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北省唐山市海港高级中学20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五次校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海港高级中学20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五次校考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唐山市海港高级中学20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第五次校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引诱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这种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享乐消费观 A. 实际上隐藏着严重的危机 B. 有利于美国经济健康发展 C. 从根本上导致了经济危机 D. 折射出美国金融资本过剩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20世纪20、30年代,由于“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盛行,造成盲目的消费,使生产和消费严重脱节,终于导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故选A,排除B;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排除C;材料折射出美国生产相对过剩,排除D。‎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的生产过剩是指 A. 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广大人民购买力低下形成的相对过剩 B. 社会生产高度发达造成大量富余 C. 资本家所生产的产品不符合人民的需求而大量积压 D. 广大工人、农民为争取权益而抵制资本家的商品 ‎【答案】A ‎【解析】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时,资本家把产品销毁掉,一般指的是生产过剩,这里的生产过剩并不是产品多得不得了,而是生产的多,而民众手里的钱有限,根本买不起,所以是一种民众购买力下降而导致的相对过剩,百姓有需求但是买不起,所以不是真的过剩,故选A而排除BCD。‎ ‎3.“波及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这是一场影响深远的财政、信贷、外贸、工业和农业的全面危机,不仅涉及生产领域,而且涉及流通、分配等领域。”这则材料从侧面反映了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 A. 来势汹涌 B. 范围广 C. 破坏性强 D. 持续时间特别长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除苏联以外”“影响生产……分配、流通”等信息都是对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范围广这个特点的描述,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4.1930年,美国决定提高多种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关税。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则以牙还牙都采取了提高关税的措施。这些做法 A. 表明资本主义世界矛盾不可调和 B. 说明贸易战是摆脱危机的必然选择 C. 缓和了世界各国紧张的经济关系 D. 促使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发展 ‎【答案】D ‎【解析】在世界已经连成一体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做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了已经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同时也是世界经济无序化的体现,因此在二战后各国主张建立有序的国际经济秩序,因此促使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间有矛盾,但并不能说明这种矛盾不可调和,故A项错误;贸易战会加剧危机,加剧各国间的矛盾与紧张的国际关系,故BC项错误。‎ ‎5.下面是美国失业率走势图。其中导致失业率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 B. 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C.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 美国经济“滞胀”的后果 ‎【答案】A ‎【解析】由图片可以看出,失业率最高峰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初,即美国经济大危机时期,主要是经济危机爆发时美国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措施导致经济危机进一步恶化,A正确。由所学知识可知,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二战发生在1939—1945年,排除C;美国经济的“滞胀”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D项。‎ ‎6.胡佛在任期间大幅度提高了税收,同时将政府支出增加了六倍。在增加公共工程的同时,联邦政府组建了复兴金融公司,向濒临破产的银行和铁路公司提供救助,那些经营还过得去的公司则得不到这样的优惠。这说明,面对经济危机,胡佛总统 A. 积极推行“以工代赈” B. 对经济进行了一定的干预 C. 大力建设“福利国家” D. 只代表少数资本家的利益 ‎【答案】B ‎【解析】胡佛在任期间大幅度提高了税收,增加公共工程,向濒临破产的银行和铁路公司提供救助,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选B;罗斯福新政推行“以工代赈”,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建设“福利国家”的信息,排除C;胡佛代表资产阶级利益,D项“少数”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7.如图是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一个工会罢工者与试图穿越工厂警戒线的无赖打斗在一起的镜头。一个罢工者打着“法西斯主义”的标语,几名昏迷的男子躺在地上。这反映经济危机 A. 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B. 关税壁垒严重 C.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 D. 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工会罢工者与试图穿越工厂警戒线无赖打斗在一起”、“一个罢工者打着‘法西斯主义’的标语”等信息可知,受大危机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故选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关税问题,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世界局势的动荡和各国之间的矛盾,排除CD。‎ ‎8.2008年美国总统初选中,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在"改变华盛顿"的竞选口号下一路领先。当年罗斯福总统也是在"新政"旗号下最终入主美国白宫,罗斯福最初竞选总统时面临的形势是 A. 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使得经济缓慢发展 B. 胡佛"繁荣就在眼前"增强了美国人民的自信心 C. 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美国社会动荡不安 D. 国际局势日趋紧张,新政渐告结束 ‎【答案】C ‎【解析】罗斯福竞选总统时面临的形势是胡佛政府采取的自由放任政策没有挽救经济大危机给美国经济的损害,故排除A项;胡佛"繁荣就在眼前"的口号最终幻灭,没有实现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经济危机击溃了美国人民的自信心,故排除B项;胡佛政府继续采用自由放任政策应对经济危机,最终失败,美国经济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罗斯福竞选总统成功,故选C项;罗斯福就任总统前美国没有实行挽救危机的新政,故排除D项。‎ ‎9.美国著名学者威克特指出,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是 A. 政府立法干预经济运行秩序 B. 以普通大众为经济发展核心 C. 拉动大众消费活跃市场需求 D. 扶持普通阶层压制特权阶层 ‎【答案】C ‎【解析】材料“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表明罗斯福新政要通过刺激社会大众的消费能力来释放市场活力,缓解生产与销售的矛盾以渡过经济危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怎样干预经济运行秩序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普通大众消费能力提高的作用,不是以普通大众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故B项错误;提高普通阶层的生活不等于压制特权阶层,故D项错误。