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为90分钟,共120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借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儒者的这种做法目的就是以此希望君主贤明,社会安定和谐,因此C选项正确。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现实政治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儒者主张复古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仅仅是一种政治手段,因此D选项错误。‎ ‎2.董仲舒认为,思想统一必须统一于“六经”,而“六经”最权威、正确的解释权属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由此推断,他主张“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A. 用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秩序 B. 加强君主专制集权 C. 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D. 使儒学成为文化正统 ‎【答案】A ‎【解析】董仲舒主张用儒家思想统一全国,以思想的统一来保证国家统一,规范社会秩序,故A正确;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集权,排除B;董仲舒融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等形成新儒学,不是“独尊儒术”的目的,排除C;D是“独尊儒术”的结果和影响,况且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A. 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B. 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C. 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D. 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单一,反映出政治领域的变化,思想的统一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故C项正确。 A项只适合于春秋战国时期,与秦汉阶段特征不符,故错误。B项文化专制与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不符,故错误。秦朝时期以法家思想治国,而不是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故D项错误。‎ ‎4.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 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B. 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C. 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 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答案】B ‎【解析】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想悄然滋长,从而在价值观上重视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故答案为B项。A项“主流”说法绝对,排除;理学家认为没有被欲望蒙蔽的人性与天理是一致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市民文学,排除D项。‎ ‎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 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 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 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 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儒帽裹僧头”“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信息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故A项错误;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追求超然物外的自由,故D项错误。‎ ‎6.顾炎武针对明代学风的弊病指出:“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他强调凡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在此,顾炎武 A. 全盘否定明代学术成果 B. 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 C. 前人研究成果不可超越 D. 强调学术研究的自主创新 ‎【答案】D ‎【解析】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说明做学术研究必须要创新,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出顾炎武对明朝学风的批评,没有全盘否定明代学术成果,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指的是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材料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认为做学问要做前人所没有的,不是说前人的成果不可超越,故C项错误。‎ ‎7.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王夫之说:“儒者之统,与帝王之统并行于天下,而互为兴替。其合也,天下以道而治,道以天子而明;及其衰,而帝王之统绝,儒者犹保其道,孤行而无所待,以人存道,而道不可亡。”在这里王夫之 A. 主张儒道互补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B. 重申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不可动摇 C. 强调儒学与传统政治之间的共生关系 D. 借助传统宣扬托古改制的思想主张 ‎【答案】C ‎【解析】材料并未涉及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儒学和政治统治的关系,不是强调儒学的地位不可动摇,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道”指的是传统的帝王统治之道,材料中“儒者之统,与帝王之统并行于天下,而互为兴替”说明他认为儒学与传统的政治统治之间是并行的,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托古改制的思想,故D项错误。‎ ‎8.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答案】C ‎【解析】《齐民要术》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因此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将火药应用于军事、应用《齐民要术》的生产经验和诗歌进入黄金时代的是唐朝,故选C;秦汉时期《齐民要术》尚未出现,排除AB;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排除D。故选C。‎ ‎9.‎ 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古代科技发展 A. 具有儒学化特征 B.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C. 为封建统治服务 D. 都是对传统典籍的整理 ‎【答案】A ‎【解析】“经”的命名就体现出儒家思想对其他领域的影响,使得很多领域都具有儒学化的特征,故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不能说“经”就代表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C选项错误,“经”没有带有封建统治的意味;D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 ‎10.中国山水画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那就是呈现出一种静穆、含蓄、玄淡、浑芒和中庸柔和之美,极少有浮躁不安、剑拔弩张的火气与刚猛之感。这表明中国山水画 A. 营造纯真温馨的氛围 B. 刻意展现真实的艺术 C. 