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5小题,每小题2 分,共 70 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给分。)‎ ‎1.“在父系大家庭的基础上……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的政权机构,并划分明确的等级,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地政权。”材料所述的政治模式是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在动荡中实现着社会转型。这期间发生的国家形态的转型是指 ( )‎ ‎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从“封国”到“帝国”‎ ‎ C.从“方国”到“封国” D.从“帝国”到“共和”‎ ‎3.秦汉的中央官制习惯上被概括为“三公九卿”。实际上秦朝并无“三公”,那时候,太尉是虚设的。对此现象符合史实的解释是 ‎ A.秦朝中央官制变动频繁 B.巩固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 ‎ C.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 D.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 ‎4.秦汉时期,郡所辖范围很大(常称“千里之郡”),郡内一切民政、财政和军政等庶务,郡守无不统辖,有“剖符之臣”之称或“古之方伯”之喻。由此可知,秦汉时期 ‎ A.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 B.国家实行了军政合一 ‎ C.郡守拥有地方自治权 D.中央集权制尚未完备 ‎5.“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而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该“制度”是 ‎ A.察举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6.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汉高祖时期 刘邦早年 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敏、燕王臧荼 刘邦晚年 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吴王刘濞、楚王刘交、代王刘恒 ‎ A.有效防止割据分裂因素 B.扩大了朝廷直接控制的区域 ‎ C.达到了屏藩朝廷的目的 D.造成对抗皇权新的潜在力量 ‎7.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分权”。该措施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 C.各部门相互牵制 D.造成宋朝积弱的局面 ‎8.“政事堂”是唐初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合一办公场所,开始设在门下省,后来迁到中书省,唐玄宗时改称为“中书门下”。宋初,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有学者认为这一设置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是“政事堂”的设置 ‎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 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 C.导致三省行政效率降低 D.存在相权集中扩大趋势 ‎9.元朝行省制是“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它反映了元朝设置行省的直接目的是 ‎ ‎ A.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B.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 C.消除割据隐患,加强军事控制 D.创设行政机构,维护国家统一 ‎10.皇帝下达给臣下指示方略、考核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机要文书,密封加盖军机处印信后,不交内阁而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通称为“廷寄”。“廷寄”制度反映出 ‎ A.军机处权利大于内阁 B.军机处提高清政府行政效率 ‎ C.军机处直接统领兵部 D.军机大臣掌握行政决策权 ‎11.《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 ‎ 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 ‎ ‎ 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阁臣多来于翰林院 ‎12.古代雅典,“公民有权对不良新法的提案人进行控告;陪审法庭有权撤消违宪新法。”这说明古代雅典 ‎ A.公民权利受到了严格限制 B.注重维护法律的稳定性 ‎ C.陪审法庭拥有最高立法权 D.司法监督体系非常混乱 ‎13.柏拉图曾经说,“如果你否认比例规则,把过分大的帆装到小船上,给一个小个子吃太多的食物,把太大的权威交给一个够不上这一权威的人,那么后果是灾难性的。”该评述可以用来指正雅典民主在哪一方面的缺陷 ‎ A.其公民权利建立在对奴隶专制的基础上 ‎ B.其民主方式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 C.野心家蛊惑群众左右政局导致政坛动荡 ‎ D.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14.公元前287年,罗马通过霍腾西阿法案,规定平民会议所制定的法案,不管元老院是否批准,对国家都具有约束力。从此,平民会议成为具有立法权的人民会议,平民获得了可以担任各种官职的权利。这意味着罗马 A.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制度 B.自由民内部的关系得到调整 C.贵族和平民的法律地位平等 D.平民会议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15.从1640年革命爆发以来,经过了几次反复曲折,终于在“光荣革命”时找到了一个新的重心。以后的英国历史就以这个重心为新的起点,以徐缓渐进的方式向前发展起来。这里的“新起点”指的是 ‎ A.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B.议会与国王实现权力平衡 ‎ ‎ C.《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D.英国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 ‎16.依照英国政治学家的权威性表述,英王有被咨询权、鼓励权和警告权。当政治斗争发展到引起政府危机时,英王能够充当仲裁人,起到恢复民主程序、稳定政局的作用,这表明英国君主 ‎ A.在议会与首相之间起协调作用 B.“统而不治”局面已被打破 ‎ C.成为推动民主发展的关键人物 D.对维系政治稳定有一定作用 ‎17.代议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下列有关近代西方议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英国“光荣革命”后开创了议会制 B.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必须对国会负责 ‎ C.法国总统任命内阁需经众议院同意 D.德意志联邦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 ‎18.华盛顿一再告诫“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他强调的是 ‎ A.民主性原则 B.司法独立原则 C.自由平等原则 D.分权制衡原则 ‎19.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通过竞选的方式轮流控制着国家政权,间或有些小党——所谓“第三党”也曾参与过国家政权的角逐,但从未对两大政党构成真正的威胁。这反映出美国共和政体的特色是 ‎ A.不能实现真正民主政治 B.两党利益高度一致 ‎ C.实行资产阶级一党专政 D.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20.“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这说明1871年德意帝国确立的政治制度并不是一种完善的代议制,其突出表现是 ‎ A.立法权方面 B.选举权方面 C.司法权方面 D.行政权方面 ‎21.“1875年宪法最初只是作为一种权宜之计,最终却建立了一个维持65年的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国把1875年宪法作为“权宜之计”,是基于 ‎ A.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B.法国各派势力间存在复杂的政治斗争 ‎ C.共和政体不适合法国的国情 D.共和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唯一形式 ‎22.