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11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练)(含解析)
专题 11 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 稳练基础 1、【2018 届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 答后面的问题。 明月逐人来① 李持正 星河明淡。春来深浅。红莲正、满城开遍。禁街行乐,暗尘香拂面。皓月随人近远。 天半鳌山,光动凤楼两观②。东风静、珠帘不卷。玉辇待归,云外闻弦管。认得宫花影 转。 【注】①本词描写汴京上元之夜灯节状况。②“凤楼”即宣德楼,“两观”宣德楼东西 两阙。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从天空与季节入手,“星河明淡”刻画上元夜月圆星稀,“春来深浅”描写春虽 至、寒犹厉,气温是有反复,故有春意忽深忽浅之说。 B.次句描写红莲开满全城,人们在京城游玩观赏,极力描写热闹欢乐的场景,衬托形 成的富庶与繁华。 C.“光动”点明上元夜楼上的万千彩灯熠熠发光、璀璨辉煌,“珠帘不卷”句指的皇 帝垂下帘子观赏花灯,而有了“东风静”三字使自然与人事巧妙相融。 D.“云外闻弦管"体现出皇帝驾临赏灯听到的民间艺人们奏响的美妙音乐,虚无缥缈、 引人入胜。 E.最后一句说臣僚们官帽上簪着宫花,宫花在彩灯的映照之下,花影也随之转动,富 有动态的美感。 【答案】BD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 生对诗句内容、技 (2)南宋词人辛弃疾有一首著名的词《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 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请指出这首词与李持正 的词在内容、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案】内容上,两首词都通过对明月、花灯、赏灯游人的欢乐等方面的描写,刻画出京城 上元节灯会的热闹场景。写法上,均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而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来描 写目不暇接的美景。 【解析】题干要求学生指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与李持正的词在内容、写法上的 相同或相似之处, 2、【2018 届四川遂宁市高三三诊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山坡羊·叹世(节选) 陈草庵① 渊明图醉,陈抟贪睡②,此时人不解当时意。志相违,事难随,由他醉者由他睡。今朝 世态非昨日。贤,也任你;愚,也任你。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③不去红尘闹?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④道,今日少 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注释:①陈草庵,名英,字彦卿,号草庵。曾任赞善大夫、云南诸路行中书省左丞等。 ②渊明图醉:东晋诗人陶渊明曾说“吾尝得醉于酒足矣”;陈抟贪睡:宋人陈抟曾隐居华山, 相传其贪睡,“多百余日不起” ③那个:即“哪个”。④长安:汉唐京都,此处泛指京城。 (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此时人”,指陶潜、陈抟生活的社会中那些为名利而角逐的人;“当时意”,指 他们那样做的用意。 B.“晨鸡初叫,昏鸦争噪”“晨”、“昏”两个字相呼应,暗含着作者对世人从早到 晚都在奔波的感喟。 C.“那个不去红尘闹”的“闹”表面是指上文的鸡叫、鸦噪,实际是暗指人们为追逐 功名而趋之若鹜、竞奔不已的丑态。 D.“志相违,事难随”,这两个句短音促的对偶句,不加雕饰地对陶、陈二人“图 醉”“贪睡”原由作出了解答。 E.两曲结尾都用了对比、夸张的手法表明作者对现实人生的讽刺。 【答案】AE 【解析】题干是“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 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A.“当时意”,指指陶潜、陈 抟当时那样做的用意;E.第一曲结尾没有用夸张的手法。 (2)作者一腔愤世嫉俗之情层层推进,请以曲(一)为例简要分析。 【答案】①作者首先通过典故,讽刺当时人们不理解陶、陈——既对现实感到不满,而又无 力变革现实;②再用“今朝”与“昨日”对比,明确今更非昔比;③再用“贤,谁问你” 与“愚,谁问你”批判现实贤愚不分,正邪颠倒,从而将作者愤世嫉俗的一腔怨气喷发 净尽,使全曲层层推进的波澜涌向了高潮,十分辛辣地对当时社会的一个侧面进行了讽 刺。 【解析】题干是“作者一腔愤世嫉俗之情层层推进,请以曲(一)为例简要分析。”此题的 考点是分析诗歌选 谁问你”与“愚,谁问你”概括现实,从而将作者愤世嫉俗的一腔怨气喷发净尽,使全 曲层层推进的波澜涌向了高潮,十分辛辣地对当时社会的一个侧面进行了讽刺。本题从 表现手法——用典和对比的手法切入,结合诗的内容回答即可。 点睛: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 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 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分正 衬和反衬。反衬主要有动静衬,以乐景衬哀情等;联想和想像(虚实结合),对比。 常 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 等。答题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③ 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主要从抒情的方式、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 法的角度作答。 3、【2018 届浙江嘉兴市高三教学测试】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夜将半,南望书所见 【清】黎简 乍冷初冬密云黑,忽惊万丈曙霞红。远知何处中宵火,低拜前头北海风①。 五岭三年千里内,多时十室九家空。已怜泪眼啼饥尽,更使无归作转蓬。 【注释】①《后汉书·儒林传》:“时县连年火灾,(刘昆)向火扣头,多能降雨止风。” 北海风,北面来的海风,因时在冬天,故成北风。 (1)本诗_______一语暗示出五岭一带百姓处境的悲惨,一个______字显示了作者的立场, 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案】①.十室九家空(十室九空)②.怜【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与分析。 “暗示出五岭一带百姓处境的悲惨”的应该是“多时十室九家空”,形容人民大量死亡 或逃亡后的荒凉景象。“显示了作者的立场”的词语,应该是表示观点、态度的词语, “已怜泪眼啼饥尽”中的“怜”。 (2)赏析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 【答案】①比喻,将漂泊流离的百姓比作蓬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姓流离失所的悲苦。② 用典,表现作者祈愿降雨止风,不使火势蔓延的焦急心态。③对比,将密云黑和曙霞红 进行对比,突出了火灾的气势凶猛。(若答“夸张手法突出火灾的气势凶猛”也可以给 分。)④叠用数量词,刻有力地突出了民生凋敝的悲惨境地。⑤虚实结合,作者由眼前 的火灾想到更多的灾民,表现作者的悲悯情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艺术手法赏析。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 分析怎样运用 4、【山东青岛黄岛区 2018 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10 分) 莎衣① 【北宋】杨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②紫绶金章③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农夫、渔夫用以避雨。