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通史版第1部分第2篇第9讲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学案
1.命题点: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2019·全国卷Ⅱ)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 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尝试解题] ________ A [减少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还林还牧,举办集体企业,这使得农村比较单一的农耕经济结构发生变化,A项正确。社队企业属于集体企业,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开始实施和推广,C项“完善了” 的说法错误,故排除;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项错误。] 2.命题点:改革开放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 (2018·全国卷Ⅲ)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上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尝试解题] ________ A [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的领域多元化,农业类企业减少,而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服务业类增长很快,说明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吸收大量的劳动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条件,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城市与乡镇的联系,故排除B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1世纪初初步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乡镇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没有反映工业结构的变化,故D项错误。] 3.命题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017·全国卷Ⅰ)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尝试解题] ________ C [根据材料时间“1990年”和“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这份报告通过说明资本主义国家也有计划,要求摆脱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故C项正确。] 4.命题点:1977年我国高考制度的恢复 (2017·全国卷Ⅱ)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尝试解题] ________ C [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从题干无法判断出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否得到解决,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表明高等教育的发展,没有提及其与生产劳动的关系,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急需各类人才,这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故D项错误。] 5.命题点:改革开放初期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 (2016·全国卷Ⅲ)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尝试解题] ________ A [题干中农业种植结构发生的变化以及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出现革命性的改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国家也没有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故排除B、C、D三项。 ] 题号 命题特点 第1题 还原情境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退耕还林还牧,举办社队企业,还原历史情境考查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第2题 巧妙切入 以1982年和1988年两个时期乡镇企业行业分布为切入点。分析表格中乡镇企业行业分布的变动,认识农村生产力的提高 以史为鉴 以罗斯福新政为案例,为经济体制改革助力 第3题 思想引领 解放思想,打破思想认识的束缚,厘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第4题 隐含热点 1977年恢复高考,2017年是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 第5题 对比发现 不同时期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变化所反映的经济体制的不同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党和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2.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3.对外开放 (1)20世纪80年代,先后建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2)1990年中央政府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 (3)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与世界接轨。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2年“南方谈话”奠基:邓小平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7年中共十五大,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4)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征 1.政治上 (1)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恢复和完善中国的民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促进了国家政治民主化、法律化。 (2)对台湾政策发生了变化,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形成了“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经济上 (1)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 (2)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为主向市场经济的方向转变;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3)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地强调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宏观调控,强调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外交上 (1)由革命外交转变为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2)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思想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5.科技教育上, 科技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载人航天事业等逐渐达到或接近世界领先水平;教育全面发展。 三、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和成就 阶段 方针政策 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 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的有用经验,借鉴苏联经验 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造成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文化大革命”时期 以阶级斗争为纲,大中小学一度停课,大学招生通过推荐方式 教育战线一片混乱,人才出现断层 改革开放以来 20世纪80年代提出“三个面向”;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211工程”计划;实施义务教育 各类教育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无穷活力 1.1987年12月深圳首次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修改宪法草案,删除原宪法中禁止土地“出租”两字,明确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这说明( ) A.