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百师联盟2019届全国高三冲刺考(四)全国 I 卷历史试题
百师联盟2019届全国高三冲刺考(四) 文科综合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 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试题卷共12页,47题(含选考题).全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35分,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有学者认为,先秦儒学追求的“内圣而外王”有两个维度,一是对个人独立人格的坚持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关注,二是对社会伦理秩序、政治民生问题的关切。由此可见,先秦儒学 A.注重社会核心价值观养成B.是礼乐制度的时代化发展 C.具有高度的人文自觉意识D.成为传统文化形成的标志 25.秦汉时期,田税归人国库,归大司农所管;山海池泽之税归入皇室之私库,为少府所管。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封建税收有一定针对性B.田庄经济受到了一定限制 C.经济资源得到合理利用D.所有制结构决定税收方式 26.下表为唐代至清代历朝录取进士数与总人口数及其比重关系统计表。这可以佐证 A.唐代进士科社会基础薄弱B.元代选官途径多元 C.宋代大规模推行文官政治D.明清进士录取严格 27.下面两幅图片反映出 A.“闭关锁国"从未实行B.政府对外贸进行严格管制 C."重农抑商"遭到否定D.国家的对外政策摇摆不定 28.中日甲午战争前夕,中国海军主要包括北洋水师、南洋舰队、福建舰队和广东舰队,由当地督抚统领,而日本海军主要指日本联合舰队,由日本海军省统领。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海军规模已全面超越日本B.完成了军队西式改革 C.制海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D.政治体制的弊端显现 29.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对于孔子及其学说并没有完全否定,如陈独秀就表示:“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并认为孔子学说也有优点,不是“一无可取”,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意在 A.为建立共和制度开辟道路B.实现救亡与启蒙真正结合 C.动摇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D.为中国革命提供理论指导 30.根据地的《红色中华》曾撰文指出:“在分田之先必须要做散发财物-一将豪绅地主、反动派的衣物,谷,米,猪肉用具等杂物分发给群众的工作,以启发群众斗争,加深群众对分田的要求与认识。"这一举措旨在 A.扩大统一战线以抗击日寇B.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 C.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调动群众生产的积极性 31.下表为1964年中法正式建交前美国的反应。据此可知,当时 A.中国周边形势趋于缓和B.中法建交冲破了意识形态束缚 C.美国丧失世界霸主地位D.两极对峙的格局正在走向解体 32.“(古希腊)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出现了巨大的突破,开始有了(人性)自然主义风格的(艺术)作品,到了公元前四世纪,很明显已经可以做到侧身立像,使人物的重心落在一条腿上,膝盖和肩部移动。"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古代希腊 A.人文精神的推动B.社会文化重心发生了转移 C.民主走向了衰落D.农业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 33.17世纪以后,英国的“中等阶级”由于社会流动相对容易而不断得到充实壮大,社会上层和社会下层都有许多人向中间阶层聚集,而商业精神的弘扬又让他们逐渐主宰了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社会的主导性力量。这有利于英国 A.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的体制B.扩大议会上院权力 C.行政实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D.完善君主立宪政治 34.1933年,罗斯福在总统府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头,装上了当时美国三家主流广播公司的扩音器,开始了著名的“炉边谈话”,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向民众讲解了政府采取的若干措施。罗斯福此举 A.开创了国家行政权力干预经济的先例B.使得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困扰 C.有利于从心理上缓解危机造成的创伤D.加强了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力度 35.有关统计显示: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每年约有16000多家企业被并购,其中的80%以上进人跨国公司的行列,跨国公司兼并,收购交易规模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从1996年的49%上升到1997年的58%,1999年则达到83.2%.据此可知,当时 A.贸易壁垒已经消除B.跨国并购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手 C.贫富差距过于悬殊D.直接投资有助于经济区域集团化深人 第II卷 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义轻利是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其核心是重精神的价值,轻物质的价值,好名而不好利,务虚而不务实。在先秦,持这种观念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孔子把义和利对立起来,并赋予了一定的阶级内容。他认为,统治者只要讲文德,进行感化,就能使人民归服。盂子从国家的角度谈论问题,也是把义放在第一位。汉朝武帝以后,儒家思想开始处于正统地位,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在董仲舒那里得到了充分发展,董仲舒要求人们一味追求道义,放弃功利,将道义和功利对立了起来。