②直饶:犹纵使,即使。③紫绶金章: 紫色的绶带和黄金印章,代指高贵的官爵。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 分) A.首联表达了诗人对蓑衣的喜爱之情,有浪迹江湖、远离官场之真情流露。 B.颈联通过渔人的沉醉狂放脱衣和晚晴拢岸乱堆蓑衣的对比,体现了渔人的怡然自乐、 无拘无束。 C.前三联景静人动,两相对照,诗人对渔人生活的由衷深爱披沥无遗。 D.尾联是本诗主旨所在,不愿将蓑衣换做官服,表现了诗人的爱憎与情操的高贵。 E.本诗明写渔人,实写自己。不着力于“人”而专意于“衣”,构思新巧。 【答案】BC 【解析】题干是“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 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 项,不是对比。C 项,颔联是 人静景动,颈联是景静人动。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 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 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 方面主要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 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这首诗的尾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在表现手法上,尾联运用了对比(或衬托)和象征手法。诗人将“紫绶金章”和“莎 衣”对比,莫说紫绶金章多么高贵,也不肯轻易将莎衣与之交换;以“紫绶金章”象征 荣华富贵,以“莎衣”象征平淡自由的生活。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视官爵 如敝履的思想。 【解析】本题解答时可先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 感情的手段方 5、【2018 届河北唐山市高三四月份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河湟① 杜牧 元载②相公曾借箸③,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④,忽遗弓剑⑤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①唐与吐蕃的边境地带,安史之乱时被吐蕃占领, ②唐代宗时的宰相,主张收 复河湟。③为君王谋划国事。④汉代晁错主张削藩定边,但景帝听信谗言将他杀害。⑤唐宪 宗去世的委婉说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中“亦”字表明元载和宪宗都曾关注西北边防,渴望收复河湟失地。 B.第三句照应首联两句,引晁错典故意在说明元载虽有安边之志,但终被皇帝杀害。 C.颔联中“旋”“忽”写出了世事难料,主张收复失地的君臣都不幸作古,空留遗憾。 D.颈联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河湟地区的百姓虽戎服在身,但心依旧是汉心的气节。 E.凉州歌舞传入内地,给内地的唐朝百姓带来欢乐,抛开战争,民族间交流也必不可 少。 【答案】BE 【解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 照应两句错,第三句只照应首句,第四 句照应第二句。E 诗句理解有误,尾联是讽刺统治者只知享乐,无心收复失地。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对不能收复河湟失地的慨叹和惋惜 ②对深陷异族却忠心不移的百姓的赞美和歌颂 ③对只贪享乐不思收复失地的统治者的讽刺与批判。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题干问的是“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针对全诗而言的, 后四句用强烈的对照描写,表达了诗人鲜明的爱憎。河湟百姓尽管身着异族服装,“牧羊驱 马”,处境十分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并没有被征服,白发丹心,永为汉臣。至于统治 者,诗人不用直接描写的手法,而是抓住那些富贵闲人陶醉于原先从河湟传入京城的轻 歌曼舞这样一个细节,便将他们的醉生梦死之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的写法有两个特点。一是用典故影射时事。元载、宪宗、张良、晁错、苏武等皆已作 古,而其故事各具内涵。二是转折和对比。前四句在意思上即为两组转折,突出壮志难 酬的历史遗憾;后四句是将白发丹心的汉臣与沉迷歌舞的“闲人”对比,这里的“闲 人”又与前四句中有安边之志的元载、宪宗形成对比。全诗寄寓了很深的讽刺含义。 6、【2018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 吴文英① 湖山经醉惯。渍春衫、啼痕酒痕无限。又客长安,叹断襟零袂,涴尘谁浣。紫曲荒门, 沿败井、风摇青蔓。对语东邻,犹是曾巢,谢堂双燕。 春梦人间须断。但怪得、当年梦缘能短。绣屋秦筝,傍海棠偏爱,夜深开宴。舞歇歌沉, 花未减,红颜先变。伫久河桥欲去,斜阳泪满。 【注】①吴文英:南宋词人,一生未第,游幕终身。这首词是作者重访南宋都城临安(杭 州)旧居时所作。流:污,弄脏。③紫曲:京都巷陌的称谓,这里借指故居。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开头写湖光山色引起词人回忆,一个“惯”字表明曾经醉饮生活对词人来说已成习 惯。 B.“又客长安”视角回到现实,“长安”代指南宋都城临安,这里照应了词题目中的 “过都城”。 C.“紫曲门荒”以下五句由近及远,化用典故叙写词人重访旧居的经过,描写生动形 象。 D.该词下片围绕“梦”字展开,选择海棠夜宴的优美场景,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 以花衬人。 E.结尾两句直抒胸臆,“伫久”“欲去”“泪满”表情达意逐层深入,动作、情态交 融渗透。 【答案】CE 【解析】C 项,“由近及远”错误。这五句写熟悉的坊曲门前已是一片荒凉,只有爬满枯井 边沿的青青藤蔓在 (2)该词内涵丰富,寄寓着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①对曾经欢乐、放纵生活的怀念。词人面对故居不禁回忆起往日抚弄秦筝、设宴欢 歌的美好生活。②旧地重游,物是人非的感慨。写故居如今败落的景象,门庭冷落,荒 草填门,井垣颓败,一片荒凉,充满沧桑之感。③个人漂泊的身世之叹,对国家盛衰存 亡的关心。词人游幕终身,再到京城临安客居,衣衫憔悴,足见凄苦飘零,同时也婉转 地写出国运的衰乱。 【解析】开头,词人面对湖光山色,不禁回忆起昔日与爱姬一起醉饮湖上的欢娱情景。表面 是写过去的欢娱,实际上暗示此时的悲凉。 “又客长安”,重新回到眼前。随之以一 “叹”字转入伤逝悼亡的主题,“断襟零袂,涴尘谁浣?”二句,一方面形容自己凄苦 飘零、风尘仆仆的情状,另一方面表达失去爱姬的伤痛情感。 “紫曲门荒”五句,叙 写的是重访旧居的经过和感触,今非昔比,写出自己的失却伴侣后的孤独悲凉。下片由 谢堂双燕引出对往日欢爱生活的美好追忆。虽甜蜜、温柔,可又飘忽、短暂。下文再紧 扣“梦”字回忆铺叙,集中抒发词人对似花美眷的怀恋和悼惜,最后两句返回现实,以 景结情,写词人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旧居。同时也婉转地写出国运的衰乱。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 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 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 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 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 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 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 节操、忧国忧民等。 熟练提升 1、【2018 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三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至后 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①思洛阳。 