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汪清县六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汪清县六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汪清六中期末考试高二政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习近平在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不能把水当作无限供给的资源。祁连山等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主要是保护生态,涵养水源。河套灌区等要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区域中心城市等地区要集约发展,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应 ‎①加大投入,发挥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 ‎②分类施策,量“水”而行 ‎③抓主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新路 ‎④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统筹推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④:材料主要强调如何进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祁连山、河套灌区、区域中心城市等地区采取不同的方式,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施治,立足整体,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故②④符合题意。‎ ‎①:①加大投入,发挥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材料没有提出要加大投入,也并没有体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故①不选。‎ ‎③:材料体现的是主次矛盾而不是矛盾的主次方面,抓主流体现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故③不选。‎ 所以选D项。‎ ‎2.俗话说“天下乌鸦一般黑”,我们平时所说的“乌鸦”其实是鸦科属下的数种鸟类。在我国境内,常见的就包括小嘴乌鸦、大嘴乌鸦、秃鼻乌鸦、渡鸦等多种,虽然“黑”是我们辨认乌鸦的一个关键特征,但实际上没有一种乌鸦是真正意义上“黑色”的,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特定角度的阳光下,那些看似黑色的羽毛会呈现出带金属光泽的蓝紫色或蓝绿色,这些美丽的颜色对于我们人类的眼睛来说非常难识别。材料表明 ‎①对乌鸦“黑”的认识不是主体的凭空想象,来自于客体本身 ‎②对乌鸦“黑”的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真理是发展的,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 ‎④对乌鸦“黑”的真理认识中包含着错误,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黑色”‎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②:“乌鸦”其实是鸦科属下的数种鸟类,虽然“黑”是我们辨认乌鸦的一个关键特征,但实际上没有一种乌鸦是真正意义上“黑色”的,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特定角度的阳光下,那些看似黑色的羽毛会呈现出带金属光泽的蓝紫色或蓝绿色,这些美丽的颜色对于我们人类的眼睛来说非常难识别。这表明对乌鸦“黑”的认识不是主体的凭空想象,来自于客体本身,对乌鸦“黑”的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因此有了“天下乌鸦一般黑”的俗话,①②符合题意。‎ ‎③:真理是发展的,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超越而不是被推翻,③说法错误。‎ ‎④:对乌鸦“黑”的真理认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世界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黑色”,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真理中并不包含错误,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同样需要一个过程。‎ ‎3. 2016年1月6日,朝鲜宣布进行了氢弹核试验,此举受到国际社会强烈谴责,多国及国际组织呼吁朝鲜履行其国际义务,放弃核计划并停止一切相关活动,美国、日本、韩国三国紧急商讨应对方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①思维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环境改变会立刻引起思想变化 ‎③意识活动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 ‎④美韩日的紧张源于国土安全意识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符合题意,根据题意,针对朝鲜宣布进行氢弹核试验,多国及国际组织呼吁朝鲜履行其国际义务,放弃核计划并停止一切相关活动,美国、日本、韩国三国紧急商讨应对方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思维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②表述错误,“立刻引起”说法错误; ④表述错误,美韩日的紧张源于自身的国家利益、国家安全; 故选:B。‎ ‎4.我国有关部门在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中,坚决反对“不作为、不会为、乱作为”。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 “不作为”否认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 “不会为”否认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 C. “乱作为”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D. “不作为”体现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说法错误,“不作为”是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投身实践,而不是否认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说法错误,意识不能能改造客观世界,应该是人能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C符合题意,“乱作为”是指不该管的瞎管,错在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D说法错误,“不作为”不是体现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而是违背了实践的观点。 故选:C。‎ ‎5.2019年9月,北斗系统正式向全球提供服务。20世纪后期,中国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北斗全球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这一发展战略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①量变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变的发生 ‎②重视量的积累,积极促成质的飞跃 ‎③事物的发展最终通过质变实现,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④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量变必须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引起质变的发生,①错误。‎ ‎②④:三步走发展战略,从向中国提供服务到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再到向全球提供服务,体现了重视量的积累,积极促成质的飞跃,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循环往复的上升过程,②④正确。‎ ‎③:量变和质变都重要,③错误。‎ 故本题选D。‎ ‎6.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这个“发展新路子”的哲学依据是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②承认矛盾的特殊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③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④主观与客观要做到具体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①错误。‎ ‎②: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②错误。‎ ‎③④: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这说明要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7.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表现为对山、石、水、木等要素的完美运用,以达到超越自然山水之美。这些私家园林,处处点缀着轩、亭、阁、榭,成就了弹丸天地里的万千世界,最终形成中国古代文人思想与自然山水完美融合的写意之境。