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山西省运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运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2019年12月2日,运城市举办第八个全国交通安全日宣传活动。今年的主题是“守规则除隐患,安全文明出行”,坚持做到车让人,人让车,车让车,人让人,共同维护良好的交通环境,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贡献。运城市的做法是基于 ①文明礼仪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对人的综合素质产生深远影响 ②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是文明风尚的践行者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④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只能通过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形成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对人的综合素质产生深远影响,①错误。 ②③:守规则除隐患,安全文明出行”的主题教育活动,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是文明风尚的践行者,也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②③符合题意。 ④: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只能通过社会实践形成,④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1)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但并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2)深远持久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2019年9月23日“丝路一家亲”系列文化活动在罗马尼亚举行。中罗双方一致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将推动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有利于国家之间实现联通,使各国人民之间民心相通,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全球发展难题。这说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影响力是一国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和核心 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④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经济、政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①③:“丝路一家亲”系列文化活动在罗马尼亚举行,“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将推动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有利于国家之间实现联通,使各国人民之间民心相通,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全球发展难题,这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①③符合题意。 ②:“基础和核心”夸大了文化影响力的作用,②排除。 ④: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④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相互影响: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使文化霸权与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2.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地位作用)中国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怎么办) 3.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近年来,运城市委把繁荣乡村文化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用乡风文明提升乡村品位。这有利于 ①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②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发展繁荣乡村文化 ③消除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④奠定物质基础,激励人们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①②:把繁荣乡村文化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用乡风文明提升乡村品位,这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有利于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发展繁荣乡村文化,①②符合题意。 ③:错在“消除城乡文化发展差距”,③错误。 ④: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不能奠定物质基础,④排除。 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可采用以下方法解答:1.排除法。就是对照题干的规定性,先找出错项,再找出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依次排除错项、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的方法,本题可排除③④。2.代入法。就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先从参与组合次数最多的选项人手,对其正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代入,从而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3.组合法。即以题干的要求为标准,先审视所列的各项,判断出很有把握的正确选项,然后将正确选项组合,再到题肢中寻觅答案的方法。 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在它的首期节目《永不消逝的电波》中通过全景式的还原历史场景、精致的道具设计、让故事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说话,每一个道具都在表演,每一处感动都是自然的发生。由此可见 ①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②文化氛围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①:材料未涉及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①排除。 ②④:《故事里的中国》通过全景式的还原历史场景、精致的道具设计、让故事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说话,每一个道具都在表演,每一处感动都是自然的发生,这表明文化氛围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②④符合题意。 ③:材料未体现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③排除。 故本题选B。 【点睛】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与经济的发展有是不同步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民主法治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对内)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对外) 2.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表现:(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取决于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影响因素: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等)特点:(1)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但并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2)深远持久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优秀文化的作用: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启示:个人:要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要主动地、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5.在人类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民族所创造的文明各有千秋、各具姿容,正像不能要求所有花朵都变成“紫罗兰”一样,也不能强迫有着不同文化、历史、国情的国家走同一条道路。任何想建立单一文明的做法都是不能成功的,相反只会带来灾难。这告诉我们 A.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B. 坚守文化个性才能实现民族复兴 C. 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认同不同民族的文化 D. 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能够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民族性世界性、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A:材料未涉及文化的世界性,A排除。 