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十四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北京十四中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诊断性检测 高二语文测试卷 2020.5 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紫禁城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其规划和设计蕴含着我国古代工匠的诸多科学智慧,而其中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即为建筑营造过程中融合的数字智慧。 紫禁城的营造尺寸和体量标准都是有讲究的,比如“斗口”与“材份”。“斗口”是紫禁城古建筑的模数标准。紫禁城内所有的建筑,均以斗口尺寸为基准。所谓斗口,即古建筑斗拱的某个指定位置,该位置的尺寸作为整座建筑尺寸的基准,称为1斗口。比如紫禁城某古建筑,柱子直径为6斗口,柱高为58斗口,那么只要确定1斗口的实际尺寸,檐柱直径、檐柱高度就很容易算出来。紫禁城古建筑梁、柱等所有构件尺寸及建筑的总体尺寸,均由斗口尺寸放大而来。 “材份”是紫禁城古建筑群体量大小确定的参考标准。对于紫禁城建筑整体而言,其建筑构造组成基本相同,但建筑等级高低不同,建筑体量大小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古代技术人员通过材份制的方法来实现建筑的快速施工。清朝官方的具体做法为,将建筑用材料大小分为十一个等级,每个等级的斗口尺寸不同。对于不同的宫殿建筑而言,只需确定其用材等级,即可确定其建筑体量大小。 “9”和“5”是紫禁城建筑喜欢使用的数字。我国古人把单数称为“阳数”,双数称为“阴数”。而阳数中,“9”是最大的阳数,寓意数量最多;“5”为居中的阳数,寓意包含东、西、南、北、中的全部空间。数字“9”“5”的组合,形成具有特定含义的标记,即“九五至尊”,寓意帝王权威的至高无上。古代工匠在营建紫禁城过程中,巧妙地把“9”“5”融入到建筑中,来体现紫禁城及其使用者的至高地位。比如,紫禁城重要宫殿的建筑如太和殿、保和殿、乾清宫等建筑的平面布局都是长度方向为9间、宽度方向为5间的布局方式,来体现“九五至尊”的思想。作为明清时期我国政治权力的中心,紫禁城前朝三大殿“土”字形大台基在平面布局上也有“九五至尊”的概念。台基南北相距234米,东西相距130米,二者之比也刚好为9∶5。这无疑又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取材于周乾的《紫禁城数字趣话》) 材料二 紫禁城的布局体现着设计者的诸多智慧。“□□□□”(甲)的巧思是其中一个明显特征。紫禁城的北面为景山,南面为内金水河。景山是北京城内的制高点,呈东西走向,南北方向狭窄,很像一座屏风。金水河经城隆庙蜿蜒而南,一路弯弯曲曲,过武英殿转而向东,过太和门、文渊阁,从东南角楼下流出紫禁城。金水河不但为紫禁城内的人们提供了排水通道,还和景山相呼应,形成了有山有水、山水协调的审美意象。金水河的河面低于紫禁城的地面,紫禁城的主体部分就建在景山和金水河间的向阳台地上。通过景山和金水河,紫禁城在审美意义上做到了与天地自然的和谐一致。 “负阴抱阳”也是紫禁城布局的一个特色。城内所有重要宫殿面南而立。老子有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世间万物都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和谐体。紫禁城重要宫殿建筑坐北朝南,且在南面开设大量门窗,在北面则开设较少门窗。这种布局形式有着地理学上的科学意义:我国的黄河流域处于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最为显著的地区,冬季在亚洲大陆西北内部形成高气压,有长达数月的偏北寒风;夏季高气压中心转向东南太平洋上,来自南方致雨的季风,使得温度上升、暑气逼人。在这种地理条件下,建筑朝正南方向最为适宜,北侧封闭以利于御寒,而南侧开设窗户则利用阳光照射和夏季通风。 紫禁城布局还有一个特点是“□□□□”(乙)。“取正”即建筑布局以南北向为主要轴向方向。这主要源于我国古代工匠依据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施工经验总结,即主座朝南,左右对称。“向心”即所有的次要建筑朝向主要建筑。紫禁城所有的古建筑均以四合院形式为主,其主房朝向均为坐北朝南,厢房朝向均为东西向,面临主房而立。这种向心的建筑风格,不仅使得房屋的间距较小,有利于实现交通的便利性,而且能反映中国古代文化中“中为至尊”“尚中尚大”的思想。同时,这种朝向布置体现了紫禁城古建筑在方位的统一性及协调性,毫无杂乱之感。 (取材于周乾的《紫禁城的布局智慧》) 材料三 紫禁城建造者具有丰富的智慧。他们采取多个科学的采光方法,满足建筑内部的采光需求。 “坐北朝南”的布局有利于建筑采光。门窗朝南开的建筑布局称为“坐北朝南”。紫禁城古建筑群中重要的宫殿均为坐北朝南,在建筑南侧通开门窗,北部则大部分为墙体,这种布局方式有利于建筑采光。太和殿南立面共有11个开间(开间即在长度方向上的柱距),每个开间均设有隔扇门或窗。当隔扇门及窗开启时,殿外的光线很容易照射进来。 屋檐起翘有利于光源的引入。紫禁城古建筑屋顶檐部向外挑出(一般为柱高的1/3左右),并略带上翘的弧度,形成优美的曲线,称为挑檐。这种曲线形屋面檐口上翘的做法,遮蔽阳光少,有利于建筑内部的采光。紫禁城古建筑挑檐做法与现代建筑挑檐有明显区别。现代建筑一般没有大的挑檐,太阳光透过窗玻璃直接进入室内,使室内明亮。在夏季过量光线射入室内同时会带进大量热量,导致空调能耗的上升。因为窗口亮度较高,给室内的人们带来直接眩光和反射眩光的干扰。 相比而言,紫禁城古建筑的大挑檐阻挡了大量直射光经由门窗直接射入殿内,少部分直射光射入建筑地面,经由地面漫反射到殿内其他地方。外部直射光经过挑檐的过滤和遮挡变得柔和。不仅如此,紫禁城古建筑挑檐做法在夏天有利于避免阳光在正午时间照入室内,而在冬天正午时分阳光则恰能照入建筑最深处,以获得建筑内部最佳的采光效果。 建筑内部的材料可反射光源。紫禁城宫殿建筑的采光离不开光线在建筑内部的反射,而这种反射作用主要通过墙体和地面材料进行。 紫禁城建筑内部有光润如玉的金砖地面、朱红的立柱和浅黄色的墙壁,其表面均有光泽,反射率较高;而建筑内部的青绿色的顶棚表面没有光泽,反射率低。前者经光斜向照射时,给人们以质感强烈的感觉,增加了建筑内部的亮度,且由于光影效果,构件表面会出现明暗变化,显出轮廓;后者当阳光照射到其表面上时,则给人们以质感平淡的感觉,表面会反射出较浅的漫射光。另外,光线射入建筑内部后,由于顶棚的反射率低于地面和墙面的反射率,所以投入建筑内部的光线方向是由下向上的,因而建筑内部的下方有着清晰的光影,便于人们在其中活动,而建筑内部的上方给人以柔和之感。这些来自地面的自下而上的光与来自其表面的漫射光,使得紫禁城建筑内部光线亮度适宜,达到视觉与感觉的完美相融。 门窗是建筑内部采光的重要通道。紫禁城建筑的早期,门窗都是用纸裱糊的。所用窗户纸质量上乘、采光及防风御寒效果非常好。从清代康熙朝开始,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海关的开放,海上贸易得到发展,平板玻璃也随之输入我国,并开始使用于紫禁城建筑门窗上。玻璃的应用,大大地改善了紫禁城内的采光条件。 (取材于周乾的《朝向+选材+结构,紫禁城里的采光“黑科技”》)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紫禁城建筑营造过程中融合的数字表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 B. 紫禁城古建筑的梁、柱等所有构件总尺寸基准为一斗口。 C. 数字“9”“5”融入建筑中以体现紫禁城及其使用者的至高地位。 D. 紫禁城建筑体量大小的不同决定了建筑等级高低的不同。 2. 根据文意,在甲乙两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3. 下列有关紫禁城“负阴抱阳”布局特色,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紫禁城内所有宫殿均面南而立,背阴而向阳。 B. 紫禁城重要宫殿南面开设门窗较多,北面较少。 C. 紫禁城背阴向阳的建筑布局适应中国的地理条件。 D. 紫禁城“负阴抱阳”建筑布局符合老子的观点。 4. 下列关于紫禁城内部设计不利于反光的一项是 A. 光润如玉的地面 B. 浅黄色的墙壁 C. 质感强烈立柱 D. 青绿色的顶棚 5.