青袍白马②有何意,金谷铜驼③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④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①剑南:这里指蜀地。②青袍白马:这里指诗人当时身居闲官卑位。⑧金谷、铜 驼: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安史之乱中受到破坏。④棣萼:语出《诗经·小雅·棠 棣》“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了诗人身在蜀地、心在洛阳的现状,“日初长”突出了思念的绵长。 B.“青袍白马”使用了借代手法,表现了诗人身居闲官卑位的不得志处境。 C.金谷园、铜驼陌等地受到战争破坏,这让诗人感到国破家亡、物是人非。 D.尾联直抒胸臆,愁苦至极的诗人本想写诗遣愁,但诗成吟咏,更觉凄凉。 E.整首诗感情真挚,结构严谨,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 项”,A 项,“‘日初长’突出了思念的绵长”分析错误。“日初长”是说冬至过后白 天渐长而黑夜渐短。C 项,“国破家亡”属于无中生有,诗中并未提及“国破家亡”。 故选 AC。 (2)本诗的第三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①融景生情(触物伤怀),诗人看到含苞待放的梅花,想起分别己久的兄弟。让读 者感受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②双关。“棣萼”一语双关, 既实指棠棣花,呼应了上句的“梅花”,写出时光流逝;又代指兄弟,写出离别之久。 内涵丰富,表达巧妙。③用典。用《诗经·棠棣》中的词句,以“棣萼”代指兄弟,引 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解析】题干是“本诗的第三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是考查学生赏析诗句 能力。赏析诗句, 点睛:赏析诗句答题步骤一般分析三步: 第一,指出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人在该句中是如何运用该表现手法的;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书法了什么情感。 2、【2018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春季学期高三 4 月月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中“客”字不作“客人”或“旅居外地”解,而指“坐牢”,称坐牢为“客”, 可见冤愤殊深。 B.颔联中的“玄鬓”,红色鬓发的意思,这里指蝉的双翼。 C.颈联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蝉和诗人浑然 一体。 D.好诗,不但要有诗眼,以放“灵光”,而且有时须有“龙吟”,以发“仙声”。首 联就是这样的“龙吟”之句。 E.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 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答案】B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B 项,“玄鬓”,指蝉的 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D 项,尾联诗人愤情冲天,勃发“龙吟”,喷出蕴 蓄许久的真情:“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遂脱去了前三联罩裹诗句的“蝉身”, 使人看到了作者洁纯无瑕的报国诚心。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 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 的愿望。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 歌的标题、注 点睛: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 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 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 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 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3、【2018 届湖南炎德·英才大联考雅礼中学高三月考试卷(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 成下列小题。 早兴①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本诗作于杭州任上的第二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街鼓咚咚的敲起,衬托出诗人,开心愉悦的心情。 B.小狗眠于台阶,已知大地的潮湿,侧面表现出春天到来,大地潮湿难耐。 C.诗中对活泼的小鸟儿在窗前不停欢校的传神刻画,紧扣了诗题“早”字。 D.因为乡梦撩人愁思,于是诗人只好借酒浇愁,一夜昏睡暂时忘记了乡愁。 E.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 节奏流畅、欢快,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答案】BE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 查学生对诗句内容、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 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 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2)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本诗颈联。 【答案】① “半销宿酒头仍重” 说明昨日因心情愉快开怀畅饮,以致有头重脚轻之感。② “新脱冬衣” 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 应“新脱”。③叙述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题干中“细微处表现生 活情趣”的要求,所以考生只要选取从细微处写的诗句即可,根据理解本诗中“半销宿 酒头仍重” 说明昨日因心情愉快开怀畅饮,以致有头重脚轻之感。“新脱冬衣” 以动 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 4、【2018 届河南新乡市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凤林寺西岭 孟浩然 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 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 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 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扣题写诗人与友人趁着良辰美景同游山水之事,笔触清新,语言轻快。 B.颔联描写了烟雾散开、远树初露、春色满山、一派清幽的景象,景中融情。 C.颈联对仗工稳,借景抒情,写诗人与友人饮酒酣歌,情谊款洽,逸兴遗飞。 D.本诗叙述与友人同游之事,意境清幽,洋溢着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E.本诗写游山、玩水、赏石、品酒、弹琴、歌咏之乐事,反衬对仕宦的厌倦。 【答案】CE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 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 项,“借景抒情”这一表述不当,应是“直 抒胸膛”。