‎ ‎10.在罗斯福宣誓就任美国总统时,全国没有一家银行营业,银行支票已成为废纸。为此,政府颁布《紧急银行法》,对银行进行审查并对合乎要求的颁发营许可证。该政策的意图是 A. 建信用机制 B. 避免盲目竞争 C. 减少政府开支 D. 调整工业生产 ‎【答案】A ‎【解析】经济危机是产生于金融业的,支票成为废纸,说明信用丧失,罗斯福整顿银行、统制货币,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故选A;BD两项是生产领域的措施,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BD两项;减少政府开支是政府部门的行为,与银行政策无关,故C项错误。‎ ‎11.‎1935年5月27日,被称为“黑色的星期一”的这天,美国最高法院在审理一起案件中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这主要是因为该法 A. 不符合立法程序 B. 违背了分权制衡原则 C. 与自由精神冲突 D. 保障了工人阶级利益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中的《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了政府对工业生产的干预,违背了自由经济原则,因此被最高法院判为违宪,故C项正确;《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出台符合立法程序,故A项错误;最高法院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这符合分权制衡原则,故B项错误;《全国劳工关系法》保障了工人阶级利益,故D项错误。‎ ‎12.经济大危机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总崩溃的大潮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制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美国符合上述观点的措施 A. 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B. 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C. 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D. 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应对经济大危机,美国除了采取提高关税、限制进口的措施外,还采取美元贬值,刺激出口,争夺国际市场,故选C;ABD都是美国的国内措施,无法体现针对国际竞争中的自卫,排除。‎ ‎13.尽管美国人对富兰克林·罗斯福个人及其内外政策褒贬不一,但他们均认为,“罗斯福在执政期间把总统作用这一概念改变得比所有前任加在一起还多”。该说法的依据是 A.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B. 三权分立体制遭到了破坏 C. 新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D. 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暴露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罗斯福在执政期间把总统作用这一概念改变得比所有前任加在一起还多”可知罗斯福极大加强美国总统作用。结合所学高中历史知识可以得出,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推行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史实性和常识性错误,尽管新政期间,总统作用加强,但仍坚守三权分立体制,排除;C项说法脱离材料主旨——总统作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有关自由放任政策及其弊端的信息,并且与主旨——总统作用无关,排除D项;‎ ‎14.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一次成功的自我调节,也是一次体制创新,对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其借鉴意义有 ‎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②正确处理好生产与消费、投资与需求的关系 ‎③利用国家政权,进行宏观调控 ‎④倡导企业建立诚信机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联系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及影响,可以得出,1929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贫富差距日趋严重的情况下爆发的,故①②正确;而危机后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故③正确;而在罗斯福新政过程中所采取得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稳定了社会秩序,故④正确。故选D。‎ ‎15. 二战后,英国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婴儿出生时,产妇的医疗费用由国家负担,还可以得到一定补贴。16岁以前的公民每周有补助,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职工患病可以免费得到治疗,失业有救济金,退休后有养老金,死亡后其家属还能得到抚恤金。如何正确看待这一问题?‎ ‎①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  ‎ ‎②扩大了社会消费 ‎ ‎③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  ‎ ‎④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A. ①②③④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二战后西欧国家的福利制度的推行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 ,扩大了社会消费 ‎ ,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也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故A项正确。‎ ‎16.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经历了一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中,最重要的一项是 A.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B. 进行社会改革,改善生活条件 C. 实行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 D. 发展科技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二战结束后到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也就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A正确;B不是最重要的经济政策,排除;实行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的主要是日本和德国,科教兴国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政策,排除C、D。‎ ‎17. 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种可怕的通胀形式——滞涨,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新的噩梦:物价上涨,失业率升高,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原有的经济调控手段似乎失灵,人民的财富按照不可阻挡、不可预知的方式缩水。为应对这一危机,西方国家普遍的做法是 A. 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B. 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 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D. 加强福利国家制度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自由主义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70年代以后的资本主义经济面临“滞涨”,它宣告凯恩斯主义失灵了,所以必须改变政策,减少国家干预,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故选C;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只会是“滞涨”问题更严重,排除B;加强福利国家制度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 ‎18.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整整十年在“滞胀”泥潭中的痛苦挣扎,到1981年里根上台时,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但与此同时,“国家已经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彻底地向右转”。