皿、坩埚烫坏实验台并引起蒸发皿炸 裂。 7.实验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瓶(K、Na 等除外),不能随意丢弃,要放入指定容器内;防止污染原试剂, 防止污染环境。 8.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不能直接将溶液倒入容量瓶中,应该用玻璃棒引流;防止液体流 出瓶外。 典例 1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 5.85 g NaCl 固体配制 100 mL1 mol/L 的氯化钠溶液 5 B. 分液时先将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再将上层液体从下口流出 C. 实验室检验氨气的方法是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靠近瓶口或管口,观察试纸是否呈红色 D. 将碘水倒入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四氯化碳振荡后静置,可将碘萃取到四氯化碳中 【答案】D 1.下列关于实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用湿润的 pH 试纸测定溶液的 pH,测定结果偏小,该溶液一定呈酸性 B.中和滴定实验中,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即可使用,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须用待装液润洗后方 可使用 C.将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加入适量乙醇,振荡后静置,能将碘萃取到乙醇中 D.向含 FeCl2 杂质的 FeCl3 溶液中通足量 Cl2 后,充分加热蒸干,得到纯净的 FeCl3 固体 通关锦囊 实验基本操作中的 5 个“首先” (1)气体制取、气体性质验证等与气体有关的实验——首先检查装置气密性。 (2)滴定管、容量瓶、分液漏斗等有活塞或瓶塞的玻璃仪器——首先检查是否漏水。 (3)点燃可燃性气体——首先验纯。 (4)用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某些气体——首先用蒸馏水润湿,但用 pH 试纸测溶液的 pH 时不能润湿。 (5)用化学方法检验、鉴别固体物质——首先取样,溶解制成溶液。 考向二 常见装置的气密性检查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与答题规范 6 装置气密性检查必须在放入药品之前进行。 1.气密性检查的基本思路 使装置内外压强不等,观察气泡或液面变化。 2.气密性检查的答题规范 简答题应注意答题规范,对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可按如下文字进行答题: (1)装置形成封闭体系→操作(微热、手捂、热毛巾捂、加水等)→描述现象→得出结论。 (2)微热法检查的关键词是封闭、微热、气泡、水柱。 (3)液差(封)法的关键词是封闭、液差。 (4)答题时易忽略的几句关键性的文字叙述: ①将导管末端浸入水中; ②关闭或者开启某些气体通道的活塞或弹簧夹; ③加水至“将长颈漏斗下口浸没”。 典例 1 下列是一些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B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是化学实验中的重要操作之一。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仪器在使用前一定要检查气密性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 A.容量瓶    B.洗气瓶 7 C.分液漏斗 D.酸(碱)式滴定管 (2)下列关于不进行气密性检查可能导致的后果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A.收集不到气体 B.造成环境污染 C.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误 D.引发爆炸事故 (3)为检查如图所示简易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甲、乙两位同学做出以下方案设计。 ①甲同学认为,只要向长颈漏斗中加水,便可检验其气密性是否良好。经检验他的方案可行。则甲同 学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方法、现象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同学设计的方案:向长颈漏斗中注入一定量的水至浸没长颈漏斗下端。关闭止水夹,用手捂试管 中上部,待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打开止水夹让液面回落后,迅速关闭止水夹,松开手, 见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低于试管中的液面且不再变化,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乙同学设计方案的原理 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气密性检查的答题模板 (1)解答此类题目必须明确的关键词: ①微热法检查:封闭、微热、气泡、水柱。 ②液差(封)法检查:封闭、液差。 (2)答案必须按“操作+现象+结论”要点回答: ①操作:如何形成“密闭体系”,如何“加热”。 ②现象:观察气泡或液面变化,指出相关实验现象。 ③结论:通过什么现象说明气密性良好。 考点冲关 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若实验中没有明确试剂用量时,为能观察到明显实验现象,取用试剂越多越好 B.取用细口瓶里的液体试剂时,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然后标签朝外拿起试剂瓶,瓶口要紧挨 8 着试管口,使液体缓缓地倒入试管 C.胶头滴管取完一种试剂后,可直接取用另一种不与其反应的试剂 D.取用粉末状固体或颗粒状固体时,应用药匙或纸槽;取用块状固体时,应用镊子夹取 2.从海带灰中提取单质碘过程的操作①中不会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A.烧杯 B.玻璃棒 C.漏斗 D.蒸馏烧瓶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4.下列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一定漏气的是 9 5.下列实验操作与预期目的或所得结论一致的是 A.用铂丝蘸取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证明该溶液中一定不含有 K+ B.向浓度均为 0.1 mol·L-1 的 NaCl 和 NaI 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 AgNO3 溶液,出现黄色沉淀,说明 Ksp(AgCl)>Ksp(AgI) C.向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 BaCl2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D.在乙酸、乙醇与乙酸乙酯的混合物中加入适量饱和烧碱溶液充分混合后分液,可得到较纯净的乙酸 乙酯 6.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储气装置(固定装置已略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打开止水夹 a、b,气体从 d 管导入,储存在下面的集气瓶里 B.气体被储存在下面的集气瓶里时,c 导管也必须安装止水夹 C.取用储存在下面集气瓶里的气体时,通过控制止水夹 a、b,可将气体顺利排出 D.该装置(另取药品)也可作为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 7.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或操作正确的是 A.选择合适的试剂,用图 1 所示装置可分别制取少量 CO2、NO 和 O2 B.除去干燥 CO2 中混有的少量 SO2,可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盛有足量酸性 KMnO4 溶液、浓硫酸的洗 气瓶 C.洗涤沉淀时(如图 2),向漏斗中加适量水,搅拌并滤干 D.将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加适量乙醇,振荡后静置,可将碘萃取到乙醇中 8.向盛有 H2O2 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少量浓盐酸,经检验生成的混合气体中只含有 O2、Cl2、HCl 和水蒸气。将 2 4SO  10 气体通入 X 溶液(如图),依据观察到的现象,能判断气体中含有 Cl2 的是 选项 X 溶液 现象 A 稀硝酸酸化的 AgNO3 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B 滴有 KSCN 的 FeSO4 溶液 溶液变为红色 C 淀粉 KI 酸性溶液 溶液变为蓝色 D 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9.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鉴别 NO2 和 Br2 蒸气 分别将两种气体通入盛有水的试管中 B 分离 NaNO3 和 BaSO4 的混合物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C 除去 Cu 粉中混有的 Cu2O 加入稀硝酸溶液,过滤、洗涤、干燥 D 比较钠和镁的失电子能力 分别将少量钠和镁投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 10.某探究小组在实验室中用铝土矿(主要成分为 Al2O3,还含有 Fe2O3、SiO2)提取氧化铝的流程如下图 1 所 示。回答下列问题: 图 1 (1)在实验中需用 1 mol·L-1 的 NaOH 溶液 480 mL,配制该溶液已有下列仪器:托盘天平(砝码)、胶头 滴管、药匙、玻璃棒,还缺少的仪器是__________。在灼烧操作中用到下列仪器中的一种,其名称是 ____________。 图 2 (2)操作③中的洗涤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同学在实验室中用如图 3 所示装置制备 CO2 气体,并通入滤液 B 中制备 Al(OH)3 时,结果没有 11 产生预期现象。乙同学分析认为:甲同学通入 CO2 不足是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之一,你认为乙的分析是 否合理?