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阜新市第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 一、本大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华民族素来非常重视族谱的纂修,目的是尊崇人伦,维系宗族。这种传统源于商周时期的 A. 禅让制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宗法制是按照宗族内部血缘关系的嫡庶系统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修宗谱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故D符合题意;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或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郡县制和分封制均为地方管理制度,故BC不符合题意。 2.与下图所示内容相符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图示的内容可以看出是周王将土地和人民授予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对周王的义务是定期朝觐、缴纳赋税和服从调兵,根据所学此为周的分封制,答案为B;禅让制在夏朝之前存在,A 错误;郡县制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不存在土地和人民的分封,C错误;行省制度是在元朝的,D错误。 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中“齐鲁”是古来对山东的别称,这一称谓最早源于(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礼乐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其中齐国和鲁国的封地都在今天的山东地区,因此后世以“齐鲁”称谓山东,故选B项;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与“齐鲁”称谓无关,排除A项;礼乐制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与“齐鲁”称谓无关,排除C项;郡县制是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标志着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血缘政治,排除D项。 4.西周建立后,在分封同姓诸侯的同时,也分封了部分异姓诸侯。其目的是 A. 稳定统治秩序 B. 强化宗法制度 C. 促进民族交融 D. 加强文化交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列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巩固周王室的统治,故A项正确;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故B项排除;CD项是分封制的影响,排除。 5.西周时“通过严格区分血缘关系的嫡庶亲疏,建立了森严的上下、长幼、尊卑、贵贱等级秩序,并使之长期有条不紊地保持下去”的制度是 A. 世袭制 B. 禅让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排除A;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举首领制度办法,排除B;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周王为了巩固统治而把王族,功臣,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的制度,排除C ;宗法制是按照血缘等级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故选D。 6.“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 秦朝皇帝制度的内涵 B. 汉代损益秦制的措施 C. 封建官僚政治确立的背景 D. 分封制退出中国历史的根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解释了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的原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选C项;材料是讲郡县制,而A项是皇帝制度,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A;材料与汉代没有联系,故排除B;分封制退出历史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故排除D。 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这材料中所说的制度是指 A. 世卿世禄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等信息来看,材料中的这项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官吏。故答案为D项。世卿世禄制根据血缘关系世袭,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察举制是自下而上推举人才为官的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作为标准选用官吏的制度,排除C项。 【点睛】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8.有学者评论说:“(它)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该学者评论的是 A. 科举制 B. 郡国并行制 C. 行省制 D. 三省六部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科举考试自由报考,考试选官,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材料“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结合所学知识,涉及的是科举制的影响,故A符合题意;郡国并行制和行省制均为地方管理制度,不是选官制度,故BC不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君权,故D不符合题意。 9.隋朝建立了新的选官制度,特点是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结合起来,提高官员的素质。这一制度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立了新的选官制度,特点是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结合起来,提高官员的素质”可知是隋朝的科举制,答案为D;世官制是先秦的选官制度,A错误;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C错误。 10.中央中枢机构的调整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展的重要表现。下图所示机构确立于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幅图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是唐朝确立起来的,故B项排除;汉朝设立的是中朝,故A项排除;宋朝是二府三司制,故C项排除;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故D项排除。 11.“(雍正年间)这个原属临时的军事机构,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本应裁撤,但因为这个机构有利于专制皇权,不但没有裁撤,反而权力不断扩大,以致成为最高权力中枢。“这个机构是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军机处 D. 