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归纳概括紫禁城建筑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哪些观念。 【答案】1. D 2. 背山面水(前水背山)、取正向心 3. A 4. D 5. 紫禁城喜欢使用“九”“五”数字,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九五之尊,帝王权威至高无上的思想,紫禁城布局背山面水、负阴抱阳,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紫禁城布局取正向心反应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为至尊”“尚尊尚大”的思想。答案要点:九五至尊,天人合一,阴阳和谐,中为至尊(尚尊尚大)等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D项,“紫禁城建筑体量大小的不同决定了建筑等级高低的不同”错误,颠倒因果,原文是“但建筑等级高低不同,建筑体量大小也不同”。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其实要求填写四个字,然后再采用抓关键词法概括语段内容。 第一处,根据前文“紫禁城的布局体现着设计者的诸多智慧”,和后文“紫禁城的北面为景山,南面为内金水河。景山是北京城内的制高点,呈东西走向,南北方向狭窄,很像一座屏风”可知,紫禁城坐北朝南,背山面水。 第二处,由“‘取正’即建筑布局以南北向为主要轴向方向。这主要源于我国古代工匠依据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施工经验总结,即主座朝南,左右对称。‘向心’即所有的次要建筑朝向主要建筑。紫禁城所有的古建筑均以四合院形式为主,其主房朝向均为坐北朝南,厢房朝向均为东西向,面临主房而立。这种向心的建筑风格”可知,领一个特点是“取正向心”。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A项,“紫禁城内所有宫殿均面南而立,背阴而向阳”错误,原文是“城内所有重要宫殿面南而立”,可见是“所有重要宫殿”,选项扩大范围。 故选A。 【4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D项,由“紫禁城建筑内部有光润如玉的金砖地面、朱红的立柱和浅黄色的墙壁,其表面均有光泽,反射率较高;而建筑内部的青绿色的顶棚表面没有光泽,反射率低”可知,“青绿色的顶棚”不利于反光。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 由材料一“我国古人把单数称为‘阳数’,双数称为‘阴数’。而阳数中,‘9’是最大的阳数,寓意数量最多;‘5’为居中的阳数,寓意包含东、西、南、北、中的全部空间。数字‘9’‘5’ 的组合,形成具有特定含义的标记,即‘九五至尊’,寓意帝王权威的至高无上”可以概括出第一点; 由材料二“通过景山和金水河,紫禁城在审美意义上做到了与天地自然和谐一致”“意思是世间万物都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和谐体。紫禁城重要宫殿建筑坐北朝南,且在南面开设大量门窗,在北面则开设较少门窗”可以概括出第二点; 由材料二“这种向心的建筑风格,不仅使得房屋的间距较小,有利于实现交通的便利性,而且能反映中国古代文化中‘中为至尊’‘尚中尚大’的思想”可以概括出第三点;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二、课内文言文(30分) (一) 阅读下面内容,回答各题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名我固当 名:名字。 B. 驼业种树 业:以……为业。 C. 根拳而土易 拳:拳曲,伸展不开 D. 官命促尔耕,勖尔植 勖:勉励。 7.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B.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C.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D.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答案】6. A 7. B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本题推断“名”的意思可以用语境推断法和语法推断法。“名我固当”的意思是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名”的后面跟宾语“我”,名词活用作动词,作谓语,译为“命名、称呼”。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本题,“视驼所种树”的意思是观察橐驼种的树。“所种树”是所字结构,中间不能停顿,这样就排除A、C项。“无不活且硕茂”的意思是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句中的“且”作连词,表递进关系,连接“无不活”和“硕茂,早实以蕃”这两个句子,所以要在“且”之前停顿,这样就排除D项。 故选B。 【点睛】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参考译文: 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的富豪人家,从事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人,都争着迎接他,雇佣他。观察橐驼种的树,即使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橐驼我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匀,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孩子一样细心,栽好后置于一旁要像抛弃了它们一样,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干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恨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记录这件事把它作为官吏们的警戒。 (二) 课外文言文。 梓人传 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梓人款其门 款:叩,敲; B. 视栋宇之制 制:制度 C. 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 法:效法 D. 举而加焉 举:选拔 9. 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梓人具有“智慧”的一组是( ) ①家不居砻斫之器 ②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③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 ④其床阙足而不能理 ⑤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 ⑥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 A. 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②④⑥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梓人善于计算建筑材料,他精心考虑怎样用料会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随后指挥工匠们具体劳作。 B. 梓人说他到官府干活谋生,得到的工资是工人们的三倍;到私家干活,得到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 C. 京兆尹要修建衙门,我经过那里,看到积聚了许多建筑材料,汇聚了许多工人。他们有的拿着斧头,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圈子愤怒地与那个木匠对峙着。 D. 作者认为,那些远的近的小的大的各种事情,都可以用手按着图纸来决定怎样处理它们,这就像木匠师傅在墙上先画房屋草图然后照着它建造房屋直到完成一样。 