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数学试题(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4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数学试题(含答案)

福建省泉州市2014年中考数学试卷 ‎ ‎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四个答案,其中有且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在答题卡题目区域内作答答对的得3分,答错或不答一律得0分.)‎ ‎1.(3分)(2014•泉州)2014的相反数是(  )‎ ‎ ‎ A.‎ ‎2014‎ B.‎ ‎﹣2014‎ C.‎ D.‎ 考点:‎ 相反数.‎ 分析:‎ 根据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可得一个数的相反数.‎ 解答:‎ 解:2014的相反数是﹣2014.‎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相反数的概念,在一个数的前面加上负号就是这个数的相反数.‎ ‎ ‎ ‎2.(3分)(2014•泉州)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 ‎ A.‎ a3+a3=a6‎ B.‎ ‎2(a+1)=2a+1‎ C.‎ ‎(ab)2=a2b2‎ D.‎ a6÷a3=a2‎ 考点:‎ 同底数幂的除法;合并同类项;去括号与添括号;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分析:‎ 根据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乘法分配律,幂的乘方及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判断.‎ 解答:‎ 解:A、a3+a3=2a3,故选项错误;‎ B、2(a+1)=2a+2≠2a+1,故选项错误;‎ C、(ab)2=a2b2,故选项正确;‎ D、a6÷a3=a3≠a2,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乘法分配律,幂的乘方及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解题的关键是熟记法则运算 ‎ ‎ ‎3.(3分)(2014•泉州)如图的立体图形的左视图可能是(  )‎ ‎ ‎ A.‎ B.‎ C.‎ D.‎ 考点:‎ 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分析:‎ 左视图是从物体左面看,所得到的图形.‎ 解答:‎ 解:此立体图形的左视图是直角三角形,‎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几何体的三种视图,掌握定义是关键.注意所有的看到的棱都应表现在三视图中.‎ ‎ ‎ ‎4.(3分)(2014•泉州)七边形外角和为(  )‎ ‎ ‎ A.‎ ‎180°‎ B.‎ ‎360°‎ C.‎ ‎900°‎ D.‎ ‎1260°‎ 考点:[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多边形内角与外角.‎ 分析:‎ 根据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即可求解.‎ 解答:‎ 解:七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的知识,属于基础题,掌握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是解题的关键.‎ ‎ ‎ ‎5.(3分)(2014•泉州)正方形的对称轴的条数为(  )‎ ‎ ‎ A.‎ ‎1‎ B.‎ ‎2‎ C.‎ ‎3‎ D.‎ ‎4‎ 考点:‎ 轴对称的性质 分析:‎ 根据正方形的对称性解答.‎ 解答:‎ 解: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轴对称的性质,熟记正方形的对称性是解题的关键.‎ ‎ ‎ ‎6.(3分)(2014•泉州)分解因式x2y﹣y3结果正确的是(  )‎ ‎ ‎ A.‎ y(x+y)2‎ B.‎ y(x﹣y)2‎ C.‎ y(x2﹣y2)‎ D.‎ y(x+y)(x﹣y)‎ 考点:‎ 提公因式法与公式法的综合运用 分析:‎ 首先提取公因式y,进而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分解即可.‎ 解答:‎ 解:x2y﹣y3=y(x2﹣y2)=y(x+y)(x﹣y).‎ 故选:D.‎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提取公因式法以及公式法分解因式,熟练应用平方差公式是解题关键.‎ ‎ ‎ ‎7.(3分)(2014•泉州)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函数y=mx+m与y=(m≠0)的图象可能是(  )‎ ‎ ‎ A.‎ B.‎ C.‎ D.‎ 考点:‎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一次函数的图象.‎ 分析:‎ 先根据一次函数的性质判断出m取值,再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判断出m的取值,二者一致的即为正确答案.