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系统优化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 ‎②综合的思维方式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④事物之间的多样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③:材料中“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表现为山、石、水、木等要素的完美运用,最终形成中国古代文人思想与自然山水完美融合的写意之境。”说明人们把山、石、水、木等要素加以优化组合联系,形成完美的写意之境。所以①③符合题意。‎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②说法错误。‎ ‎④: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矛盾,④说法错误。‎ 因此选A项。‎ ‎8.党的十九大明确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战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高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完整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这表明(  )‎ ‎①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进程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能力,涉及意识的特点、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 ‎【详解】①②:①②符合题意,“两步走”战略安排完整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表明了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经过量的积累我国一定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③:③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④:④不合题意,材料不体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故选A。‎ ‎【点睛】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如果材料包含埋头苦干、有步骤、分阶段、脚踏实地等关键词,则突出体现这一原理和方法论要求。‎ ‎9.在支付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小额免密”“闪付”等支付功能也悄然兴起,然而,此种支付功能开启时用户往往并不知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用户在追求便捷的同时莫忘安全红线,这一提示的哲学依据是( )‎ ‎①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②矛盾双方相互同一,相互包含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对矛盾及其属性的理解。‎ ‎【详解】①:①不合题意,材料与矛盾的对立、排斥无关;‎ ‎②③:②③符合题意,“用户在追求便捷的同 时莫忘安全红线”说明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④说法错误,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故选B。‎ ‎【点睛】矛盾的同一性有两种情形: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另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0.当前,全球大数据正进入发展快车道,数据在爆发式增长同时,多集中分布在互联网,电信金融、公共事务等领域,造成新的数据烟国和数据垄断,打破数据孤岛,需要 ‎①立足整体,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②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③实现系统中各个要素功能的最大化 ‎④充分发挥关键部分对整体功能的决定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①②:拆除数据烟国,打破数据垄断,打破数据孤岛,需要立足整体,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需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①②正确。‎ ‎③:系统优化的方法告诉我们要实现系统功能的最大化,③错误。‎ ‎④:材料不是强调部分的作用,也就没有体现充分发挥关键部分对整体功能的决定作用,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系统优化的方法:(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系统和要素各有其不同的特点(2)系统的特征系统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整体性。第二,有序性。 第三,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3)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①系统观念为人们把握复杂事物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方法和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它要求人们对事物的属性的认识进入到“整体性”的认识,从而开拓了对事物整体性研究的新领域。第二,有序性原则。有序性原则认为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有一定的规则,而不是杂乱无章的,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第三,优化原则。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而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各种优化的方案。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11.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微至则根深,在潜移默化中铭记初心,在循序渐进中坚定理想信念,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千家万户。这是基于 ‎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②事物的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③量变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④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④:题目中,习近平强调,微至则根深,在潜移默化中铭记初心,在循序渐进中坚定理想信念,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千家万户。这是基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①④当选。‎ ‎②:该选项强调质变,与题意不符,排除②。‎ ‎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③错误。‎ 故本题选C。‎ ‎12.2019年10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尼泊尔进行国事访问。习近平指出:喜马拉雅山脉将中国同尼泊尔相隔,但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①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中有曲折 ‎②对未来充满信心,准备走曲折的路 ‎③任何事物发展的状态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④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准备走曲折的路,①②正确。‎ ‎③: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③错误。‎ ‎④: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3.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有侵华日军各级指挥机构当时的命令和东京审判、日本官兵的记录为证,有中国幸存者的血泪控诉为证,有《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等国际人士提供的证言和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937年拍摄的电影胶片为证。由此可说明 ‎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 ‎②现实中必须要面对而且无法回避哲学的基本问题 ‎ ‎③认识的真理性需要通过物质记录来检验 ‎ ‎④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日本侵华有各种证据为证,这说明现实中必须要面对而且无法回避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错误;④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14.从哲学上看,“心想事成”与“天命难违”的区别在于 A. 前者是积极的观点,后者是消极的观点 B. 心想不一定事成,天命却是不可违抗的 C 前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后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D. 两者都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心想事成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天命难违”的核心是“天命”,天命决定事物和世界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A.