1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 (2)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 【答案】8. B 9. B 10. C 11. (1)那个木匠师傅是放弃他的手艺,专门发挥他的智力,而且能了解、掌握(体察)建筑学关键问题的人吧?(2)有才能的人,按正常途径推荐他,使他不必感激谁的恩德;没有能力的,就辞退他,也没有谁敢怨恨。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B项,“制”的意思可以语法推断法和语境推断法相结合推断。“视栋宇之制”的意思是看房屋建筑的规模。“制”作谓语动词“视”的宾语,作名词,应解释为“规模”。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读懂文章,然后懂得所给句子的意思,看每个句子是说谁在干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人物什么样的特点,最后结合题干要求,用排除法选择。 本题,在审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直接表现”“都能表现梓人具有‘智慧’”的要求选择。概述他家里不放工具,不能直接说明他有智慧;④叙述他的床缺了腿却不能自己修理,不能直接说明他有智慧;⑥房子修好写上自己的名字,不能直接说明他有智慧。排除带有①、④、⑥的三项。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属于信息筛选。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题干要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做题时要回归语境,对选项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 C项,“都围成圈子愤怒地与那个木匠对峙着”错。原文,“皆环立向之”,应该理解为“都围成圈子面对那个木匠师傅站着”。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其”,他的;“心智”,智力;“而”,而且;“知体”,了解、掌握(体察);“要者”;关键的人。第二句关键点:“进而由”,使……进;“德”,感激;“退而休”,使……退;“愠”,怨恨。 【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裴封叔的住宅,在光德里。有个木匠师傅敲响了他的大门,想在他那里租间空屋居住。他的职业让他随身带有量尺(度量长短的工具)、圆规、曲尺(量方的器具)、墨线和墨斗等东西,家里没有木工用的磨刀石和刀斧这些工具。问他的技能,他说:“我善于计算建筑材料。看房屋建筑的规模,(考虑怎样用料)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随后)我就指挥工匠们具体劳作。若是没有我,工匠们就无法建成一座房屋。所以,到官府干活谋生,我得到的工资(是工人们的)三倍;到私家干活,我得到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有一天,(我)到他的屋里去,看见他睡的床缺了一只脚(自己)却不会修理,说:“打算请别的木工来修。”我觉得他很可笑,觉得他是个没有技术却贪图工钱和财物的人。 后来,京兆尹要修建衙门,我经过那里,看到积聚了许多建筑材料,汇聚了许多工人。他们有的拿着斧头,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圈子面对那个木匠师傅站着。木匠师傅左手拿着度量工具,右手拿着一根棒,就站在中间。(他)估量房屋的规格,观察哪根木头可以选用,然后挥着手里的那根木棒说:“砍!”那些拿斧头的工人们就奔向右边。回过头去指着(木料)说:“锯!”那些拿锯子的工人们就奔向左边。一会儿,拿斧头的在砍,拿刀子的在削,都看他的脸色,等他说话,没有哪一个敢自己决定怎么干。其中有个别担当不起任务的,他就生气地斥退那个人,也没有谁敢怨恨他。他在墙上画了一座房屋的图样,只有一尺见方的面积,却可以把房屋结构丝毫不差地全部勾画出来,照着图样的尺寸计算来建造大厦,就不会有出入了。房屋建成以后,在正梁上题字说:“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建造。”就是他的姓名。所有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匠们都不列名,我向四周一看大吃一惊,这才明白那个木匠师傅的技术确实是十分高超。 接着,我感叹道:那个木匠师傅是放弃他的手艺,专门发挥他的智力,而且能了解、掌握(体察)建筑学关键问题的人吧!我听说用脑力的人指挥(役使)人,用体力的人被人指挥(役使),他大概(也许、恐怕)就是用脑力的人吧!有手艺的人使用他的技能,有智慧的人出谋划策,他也许就是有智慧的人吧!这完全可以为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效法,事情没有什么比这更近似的了。 那些治理国家的帝王,根本在于用人。那些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宰相,选拔、任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分别按照朝廷的法律规定来升降他们,一律按朝廷的制度来整顿他们,就像那个木匠师傅依据规矩绳墨来决定房屋的规格(规制、规模)一样。选择天下的官吏,使他们适合所担当的职务;安定天下的百姓,使他们专心工作。观察了京城就了解乡野,观察了乡野就能了解各地,观察了各地就能了解全国。那些远的近的小的大的各种事情,都可以用手按着图纸来决定怎样处理它们。这就像木匠师傅在墙上先画房屋草图然后照着它建造房屋直到完成一样。有才能的人,按正常途径推荐他,使他不必感激谁的恩德;没有能力的,就辞退他,也没有谁敢怨恨。就像那位木匠善于指挥众工匠而不夸耀自己的手艺一样。只有这样做宰相的方法才真正掌握,全国各地也就能治理好了。做宰相的方法真正掌握好了,全国各地真正治理好了,天下的人就会抬头仰望着说:“这是我们宰相的功劳呀!”后人也会根据史书记载的事迹仰慕地说:“这是那个宰相的才能呀!”就像那个木匠师傅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梁上表明自己的劳绩一样,而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人们是不能列名的。宰相真是伟大呀!懂得这个道理的,只有我们所说的宰相罢了。 我认为做木匠师傅的道理跟做宰相的道理相似,因而写了这篇文章并且将之保存起来。 (三)名著阅读题(共11分) 12.阅读下面三段文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②“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③“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的!”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善于运用对比法,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同中迥异”的人物。上述三段话中都有“妹妹”,请分别说出出自谁人之口,并结合说话人的形象对其语言进行赏析。 【答案】第一问:这三句话分别属于王熙凤的“奉承语”、林黛玉的“吃醋语”、贾宝玉的“痴情霸道语”。第二问:王熙凤善于逢迎,她每天事务繁忙,风风火火,她的语速快且多是短句,但她会千方百计的哄老祖宗(贾母)开心、讨老祖宗的宠爱;林黛玉猜忌多疑,所以语气中含酸意,她最介意的是薛宝钗和自己在宝玉心中的地位高低,因为她明白,薛宝钗无论家境人品还是才华容貌都不逊色于自己,而且更有“金玉良缘”的舆论造势,所以黛玉总是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衡量着宝玉心里的爱情天平到底是倾向于“姐姐”还是“妹妹”;贾宝玉对林黛玉一往情深,时时说出痴语,而“林妹妹”这三个字每天不知要在心里想多少遍,嘴里说多少遍,特别是在二人拌嘴后,见着黛玉哭泣,这宝玉便“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要将“林妹妹”喊上百遍千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与综合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熟悉名著的情节、人物、主题等,在此基础上按照题干要求选择思考方向。