若合理,请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你认为不合理, 该空不作答)。丙同学分析认为:甲同学通入的 CO2 中含有 HCl 气体,也是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在实 验装置中增加盛有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可解决这个问题。 图 3 (4)若将操作①和操作②使用的试剂互换,则操作③中的最佳试剂为____________,并写出操作③反应 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通高考 1.[2018 新课标Ⅰ]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 2.[2018 新课标Ⅲ]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 A. 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 H2 时,加几滴 CuSO4 溶液以加快反应速率 B. 用标准 HCl 溶液滴定 NaHCO3 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酚酞为指示剂 C. 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有 Na+ D. 常压蒸馏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圆底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 3.[2018 江苏]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苯酚浊液中滴加 Na2CO3 溶液,浊液变清 苯酚的酸性强于 H2CO3 的酸性 12 B 向碘水中加入等体积 CCl4,振荡后静置,上层接 近无色,下层显紫红色 I2 在 CCl4 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 溶解度 C 向 CuSO4 溶液中加入铁粉,有红色固体析出 Fe2+的氧化性强于 Cu2+的氧化性 D 向 NaCl、NaI 的混合稀溶液中滴入少量稀 AgNO3 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 Ksp(AgCl) >Ksp(AgI) 4.[2017 新课标Ⅲ]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目的 操作 A. 取 20.00 mL 盐酸 在 50 mL 酸式滴定管中装入盐酸,调整初始读数 为 30.00 mL 后,将剩余盐酸放入锥形瓶 B. 清洗碘升华实验所用试管 先用酒精清洗,再用水清洗 C. 测定醋酸钠溶液 pH 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湿润的 pH 试纸上 D. 配制浓度为 0.010 的 KMnO4 溶液 称取 KMnO4 固体 0.158 g,放入 100 mL 容量瓶中, 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5.[2017 江苏] 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苯酚溶液中滴加少量浓溴水、振荡,无白色沉淀 苯酚浓度小 B 向久置的 Na2SO3 溶液中加入足量 BaCl2 溶液,出现白色 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部分沉淀溶解 部分 Na2SO3 被氧化 C 向 20%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稀 H2SO4,加热;再加入银氨 溶液;未出现银镜 蔗糖未水解 D 向某黄色溶液中加入淀粉 KI 溶液,溶液呈蓝色 溶液中含 Br2 6.[2016 北京]下列中草药煎制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 A.冷水浸泡 B.加热煎制 C.箅渣取液 D.灌装保存 1mol L 13 7.[2016 海南]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过滤操作中,漏斗的尖端应接触烧杯内壁 B.从滴瓶中取用试剂时,滴管的尖嘴可以接触试管内壁 C.滴定接近终点时,滴定管的尖嘴可以接触锥形瓶内壁 D.向容量瓶转移液体时,导流用玻璃棒可以接触容量瓶内壁 8.[2016 全国Ⅰ]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 NO C.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 D.将 Cl2 与 HCl 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 Cl2 9.[2016 全国Ⅲ]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实验 操作 A. 配制稀硫酸 先将浓硫酸加入烧杯中,后倒入蒸馏水 B. 排水法收集 KMnO4 分解产生的 O2 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C. 浓盐酸与 MnO2 反应制备纯净 Cl2 气体产物先通过浓硫酸,后通过饱和食盐水 D. CCl4 萃取碘水中的 I2 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有机层,后从上口倒出水层 参考答案 1.