不符合题意,选项不是二者的区别;‎ B.不符合题意,选项不是二者的区别;‎ C.符合题意,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 D.不符合题意,选项是二者的共同点。‎ 故选:C。‎ ‎15.将冰凉手伸进一盆温水感觉到水热,将温热的手伸进去又感觉到水凉,于是有人认为“物是感觉的集合”。这种观点是()‎ A. 机械唯物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 C. 客观唯心主义 D. 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物是观念的集合”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6.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指的是 A. 物质根本属性 B. 物质的具体形态 C. 物质的唯一特性 D. 事物的发展秩序 ‎【答案】C ‎【解析】‎ ‎【详解】C符合题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在本质上也是物质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物质性。‎ ‎17.《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枪炮;《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 A. 意识活动缺乏主动创造性 B. 人们的意识无法预见未来 C. 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 D. 人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枪炮;《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物质决定意识,故C符合题意;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故AB错误;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故D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定位】意识的本质 ‎【名师点睛】如何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光有人脑不能产生意识,意识的产生还离不开客观存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也才会产生意识。②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无论何种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③从意识的主体看,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不同人因立场、思维方式、知识构成、世界观等主观因素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识。‎ ‎18.“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句话的哲学寓意(  )‎ A.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B.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 C. 既要统观全局,又去照顾局部 D.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答案】B ‎【解析】‎ ‎【详解】“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指的是花儿离不开树木,鸟儿离不开树林,花与树木、鸟儿与树林是一种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强调部分离不开整体,B项符合题意;花与树,鸟与林不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A项不合题意;材料强调部分的重要性,没有体现全局的重要性,C项不合题意;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强调事物变化发展的客观性,与题意无关,D项不合题意。答案选B。‎ ‎19.1968年斯班瑟发明了胶水新配方,但根据新配方研制的胶水粘不牢东西,人们认为这是不成功的发明。几年后,弗雷应用斯班瑟的发明成功研制了不干胶记事贴,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把“不成功”的发明用在合适的地方,成就了成功的创意。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①联系是客观的,发明创造要避免改变事物的联系 ‎②联系是必然的,发明创造要排除事物的偶然性 ‎③联系是多样的,发明创造要善于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④联系是具体的.发明创造要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③④:把“不成功”的发明用在合适的地方,成就了成功的创意。这一事例在哲学上启示我们联系是多样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正确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善于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事物的新联系,③④符合题意。‎ ‎①:材料反映人在客观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发明创造要善于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建立事物的新联系,而不是避免改变事物的联系,①说法错误。‎ ‎②:联系既有必然的也是偶然的,发明创造并不能排除事物联系的偶然性,②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0.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发展要做到(    )‎ ‎①对未来充满信心 ②勇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 ‎③尽可能走曲折的道路 ④视光明前途的实现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②符合题意,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因此,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发展要做到对未来充满信息,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③说法错误,虽然发展的道路存在曲折,但是可以通过正确的认识尽量少走曲折的路,没必要一定要走曲折的道路。‎ ‎④说法错误,光明前途的实现是曲折的,并非一帆风顺,不是自然的过程。‎ 故选B。‎ ‎21.发展的实质是(    )‎ A. 事物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 B. 事物由少到多的量的积累过程 C.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 事物性质的根本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ABD错误,C正确,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故选C。‎ ‎22.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具有 ‎①普遍性 ②主观性 ③多样性 ④客观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③④符合题意,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客观性; ②错误,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故选D。‎ ‎【点睛】关于联系特点的比较 联系普遍性所强调的是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强调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联系的条件性强调的是新的具体联系的建立必须以客观条件为基础。‎ ‎23.迷信的人认为,“风水”为“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之第三要点,认为风水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运程,风水好的话,可以令一个人做起事来有事半功倍之效;风水不好,会影响人的财运、健康以及身边的人际关系。这一观点 A. 违背了联系的普遍性 B. 违背了联系的多样性 C. 违背了联系的条件性 D. 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风水是一种封建迷信的观念,把风水和一个人的运程联系起来,是一种主观臆造的联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本身正确但均不符合材料主旨。答案选D。‎ ‎24.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  )‎ ‎①联系的观点 ②发展的观点 ③物质的观点 ④实践的观点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①②两项符合题意;物质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根本观点,③项不合题意;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基本观点,④项不合题意。答案选A。‎ ‎25.唐代著名的文学家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主张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 正确意识根源于客观事物 B. 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C.