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课时(十八)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课时(十八)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

课时检测(十八)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表为近代中国棉质土布在国内棉布市场上的比重统计。据此可知,中国(  )‎ 年份 ‎1875年 ‎1905年 ‎1919年 ‎1931年 比重 ‎78.1%‎ ‎78.7%‎ ‎65.53%‎ ‎61.6%‎ A.传统棉纺织业仍然具有生命力 B.近代民族工业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C.农村自然经济逐步丧失统治地位 D.实行了保护本国传统手工业的政策 解析:选A 表格数据表明棉布始终在国内棉布市场上占据60%以上,说明棉布有较大的市场,恰好表明中国的传统棉纺织业仍然具有生命力,故A项正确;生产棉布的不是民族工业,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表格表明的是棉质土布在国内市场占据的比重,没有提及政府政策问题,故D项错误。‎ ‎2.(2019·怀化一模)阅读《1894~1920年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表》,此阶段(  )‎ ‎1894~1914年 ‎1914~1920年 ‎1894~1920年 外国在华资本 本国资本 其中:‎ 官僚资本民族资本 ‎15.83%‎ ‎4.50%‎ ‎13.11%‎ ‎14.44%‎ ‎6.31%‎ ‎11.88%‎ ‎14.54%‎ ‎3.81%‎ ‎10.71%‎ ‎15.08%‎ ‎10.54%‎ ‎13.84%‎ A.官僚资本因甲午战争失败而衰退 B.重工业资本超过轻工业资本 C.外国资本因特权而占据主导地位 D.民族资本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解析:选D 官僚资本在1914~1920年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个军阀大肆出卖国家权益而使官僚资本所占比重下降,故A项错误;图表没有体现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例关系,故B项错误;通过图表的比例关系,可知外国资本并不占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通过图表可知民族资本在各个时期,都保持在10%以上的年增长率,故D项正确。‎ ‎3.据统计,1840~1894年西方列强在华企业共计88个,资本总额近2 800万元;而在1895~1913年间,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的企业计136家,资本总额10 315.3万元。其中规模较大的英国开平煤矿,1911年资本已达1 159.4万元,1913年更增至2‎ ‎ 063万元。这表明(  )‎ A.列强进一步加大资本输出力度 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C.英国的资本总额超过其他列强 D.列强投资方向主要在矿产领域 解析:选A 资本总额不断增加表明列强进一步加大资本输出力度,故A项正确;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指的是本国的民间资本,故B项错误;材料无从体现英国资本总额超过其它列强,故C项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主要在矿产领域,故D项错误。‎ ‎4.阅读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中国1912~1921年对外贸易统计表(单位:百万海关两)‎ 年份 进口额 出口额 ‎1912‎ ‎473‎ ‎372‎ ‎1913‎ ‎570‎ ‎403‎ ‎1914‎ ‎569‎ ‎356‎ ‎1915‎ ‎454‎ ‎419‎ ‎1916‎ ‎516‎ ‎482‎ ‎1917‎ ‎550‎ ‎463‎ ‎1918‎ ‎555‎ ‎486‎ ‎1919‎ ‎647‎ ‎631‎ ‎1920‎ ‎762‎ ‎543‎ ‎1921‎ ‎906‎ ‎601‎ A.在此期间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B.实业救国和社会主义成为两大社会思潮 C.经济发展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 D.该历程折射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解析:选D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1912~1921年中国进口一直大于出口,处于入超地位,故A项错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才逐渐成为社会思潮,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与表格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可知1912~1921年中国出口额曲折缓慢增长,并且始终低于进口额,这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压制,发展曲折,故D项正确。‎ ‎5.20世纪初,中国商办银行相继出现,全国有15个省成立了商办铁路公司,纺织、采矿、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迅速。从社会发展进程看,它们对中国影响最深刻的是(  )‎ A.民族经济发展进入繁荣阶段 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转型 D.改变了中国经济附庸的地位 解析:选C 随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型,故C项正确。‎ ‎6.一战期间列强对华输出棉纱量持续减少,而日本却迅速增加,开始超过英国,跃居首位。这反映了(  )‎ A.列强均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B.日本的经济实力已超过英国 C.日本乘机扩大对华经济侵略 D.