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以近代化的视角看,这种转变反映了 ‎ A.中国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 B.外交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提升 ‎ ‎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中国外交逐渐与国际惯例接轨 ‎23.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 )‎ ‎ A.领事裁判权 B.开放通商口岸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24.“《资政新篇》的提出给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一块新界碑,这就是它已经明显地展示出这场战争已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这是指《资政新篇》‎ ‎ A.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B.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 C.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新生机 D.开启了太平天国的新使命 ‎25.某史学家在评价太平天国时说:“洪杨那个时代,他们只具有极大的改朝的机运,而无换制的机运。”洪秀全不能解决中国近代史上“换制”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中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 ‎ C.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D.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 ‎26.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 这里的“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是指 ‎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列强侵华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D.中国沦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附庸 ‎27.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28.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却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即两者是一种单向制约关系。该规定主要目的是 ‎ A.确立责任内阁制度 B.保障议会中心地位 ‎ 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29.学者张岂之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充分发展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抹杀人性 ‎30.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是一条政治的分界线,此后,帝王、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社会政治文化心理和时代意识。”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 A.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彻底消除了人们心中的封建意识 ‎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使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得以贯彻 ‎31.据郑超麟回忆:“中华民国八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 ‎ A.实业救国愿望 B.自由开放意识 ‎ ‎ C.民主法治观念 D.爱国救亡精神 ‎32.法国民谣《两只老虎》的旋律传入中国后有多个不同版本的填词,其中最有名的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这段歌词出现的时代背景是 ‎ A.国民革命 B.解放战争 C.土地革命 D.国共对峙 ‎33.1927年7月27日,周恩来在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时说:“我们这次起义是敌人逼出来的,不如此便没有出路。起义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一举歼灭南昌的敌人。”从材料中,可知中国共产党 ‎ A.摆脱了右倾思想的影响 B.正确认识了当时中国革命形势 ‎ C.准备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34.黄仁宇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 ‎ A.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   B.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C.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          D.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35.据史料统计,从1923年到1927年5年中,苏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问题做出了738个决议,平均每年147.6‎ 个决议,即每两天半一个。大量的决议、指示雪片似的从共产国际飞来,并由苏联驻中国代表亲自执行。这表明当时 ‎ A.新生的苏联急需得到中共支持 B.中共缺乏独立领导革命的权力 ‎ ‎ C.苏联对中国革命进行了大量援助 D.苏共严格执行了共产国际的决议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36.民主与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两大基石,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优于他人担任公职,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17~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猛烈冲击,封建专制制度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动摇。欧美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国经过艰苦的斗争,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尽管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的时间不同,每个国家又会由于国情差异所呈现的特点各异,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方确立代议制民主的主要原因。(6分)‎ ‎(3)根材料三指出《中国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结合所学简要评价《临时约法》。(10分)‎ ‎(4)根据材料三、四,说明孙中山在政治文明方面“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的主要表现。综合上述材料,你获得哪些重要认识?(8分)‎ 南宁三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 C【解析】本题考查夏商周政治制度。从题干中的“从王国到诸侯国”、“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地政权”等可知是分封制。选择C项。‎ 2. B【解析】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战国是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西周形成的“封邦建国”体制逐渐崩溃。公元前221年,秦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因此,公元前770年后的500年间中国国家形态转型的主要趋势是从“封国”到“帝国”,故B项正确;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方国”是指夏商周时期与中央王朝相对立的早期国家,“封国”最初出现在西周,故C项错误;从“帝国”到“共和”是在辛亥革命时期,故D项错误。