B:一则材料未涉及实现民族复兴,一则“坚守文化个性才能实现民族复兴”说法片面,B排除。 C:尊重文化多样性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C错误。 D:不能强迫有着不同文化、历史、国情的国家走同一条道路,任何想建立单一文明的做法都是不能成功的,相反只会带来灾难,这说明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能够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1.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坚持的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3)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4)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2.为什么要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意义)(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必要性)。 6.谈及国家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指出“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一个国家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有 ①意识和物质相互依赖 ②坚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③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 ④坚持在实践中超越实际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意识和物质不能相互依赖,①错误。 ②③:“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一个国家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这说明要坚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②③符合题意。 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能在实践中超越实际,④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离不开自己的物质基础——人脑;意识的内容只能来自物质世界,离开了物质世界,人脑不会自行产生意识。(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3)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两者不能平列,但也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指我们做事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为什么?理论依据物质决定意识,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现实意义:这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 (3)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7.2019年3月1日起止式施行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规定,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要以“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为目标,将非遗及其得以孕育、滋养的人文环境加以整体性保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遗产丰富”—让各种类型、各个级别的非遗项目和资源蕴藏更加丰富多样 ②“氛围浓厚”—让更多人认同全世界的非遗文化,并自觉地参与非遗的保护 ③“特色鲜明”—让非遗资源始终保持单一形态,显示鲜明的地方或民族特色 ④“民众受益”—让非遗保护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结合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遗产的保护。①:“遗产丰富”可以让各种类型、各个级别的非遗项目和资源蕴藏更加丰富多样,①符合题意。 ②:认同的是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是认同全世界的非遗文化,②错误。 ③“特色鲜明”,是让非遗资源始终保持各自鲜明的地方或民族特色,③错误。 ④:“民众受益”意思是让非遗保护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结合,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8.中式礼服,形似中山装,又不同于传统的中山装,而是对中山装的关键部位进行了改良,既保留了中式服装的传统,又采纳了西服某些元素,使之巧妙结合在一起,既展示出中华文化风采,又传扬出时代信息。材料表明 ①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③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特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节日、文化的共性与个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①: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①错误。 ②④:改良的中山装既保留了中式服装的传统,又采纳了西服某些元素,使之巧妙结合在一起,既展示出中华文化风采,又传扬出时代信息,这表明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②④符合题意。 ③:错在“趋同”,③排除。 故本题选D。 【点睛】1.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2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注1:民族文化具有差异,各具特色,但并无优劣之分,因此必然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注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既是自身的发展,也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有异和兼收并蓄。①所谓“求同有异”就是能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②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3)包容性的意义: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同时这种包容性,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9.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需要 ①继承传统,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 ②立足现实,深入挖掘黄河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 ③面向世界,积极对外进行黄河文化推广渗透 ④经济唱戏,让黄河文化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①②: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说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需要继承传统,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要立足现实,深入挖掘黄河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 ③:错在“渗透”,③排除。 ④:文化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④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判断型选择题。此题型要求学生对重大时事、教材的基础知识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主要用于考查考生对应该掌握的国内外重大时政问题、所学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对政治是非、理论是非的判断能力。解题方法:这种题型的难度不大,考生只要经常关注时事政治,理解记住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等基础知识就能正确判断出来。解答这种题型的方法,是把题肢与题干联系起来,用掌握的知识去挑选正确的、符合题意的题肢。 10.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文本已大量代替了人工书写,使人们的书法意识逐渐淡薄,很多中小学学校放弃了书法教学。也有人认为,学习书法在今天没有意义。如果请你反驳这种观点,下列可能用到的关键词最合适的一组是 A. 文化影响文化传承文化自信 B. 文化平等文化差异文化交融 C. 文化借鉴文化包容文化繁荣 D. 文化传播文化生产文化自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文化影响、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体现的是文化影响;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传承到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这体现的是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和拥有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体现的是文化自信。因此,认为“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意义不大”的观点没有正确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可用文化影响、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这三个关键词进行反驳。