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6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63)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公共汽车咏叹调(节选)‎ 刘心武 车在西单站停靠了,可没开。‎ 有两个小伙子,是从车上下来的。他们气冲冲绕过车头,闯到驾驶室边,一个拽开门就骂:“工会大楼干吗不停?!”一个竟伸出手去要拽司机:“有你这么开车的吗?!你下来!”‎ 工会大楼是前一站。发车时本是说工会大楼停而西单不停的,当时,大家伙一个劲儿嚷:“西单停!”“西单停!”他才前一站不停停西单。‎ 你们非要在工会大楼下车干吗刚才不嚷嚷?真是谁心善谁吃亏。前一阵大北窑那儿修路,车堵得厉害,常有忍耐不住的乘客跑过来求他:“师傅,开门让我们下!”不在站上不能开门,这是制度。他本可以置之不理,可他心软,好几次都把门开了,让想下去的下去。这回他又心软。“我们都到西单下!”一片嚷声。他本是将就大家伙,没想到倒惹出了麻烦来。‎ 看这二位那个横劲,怎么着?找茬儿打架吗?他满脸溅沫地指着他们叫嚷起来:“你们想怎么着?嘿,你们要敢拽我你就真拽,这车我今儿个还真不开了!”‎ 底下两个小伙子倒没真拽,但跳着脚骂个没完。‎ 韩冬生气得浑身哆嗦。他转过身来,朝着车厢呼喊:“嘿,你们说说,是不是刚才车上都嚷着要我西单停车?!”‎ 车上的乘客竟没有一个应声作证。‎ 韩冬生大受刺激。他转身冲着车下二位对吵起来。交通警走拢车前,问韩冬生怎么回事儿。‎ 韩冬生气咻咻地望着两个寻衅者消失的地方,赌气地说:“你们逮不着流氓就罚我吧!今儿个我还真不干了!”他掏出印着红1、黄2、蓝3、绿4的一叠“北京市机动车驾驶员违章记录证”,一下子递到交通警手里。‎ 交通警很冷静,把四张卡片都还给了韩冬生,对他说:“你先把车开走吧!”‎ 韩冬生把胳膊抱在胸前,梗着脖子宣布:“我这车出毛病了,开不了了!”‎ 连续几辆出租汽车从街心驶过。‎ 韩冬生望着出租汽车顶上安装的有“TAXI”字样的顶灯,心里更不是滋味。‎ 他把那顶灯叫成“坟头”。“那些顶着坟头的家伙”,他这么称呼出租汽车司机。他从羡慕他们,到嫉妒他们。‎ 韩冬生今年三十一岁。父亲是一家饭馆的“白案”。两个妹妹也在饭馆,一个给“红案”‎ 切菜备料,一个端盘儿。他弟弟是全家的骄傲,在西郊一所大学里工作,尽管是在大学修建队当瓦工。大学里曾给每位教师配置一部《辞海》缩印本,本来行政部门的干部以及工人不一定需要那么厚的一大块纸砖,但福利均等的不成文规则使他弟弟也领到了一部。他弟弟立即倒手转卖,便得了四十块钱。这类事多了,韩冬生心里便堵上了冰坨——我们公司怎么一年才发两双手套?‎ 韩冬生赶上了最后一茬“上山下乡”。在村里种地的时候,他常常一边抹着汗水一边幻想:什么时候能当个工人就好了!后来房山的一个小煤矿招工,他欢天喜地地去了。去了才知道当矿工比种地还苦,于是他幻想哪一天能调回城里就好了!一九七九年还真遇上了难得的机会,父亲的一个“把兄弟”在公共汽车公司的一个车队当队长,靠这个“后门”,他转到城里公共汽车公司来了。临调走时,矿上让他在一张纸上按手印,那上头写着他自愿从四级工降为二级工。他没犹豫,蘸着大红的油墨按了。他在公共汽车公司从二级工从头干起。先卖了两年票,后来才学了开车。头两年他还算安心。可这一年多来,他心上长毛了。关键是出租汽车的勃兴,公共汽车驾驶员远没有出租汽车司机自在和实惠。‎ 看着川流不息的出租汽车,韩冬生越发想坚持他的罢工行动。‎ ‎1.下面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品通过对驾驶员韩冬生闹“罢工”的描写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体制不完善、分配不公等社会矛盾。‎ B.作品在写实的基础上大胆想象,生动地展现了交通领域的诸多问题,体现了作者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历史责任感。‎ C.作品采用第三人称,既注重人物动作、语言描写,又注重心理活动的描写。‎ D.作品行文紧凑而有波澜,如先写西单停车之事,然后再写前一站发生的事,插叙写一家人的工作情况。‎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内容的能力。