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淮安市马坝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 A. 井田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亲情是缘”、“珍惜亲情”可知题意主要论述了中国人的血缘亲情关系,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所以与这种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应该是宗法制。井田制是周朝的土地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都和血缘无关,故排除A、C、D项,故选B项。 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 封号和耕牛 B. 土地和耕牛 C. 土地和人口 D. 人口和铁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西周分封之时是将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所以答案选C,铁犁和耕牛在西周是尚未出现,不会成为分封的内容,A B D三项说法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封制 点评:材料考查了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结合分封制的内容应注意其影响:一方面分封制实现了两周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扩大了两周的统治疆域,另一方面也为地方合理合法壮大为割据势力埋下了隐患。 3.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 A. 丞相 B. 刺史 C. 太尉 D. 御史大夫 【答案】D 【解析】 【详解】 该官员除了整理奏章之外,还负责监察事务,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名秦朝的高官应该是御史大夫,故选D项;丞相和太尉不负责监察事务,刺史是汉朝时设置的,排除ABC项。 4. 《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是指 A. 周天子实行分封制 B. 秦始皇设立郡县制 C. 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 D. 汉武帝设立刺史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等信息可知废除了分封制,故A项排除;据“新皇帝”“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等信息可知是秦代的郡县制,故B项正确;“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不存在分封制,就不应该是郡国并行制,故C项排除;刺史属于地方官职,具有监察的职能,与题意无关,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5. 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 ) A. 分封制度 B. 世袭制度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 宗法制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根据“政府组织”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设置的规范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选C项;分封制度、世袭制度和宗法制度在秦朝以前就已经存在,排除ABD项。 6.假设在下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先由中书省草拟方案,再由门下省审议,审议通过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此事性质,具体下放给工部执行。故答案为D项;ABC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7.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也经历了变化。与成语“金榜题名”有关的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金榜题名”指的是科举制时代在殿试之后的皇榜上写上名字,借指科举得中,故选D。世官制是指世卿世禄制,是一种世袭为官的制度;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都是地方官员推选或者举荐人才为官的制度;这三者都不需要皇榜来揭晓选官结果,故排除ABC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8.“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即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 唐朝 B. 北宋 C. 明朝 D. 清朝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阁臣票拟”“内照票拟”可知,材料所述的是内阁工作情况。根据所学可知,内阁确立于明朝。故选C项,不选ABD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 9.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A. 君主专制强化 B. 皇权受到制约 C. 地方权力削弱 D. 世袭制度消亡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相关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是皇帝的侍从机构,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这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政治特征,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体现的是君权的强化,不是皇权受到制约;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不是地方权力的削弱;D选项错误,明清时期仍然实行皇帝世袭制,并未消亡。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0.2019年7月24日鲍里斯·约翰逊接受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任命,正式成为新任首相,组建新政府。下列对英国这一政治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A. 国王权力至上 B. 首相掌握国家行政大权 C. 议会对内阁负责 D. 国王有权提名内阁成员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下,首相作为内阁首脑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故选B项;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下,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排除A项;英国是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成员由首相提名,故排除CD项。 11.1997年香港回归,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参加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这说明 A. 英国国王依然大权在握 B. 英国王室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C. 英国国王代替了内阁首相 D. 英国国王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 【答案】D 【解析】 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议会,议会权力不断扩大,国王“统而不治”。但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查尔斯王储受英王之命参加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说明英王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故排除ABC,选D。 12.下图是1832年伦敦等城市增加议员名额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英国 A. 国王失去了控制议会的权力 B. 内阁权力开始膨胀 C. 工业资产阶级推动议会改革 D. 工人获得了政治权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为了参与政权,推动了1832年议会改革,由此伦敦等城市增加了议员名额。故C项正确;材料和国王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19世纪后期,英国内阁权力开始膨胀,故B项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保障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参政权,但是工人、农民等仍然没有获得政治权利,故D项错误。 13.