‎ 3. B【解析】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太尉是虚设的,秦朝最高的军事权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中,这是出于巩固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涉及秦朝中央官制的变动,只是说太尉没有具体人员担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中央官制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并未频繁变动,A项错误;从题干信息只能得出太尉这一职位没有具体人员担任,并不能说明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政局并不稳定,且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二世而亡,D项错误。‎ 4. D【解析】材料中的信息反映了秦汉时期的郡守权力很大,说明当时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权力的制约性并不强,这是中央集权制不完善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郡守权力的大小,并非任命方式,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方上的军政合一,B项错误;C项材料不能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排除。‎ 5. C【解析】根据材料“于是而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出现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C选项符合题意。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是一种举荐式的选官方式,不利于阶层流动,A选项排除。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6. D【解析】 材料反映汉高祖刘邦时期,异性诸王被同姓诸王所代替,封国依然存在,仍然是郡国并行制,说明造成对抗皇权新的潜在力量,故选D;郡国并行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排除ABC。‎ 7. A【解析】从“通判”“知州”可知是宋朝削弱地方行政权的措施,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故A正确。B项与材料无关;通判可以监督牵制知州,但是不是主要作用,故C 错误;宋朝积弱主要表现是军队战斗力不足,不符合材料,故D错误。‎ 1. 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设“三省”的目的是为了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政事堂”是的出现三省合一办公场所,也就是说三省的权力都集中到“政事堂”手中,这与最初利用三省来分权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三省合一加强的是相权,不利于加强皇权;B选项说法不准确,原有的决策程序是三省内部进行,而“政事堂”内部也可以按照原有的程序来进行决策;C选项说法错误,与题意无关。‎ 2. 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设立行省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军事控制”即消除割据隐患,加强军事控制,加强中央集权,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分割官员权力的相关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拓宽选官渠道的相关信息,排除B;D项创设行政机构与材料“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矛盾,排除。所以选C 3. 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故B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军机处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秘书班子,没有决策权,ACD说法错误。‎ 4. C【解析】材料不承认内阁制度的合法性,“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之下”,说明内阁不是法定机构,故选C;材料中毕竟赋予内阁的职权,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皇权问题,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内阁的来源,排除D。‎ 5. 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特征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公民有权对不良新法的提案人进行控告”、“陪审法庭有权撤消违宪新法”,可知,材料主旨体现的就是古代雅典注重通过法律规范和维护民主政治,B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公民权力受到限制”,排除A;C项结论题干信息无从体现,排除;D项“混乱”一词表述错误,排除。故选B。‎ 6. D【解析】“把太大的权威交给一个够不上这一权威的人”说明某人从事不胜任的工作将会导致灾难性后果,雅典民主政治中实行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就是材料中例子的明证,故D项正确;A属于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不符合题意;B属于民主范围的狭窄,不符合题意;C属于思想舆论领域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 7. C【解析】从材料“法案规定平民会议所制定的法案,不管元老院是否批准,对国家都具有约束力”“民获得了可以担任各种官职的权利”可以看出贵族和平民的法律地位平等;罗马此时是奴隶制时代,故A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自由民内部信息,故A错误;元老院是最高权力机关,故D错误。‎ 8. A【解析】1688年“光荣革命”‎ 表示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从此国家权力的中心开始从国王转移到议会,故A项正确;光荣革命后权力中心在议会,国王议会权力并不平衡,B项错误;《权利法案》是限制国王权力而不是结束国王权力,故C项错误;英国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是18世纪责任内阁制的确立,故D项错误。‎ 1. D【解析】据材料“英王能够充当仲裁人,起到恢复民主程序、稳定政局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政治危机发生时,英国国王对维系政局稳定有一定作用,故D选项正确;政治斗争不仅仅限于议会与首相之间,故A选项错误;英国国王仍然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英国国王是推动民主发展的关键人物,故C选项错误。故选D。‎ 2. C【解析】依据所学,英国“光荣革命”前就存在议会,因此A项表述错误;美国宪法总统由民选产生,总统和议会既彼此独立又彼此制约,因此B项表述错误;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法国总统任命内阁需经众议院同意,因此C项表述正确;德意志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因此D项表述错误。。‎ 3. D【解析】“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是指要遵循1787年宪法确立的分权制衡原则。故答案为D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民主原则,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司法独立和自由平等,排除B、C项。‎ 4. D【解析】“共和党和民主党通过竞选的方式轮流控制着国家政权”说明美国实行两党制竞争,交替执政,D正确。材料不能美国不是真正民主政治,A错误。两个党派的实际利益不一致,B错误。美国不是一党专制,C错误。‎ 5.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德国的君主立宪制。依据所学及材料可知,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之一就是议会由选举产生,掌握立法权。德意志帝国议会中联邦议会掌握实权但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因此,德意志帝国的立法权实际上掌握在德国皇帝的手中。所以应选A。‎ 6. B【解析】在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政体之前,法国社会经历了长期的政治动荡,各种政体轮番登场,各派势力进行了反复的斗争。1875年宪法也仅仅以一票多数实现了不同派别间的妥协。法国确立共和制,和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没有必然联系,A项错误;共和政体确立后得到巩固和延续,说明共和政体适合法国当时的社会情况,排除C项;资产阶级代议制有两种主要形式,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D项说法错误。