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 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A错误,无论正确还是错误意识都根源于客观事物; B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C符合题意,唐代著名的文学家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主张蕴涵的哲学道理是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故选:C。‎ ‎26.政府转变职能,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必须符合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这体现了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 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 C.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 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A正确,政府转变职能,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必须符合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C错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故选:A。‎ ‎【点睛】易错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决定 该观点错误。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把这种反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27.近日,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正式成为中科院院士的消息引发社会热议。姚期智说:“培育中国青年才俊,是我一生中感到最有意义的工作,能做回百分之百的中国人,我觉得万分欣慰!”这表明 A. 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放弃个人利益 B. 实现人生价值不能放弃个人利益 C. 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D. 人生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A错误,“必须放弃个人利益”的说法错误,个人合理的正当的利益,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B错误,“不能放弃个人利益”的说法错误,当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发生冲突和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集体利益; C错误,“取决于”说法错误,夸大了价值观的作用; D正确,“培育中国青年才俊,是我一生中感到最有意义的工作,能做回百分之百的中国人,我觉得万分欣慰!”这表明人生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 故选:D。‎ ‎【点睛】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社会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每个人理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满足社会与他人。一个人付出了心血和劳动,同时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对自我的满足。‎ 社会价值 自我价值 区 别 含义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地位 居于首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 居于从属地位 联系 一般情况下,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社会价值是实现个人自我价值的前提和基础,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真正地实现其自我价值。同时,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目标和归属,社会必须尽可能地为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各种条件 ‎28. 著名的埃及胡夫金字塔上有一段令人生畏的铭文:“无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在他的头上降临。”埃及金字塔上这段的铭文从哲学上看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D.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铭文中相信神的力量,说明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正确。故ACD项错误。本题选B项。‎ ‎2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其根本区别在于 A. 是否承认物质决定意识 B. 是否承认世界具有可知性 C. 是否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D. 是否承认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物质 ‎【答案】A ‎【解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物质决定意识,A项符合题意;B、 C、D三项观点均不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不合题意。答案选A。‎ ‎30.在古代欧洲,有过这样一首诗:那时候,上面的青天还没有称呼,下面的大地也没有名字,其阿玛诗(即海洋)是大家的生母,万物都和水连在一起。这首诗体现的是 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形而上学唯物主义。A:“万物都和水连在一起。”认为水是世界的本源,是朴素唯物主义,A符合题意。‎ BCD:三项均错误,BCD排除。‎ 故本题选A。‎ ‎【点睛】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进步性:否认神创论,坚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②局限性: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①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②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不彻底性)(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世界的本源。故BCD项错误。本题选A项。 考点:朴素唯物主义 点评:本题作对的关键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及唯物主义几种形态的不同。再者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把握能力,选项必须和材料密切相关,和材料无关的选项不能选,如本题的B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二、非选择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22日到甘肃省莫高窟考察,强调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 材料一 莫高窟等文物承载中华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守住文化根脉,维系民族精神,才能让我们的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国后我国政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系统思维,对莫高窟进行了几次大的抢修工作;危岩的加固解除了崖壁和洞窟崩塌的危险,保证了石窟群的安全;对大面积脱落壁画的近600多平方米壁画进行了抢救性加固;对部分有烟熏的壁画进行了壁画清洗的试脸,防止风沙对石窟的危害等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材料二 文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包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强调“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要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政治发展。‎ ‎(1)保护莫高窟文化遗产需要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结合材料一,运用意识的作用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说明。‎ ‎(2)运用文化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为什么“保护文物也是政绩,要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政治发展”。‎ ‎(3)请你就保护和合理利用莫高窟文化遗产另提出两条建议。(要求:每条建议不超过20字)‎ ‎【答案】①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使人们在开发利用莫高窟文化遗产之前确立保护文物的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②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树立保护文物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会增强人们合理利用、适度开发莫高窟的自觉性。