枢密院 【答案】C 【解析】 【详解】雍正年间,用兵西北,设立军事情报机构军机房,后改名军机处。后来,军机处成为清政府最重要的权力中枢机构。由材料“(雍正年间)这个原属临时的军事机构”“最高权力中枢”,可知指军机处,故C符合题意;明朝朱元璋废除了尚书省、中书省和废丞相,权分六部,而清承明制,故AB不符合题意;枢密院作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并非“临时的军事机构”,且清朝已经废除了,故D不符合题意。 12.下列措施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的是 A. 颁布“推恩令” B. 实行行省制度 C. 废除宰相制度 D. 派文官任知州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始终存在着两大基本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以及君权与相权 ,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的是君权而不是中央集权,所以C符合题意.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 选项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符合题意;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因此元朝的行省制属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宋代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如派文官任知州,加强中央集权,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13.明朝初年,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废除了 A. 科举制 B. 察举制 C. 监察制度 D. 丞相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明朝初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时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制度,故D项正确;明朝仍实行科举制和监察制度,故AC项排除;察举制是隋唐时期被废除的,故B项排除。 【点睛】“明朝初年”是关键信息。 14.有学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天子即天下之大宗,诸侯即一国之大宗。同姓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异姓诸侯则通过婚姻,与天子维护甥舅之亲,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这一观点反映中国早期国家制度 A. 血缘政治与官僚政治相结合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家国一体的国家政治结构 D. 最高统治集团权力趋向集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从某种程度上说,天子即天下之大宗,……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来看,这反映了周代形成了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即家国一体的国家政治结构。故答案为C项。A项官僚政治此时还未出现,排除;B项材料表述与神权无关,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最高统治集团权力趋向集中的特点,也不符合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法制的特点与作用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5.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下图中出现在唐朝的生产工具是( ) A. 石锄 B. 骨耜 C. 耦犁 D. 曲辕犁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农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曲辕犁,可以自由调节耕地的深浅,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故D正确;石锄、骨耜均是先秦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故A、B说法均不正确;耦犁是汉代的耕犁工具,故C不正确。 16.据考古发现,在战国时期各地遗址中犁铧、镬(jue)、锄、铲、镰等铁农具大量出现。这在当时( ) A. 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B. 进一步巩固了井田制 C. 使铁农具得以普及 D. 推动金属冶炼业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战国时期大量铁农具的出现,生产力进一步提高,这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崩溃,故B不正确;铁农具的大量出现不等于普及,直到汉代铁农具才得到普及,故C不正确;金属冶炼业发展推动铁农具大量出现,因果倒置,故D不正确。 17.《战国策·赵策》载:“秦以牛田,水通粮。”据此可知 A 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 牛耕最早出现在秦国 C. 战国时秦国已使用牛耕 D. 秦国的农业技术较他国先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战国策•赵策》”“秦以牛田”可知,战国时期,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故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已使用牛耕,但无法体现出春秋时期的状况,故A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出牛耕最早出现在秦国和秦国农业技术先进,故BD项排除。 【点睛】“《战国策•赵策》”“秦以牛田”是关键信息。 18.唐代出现了一种新式农业生产工具。它的结构更为完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下列工具与此叙述相符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简便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图三是曲辕犁,故答案为C项。A项是播种工具耧车,排除;B项是直辕耦犁,排除;D项是灌溉工具翻车,排除。 【点睛】本题的解答一是根据唐朝时期出现的曲辕犁的特点与材料信息相符,二是根据图示确定C项是曲辕犁,从而确定答案。 19.下图片是我国古代某农业工具。该工具 A. 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 促进曹魏时农业发展 C. 标志着犁耕技术成熟 D. 推动了冶铁技术进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示可以知道,反映的灌溉工具是翻车。翻车是由曹魏时期的三国马钧改进的,促进曹魏时农业发展,故排除A,选B;材料与犁耕技术无关,结合所学,隋唐时期曲辕犁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排除C;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推动了冶铁技术进步,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灌溉工具.需要掌握翻车发明的时间.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片的解读判断出是翻车,结合翻车发明的时间即可得出答案. 20.中国古代手工业历史悠久,工艺精美,享誉世界。其中,最能代表商代文明成就的是 A. 丝织业 B. 