答题时要先概括观点,再结合具体例子来论证。本题考查人物语言所体现出的人物性格,属于鉴赏人物方面的考查。答题时要弄清出谁,在什么情况下说了这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①是王熙凤的“奉承语”。王熙凤乐贾母之所乐,又悲贾母之所悲,思想感情和老祖宗的完全融会贯通。特别是”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这一句最妙,妙就妙在“忘记了老祖宗。”明明是笑和哭都是给老祖宗看的,句句字字都是说给老祖宗听的,却偏偏说忘记了老祖宗。为什么竟把老祖宗忘记了呢?那原因自然是“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一个“忘”字就把全部虚伪做作变成了一片真情实意。此句“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既讨好了黛玉,又逢迎了贾母,可谓一语双关,体现了王熙凤的聪明伶俐,机变逢迎;“又是喜欢,又是伤心”“该打,该打”都是短句,符合王熙凤贾府管家的身份,也符合她风风火火的性格。 ②是林黛玉的“吃醋语”。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是在元妃春节赏给贾府各人礼物,宝玉同宝钗的一样,宝玉怕黛玉多心,将自己的东西拿去让她挑拣,而黛玉什么也不要,还说了句“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急的宝玉赌咒发誓,这是林黛玉说了此句。“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语气中颇含酸意,这不仅仅反应林黛玉的多疑小性,更是她内心不安的真实反应。因为宝钗各方面不比她差,又有“金玉良缘”的说法,黛玉怕宝玉心中的天平倾向宝钗,因而时时拿话试探他。 ③是宝玉的“痴情霸道语”。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了”看这一段,又哭又笑。分明就是个小孩子撒娇耍赖,可是有哪个小孩子能情深至此。对林黛玉一见钟情,第一次见面就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自己有宝玉,听闻黛玉没有,便狠命把自己的玉摔在地上直说:“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潜台词就是黛玉在他看来才真正是完美无瑕的宝玉;林妹妹生气一千次,他就有一万个哄好她的理由,看见好东西,第一个想到的都是想给林妹妹送去,有意无意都希望别人夸的是林妹妹,一下子把林妹妹哄得一愣一愣的;紫鹃假装骗他说:林妹妹要回苏州了,急得深陷情中的宝玉又痴又傻,只听门外一个小厮报个“林”字,就满床闹起来,“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这一句“林妹妹”,是多么深情啊。 13.《论语》中的“君子”是一个复杂饱满立体的形象,据统计,“君子”一词在书中共出现了107次。“君子”一词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就是广大仁人志士社会实践、文化追求、道德践履的力量源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的君子之道对于现代人仍具有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下列说法不属于《论语》中君子形象的是 A.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B.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C.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名著阅读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属于《论语》中君子形象的一项,那就要先了解《论语》中的“君子”的形象时怎样的,然后读懂所给选项的句意,正确理解选项中的“君子”是否符合《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最后用排除法做题。 《论语》中的“君子”侧重指有道德的人,或者是道德修养良好的人。 A项,“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这句中从不与人相勾结,能与众人和谐相处的“君子”德行良好,显然属于《论语》中君子形象。 B项,“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的意思是: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即君子敬畏国家的法律政令,避免因为违背道德仁义而身遭刑戮,造成对父母的不孝,而小人却只考虑是否有利可图。此句中的“君子”看重的是秩序规矩是“刑”是“法制”,小人物看重的是利益是“惠”。这说明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有远大的理想追求,有清晰的法纪观念,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这句中的“君子”显然属于《论语》中君子形象。 C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的意思是: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所谓“义”,指的是道义这一类超越物质利益的道德价值。所谓“利”,指的是金钱、财富等一类的物质利益。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这体现了君子与小人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这句中的“君子”显然属于《论语》中君子形象。 D项,“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的意思是:君子之间的交情淡得像水一样,小人之间得交往甜得像甜酒一样。“淡若水”是指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而小人之间的交往包含功利之心。这句话讲的是君子间的交往,并不是说君子的形象的,所以这句中的“君子”显然不属于《论语》中君子形象。 故选D。 14.《论语•学而》篇,子曰:“君子不重不威,学则不固。……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其中“无友不如己者”,杨伯峻先生将其释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李泽厚先生则将其释作“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你更认同哪种解释,请结合《论语》中的相关内容予以说明。 【答案】我更赞同李泽厚先生的解释。《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我们:在我们周围的人中,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见贤思齐焉”的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所以,李泽厚先生的解释更能在《论语》中找到证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名著阅读的能力。这道题要求考生就两位学者对“无友不如己者”句的解释选择自己的认同,并结合《论语》中的相关内容予以说明。这就要求考生准确理解《论语》的句意,并有自己个性化的分析。这道题答案并不唯一,可以认同杨伯峻先生的解释,也可以认同李泽厚先生的解释。回答时,首先要明确回答更认同哪一位学者对“无友不如己者”的解释,然后从《论语》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证明或反驳不赞成的解释即可。比如:选择更赞同李泽厚先生的解释的理由,可以从反驳杨伯峻先生的解释分析。 杨伯峻先生对“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的译注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他把“不如己者”简单释为“不如自己的人”,并没有具体的指出哪方面不如自己,读者很容易理解成“学问和能力不如自己的人”。