③意识是物质的能动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对保护莫高窟文化遗产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引导人们更加自觉地把文物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有机统一起来;克服错误观念,避免破坏性开发。④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从本地实际出发,在调查研究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文物保护利用措施。‎ ‎(2)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②文物承载中华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促进经济政治发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③文物是文化的根脉,创造性地保护和传承好文物,文物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才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①建立博物馆,取代洞窟参观。②发动群众力量,宣传教育民众爱护文化遗产。③组织专家会议,研究气候等因素对洞窟的影响。‎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省莫高窟考察,强调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强调“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要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政治发展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与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详解】(1)本题属于哲学说明类设问,试题限定知识是意识的作用,其包括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的反作用三部分知识。审题要抓住背景材料“莫高窟等文物承载中华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守住文化根脉,维系民族精神,才能让我们的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展开分析即可。‎ ‎(2)本题属于文化原因类设问,审题要抓住背景材料“文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也包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文物保护与经济政治发展”等关键信息组织答案。答案表述要遵循知识逻辑、问题逻辑和思维逻辑,首先要求准确回答“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原理,第二个点回答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第三个点回答文化对政治建设的作用。‎ ‎(3)本题属于文化开放性试题,属于措施类设问。此类题目的答案往往是融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生成性、自主性、价值性等为一体,突出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审题要抓住“保护、合理、文化遗产、建议”等关键词。回答的建议不能与材料相同,否则无效。‎ ‎【点睛】提高主观题答题能力“四要素”:‎ 第一要素:审清主观题的设问,明确试题设问的限制性和规定性,确定答题范围,这是答题的关键。即通过阅读试题的背景材料及设问,确定命题者的考查意图,确保答题的大方向不错。‎ 第二要素:学会分析材料、围绕材料提示搜索相关知识点是答题的依据。分析材料,弄清材料的层次,就可以利用材料的暗示,搜索相关知识点组织答案。‎ 第三要素: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是解答主观题的基础。需要加强对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确保自己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知识点。‎ 第四要素:规范答题。要正确运用政治术语答题;注意多角度思考问题,确保答案的完整性。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防止出现理论和实际相脱离,即“两张皮”现象。‎ ‎3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美丽中国”这一美好建设蓝图,为全国人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中国”的未来景象。‎ 十八大报告原文中提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其内涵是对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的继承和发展。‎ 依据所学哲学知识,谈谈怎样才能建设“美丽中国”?‎ ‎【答案】规律具有客观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要遵循客观规律。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具有普遍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要注重量的积累,从点滴做起。(如答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得分)‎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从哲学角度如何做,需要考生明确哲学的版块,从唯物论、辩证法角度进行分析。建设美丽中国要遵循规律,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本题题目类型措施类,答题范围生活与哲学,要求谈谈怎样才能建设“美丽中国”。通读材料内容可知,建设“美丽中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即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涉及规律的客观性原理,也涉及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涉及发展具有普遍性;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要注重量的积累,从点滴做起。‎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涉及教育改革等热点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从2010年底开始,考试招生改革组的专家团队,先后到上海、浙江、福建等十六个省市进行调研,召开了近百场座谈会。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成绩”等多项具体化措施被明确提出。2017年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制定工作再次展开。针对各方争论的焦点问题,方案经过反复讨论,多方征求意见,全面推进。‎ 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分析高考改革方案过程体现的哲学道理。‎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通过专家调研,多方征求意见,制定并完善高考教育改革的方案。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针对各方争论的焦点问题,经过反复讨论,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的多项具体化措施在实践中被明确提出。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新的高考制度改革方案顺应了当前教育的实际,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高考改革方案为背景材料,考查求索真理的历程。‎ 可结合材料,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等方面,分析高考改革方案通过专家调研,多方征求意见,经过反复讨论而出台,顺应了当前教育的实际,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详解】本题要求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分析高考改革方案出台的过程体现的哲学道理。‎ 从材料可以看出,通过专家调研,多方征求意见,制定并完善高考教育改革的方案。针对各方争论的焦点问题,经过反复讨论,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的多项具体化措施在实践中被明确提出。新的高考制度改革方案顺应了当前教育的实际,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可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等方面,分析高考改革方案过程体现的哲学道理。‎ ‎【点睛】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认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从其根源来看,都来自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获得认识的途径: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直接经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此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于人们的实践具有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对于人们的实践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 同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