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作业
跟踪检测评估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云南师大附中月考]西汉文景两代相继执行的“以亲制疏”和“众建诸侯”之策,使王国数目增多,面积缩小;景帝悉收王国支郡以属中央,又使汉郡数目增多,至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共有王国二十五(西汉一代王国最高数),汉郡四十三。文景两代的政策( ) A.废除了郡国并行制 B.解决了“王国问题” C.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调整中央行政体制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众建诸侯”之策,王国的数目增多,而其面积缩小,势力削弱,从而减小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故C项符合题意。该措施并没有废除诸侯国,故A项错误。“王国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是在汉武帝时期,故B项错误。该政策调整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反映的是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C 2.尚书始置于秦,“秦时,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故谓之尚书”,汉武帝废除了原来的禁(帝王所居官苑)外尚书,设立由宦官主持的禁中尚书。这表明,秦汉时期( ) A.中央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B.尚书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C.宦官集团严重威胁专制皇权 D.国家决策权力日趋集中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秦朝时尚书是九卿之一少府的属官,汉武帝时期废除了禁外尚书,设立由宦官主持的禁中尚书,尚书由原来隶属外朝管辖变为由皇帝身边的侍从兼任,这反映出决策权逐渐向内朝集中,最终集中于皇帝,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3.[2019·安徽宣城高三调研测试题]唐以前地方政府一直是一长制(即一个人负全责);从宋以后,地方政府由多人共同负责。这一变化促使( ) A.中央集权加强 B.君权不断强化 C.行政效率提高 D.地方势力膨胀 解析: 唐以前地方政府一直是一长制(即一个人负全责)容易形成个人权力过大,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宋以后,地方政府由多人共同负责,可以避免地方官员个人权力过大,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答案:A 4.[2019·河南洛阳模拟]唐太宗时期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为名,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后来,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这说明唐代( ) A.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B.三省制名存实亡 C.官员众多效率低下 D.皇权进一步加强 解析:根据材料这些新增官吏行使相权,属于行政体系内的制度建设,与监察体系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唐朝时期的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制,B项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阐述了唐朝中枢机构人员设置的变迁,没有阐述这种设置与行政效率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相关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得出宰相由固定任命到临时任命,便于皇帝控制相权,防止相权独裁,有利于皇权的进一步加强,故D项正确。 答案:D 5.[2019·燕博园高三综合能力测试·26]下表是从汉至唐地方机构变化简表,该表反映了( ) 机构名称 北方 南方 元封五年 十三刺史部 9 4 贞观元年 道 5 5 A.皇帝的个人意志决定了地方行政区划 B.国家对于北方的重视程度出现了下降 C.古代政治制度受经济中心变革的影响 D.减少地方行政区数量是历史发展趋势 解析:材料只是体现从汉到唐地方机构北方减少,南方增多,变化的原因并不是皇帝的个人意志,故A项错误;唐朝时期其统治重心仍在北方,所以对北方的重视程度不会下降,故B项错误;南方地方机构的变化,在当时主要是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逐渐繁荣,所以地方机构相应进行调整,故C项正确;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来说,是不断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权力,而削弱地方权力主要就是增加地方行政区的数量,故D项错误。 答案:C 6.[2019·揭阳市模拟]宋代以前,历朝监察制度都是谏官对君主言谏,御史对百官纠弹。唐代谏官谏分属中书、门下两省管理,宋代则谏院独立,谏官言谏失误,不加谴责,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宰相等百官。这一变化( ) A.加强谏官独立监察的权力 B.加强了君主对百官的控制 C.提高了各级政府的工作效率 D.有效地清除官僚系统的腐败 解析:A项表述与题目中“历朝监察制度都是谏官对君主言谏,御史对百官纠弹”不相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御史对百官纠弹”和“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宰相等百官”得出监察主要针对百官,而且不断扩大到丞相,体现了皇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牵涉到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问题,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中“清除”太过绝对,故D项错误。 答案:B 7.南宋时,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枢密院实际上只设办事机构。这种做法(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扩大了地方权力 C.加强了君主专制 D.导致了冗官局面 解析:根据材料“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有利于加强机构间的协调、提高办事效率,故A项正确;中书门下等属于中枢权力机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权力问题,对应面是地方权力,故C项错误;机构合并、合署办公应该是机构精简,故D项错误。 答案:A 8.终元一代,行省官发动叛乱或自行举兵约有三次,这三次短暂的反叛或举兵,均是以皇位争夺为中心的朝廷政治斗争的组成部分,而且多半是在皇位空虚之际,行省官各保其主所致。这表明行省的设置( ) A.使国家的军政大权旁落 B.导致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C.容易引发皇族内部纷争 D.有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 解析:根据材料中“终元一代,行省官发动叛乱或自行举兵约有三次……均是以皇位争夺中心的朝廷政治斗争的组成部分”可知,行省制度下中央集权加强,行省的设置有利于维持社会政治的稳定,D项正确;行省官员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地方军政大权完全掌控在朝廷手中,A项错误;行省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答案:D 9.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健等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 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请辞),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材料中的阁臣( ) A.