A正确。 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BCD排除。 故本题选A。 11.2019年11月5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开幕。进博会吉祥物主体形象为中国的“国宝”大熊猫,吉祥物取名为“进宝”,既有“进口博览会之宝”的涵义,也是“进博”的谐音,还暗含着“招财进宝”的吉祥寓意;吉祥物手中所持的四叶草,既代表了进口博览会的举办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主体建筑的造型,又具有幸福幸运的象征意义。这表明 ①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实现文化创新需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③文化创新源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④只有立足本来,吸收外来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①②:吉祥物取名为“进宝”,既有“进口博览会之宝”的涵义,也是“进博”的谐音,还暗含着“招财进宝”的吉祥寓意;吉祥物手中所持的四叶草,既代表了进口博览会的举办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主体建筑的造型,又具有幸福幸运的象征意义。这表明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也说明实现文化创新需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①②符合题意。 ③: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③错误。 ④:材料未涉及吸收外来,也就未体现只有立足本来,吸收外来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④排除。 故本题选A。 【点睛】材料型选择题。题型特点:题干的内容,多是选取现实政治生活或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例,要求学生思考并正确回答材料中所包含的基础知识,或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价,指出材料中所蕴含的基本原理。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目时,应首先读懂题干中材料的意思,特别是抓准材料中的中心词或关键词,以准确把握题干的主旨。然后,再逐一对题肢排查,将观点错误的题肢舍去。在排误后对观点正确的选项加以比较,选出最符合题干主旨的那一项。 2019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澳门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并视察澳门特别行政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在中国,港澳台三地使用繁体字,中国大陆使用简体汉字。有关汉字书写的繁简之争从未终止;有人坚持简化,有人认为应回归繁体,有人主张用简识繁。下列说法正确且对应关系恰当的是 ①坚持简体—适应汉字使用中的实际需要 ②回归繁体—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③包容繁体—彰显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④用简识繁—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3. 20年来,“一国两制”构想下的澳门愈加繁荣,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保持基本法承诺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由此可见 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②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④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12. B 13. B 【解析】本题以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文化创新的源泉。①③:针对汉字书写的简繁之争,要从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角度,既承认简体以适应汉字使用中的实际需要,又要包容繁体以彰显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①③符合题意。 ②:回归繁体与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相矛盾,而且也不应该回归繁体,②排除。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唯一特性,①错误。 ②④:“一国两制”构想下的澳门愈加繁荣,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保持基本法承诺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这说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④符合题意。 ③: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③排除。 故本题选B。 14.2019年8月5日,第四届“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活动网上展示投票正式开启。走过四年的“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活动,与时代同行,普通人践行初心的感人事迹被搬到了网上,为中国前行倾注磅礴力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下列对该活动影响传导顺序判断合理的是 ①营造了积极向上向善的浓厚网络文化氛围 ②增强了人们辨别和抵制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③提高了人们的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实践能力 ④为众多网民提供了强大的榜样力量和精神动力 A. ①一④一③ B. ①一④一② C. ④一①一② D. ③一①一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态度。①③④:开展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活动,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向善的浓厚网络文化氛围,为众多网民提供了强大的榜样力量和精神动力,提高人们的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实践能力,①排首位,④排①后,③排尾位。 ②:对于落后文化的态度是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对于腐朽文化的态度是坚决抵制,依法取缔,②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推导排序选择题一般由题干(题目要求)、备选内容和备选项(内容组合)三部分构成。其特点是要求学生把一些事件、现象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方位、或按因果关系等加以排列,选出正确答案。此类题型可以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最常用的方法:“首位判断法”或“尾项判断法”,即找出事件、现象关联中的第一位或最后一位。对于较复杂的排序选择题无法用“首位判断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时,通常采用“首尾两端结合判断法”进行解答。第一步,先看“首”,运用排除法缩小范围。第二步,看“尾”,即对剩余项的“尾”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哪个尾项正确。排序选择题的设计无论内容和形式怎样变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充分运用解题技巧,注意备选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就能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阅读漫画,完成下面小题。 15. 针对漫画反映的文化现象,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是 ①必须依法取缔 ②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③通过教育,加以改造和剔除 ④提高辨别眼力,增强抵御能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6. 下列哲学观点与漫画中的观点不一致的是 ①世界是理念的摹本 ②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 ③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④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着的活火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15. D 16. B 【解析】本题以漫画设置试题情境,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读图能力,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待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态度。①:漫画反映出来的是一种落后文化,而不是腐朽文化,而对于腐朽文化,必须依法取缔,①不符合题意。 ②:“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与漫画主旨不符合,②排除。 ③④:漫画反映将领导被“双规”归结为“风水”问题,反映出来的是一种落后文化,通过教育,加以改造和剔除,提高辨别眼力,增强抵御能力,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①②:漫画反映将领导被“双规”归结为“风水”问题,反映出来的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世界是理念的摹本”、“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均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与漫画中的观点相一致,①②不符合题意。 ③④:“天地之变,阴阳之化”、“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着的活火”均认为具体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漫画中的观点不一致,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1.如何看待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1)落后文化。①含义:指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②表现: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看相、算命等,是文化糟粕。③处理方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2)腐朽文化。①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②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③处理方法:必须依法取缔,坚决抵制。 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进步性:否认神创论,坚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②局限性: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①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②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不彻底性)。(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2 .唯心主义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观念、感觉、经验、心灵夸大为唯一实在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概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哲学史上的斗争: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所以从基本派别来看,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17.运城市在山西省文明办组织的2019年优秀公益广告作品征集评选活动中,有5件作品榜上有名。关于公益广告,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①上述公益广告是文化传播手段创新的成功案例 ②上述公益广告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表达 ③上述公益广告的成功表明面向人民大众的文化更富有生命力 ④上述公益广告的成功表明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上述公益广告并未反映文化传播手段的创新,①不符合题意。 ②:上述公益广告形象地表达了诚信观念,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表达,②符合题意。 ③:上述公益广告获选2019年优秀公益广告作品,这说明上述公益广告的成功表明面向人民大众的文化更富有生命力,③符合题意。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④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巧解漫画类选择题,可采用“口诀”法解答。考生应牢记下列口诀:图画要看全,褒讽弄明显,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图画要看全”是指要看漫画中的人和物,把握人、物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注意漫画中的文字,注意漫画中的人、物与文字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漫画的寓意。“褒讽弄明显”,我们先弄清是褒还是贬,这对于选择有导向作用。“题旨是什么”,是指要在分析漫画的基础上,真正弄清漫画的寓意和主旨。弄清“题旨”要通过分析与综合,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表意到寓意的飞跃。“联系课本选”,是指在具体做题时,应将题干、题肢和书本主干知识相联系,不能脱离课本知识。 18.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白2007年开始每两年举行一次,由普通百姓通过投票的形式选出,真正做到了“人民选人民”。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五个类型。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 ①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导向作用,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②为了倡导好风尚、弘扬正能量、促进全社会向上向善 ③有助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④旨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①②: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导向作用,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也是为了倡导好风尚、弘扬正能量、促进全社会向上向善,①②符合题意。 ③④: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的目的并不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也不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③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 19.大数据时代的科学技术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全新视角和重大飞跃,在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对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也产生着深远影响。这说明 ①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哲学富有生机和活力 ③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④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材料未反映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也就未体现“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①排除。 ②③:大数据时代的科学技术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全新视角和重大飞跃,对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也产生着深远影响,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哲学富有生机和活力,也说明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③符合题意。 ④: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④排除。 故本题选C。 【点睛】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①含义不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②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③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关系。联系: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看法是错误的。 20.2019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成立40周年。7月20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展望”理论研讨会在甘肃兰州举行。会议认为,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把握了我国的国情与实际。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A. 是指导我们有效改造世界的终极真理 B. 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C. 为我国解决改革、发展问题提供具体方法 D.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A:真理具有具体性条件性,没有什么所谓的终极真理,A错误。 BD: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把握了我国的国情与实际,这说明材料的主旨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基本规律,B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C: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是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并不提供具体方法,C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1.题肢本身表述错误者不选(逆向选择题除外)(先看答案,先排除错误的选项,再看题目和材料);2.题肢与题干要求不相符者不选(抓住题目的关键词,抓住中心意思排除干扰项);3.因果相悖者不选(一看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二要主意因果关系是否颠倒);4.