体现鲜明的儒道思想 D. 多用于表达政治观念 ‎【答案】C ‎【解析】古代绘画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据材料“含蓄”“中庸柔和之美”“极少有浮躁不安、剑拔弩张的火气与刚猛之感”可知,山水画具有鲜明的儒家精神,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山水画不属于写实的风格,故B项错误;山水画与政治观念无关,故D项错误。‎ ‎11.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在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学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价值 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唐太宗不喜欢“无丈夫之气”的萧子云的书法,而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显然,王羲之的书法因为具有“丈夫之气”及其它艺术特色而“尽善尽美”,深得唐太宗及当时人民所喜爱。此一点,正是王羲之书法艺术高超所带来的结果,同时也和唐太宗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的时代特点不无关联。故C项正确;材料中唐太宗并未明确规定整个社会要对王羲之的书法加以认同,故“决定”表述错误。且“皇帝的好恶”对“社会对艺术的评判”只能起浅层次的影响作用;王羲之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地位确立的深层原因应当从王羲之自身书法艺术的高超及历史的选择进行考虑。故A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较高,但“不可超越”材料并未提供足够信息支撑。故B项错误;材料所问为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只解释了太宗时期唐朝和南朝后期社会对艺术的认可风格不同。D项不是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且不具备普遍性。故D项错误。‎ ‎12.文人高续增在《〈诗经〉为证,我们曾经浪漫过》中写道:“《诗经》不是按照‘上头’的尊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华夏先民们灵魂还未被奴化,君主们包括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这可以看出 A. 《诗经》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 B. 《诗经》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 C. 《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D. 《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展现的是《诗经》“不为尊”、“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这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故选B项;A项错在“民主平等”,C项错在“浪漫主义”,D项错在“大一统”,皆排除。‎ ‎13.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是因为元曲 A. 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 B. 以文人雅士抒情写意为主流 C. 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 D. 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答案】A ‎【解析】“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说明元曲通俗易懂,迎合了当时的市民阶层,即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故选A;元曲属于市民文化,不是以抒情写意为主,排除B;元曲通俗易懂,凝重沉郁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都与元曲的特征不符,排除CD。故选A。‎ ‎14.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如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A.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 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 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D. 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文学成就的掌握。依据图中诸侯国名称,以及图中显示的十五个国家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来自十五个诸侯国和地区,被称为“十五国风”,因此可知该作品为《诗经》。与其时间相对应的诗句只有《诗经·国风·周南》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符合条件。B项诗句涉及到的时间为汉代和东晋,出自元代费唐臣的《苏子瞻风雪贬黄州》;C项诗句涉及的时间为汉代,化自宋代辛弃疾的《卜算子·千古李将军》;D项诗句涉及的时间为秦代,出自唐代李显的《幸秦始皇陵》。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15.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 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 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答案】C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小说。结合材料“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呼唤出一个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判断C项正确。A项“宗教传播载体”,D项“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是对材料的误解。B项材料无法体现。‎ ‎16.‎ 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述词句依次运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 楚辞、汉赋、唐诗 B. 楚辞、唐诗、宋词 C. 唐诗、宋词、楚辞 D. 唐诗、宋词、元曲 ‎【答案】C ‎【解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李白《行路难》,是唐诗,“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宋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离骚》,是楚辞,故C正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唐诗,AB错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楚辞,D错误。‎ ‎17.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A. 自然经济缓慢解体,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轻 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专制统治腐朽 D. 儒家地位逐步提髙,思想禁锢加深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形式变化原因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的 原因有: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商业兴盛为古代文学作品的形式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市民阶层不断的扩大,要求有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本题选B。‎ ‎18. 19世纪末,严复为中国引进了赫胥黎和斯宾塞的生物进化论和社会进化论思想。他腰斩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而形成《天演论》,在翻译过程中加进了许多自己的看法,引发了中国思想界的第一大潮,成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前最重要的思潮。