此处的美国经济政策“向右转”是指 A.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 D. 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里根政府为了复苏美国经济,采取的是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理论,体现的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A选项符合题意。凯恩斯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失灵,无法使美国走出滞胀的状态,B选项排除。CD选项属于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的措施,排除。‎ ‎19.下图是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示意图,其中从“复苏”到“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B. “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C. 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D. “新经济”增长模式的推动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的限定是从“复苏”到“繁荣”,即美国的20世纪80-90年代。结合所学,二战以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排除AC;“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是二战以来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之一,排除。结合所学,“新经济”增长模式的推动,美国实现从“复苏”到“繁荣”。故选D。‎ ‎20.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是:‎ A. A理论是持续时间最长并且始终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理论 B. 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 C. 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经济滞胀的出现 D. 20世纪70年代以后,B理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再发挥任何作用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理论诞生于工业革命,是倡导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B理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排除B。A项自由主义理论是持续时间最长,但始终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理论错误,排除。7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失去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得到重视,C正确。经济“滞胀”后,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失去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但不等于说不再发挥任何作用,排除D。所以选C ‎21. 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在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二战以后,经历了三次大调整。这三次调整的共同影响是 A. 引发了工业革命的兴起 B. 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C. 引起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D. 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答案】B ‎【解析】本题说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三次大调整(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共同影响,时间分别是:19 世纪中期、19 世纪末20世纪初和二战以后。问题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所以其共同影响是B。‎ ‎22. “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出现这一状况是由于苏俄(联)实施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合作化政策 D. 工业化政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意中指出此时的苏俄“停用货币”,农民的“多余粮食一概拿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的表现,A项正确。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是斯大林时期,故排除;D项也是斯大林时期,故排除。‎ ‎23.1918年7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提议,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这些举措表明苏俄 A. 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已意识到商品经济的重要性 C.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方针 D. 作出废除余粮收集制的决定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吸收外资”和“实物税”等信息可知,当时苏俄已经意识到商品市场的重要作用,故选B项。材料所示内容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故A项错误;CD项符合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开始实施于1921年。‎ ‎24.“通过制定紧急政策,布尔什维克政府为内战努力动员起俄国的经济和社会。工人和部队横扫全国农村,从农民那里没收粮食供应城市和军队。”通过这一“紧急政策”,苏俄 A. 集中力量保卫了苏维埃政权 B. 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C. 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D. 完成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计划 ‎【答案】A ‎【解析】根据“从农民那里没收粮食供应城市和军队”,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紧急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集中全面的物力、财力保证战争的胜利,保卫了苏维埃政权,故选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使苏俄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排除B;根据“布尔什维克政府为内战努力动员起俄国的经济和社会”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保证内战的胜利采取的措施,排除C;斯大林时期苏联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D。‎ ‎25.1921年列宁结合俄国国情“创造性地将市场经济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材料中的“实践”是指 A. 自由放任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斯大林模式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21年”“ 将市场经济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新经,故B项正确。自由放任政策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政策,故A项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故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属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排斥市场经济的运用,故D项排除。‎ ‎26.列宁曾说:“我们并不是孤零零地生存在世界上,我们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 对部分企业实行租让制或租借制 B. 通过指令计划管理经济 C.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D. 