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历史冲刺提分训练: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宋元时期)
2020 高考历史冲刺提分训练: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宋元时期)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宋史载,“朝廷政事,以民为本。与民亲者,莫如逐路监司,及州长吏。祖宗以来,常重 其选。故监司辞见皆得上殿,而州长吏,人数猥多,不可人人廷见。则择其州之要重繁剧、与 夫沿边守御之地为长吏者,则许上殿。”对材料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A.宋代加强对地方要员的控制 B.强调选官采用等级授职 C.宋代防止官员失职危害民生 D.彰显皇帝的信任与恩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代的地方要员在离京赴任时,通常要当面向皇 帝本人辞行,时称“陛辞”“辞见”等,以彰显皇帝的信任与恩宠,但其实质意图是加强对地 方要员的控制,与“祖宗以来,常重其选”“则择其州之要重繁剧、与夫沿边守御之地为长吏 者,则许上殿”相符合,排除 D 项,故 A 项正确;B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 项不是本质,排 除。 2.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 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 中书省。”从此番议论中可以看出行省的主要职能是 A.为了从军事上控制地方 B.为了监视和管理地方 C.为了地方自治的方便 D.为了提高汉族官僚的权 力支配之意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 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行省制度本来就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才实行的 一个制度,而不是为了地方自治的方便,材料中的“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 也能反映出这一点,所以此番议论中可以看出行省的主要职能只能是为了监视和管理地方,综 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B。另外,行省不仅仅是为了从“军事”上控制地方,蒙古人也不可能 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支配。 3.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 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一经此职,遂为名流”。据此可知宋代 A.国家机关行政效率提高 B.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 C.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 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可见朝 廷凸显文官的地位,而文官的来源是科举制度,可见,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C 选项符合题 意;根据材料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可见国家机关的官职分类 发生变化,但不能看出其行政效率提高,A 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北宋官员权力的分化,B 选 项排除;贵族政治主要是依靠血缘关系世袭官制,而材料中没有提及,D 选项排除。 4.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命百官“议立三省、定内外官”,后决定实行一省制,废除了唐宋以来 的三省并立制,只设中书省,使之成为“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与唐宋 相比,元代中书省的设立 A.标志着集权政治的日趋强化 B.反映出明君贤相的理想愿景 C.表达了精简机构的政治诉求 D.有利于中央机构的不断完善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的中央行政体制由三省制变为一省制,权力制约机构被破坏,体 现的是集权政治的日趋强化,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相权,A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明君 贤相无关,B 选项排除。元朝实行一省制是为了加强集权统治,与精简机构无关,C 选项排除。 元朝后期政局混乱和实行一省制导致丞相权力过大有很大关系,可见元朝的中央机构并非很完 善,D 选项排除。 5.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税率大致为 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 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 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我国古代 A.重农抑商政策改变 B.商业政策较为灵活 C.商业税超过农业税 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答案】B 【解析】从战国时期开始,历代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故 AD 不符合史 实,排除;材料“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优商”“恤商”体现了统治 者对商业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政策,故 B 正确;材料只是说宋代的商税率比农业要低得多,并不 能说明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故 C 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优商”“恤 商”,联系所学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分析解答。 6.会子是南宋发行的一种纸钞,据说宋孝宗在会子发行后的十年里都睡不好觉。他曾经回购 了价值 200 万两银的流通会子,并将它们烧掉。此外,他还命令缴纳税费时可以用纸钞,并 通过限制纸钞流通期限来控制会子的兑换价值。这表明,南宋政府 A.维护金属货币的市场主导地位 B.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C.强化了对商业活动的直接监管 D.通过限制流通量来调整纸钞的市场价值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在流通领域确保会子不贬值,故答案为 D 项。 材料没有涉及金属货币的地位问题,排除 A 项;材料并未提到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如何,排 除 B 项。宋朝时期政府不再对商业活动直接监管,排除 C 项。 7.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 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该记载反映了当时 A.