【答案】B 2.【答案】(1)B (2)ABCD &网 变式拓展 14 (3)①关闭止水夹,通过长颈漏斗向试管中加水至一定量后,发现长颈漏斗中的液面高于试管中的液面, 停止加水,液面差保持不变,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乙同学的操作是在装置不漏气的情况下,试管上部空间中的气压小于大气压,故有“长颈漏斗中的液面 低于试管中的液面且不再变化”的现象 1.【答案】D 【解析】实验要节约试剂,应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试剂,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没有说明试剂 用量,一般取液体 1~2 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即可,故 A 错误;取用试剂时,试剂瓶上的标签应 正对着手心,以免腐蚀标签,故 B 错误;取用完一种试剂后,再用该胶头滴管去取用另一种试剂时会造 成试剂污染,违背了试剂取用的保纯性原则,故 C 错误。 2.【答案】D 【解析】由从海带灰中提取单质碘的实验流程可知,操作①是将难溶物和含碘离子的溶液分离,即过滤,用 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所以不会用到的玻璃仪器是蒸馏烧瓶,故选 D。&网 3.【答案】B 【解析】A 项有两处错误,一是称量时应左物右码,二是 NaOH 应放在玻璃容器中称量,多放在烧杯中称量; B 项配制 100 mL 盐酸正确;C 错,缺少酒精灯;D 错,用 CaCO3 和稀盐酸反应制取 CO2,CO2 不用排水法收 集。 4.【答案】D 【解析】检查装置气密性要形成一密闭体系且现象明显。 5.【答案】B 【解析】未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焰色,无法检验出溶液中是否含有 K+,A 错误;先出现 AgI 沉淀,说 明 Ksp(AgCl)>Ksp(AgI),B 正确;可能有 Ag+、 、 等,C 错误;乙酸乙酯在烧碱溶液中能水解, 考点冲关 2 4SO  2 3SO  15 D 错误。 6.【答案】B 7.【答案】B 【解析】NO 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A 错误;SO2 与酸性 KMnO4 溶液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 SO2-4 ,而 CO2 可用浓硫酸干燥,B 正确;洗涤沉淀的方法是向过滤器中加入适量水浸没沉淀,待水滤干,重复 2~3 次 即可,C 错误;由于乙醇与水可以任意比混溶,所以乙醇不能作为从水中萃取有机物的萃取剂,这里可 以选用苯、CCl4 等有机溶剂,D 错误。&网 8.【答案】D 【解析】含氯化氢也可生成白色沉淀,不能判断是否含有氯气,A 不选;氧气可氧化亚铁离子,溶液变为红 色,不能判断是否含有氯气,B 不选;氧气可氧化碘化钾,溶液变蓝,不能判断是否含氯气,C 不选;紫色石蕊 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可知一定含氯气,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具有酸性和漂白性,D 可选。 9.【答案】C 【解析】NO2 与水反应生成无色物质,Br2 溶于水呈橙色,可以鉴别,A 项错误;NaNO3 易溶于水,BaSO4 难溶 于水,采用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方法可以将 NaNO3 和 BaSO4 的混合物分离,B 项错误;铜和 Cu2O 都 能与稀硝酸反应,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 项正确;分别将少量钠和镁投入到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反应剧烈的 是钠,反应不明显的是镁,利用此反应可以比较钠和镁的失电子能力,D 项错误。 10.【答案】(1)500 mL 容量瓶、烧杯 坩埚 (2)向过滤器中加入蒸馏水,使水刚好没过沉淀物,等水自然流尽,重复操作 2~3 次 (3)合理,2OH-+CO2=== +H2O 饱和 NaHCO3 溶液 洗气瓶 (4)氨气或氨水 H++NH3·H2O=== +H2O、 Al3++3NH3·H2O===Al(OH)3↓+3 【解析】(1)配制 NaOH 溶液时,应先将一定质量的 NaOH 溶解在烧杯中,另外容量瓶的规格是一定 的,应选用 500 mL 的容量瓶。灼烧 Al(OH)3 应该使用坩埚。 (3)因上一步的操作中加入了过量的 NaOH 溶液,若通入的 CO2 不足,则发生反应:CO2+2OH-=== 2 3CO  + 4NH + 4NH 16 +H2O,不能生成 Al(OH)3 沉淀。将混合气体通入饱和 NaHCO3 溶液,既可以除去其中的 HCl,又 能减少 CO2 的溶解。&网 (4)若将操作①和操作②使用的试剂互换,则滤液 B 为铝盐以及过量的酸,因 Al(OH)3 能够溶解在强碱 溶液中,故可以用氨气或氨水制取 Al(OH)3。 1.【答案】D 2.【答案】B 【解析】A.锌粒与加入的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置换出单质铜,形成锌铜原电池,反应速率加快, 选项 A 正确。B.用盐酸滴定碳酸氢钠溶液,滴定终点时,碳酸氢钠应该完全反应转化为氯化钠、水和 二氧化碳,此时溶液应该显酸性(二氧化碳在水中形成碳酸),应该选择酸变色的甲基橙为指示剂,选 项 B 错误。C.用铂丝蘸取盐溶液在火焰上灼烧,进行焰色反应,火焰为黄色,说明该盐溶液中一定有 Na+,选项 C 正确。