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答案】A ‎【解析】“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是指新经济政策中采取国家资本主义政策,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对于部分企业实行租让或者租赁的措施,A正确;指令计划管理经济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B错误;C是赫鲁晓夫改革措施;D是斯大林模式经济措施特点。‎ ‎27.1921年推行某政策时,列宁反复强调这种“退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在日后最终转入“进攻”。这种“退却”‎ A. 是在战争环境下采取的措施 B. 明确了苏联建设的步骤和方向 C. 不利于苏俄经济的快速恢复 D.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答案】D ‎【解析】根据“1921年推行”“列宁”“退却”,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强调商品和市场,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通过发展生产力向社会主义过渡,故选D;新经济政策是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推行的恢复经济的措施,A错误,排除;新经济政策实施是苏俄时期不是苏联时期,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适应了生产力的水平,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C错误。‎ ‎28.有历史学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比作三个实验:“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以下各项与三个实验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C. 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答案】B ‎【解析】题目中的“理想的实验”指的是在落后的经济状态下,战时共产主义实行余粮征集制,工商业国有化属于“追随理想的实验”;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经济停滞不前,人民极其不满的情况下,局部的恢复了资本主义,属于“面对现实的实验”;斯大林执政后,放弃了新经济政策,重新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建立集体农庄,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排斥市场价值规律,属于“回归理想的实验”对应选择项可知B是正确的,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9.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 A.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于生产发展 B. 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 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工业化……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体现了在斯大林模式下,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改善民生,故D项正确;斯大林模式实行的前期推动了苏联经济发展,使苏联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故A项错误;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体现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表述不全面,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实行前期,在工业化方面成绩显著,故C项错误。故选D。‎ ‎30.斯大林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A. 农业集体化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答案】A ‎【解析】苏联发展工业化缺少资金,“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因此苏联采取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措施,实行了农业集体化政策,故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实行,故B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国内战争时期实行,故C错误;D是斯大林时期发展工业措施,不是材料中积累资金发展工业的方法,排除D。‎ ‎31. 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尤其是在钢铁、机械、燃料动力、化工、汽车、拖拉机、飞机、造船等新的工业部门,许多是利用西方先进设备技术,甚至是在外国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由此可以推知 A. 苏联着重推行新经济政策 B. 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发展提供了时机 C. 苏联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 D. 苏联经济建设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苏联着重推行新经济政策主要是在列宁时期,随着斯大林上台,开展五年计划建设,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排除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正值西方国家爆发经济危机,苏联利用这一时机加强了与西方的合作,故选B。“许多是利用西方先进设备技术,甚至是在外国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显然不是说明苏联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排除C。苏联经济建设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的主要是指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干预经济的优点,题干没有体现,排除D。‎ ‎32.美国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说,“对我的西方朋友们,我得说:这是历史上一个富于动力的伟大时代……他(斯大林)不仅改变了俄国的生活,而且也改变了全世界的生活。”她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 苏联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工业体系 B.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 苏联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D. 斯大林模式充分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斯大林不仅改变俄国的生活,也改变全世界的生活,联系所学知识,这指的是斯大林模式下社会化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对西方经济危机冲击下的国家而言,无疑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思路,B项正确。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的经济结构轻重比例失调,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斯大林模式下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斯大林模式下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没有充分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D项排除。‎ ‎33.有研究者指出,苏联经济体制的神经中枢是国家计划委员会,它试图确定每年生产何种产品、生产多少,并为大约350000家企业设立长期目标。……有一年,由于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疏忽,整个苏联没有生产一把牙刷。这表明苏联经济体制的突出特点是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忽视消费品生产 C. 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D.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答案】C ‎【解析】从材料“联经济体制的神经中枢是国家计划委员会”“确定每年生产何种产品、生产多少”“由于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疏忽,整个苏联没有生产一把牙刷”中可以分析出,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依靠指令性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故A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苏联的所有制结构,故D项排除。