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合肥一六八中学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命题、审题:合肥一六八中学命题中心 (考试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 选择题答案请用 2B 铅笔准确地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非选择题答案必须填写在第Ⅱ卷相应位置,否则不得分。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第Ⅱ卷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80 分)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中“齐鲁”是古来对山东的别称,这一称谓最早源于(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礼乐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其中齐国和鲁国的封地都在今天的山东地区,因此后世以“齐鲁”称谓山东,故选B项;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与“齐鲁”称谓无关,排除A项;礼乐制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与“齐鲁”称谓无关,排除C项;郡县制是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标志着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血缘政治,排除D项。 2.中山国位于周王朝北部,长期以来被中原诸国当做外族人。战国时期一些儒家经典却认为,其他诸侯国都不同程度发生过以下犯上僭越周制的动乱,只有中山国是正统的“中国”。这反映了,当时 A. 地理位置是文化认同的核心 B. 宗法分封制维系了周朝统一 C. “中国”一词已具有文化内涵 D. 西北地区是中国的文化中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认为中山国遵守礼制,是正统的中山国,说明“中国”一词已具有文化内涵,C选项符合题意。文化认同与地理位置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且宗法血缘关系并未长久的维持了周朝的统一,B选项排除。中原地区是中国的文化中心,D选项排除。 3.每逢节假日,歌曲《常回家看看》总会勾起我们的思乡情愫。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影响我们这种行为观念的古代政治制度完善于 A. 夏 B. 商 C. 西周 D. 秦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每逢节假日……思乡情愫”“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可以判断是体现重视血缘和亲情的宗法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夏商时期宗法制还没有完善,故AB项排除;秦朝晚于西周,故D项排除。 【点睛】“每逢节假日……思乡情愫”“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父母”是解题的关键。 4.下图是考古发掘出的秦朝几方印章。根据下列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秦朝 A. 实行“车同轨、书同文 B. 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 随葬品中必有官员印信 D. “焚书坑儒”,文化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表明,秦朝确立皇帝制度,形成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说明秦朝已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秦朝的“焚书坑儒”,排除D项。 【点睛】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中央确立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通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确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郡县制是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郡县制的推行相对于以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A. 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 B. 突出了权力的制约平衡 C. 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 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表格可以看出秦朝还有专门的官员来管理皇室的“家务事”,这体现了家国同治,A 正确;秦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存在权力的制约平衡问题,B 排除;材料根本就没体现出等级制度以及行政效率提高之类的信息,CD排除 6.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 丞相 B. 郡守 C. 刺史 D. 知州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此官员的职责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由此可判断是刺史。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故选C。A项负责中央行政事务,B项为地方长官。D项知州为宋代官职。故ABD三项排除。 点睛:刺史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重要内容。古代历朝为了确保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加强,设置了相应的许多监察机构。中央监察官职如秦时期御史大夫、地方监察机构如汉朝刺史、宋代通判、明朝都察院等。 7.钱穆提到:唐代科举考试中实行“公卷通榜制”。所谓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诗文成绩呈送给能文章有学问的政府大僚阅看;通榜是考后出榜前,根据社会及政府先辈的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这一做法 A. 完善了察举制度 B. 反映了社会舆论决定考官选择 C. 扩大了统治基础 D. 可能使科举制公平性受到质疑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通榜是考后出榜前”,并不凭借考试,而是“根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进行选拔“知名之士”,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做法难以防范有些人借此制度进行作弊,可能使科举制公平性受到质疑。故答案为D项。A项,察举制为汉代选官制度,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社会舆论对考官的影响,排除;C项,题干现象不利于人才的客观选拔,限制了部分下层人民向上层流动,不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排除。 8.假设在下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先由中书省草拟方案,再由门下省审议,审议通过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此事性质,具体下放给工部执行。故答案D项;ABC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9.北宋人尹源在《唐说》中说“夫弱唐者,诸侯也”,宋初为防止“弱唐”局面再次出现而采取的措施是( ) A. 设参知政事 B. 设枢密院 C. 设三司使 D. 