题肢和题干间接联系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二级延伸不选(抓住题干的本质);5.题肢与题干外延不相符者不选(看懂内涵的同时,掌握外延的规定性)6.题肢和题干矛盾者不选(筛选正确的题肢);7.题肢与题干相重复者不选(读透题干问的方向及侧重点);8.正误相混者,即题肢中既有正确的部分也有不正确的部分,不选(仔细读完题肢,小心陷井);9.反向选择题中正确者不选(认真审题);10.题干要求单一者(如带有核心、根本、关键、最主要、中心为字眼),有些题肢即使能在题干中得到体现,但如果不符合题干单一性的要求,也不能选。 2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①物质是各种各样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抽象 ②物质是万事万物一切具体特性的总和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是客观实在性 ④物质是在人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内涵。①: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共性,①正确。 ②:物质不是万事万物一切具体特性的简单相加,②错误。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③错误。 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④正确。 故本题选C。 【点睛】1.物质概念: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物质的具体形态。 2.物质不等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1)区别: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具体形态除了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以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我们既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而看不到世界的多样性,又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而看不到世界的物质性。②物质是不可创造和消灭的,具体物质形态可以创造和消灭。(2)联系:两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3.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22.2019年8月25日,月亮上的“嫦娥”“玉兔”又醒了!“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巡视器再次通过月夜低温考验,分别自主唤醒,按照预定计划进入第九月昼,继续开展科学探测任务。由此可见 A.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就能推动事物发展 B. “嫦娥”“玉兔”具有主动创造性 C.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就能使理想变成现实 D. “嫦娥”“玉兔”延伸了人类认识器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能动的特点、意识能动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C:“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就能推动事物发展”、“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就能使理想变成现实”均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AC排除。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嫦娥”“玉兔”不具有意识,B错误。 D:“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巡视器再次通过月夜低温考验,分别自主唤醒,按照预定计划进入第九月昼,继续开展科学探测任务,这说明“嫦娥”“玉兔”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1.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1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为:①实践为认识提供新问题和新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新的认识工具。③实践不断提高人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23.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有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下列古诗句中蕴含的哲理与白居易观点相似的是 ①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③不雨花犹落,无风絮白飞 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运动、规律。白居易的诗句表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①:“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不符合题意,①排除。 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指的是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②符合题意。 ③:“不雨花犹落,无风絮白飞”意思是没有雨的飘打,寐井的鲜花也必然终将凋落;没有风的吹折,生长的柳絮也必然会飘散成飞絮,这表明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由人随心所欲,③符合题意。 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反映的是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引言型选择题:题型特点:此题型与一般材料型选择题的不同点在于题干的内容引用了某人、某著作中的论断或论述,其它特点均等同于一般材料题。解题方法:要解好这类题型,必须在平时扩大知识面,加强古诗、古文的修养,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反复阅读引文,能清其原意,准确把握题干的规定性,切忌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分析题肢时,先运用排误法,然后将观点正确的题肢与题干对照分析,找出其内在联系,选出正确答案。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仪式2019年9月25日上午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并致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山海经》有云:凤凰见,则天下安宁。北京新机场航站楼的造型寓意“凤凰展翅”,与首都机场形成“龙凤呈祥”的双枢纽的格局。这说明 A. 追求美好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 事物的发展取决于人类认识的不断提高 C. 对凤凰这一图腾的呈现方式体现时代特点 D. 人的意识归根到底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5. 习近平在致辞中指出:“奇迹是干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这是因为 ①实践是主体、客体和手段三者的有机统一 ②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能动性的物质性活动 ③实践是处在主客观交汇点上的直接现实性活动 ④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动性的物质活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24. D 25. D 【解析】本题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仪式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A: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A错误。 B: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影响事物的发展,但不能决定事物的发展,B错误。 C:材料不能体现对凤凰这一图腾的呈现方式体现时代特点,C排除。 D:北京新机场航站楼造型寓意“凤凰展翅”,与首都机场形成“龙凤呈祥”的双枢纽的格局,反映了人们借助凤凰图腾对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人的意识归根到底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实践。①:材料未体现实践是主体、客体和手段三者的有机统一,①不符合题意。 ②: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性的物质性活动,②错误。 ③④:“奇迹是干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凸显了实践的重要性,因为实践是处在主客观交汇点上的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动性的物质活动,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五四风雷,激荡百年。“五四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材料一 重温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五四运动”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至今仍是激励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践行“五四精神”,加深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用历史的光芒照亮未来,我们才能更加步履铿锵、勇毅笃行。“五四运动”中广大爱国进步青年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先锋作用。