E 项,“反衬对仕宦的厌倦”这一分析脱离文本实际蕴涵。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 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 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 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简要赏析尾联中“招”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招月伴人还”意谓让我们把月亮召唤出来一道伴我们回家,“招”字将月亮拟人 化,仿佛月亮是善解人意的伙伴。用“招”字不仅表达了诗人愉人悦己的心情,而且也 反映出年轻人无所不能的朝气,用得传神,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解析】题干要求“简要赏析尾联中‘招’字的表达效果”,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答 题 时 不 能 把 该 字 孤 立 5、【2018 届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综合考试】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予“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 此诗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 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 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缨”比 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 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在”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 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 异,世道衰微。 D.“直以慵疏招物议”,表面说因为官慵懒粗疏而招来非议,实则感叹自己怀才不遇, 心中有些伤感。 E.“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 自嘲之意。 【答案】BD (2)尾联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诗 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②用典抒情。“濯缨”用《楚辞》之典,有 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 【解析】注意答出“夸张”“用典”的修辞,然后结合诗歌具体的分析。 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 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 此题主要是“夸张”“用典”。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6、【2018 届河南南阳一中高三第十四次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思 皇甫冉 莺响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②”临汉范,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②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 称。③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 百四十字,纵横颠倒,皆成文意。④元戎窦车骑;元戎,犹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 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 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 B.诗中的女主人公住在繁华和平的京城,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联想到丈夫成守在荒 凉的边疆,顿生愤懑之情。 C.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公只能把 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 D.为了寄托思念,抒发离情别恨,女主人公为夫君织幅绵字回文诗,“笑独”用拟人 手法,意为楼上花枝也会笑而眠。 E.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待叶班师,将个人命远和固家命运统一起来, 赋子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 【答案】BD 点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 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 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 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这首的首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艺术手法方而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①拟人。“燕语”赋予春天燕子以人的情感,形象描述和平宁静,亲人团聚的场景。 ②对比。“莺啼燕语”的春景与“路几千”的边关对比鲜明,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强烈 震撼。③虚实结合。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④衬托《反村、以乐景衬哀情)。 上句写京城春天色彩浓丽,下句写从征亲人在遥远的边疆,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 这温情,在上句春意盎然的反衬下,下句更显得沉郁悲壮。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 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要求回答首联的艺术手法,从“莺啼燕语报新年”看 是“拟人”的手法,效果为“形象描述出和平宁静的场景”;“莺啼燕语报新年“和 “路几千”又是对比,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 象,虚实相生,表现出对从征亲人的国思念和牵挂之情;上句“莺啼燕语”四字,写得 色彩浓丽,生意盎然,这是和平宁静的象征;新年佳节,这是亲人团聚的时辰。但是, 另一方面,在那通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所以用 了反村、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实练高考 1、【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BE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 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注意易错点:意象错误+情感错误+手法错误。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 分)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 分)②动中见静, 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2 分)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2 分) 【解析】“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 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 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答题重点:诗句翻译+情感主旨。 