‎ 解答:‎ 解:A、由函数y=mx+m的图象可知m>0,由函数y=的图象可知m>0,故本选项正确;‎ B、由函数y=mx+m的图象可知m<0,由函数y=的图象可知m>0,相矛盾,故本选项错误;‎ C、由函数y=mx+m的图象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m<0,而该直线与y轴交于正半轴,则m>0,相矛盾,故本选项错误;‎ D、由函数y=mx+m的图象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m>0,而该直线与y轴交于负半轴,则m<0,相矛盾,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性质和一次函数的图象性质,要掌握它们的性质才能灵活解题.‎ ‎ ‎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8.(4分)(2014•泉州)2014年6月,阿里巴巴注资1200000000元入股广州恒大,将数据1200000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1.2×109 .‎ 考点:‎ 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分析:‎ 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整数.确定n的值时,要看把原数变成a时,小数点移动了多少位,n的绝对值与小数点移动的位数相同.当原数绝对值>1时,n是正数;当原数的绝对值<1时,n是负数.‎ 解答:‎ 解:将1200000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1.2×109.‎ 故答案为:1.2×109.‎ 点评:‎ 此题考查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整数,表示时关键要正确确定a的值以及n的值.‎ ‎ ‎ ‎9.(4分)(2014•泉州)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AOD=50°,则∠BOC= 50 °.‎ 考点:‎ 对顶角、邻补角.‎ 分析:‎ 根据对顶角相等,可得答案.‎ 解答:‎ 解;∵∠BOC与∠AOD是对顶角,‎ ‎∴∠BOC=∠AOD=50°,‎ 故答案为:50.‎ 点评:‎ 本题考查了对顶角与邻补角,对顶角相等是解题关键.‎ ‎ ‎ ‎10.(4分)(2014•泉州)计算:+= 1 .‎ 考点:‎ 分式的加减法 分析:‎ 根据同分母分式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可得答案.[来源:学科网ZXXK]‎ 解答:‎ 解:原式==1,‎ 故答案为:1.‎ 点评:‎ 本题考查了分式的加减,同分母分式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 ‎ ‎11.(4分)(2014•泉州)方程组的解是  .‎ 考点:‎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方程组利用加减消元法求出解即可.‎ 解答:‎ 解:,‎ ‎①+②得:3x=6,即x=2,‎ 将x=2代入①得:y=2,‎ 则方程组的解为.‎ 故答案为:‎ 点评:‎ 此题考查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利用了消元的思想,消元的方法有:代入消元法与加减消元法.‎ ‎ ‎ ‎12.(4分)(2014•泉州)在综合实践课上,六名同学的作品数量(单位:件)分别为:3、5、2、5、5、7,则这组数据的众数为 5 件.‎ 考点:‎ 众数.‎ 分析:‎ 根据众数的定义即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 解:∵5出现了3次,出现的次数最多,‎ ‎∴这组数据的众数为5;‎ 故答案为:5.‎ 点评:‎ 此题考查了众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注意众数不止一个.‎ ‎ ‎ ‎13.(4分)(2014•泉州)如图,直线a∥b,直线c与直线a,b都相交,∠1=65°,则∠2= 65 °.‎ 考点:‎ 平行线的性质.‎ 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1=∠2,代入求出即可.‎ 解答:‎ 解:∵直线a∥b,‎ ‎∴∠1=∠2,‎ ‎∵∠1=65°,‎ ‎∴∠2=65°,‎ 故答案为:65.‎ 点评:‎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的应用,注意: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 ‎14.(4分)(2014•泉州)如图,Rt△ABC中,∠ACB=90°,D为斜边AB的中点,AB=10cm,则CD的长为 5 cm.‎ 考点:‎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 分析:‎ 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CD=AB.‎ 解答:‎ 解:∵∠ACB=90°,D为斜边AB的中点,‎ ‎∴CD=AB=×10=5cm.‎ 故答案为:5.‎ 点评:‎ 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 ‎ ‎15.(4分)(2014•泉州)如图,在△ABC中,∠C=40°,CA=CB,则△ABC的外角∠ABD= 110 °.