D.蒸馏时,为保证加热的过程中液体不会从烧瓶内溢出,一般要求液体的体积不超 过烧瓶体积的三分之二,选项 D 正确。 点睛:本题选项 B 涉及的是滴定过程中指示剂的选择。一般来说,应该尽量选择的变色点与滴定终点相 近,高中介绍的指示剂主要是酚酞(变色范围为 pH=8~10)和甲基橙(变色范围为 pH=3.1~4.4)。本 题中因为滴定终点的时候溶液一定为酸性(二氧化碳饱和溶液 pH 约为 5.6),所以应该选择甲基橙为指 示剂。对于其他滴定,强酸强碱的滴定,两种指示剂都可以;强酸滴定弱碱,因为滴定终点为强酸弱碱 盐,溶液显酸性,所以应该使用甲基橙为指示剂;强碱滴定弱酸,因为滴定终点为强碱弱酸盐,溶液显 碱性,所以应该使用酚酞为指示剂。 3.【答案】B 【解析】分析:A 项,苯酚的酸性弱于碳酸;B 项,CCl4 将 I2 从碘水中萃取出来,I2 在 CCl4 中的溶解度 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C 项,Fe 从 CuSO4 溶液中置换出 Cu,Cu2+的氧化性强于 Fe2+;D 项,向 NaCl、NaI 2 3CO  直通高考 17 的混合液中加入 AgNO3 溶液产生黄色沉淀,NaCl、NaI 的浓度未知,不能说明 AgCl、AgI 溶度积的大小。 A 项,向苯酚浊液中加入 Na2CO3 溶液,浊液变清,发生反应 +Na2CO3→ +NaHCO3,酸性:H2CO3 HCO3-,A 项错误;B 项,向碘水中加入等体积 CCl4,振荡后静置,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显紫红 色,说明 CCl4 将 I2 从碘水中萃取出来,I2 在 CCl4 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B 项正确;C 项,向 CuSO4 溶液中加入铁粉,有红色固体析出,发生的反应为 Fe+Cu2+=Fe2++Cu,根据同一反应中氧化性:氧 化剂 氧化产物,氧化性 Cu2+ Fe2+,C 项错误;D 项,向 NaCl、NaI 的混合稀溶液中滴入少量稀 AgNO3 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说明先达到 AgI 的溶度积,但由于 NaCl、NaI 的浓度未知,不能说明 AgCl、AgI 溶度积的大小,D 项错误;答案选 B。&网 点睛:本题考查苯酚与碳酸酸性强弱的探究、萃取的原理、氧化性强弱的判断、沉淀的生成。易错选 D 项,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忽视 NaCl、NaI 的浓度未知,思维不严谨。 4.【答案】B 5.【答案】B 【解析】A.向苯酚溶液中加少量的浓溴水,生成的三溴苯酚可以溶解在过量的苯酚溶液中,所以无白 色沉淀,A 错误;B.沉淀部分溶解,说明还有一部分不溶解,不溶解的一定是硫酸钡,溶解的是亚硫 酸钡,所以亚硫酸钠只有部分被氧化,B 正确;C.银镜反应是在碱性条件下发生的,本实验中没有加入 碱中和做催化剂的稀硫酸,所以无法发生银镜反应,从而无法证明蔗糖是否水解,C 错误;D.溶液变 蓝,说明有碘生成或本来就有碘分子。能把碘离子氧化为碘的黄色溶液除了可能是溴水外,还可能是含 其他氧化剂(如 Fe3+)的溶液;当然黄色溶液也可能是稀的碘水,所以 D 错误。&网 18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苯酚与浓溴水反应的性质实验、亚硫酸钠变质程度定性探究实验、蔗糖水解程 度的定性检验实验及未知溶液的定性探究实验,A 实验还考查了学生对相似相溶原理的认识。4 个实验 中,实验现象都是正确的。A、C 两实验都是课本上的重要实验,因操作不正确导致实验结论不正确。D 实验只是实验结论错误,要求学生能知道有多种相似的溶液具有相似的性质。解题时要首先分析实验操 作所蕴含的实验原理及可能的干扰因素,然后明确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实验现象推理形成实 验结论,思维要发散开,要考虑到多种可能性结论。 6.【答案】C 【解析】A、冷水浸泡属于物质的溶解,A 错误;B、加热煎制属于加热,B 错误;C、箅渣取液属于过 滤操作,C 正确;D、灌装保存是液体转移,D 错误。答案选 C。 7.【答案】B 8.【答案】C 【解析】A.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是乙酸乙酯,该物质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而未反应的乙醇和乙 酸都易溶于水,所以分离互不相溶的两层液体物质要用分液漏斗,错误;B.NO 的密度与空气接近,且 能与氧气反应生成 NO2,NO 不能溶于水,所以应该用排水法收集,错误;C.氯化铁是强酸弱碱盐,在 溶液中铁离子易发生水解,消耗水电离产生的氢氧根离子产生难溶性的氢氧化铁,使溶液显酸性,因此 配制氯化铁溶液时,为了抑制盐的水解,应该先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然后再加水稀释到相应 的浓度,正确;D.将 Cl2 与 HCl 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时,由于 HCl 极易溶于水,而氯气与水的反 应是可逆反应,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 NaCl,由于 c(Cl−)比较大,氯气的溶解度很小,故只能除去氯气中 的 HCl 杂质,但不能除去其中的水蒸气,因此不能得到纯净的 Cl2,错误。 9.【答案】D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