宪法修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 C.土地的所有制性质发生了变化 D.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A [由材料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宪法及时修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故选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故排除B项;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性质没有变化,故排除C项;21世纪初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排除D项。] 2.(2019·泸州二模) 1985年中央决定进行工资改革,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这说明当时(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企业完全实现了经济的自主管理 C.按劳分配原则得到全面贯彻 D.工资改革逐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于199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B项题干中的“完全”是错误的,故排除;C项表述中“全面”是错误的,故排除;D项表述与材料中“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相符,故正确。] 3.(2019·南充一模)下列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投资快速增长情况。其原因是( ) 年份 年增长率(%) 合同金额(亿美元) 年增长率(%) 1991 57.3 13.90 54.6 1992 270.6 55.43 298.7 1993 70.2 99.03 79.9 A.和平统一方针的承诺与实施B.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C.“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 D.两岸“一国两制”的认同 C [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故选C项;我国最早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1979年,故排除A项;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是在2008年,故排除B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4.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电子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现代通信设备等产量增长迅速。这反映了( ) A.新兴产业成为经济主导 B.传统产业出现较大退步 C.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D.“科教兴国”战略贯彻实施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高科技产业获得日新月异的发展,故D项正确。] 抓关键词定时空快解题 显性时空 隐性时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特色、开发开放浦东、加入WTO 村民自治制度、依法治国、“一国两制”、“九二共识”、不结盟、上海合作组织、三个面向、科教兴国、邓小平理论、载人航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中国在不同时期的角色也大相径庭。 一、明清时期——“受益者” 1.世界市场的形成冲击“闭关自守” (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此时的中国,虽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是不可能置身于世界经济潮流之外。在早期的东西方交往中,中国凭借自身的优势,成为早期世界市场客观上的“受益者”。 (2)原产于美洲的甘薯、玉米等农作物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客观上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有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了专业性的生产区域,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 (3)欧洲人用美洲的白银来购买亚洲的商品,如纺织品、瓷器、香料、染料等。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2.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1)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随之东来,开始侵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既破坏了中国主权,又给中国沿海居民带来深重灾难。 (2)西方殖民者在新航路开辟后侵扰中国沿海地区,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封建统治。一方面,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直接阻碍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正常经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又在客观上对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等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3)西方传教士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到中国传教,虽然给中国带来了一些西方先进科技知识,但因文化冲突和传教士干涉中国内政而引发了“禁教”事件,进一步促使中国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4)新航路开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农作物,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国因人口迅速增长所面临的粮食压力,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二、近代中国——“被动者”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侵华战争的战火,中国开始了被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两次鸦片战争 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冲击着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过渡,西方列强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严重摧残了中国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进一步沦为资本主义市场的附庸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控制,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 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冲击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国民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使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 中国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创始会员国加入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且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缔约国。随着《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逐渐萎缩,陷入绝境 三、现代中国——“竞争者” 1.改革开放前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敌视和在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包围、经济上全面禁运的封锁政策。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对外贸易急剧萎缩,基本关上了对苏联、东欧开放的大门。 2.