杨先生的解释与《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矛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说在我们周围的人中,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照这种说法来说,就不存在杨先生的“不如己的人”的解释。若“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么所交朋友则是胜于自己或与自己一样。如果这样,则不存在“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若自己的朋友都是胜于己或和自己水平一样,那“诲人不倦”从何而来?所以,杨伯峻先生的解释更能在《论语》中找到反驳他的揭示的句子。而李泽厚先生在《论语今读》中对“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的注解是“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他认为“无友不如己者”作自己应看到朋友的长处解。即别人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并非真正不去交结不如自己的朋友,或所交朋友都超过自己。如果是后者,在现实中不可能,在逻辑上,作为普遍原则,任何人将不可能有朋友。 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① 刘长卿 古台摇落②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③,寒磬④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注】①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洛阳陷落,刘长卿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时。②摇落:零落,凋残。③旧垒:指当年南朝留下来的包括吴公台在内的防御工事。④磬:寺院中敲击以如今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 15. 下面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扣题,由台上落叶起兴,触景生情,悲秋意绪溢满纸端。"入"字揭示了诗人情随景迁,微妙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怅惘。 B. 颔联宕开一笔,转而细写登台所望之景。上句“野”字,投射出诗人处江湖之远的失意苦闷,“少”字暗示了诗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 颈联上句写远景,通过西风残照,寂寂废垒等意象,写出了吴公台四周苍茫的暮色,“依”字极有韵味,赋予夕阳人格化的形象。 D. 颈联下句写近景,诗人用一个“寒”字,把听觉感受转化成触觉感受,将诗人所处的外部环境和自己内心感受巧妙地融合了起来。 E. 全诗前三联着力写景。首联“摇落”“秋”字挈领全篇,奠定情感基调;颔联由远及近,景中含情;颈联视听结合,意境悄怆幽邃。 16. 有人认为,这首诗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请你说说它们在内容与情感上的异同。 【答案】15. BE 16. (1)相同之处:两位作者都在对前代旧事的回忆中吊古抒怀,也都描绘了江水从古至今不断流淌的状态,揭示了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生命境况。(答出两点即可) (2)不同之处:《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中开首三句表达了,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一己荣辱穷达又何足悲叹的旷达之意“惆怅南朝事”这两句突出为历史兴衰无常而惆怅,为人生坎坷多难而伤感的情绪。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少”字暗示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独;E颔联由近及远。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比较类题目,要求分析两首诗在“内容与情感上的异同”,回答的时候可从这两句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角度分析,然后总结两首诗的异同点。本诗描写了悠悠古台,树叶飘落,景物萧条,诗人在一个秋天的日子里站在古台上遥望着故乡。可是眺望远处的山峰却阻隔着一条很深的水。见到眼前的如此荒凉景物,此时此刻的诗人内心更是寂寞,空虚,孤独,有种失落的感觉。夕阳映着吴公台旧垒,依依不去,空荡的山林中,回响清冷的磬声。南朝旧事早成陈迹,真叫人惆怅,唯独这长江,自古至今奔流不停。可见诗人登台,秋景秋意,想起了家乡;吴公台旧垒,触景生情,物是人非的惆怅悲伤之情油然而生。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所以共同点都是吊古抒怀的怀古诗,也都描绘了江水从古至今不断流淌的状态,揭示了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生命境况。不同之处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中开首三句表达了,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一己荣辱穷达又何足悲叹的旷达之意;“惆怅南朝事”这两句突出为历史兴衰无常而惆怅,为人生坎坷多难而伤感的情绪。 17.在下面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操吴戈兮被犀甲,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3)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4)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 (5)宫女如花满春殿,_______________。 (6)燎沉香,__________,鸟雀呼晴,____________。 (7)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____________,咏而归。 【答案】 (1). 车错毂兮短兵接 (2). 黯乡魂 (3).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4).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 只今惟有鹧鸪飞 (6). 消溽暑 (7). 侵晓窥檐语 (8). 风乎舞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错毂”“黯”“摧”“事”“惟”“鹧鸪”“溽暑”“晓”“窥”“檐语”“舞雩”,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草书的表情 ①时常听到抱怨,草书难懂如同天书。 ②我的想法是,何必执意认出每一个字?墨迹浓淡枯腴,运笔顿挫缓急,或者凝重如山,或者细若游丝,抚摸得到搏动于撇捺点划之间起伏的内心波澜,这就是懂得草书了。那些戏迷不在乎舞台上的故事情节,他们是为演员的柔软身段和激越唱腔而摇头晃脑。草书也是如此。跌宕错落,奔走踊跃,蓬勃之势潮水般地涌过纸面,至于写下的是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还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不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③无声的书法是有表情的。“厚德载物”也罢,“天道酬勤”也罢,“宁静致远”也罢,“清风遣怀”也罢,相同的辞句可以写出迥不相同的书法表情。草书甩开了一笔不苟的横竖撇捺,颐使气指,是篆、隶、楷诸体之中表情最为丰富的一种。 