从“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青年运动始终同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弘扬、践行“五四精神”,当代青年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人生奋斗汇入时代洪流,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 材料二 纪念“五四运动”,缅怀五四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在“五四精神”激励下,当代青年要激扬家国情怀,与祖国共奋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在‘五四精神’激励下,当代青年要坚持知行合一,同人民齐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百年风云变幻,不变的是精神;百年沧海桑田,不老的是青春。今天,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就是让“五四精神”在新时代放射新的光芒。 (l)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践行“五四精神”对于塑造青年人生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五四精神”对于新时代发展的意义。 (3)百年五四,全国各地大中小学校纷纷开展纪念活动。请为你们学校举办的“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活动写两条青春寄语。(提示:标语中绝不允许出现所在校的名称) 【答案】(l)①五四精神是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不懈奋斗。②弘扬、践行五四精神有助于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③有利于丰富中国青年的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促进其全面发展。 (2)①“五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时期的丰富和发展,集中展示了民族精神的核心一爱国主义,体现了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②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广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励下,自强不息、团结一心、心怀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3)寄语:①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②弘扬五四精神,担当时代责任,谱写青春华章。或:百年五四,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或:用五四历史的光芒照亮青年未来。 【解析】本题以五四运动100周年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五四精神”对中国的革命、建设的作用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践行“五四精神”对于塑造青年人生的作用。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试题设问指向的是塑造青年人生的作用,因此解答本题知识要点主要是优秀文化的作用。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知识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五四精神是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践行“五四精神”,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不懈奋斗,有助于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丰富中国青年的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促进其全面发展。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五四精神”对于新时代发展的意义。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民族精神的核心、基本内涵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五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时期的丰富和发展,集中展示了民族精神的核心一爱国主义,体现了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 ②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广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励下,自强不息、团结一心、心怀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第(3)问,本题要求考生为学校举办的“五四运动”100 周年纪念活动写两条青春寄语。知识范围未做限定,属于宏观考查。试题具有开放性,考生要围绕主题,把握要求,多角度思考。结合试题材料,考生可以从五四运动(五四精神)对国家、对青年的影响等角度思考作答,如弘扬五四精神,谱写青春华章;百年五四,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等等。 【点睛】第(1)问,第(2)问,均属于“意义类”主观题。考生应简要分析试题设问指向的理论依据,即知识要点可简写,“意义”的解答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一般用“……有利于……”的句式或者动词(促进、推动、增强、保障,等等)引领的句型表达。解答时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并具有调动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 第(3)问,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开放性题目,要用好发散思维方式。解答好开放题切记要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教材内外知识的结合上来回答问题,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教材统编工作全部完成,已于2019年9月率先在部分省市普通高中起始年级投入使用,其他省份也将陆续全面推开。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思想政治、语文、历史学科教材意识形态属性强,具有特殊重要的育人作用。统编此三科教材充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学生都有一颗中国心,都有满满的中国情,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中收入古诗文有67篇(首),占全部选文的49.3%,同时也非常注重选取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作品,讴歌时代楷模,赞颂自力更生、执着探索、忘我奉献的宝贵精神。历史统编教材以史实为依托,讲述西藏、新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作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渊源,增强学生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主权安全的意识,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统编教材系统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经济、政治、法治、文化、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详细阐述。重在引导学生系统、深入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增强精神认同,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统编教材坚持继承创新。按照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要求,既要使经典内容代代相传,又要体现时代性,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还要有前瞻性和国际视野,使学生成为有世界眼光的人,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教育部统编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教材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 【答案】①统编教材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对中华文化的充分肯定、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坚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②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③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继承创新发展,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④通过体现国家意志,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凝聚力量,坚持了正确舆论导向。 【解析】本题以普通高中教材统编工作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教材建设的宗旨、作用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推理能力,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教育部统编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教材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考生运用这一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点睛】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干知识:1.