由文臣出任知州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夫弱唐者,诸侯也”可知唐朝在地方设置节度使,最终威胁中央集权;宋初由文臣出任知州,州郡不得由武臣掌握,以免拥兵作乱,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故D项符合题意;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A项不符合题意;宋代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事权,B项不符合题意;宋代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C项不符合题意。 10.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初统治者制定的“治之”之财的措施是 A. 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 B. 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 C. 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 D. 中央设置二府三司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以削弱地方的财政权,但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不涉及委任中央文官、参知政事以及二府三司,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1.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与世长辞,《天龙八部》是金庸作品中的佼佼者,它涉及到了北宋与当时少数民族政权的辽、大理、西夏、吐蕃对峙的情况。书中曾提到宋朝的中央机构是“二府三司”请问“二府”指哪两个机构的合称 A. 三省长官和枢密院 B.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C. 三司使和枢密使 D. 平章政事和枢密使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中的“二府”是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的合称,“三司”指的是盐铁、度支和户部的合称,B选项符合题意。三省长官和枢密院不属于二府,A选项排除。三司使和枢密使不属于二府,C选项排除。平章政事和枢密使不属于二府,D选项排除。 【点睛】二府三司制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重要举措。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权力相互制衡。将政务、财政、监察等权分开,而大权则系於皇帝手中。 1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官僚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以下对材料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北宋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的原因 C. 北宋军队数量庞大,战斗力强 D. 北宋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 【答案】B 【解析】 材料强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消极影响,不是强调措施,故A项错误;由材料“官僚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得出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的原因,故B项正确;北宋军队数量庞大,战斗力强,与材料“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官僚机构膨胀、军队不断扩充、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三个方面,故D项错误。 点睛:这是一道典型的材料式选择题,抓住材料中心,排除错误选项即可。选项A 不符合材料主旨,选项C出现史实错误,选项D对材料概括不全面。 13.元代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套,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 抑制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B. 为了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D. 便于简化行政区划层级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达的主旨意思是元朝的行省划界人为地打破自然区域之间的山川之险,实行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使山川之险消解,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丧失,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行政效率的问题,故B项排除;元朝行省划界的做法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与整合资源、发展经济无关,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简化行政区划,故D项排除。 14.下列两则材料分别对应的朝代是 A. 汉朝、清朝 B. 唐朝、元朝 C. 唐朝、清朝 D. 宋朝、元朝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解题关键是仔细读图。依据“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可知这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依据“一出中书左右丞相”可知这是元朝的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故B正确。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5.“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材料中的“我朝”指的是 A. 汉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干“今我朝罢丞相”并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故答案为C项。A项,由题干“今我朝罢丞相”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而不是汉朝统治者,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明朝而非唐朝,排除;D项,题干强调的是明朝废丞相,排除。 16.“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明太祖在位时曾再三对百官诉苦。至明成祖时,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采取的措施是 A. 设枢密院 B. 设立南书房 C. 设置殿阁大学士 D. 设立内阁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机构,无决策权,C选项符合题意。枢密院在宋朝掌管军事,A选项排除。康熙帝设置南书房,B选项排除。明成祖朱棣正式设置内阁,D选项排除。 17.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下列论文题目最符合他想法的是 A. 叙说清朝的民族政策 B. 论中央集权的加强 C. 试析封建专制的强化 D. 论丞相制度的废除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结合所学可知,康雍乾是清朝皇帝,清朝时期, 通过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来加强君主专制,故论文的题目可能是试析封建专制的强化,故选C;《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与民族政策无关,排除A;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B不符合《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排除;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不符合《康雍乾三朝实录》,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联系所学清朝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的知识分析解答。 