独立战争后的美国被有的人称为像“一个四肢指挥头脑的怪物”、“沙子扭成的绳子”。这些比喻旨在讽刺美国 A. 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 B. 中央政府的软弱无力 C. 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D. 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显示的内容是政府之下,中央无权干涉地方权力扩大,中央无权,导致国家不能有效的管理,答案为B。材料没有显示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A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两党政治,排除C,美国1787宪法颁布之前没有出现三权分立,共和政体,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美国联邦制政府建立的基本情况,要求学生结合美国1787宪法的内容和影 响来分析材。 1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联邦”,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货币。宪法条文体现 A. 联邦制原则 B. 民主之原则 C. 三权分立原则 D. 自由平等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美国联邦拥有外事、铸币等权力,各州不能僭越其权力,这一规定体现了美国联邦和州按照宪法行使权力的“联邦制”原则,A项正确;这一宪法条文不是人民管理的民主原则,没有体现三权和分立原则,也与自由平等无关,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5.有位同学用下面示意图表示美国1787年宪法有关三权分立的原则,图中缺失的一项是 A. 皇帝(行政) B. 总统(行政) C. 首相(军事) D. 内阁(行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三权分立体现在,国会行驶立法权,最高法院行使司法权,由总统来行使行政权,故图中缺失的部分是总统掌握的行政权,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政体中没有皇帝,故A选项排除;美国政体中也没有首相一职,故C选项错误;美国的内阁只是总府的辅助机构和下属单位,并没有宪法上的独立地位,所以并不是内阁掌握行政权,故D选项错误。 16.2019年2月15日,特朗普借美墨边界墙问题绕过国会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众议长佩洛西和民主党领袖舒默立即发表声明,称特朗普的紧急状态声明是对美国宪法的“巨大暴力”,“这是一位失望的总统在夺权”。这在本质上反映出美国( ) A. 众议院与参议院已分道扬镳 B. 总统享有紧急法令发布权 C. 立法权与行政权的相互制约 D. 三权分立提高了行政效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特朗普绕过国会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结果遭到众议院和在野党的反对,这在本质上反映出美国立法权与行政权的相互制约,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众议院与参议院的意见分歧,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没有说明总统享有什么权力,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权分立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D项错误。 17.2019年4月23日是中国海军建军70周年,今天的人民海军,正以全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保卫祖国海疆。近代自海上而来的侵略者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破坏中国主权始于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逼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主权,故答案为A。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1901年,都晚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故BCD错误。 18.某条约中有这样的条款:“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这一条款应该出自 A. 《北京条约》 B 《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中英《南京条约》开辟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故选B;ACD中没有材料中五口通商的信息,排除。 19.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指 A. 英国军队 B. 法国军队 C. 英法联军 D. 八国联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题干中提到“火烧圆明园”这一事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所为,故C选项正确;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所为,而不只是英军,故A选项错误;火烧圆明园发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联合发起,故B选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发生于1900年,与火烧圆明园无关,故D选项错误。 20.连环画曾伴随着一代代人度过童年,是当年人们了解历史,汲取文化的重要途径。下图为某连环画中的一页,其中的“起义”是指 A. 金田起义 B. 武昌起义 C 南昌起义 D. 秋收起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洪秀全”、“太平天国诞生了”可知“起义”指是金田起义,故选A项;武昌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都在太平天国失败以后,与题意无关,排除BCD项。 21.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深得民心者,显得落后。一个适应进步潮流者,又无法深入民心。后者是 A. 《天朝田亩制度》 B. 《海国图志》 C. 《定国是诏》 D. 《资政新篇》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制定的《资政新篇》是一个进步的纲领,但因为缺乏社会基础,没有农民的支持无法实行,D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是其前期的纲领,《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时期魏源的著作,《定国是诏》是戊戌变法期间的文件,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22.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一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从“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说明这次战争对手不是西方国家,《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都是在与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是在与德、奥、美、法、英、意、日、俄八国战争中失败后签订的,不仅仅是东方小国日本,只有《马关条约》是在与日本甲午战争失败后签订的,答案为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点评:此题很简单,实际是考查学生对选项所列条约的认识和掌握,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23.黄遵宪在诗中写道:“城头逢逢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该诗创作于( ) A. 鸦片战争后 B. 《辛丑条约》签订后 C. 甲午中日战争后 D. “九·一八”事变后 【答案】C 【解析】 《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在日本马关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倭人竟割台湾去”表明该条约是《马关条约》,故C正确。 24.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为新世纪送了一份大大的贺礼。可是距此100年前,西方列强给中华民族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新世纪“贺礼”,它是 A. 八国联军侵华 B. 签订《辛丑条约》 C. 洗劫北京城 D.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B 【解析】 材料的100年前是1901年,正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故B正确;A和C均是1900年;B是1860年左右。 25.1911年10月9日,孙武等革命党人在汉口俄租界内制造炸弹,不慎发生爆炸引来了俄租界的巡捕。这一事件直接引发了 A. 黄花岗起义 B 武昌起义 C. 南昌起义 D. 