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一把推开了正襟危坐的楷书,纵笔驰骋,不拘浓淡,率意涂抹,一腔的悲愤跃然纸上。王羲之当年与众多贤人聚会兰亭,流觞曲水,惠风和畅之间生死无常的哲学感叹没有切肤之痛。据说他的《兰亭集序》是微醺之际的书写,字形俊朗,风神飘逸。然而,日后的《哀祸帖》终于丧失了那一份优游自得,刚硬硌人,不暇修饰,第一行的几个字形同仰天哀号。怀素的《自叙帖》呼风唤雨,飞沙走石,阖上的字帖仿佛仍然有长长的呼啸回旋。因此,日后读到了怀素的小草“千字文”,不禁大为吃惊。这是他六十三岁的作品。相对于《自叙帖》,小草“千字文”安详恬淡,漫不经心。书法史对这一件作品赞不绝口。所谓苍劲静穆,所谓法度精严,甚至称之为“千金帖”——一字千金之谓也。然而,我在字里行间看到的是一个随和淡然的老者。岁月终于抚平了心中的激昂,年迈体衰,心意骤冷,神志与躯体似乎都有些萎缩,当然,书法史更乐意将这种格调形容为“人书俱老”。 ⑤我与书法相遇,大约是四十多年前,偶然得到一本隶书字帖。临摹了一段时间,又借到一本残缺不全的草字汇。我设法弄到了一叠透明纸,细心地将整本字帖描了下来。这就是草书的启蒙了。一管毛笔开始在旧报纸上快速移动的时候,那个少年显然认为,草书比隶书有趣。 ⑥我的生活再度拥有一张书桌时候,书法已经成为过时的传统手艺。窗外的日子充满了工业的节奏,书桌的统治者无疑是电脑。我在键盘上飞快地敲打五笔字形,毛笔如同一个古老的传说湮没在斑驳的往事中。很长的时间里,我与书法的唯一往来就是读一读字帖。书店里遇到一些名帖,总是忍不住要买下来。读帖是无言的对话,缓重的一点一划是隐忍,汹涌的笔势是慷慨陈词,古拙的横平竖直是心如古井,长长的枯墨是一缕不绝的歌谣盘山而过……当然,悠然心会,神交而已。发现了意外的精妙情不自禁,也不过伸出手指在空气中将某个字临写一遍。 ⑦再度握住毛笔,仿佛是突如其来的一念之间。腾出一张桌子,展纸研墨,熟悉的感觉穿过了四十多年的尘埃骤然弥漫开来。草书,墨迹淋漓,运笔如风,意想不到的快乐。年龄渐长,腰酸背痛再也不能率性地走南闯北的时候,草书是另一种驰骋。吸一口气,提一管狼毫毛笔满纸飞奔,这里有天马行空的任意。“纸上江湖,笔墨风月”,这张条幅是为自己写的。从车水马龙之中脱身而出,一间空旷的屋子,一张大桌,一刀宣纸,一副笔墨,这就是自得其乐的时刻。 ⑧几幅字镶入镜框悬挂在墙上,不加裱褙。纸张微皱犹如乱头粗服,自有自然天真之态。有朝一日觉得了寡趣生厌,可以另行再写一幅换上。享受草书如同享受时装,心中快乐不减。不时挑选两帧发布在微信上,若干文友捧场点赞。偶尔有方家路过,指指点点。褒贬由人,心中快乐不减。忽然想为自己的客厅书写一幅,然而屡屡不能得手。除了满地的纸团,整个下午一事无成。受挫之感潮水般地涌过,心中仍然快乐不减。 ⑨我没有写诗的才能,无法将一腔的心事托付于铿锵的句子。诗是少年的狂放,中年的故事多半是欲说还休。现在好了,草书不期而至。孙过庭的《书谱》曰:“偶然欲书。”心血来潮的那一刻握住一管笔,点若飞石,横若枯木,盘旋若龙蛇,奔放若快马入阵,草书就是一个存放心情的空间。胸中有不尽之意,那么,铺一张大纸,挥毫泼墨,一片纵横起伏犹如无声的呐喊与长啸。 ⑩闲暇时写几笔草书,似乎很难接受白话文。遇到“汽车”、“电脑”、“主义”这些词,草书写不下去,甚至不断出现的“的”也是一个障碍。写唐诗宋词的句子,笔墨立即就流畅起来。“月”、“雨”、“雪”、“云”、“水”、“茶”都是常常写到的字,古人的日子充满了水意,不枯燥。还常常写到“花”字。风高竹有声,夜深花不寐,这时我明白过来了,草书就是在纸面上回忆古老的诗意生活。“闭门煮茶,秉烛读花”,写下这一幅对子,写的是一种久违的期盼。 (取材于南帆同名散文) 18. 根据作品内容,下列作为作者客厅的对联,恰当的一项是 A. 喜有和风驻 欣无俗客来 B. 墨研清净日 书成春风庭 C. 云山起翰墨 星斗焕文章 D. 无事此静坐 有福方读书 19.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以反问起笔,强调欣赏草书重在关注墨迹的浓淡枯腴、运笔的顿挫缓急。 B. 作者列举颜真卿等书法家的作品,表明草书书写字如其人,性格决定草书书写形态。 C. 作者写草书时很难接受白话文,是因为他热爱诗意生活,完全不能适应充满工业节奏的生活。 D. 作者叙写了自己对草书的独特感受,语言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增强了文章可读性。 20. 作者常写蕴含古人诗意生活的“雪”、“月”、“花”、“茶”等字。下列《红楼梦》中与此相关的诗意生活,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贾母带领众姐妹在大观园中赏雪,四面粉妆银砌,众人在琉璃世界中享受美好时光,此时盛景显现了贾府的鼎盛繁华。 B. 中秋月朗,黛玉和湘云联诗吟月,“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表现了两人的诗情才情,也暗示了两人的悲凄命运。 C. 春日葬花,结诗社咏花,与众人赏花……黛玉惜花爱花,花亦如其人,芙蓉、菊花、牡丹、海棠都能映射黛玉的性情。 D. 妙玉在栊翠庵中请宝黛钗三人饮茶,使用的茶具精美,烹茶讲究,品茶独到,这是贾府富贵雅致生活的一个缩影。 21. 作者再次遇到草书,从草书中获得了哪些乐趣?请概括作答。 22. 请对文中划线句子进行赏析。 读帖是无言的对话,缓重的一点一划是隐忍,汹涌的笔势是慷慨陈词,古拙的横平竖直是心如古井,长长的枯墨是一缕不绝的歌谣盘山而过…… 23. 文章以“草书的表情”为题目,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8. A 19. D 20. C 21. ①从读帖中获得与书写者的神交心会。 ②从尘俗的生活中解脱出来,获得新的生命感受。 ③从欣赏自己草书作品中获得自在和满足。 ④从书写中释放情感,表达心情的酣畅与快意。 ⑤唤起自己对诗意生活的回忆与期盼。 22. 该句运用排比,写出了草书的多样形态及其中蕴含的书写者丰富的情感这一特点,表现了作者对草书深入的理解和独特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草书的热爱。排比的运用突出了草书形态的多样性,行文节奏感强,增强了作者情感的表现力。 23. 交代写作内容,文章围绕题目,叙写了作者的草书鉴赏感受和书写经历;运用拟人手法,含蓄地揭示了草书的外在形态是书写者内在情感的映射,表达了作者对草书的热爱之情;用语生动新颖,引发读者阅读文章的兴趣。 【解析】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对联。这道题考的是适合客厅的对联。A项,由“俗客”一词可见此联适用于客厅。B项,由“墨研”“书成”可见此联用于书房。C项,“翰墨”“文章”可见此联用于书房。D项,“读书”可见此联用于书房。故本题选A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分析四个选项的内容,尤其是四个选项识记的上下文,要结合上下文再做出准确判断。A项,错在“强调欣赏草书重在关注墨迹的浓淡枯腴、运笔的顿挫缓急。”本节强调的是欣赏草书重在关注书写草书的跌宕错落,奔走踊跃,蓬勃之势。B项,错在“表明草书书写字如其人,性格决定草书书写形态”。C项,无中生有,错在“是因为……,完全不能适应充满工业节奏的生活。”原文是说“闲暇时写几笔草书,似乎很难接受白话文”是因为“草书就是在纸面上回忆古老的诗意生活。”故本题选D项。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中的结合对文意的准确理解。C项,错在“菊花、牡丹、海棠都能映射黛玉的性情”。林黛玉是“潇湘仙子”芙蓉花神,黛玉的性情如荷花一样高洁,其他花并不能反映她的性情。故本题选C项。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作品中的重要内容。阅读原文,围绕草书给作者带来的“乐趣”概括作答。文章从作者与草书相遇到,书写草书,享受草书的事情,阅读全文,从中找出草书给作者带来乐趣的句子或段落,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或概括出本题的答案。有效的答题区间:第④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纵笔驰骋,不拘浓淡,率意涂抹,一腔的悲愤跃然纸上。王羲之……《兰亭集序》是微醺之际的书写,字形俊朗,风神飘逸。然而,日后的《哀祸帖》终于丧失了那一份优游自得,刚硬硌人,不暇修饰,第一行的几个字形同仰天哀号。怀素的《自叙帖》呼风唤雨,飞沙走石,阖上的字帖仿佛仍然有长长的呼啸回旋。……怀素的小草‘千字文’……安详恬淡,漫不经心。……我在字里行间看到的是一个随和淡然的老者。岁月终于抚平了心中的激昂,年迈体衰,心意骤冷,神志与躯体似乎都有些萎缩。”由此可见作者从读帖中获得与书写者的神交心会。