18.马克思说:“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里克利时代,外部极盛时期是亚历山大时代”。伯里克利时代成为“希腊(雅典)内部极盛时期”的经济根源是 A. 对外交流 B. 工商业较发达 C. 民主政治成熟 D. 农耕文明发达 【答案】B 【解析】 【详解】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雅典民主政治的经济根源是奴隶制工商业较发达,故B正确;雅典对外贸易发达是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重要原因,而不是对外交流,排除A;民主政治成熟不属于经济根源,排除C;雅典耕地面积小,农耕文明不发达,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希腊(雅典)内部极盛时期’的经济根源”,联系所学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分析解答。 19.公元前5世纪,有人曾自豪地说:“假如你未见雅典,你是一个笨蛋:假如你见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一头蠢驴:假如你自愿把雅典抛弃,你是一头骆驼。”他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雅典 A. 经济富庶农业发达 B. 对外战争大获全胜 C. 民主政治达到高峰 D. 疆域辽阔国家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公元前5世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逐渐走上繁荣时期,故C项正确;古代雅典工商业比较发达,而农业落后,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对外战争,故B项排除;古希腊城邦的特征是小国寡民,故D项排除。 【点睛】“公元前5世纪”是关键时间信息。 20.雅典城邦的公职人员(如执政官、司库官、公买官等)在离职时需接受审计监察,如果发现公职人员有渎职或贪污行为,将会受到严厉处罚。下列哪一机构会对公职人员进行审查 A. 五百人议事会 B. 陪审法庭 C. 公民大会 D. 十将军委员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负责审理各类重要案件,还监督公职人员的行为操守,故B正确;A项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在公民大会闭会期发挥作用,排除;公民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构,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与“对公职人员进行审查”无关,排除C;十将军委员会没有“对公职人员进行审查”的职权,排除D。 21.克利斯提尼创新十个地区部落,代替四个血缘部落。他把全阿提卡分为三十个区,其中十个区在雅典城及其周围,十个区在沿海,十个区在内地。每三个不同的区,即一个城郊区、一个沿海区、一个内地区,合为一个地区部落。这一举措 A. 使工商业奴隶主获得参政议政权 B. 分散氏族贵族力量摧毁氏族制残余 C. 使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D. 对威胁城邦民主的人具有震慑作用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区部落代替血缘部落,反映了地缘政治取代血缘政治,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目的,故B选项正确;材料的地区部落不仅仅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故A选项错误;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是在伯里克里时期,故C选项错误;陶片放逐法对威胁城邦民主的人具有震慑作用,材料并未涉及,故D选项错误。故选B。 22.恩格斯指出,罗马法“作为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使得“中世纪后期市民阶级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有了现成的依据。恩格斯意在说明罗马法 A. 奠定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 B. 影响了近代欧洲的法律复兴 C. 维系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统治 D. 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司法观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使得‘中世纪后期市民阶级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有了现成的依据”可知,罗马法对中世纪后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近代欧洲法律的先驱,故选B。罗马法是奠定了资产阶级的法学渊源,而不是政治原则,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而不是对当时,排除C;材料并没有提及法律至上的观念,排除D。 23. 著名法学家西塞罗认为:“在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自然法是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确的理性。”西塞罗意在表明( ) A. 法律必须体现正义和公正 B. 法律必须注重保护自然事物 C. 法律必须维护广大罗马人民的利益 D. 法律必须与雅典的民主政治相适应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B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自然法不是保护自然的法律,而是指不用证明的自然界自然存在的法则;C项明显错误,罗马法制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贵族的利益; D项为无关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民主政治的问题。故选择A项,理性体现了公正正义。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自然法 24.罗马法分为公法与私法,私法调整的是个人之间的关系,公法是限制、规定公权力,国家公权力不能进入私权利或私人法律关系空间,在司法领域仅仅发挥保障私权的功能即可。这说明 A. 罗马法十分完备 B. 罗马法私法比公法更重要 C. 罗马法注重调整民事关系 D. 罗马法维护平民利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私法调整的是个人之间的关系,公法是限制、规定公权力,国家公权力不能进入私权利或私人法律关系空间”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注重调整民事关系,C 选项符合题意。罗马法十分完备说法过于绝对,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公法是私法的保障,B选项排除。罗马法是奴隶主专制的工具,不可能维护平民利益,D选项排除。 25.万民法是继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这部法律 A. 适用于罗马境内的一切人 B. 提高了罗马公民的法律地位 C. 是罗马疆域扩大后的选择 D. 适应了罗马共和国的发展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疆域的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罗马法发展为万民法,万民法是适应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故C正确;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民而不是一切人,A表述错误,排除;材料反映了万民法的适用范围,无法体现提高了罗马公民的法律地位,排除B;万民法适应了罗马帝国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共和国,D表述错误,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联系所学万民法产生的背景和意义分析解答。 26.