改革开放新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并付诸实施,是中国积极致力于全球治理与全球化的一个创新。“一带一路”在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打造开放新格局的同时,也为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进一步推动全球化向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1.下表说明当时中国( ) 中国主要出口商品占出口总值的比例(%) 时间 茶 丝 豆 棉花 1871-1873年 52.7 35.5 0.1 0.2 1881-1883年 46.2 26.2 0.2 0.4 1891-1893年 26.9 24.6 1.2 4.8 A.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B.经济作物产量不断提高 C.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 D.对外开放程度逐步加深 A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中国从1871年到1893年三个阶段中“茶”“丝”“豆”“棉花”等原料占商品出口总值的比例一直大于百分之五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表说明这段时间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A项表述符合题意。] 2.(2019·河南适应性考试)1979年深圳市常住人口约41万人, 1988年约120.14 万人,2012年约1 054.74万人。深圳常住人口的增长( ) A.适应了外向型经济需要 B.源于人口出生率的提高 C.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 D.加速了社会老龄化进程 A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深圳的变化与对外开放有很大关系,即适应了外向型经济需要,故选A项。] 3.(2019·洛阳、许昌二模)中国社会科学院从1980年夏季到1981年夏季的一年中,连续举办了三个大型讲习班,分别是:“数量经济学讲习班”“国外经济学讲习班”和“发展经济学讲习班”。同时期,大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由政府派遣,赴欧美和日本的高等院校留学,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 A.社会发展渴求专业人才 B.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C.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D.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果 A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时的人才培养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是改革开放的起步时期,并未与世界经济接轨,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人才的培养是为了与经济建设相适应,并不能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为了适应改革开放进行人才培养,不能说明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果,故排除D项。] 悟新关注点——激活思维 近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史学新论] 1840年以前,中国贸易是在独立自主的条件下展开,很长时间内都是以中国为主导的。在19世纪大多数的年头里,占据进出口贸易货值绝对多数的,出口是茶叶,进口则是鸦片,这两种商品深刻影响了19世纪的中国,并使中国深深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旋涡。19世纪晚期,中国的茶叶出口逐渐出现危机,尤其是印度、锡兰产的茶叶逐步在英国市场上战胜了中国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印度、锡兰茶叶生产模式的优越性所致:大种植园和机器加工的生产方式降低成本,保证了质量。 ——黄敬斌《19世纪中西贸易的关键情节》 [命题思考] 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权威预测)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进入中国。利用银行和钱庄的信用关系,让中国旧式金融业为其服务,特别是利用钱庄为他们推销洋货,购买土特产。英国“丽如银行”等外国银行进驻清朝( ) A.以中西结合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B.客观上阻碍了新式经济因素产生 C.推动了清朝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 D.实现中国旧式金融业经营的转型 C [材料无法体现外国银行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故A项错误;这些外国银行利用中国的旧式金融业为其服务,有利于旧式金融业学习西方银行,客观上有利于新式经济因素的产生,故B项错误;外国银行通过钱庄推销洋货,购买土特产,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正确;外国银行只是利用中国旧式金融业为其服务,并不是为了实现中国旧式金融业经营的转型,故D项错误。] 西方的冲击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 [史学新论] 中国的经济优势历史悠久,但它对三个方面的侵蚀无能为力。首先,外国供销商能利用鸦片市场。其次,他们能找到中国进口商品的替代品——制造自己的瓷器和丝绸,在别的地方如印度和斯里兰卡种植茶叶。最后,他们用工业机械化来超过中国的生产。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19世纪发生的。从长期来看,这些变化中的最后一项意义最为重大。因为中国无法实现生产的机械化。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 ——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命题思考] 根据材料分析,19世纪中国失去经济优势的原因在于大量工业品涌入中国,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在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2.(权威预测)(2019·河南适应性考试)煤油,在19世纪60年代只有极少量为供应外国侨民需用而输入中国。1878年的输入量是1 570万公升,1891—1893年平均每年煤油输入量已增加到1亿7千6百余万公升。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发生了质变 B.外国侨民数量的增多 C.中国社会进一步卷入世界市场 D.世界科技进步的推动 C [煤油作为消费品传入中国,从1878年到1893年,中国消费量逐渐上升,主要原因是中国社会进一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正确;A项中“质变”说法绝对,故排除;B项中侨民不是消费的主体,故排除;D项中科技进步不符合当时中国特点,故排除。]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史学新论] 如果说在初创的市场经济阶段,政府的优惠政策和管理者的“人治”起了相当大作用的话,那么,随着深度市场化和自主国际化的逐步推进,则要求经济管理由过去比较注重政策优惠和“个人魅力”逐步提升为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总之,以深度市场化、国际化和法制化作为改革的战略取向,中国经济体制才能更加完善、更具有生命力,才有可能成为当代世界最具竞争力的体制之一。 ——[美]尼古拉斯·R.拉迪《中国未完成的经济改革》 [命题思考] 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创阶段,政府宏观调控作用较大。深化阶段,我国市场经济深度市场化、国际化和法制化,同时继续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3.(权威预测)(2019·武汉调研)1986年,可口可乐公司提出在中国独资新建浓缩汁厂,但当时的中国尚不允许外商独资。中方代表提出,先由可口可乐公司兴建一个浓缩汁厂和一个汽水厂,再由美方把汽水厂送给中方;然后,这两个厂组成一个联合董事会。这就是第一个中美合作企业。这一事件说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开始突破计划经济束缚 C.对外开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D.初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C [根据材料“可口可乐公司提出在中国独资新建浓缩汁厂……中方代表提出,先由可口可乐公司兴建一个浓缩汁厂和一个汽水厂,再由美方把汽水厂送给中方;然后,这两个厂组成一个联合董事会”可知,这一制度下的变通,体现了一定的改革与创新,故选C项;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故排除A项;这一事件不能作为突破计划经济的开端,故排除B项;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排除D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