日本在侵华中始终获利最大 解析:选C 根据所学一战期间放松对中国侵略的是欧洲列强,不是列强均放松了,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虽然被美德超过,但经济实力仍位居日本之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一战期间由于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侵略,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只能得出一战期间日本侵华占据优势,但无法得出始终获利最大,故D项错误。‎ ‎7.(2019·郑州模拟)20世纪初,民国政府颁布了大量发展工商业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这种做法(  )‎ A.有利于保障民族资本主义的合法地位 B.有效遏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C.奠定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 D.促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解析:选A 根据材料“民国政府颁布了大量发展工商业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可知政府通过颁布经济立法,保护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利益,促进了其较快发展,故A项正确。‎ ‎8.1915年,中华民国司法部制定了民法草案,有关婚姻部分明确规定:“男子未满十六岁,女子未满十五岁,不得成婚”“有配偶的,不得重婚”“夫妇不相和谐而两愿离婚的,得离婚”等。这反映出当时中华民国政府(  )‎ A.杜绝陈规陋习       B.顺应时代潮流 C.照搬西方文明 D.提倡男女平等 解析:选B A项表述绝对,排除;根据材料,中华民国政府对旧式婚俗进行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发展,故B项正确;C、D两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9.(2019·郑州一模)‎ 西餐宴席男女主人同时入席,餐桌上男女平等甚至女子地位要比男子高。1878年,驻外公使郭嵩焘在伦敦公使馆“仿行西礼,大宴英国绅商士女,令夫人同出接见,尽欢而散”。消息传到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后来,在大城市的中上层社会,女子出席宴会逐渐成为稀松平常的事。这反映出(  )‎ A.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礼俗形成冲击 B.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 C.中国传统社会习俗日益走向西化 D.洋务运动促进妇女解放 解析:选A 从“引起了轩然大波”到“稀松平常”,这种转变体现了西方男女平等思想观念对中国传统礼俗产生了冲击,在大城市中上层逐渐被认可,故A项正确。‎ ‎10.《沪北西人饮食竹枝词》记载:“筵排五味架边齐,请客今朝用火鸡。啤酒百壶斟不厌,鳞鳞五色泛玻璃。”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的传统饮食被西餐所取代 B.西餐成为中国人款待贵宾的一种时尚 C.西餐已逐步进入普通百姓之家 D.西餐在城市社交活动中逐渐流行开来 解析:选D “中国的传统饮食被西餐所取代”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描写的是在上海的西方人饮食情况,没有反映“中国人款待贵宾的时尚”,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西餐已逐步进入普通百姓之家,故C项错误;据材料“请客今朝用火鸡。啤酒百壶斟不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在城市社交活动中西餐逐渐流行,故D项正确。‎ ‎11.“自津浦通车,而京津之信二日即可抵沪,徐州以下,一日可至,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铁路发展有利于观念革新 B.内地与西部边疆的联系在加强 C.铁路交通受到民众的欢迎 D.电讯事业发展得益于铁路交通 解析:选A 据材料“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路发展有利于信息传播、观念革新,故A项正确。‎ ‎12.(2019·洛阳期中)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而1912年元旦的《申报》则以显著位置对民国成立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这一变化表明(  )‎ A.《申报》开始转变对华立场 B.媒体报道追求客观公正 C.《申报》始终紧随政治风向 D.时局变动影响大众传媒 解析:选D 材料反映出《申报》转变对民主革命立场,故A项错误;材料《申报》立场的变化,反映出媒体报道受到政治时局的影响,故B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申报》立场的变化是主动紧随,还是被动接受的结果,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南昌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4年7月卷3发表了《朝鲜纪乱》,初次报道了中日军队在朝鲜对峙的严重事态。其指出:“中国出师为藩邦戡乱,实属名正言顺”,而日本以《天津条约》为借口,拒绝各国调停,“则是日本自知其曲而思图逞志于戒行,中国于此岂尚甘于退让哉”!与此相应,《万国公报》不但相信中国必胜,而且积极为之出谋划策,主张狠狠教训日本。直到1894年10月,《万国公报》卷69还发表了《英将谭兵》,即对曾在北洋水师任职的英水师副提督琅威理的访谈录。这位英国将军断言,中国海军的实力不容低估,不仅足以战胜日本,即与西方大国战亦觉绰绰有余。‎ 自1894年11月卷70起,林乐知写道:“中国昔日自夸之处,至此而扫地殆尽……总而言之,中国自夸日,实已一败涂地,不可收拾。”1895年1月,林乐知在《以宽恕释仇怨说》一文中说:“量论中日两国之是非曲直,则中国任朝鲜之败坏而不加整顿,固亦有不是处,亦有曲处,然日本之甘为戎首,而以强词夺理,则其但有曲处,而无是处可知……所惜天下事,往往不论理而论势。今中国亦既败矣,遂有偏于日本者。”5月《万国公报》刊载《追译中东失和之先往来公牍》,其中包括由西文译出的战前中日双方交涉公牍9件。林乐知在按语中说,从这些文件看,双方互相咨照,词意和平,惟中国始终坚持朝鲜是其属国,“轻蔑日本之意,实于言外见得。