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新突破同步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练习:单元质量测评(三)(含第4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新突破同步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练习:单元质量测评(三)(含第4章)

单元质量测评(三)(含第 4 章) 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 1.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鲫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从试管上层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 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解析: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时,设标记总数为 a,第二次捕到的总数为 b,其中标记数为 c,则总鲫鱼数为 a×b÷c,标志物脱落使第二次捕获时标记鲫鱼(c)数目减少, 所得总鲫鱼数会偏大,A 正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如果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 数前未振荡,则从上层吸出的酵母菌较少,B 错误;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 性,如果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会使数值偏小,C 错误;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 中的蒲公英时,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统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若不统计正好在 样方线上的个体,会导致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小,D 错误。 答案:A 2.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优势种是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B.竞争的结果一定表现为一方优势,一方劣势甚至被淘汰 C.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群落对环境资源的利用 D.群落内的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解析:竞争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 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也可以表现为此起彼伏的动态平衡状 态。 答案:B 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的这首《归园田居》中的第一句隐含的生物间的关系及 第三句反映出的生物学知识是( ) A.竞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无影响 B.竞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C.捕食、撤去人类活动群落演替方向会发生变化 D.捕食、撤去人类活动群落演替方向未发生变化 解析:豆苗和草之间的关系为竞争;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撤去人类活动群落 演替方向会发生变化,B 正确。 答案:B 4.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假设种群的 K 值为 200,N 表示种群数量,据表 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曲线上的点 S1 S2 S3 S4 S5 N 20 50 100 150 180 (K-N)/K 0.90 0.75 0.50 0.25 0.10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 S4 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 S3 点之前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 S3 点 D.(K-N)/K 值为 0.50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解析:S3 点 N 值为 K/2,该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防治蝗虫应在该点之前进行;渔业捕捞 后,需控制剩余量在 S3 点;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在 S4 点之前就已经出现。 答案:A 5.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呈“J”型增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 K 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 600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 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 K 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解析:“J”型增长在食物充足、空间无限、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A 正确;种群 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 K 值之前不是“J”型增长,B 错误;由图可知,自然状态下该种群 的环境容纳量约为 600,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 0,C 正确;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 K 值也 会发生相应变化,D 正确。 答案:B 6.某学生在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 了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c 点对应时间取样计数时,需对样液适当稀释 B.cd 段酵母菌种群的增长速率约为 0 C.造成 de 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营养物质缺乏 D.本实验不存在对照实验,酵母菌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 解析:c 点时,酵母菌种群密度过大,不易计数,因此计数前,通常需要将样液按一定比 例稀释,A 正确;ab 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增大,bc 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速 率逐渐减小,cd 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约为 0,B 正确;de 段种群的数量减少,其主 要原因之一是营养物质的缺乏,C 正确;本实验自身前后形成对照,D 错误。 答案:D 7.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和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如图为某地 5 年内主要 植物种类及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因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故其在此地将持续呈“J”型增长 B.此地 5 年内狗牙根的数量不断减少与其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竞争有关 C.此地 5 年内群落进行次生演替且植物丰富度呈不断增大趋势 D.因大巢菜数量不断减少,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在植株密集处多取样方 解析:受资源限制和种内斗争的影响,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此地不可能持续呈“J”型增长, A 错误;狗牙根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存在竞争关系,其数量减少主要是因为竞争能力较弱,B 正 确;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和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可能使此地植物的丰富度 下降,C 错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需遵循随机取样和多取样方的原则,D 错误。 答案:B 8.在一个原始的森林中,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BC 段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B.AB 段两个种群为捕食关系,物种 2 是捕食者 C.BC 段两个种群为共生关系,物种 1 随物种 2 的变化而变化 D.BC 段物种 1 的数量下降仅与喷洒的农药有关 解析:物种丰富度是指物种数量的多少,BC 段 2 个物种都存在,看不出物种丰富度的变 化,A 错误;从 AB 段两个物种变化的曲线特征看,二者是捕食关系,在同升(同降)区段中, 先变化的是被捕食者,后变化的是捕食者,B 正确;喷洒农药不会改变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 C 错误;物种 2 以物种 1 为食,BC 段物种 1 下降,既与喷洒农药有关,又与物种 2 数量变化 有关,D 错误。 答案:B 9.如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和图丙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 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b 点时只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 点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 C.图丙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D.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解析:图甲中,b 点和 d 点时都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A 错误;群落演替过程 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最终趋于稳定,因此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 关系,B 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优势取代”现象,因此图丙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 变化的情况,C 正确;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 正确。 答案:A 10.如图所示的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强度与时间分布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棕蝙蝠比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更适于夜间的觅食活动 B.蝙蝠的夜间觅食能有效降低被许多天敌捕食的风险 C.