严复的学说一度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A. 能提醒国人奋发图强,挽救危机 B. 洋务思潮破产,维新思潮兴起 C. 《天演论》的科学性 D. 保持中华民族优越性的需要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严复的《天演论》一度盛行的主要原因能提醒国人奋发图强,挽救危机,故A项正确;洋务思潮破产,维新思潮兴起与《天演论》盛行的原因无关,故B项错误;《天演论》的科学性不是严复学说在当时中国盛行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天演论》并没有强调要保持中华民族优越性,且当时的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故D项错误。‎ ‎1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 揭露历史真相 B. 引介西方理论 C. 倡导维新变法 D. 颠覆孔孟学说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学伪经考》将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斥为伪经,其目的是摧毁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理论依据,为维新变法扫清障碍,因而遭到清政府的禁毁,故C项符合题意;《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自身对儒学的考究,主观意识较强,真实性不强,故A项错误;《新学伪经考》主要内容是考据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目的是对儒学体系加以改造,不是介绍西方思想,也不是颠覆孔孟学说,故BD项错误。‎ ‎20.维新派早期维新思想中的民权思想内涵并不丰富。梁启超关于人民到底有哪些权利,并不能明确指出,平等、自由等皆是其在戊戌政变后才提出来的。严复在变法期间影响最大的也只是《天演论》,宣传的是赫胥黎的进化论学说。这说明 A. 维新派并不宣传民权 B. 维新派仍维护封建统治 C. 西方启蒙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有限 D. 西方民主思想还未传入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康梁维新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因此A、B、D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他们思想仍有很大局限性,这说明西方启蒙思想对他们的影响还不深入,故C项正确。‎ ‎21. 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此人 A. 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 B. 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 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 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答案】B ‎【解析】由“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可以判断出此人是陈独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一大上他被选为中央政治局书记,故本题答案选B项。‎ ‎22.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在这里,胡适对《新青年》评价的理由是 A. 《新青年》代表了提倡维新,推动富国强兵的时代 B. 《新青年》代表了反对专制,宣传君主立宪的时代 C. 《新青年》代表了主张共和,掀起民主革命的时代 D. 《新青年》代表了批判复古,崇尚民主科学的时代 ‎【答案】D ‎【解析】《时务报》创办于戊戌变法时期,是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阵地之一,排除A;《新民丛报》是梁启超宣扬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反对民主革命的重要阵地,排除B;《民报》代表了主张共和,掀起民主革命的时代,排除C;《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提倡民主和科学,故选D。‎ ‎23.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A. 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B. 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C. 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D. 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19”‎“愚昧”“革命者”“悲哀”等关键词可知,群众对革命毫无认识,思想非常愚昧,故国人必须进行思想解放, D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封建统治的愚昧政策,而且该时期是民国时期,排除A。 ‎ 材料没有涉及要实现真正的民主,而是强调国人必须进行思想解放,排除B。材料主旨不在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而在导倡思想解放,排除C。‎ ‎24.《一代风流人物的登场》一文指出,1894年,未来中国的主导者开始崛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他们因甲午战争改变了命运,更改变了人生态度和政治理念,中国历史则从此进入“快进”模式。他们主导的“快进”模式以 A. 西方学说代替传统儒学 B. 实业救国为主要途径 C. 美国的政治制度为蓝本 D. 资产阶级代议制为目标 ‎【答案】D ‎【解析】康有为借助传统儒学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故A项不是其共同点;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国救民的途径,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以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的蓝本只有孙中山等人,故C项错误;无论是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制还是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制,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故D项正确。‎ ‎25.从兴中会、同盟会创立时的“驱除鞑虏”,到民国初肇时的“五族共和”,再到国民革命时的“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展轨迹是 A. 从反对帝国主义到民族自强自立 B. 从暴力革命手段到和平主义思想 C. 从主张反满兴汉到联合满族人民 D. 从立足汉族本位到追求中华独立 ‎【答案】D ‎【解析】“驱除鞑虏”强调的是反抗满清统治者,带有片面的民族主义色彩,国民革命时的“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强调的是中华民族整体民族意识的觉醒,所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展从立足汉族本位到追求中华独立,D项正确。孙中山1924年提出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A项错误。孙中山一直主张暴力革命手段,B错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强调的是中华民族整体民族意识的觉醒,而C不全面,排除。‎ ‎2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他的)民族主义里,有德国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民生主义里,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民权主义又把英美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在钱穆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A. 是西方思想的大杂烩 B. 严重脱离中国现实国情 C. 合乎世界政治新潮流 D. 完美结合中西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钱穆重在说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进步性,AB两项侧重局限性,故AB排除。 