‎ ‎[来源:学科网ZXXK]‎ 考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分析:‎ 先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再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等于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 解:∵CA=CB,‎ ‎∴∠A=∠ABC,‎ ‎∵∠C=40°,‎ ‎∴∠A=70°‎ ‎∴∠ABD=∠A+∠C=110°.‎ 故答案为:110.‎ 点评:‎ 此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用到的知识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等于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 ‎ ‎16.(4分)(2014•泉州)已知:m、n为两个连续的整数,且m<<n,则m+n= 7 .‎ 考点:‎ 估算无理数的大小.‎ 分析:‎ 先估算出的取值范围,得出m、n的值,进而可得出结论.‎ 解答:‎ 解:∵9<11<16,‎ ‎∴3<<4,‎ ‎∴m=3,n=4,‎ ‎∴m+n=3+4=7.‎ 故答案为:7.‎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估算无理数的大小,先根据题意算出的取值范围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 ‎ ‎17.(4分)(2014•泉州)如图,有一直径是米的圆形铁皮,现从中剪出一个圆周角是90°的最大扇形ABC,则:‎ ‎(1)AB的长为 1 米;‎ ‎(2)用该扇形铁皮围成一个圆锥,所得圆锥的底面圆的半径为  米.‎ 考点:‎ 圆锥的计算;圆周角定理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1)根据圆周角定理由∠BAC=90°得BC为⊙O的直径,即BC=,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AB=1;‎ ‎(2)由于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为一扇形,这个扇形的弧长等于圆锥底面的周长,则2πr=,然后解方程即可.‎ 解答:‎ 解:(1)∵∠BAC=90°,‎ ‎∴BC为⊙O的直径,即BC=,‎ ‎∴AB=BC=1;‎ ‎(2)设所得圆锥的底面圆的半径为r,‎ 根据题意得2πr=,‎ 解得r=.‎ 故答案为1,.‎ 点评:‎ 本题考查了圆锥的计算: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为一扇形,这个扇形的弧长等于圆锥底面的周长,扇形的半径等于圆锥的母线长.也考查了圆周角定理.‎ ‎ ‎ 三、解答题(共89分)‎ ‎18.(9分)(2014•泉州)计算:(2﹣1)0+|﹣6|﹣8×4﹣1+.‎ 考点:‎ 实数的运算;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 分析:‎ 本题涉及零指数幂、绝对值、负指数幂、二次根式化简四个考点.针对每个考点分别进行计算,然后根据实数的运算法则求得计算结果.‎ 解答:‎ 解:原式=1+6﹣8×+4‎ ‎=1+6﹣2+4‎ ‎=9.‎ 点评:‎ 本题考查实数的综合运算能力,是各地中考题中常见的计算题型.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练掌握零指数幂、绝对值、负指数幂、二次根式化简等考点的运算.‎ ‎ ‎ ‎19.(9分)(2014•泉州)先化简,再求值:(a+2)2+a(a﹣4),其中a=.‎ 考点:‎ 整式的混合运算—化简求值 分析:‎ 首先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和整式的乘法计算,再进一步合并得出结果,最后代入求得数值即可.‎ 解答:‎ 解:(a+2)2+a(a﹣4)‎ ‎=a2+4a+4+a2﹣4a ‎=2a2+4,‎ 当a=时,‎ 原式=2×()2+4=10.‎ 点评:‎ 此题考查整式的化简求值,注意先化简,再代入求值.‎ ‎ ‎ ‎20.(9分)(2014•泉州)已知: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E,F分别在AB,CD边上,BE=DF,连接CE,AF.求证:AF=CE.‎ 考点:‎ 矩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 证明题.‎ 分析:‎ 根据矩形的性质得出DC∥AB,DC=AB,求出CF=AE,CF∥AE,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得出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 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 ‎∴DC∥AB,DC=AB,‎ ‎∴CF∥AE,‎ ‎∵DF=BE,‎ ‎∴CF=AE,‎ ‎∴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 ‎∴AF=CE.‎ 点评:‎ 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矩形的性质的应用,注意:矩形的对边相等且平行,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 ‎ ‎21.