第⑦节,“再度握住毛笔,仿佛是突如其来的一念之间。……草书,墨迹淋漓,运笔如风,意想不到的快乐。”作者写草书,有一种从尘俗的生活中解脱出来,获得新的生命感受。作者从书写中释放情感,表达心情的酣畅与快意。“年龄渐长,腰酸背痛再也不能率性地走南闯北的时候,草书是另一种驰骋。吸一口气,提一管狼毫毛笔满纸飞奔,这里有天马行空的任意。”“‘纸上江湖,笔墨风月’,这张条幅是为自己写的。从车水马龙之中脱身而出,一间空旷的屋子,一张大桌,一刀宣纸,一副笔墨,这就是自得其乐的时刻。”第⑧节,“享受草书如同享受时装,心中快乐不减。不时挑选两帧发布在微信上,若干文友捧场点赞。偶尔有方家路过,指指点点。褒贬由人,心中快乐不减。忽然想为自己的客厅书写一幅,然而屡屡不能得手。除了满地的纸团,整个下午一事无成。受挫之感潮水般地涌过,心中仍然快乐不减。”作者从欣赏自己草书作品中获得快乐、自在和满足。第⑨节,“心血来潮的那一刻握住一管笔,点若飞石,横若枯木,盘旋若龙蛇,奔放若快马入阵,草书就是一个存放心情的空间。胸中有不尽之意,那么,铺一张大纸,挥毫泼墨,一片纵横起伏犹如无声的呐喊与长啸。”第⑩节,“草书就是在纸面上回忆古老的诗意生活。“闭门煮茶,秉烛读花”,写下这一幅对子,写的是一种久违的期盼。”草书唤起自己对诗意生活的回忆与期盼。本题的答案点分散在全文,概括难度较大,针对以上有效的语句分点回答。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内涵的能力。首先回归文本,找到划线句子,看该句所写的对象,看有无使用技巧,圈出关键词语,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內涵。分析时首先是通过语句内容辨认修辞手法,然后结合下文的内容,联系设题句子的手法品味句子的含义,最后结合文段分析其效果。分析效果首先答出一般效果,然后结合句子分析具体的效果。如该句采用“……是……”的句式,运用排比的手法,“缓重的一点一划”、“汹涌的笔势”、“古拙的横平竖直”写出了草书的多样形态,“隐忍”、“慷慨陈词”、“心如古井”写出了草书的多种形态中蕴含着书写者丰富的情感,表现了作者对草书深入的理解和独特的感受。“长长的枯墨是一缕不绝的歌谣”运用比喻,把枯墨比喻成歌谣,表达了他对草书的热爱。行文节奏感强,增强了作者情感的表现力。回答本题先回答修辞手法,再结合文意答出这种手法写出了草书的特点和作者对草书的感情。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标题的作用如下: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写作特点或含义;揭示或暗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态度;记叙的线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回答标题的作用题一般从结构、主旨、形象以及艺术技巧等角度分析。阅读全文,文章围绕题目“草书的表情”叙写了作者的草书鉴赏感受和书写经历。本标题,是一个偏正短语,“草书”是修饰语,交代了写作内容;中心词是“表情”运用拟人手法,含蓄地揭示了草书的外在形态,表达了作者对草书的热爱之情。从效果上来看,“表情”是“草书”的,用语生动新颖,引发读者的兴趣。 【点睛】散文中分析句子含意题的解题思路:一、从关键词语入手:1、句中的特定称谓;2、句中的指示代词;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二、从特殊位置入手: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三、从修辞手法入手: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比喻句要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借代句要找出相关性,比拟句要找出形象性等。四、从相邻的句子入手。在语段中间的句子,要结合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六、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1、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点。2、如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4.微写作按要求写作。 请以“春”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不少于150字。 【答案】例文: 春 春在一夜淅沥的春雨中醒来,画眉鸟儿清丽而婉啭的叫声,春雨的气息从窗外飘来,春山春水厚重的绿色也从窗外扑来。春天就这样来了,像一个慈祥、宽厚的长者,他用他温暖的手轻轻地容抚慰着经历了一个萧杀的冬天的你,他为你搬来灿烂的花和厚重的绿,他要你在他宽厚的胸怀里舒展疲惫的身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题干的要求以“春”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或一段抒情文字。从本质上说,微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题。微写作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是改写、扩写、缩写、仿写以及种种片段性写作。表达方式看,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根据本次微写作属于片段性的、描写抒情类的。 以“春”为题,既提示题目,又要点出写作要点,必须围绕“春”来写。具体内容上可写景,也可写物,注意突出春天景物有别于其它季节的特征;要带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抒发对春天的情怀;体裁上可以是诗歌形式,也可以是描写抒情性的文字,诗或文字都有具体要求。比如,如果写成一首现代诗,一定要选取春天的意象,营造一种表现春天特点的意境,借春景抒发对春天的情怀。如果写一段抒情文字,可以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来写,而间接抒情可以借景抒情,在描写景色时要抓住春天有代表性的景物,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抒发对春天的情怀。写作时,注意要感情真挚,语言要有文采。语言富有文采可以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点睛】抒情类微写作可分为直接抒情类和间接抒情类。直接抒情类微写作,可以采用直抒胸臆的,比如颁奖词的写法,可以使用直接表白的形式,直接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也可以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化。间接抒情的抒情类微写作,往往需要结合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微写作的考查要求常常与表达方式、修辞、句式、人称、角度等语言表达联系起来。 25.作文 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请以“值得回味的时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有细节,有画面,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答案】例文: 值得回味的时光 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挽不回逝去的光阴,它如同攥在手中的细沙一般,从指缝间一点点流走。然而逝去的时光就真的不值得体会了吗? 几年前的暑假,父亲出差带回一个折叠式棋盘和一些墨绿色、乳白色的棋子。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些东西问道:“这是用来下棋的吧?不如我们现在就比比看谁的技艺高?”带着对新鲜事物那份饱满的热情,我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个几天前刚学会下棋的“新手”,语气中竟带有一丝骄傲与趾高气扬。父亲只是笑笑,又点点头,有条不紊地将包装拆开,棋盘摆好,主动将黑色棋子的盒子放在我这一边,有意让我先落子。