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南省常德市桃源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018-2019学年湖南省常德市桃源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时量:60分钟 分值:10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60分) 1.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2.下图呈现的是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其中涉及动力革新的有( ) ①牛耕 ②花楼机(花机) ③翻车 ④水排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东汉末服虔撰《通俗文》描述古代某一农具曰: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垅,横恍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据此判断此农具应为( ) A B C D 4.南宋初期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 “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末江南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材料表明从南宋到明朝的农业生产中( ) A.集约经营的出现 B.精耕细作的传承 C.单位产量的提高 D.勤俭精神的发扬 5.“它是自然造化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晶,堪称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瑰宝……为川西平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里的“它”是指( ) A.郑国渠 B.井渠 C.都江堰 D.灵渠 6.推动所有欧洲人进行远洋航海,开辟新航路的动力因素有 ①对黄金的狂热追求 ②商业危机 ③传播天主教 ④发展资本主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7.据学者估计,在1750—1800年间,“已开发世界”(欧美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世界”国家大致相当;但到1880年代,“已开发世界”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后者的两倍,1913年,更达到三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 C.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 D.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8.“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项目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方向运的金银。但渐渐地,新的海外产品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增长。这些产品包括新的饮料、染料、香料和食物。英国的贸易从1698至1775年的这一时期中,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都增长到500%至600%之间。欧洲的总的贸易在增长。”上述现象反映的是下列哪次“革命”的后果( ) A.价格革命 B.商业革命 C.工业革命 D.科技革命 9.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装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 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女子备受压迫,日夜劳作 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一普通小吏,家中竟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 C.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 D.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10.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①④②③ B.④①③② C.④②③① D.②④③① 11.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 A.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B.“率天下……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 C.贵金属货币的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12.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江苏南浔的“湖丝”不仅远销国内边远市镇,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的铁器“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资本主义萌芽促进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商品流通突破了狭隘的地方市场 C.商业繁荣促进工商业市镇兴起 D.海禁政策松动促进海外贸易发达 13.以下是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 ) A.州县集市的密集度北方超过南方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14.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 A.井田制 B.封建土地私有制 C.均田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5.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新出现的经济形态有( ) ①自然经济 ②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④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6.1873年清政府批准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该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组建方式,并招商集股,发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张股票。据此可知(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民间资本得到官方认可 D.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17.下图是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某商标图片(大明火柴公司,救国火柴),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 A.民族工业产生于火柴业 B.民国初期诞生了工人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实业救国思想 D.中国火柴工业技术水平世界第一 18.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坚持( ) A.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B.计划和市场相互结合 C.计划经济的基础作用 D.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 19.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说:“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 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 C.“单搞不行”体现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 D.“摸出规律”希望搞好特区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 20.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举步维艰,但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像一颗小树在夹缝中还是逐渐生长。以下两家近代企业的共同点有( ) ①它们都采用机器生产②都是近代中外合资企业 ③都是洋务运动的直接产物④是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 A.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1.读“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示意图”,图示中两次发展低谷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 C.中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 D.中国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22.1928年,蒋介石在参加一个国货展览会的开幕式时便曾经宣称:“国民政府是要提倡国货,要振兴实业,要挽回利权,使外国货在中国没有销路,大家都用国货来打倒帝国主义。”为此,国民政府( ) A.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B.建立中华民国,抵制日货 C.促使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侵略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3.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24.1813年,英国议会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贸易的垄断权。国会又于1833年完全取消了该公司贸易业务,把它变成了一个“受国王委托的”在印度进行殖民统治的政治军事和行政机构,期限为20年。这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 B.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 C.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D.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 25.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 ) A.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B.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D.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26.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周总理1962年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这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方针路线通俗的注解( ) A.“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路线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7.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8.对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演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下列对联,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历史现象的是( ) A.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 C.深翻土地亩产万斤粮,土法上马日产千吨钢 D.港澳回归扬眉吐气,申奥成功万众欢呼 29.香港《亚洲周刊》引用辽宁省委组织部的数据说,该省在1992年前后有3.5万名官员辞职下海,另有700名官员“停薪留职”去创办企业。据《中华工商时报》的统计,当年度全国至少有10万党政干部下海经商。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B.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 C.进一步冲破“左”倾思想的束缚 D.对外开放政策的吸引 30.据下列中国基本建设投资分配表数据分析可知,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结论正确的是( ) 时间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农业 7.1 11.3 17.7 10.7 9.8 10.4 工业 42.5 60.4 49.8 55.5 55.4 52.6 其中:重工业 36.4 54.0 45.9 51.1 49.6 45.9 A.逐步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B.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主要依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 D.实现了农、轻、重的协调发展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模式?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6分)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古代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 甚至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 (2)材料二中所说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指什么?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金融革命、商业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5分) 材料三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3)材料三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5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6分)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2)材料二中图一和图二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从图二中可以获知哪些重要的信息?(4分) 材料三 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3)(4分)材料三反映出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种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四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 (4)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实现这一观点的。 二、 非选择题(第31题17分,第32题23分,共计40分) 31、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模式?(2分)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4分) (2)材料二中所说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指什么?(1分)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金融革命、商业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4分) (3)材料三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3分)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6分) (2)材料二中图一和图二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从图二中可以获知哪些重要的信息?(6分) (3)(4分)材料三反映出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2分)这种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4)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实现这一观点的。(4分) 高一段考历史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D A B C B D B C D D B D C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C A D C B D B A B D D B A C 二、非选择题(40分) 31.【参考答案】(17分) (1)模式:小农经济。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发明与推广(4分)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精耕细作;脆弱性等。(4分) (2)(5分)“新型经济”是指商品经济。 金融革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商业革命: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地域限制(或一批商业名镇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有增强。 (3)(4分)①同意。理由: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对外闭关锁国,实行“海禁”,轻视技术等,明清时期经济发展陷于停滞状态。 ②不同意。理由:中国自宋朝以来经济一直在发展;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32.【参考答案】(23分) (1)变化: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商业交换的品种增多。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的加剧。(6分) (2)新的交通工具的使用,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信息: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6分) (3)新现象: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中国传统手工业品滞销;(2分) 变化:中国经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3分) (4)观点: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加速经济发展。(2分) 过程: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