冶铁业 C. 青铜铸造业 D. 制瓷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商代最主要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手工业是青铜冶铸业。青铜器的冶炼与制造都相当成熟,各种常用的器具和礼器、酒器十分精美。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答案为C;商代只有早期的丝织品,不能代表商代文明成就,A错误;战国时期才有冶铁业,B错误;商代刚出现原始瓷器,不能代表商代文明,D错误。 21.明清时期,晋商经营的盐、铁、棉、布、皮毛、丝绸、茶叶及金融业商号,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这表明晋商 A. 促进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B. 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 开始打破商业交往的时空限制 D. 促成纸币“交子”的流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晋商经营……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得出晋商促进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答案为A;宋朝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B错误;宋朝打破了商业交往的时空限制,C错误;“交子”出现在北宋,D错误。 22.下图为西汉长安城郭区布局图。图中“西市”“东市”的主要功能是 A. 行政办公 B. 商业贸易 C. 皇室居住 D. 市民娱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汉”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西市”“东市”的主要功能是专供贸易的商业区,故B项正确;行政办公和皇室居住都在城中,故AC项排除;市民娱乐场所出现在北宋,故D项排除。 【点睛】“西汉”是关键信息。 23.“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入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材料突出反映清初实行 A. “工商食官”制度 B. “海禁”政策 C. 专卖制度 D. “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海禁”政策是明清时期严格限制私商出海经商的政策,故B符合题意;“工商食官”制度是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故A不符合题意;专卖制度是垄断特定商品买卖的政策,故C不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指鼓励农耕和限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故D不符合题意。 2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源自 A. 《老子》 B. 《论语》 C. 《墨子》 D. 《韩非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老子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的思想通过《老子》一书得以流传,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 25.春秋时期,出现了君主失政的现象。孔子对此感慨不已,并提出自己主张。下列属于孔子主张或言论的是 A.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B. “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答案】B 【解析】 【详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属于孔子的德治思想,故答案为B项。A项是老子的思想,C项是孟子的思想,D项是黄宗羲的观点,均排除。 26.在诸子百家中,他们主张“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学派是( )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可以得出,所述为法家的法治思想,故C正确;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与题干无关,故A不正确;道家的思想核心是“道”,与材料无关,故B不正确;墨家的基本思想“兼爱、非攻、尚贤”,与材料无关,故D不正确。 27.明代《三国演义》、《水浒传》、《镜花缘》等许多作品,运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商人及众多市井不民的形象。这些作品的文学体裁是 A. 楚辞 B. 诗歌 C. 小说 D. 戏曲 【答案】C 【解析】 【详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属于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为中国古典小说,故排除BD,C符合题意;楚辞是战国时期南方楚国以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故A不符合题意。 28.它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并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这里的“它”指的是 A. 《诗经》 B. 《离骚》 C 《西游记》 D. 《水浒传》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和《尚书》《周礼》《周易》《春秋》构成“五经”成为儒家经典,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9. 《诗经》分为风、雅、颂,其中颂是指( ) A. 贵族宴饮时演唱的乐歌 B. 贵族宗庙祭祀时演唱的乐歌 C. 从民间采集到的歌谣 D. 原始社会保留下来的歌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贵族宴饮时演唱的乐歌是“雅”,“雅为正声”排除A;从民间采集到的歌谣是“风”排除C;颂是宗庙祭祀时演唱的乐歌,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故本题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诗经》 30.“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这句谚语是下列哪一艺术形式的体现( ) A. 书法 B. 京剧 C. 剪纸 D. 绘画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中“丑角”这一关键词中可以推知这种艺术形式是京剧,京剧的人物表演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上述“丑角”特征不相符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31题18分,32题16分,33题14分,总分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关于永乐帝迁都之举,后人不断地提出自己的解释。丘濬说朱棣“自北平(即北京)入正大统,遂建都于此”。袁表说:“天地间之形势大抵无如燕京。”郑晓说:“京畿负重山,面平陆地,饶鱼盐谷马果窳之利,又转漕东南,财货骈集,天险地利,足制诸胡。” ——摘编自朱子彦《论永乐帝迁都北京》 材料二(康有为认为)燕京作为帝都已历660年之久,当初选择燕京是因为它“握辽漠华夏之中,便于驾驭”。然而现在已时过境迁,辽蒙已同内地。京城也已失可扼守之隘,列强欲以武力相胁迫,扬帆即可入津沽。况且现处海通之世,各国皆争海利,都城靠海便于与各国往来。所以康有为提议迁都至沪苏一带。 ——摘编自倪侃《迁都定天下之本——康有为迁都思想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永乐帝迁都北京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迁都的主要因素,并谈谈你对康有为迁都主张的认识。 【答案】(1)原因:永乐帝的兴王之地;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便于抵御蒙古。 影响:有利于明王朝政权的巩固;有利于保障边境的安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对外友好往来的开展。 (2)因素:历史传统;地理位置;经济战略;军事战略;政治需要等。 认识:主张抵抗外来侵略,具有爱国性;主张与各国往来,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具有进步性。 【解析】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京畿负重山,面平陆地,饶鱼盐谷马果窳之利,又转漕东南,财货骈集,天险地利,足制诸胡”的信息从地理位置、物产、交通以及军事角度概括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政权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等角度归纳回答。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列强欲以武力相胁迫,扬帆即可入津沽。况且现处海通之世,各国皆争海利,都城靠海便于与各国往来”以及材料一从地理位置、交通、军事以及政治等角度分析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抵御外来侵略以及经济发展和巩固统治等角度分析回答。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加强国家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 汉王朝在一些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设立了一些专门机构,诸如西域都护府,负责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隋唐两朝实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元朝在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行政区域,对南部的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除设置宣慰司、安抚司等机构外,大量任用土著首领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即土官制度,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朝政府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如西藏以达赖和驻藏大臣协同管理噶厦政府制,西南地区改土归流酌情保留土司制,台湾为隶属福建的府州县制等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答案】(1)政治:推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法律等);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统一文字;交通:统一车轨,修驰道,开凿灵渠;军事:开疆拓土,修筑长城(北击匈奴,统一岭南,征西南夷) (2)特点:治理体系日益完备(设置专门机构);因俗而治;注重维护中央权威。 意义:奠定了中国的基本疆域版图;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边疆开发;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形成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基本模式。 (3)继承中创新;灵活多变性(因时因地因俗而变);尊重民族传统。(任意2点,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解析】 【详解】(1)依据图片信息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军事等方面指出秦朝为加强国家治理采取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中“设立了一些专门机构”、“大量任用土著首领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元朝在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行政区域”、“清朝政府在中央,设立理藩院”等信息从治理体系、专门机构、因俗而治、中央权威等角度简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依据材料二中“……负责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等信息结合所学从疆域版图、边疆发展、民族融合、价值观等角度简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意义。 (3)依据材料二中“清朝政府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继承与发展关系、根据实际灵活多变、民族关系等角度指出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绘画中一顽值得瞩目的发展是民间绘画的书籍版画插图和年画的繁荣兴盛。由于小说戏曲创作和演出的活跃,及手工业的突飞发展,推动刻书行业勃兴,书籍刻印精益求精,借插图以吸引读者,举凡经史文集、科技著作、地理方志,特别是小说戏曲大多附有插图,绘形写景,备极生动,运刀雕版,明快刚健,或细如擘发,或拙如画沙,由于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艺术成就颇高。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 材料二 由于套版印刷技术比较复杂……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被普遍应用。到了明代后期,才开始盛行起来……明代弘治以后,特别是万历天启年间,反映市民生活的戏曲小说风行。为了扩大销路,这些书又都附绘木刻插图,风格各异,争奇斗艳……此时,除了小说戏曲有插图外,还涌现了一批以图为主的绘画教学范本和供人欣赏的版画集。 ——摘编自张树栋等《中华印刷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民间绘画兴盛的原因及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套版印刷技术对明清文学艺术发展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文艺作品市场化发展的促进;广大读者对图书阅读的需要;图书雕刻出版业兴盛的推动; 手工技术进步的促进。 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类图书和文艺作品;形成了不同地域的绘画风格。 (2)影响:推动了世俗文化艺术的发展繁荣;增强了科普读物的实用性和欣赏性;加速了文学艺术作品的商品化发展。 【解析】 【分析】 (1)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一“由于小说戏曲创作和演出的活跃,及手工的突飞发展,推动刻书行业勃兴”的信息从商品经济发展以及手工业进步等角度分析回答;第二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中“举凡经史文集、科技著作、地理方志,由于地区不同而民格各异,艺术成就颇高。”的信息从种类和地域概括回答。 (2)依据材料二“涌现了一批以图为主的绘画教学范本和供人欣赏的版画集”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世俗文学发展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的商品化等角度思考回答。 【详解】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