2、【2017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9—20 题。(8 分)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 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 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19.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 分) 【答案】采地黄 卖地黄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因题干中已经指出“前八句”和“后六句”,所以此题侧重考查对诗歌内容的 理解和归纳。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诗,简单翻译诗句内容,注意抓感情词、反复出现的 词语和过渡句、结论句来分析,逐联概括诗句内容,最后分别归纳前八句和后六句的内 容即可。前八句写了采地黄的原因,采地黄的过程,所以中心内容是采地黄;后六句集 中写了卖地黄的对象以及央求买者的话语,所以中心内容应为卖地黄。 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 分) 【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 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解析】从叙述的角度来看,本诗题为“采地黄者”,正文是采地黄者对当时年景、生活窘 迫、采地黄的艰辛、卖地黄的悲戚遭遇的讲述,诗歌通篇都是自述,这种叙述方式使故 事更具有真实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采地黄者对自己辛酸遭遇的叙述也就更能给读 者深刻的感受。从叙述的顺序来看,诗歌先写采地黄,再写卖地黄,属于时间发展的先 后顺序,这种叙述顺序的好处是使所叙述事件逐层深入,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从叙述 的特点来看,全诗没有能够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汇,属于纯客观叙述,然而正是在看似平 淡的叙述中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 豪门大户对农民剥削的残酷性。诗中对比手法运用比较明显,首先是采地黄者与买地黄 者的对比,一个是生活于农家,以采地黄度日的农民,迫切需要卖掉地黄来谋生,一个 是生活在“朱门”的白面郎,买地黄来喂马,还要讨价还价;其次是人与马的对比,采 地黄者受饥挨饿,而“朱门”的马却以地黄为食,通过对比揭露出人不如马、贫富悬殊 的社会现实,表达了批判的主题。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第 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 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题干要求答出“叙述与对比”手法的 特色,解答时,对“叙述手法”可以从叙述角度、叙述顺序、叙述特点等角度分析,首 先指出诗歌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角度、叙述顺序,有什么样的叙述特点,然后分别指出 其表达效果;对“对比手法”则要先通读全诗,找出诗中用到对比手法的具体内容,一 一列出,然后再分析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突出了怎样的主题,有什么表达 效果。 3、【2017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5—18 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C 项,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不是“万亩良田, 井然有序”。结合地理位置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应仔细查对原文的 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 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 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 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分析。本题要抓住关键“鸟雀之声”“思乡”分析。A 项没有思 乡之情。B 项借助大雁表达自己在遥远旅途中产生的思乡之情。C 项“两两”写出自己 的孤单。D 项借助鸟鸣知道春的消息。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有借(触) 景抒情、寓(融)情于景、以景结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借典抒情等。借景抒情是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 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融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 物或生活场景中,叫“移情入景”。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 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 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 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 感悲苦。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类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 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 的重点句子,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中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 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 诗句。 4.【2016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 分)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2 分) 【答案】“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考生作答时应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歌 的内容和结构说明理由。重点注意从炼结构、炼意和炼境的角度回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 炼意的内容,如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 构中起关键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 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结构、炼意和炼境的方面考虑。