(9分)(2014•泉州)在一个不透明的箱子里,装有红、白、黑各一个球,它们除了颜色之外没有其他区别.‎ ‎(1)随机地从箱子里取出1个球,则取出红球的概率是多少?‎ ‎(2)随机地从箱子里取出1个球,放回搅匀再取第二个球,请你用画树状图或列表的方法表示所有等可能的结果,并求两次取出相同颜色球的概率.‎ 考点:‎ 列表法与树状图法;概率公式.‎ 分析:‎ ‎(1)由在一个不透明的箱子里,装有红、白、黑各一个球,它们除了颜色之外没有其他区别,直接利用概率公式求解即可求得答案;‎ ‎(2)首先根据题意画出树状图,然后由树状图求得所有等可能的结果与两次取出相同颜色球的情况,再利用概率公式即可求得答案.‎ 解答:‎ 解:(1)∵在一个不透明的箱子里,装有红、白、黑各一个球,它们除了颜色之外没有其他区别,‎ ‎∴随机地从箱子里取出1个球,则取出红球的概率是:;‎ ‎(2)画树状图得:‎ ‎∵共有9种等可能的结果,两次取出相同颜色球的有3种情况,‎ ‎∴两次取出相同颜色球的概率为:=.‎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用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法求概率.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法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的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列表法适合于两步完成的事件,树状图法适合两步或两步以上完成的事件.用到的知识点为:概率=所求情况数与总情况数之比.‎ ‎ ‎ ‎22.(9分)(2014•泉州)如图,已知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经过原点O(0,0),A(2,0).‎ ‎(1)写出该函数图象的对称轴;‎ ‎(2)若将线段OA绕点O逆时针旋转60°到OA′,试判断点A′是否为该函数图象的顶点?‎ 考点:‎ 二次函数的性质;坐标与图形变化-旋转.‎ 分析:‎ ‎(1)由于抛物线过点O(0,0),A(2,0),根据抛物线的对称性得到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1;‎ ‎(2)作A′B⊥x轴与B,先根据旋转的性质得OA′=OA=2,∠A′OA=2,再根据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得OB=OA′=1,A′B=OB=,则A′点的坐标为(1,),根据抛物线的顶点式可判断点A′为抛物线y=﹣(x﹣1)2+的顶点.‎ 解答:‎ 解:(1)∵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经过原点O(0,0),A(2,0).‎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1;‎ ‎(2)点A′是该函数图象的顶点.理由如下:‎ 如图,作A′B⊥x轴于点B,‎ ‎∵线段OA绕点O逆时针旋转60°到OA′,‎ ‎∴OA′=OA=2,∠A′OA=2,‎ 在Rt△A′OB中,∠OA′B=30°,‎ ‎∴OB=OA′=1,‎ ‎∴A′B=OB=,‎ ‎∴A′点的坐标为(1,),‎ ‎∴点A′为抛物线y=﹣(x﹣1)2+的顶点.‎ 点评:‎ 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性质:二次函数y=ax2+bx+c(a≠0)的顶点坐标为(﹣,),对称轴直线x=﹣,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具有如下性质:①当a>0时,抛物线y=ax2+bx+c(a≠0)的开口向上,x<﹣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x>﹣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x=﹣时,y取得最小值,即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②当a<0时,抛物线y=ax2+bx+c(a≠0)的开口向下,x<﹣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x>﹣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x=﹣时,y取得最大值,即顶点是抛物线的最高点.也考查了旋转的性质.‎ ‎ ‎ ‎23.(9分)(2014•泉州)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某校为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随机抽查了50名学生,统计他们平均每天课外阅读时间(t小时).根据t的长短分为A,B,C,D四类,下面是根据所抽查的人数绘制的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表.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面的问题:‎ ‎50名学生平均每天课外阅读时间统计表 类别 时间t(小时)‎ 人数 A t<0.5‎ ‎10‎ B ‎0.5≤t<1‎ ‎20‎ C ‎1≤t<1.5‎ ‎15‎ D t≥1.5‎ a ‎(1)求表格中的a的值,并在图中补全条形统计图;‎ ‎(2)该校现有1300名学生,请你估计该校共有多少名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不少于1小时?