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辽宁省大连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老年人往往难以招架骗子的“温情”攻势,最终将积蓄心甘情愿地奉上,这就让骗子的“湿情”招数屡试不爽。 B.令人敬佩的巴金老人胸无城府,朴实无华,在那个功利的年代.这种说真话、做真人的品质和行为难能可贵。 C.免费开放军事博物馆,激发了群众的参观热情。每逢节假日,即使快到闭馆的时间,来参观的人仍不绝如缕。 D.这些刚入职的大学生村官们.工作态度认真热情,虽然有时处理问题显得急躁,但总体表现还算差强人意。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分析成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①要分辨成语的语义,有的成语有表层意和深层意,切忌望文生义。②要分清成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③要分清成语的感情色彩。④要识别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与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等。⑤要分析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成语使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成语使用要仔细分析语境。还可以用排除法做成语题。C项,“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也形容声音细微绵长。此处用来形容“参观的人”,使用对象错误,应改为“络绎不绝”。A项,“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合乎语境中“老年人往往难以招架骗子的‘温情’攻势,最终将积蓄心甘情愿地奉上”,导致骗子的招数多次得逞,所以“屡试不爽”使用正确。C项,“胸无城府”:比喻难于揣测的深远用心。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句中说巴金老人在那个功利的年代“朴实无华”,“说真话、做真人”正是他“坦率真诚”的表现。所以“胸无城府”使用正确。D项,“差强人意”:勉强使人满意。语境中说的大学生村官们“工作态度认真热情”,“有时处理问题显得急躁”,这也表明了他们的工作勉强还算能让人接受。所以“差强人意”使用正确。故选C。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项是 A.当前家庭教育有淡化的倾向,其主要原因是课外辅导班占据了孩子太多时间,留给家庭教育的时间严重不足所造成的。 B.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C.《永远在路上》是一部全景式呈现“从严治党"不平凡历程的反腐败斗争专题片,是廉政建设的生动教材和重要措施。 D.各级干部要脚踏实地、实作实行.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不要搞竭泽面渔的政绩工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首先要了解病句的六大类型错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A项,句式杂糅,“其主要原因是……所造成的”。可以改成“其主要原因是课外辅导班占据了孩子太多时间,留给家庭教育的时间严重不足”或“是由课外辅导班占据了孩子太多时间,留给家庭教育的时间严重不足所造成的”。C项,主宾搭配不当,“《永远在路上》是……重要措施”。D项,成分残缺,“牢固树立……”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加上“的理念”。故选B。 【点睛】 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认真阅读的结果,不但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________。于是收取那些值得取的,排除那些不足取的,自己才会渐渐成长起来。 A.也不免发现令人遗憾的粗劣句子。 B.也随时会发现令人遗憾的粗劣句子。 C.也会随时发现湿润的璞玉。 D.也随时会发现粗劣的瓦砾。 【答案】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解答此题时,要注意文段中横线处的上下文语境。首先本段用比喻句(晶莹的宝石),接下来的句子也应是比喻句,排除A、B项。其次从下文语境“值得取的(宝石),无足取的(粗劣的瓦砾)”,排除C项。故选D。 4.下列对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C.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与意外的变故。) 【答案】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在具体语境中翻译句子。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尤其要注意重要词语的意思。A项,“悌”字没有译出,“孝悌”应该翻译成“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故选A。 【点睛】 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 5.下列对古诗画横线四处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②羈鸟恋田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③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④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A.①句写出诗人天性自然、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奠定了基调,也是诗人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B.②句表达诗人心系田园的悔恨心情.“羁鸟”“池鱼”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在官场束缚下痛苦的形象。 C.③句运用白描手法描写田园风光,恬淡自然:“狗吠”“鸡鸣”两处写出了乡村生活的喧嚣器与热闹。 D.①句中“自然”既指自然环境,也指适合诗人本性的生活.这与①句呼应.点明了归隐田园的主旨。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C项,理解出错,错在“写出了乡村生活的喧嚣器与热闹”。