“大胆想象”不当,误将人物的心理活动说成是想象。本文在塑造韩冬生人物形象时,多使用人物心理描写的手法。‎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品的情节结构。‎ 答:                            ‎ ‎                              ‎ 答案 乘客闹事,韩冬生与乘客吵架;交通警前来询问情况,韩冬生宣布车不开了;看着几辆出租汽车,韩冬生心生不平,回忆以前的经历;韩冬生想坚持罢工。‎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本文情节波澜起伏,关涉人物较多,可从主人公的角度,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对情节进行划分,交通警登场前后各为一个情节,其后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一个情节,最后交代坚持罢工为一个情节。‎ ‎3.有人认为作者笔下的驾驶员对乘客的态度过于嚣张,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试从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角度加以分析。‎ 答:                            ‎ ‎                              ‎ 答案 如此对待乘客确实有些嚣张,但这样写使韩冬生这一人物更具真实性。因为面对社会不公,他不想当公共汽车驾驶员,又遭遇乘客的怨骂,自然难有好态度。描写人物的嚣张,便于表现人物内心的不平,从而更好地反映社会不公的问题,呼唤改革。‎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作答时可从塑造的人物真实与否、对表现主题有无作用等角度进行考虑。就公共汽车驾驶员而言,韩冬生的态度是不正确的,但他为什么会有如此态度?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进行这样的思考,不难得出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铁丝网上的春天 袁鹰 都说春天来了。可是,春天在哪里呢?‎ 上海早已成了“孤岛”【注】,但这座“孤岛”上没有青山,没有绿水,是一座灰色的、黑色的岛。公园里,倒也有山,那是假山,石头堆成的;也有水,那是假水,人工开凿的池塘,小得可怜。水里也有船,那是小孩的玩具,纸的,洋铁皮的。‎ 我多么想念离别了三年的西湖、钱塘江、南高峰和北高峰。到春天,苏堤上一株杨柳一株桃,迷住你不忍归去。湖光山色,在梦里也是那么妩媚动人。想起“柳浪闻莺”,想起“断桥残雪”,想起杭州口音的“划子要吗”,禁不住“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了。‎ 梦醒后,抬头依然只从天井一角看到灰蒙蒙的天空。工厂烟囱从早到晚喷着浓黑的烟雾,把上海的天空熏染得像一块发黑的擦桌布,又像铅块一样沉重。‎ 这是春天吗?‎ 又说春天在郊外。于是,我带着弟弟妹妹们去寻找。‎ 从曹家渡五角场沿苏州河向西走,走过圣约翰大学校园。从漆了黑油漆的竹篱笆朝里边张望,能看到浓浓的绿荫,仿佛也能嗅到花香,还传来一阵阵笑语。大学校园里的春光是诱人的,但不知道他们能享受多久呢?‎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花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请珍惜你们拥有的这一点春光吧!我为你们祝福。‎ 再往前去。绕过兆丰公园,就到了铁路边。马路同沪杭铁路平行地伸展着。‎ 铁路两侧,青青的野草倒是长得很盛,那是被春风吹醒的。沿铁路架了铁丝网,像一只巨大的蜈蚣,一条带刺的长蛇,匍匐在那里。铁丝是新换的,青光闪闪。‎ 铁丝网围住了“孤岛”,锁住了“孤岛”上的人。‎ 我无端地感到一阵战栗,好似被这铁丝网捆住了手脚,全身动弹不得。‎ ‎“看,快看那边!”弟弟妹妹们喊起来,“那边铁丝网上!”‎ 铁路西侧的铁丝网上,挂着一只破风筝。‎ 那是一只最普通的风筝,既不是燕子喜鹊,也不是老鹰蜈蚣,而是最常见最便宜的瓦片风筝。