从此衅隙渐开”。‎ ‎——摘编自郑师渠《〈万国公报〉与中日甲午战争》‎ 材料二 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共延续33年,出了七百多期。这份传教士办的中文报纸对于中国有识之士的思想熏陶作用无可比拟。光绪皇帝每期必读;洋务派大臣都是这份报纸的忠实读者;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它还刊登了孙中山致李鸿章书两封;康有为、梁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那个时代几乎每一个中国文化人,都如饥似渴地寻求每一期《万国公报》。林语堂称:透过《万国公报》,林乐知成为他生命中影响最大、决定命运的人物;甚至日本天皇都长期订阅这份刊物。‎ ‎——摘编自黄显功《万国公报》出版前言 ‎(1)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万国公报》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后立场与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12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万国公报》对甲午战争立场与态度的变化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作用。(13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材料一“不但相信中国必胜……实已一败涂地”得出由中国必胜论者转变成了中国必败论者;材料一“为藩邦戡乱,实属名正言顺”“轻蔑日本之意,实于言外见得”分析比较其变化;第二小问,从清政府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史实以及国际背景上综合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从《万国公报》评论的公正性上去评析;第二小问,从对中国思想解放和文化交流三个方面分析其作用。‎ 答案:(1)变化:由中国必胜论者转变成了中国必败论者;由肯定中国的正义性,转而极力混淆是非,甚至不惜颠倒黑白,为日本侵略者张目。‎ 原因:战场上中国连连失利,日本赢得了战争胜利;战争中暴露了清政府腐败无能;国际上列强对日本的支持;作者从西方帝国主义的利益出发。‎ ‎(2)简评变化:《万国公报》作为媒体,预料战争谁胜谁败,自有根据,无可厚非;但偏袒日本混淆是非,则暴露了信奉“强权即公理”这一殖民主义者的信条,实质是维护西方侵略者的利益。‎ 作用:《万国公报》有助于近代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有识之士和文化人士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反映了1873~1930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比重变化(单位:%)。‎ 年份 生产资料 半制成品 制成品 农产品 手工开采 机器开采 手工 机制 手工 机器 ‎1873年 ‎2.6‎ ‎—‎ ‎*‎ ‎37.4‎ ‎—‎ ‎58.3‎ ‎1.7‎ ‎1893年 ‎15.6‎ ‎—‎ ‎—‎ ‎28.4‎ ‎0.1‎ ‎53.4‎ ‎2.5‎ ‎1903年 ‎26.8‎ ‎0.2‎ ‎0.2‎ ‎17.2‎ ‎14.7‎ ‎32.9‎ ‎8.0‎ ‎1910年 ‎39.1‎ ‎0.2‎ ‎0.5‎ ‎13.1‎ ‎11.9‎ ‎28.3‎ ‎6.8‎ ‎1920年 ‎36.4‎ ‎0.9‎ ‎2.8‎ ‎8.2‎ ‎12.3‎ ‎31.2‎ ‎8.3‎ ‎1930年 ‎45.1‎ ‎0.1‎ ‎3.4‎ ‎3.5‎ ‎12.2‎ ‎27.1‎ ‎7.4‎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12分)‎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材料中1873~1930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比重变化的情况确定选题角度,如“1873~1930年,近代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半殖民地化色彩不断加深”“从1873~1930年,中国近代工业有所发展”;其次,根据论题进行合理、严密、清晰的阐述;最后,结合史实予以阐述,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一 论题:从1873~1930年,近代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半殖民地化色彩不断加深。‎ 阐述:1873年,中国出口的商品以半制成品和制成品的手工产品为主,而在1873年以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农产品比重不断上升,且从1910年以后,成为中国最多的出口商品,这是因为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中国通商口岸的增多和西方在华侵略权益的扩大,中国日益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这一变化说明近代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半殖民地化色彩不断加深。‎ 示例二 论题:从1873~1930年,中国近代工业有所发展。‎ 阐述:1873年以后,中国出口的半制成品和制成品中的机制产品的比重虽然较小,但是其总体上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工业有所发展。这是因为在鸦片战争之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了西方科技的先进,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随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出现了实业救国的思潮,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增强了中国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所以这一时期中国出口的机制产品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