‎ 考点:‎ 条形统计图;用样本估计总体;统计表 分析:‎ ‎(1)用抽查的学生的总人数减去A,B,C三类的人数即为D类的人数也就是a的值,并补全统计图;‎ ‎(2)先求出课外阅读时间不少于1小时的学生占的比例,再乘以1300即可.‎ 解答:‎ 解:(1)50﹣10﹣20﹣15=5(名),‎ 故a的值为5,条形统计图如下:‎ ‎(2)1300×=520(名),‎ 答:估计该校共有520名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不少于1小时.‎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样本的条形图的知识和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基础题.‎ ‎ ‎ ‎24.(9分)(2014•泉州)某学校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活动,“喜洋洋”代表队设计了一个遥控车沿直线轨道AC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模型.甲、乙两车同时分别从A,B出发,沿轨道到达C处,在AC上,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1.5倍,设t(分)后甲、乙两遥控车与B处的距离分别为d1,d2,则d1,d2与t的函数关系如图,试根据图象解决下列问题:‎ ‎(1)填空:乙的速度v2= 40 米/分;‎ ‎(2)写出d1与t的函数关系式;‎ ‎(3)若甲、乙两遥控车的距离超过10米时信号不会产生相互干扰,试探求什么时间两遥控车的信号不会产生相互干扰?‎ 考点:‎ 一次函数的应用 分析:‎ ‎(1)根据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可得答案;‎ ‎(2)根据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1.5倍,可得甲的速度,根据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可得a的值,根据待定系数法,可得答案;‎ ‎(3)根据两车的距离,可得不等式,根据解不等式,可得答案.‎ 解答:‎ 解:(1)乙的速度v2=120÷3=40(米/分),‎ 故答案为:40;‎ ‎(2)v1=1.5v2=1.5×40=60(米/分),‎ ‎60÷60=1(分钟),a=1,‎ d1=;‎ ‎(3)d2=40t,‎ 当0≤t≤1时,d2﹣d1>10,‎ 即﹣60t+60﹣40t>10,‎ 解得0;‎ 当0时,两遥控车的信号不会产生相互干扰;‎ 当1≤t≤3时,d1﹣d2>10,‎ 即40t﹣(60t﹣60)>10,‎ 当1≤时,两遥控车的信号不会产生相互干扰 综上所述:当0或1≤t时,两遥控车的信号不会产生相互干扰.‎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应用,(1)利用了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2)分段函数分别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3)当0≤t≤1时,d2﹣d1>10;当1<t≤3时,d1﹣d2>10,分类讨论是解题关键.‎ ‎ ‎ ‎25.(12分)(2014•泉州)如图,在锐角三角形纸片ABC中,AC>BC,点D,E,F分别在边AB,BC,CA上.‎ ‎(1)已知:DE∥AC,DF∥BC.‎ ‎①判断 四边形DECF一定是什么形状?‎ ‎②裁剪 当AC=24cm,BC=20cm,∠ACB=45°时,请你探索:如何剪四边形DECF,能使它的面积最大,并证明你的结论;‎ ‎(2)折叠 请你只用两次折叠,确定四边形的顶点D,E,C,F,使它恰好为菱形,并说明你的折法和理由.‎ 考点:‎ 四边形综合题 分析:‎ ‎(1)①根据有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即可求得,②根据△ADF∽△ABC推出对应边的相似比,然后进行转换,即可得出h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很容易得出面积S关于h的二次函数表达式,求出顶点坐标,就可得出面积s最大时h的值.‎ ‎(2)第一步,沿∠ABC的对角线对折,使C与C1重合,得到三角形ABB1,第二步,沿B1对折,使DA1⊥BB1.‎ 解答:‎ 解:(1)①∵DE∥AC,DF∥BC,‎ ‎∴四边形DECF是平行四边形.‎ ‎②作AG⊥BC,交BC于G,交DF于H,‎ ‎∵∠ACB=45°,AC=24cm ‎∴AG==12,‎ 设DF=EC=x,平行四边形的高为h,‎ 则AH=12h,‎ ‎∵DF∥BC,‎ ‎∴=,‎ ‎∵BC=20cm,‎ 即:=‎ ‎∴x=×20,‎ ‎∵S=xh=x•×20=20h﹣h2.‎ ‎∴﹣=﹣=6,‎ ‎∵AH=12,‎ ‎∴AF=FC,‎ ‎∴在AC中点处剪四边形DECF,能使它的面积最大.‎ ‎(2)第一步,沿∠ABC的对角线对折,使C与C1重合,得到三角形ABB1,第二步,沿B1对折,使DA1⊥BB1.‎ 理由: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点评:‎ 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菱形的判定、二次函数的最值.关键在于根据相似三角形及已知条件求出相关线段的表达式,求出二次函数表达式,即可求出结论.‎ ‎ ‎ ‎26.