不知什么时候吹落到铁丝网上来的,已经被铁丝网刮破了,只剩下一个骨架,半张破碎的纸,红红绿绿,看不清那上面画的是什么。‎ ‎“风筝,一只风筝!”弟弟妹妹们继续喊着。‎ 在我们住的拥挤不堪的弄堂里,是看不到风筝,也没法放风筝的。‎ ‎“风筝,快看风筝!”‎ 是的,这只风筝,应该在湛蓝的长空翱翔,在青青草地和绿绿竹林上空飘荡,在洒满阳光的小山坡上旋舞高升。伴随它的,应该是无忧无虑的欢笑,应该是漫山遍野的鲜花,应该是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应该是对阳春美景的享受。‎ 风筝,也一定有过这样的梦。然而,现在它只能挂在铁丝网上。线断了,它从高空悠悠荡荡地跌落下来,而且那么巧,竟落在无情的铁丝网上。它的主人——放风筝的孩子,早已失望、闷闷不乐地走了,回家去了。‎ 它从哪里来?它的家在哪里?谁也不知道。只知道它现在挂在铁丝网上,而且已经刮破了。‎ 它曾为它的主人带来一阵春天的喜悦,然而,就如肥皂泡泡一样幻灭了。‎ 它垂着头,在叹息吗?在哭泣吗?在怀念家乡和主人吗?‎ 要不了两三天,也许就是明天,风吹雨打,连现在这个支离破碎的骨架,也会无影无踪。‎ 弟弟妹妹们停在这边一侧的铁丝网下,一定很想跨过铁路去,将那只风筝从那边铁丝网上解救下来。但是不可能,我们都被铁丝网拦住,我们只能隔着铁丝网,隔着沪杭铁路的铁轨,向它行注目礼,向它凭吊。‎ 春天被挂在青光闪闪的铁丝网上。‎ 回去的时候,还依依不舍地回头望了望。似乎同一位偶然相遇的好朋友告别。‎ 但愿今夜不要下雨——我们在心里默祷着。‎ ‎ 一九四一年春,上海曹家渡 ‎(选自《袁鹰散文选集》)‎ ‎【注】 人们习惯将1937年11月日本占领上海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4年时间称为“上海孤岛时期”。‎ ‎★1.(综合选择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两处引用古人诗词句子,前者表达了作者对杭州湖光山色、风土人情的眷恋之意,后者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珍惜之情。‎ B.“像一块发黑的擦桌布”“像铅块一样沉重”这些比喻句既突出上海天空灰蒙蒙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忧患。‎ C.“可是春天在哪里呢?”“这是春天吗?”这两个疑问句,或引起下文,或总结上文,标示思路,暗示文章主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D.本文以寻找春天为线索,以行踪为序,叙写了我和弟弟妹妹从城里到郊外找寻春天的过程,写景状物,情寓其中,含蓄蕴藉。‎ 解析:此题考查散文阅读的综合分析。B项“也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忧患”这一表述不当,没有明察本文的情感和主题意蕴,文章反映的是对日占区上海的沉闷压抑的苦难生活。‎ 答案:B ‎2.综合全文,赏析“春天被挂在青光闪闪的铁丝网上”这句话。‎ 答: ‎ ‎ ‎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象征(或说隐喻、比拟)的修辞手法,从上下文语境看,句中“春天”表层意义是指“风筝”,而“铁丝网”则能让读者联想到围困孤岛的黑暗势力。作者不说风筝被挂在铁丝网上,而说春天被挂在铁丝网上,表达了对“孤岛”上海压抑沉闷、缺乏生机的严峻社会现实的审视,也传达了对春天的向往之情。(意思对即可)‎ ‎3.文章为什么要用很多笔墨描写“风筝”?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 ‎ ‎ ‎ 答案:①从文章内容与标题意旨关系看,花很多笔墨描写铁丝网上的“风筝”,正是呼应标题“铁丝网上的春天”。②从选材与主题思想关系看,花很多笔墨描写“风筝”,是借风筝的遭遇,委婉含蓄地表达作者自己对自由美好生活的憧憬。③从意象选择、组合的内在关联看,被铁丝网围锁的“孤岛”和“人”,与被挂在“无情的”铁丝网上的“风筝”一样,丧失了自由,表达了作者对桎梏在“孤岛”中的人们的不幸遭遇的同情;使得文章主题意蕴更加丰厚。(意思对、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