‎ 7. D【解析】材料中显示的是外交机构的变化,不是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排除A;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部分对外开放,排除C;根据题干限制词“近代化”排除B.C两项。“五口通商大臣”“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再到“南洋通商大臣”‎ 说明中国逐渐设置外事机构,重视对外交往,有利于外交体制近代化,故D项正确。‎ 1. A【解析】题干大概意思是说,这个不平等条约里面规定,如果法国在五个通商口岸出现纠纷,应该交给法国官员办理,法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争执,中国官员不必过问,这应指的是领事裁判权,故选A;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2. B【解析】《资政新篇》是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顺应世界潮流,这在以往农民运动中是没有的,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的是《天朝田亩制度》而非《资政新篇》,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资政新篇》没挽救太平天国,并未给太平天国带来新生机,也未开启太平天国的新使命,所以选项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 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洪秀全不能解决中国近代史上“换制”问题也就意味着太平天国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等,A正确;排除BCD。‎ 4. C【解析】从材料“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以看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马关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故C项正确;AB项是鸦片战争后;材料问的是“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是什么,D项列强侵略导致的后果,不选D。‎ 5. D【解析】此题难度不大,识记层次。关键信息: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题干核心内容对应《辛丑条约》中的“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驻兵北京到山海关沿线”内容。选D。‎ 6. D【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只规定了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的制约权力,而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D项正确;确立责任内阁制度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保障议会中心地位的目的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故C项错误。‎ 7. 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加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腐败无能,成为众矢之的,所以出现了材料中辛亥革命“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特点,故B项正确。当时的民族工业处于初步发展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三民主义的积极方面,没有强调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故排除C 项。出现材料中所述特点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的结果,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的结果,故D项错误。‎ 1. A【解析】从材料中“帝王、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可以看出辛亥革命之后君主专制在人民心中已经成为公敌,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在“彻底”二字,这与后来各种复辟不符;C选项错误,这一思想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没有产生直接的作用;D选项错误,这与史实不符。‎ 2.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由材料“中华民国八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可知本题是考查五四运动的知识,而实业救国是指甲午战后的思想,排除A;由材料来看,没有民主法治观念和自由开放意识的表述,排除BC;结合所学,当时民族危机深重,所以“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爱国救亡精神。故选D。‎ 3. A【解析】依据材料“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和目标,故A选项正确。‎ 4. C【解析】“1927年、一举歼灭南昌的敌人”等字眼体现的是南昌起义,而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所以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准备独立领导武装斗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右倾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南昌起义是以城市为中心,所以尚未正确认识了当时中国革命形势,也未走上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所以选项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5.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主旨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找到中国民主革命正确的道路,并非夸大毛泽东话语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不存在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故C项错误;D项观点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 6. B【解析】根据材料“大量的决议、指示雪片似的从共产国际飞来,并由苏联驻中国代表亲自执行”,可知,此时中共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权力是非常有限的,大量工作被苏共架空,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苏共对中国革命的干涉,故不是苏联急需得到中共支持,排除A。C只是表象,掩盖了实质。材料没有体现“苏共严格执行了共产国际的决议”的信息,故排除D。‎ ‎36.(1)特点:人民主权;法律至上;任人唯贤;权力制约;直接民主;轮番而治;公民内部的平等。(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2) 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6分)‎ (3) 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或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或为后世立法提供了借鉴)。(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4) 表现:借鉴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或代议制);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或分权制衡);实行责任内阁制;(6分,每点2分)‎ 认识:民主法制建设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法制建设是一个过程,须不断改革完善;古今中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要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民主体制等。(2分,任答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