草市已经具有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B.商业活动因不受官吏监管而异常繁华 C.乡村庙会集市虽定时一聚但百货齐全 D.市已突破空间限制形成繁荣的商业街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业区与居民生活区融为一体的城市面貌,说明 市已突破了空间限制,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草市的信息,而是强调市已突破空间限制 形成繁荣的商业街,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管理商业活动的信息,而是强调市已突破空间 限制形成繁荣的商业街,排除 B。材料强调市已突破空间限制形成繁荣的商业街,没有涉及乡 村庙会集市的信息,排除 C。 8.宋代城市管理实行厢坊制,即在坊上设用,作为较大的行政区划,以加强对坊廓户的控制, 这是中国古代对城市管理制度的重要变革。厢坊制出现的背景是 A.中央集权加强 B.经济重心南移 C.城市体制变化 D.市镇经济兴起 【答案】C 【解析】随着坊市制的冲破,宋代为加强城市管理而实行了厢坊制,打破了过去城市严格管理 的制度,故 C 项正确。宋代实行厢坊制是为了加强城市管理,而不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没有关系,故 A、B 两项错误。市政经济兴起于明清时期,故 D 错误。 【点睛】厢坊制,宋代城市的区划制度。唐代的城市制度是"坊市制"﹐居民区"坊"与商业区" 市"是分开的﹐四周都筑有围墙﹐坊﹑市门按时启闭。 9.汉唐时期,孟子被视为一般的儒家学者,《孟子》只能归入“子部”一类;中唐以后,孟子 的地位逐渐上升。及至宋代,《孟子》超越“五经”而跻身“四书”,成为中国士人必读的官方 教科书。宋代孟子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 A.朱熹欲借孟子思想完善自己的学说体系 B.孟子思想契合了宋儒的政治和理论诉求 C.宋代儒学与道教佛教思想逐渐走向融合 D.孟子在儒学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宋朝孟子的著作地位明显提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宋朝时期 理学形成和发展的表现,这是因为孟子思想契合了宋儒的政治和理论诉求,故 B 项正确;A 项 不符合史实,故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宋代儒学与道教佛教思想逐渐走向融合,故 C 项错误;D 项本身正确,但是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 10.朱熹曾说:“熹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出入 时无数文字,事事有两册。”他的这种读书经历 A.导致了主流意识的混乱 B.反映儒学开始走向衰落 C.践行了知行合一的主张 D.为理学的发展做了铺垫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的读书经历为朱 熹发展理学思想做了铺垫,故 D 正确;朱熹“旧时亦要无所不学”丰富了知识,并且朱熹个 人的读书经历不可能导致了主流意识的混乱,排除 A;宋朝时期以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故 “儒学开始走向衰落”表述错误,排除 B;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C 排除。 11.“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 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 ②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 ③能和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 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 能力。结合所学,分析、判断,可知:②项“对仗工稳,句式齐整”属于唐诗的特点,明显错 误,故,排除含有②的选项。进一步可知,①③④体现了宋词“节奏感强、形式自由、市民气 息和变革创新”的四个基本特点,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C。 12.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 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答案】C 【解析】材料意思是宋人邢昺年幼时,雕版印刷术尚未普及,学生学习很不方便,效果不好; 后来,雕版印刷术得到普及,真是儒生的幸事。由此分析,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推 动了文化的发展。故选 C。其他各项均与材料意思不符。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第 13-14 题为必考题,每个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15-16 题为选考 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37 分。 13.(25 分)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世界各国都要面临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钟摆一样,中央集权过大了,地方运转不好,那就要放 一点权;放权放得太厉害了,容易造成地方各自为政,中央管不了了,那就要收权。……从宋 代起中央集权就高度发达了,其时地方分权最弱。…… ——摘编自凤凰网:周振鹤《历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像钟摆一样》 材料二 美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通过代议制在广土众民范围内真正实行民主治理的国家,它 建立了一整套模式,从而较好地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是人们 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 技巧。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北宋主要是通过哪些官制的变化来实现“中央集权 高度发达”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通过实行哪一制度“较好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 系”?美国的民主政治被认为是妥协的产物,结合 1787 年宪法的内容加以说明。 【答案】(1)变化:派文官任州郡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将赋税权收归中央。 (2)制度:联邦制。说明: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 性,缓和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参议员每州 2 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缓和了大州 和小州矛盾;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而且南方的黑人按 5 分之 3 人口计算,缓和了南方 和北方矛盾。 