秋收起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1911年10月9日”、“汉口租界”、“爆炸引来了俄租界的巡捕”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事件直接引发了武昌起义,故选B项;黄花岗起义是在1911年4月,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都在1927年,和题意时间不符,排除ACD项。 26.下表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A. 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 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C. 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由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是从法律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故选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废除了君主制度,所以建立的不是君主立宪政体,排除B项;体现社会主义原则的是1954年宪法,排除C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排除D项。 27.如图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他宣誓就职这一事发生于 A. 1911年北京 B. 1911年南京 C. 1912年北京 D. 1912年南京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D项正确;当时北京是清政府的统治区域,AC两项错误;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年底各省代表才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等,B项不符合史实。 2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材料中提及的这场运动是 A. 武昌起义 B. 五四运动 C. 北伐战争 D. 湘赣边秋收起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运动是1919年5月4日从北京开始的五四运动,故B正确;A项发生在武昌,排除;C项从广州开始的,排除;D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中旬),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地区领导农民自卫军、工人纠察队和革命士兵举行的武装起义,排除。 29.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是指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三大 C. 国民党一大 D. 遵义会议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的会址从上海的法租界转移到了浙江嘉兴的游艇上,A项正确;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是在广州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在贵州的重镇遵义召开的,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30.下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造型虽有差别,但永恒不变的是其中的五角星和“八一”两字,其中“八一”是为了纪念 A. 黄花岗起义 B. 武昌起义 C. 秋收起义 D. 南昌起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AB属于推翻清王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无关,排除AB;狭义的秋收起义是1927年毛泽东在湘赣边区领导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发生于秋收时节,故名秋收起义,事发南昌起义之后,排除C;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序幕。后来,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故选D。 31.2019年春晚选取井冈山为分会场,在节目编排中将革命老区的红色传承、井冈山的绿色资源展现的淋漓尽致。毛泽东在这里的革命实践是 A. 参加“八七会议” B.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D. 发动五四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的革命实践是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C项正确;“八七会议”是在汉口召开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是在延安时期,而五四运动则主要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进行,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32.“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该歌词反映的史实最有可能是 A. 辽沈战役 B.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 红军长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根据所学是长征期间著名的“四渡赤水”“突破乌江”战役,故答案为D。辽沈战役发生在东北,地理位置不符,排除A。挺进大别山与材料不符,排除B。赤水不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地区,排除C。 33. 这是一组大型声乐套曲:“健儿巧渡金沙江。……铁索桥上显威风,……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此曲所咏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B. 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 C.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D. 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大举侵华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叙述是长征,而引发长征的原因是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所以B正确,C选项发生在1931年、D选项发生在1937年、A选项不是主要原因。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长征的主要原因 34.“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最为典型的侵华罪恶之一我们在研究“南京大屠杀”时,最有力的证据应是 A. 当年受害者的控拆材料 B. 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C. 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 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 【答案】B 【解析】 【分析】 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是一手史料,比如历史遗迹、遗物和当事人留下的照片等,故B项正确;A、C和D均属于第二手史料,使用时候要和第一手史料相互印证。 【详解】 35.毛泽东这样赞扬彭德怀:“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在1940年8月,“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指挥了 A. 台儿庄战役 B. 淞沪会战 C. 百团大战 D. 平型关大捷 【答案】C 【解析】 【详解】1940年秋,彭德怀指挥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极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故C符合题意;台儿庄战役是由国民党的李宗仁指挥的,故A不符合题意;淞沪会战是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日行动,故B不符合题意;平型关大捷是由林彪指挥的,故D不符合题意。 36.如图描绘的是解放战争期间某一军事行动的战略态势,下列描述与其符合的是 A. “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B. “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C. “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D. “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中以大别山为目的,三点配合,成倒品字形势,将进攻的尖刀刺向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的军事态势,与“千里跃进,逐鹿中原”的战略是相符的,D项正确;“攻占锦州,关门打狗”和 “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是在辽沈战役时的做法; “百万雄师,三路渡江”则是在战略决战胜利后的渡江战役时的做法, ABC三项与题意不符。 