义利之辨在宋代朱熹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挥。朱熹认为人欲是利,天理是义,仁义道德与利欲是对立的,因而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摘编自王鲁英《论洋务运动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 材料二 近代中国义利价值观的演变分为四个时期: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以义生利,兴利除弊;洋务动时期主张重义兴利,利国利民;维新运动时期主张义利并重,义利和谐;辛亥革命时期主张义利统一,建立革命道德。中国近代义利价值观是对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发展,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贯穿着强烈的救亡意识。中国近代义利价值观呈现出比较复杂的面貌,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用以规范人们行为的传统伦理道德面临着新的危机和挑战,面临着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问题。尽管中国近代义利价值观错综复杂,但存在着一个总的发展趋势,即由重义 轻利的传统义利价值观向义利并重的近代义利价值观演变。 ——摘编自赵璐等《中国近代义利价值观的演变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义利价值观的演变趋势,并说明其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与近代义利价值观的异同,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15分) 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与托克维尔的“民主”概念相对的是“贵族"或“贵族制",而不是“专制"。一般而言,"身份平等”即是托克维尔对“民主"的定义,显然它与政党竞争、公开选举等相去甚远。托克维尔极力主张以“身份平等"为核心内容的民主。托克维尔还认为,企图阻止民主是不可能的,但这不是说,企图阻止以公开选举和政党竞争为主要特征的民主制度是不可能的,他实际上是在说:企图阻止身份平等的社会的到来是徒劳无功的。 ——摘编自段德敏《托克维尔的“民主"概念》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15分)[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传承到清王朝后,土地和人口关系有了重大变化。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的政策,将户籍与赋税剥离开来。利用户籍制度建立身份等级的做法,在清代也大为弱化,从而使户籍制度的治安和人口统计功能凸显出来,与地方基层组织的保甲单位有了更密切的结合。保甲户籍制度兼有乡村基层组织和民兵保安的双重性质,可以将各色人等编入其中,形成一个维护社会治安的网络。依保甲册籍统计人口,也较之过去赋役制度的人口编审能更准确地反映人口数据。在皇权专制政治下,户籍制度不能不被附加其他社会职能,成为政府役使人民的首选工具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1908-194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作用.(6分) 46.(15分)[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前,德国秘密发展了装甲车和战斗机,提出了闪击作战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第一次发展了坦克一一飞机协同作战战术,真正具备了打机械化战争的技术、理论和战术。由此战争初期德军能在17天内消灭波兰,15天内击败英法联军和打到英吉利海峡,仅用三个星期便迫使法国投降。后来同盟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迅速发展以内燃机技术为核心的军事技术群,并大力研究与之相适应的作战理论和战术。到1943年,优势开始转向盟国一方。雷达、声呐及其它电子通讯器材的改进与应用,不仅在抗击德军对英国本土的空中轰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通过对指挥控制系统的改进,为美英军空地协同,反空袭、空降和两栖登陆作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保障。飞弹技术群的出现虽然没有改变战争的进程,但它表明了一种新的作战样式和作战空间的产生。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的爆炸并没有改变战争的结局,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加快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作用。 ——摘编自李元奎等《科学技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及形态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盟国发展军事技术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盟国发展军事技术的影响.(9分) 47.(15分)[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杜亚泉认为,近代以来,由于达尔文、斯宾塞进化论等所谓西方学说的输入,引起了中国社会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急剧变化,而这个变化总的趋向不是积极而是消极的。在对西方文化输入消极面的认识中,杜亚泉进而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进行了反思。他认为,近代国人学习西方的一大缺陷,就是完全模仿西方文明而缺乏以固有的“国性”进行必要的整合。按照这一思路,杜亚泉将中国的社会问题症结之所在,最终归结为一个中西文化的调和问题,也即如何从中国“国性”出发,对外来文化进行必要的整合,以建立中国“独立之文明”的问题。 ——摘编自陈立华《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亚泉有关中国文明的看法。(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杜亚泉有关中国文明的看法。(9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