(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2.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 3.如何彰显文化自信? (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充满信心。(怎么办) 4.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原因: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2)怎么办? ①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进而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怎么办) 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5.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怎么办) 6.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9年上海、北京、太原等城市率先推行垃圾分类。“你是什么垃圾”无意间成了2019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垃圾分类,一般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 材料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项消费增加,有的地方出现垃圾围城(村)的现象。垃圾的清运量、清运费连年增长,高温焚化后的垃圾虽然不会占用大量的土地,但它投资惊人……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的数量,改善生存环境状态,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开始普遍推行强制垃圾分类。2019年国家计划投入213亿元,到2020年年底,将会先行先试的京、上海、太原等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材料二 下图是我国垃圾分类标识。厨余垃圾(上海称湿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0.6-0.7吨有机肥料。其他垃圾(上海称干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纸巾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及尘土、食品袋(盒),采取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可回收物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有害垃圾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有毒的物质或者对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它包括电池、荧光灯管、灯泡、水银温度计、油漆桶、部分家电、过期药品、过期化妆品等,这些垃圾一般使用单独回收或填埋处理。垃圾分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垃圾分类后被送到工厂而不是填埋场,既省下了土地,又避免了填埋或焚烧所产生的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这场人与垃圾的战役中,人们把垃圾从敌人变成了朋友。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l)结合材料一,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率先在北京、上海、太原等城市推进垃圾分类。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人把垃圾从敌人变成朋友的转变过程。 【答案】(1)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是人们生活实践中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垃圾分类处理也要解决这个问题。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l分)。在上海等地率先实施是由城市的环境承载压力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等客观条件决定的,这坚持了唯物主义。③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方面。率先实施垃圾分类过程中,形成对垃圾资源的正确认识,为全国全面实施、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科学方案。这坚持了可知论。 (2)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这种转变是从环境恶化的客观事实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垃圾处理中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出发点。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这种转变是在认识和把握垃圾处理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了从源头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降低了处理成本和资源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为人造福。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长期的治理垃圾实践,人提高了对垃圾的认识,并用之为处理垃圾实践服务,变废为宝,垃圾从敌人变成人类的朋友。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对垃圾的认识受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垃圾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把垃圾从敌人变成朋友的转变体现了人类认识在多次反复中不断发展和螺旋上升。 【解析】本题以垃圾分类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上海市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的举措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 )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率先在北京、上海、太原等城市推进垃圾分类。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哲学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主要三个层次: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本原问题、同一性问题。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生活实践中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垃圾分类处理也要解决这个问题。 ②本原问题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在上海等地率先实施是由城市的环境承载压力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等客观条件决定的,这坚持了唯物主义。 ③同一性问题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方面。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率先实施垃圾分类过程中,形成对垃圾资源的正确认识,为全国全面实施、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科学方案。这坚持了可知论。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人把垃圾从敌人变成朋友的转变过程。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唯物论和认识论两个版块,结合试题材料,主要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这种转变是从环境恶化的客观事实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垃圾处理中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出发点。 ②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这种转变是在认识和把握垃圾处理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了从源头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降低了处理成本和资源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为人造福。 ③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长期的治理垃圾实践,人提高了对垃圾的认识,并用之为处理垃圾实践服务,变废为宝,垃圾从敌人变成人类的朋友。 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人对垃圾的认识受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垃圾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把垃圾从敌人变成朋友的转变体现了人类认识在多次反复中不断发展和螺旋上升。 【点睛】政治学科主观题,特别是材料分析题,往往都要解决三个逻辑:材料逻辑、知识逻辑、整合逻辑。材料逻辑就是对材料进行解读,一般是提取关键信息或者对材料进行意思上的分层;知识逻辑就是搜寻解答问题所需的相关联的知识点;整合逻辑就是将知识点和材料的解读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好这三步,问题也就基本迎刃而解。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