下表是《十二铜表法》的主要内容结构,其核心内容是为了私人之间的商品生产及交换更加方便,快捷和安全。这说明《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A. 体观了法律至上原则确立 B. 有利于调整民事法律关系 C. 以维护奴隶主利益为目的 D. 限制了贵族对法律随意解释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为了私人之间商品生产及交换更加方便,快捷和安全”说明《十二铜表法》制定的主要目的是调整民事法律关系,B项与题意相符;A项材料不能体现;CD两项叙述虽符合《十二铜表法》,但材料未体现。 27.古罗马正义女神朱斯提提亚在西方社会常常作为法律或司法机构的标志出现,女神高擎的称用以衡量法,手中的宝剑用以保护法,双眼蒙布表示法官审案要洞察事实真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罗马法从条文到断案程序完备 B. 罗马法神圣庄严不可触犯 C. 罗马法体现公平与正义的原则 D. 罗马法需要借助神的权威来维系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正义女神”“高擎的称用以衡量法”“手中的宝剑用以保护法”“双眼蒙布表示法官审案要洞察事实真相”等信息可知,强调罗马法公平与正义的原则,C项正确。材料强调罗马法公平与正义的原则,与罗马法程序完备无关,排除A。材料强调罗马法公平与正义的原则,与罗马法神圣庄严不可触犯无关,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罗马法需要借助神的权威来维系统治,而是强调罗马法公平与正义的原则,排除D。 28.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源是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因此A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是公元前5世纪罗马共和国平民在反对贵族特权的斗争中诞生的成文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罗马公民的利益,并非主要保障外邦人的利益,因此B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古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如公民平等、法律至上等,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C选项正确,符合题意;《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因此D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 29.1832年、1867年和1884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19世纪英国的三次议会改革 A. 逐渐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B. 使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优势地位丧失 C. 意味着英国民主政治的完善 D. 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壮大,要求参与政权,发展工业资本主义,工人阶级处境恶劣,要求参与立法保护自身利益,三次议会改革均体现了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发展对政治民主进程的影响,故D项正确。A项,妇女并未获得参政权,排除。B项,议会改革不断加强了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优势地位,排除。C项,三次议会改革使英国民主政治日益完善,但并未实现完善,故排除。 30.读下表,该表反映出英国君主立宪制( ) 时间 结果 1832 年以前 5%成年人有选举权,绝大多数是贵族 1832 年 中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 1867 年 城市工人有了选举权 1872 年 施行秘密投票 1884 年 农村工人有了选举权 1918 年 男子 21 岁,女子 30 岁获得选举权 1928 年 21 岁以上的男女公民均获得选举权(除精神病人、国王、正在服刑的犯人) A. 将主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B. 呈现出渐进性发展的特征 C. 民众逐渐主导了政治进程 D. 积极适应社会习俗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1832年-1928年,选择权由贵族为主连渐转移到21岁的男女公民”体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渐进性特征,故选B项;议会主权的确立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排除A项;据所学,政治的进程是由经济发展推动的,民众推动不是主要因素,排除C项;据材料“1832年,中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不是社会习俗,排除D项。 31.2018年12月12日,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在保守党对她举行的不信任案的投票中,以200:117票的优势胜出,她将 A. 留任英国首相 B. 解散议会下院 C. 重开议会大选 D. 进入二轮投票 【答案】A 【解析】 【详解】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如果半数以上保守党议员对首相表示不信任,梅就要辞职,最终,梅在不信任投票中以200:117票胜出,她将继续担任英国首相,故A正确;英国首相对议会负责,无权解散议会下院,排除B;议会对首相表示不信任,首相可以请求国王解散议会,重开议会大选,首相无权重开议会大选,C错误;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规定,梅在不信任投票中以200:117票胜出后不需要进入二轮投票,排除D。 32.某历史研究小组为了研究英国的政治制度,做了下面的示意图。该图主要反映了近代英国 A. 君主立宪政体的特点 B. 首相可以独揽国家大权 C. 国王受到内阁的监督 D. 责任内阁制已得到完善 【答案】A 【解析】 据图示中心信息可看出内阁首相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且对议会负责,而议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体现了君主立宪政体分权与制衡的特点,故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在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内阁首相是向议会负责,不可能独揽国家大权,故B项排除;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并无实权,不会受内阁和首相的监督,故C项排除;图示说明的是英国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责任内阁制的发展情况,故D项排除。 33.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签署的“禁穆令”(暂停中东部分国家移民入境)被联邦法院裁定为违宪,予以终止。这反映出美国 A. 司法权制约行政权 B. 民主政治存在严重的缺陷 C. 联邦法院权力大于总统 D. 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破坏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禁穆令”违背了宪法,所以联邦法院裁定为违宪并予以终止,体现了美国司法权制约行政权,故A项正确;不能因为司法权制衡行政权而认为民主政治存在严重的缺陷,排除B;美国宪法规定三权分立体制,行政权和司法权是平等的,排除C;材料的做法遵循分权与制衡机制,排除D。 34. 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这句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 A. 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 B. 不具有普适性 C.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 具有借鉴意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可以看出托克维尔认为,美国联邦宪法不适用于其他国家,故B项正确;AC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的意思与材料意思相反,故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35.