我不屑地看了一眼,满不在乎地说了一句:“我如果先出棋你就等着输吧……” 我满怀信心地坐在棋盘前,用食指和中指夹起一粒棋子,任凭棋子在手指间肆意摇晃,将这枚棋子随意放在棋盘中的任意一个位置,“随心所欲”地开始了这个棋局…… 随着时间地推移,一枚一枚棋子被我们安放在棋盘上,它们排列的整齐有序,黑白相间的颜色看上去赏心悦目。这时,我迎来了决定胜负的一子,将棋子胸有成竹往棋盘上一掷,偷偷地撇了父亲一眼。 只见他眉头紧皱,仿佛发现了对自己不利的棋局,半边落在棋盘的棋子又猛地收回,紧紧夹在指间,生怕棋子滑落而影响棋局。父亲凝视着棋盘却又犹豫不决。棋盘上的棋子仿佛也因等待昏昏欲睡。我抱怨道:“不就是一步棋吗,不用这么长时间思考吧。” 父亲终于将那枚棋子放在自己心仪的位置,不久,棋局以我意想不到的失败而告终。我诧异地盯着布满棋子的棋局嘟囔道:“刚才明明是我赢了呀……”低头沉思的父亲终于抬起头,望着垂头丧气的我,他语重心长地说:“做事不仅需要最初那份饱满的热情,更需要将百分之百的细心与耐心,投入在这件事上,才能以完美的结局而告终。学习不也是这样吗?如果你带着对学习的热爱并全身心的投入,那么结果必定是可喜的。” 多年后的今天,我漫步在记忆的沙滩上,捧起这把细沙慢慢回味。重新拾起那些璀璨耀眼的贝壳,当年那些似懂非懂的道理,对如今的我来说受益无穷。每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父亲的谆谆教诲总会再次回想耳畔,每一段时光都值得细细回味,因为那里藏着人生之路的“大道理”。 【解析】 【详解】命题方式:记叙文写作 审题要点: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写记叙文时如果平铺直叙,就像一马平川上看风景,读来没有趣味;如果叙事曲折回旋,跌宕起伏,就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2、制造误会,掀起波澜;3、抑扬转换,体现人物形象的变化。一篇好的作文,除了需要具备深刻的主题、新颖的题材、创新的结构,还有一项重要的要求,就是语言优美靓丽,文采飞扬。在文中恰当地美化语言,特别是开头结尾,重点段中的语言,会有力地升华主题和渲染情感,并会形成文章浓郁的个性风采。 审题过程: 本次作文要求以“值得回味的时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采用的完全式命题的方式,只给命题与写作要求,没有其他文字材料加以说明,是一种纯命题作文的样式。“值得回味的时光”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语是“时光”修饰语是“值得回味”,《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回味”是:从回忆里体会。回,回忆。指向过去,可以写过去的人、事、物、现象等;“味”,品味,体味,体会,咀嚼。“回味”即有“回忆”也须有“体会”。不论是自己亲历的事,还是他人的事,古人的事,还是国家、民族的事,只要是过去的事,都可以“回味”。但是得品出点东西来,品出的可以是认识,可以是思考;可以是蓦然回首的感动,也可以说痛定思痛的酸苦,也可以是拨云见日的顿悟,这才叫“值得”回味。“值得”一词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现象,即所选择的材料要是有意义的,有充满正能量,要对自己有积极影响的。考生在写作时,如果只写回忆,不写体会是不准确的。 记叙文应以回忆为主,叙述、描写和抒情应该是主要表达方式,抒情、议论是“画龙点睛”,必不可少,又须水到渠成,以情感人,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有画面感。 参考立意: 本次作文的立意比较宽泛,可以就这个题目写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对自然的敬畏,人与人之间的包容、帮助、尊敬、奉献、理解,等等,总之,只要这段时光中发生的事情,所遇到的人给自己正能量的影响都行。 行文结构: 写作此文,可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深刻的主题。写作前,先梳理一下自己的记忆,过去时光里哪些事是值得回味的,哪些事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写生活中的新事物,特别是具有时代特点的事物。从小的方面来说,可以选择自己经历、体验、感受中那些富有个性化体验的经历,才是真切的。具体落实到写作上,比如,可以先交代自己如何陪伴奶奶走完她生命最后时光的那段日子,然后采用抒情、议论的手法写这段值得回味的时光留给自己的是感动、温暖、幸福,最后可以写给自己对生死的认识、思考、感悟、或启发。 参考素材: 时光就是这样一天又一天地流逝,消失在我们指尖。我们也许没有察觉,可时间就是这样无情,转眼而过,不留下一丝痕迹。当我们再想起的时候,只剩回味。当我们再说起的时候,仅是童年。 当我们重新踏上这片熟悉的热土时,往昔的点点滴滴如画一样闪现在眼前。那朗朗的读书声,那洋溢着青春的笑脸,那充满活力的身姿,是那样的熟悉,是那样的亲切,是那样的可爱,是那样的感人。 到了下午,面醒好,姥姥把它擀成薄薄的面片,细细切好,就能下锅了。窄窄的一个小灶台,只姥姥一人就已经很拥挤了,可我还是要硬挤过去,看姥姥把葱花撒到锅中炒得金黄,再放几个虾米然后加水。等到水开,就可以下面了。面条在锅里翻滚着,舞蹈着。白色的水雾像给玻璃窗蒙上一层纱帘。我就觉得我仿佛身在仙境一般。加盐适量,再来点酱油调味,乳白色的汤汁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每一次翻滚都带起一阵浓郁的香气。最后放上一些白菜叶,翠绿乳白相衬,让人食欲大开。我狼吞虎咽地吃着面,姥姥就坐在一旁温和宽厚地笑着。我心里记着姥姥说的不要浪费,捧着白色的大瓷碗,把汤底喝了个干净。姥姥一边用她温暖的手擦着我嘴角的汤渍,一边笑着说:“好,好。”细细想来,似乎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再尝到这令人回味无穷的味道,也已经有好久没有见到亲爱的姥姥了。希望下次走到那幢小楼下,能惊喜地说一句:“姥姥又做手擀面了!”推开门时,能看到熟悉的身影在那依旧窄小的灶台前做那碗令我回味的面。 宁思静悟,在一份淡泊中,回味时光里那些静好,那些明媚。让生命的过往在时光里安然沉静。这个世界,有人忽略你,就会有人关注你。所以,我们不必把什么都放在心上。该遗忘的遗忘,该铭记的铭记,开心快乐才是我们最终的根本。 【点睛】总结记叙文三种美化语言的方法: 1. 善用修辞,增添文采。善于恰当地运用修辞是美化文章语言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无论是比喻的生动形象,比拟的情深意浓,还是排比的气势磅礴,都会为文字插上想象的翅膀,为情感抹上迷人的色彩。 2.锤炼词语,让语言更加生动。词语生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新鲜,二是形象。新鲜的词语不是追求生涩和怪异,聱牙或冷僻,而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区分词义的细微差别,做到语言错落有致,避免重复,用最富创造力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给人以美感。形象,指语言具有画面感,巧用词,一字传神。 3.灵活运用句式,使语言更富美感。现代汉语有多种句式,有整句、散句、长句、短句、肯定句、否定句等。在写作时,如注重句式的变化和使用,会使语言多姿多彩,美感迭生。例如:“我们不能主宰 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左右生命的宽度”(肯定句与否定句的结合),又如:“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对比句)。灵活的句式,不仅表现了我们思 维的灵活,也体现了我们驾驭语言的能力,从而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高中记叙文的语言除了具备通顺、流畅、凝练的要求之外,更要力求“美”起来,要有文采、含蓄,意味深长,给人以审美的感受和回味的余地。每一句话都不能简单直白,不咸不淡如温吞吞的白开水,而是要有语言的张力和表现力。 高中记叙文写作指导如能从这三方面来开展,那么,学生的作文距离成功的大门就会越来越近了。不过,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审题、立意等问题,因此,要提高学生记叙文写作水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