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63分)‎ ‎1、有学者指出,分封制不仅封周天子,而且使诸侯、卿大夫都成了君主,使周天子下受封的各级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身份,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里有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的权威。这说明分封制 A. 天子通过诸侯有效地管理地方 B. “天下一家”的认同日趋淡化 C. 地方权力过大会销蚀王室权威 D. 周王室开疆拓土扩大统治范围 ‎2、《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士以其子弟为仆隶),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按等级递减)。”这段记载反映了 A. 宗法制的等级系列中有庶人,也有奴隶 B. 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之间缺乏政治隶属关系 C. 西周在宗法制基础上实行分封制 D. 西周建立了强有力 中央集权制度 ‎3、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是 A. 分工明确,彼此牵制 B. 垂直管理、分层管理 C. 服务皇权,家国同治 D.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4、世族是“那些在社会、经济方面具有支配势力盘根错节,代代相传;在政治、文化方面也极为活跃,占据主导地位的家族”。汉朝时世族发展迅速,汉初“布衣将相”的政治结构最终演变为“累世公卿”的世族政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汉朝世族源于先秦贵族,根深蒂固 B. 察举征辟制度有利于世族控制政权 C. 世族在经济上是新的生产模式的代表 D. 汉朝在权力继承上仍采用世卿世禄制 ‎5、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模式的是 A.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B.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C.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 D. 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6、每个人都有烦恼,作为学生,我们可能苦恼于考试成绩或每天繁重的作业。贵为一国之君的天子也有着其无尽的烦恼。宋太祖说“卧榻之侧有他人酣睡”,这也说出了历代皇帝们的心声。下列措施属于皇帝为了防范“卧榻之侧有他人酣睡”而采取的是 ‎①“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 ‎②“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③“故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④(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D. ③④‎ ‎7、.明代内阁大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上面,而到了康熙九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七年,又升格至正一品。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 A. 反映出内阁位高权重 B. 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 C. 表明清代前期以文治国 D. 表明中央权力体系完善 ‎8、近代在华西方传教士译介西学时,在译序或文前,常以较大 篇幅和尖锐犀利的语言指陈中国社会存在的重重危机和症结所在。该做法 A. 意在减少西学传播的阻力 B. 旨在增强国人民族危机感 C. 利于淡化中西文化的差异 D. 必然遭到国人 极力排斥 ‎9、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言道:“……是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又安知君臣上下?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这份奏折反映出琦善 A. 认识到了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源 B. 以中国传统观念解读英国政情 C. 对英国大臣的操守有正确认识 D. 认为英国权臣操纵着国家政权 ‎10、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11、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12、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13、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 ‎14、1904年,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呼吁》一文中宣称:“我们要仿照你们的政府而缔造我们的新政府。”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A.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 “人民有应任官考试之权”‎ C.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D.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15、 张鸣在《辛亥:摇晃的中国》中说:“革命给了国人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但却没法像魔棒一样,给中国带来立竿见影的变化。中国不仅没有因此而走向富强,反而更易混乱。”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不包括(  )‎ A. 民主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 B. 长期的君主专制传统 C.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D. 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16、1911年11月初,《申报》因报道革命军失手汉口而激起民众的愤怒,致使该报社橱窗被输毁。《中外日报》《新闻报》等报也均因为刊载革命军失败的消息而导致报社被捣毁。这说明当时 A. 新闻界极度缺乏民主革命意识 B. 清政府加紧对革命军镇压 C. 民主革命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D. 新闻造假遭到民众的抵制 ‎17、下图所列内容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戊戌变法 ‎18、1912年1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等各项权力;而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临时约法做出这-修正的原因是 A. 革命党内部争斗,妥协退让 B. 加强总统的行政决策权力 C. 强化议会权力防范个人独裁 D. 立宪党人和旧官僚的支持 ‎19、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有机社会建设的序幕,紧随其后的应是自下而上、循序渐进地进行社会改造,但必须铲除中国的专制制度。真正的社会改造运动必须从改造自己做起,以对自己言行充分负责的精神来推动社会的进步。该学者意在说明五四运动 A. 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B. 使革命成为了社会变革 主流方式 C. 成为新旧民主革命之间的桥梁 D. 推动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 ‎20、1937年12月,有人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我们要拥护统一指挥,八路军也要统一受蒋指挥。我们不怕统一纪律、统一作战计划、统一给养,不过注意不要受到无谓的牺牲。红军的改编,不仅名义改变,而且内容也改变了。”该言论 A. 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及时纠正了党内的错误思想 C. 是指导中共抗战的正确理论 D. 脱离了当时中国的革命实际 ‎21、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A. 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 中共党内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认识不一致 C. 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 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22、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南京大屠杀是日军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 ②中国人民必须牢记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③南京大屠杀惨案不容篡改 ④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3、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24、下面是1949年至1957年间我国中央一级制定 法律法规情况的统计图。造成不同阶段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建立 B. 宪法颁布后明确立法方向 C.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D. 国家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 ‎25、学者费正清认为,中苏关系的起步是靠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搭建的,源于20世纪派往莫斯科学习的留学生,虽然新中国跟苏联共产党人联系紧密,但却不一定成为真正的朋友,因为中共领导人始终不会忘记斯大林在20年代曾给他们错误的劝告。该学者重在强调 A. 冷战促成中苏两国友好 B. 中苏关系的历史基础不稳固 C. 国家利益影响中苏关系 D. 中美关系的改善具有必然性 ‎26、它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次重要外交实践,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它”是指 A. 亚太经合组织 B. 上海合作组织 C. 华沙条约组织 D. 东南亚国家联盟 ‎27、2019年3月8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回答中外记者问题时指出:“一带一路”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黄金法则,给各方带来的是满满的发展机遇。这说明“一带一路”‎ A. 首创了新型的国家关系 B. 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C. 致力于打造新区域集团 D. 提倡“合作共赢”精神 ‎28、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29、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 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 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 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30、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31、在古雅典,民众大会有权以抽签的方式选举十个祭祀官吏,称为赎罪监,他们根据神谕的规定进行祭祀,并和占卜者合作。