‎ ‎34.斯大林模式从形式上看表现出来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实际上它的关键问题是教条主义地理解、照搬马克思主义,盲目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片面追求公有制,政治上忽视民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斯大林模式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全一致 B.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反面证明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 斯大林模式阻碍了苏联的现代化建设 D. 斯大林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答案】B ‎【解析】A项错在“完全”,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材料信息“教条主义地理解、照搬马克思主义,盲目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片面追求公有制”说明了斯大林模式没有能够与苏联国情相结合,而新经济政策是结合苏联国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故B项符合题意;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现代化起到了双重作用,故C与史实不符;D项错在“背叛”,表述不符合史实,故错误。‎ ‎35.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规定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苏俄 A.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始终不高 B. 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C. 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 D. 制定经济政策存在随意性倾向 ‎【答案】C ‎【解析】苏饿在十年内从余粮收集制到固定的粮食税,再到建立集体农庄,农业政策进行了三次调整,以适应形势需要,故选C;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排除A;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是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需要,排除B;苏俄农业政策的调整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非随意,排除D。‎ 二、非选择题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美国工厂生产率增长55%。而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 材料二: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如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 ——《全国工业复兴法》‎ 材料三:罗斯福则认为胡佛的理论是让富人更为富有,让富人手指缝里的残羹冷炙落在普通人头上,而他(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 ‎(1)材料中反映出美国存在什么问题?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政府采取的针对性举措。‎ ‎(2)据上述材料分析罗斯福新政具有的特点。‎ ‎【答案】(1)问题:供需矛盾较深。‎ 举措:农业领域,要求农民减耕减产;工业领域,对企业的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进行监督,减少盲目生产;直接救济或“以工代赈”;保障工人最低工资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2)特点:抛弃胡佛的旧经济理论——自由主义,实行新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关注民生、协调发展;通过立法手段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解析】(1)据材料“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美国工厂生产率增长55%”,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其反映出美国存在什么问题:供需矛盾较深。再据材料二“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如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罗斯福政府采取的针对性举措:农业领域,要求农民减耕减产;工业领域,对企业的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进行监督,减少盲目生产;直接救济或“以工代赈”;保障工人最低工资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2)据材料三“而他(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罗斯福新政具有的特点:抛弃胡佛的旧经济理论---自由主义,实行新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关注民生、协调发展;通过立法手段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37. 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 (资料 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 材料三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 ‎【答案】(1)措施: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背景:经济危机;贫困(失业)。‎ ‎(2)积极作用: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益。‎ ‎(3)原因:挫伤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福利开支大 (政府不堪重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 ‎(4)角色: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 ‎【解析】(1)难度不大,联系罗斯福新政相关内容即可,注意表述的完整性。‎ ‎(2)紧扣材料,突出贫富差距缩小与保障儿童利益两方面。‎ ‎(3)阅读归纳材料,从“工人积极性”、“福利开支”、“经济速度”、“贫困人数”及“社会态度”等几方面展开回答,注意回答的角度。‎ ‎(4)突出了国家作为决策者、调整者、承担者的角色,回答起来有些难度,重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归纳能力。‎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列宁文稿》‎ 材料二 ‎ ‎ 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1)材料一中的公式蕴含什么深意?该深意在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什么?‎ ‎(2)材料二中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 ‎【答案】(1)深意:建设社会主义,应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表现: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2)布哈林主张先轻后重;斯大林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布哈林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主张农业服务于工业。‎ ‎【解析】(1)深意:据材料一“昔鲁士的……+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社会主义”得出建设社会主义,应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实践:据材料一“列宁曾提出”结合所学得出新经济政策。‎ ‎(2)据“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得出布哈林主张先轻后重;根据“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得出斯大林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根据“他主张本国节约”得出布哈林主张本国节约;根据“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得出斯大林主张农业服务于工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