三者之间捕食关系的存在,会影响蝙蝠活动的时间和范围 D.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说明其间存在共生关系 解析:分析曲线可知,银毛蝙蝠和蓬毛蝙蝠的活动时间比棕蝙蝠晚,更适于夜间捕食。 三种蝙蝠之间属于竞争关系而不是捕食或共生关系,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有利于 降低它们之间的竞争压力。蝙蝠夜间觅食,既可以降低与白天觅食的食虫鸟之间的竞争,也 可降低被天敌捕食的风险。 答案:B 11.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 比值曲线如图(其中 R=出生率∶死亡率)。已知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 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图中可知 0~d 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 B.田鼠种群数量在 a~d 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 c~d 期间一直在下降 C.该田鼠种群在 c 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D.由图可知,a、b 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一定相等 解析:在 0~d 范围内,只能体现出一个变化过程,没有呈现出周期性波动,A 错误;据 图可知,田鼠种群数量在 a~b 之间,由于 R 大于 1,所以种群数量一直增加,在 c~d(不包括 d 点)期间,R 小于 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B 正确;在 c~ d(不包括 d 点)期间,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 R 小于 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 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故 d 点时种群密度小于 c 点时,C 错误;据图可知,a、b 两点 时对应的 R 相等,但田鼠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等,D 错误。 答案:B 12.某地区山体在暴雨后出现滑坡现象,原有植被被破坏,若干年后,滑坡山体经历了 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三个阶段,各阶段优势物种种群密度(棵/m2)的变化 如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第六年 第七年 物种 1 600 1 520 701 323 82 0 0 物种 2 13 67 340 500 307 265 255 物种 3 0 25 112 346 557 502 489 A.滑坡山体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中的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 B.物种 1 与物种 2 相比,后者的耐阴能力强 C.气候适宜的条件下三物种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物种 3 D.滑坡山体上的植被被破坏后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解析: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A 正确;由题表可知,最终物种 1 被淘汰,说明物种 1 的耐 阴能力弱,B 正确;最终物种 3 的数量最多,所以气候适宜的条件下三物种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物种 3,C 正确;滑坡山体上的植被被破坏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 错误。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13.(13 分)如图甲是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图乙是草原上甲、乙、丙三个种群在不 同繁殖期的个体数量示意图: (1)图甲中①表示________,制约某城市人口数量增长的直接因素有________(填数字)、迁 入率、迁出率。 (2)根据图乙分析,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越来越大的是________。 (3)某地引入了 24 只新动物,若该动物种群数量年增长率为 a,则第 10 年,种群数量将会 达到________________只,很有可能导致当地________________锐减。 (4)持续数年调查该地田鼠的种群数量,发现其种群变化趋势与乙种群相似,但在一年内 田 鼠 数 量 随 季 节 在 一 定 范 围 内 波 动 , 出 现 这 一 现 象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故图甲中①表示种群密度。制约某城市人 口数量增长的直接因素有②出生率、③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2)分析图乙可知,甲种群 中处于繁殖前期的个体所占比例最大,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乙种群中处于繁殖前期和后期 的个体所占比例相当,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丙种群中处于繁殖后期的个体所占比例最大, 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因此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越来越大的是甲。(3)某地引入了 24 只新动物, 若该动物种群数量年增长率为 a,则第 10 年,种群数量将会达到 24·(a+1)9 只,很有可能导致 当地物种丰富度锐减。(4)该地田鼠的种群变化趋势与乙种群相似,即年龄组成为稳定型,但 在一年内田鼠数量随季节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季节食物的多 少不同。 答案:(1)种群密度 ②③ (2)甲 (3)24·(a+1)9 物种丰富度 (4)不同季节食物的多少不 同 14.(12 分)绿色大米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在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某研究小组对其进行了相关调查。 (1) 调 查 稻 田 中 田 螺 种 群 密 度 时 可 采 用 ________ 法 , 选 取 样 本 的 关 键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下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样方编号 1 2 3 4 5 6 样方面积(m2) 1 1 1 1 1 1 田螺数量(只) 16 19 16 20 16 15 (2)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小型蛙引入稻田后,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在 T0~T2 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若在 T2 时种群的数量为 N,则在 T1 时种群的数量为________,T1 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 解析:(1)田螺活动范围小,适宜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 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掺杂主观因素。根据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16 +19+16+20+16+15)÷6=17(只/m2)。(2)T0~T2 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所以 呈“S”型增长。T1 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为 N/2,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 长型。 答案:(1)样方 随机取样 17 只/m2 (2)S N/2 增长型 15.(15 分)如表所示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部分相关量的统计结果,试根据表中数 据回答问题: 群落演替 灌草 丛 针叶 林 针阔叶 混交林 常绿阔 叶林 群落垂直结构层数 2 3 4 5 叶面积指数 2.48 6.61 11.28 17.76 光能漏射率(%) 62.2 44.7 3.3 1.1 生 产 量 总初级生产量 (t·hm-2·a-1) 17.43 55.50 116.61 150.81 净初级生产量 (t·hm-2·a-1) 1.50 14.52 23.88 26.00 总生产量/ 总呼吸量 1.09 1.35 1.26 1.21 注:叶面积指数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植物叶面积。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从数据上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 富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统计数据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该森林群落截获光能的百分率逐渐____________, 总初级生产量增多,这可能与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______________增多有关。 (3)研究人员可以采用____________法对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 同物种______________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4)总初级生产量指全部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而净初级生产量指全部绿色植物固定并贮 存的能量。统计数据表明在由针叶林到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过程中,总生产量/总呼吸量的值有 下降的趋势,试解释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表中数据表明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由灌草丛开始的,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 替。在该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垂直结构分层现象越来越明显,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断增 加。(2)截光率=1-漏射率,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其截获光能的百 分率增大,这可能与群落中植物种类增多、垂直结构分层增多有关。(3)可以采用样方法来调 查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 构。(4)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多,全部生物的总呼吸量不断增加,而 绿色植物可利用的光能有限,限制了光合作用总生产量的增加,从而导致总生产量/总呼吸量 的值有下降的趋势。 答案:(1)次生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 (2)增大 分层 (3)样方 在空间上的分布(分层) (4)随着群落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多,全部生物的总呼吸量不断增 加,而绿色植物可利用的光能有限,限制了光合作用总生产量的增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