14.(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重文轻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有 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还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 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写明观 点,观点合理,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一 “重文轻式”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论述:政治上: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使其能很快铲除军阀制据势力,清除分 裂的隐患,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 参政热情高涨。 经济上:社会稳定,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品种和产量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 展。 科技上: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以文为贵、武为轻的思想深入骨髓,推动了天文学、机械学、 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的发展。 文化上:宋代的文、史、哲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名著和名作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 夺目。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的全面繁荣。 观点二 “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 论述:军事上:皇帝直接掌探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和千方百计压制 武人,使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在对辽、西 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 外交上:由于“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再加上统治阶级“强干羽枝”的思想。对外没有积极 加强防御,而是一贯采取屈辱忍让、纳币求和的做法。 政治上:为了削弱武将的势力,设置大量文职官员,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在遇到重 大军事、政治问题时意见不一,很难制定有效的快策。 社会风气上:重文轻武政策使北宋的价值观发生较大变化,多数人认为“万服皆下品,唯有读 书高”,商武精神遭到削弱。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宋朝最终陷于积弱的局面中。 (二)选考题:共 15 分。请考生从下面任选一题作答。 15.(15 分)【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南宋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变革与转型期,件随着民间争言财利的好讼风尚以及无审级限制 诉讼制度所引发的非法越诉、安诉现象对司法秩序的冲击,南宋对原有相关法律进行了改革。 新律规定:州县、监司的司法官员必须在民事案件审结后给争论双方当事人出具包含有案情事 实、法律适用和审断理由的法律文书“断由”,以此作为诉讼当事人依次上诉的法定依据。南 宋司法官员的民事审判虽然经常会参酌人情,以使判决更加圆润,但人伦情理仅是对法律的补 充,而不是颠覆,更不是所谓的“伦理法”、“父母官诉讼”等传统学说所能涵括。实际上南宋 司法官员早已践行了依据证据判决的成文法传统。南宋司法理性化、近世化趋势,对当下的司 法改革亦不乏历史启迪与思考。 ——摘编自张本顺《变革与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宋法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宋法制改革的影响。 【答案】(1)特点:注重事实和证据;淡化伦理人情;诉讼程序渐趋规范化;带有理性化和近 代化色彩。(任答 3 点即可) (2)影响:有利于维护司法秩序和促进司法公正;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公平 公正化;对近现代司法改革提供借鉴。(任答 3 点、言之有理亦可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南宋法制改革的特点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南宋法制改革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州县、监司的司法官员必须在民事案件审结 后给争论双方当事人出具包含有案情事实、法律适用和审断理由的法律文书‘断由’”“以此作 为诉讼当事人依次上诉的法定依据”“南宋司法官员的民事审判虽然经常会参酌人情,以使判 决更加圆润,但人伦情理仅是对法律的补充”“南宋司法理性化、近世化趋势”等信息分析概 括得出。 (2)南宋法制改革的影响,可以根据第一小题概括得出的措施和特点,并联系当时的社会状 况来回答。 16.(15 分)【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黄道婆是元代前期松江府人,曾漂泊到海南崖州从事很长一段时间的植棉和棉纺织劳动。 黄道婆中年回乡后,看到家乡棉纺织生产的落后情况,决意使之改变。她向家乡人传授在崖州 学到的整套棉纺织技术并结合内地传统的纺织工艺,进行改革:用她从崖州带回的棉种培育出 适合于当地种植的优良棉种;用双把手摇轧棉的搅车代替原有的用手剥脱棉籽;用绳弦大弹弓 代替指拨线弦小弓;制成脚踏三锭纺车;借鉴和汲取黎族织造“崖州被”的经验和方法,发展 汉族传统织造工艺,创造了具有江南特色的“乌泥泾被”。这些织物具有独特的风格,被称为 “云布”,风行一时。在黄道婆逝世后,松江府地区很快成为全国植棉业的中心,乡人为她造 墓树碑,建祠塑像,奉祀香火,敬如神祗。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黄道婆改革棉纺织技术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黄道婆的历史功绩。 【答案】(1)特点:结合传统织造工艺;改良棉种和棉纺工具;融入民族特色形成独特风格。 (2)功绩:改进了棉纺织技术,提升了劳动效率;推动了江浙一带棉纺织业的发展;改善了 人民的生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她向家乡人传授在崖州学到的整套棉纺织技术并结合内地传统 的纺织工艺……培育出适合于当地种植的优良棉种……制成脚踏三锭纺车;借鉴和汲取黎族织 造……方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结合传统、改良棉种和工具、融入民族特色等方面概括黄道婆 改革棉纺织技术的特点。 (2)功绩,根据材料“发展汉族传统织造工艺……松江府地区很快成为全国植棉业的中心, 乡人为她造墓树碑”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改进技术、提升效率、棉纺织业发展、改善生活、经济 发展等方面简要评价黄道婆的历史功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