民众大会还以抽签方式另选十名常年司祭,进行某些祭祀,并管理除泛雅典娜节之外的所有四周年节。这表明,古雅典 A. 民主政治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 B. 统治者力图通过宗教控制民众 C. 民主选举过程深受教权的影响 D. 宗教观念决定民众的政治倾向 ‎32、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33、下面为古代雅典居民结构的比例图,观察图示信息,对于雅典民 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下列叙述准确的是 A.雅典超半数的居民拥有公民权 B.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为自由民 C.少数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 D.外邦人享有雅典最广泛的民主 ‎34、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成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35、“市民法亦称公民法,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就是说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据此判断,建国之初(公元前5世纪早期以前)的罗马(  )‎ A.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保护 B.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万民法保护 C.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成文法保护 D.居民在本邦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 ‎36、“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这段话表明(  )‎ A.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B.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 C.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富有自然法的精神 D.妇女的财产占有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 ‎37、2001年5月9日的人民网曾报道,英国政府在5月8日发表声明称:“首相已经向女王阁下提出宣布解散议会的要求,女王也欣然表示她同意解散议会。议会将于5月14日解散,大选将于6月7日进行。”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解散议会须经英王形式认可 B. 英王此举违反了法律规定 C. 国家的实权掌握在英王手里 D. 内阁实际上须对英王负责 ‎38、“光荣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专制统治的国家,它这样做的时候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此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一步一步地进行了制度改革。可见英国政治体制创新的显著特点是 A. 内容的继承与创新 B. 方式的和平与渐进 C. 君权的保留与限制D. 地位的首创与示范 ‎39、.据统计,从1789年到1970年,美国总统对国会立法共行使否决权2255次,被国会(复议时以三分之二多数)推翻的有75次。这表明此时期美国 A. 总统立法能力远远高于国会 B. 国会分裂导致制衡力量丧失 C. 分权制衡原则遭到严重破坏 D. 国会对总统的制约力较弱 ‎40、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宪法,随后 A.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B.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 C.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 D.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41、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42、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  )‎ A.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B.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C.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D.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二、问答题:(共37分)‎ ‎43、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包括制定了《中华民国的法》、《中华民国民法典》、《中华民国智行新刑律》等重要法律共241件,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巴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到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民国时期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为此后中国法律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线图。‎ ‎——摘编自许克江、马烈《试析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法制建设》‎ 材料二 英国宪法是一种不成文的宪法,它由历史上形成的许多习俗、惯例组成。由于它建筑在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成文的”宪法更牢国。……用议会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限制了君主制的权力,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英国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政党。总而言之,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 ‎——摘编自李少玉《17世纪以来英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材料三 一个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善和执行、监督的坚决有力,这是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提出的基本要求。……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毋庸置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 ‎——摘自许耀桐《北京日报》2017年3月13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法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民国时期实行法制改革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政治方面的具体表现。并对照材料一,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在法制改革中的不同之处。‎ ‎44、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政策,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标,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具有共同道义和文化基础的稳定的国际体系。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 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成功经验来看,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而非武力的征服和领土的扩张;是国际体系的领导者和维护者,而非统治者和掠夺者。‎ ‎——摘编自韩舁《中国古代的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等 材料二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清政府严词拒绝英国遣使进京。庚申之役后,清廷被迫允准外国公使进京常驻,但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1864年,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1875年,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使英。甲午惨败,清廷被迫承认朝鲜为自主之国。庚子国变后,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1901年,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11年,外务部职能趋于简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 ——摘编自何新华《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晚清外交所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政府的应对举措。(10分)‎ 历史答案 ‎1 CCCBD 6 ACABA 11 DADCA 16 CACDD 21 BABBB ‎ ‎26 BDAAC 31 AABBA 36 BABDA 41 AD ‎43、(1)特点:确立了法制化发展方向,形成了法律体系,奠定了法律近代化的基础;以西方法律体系取代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不足。4分 原因:民国政府维护自身统治的要求;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法律制度的优点对民国政府维系统治的启示。6分 ‎(2)表现:确立君主立宪制;构建法治的传统;议会下院成为间接民主的代议制机构;行政大权赋予首相;确立政党政治。4分 不同:中国的法制改革注重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而英国则重视继承传统;中国的法制改革没有摆脱专制体制的束缚,而英国则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4分 ‎44、(1)居于中心领导地位(形成朝贡体制);以和平交往为主:注重思想与文化影响;以周邻国家为主要交往对象;是国内政治体制和政治理念的国外延伸。9分 ‎(2)挑战:西方列强侵略,新式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原则强制输入。2分 评述:从排斥到逐步接受西式外交理念:派遣驻外使节,培养新式外交人才,设立近代外交机构,精简职能。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有利于与国际社会的接轨,一定程度上为民国外交奠定了基础;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与保守性,未能真正实现对国家主权的维护。8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