图2是有关美国政治制度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了美国 A. 中央与地方势力均衡 B. 两大政党的对峙竞争 C. 参众两院间矛盾重重 D. 总统权力受到了限制 【答案】B 【解析】 由漫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体现的是代表民主党的“驴”与代表共和党的“象”之间的斗争,反映的是美国两大政党间的竞争,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两党间的竞争,没有体现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点睛:首先清楚漫画中“驴”“象”是指什么;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36.法国历史上1875年“一票共和”的主要意义在于 A. 建立了拿破仑第一帝国,使法国势力问鼎大半个欧洲 B. 使法国通过“光荣革命”实现了政治制度的和平转型 C. 共和派战胜了保皇派,保皇派建立“没有共和派的共和国”计划破产 D. 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认了法国的共和政体 【答案】D 【解析】 拿破仑于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排除A;1875年“一票共和”,从法律上确定了共和政体,故选D;1875年“一票共和”之前,法国政局动荡,排除B;C只是表象,排除。 37.近代某国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任期七年,在规定的颁布法律期限内,共和国总统可以通过一项材料确凿的咨文,要求两院重新审议法律,两院不得拒绝这一要求。”该宪法可能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 美国1787年宪法 D. 《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信息“共和国总统任期七年”可判断出这是法国的1875年宪法,故B项正确;英国和德国没有总统,故AD错误;美国总统任期4年,故C项错误。 38.一位英国人曾于1890年画了一幅“辞退俾斯麦”的漫画(如图).根据德国当时法律,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 A. 德国皇帝 B. 内阁成员 C. 帝国议会 D. 联邦议会 【答案】A 【解析】 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首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因此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德国皇帝,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39.马克思对某国的政治进行如下的评价“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该国是指( )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D. 德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说明该国已经立议会制度,但议会权力很小;‘混杂着封建残余, 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反映该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由此可以判断是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故选D项;英国虽保留君主,但没有军事专制,是一种较为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制,排除A项;美国没经历过封建社会,没有封建残余,没有军国主义,排除B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没留下多少封建残余,没有军国主义,排除C项。 40.学完“欧美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这一章节内容后,一个学生对欧美主要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特点分别用了四个成语加以概括:“循序渐进”“借尸还魂”“循环往复”“独辟蹊径”。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A. 英、德、美、法 B. 英、德、法、美 C. 英、美、法、德 D. 美、英、法、德 【答案】B 【解析】 英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特点是通过改革循序渐进;美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特点是通过创新独辟蹊径;德国皇帝保留绝对权力,是专制主义借尸还魂;法国通往共和的道路艰难曲折、循环往复。故答案是B。 第Ⅱ卷 二、材料分析题(20 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摘编自故宫相关文史资料 材料二 在伯里克利执政时代,雅典国家由公民大会管理,公民大会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雅典公民大约每 10 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公民大会,这些机关包括有:“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元老院、各执政官,还有许多公职人员,其中大多数是用抽签方法选出来的。 ——摘编自赵恒烈、张鸿祺主编《世界历史资料选》 材料三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这种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长期沿用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以美国 1787 年宪法的内容说明“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 【答案】(1)特点:皇权至上;等级森严:中央集权。基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主要表现: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定期召开:拥有相对完备的民主政治机构:抽签选举大多数的公职人员。 (3)联邦制原则体现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妥协:国会参众两院议摩的分配体现了大小州之间的妥协:宪法关于鼎人公民权的规定体现了南方与北方的妥协。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故……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可得皇权至上;根据材料一“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可得等级森严和中央集权的特征。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表现:根据材料二“公民大会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可得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材料二“雅典公民大约每10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可知公民大会定期召开;根据材料二“这些机关包括有:“五百人议事会、 陪审法庭、元老院、各执政官,还有许多公职人员",可知拥有相对完备的民主政治机构;根据材料二“其中大多数是用抽签方法选出来的”,可得抽签选举大多数的公职人员。 (3)说明:材料三的关键词是“妥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787年宪法中,有以下妥协,第一,联邦制原则体现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妥协;第二,国会参众两院议席的分配体现了大小州之间的妥协;第三,宪法关于黑人公民权的规定体现了南方与北方的妥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