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B.升降由皇帝决定 C.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 D.巩固了中央集权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阁臣刘健等向皇帝提出了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没有得到皇帝的同意,后又多次上疏,最后以请辞的方法,才使武宗勉强同意,由此可以看出阁臣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A项符合题意。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明代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并无制度化的决策权,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排除D项。 答案:A 10.明清科举规定:阐述《四书》义、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否则不予录取。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实行八股取士 B.朱熹的理学思想日益僵化 C.强化思想控制 D.注重提高官员的综合素养 解析:由材料“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结合所学知识明清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是统治者强化思想控制的表现,故C项正确。 答案:C 11.[2019·济宁模拟]据载,从1748年开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减少了决策失误 C.确保了政治清明 D.削弱了中枢权力 解析:根据题目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得出奏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决策失误的减少体现在多人参与,故B项错误;政治清明体现在多人参与决策,题目中并未牵涉,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不相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12.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衙门文武大臣,各直省督抚藩臬,凡有奏事之责者,及军营带兵大臣等嗣后陈奏事件,俱应直达朕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嘉庆发布该上谕的目的是( ) A.协调军机处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B.限制军机处的权力 C.扩大军机处的权力 D.准备废除军机处 解析:由材料“俱应直达朕前”可知嘉庆帝是为加强皇权而非协调各部门关系,故A项错误;由材料“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可知是压制和限制军机处的举措,故B项正确;由材料可知是限制军机处的权力,故C项错误;军机处从设立一直延续到清末,故D项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官僚体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管理形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与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富弼对宋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二 中国古代官僚职位的升迁,一般说来都是凭资格而不凭能力的。从唐宋以后就确定了所谓“磨勘制度”,人们一入仕途,就有了绝对的保障,只要循规蹈矩地做下去,过一定期限就可以升一级官。……专制政治下的权奸小人,无非就是那种善于伺候皇帝,取得皇帝信任,而在实际上只顾个人私利的人。在上面当政的是这样的人,在下面从政的全部官僚都得到了极大方便,更可以称心如意地向人民诈索,更可以毫无顾忌地通过不合法的方法来取得高官。人们都骂唐代的李林甫、宋代的蔡京、明代的严嵩、清代的和珅,这些都是所谓奸臣……权奸专政代不绝书。 ——胡绳《“国家之败,由于官邪”——我看中国古代官僚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述杜范、富弼两位宰相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制约相权,宋代采取的主要措施。(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弊端,并指出其根源。(9分) (3)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官僚制度与皇权专制的关系。(6分) 解析:第(1)问应注意分析杜范、富弼两位宰相的共同主张,指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第(2)问要求根据材料二从吏治腐败、权奸专制等方面说明古代官僚体制的弊端。第(3)问应辩证看待官僚制度与皇权专制的相互依赖关系。 答案:(1)主张:皇帝独裁会招致天下大乱;皇帝与士人共治天下。 措施: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10分) (2)弊端:因循守旧;吏治腐败;权奸专政。 根源:君主专制。(9分) (3)关系:一方面,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皇权;另一方面,官僚制度本质上还是皇权专制的产物。(6分) 14.[2019·安徽省皖南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以来的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题材的(这种题材特别多),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才子和佳人之间,发生故事是没问题的。但才子若要抱得美人归,实现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不仅才子佳人的故事如此,就是那些扬名立万、报仇雪恨的题材,也往往得考个功名,做上八府巡按之类的,才能实现。 ——摘自张鸣《从科举制到市场经济转型》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探究型试题。可分别从两个角度分析论证。据材料中“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提炼得出观点一:宋代以后读书人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结合所学,从该时期的政治、思想等角度论述即可。据材料中“实现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就是那些扬名立万、报仇雪恨的题材,也往往得考个功名,做上八府巡按之类的,才能实现”提炼得出观点二:科举制提高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结合所学,从该时期的政治、思想等角度论述即可。 答案:观点一:宋代以后读书人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2分) 论述: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确立为读书人进入政权领域提供了机遇;宋代科举制的完善使大批无家庭背景的知识分子进入政治领域;中国古代官本位盛行和知识分子政治地位的提高使知识分子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10分) 观点二:科举制提高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2分) 论述:宋代以后民间戏曲小说以知识分子为主体说明了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提高;科举制广泛实行后知识分子有了公平进入政权领域的途径;尤其是平民知识分子大量进入政治领域,使政治地位提高的知识分子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也就成为了民间戏曲小说的主角。(10分) (注:答案只是示例,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