钱穆在材料中认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各自具有德国、苏俄、美英等国相关制度与“精神之优点”而规避了其“缺失”,说明三民主义能够体现当时世界政治的潮流,故 C项正确。D项完美结合中西政治制度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27.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 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鸦片战争后,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觉醒,而“最初觉醒”指的是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明末清初尚未出现近代民族危机;C、D选项错误,“中体西用”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的出现在时间上都晚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不符合“最初觉醒”的条件。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8. 毛泽东曾强调:“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列主义的理论运用到中国的今天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中共活用“马列主义”体现在 ‎①1927年发动南昌起义等一系列起义 ‎ ‎②建立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 ‎③运用“一国两制”理论,解决祖国统一大业 ‎④采用和平赎买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本题用排除法。‎ ‎ ①不符合题目的要求,中国革命的成功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都是中共活用“马列主义”的表现。②③④符合题意。故答案选择B项。‎ ‎29.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有三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共同特征表现为 ‎①科学地认识中国国情,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 ‎ ‎②科学地解决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 ‎③三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 ‎④共同的宗旨都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科学的认识了中国国情,科学地总结了历史经验,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其宗旨都是代表最大达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项;②只符合邓小平理论,排除ACD项。‎ ‎30.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百日维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B. 孙中山模式——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 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 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答案】B ‎【解析】百日维新模式主张君主立宪,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故A错误。孙中山模式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具有市场导向性,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具有权威整合能力,故选B。毛泽东模式实行计划经济,由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排斥市场导向。故C项错误。邓小平模式开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故D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具体学科科学家人数统计表 学科 天文学 数学 医学 农学 技术类 地理 化学 物理学 人数 ‎56‎ ‎36‎ ‎62‎ ‎35‎ ‎45‎ ‎33‎ ‎6‎ ‎12‎ 材料二 中国与英国科学家人数同期比较统计表(16—18世纪)‎ 名称 天文学 数学 生物学(医学)‎ 地理学 化学 物理学 中国 ‎9‎ ‎10‎ ‎5‎ ‎10‎ ‎0‎ ‎4‎ 英国 ‎2‎ ‎10‎ ‎12‎ ‎8‎ ‎7‎ ‎12‎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任玉凤《古代中西科学家状况比较研究》‎ 材料三 勒鲁瓦·古尔亨说:“人们可以接受一种比他们以前所用的语言更简单的语言,可以接受一种较不发达的宗教,可是除非由于战争而暂时倒退,他们绝不会从用犁倒退到用锹。”不仅如此,在传播整套思想体系方面,似乎存在着某种“先天的”不可能性,因为思想体系无疑要受到各种独特的种族特征的限制,可是这些思想体系的点滴片段还是有可能传播的。‎ 古代地中海区域的欧洲人除了发明瘦腿转磨外,他们贡献出的唯一有价值的机械技术是高转筒车,即后来阿拉伯各地普遍使用的“萨吉雅”。可是中国人的发明就多了,这些发明在公元1世纪到18世纪期间先后传到了欧洲和其他地区。‎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四 “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明的力量、功效和结果,但它们远不如三大发明那么惹人注目:这三大发明古人并不知道,它们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因为这三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和状态。”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这一论断的重大意义在于:他富有洞察力地选择的三大发明都起源于中国。然而,这三大发明对中国并没什么作用,相反,却在西方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中国的文明根深蒂固,中国的帝国组织渗透甚广,决不想允许这些发明破坏传统的制度与习俗。‎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种状况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英科学发展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西方科技交流的特点。‎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其启示。‎ ‎【答案】(1)状况:天文学、医学和技术成就突出;物理学和化学发展缓慢;与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科技成就比较大。影响: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改善;不利于中国古代科技向近代科技发展。‎ ‎(2)不同:中国重视天文、地理,英国重视生物、化学及物理学。原因:中国重视实用,为生存服务;采用总结经验的科学研究方法。英国重视对自然解释,为认识服务;把实验方法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3)特点:交流传播片断化,缺少科学理论和思想体系传播;交流具有双向性,以中国科技西传为主;缺乏直接交流,阿拉伯人起了中介的作用。‎ ‎(4)影响:中国,未能破坏传统制度与习俗,没有引发社会转型,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西方,促进民族国家的建立,促进社会转型;促进欧洲思想解放(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推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新航路开辟)。‎ 启示:科技作用的发挥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科技能够加速社会发展,也有可能阻碍社会进步。‎ ‎【解析】‎ ‎(1)综合材料一表格内容可知,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状况主要是天文学、医学和技术成就突出;物理学和化学发展缓慢;与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科技成就比较大。这种发展状况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但不利于古代科技向近代科技的转变。