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 分) 【答案】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 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表现手法的题目,答出表现手法,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效果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 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 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 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 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 要从借景抒情和动静结合的角度回答。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 分) 【答案】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诗中词语并表明情感的题目,首先答出表层的含义,然后分析暗 含的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从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诗中的重点词语入手,题目所选王 维的这首诗歌,其表明情感的词语就是“闲”,所以从词语的角度很难找到突破口, 因此要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借景抒情,从景物的特征“闲景”,进而分析其 中所表达的情感为“闲心”和“闲情”。 5.【2016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 分)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 分) 【答案】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 情景交融。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修辞手法的运用和 情感的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 分) 【答案】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 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 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 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赏析两首诗在叙事上的特色,因此答题时要特别注意诗歌在叙事过程 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和叙事的顺序等。既要指出所用的方法或技巧,又要 运用诗中例句加以诠释,还要根据作者的情感分析这种手法或技巧在抒发情感、体现 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叙事特色可以从详略、视角、手法、铺垫、照应、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几 个方面综合考虑。对于这两首诗来说,从表达方式上看,都是融叙事和抒情为一体; 从视角上看,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从手法上看,都运用了对比修辞手法,增强了 情感的表达效果。 6.【2016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8 分)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 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 分) 【答案】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 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 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 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 氛。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 用了怎样修辞手法?这首诗(词)运用了ⅩⅩ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类题目的答 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第二步阐释运用,结合诗句 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修辞手法有何效 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修辞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 旨情感)。本题所考查诗句中比拟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比较明显,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一 般表达效果也是考生所熟知的,只是把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放在诗歌鉴赏类题目中考查 的题型并不常见,所以此题可能会对考生造成一定的困扰。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4 分) 【答案】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 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 作者啸傲孤独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 达的情怀。 【解析】 试题分析:“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地 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 可想而知诗人是孤独寂寞充满羁旅之思的。诗人只能蜷缩在船舱中,从而自然地度入 “舟中”的题面。“朔风吹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长的一笔。在“夜泊洞庭边”的迷茫夜 色 中 , 是 不 可 能 望 见 “ 梅 花 片 ” 的 , 可 见 全 句 是 诗 人 的 一 种 主 观 感 觉 。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属于山东卷常考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 本题要求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此题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曲,仔细分析作者前后的不同情 感,然后组织答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 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如本曲中的“孤”“豪”“争先”“笑”等; 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 去揣摩,如本曲开头两句交代孤舟夜泊的背景的句子;③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 风格,本题中没有加注,则说明考生不必考虑作者的身世经历;④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 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惜别、赞美、孤独、冷寂、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 国忧民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