37.“(1948年)十一月四日,陈毅匪军于临沂附近已向南发动攻势,我临时决定将兵力向徐州集中,准备于此与匪军决一死战,并当即下达作战命令。”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A. 徐州会战 B. 辽沈战役 C. 淮海战役 D. 平津战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1948年”、“将兵力向徐州集中,准备于此与匪军决一死战”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应该是淮海战役,故选C项;徐州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A项;辽沈战役在东北地区,平津战役在华北地区,和题意描述的“向徐州集中”不符,排除BD项。 38.“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诗句中所指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国民政府在中国大陆统治的覆灭,1949年4月21日开始的这场战役是 A. 北伐战争 B. 平津战役 C. 渡江战役 D. 淮海战役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百万雄师过大江”“这场战役标志着国民政府在中国大陆统治的覆灭”可知到是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故答案为C。北伐战争是1926年、平津战役是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以上战役均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BD错误。 二、非选择题 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2019年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4周年 材料一: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1936年12月毛泽东作《祭黄帝陵》文 材料二:敌人见狡猾惯技已不生效,乃于七月七日凌晨五时向我宛平守军开始攻击。……于是所谓“七七“事变的卢沟桥事件,便这样的扩大了。而中国人民抗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也就这样揭开了。 ——蒋星德《冯治安将军关于“七七”事变的回忆》 材料三: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毛泽东所说的“救国良方”是什么?说明其得以实现的根本原因。 (2)材料二中的“七七”事变发生于哪一年?它标志着中国的抗战进入怎样的阶段?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抗战的特点。分别举出国共两党军队抗击日军取得重大胜利的一个战例。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答案】(1)“救国良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原因: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时间:1937年。阶段:全面抗战(或全民族抗战) (3)特点: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两大战场相互配合。 战例:国民党的台儿庄战役;共产党的百团大战(或平型关大捷) (4)意义:近代中国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解析】 【详解】(1)救国良方:根据材料一中“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所说的 “救国良方”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本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实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时间: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七七”事变发生1937年。阶段: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七七事变的发生,标志着中国的抗战进入全面抗战(即全民族抗战)的阶段。 (3)特点:根据材料三中“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抗战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两大战场相互配合等特点。战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共两党军队抗击日军取得重大胜利有国民党的台儿庄战役;共产党的百团大战(或平型关大捷)等。 (4)意义: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等方面分析其历史意义。 40.古今中外,政治制度始终伴随着国家的发展。然而,“制无美恶,期于适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仪贪巴、苴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一县.仪城江州。 ——《华阳国志》 材料二 元代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省。在行省以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摘编自人民版教材必修一 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四 “本宪法所授予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二年所选举之议员组织之。……行政权属于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之任期为四年,同任副总统之任期亦然,大总统与副总统,应依照手续选举之。”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及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全面推行是在什么时期?请谈谈这一制度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二中的政治制度实行的目的是什么?它的推行在当时产生了哪些影响? (3)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源自哪两国的什么法律文献?两者体现的政治体制有何不同? (4)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制无美恶,期于适时”这句话的认识 【答案】(1)郡县制。秦朝。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地方省制的开端。 (3)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不同: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制共和制。 (4)政治制度的设置要适应具体国情的需要,要从本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解析】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一中 “ 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一县.仪城江州”等信息,可知其提及的是郡县制。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全面推行是在秦朝。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度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主要有加强中央集权,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2)目的: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巩固统治,加强集权是材料二中元代行省制度实行的主要目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地方省制的开端等三个方面说明行省制的影响。 (3)法律文献:根据材料三中“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和材料四中“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二年所选举之议员组织之。……行政权属于合众国大总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分别源自英国的《权利法案》和美国的1787年宪法。体制:根据两则材料可知,这两者体现的政治的不同是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制共和制。 (4)认识:综合以上四则材料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制定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检验方法在于国情和生产力等方面,说明“制无美恶,期于适时”这句话的合理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