‎ ‎(2)根据材料二表格内容的比较可知,中国重视天文、地理,英国重视生物、化学及物理学。原因可从中国重视实用,注重总结经验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英国重视对自然解释、将把实验方法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3)根据“这些思想体系的点滴片段还是有可能传播的”可知古代中西方科技交流呈现片段化特点,缺少缺少科学理论和思想体系传播;根据“他们贡献出的唯一有价值的机械技术是高转筒车,即后来阿拉伯各地普遍使用的“萨吉雅”。可是中国人的发明就多了,这些发明在公元1世纪到18世纪期间先后传到了欧洲和其他地区”可知交流具有双向性,以中国科技西传为主;缺乏直接交流,阿拉伯人起了中介的作用。‎ ‎(4)根据“这三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和状态”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大发明在中国未能破坏传统制度与习俗,没有引发社会转型,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而在西方则促进民族国家的建立,促进社会转型;促进欧洲思想解放,推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由此带来的启示主要是科技作用的发挥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科技能够加速社会发展,也有可能阻碍社会进步。‎ ‎32.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致力于科学传播,促进中国社会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 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 为了对抗顽固派在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挑战,终于结晶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式。‎ ‎——雷颐《取静集》‎ 材料二 泰西之强,不在军兵炮械之末,而在其士人之学,新法之书 。-一其开智学而穷物理也,穷物理而知化也。……今穷物理之本,制电、制雨、制冰、制水、制火,皆可以人代天工,是操造化之权也。 操造化之权者,宜其无于敌也。夫中国今日不变法日新不可,稍变而不尽变不可,尽变而不兴农、工、商、矿之学不可,欲开农、工、商、矿之学,非令士人通物理不可。‎ ‎——摘编自康有为《日本书目志》‎ 材料三 以人文思想为主的科学传播者,系统展示了科学精神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 。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倒孔家店”一度成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种,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一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有何变化? 直接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对科技与变法关系的认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持这种观点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 。‎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先进的中国人科学传播所起到的共同历史作用 。‎ ‎【答案】(1)变化:从引进仿制军事技术到全面学习科技知识;‎ 目的:解决内忧外患。‎ ‎(2)认识:要实行全面变法必须要学习西方科技。‎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挽救民族危亡;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西方国家走向强盛的成功经验。‎ ‎(3)内涵:怀疑批判的精神;推崇理性实证精神;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 影响:冲击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民众的思想启蒙;‎ 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进程。‎ ‎(4)作用:推动近代化。‎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的信息进行归纳作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洋务运动的目的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二中“皆可以人代天工,是操造化之权也,不在军兵炮械之末,而在其士人之学,新法之书”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晚清中国社会现实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影响等角度来组织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神,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的信息进行概括作答;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以及思想启蒙角度组织答案。‎ ‎(4)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材料一、二和三,分别从不同层面介绍近代化,近代中国人从器物——制度——思想,不断向西方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近代化发展的历程,结合材料中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从“近代化”的角度分析说明。‎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影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影响;‎ 附加题 ‎33.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经历了从“向西方学习”到“走自己的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的新思想。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且一浪高过一浪。‎ 材料二 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材料三 毛泽东的最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最大愿望在于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毛泽东的最大贡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材料四 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进程特点。‎ ‎(2)为实现“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上做了哪些努力?‎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为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怎样的中国革命道路?提出了什么理论?‎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在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方面,邓小平提出了哪些创新理论?‎ ‎【答案】(1)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具有阶段性和逐步深化的特点。‎ ‎(2)提出三民主义的革命理论;发动辛亥革命,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解析】‎ ‎(1)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逐步深化。‎ ‎(2)根据“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上提出三民主义的革命理论;发动辛亥革命,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为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论。‎ ‎(4)根据“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