(14分)(2014•泉州)如图,直线y=﹣x+3与x,y轴分别交于点A,B,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P(2,1).‎ ‎(1)求该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 ‎(2)设PC⊥y轴于点C,点A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A′;‎ ‎①求△A′BC的周长和sin∠BA′C的值;‎ ‎②对大于1的常数m,求x轴上的点M的坐标,使得sin∠BMC=.‎ 考点:‎ 反比例函数综合题;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勾股定理;矩形的判定与性质;垂径定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专题:‎ 压轴题;探究型.‎ 分析:‎ ‎(1)设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y=,然后把点P的坐标(2,1)代入即可.‎ ‎(2)①先求出直线y=﹣x+3与x、y轴交点坐标,然后运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BC的周长;过点C作CD⊥AB,垂足为D,运用面积法可以求出CD长,从而求出sin∠BA′C的值.‎ ‎②由于BC=2,sin∠BMC=‎ ‎,因此点M在以BC为弦,半径为m的⊙E上,因而点M应是⊙E与x轴的交点.然后对⊙E与x轴的位置关系进行讨论,只需运用矩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就可求出满足要求的点M的坐标.‎ 解答:‎ 解:(1)设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y=.‎ ‎∵点P(2,1)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 ‎∴k=2×1=2.‎ ‎∴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y=.‎ ‎(2)①过点C作CD⊥AB,垂足为D,如图1所示.[来源:学科网ZXXK]‎ 当x=0时,y=0+3=3,‎ 则点B的坐标为(0,3).OB=3.‎ 当y=0时,0=﹣x+3,解得x=3,‎ 则点A的坐标为(3,0),OA=3.‎ ‎∵点A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A′,‎ ‎∴OA′=OA=3.‎ ‎∵PC⊥y轴,点P(2,1),‎ ‎∴OC=1,PC=2.‎ ‎∴BC=2.‎ ‎∵∠AOB=90°,OA′=OB=3,OC=1,‎ ‎∴A′B=3,A′C=.‎ ‎∴△A′BC的周长为3++2.‎ ‎∵S△ABC=BC•A′O=A′B•CD,‎ ‎∴BC•A′O=A′B•CD.‎ ‎∴2×3=3×CD.[来源:学§科§网]‎ ‎∴CD=.‎ ‎∵CD⊥A′B,‎ ‎∴sin∠BA′C=‎ ‎=‎ ‎=.‎ ‎∴△A′BC的周长为3++2,sin∠BA′C的值为.‎ ‎②当1<m<2时,‎ 作经过点B、C且半径为m的⊙E,‎ 连接CE并延长,交⊙E于点P,连接BP,‎ 过点E作EG⊥OB,垂足为G,‎ 过点E作EH⊥x轴,垂足为H,如图2①所示.‎ ‎∵CP是⊙E的直径,‎ ‎∴∠PBC=90°.‎ ‎∴sin∠BPC===.‎ ‎∵sin∠BMC=,‎ ‎∴∠BMC=∠BPC.‎ ‎∴点M在⊙E上.‎ ‎∵点M在x轴上 ‎∴点M是⊙E与x轴的交点.‎ ‎∵EG⊥BC,‎ ‎∴BG=GC=1.‎ ‎∴OG=2.‎ ‎∵∠EHO=∠GOH=∠OGE=90°,‎ ‎∴四边形OGEH是矩形.‎ ‎∴EH=OG=2,EG=OH.‎ ‎∵1<m<2,‎ ‎∴EH>EC.‎ ‎∴⊙E与x轴相离.‎ ‎∴x轴上不存在点M,使得sin∠BMC=.‎ ‎②当m=2时,EH=EC.‎ ‎∴⊙E与x轴相切.‎ Ⅰ.切点在x轴的正半轴上时,如图2②所示.‎ ‎∴点M与点H重合.‎ ‎∵EG⊥OG,GC=1,EC=m,‎ ‎∴EG=‎ ‎=.‎ ‎∴OM=OH=EG=.‎ ‎∴点M的坐标为(,0).‎ Ⅱ.切点在x轴的负半轴上时,‎ 同理可得:点M的坐标为(﹣,0).‎ ‎③当m>2时,EH<EC.‎ ‎∴⊙E与x轴相交.‎ Ⅰ.交点在x轴的正半轴上时,‎ 设交点为M、M′,连接EM,如图2③所示.‎ ‎∵∠EHM=90°,EM=m,EH=2,‎ ‎∴MH=‎ ‎=‎ ‎=.‎ ‎∵EH⊥MM′,‎ ‎∴MH=M′H.‎ ‎∴M′H═.‎ ‎∵∠EGC=90°,GC=1,EC=m,‎ ‎∴EG=‎ ‎=‎ ‎=.‎ ‎∴OH=EG=.‎ ‎∴OM=OH﹣MH=﹣,‎ ‎∴OM′=OH+HM′=+,‎ ‎∴M(﹣,0)、M′(+,0).‎ Ⅱ.交点在x轴的负半轴上时,‎ 同理可得:M(﹣+,0)、M′(﹣﹣,0).‎ 综上所述:当1<m<2时,满足要求的点M不存在;‎ 当m=2时,满足要求的点M的坐标为(,0)和(﹣,0);‎ 当m>2时,满足要求的点M的坐标为(﹣,0)、(+,0)、(﹣+,0)、(﹣﹣,0).‎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的定义、矩形的判定与性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垂径定理等知识,考查了用面积法求三角形的高,考查了通过构造辅助圆解决问题,综合性比较强,难度系数比较大.由BC=2,sin∠BMC=联想到点M在以BC为弦,半径为m的⊙E上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