“狗吠”“鸡鸣”写出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祥和。故选C。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鉴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則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感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令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音乎 师:学习 B.是故无贵无贱 无:无论,不分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D.君子不齿 齿:并列、排列 7.下列句子不属于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提出论点,接着明确教师职能,再分析从师的重要性,最后论证出择师标准,这都是从正面进行论述。 B.第一段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择师标准,阐明了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C.第二段中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D.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反复论述,辅之以感叹句,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 【答案】 6. C 7. C 8. A 【解析】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C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的意思是:对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所以“惑”的意思是“糊涂”,形容词。故选C。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懂得每一个选项的意思,然后抓住选项是否能反映“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从选出“不属于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一项”。C项,该项是作者提倡的学习态度,不属于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故选C。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第三步,分析选项中的论证方法的使用是否正确。A项,论证方法错误,“都是从正面进行论述”错误,“分析从师的重要性”是从反面来论述。故选A。 【点睛】 这是议论文,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袁淑宇阳源,陈郡阳夏人,丹阳尹豹少子也。少有风气,年数岁,伯父湛谓家人日:“此非凡儿。”至十余岁,为姑夫王弘所赏。淑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道艳,纵横有才辩。刘湛,淑从母兄也,欲其附已,而淑不以为意,由是大相乖失。卫军临川王义庆雅好文章,请为谘议参军,顷之,迁司徒左西属。出为宣城太守,入补中书侍郎,以母忧去职。服阕,为太子中庶子。元嘉二十六年,迁尚书吏部郎。其秋,大举北伐,淑侍坐从容日:“今当鸣銮中岳,席卷赵魏,检玉①岱宗,今其时也。臣逢千载之会,愿上《封禅书》一篇。”太祖笑日:“盛德之事,我何足以当之。”出为始兴王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始兴王溶尝送钱三万饷淑,一宿复遣追取,谓使人谬误,欲以戏淑。淑与溶书日:“弊室弱生,砥节清廉,好是洁直,以不邪之故,而贫闻天下。宁有昧夫嗟金者哉?”迁太子左卫率。太子劭将为弑逆,其夜淑在直,二更许,呼淑及萧斌等流涕谓曰:“主上信谗,将见罪废。内省无过,不能受枉。明旦便当行大事,望相与戮力。”淑及斌并日:“自古无此,愿加善思。”劭怒变色,左右皆动。斌惧,乃日奉令。淑叱之日:“卿便谓殿下真有是邪?殿下幼时尝患风,或是疾动耳。” 劭愈怒因间日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至四更乃寝。劭将出,已与萧斌同载,呼淑甚急,淑眠终不起。劭停车奉化门,催之相续。徐起至车后,劭使整车,又辞不上。劭因命左右:“与手刃。”见杀于奉化门外,时年四十六。劭即位,追赠太常,賜贈甚厚。 (节选自《宋书)卷七十,有刪改) 注:①检玉:古代封禅有金策、石雨、金泥、玉检之封。玉检有时也作检玉,这里用来代指封禅一事。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B.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C.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D.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指官员调动。在古代,“迁”有三种情况:平调;升迁;降职,如左迁等。 B.母忧,指母亲的丧事。封建时代如果官员的父母去世,官员应离职守孝。 C.岱宗,即泰山。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名。因处东部又称东岳。 D.追赠,加封官职、勋位等,一般用于表扬对朝廷有重大贡献的生者或死者。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淑少有风度。他才几岁时.就被袁湛认为是一个不平凡的孩子;到了十几岁时,他又受到姑父王弘的赏识。 B.袁淑为官有节。即使是表兄关系,他也没有依附刘湛;由于卫军临川王义庆好文学,他因此前往任其谘议参军。 C.袁淑能借机进言。北伐之际,他认为形势转好,封禅的时机成熟,于是建议太祖封禅泰山,并上呈一篇《封神书》。 D.袁淑坚守朝纲底线。刘劭要弑君篡位他直言劝告;受到威胁后,他婉言劝诫,后来因始终不愿帮助刘劲而被杀。 12.把文中两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淑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道艳,纵横有才辩。 (2)始兴王溶尝送钱三万饷淑,一一宿复遗追取.谓使人谬误,欲以戏淑。 【答案】 9. B 10. D 11. B 12. (1)袁淑广泛涉猎,融会贯通,喜欢写文章,辞采遒劲华丽,纵横奔放,雄辩有才。 (2)始兴王刘濬曾经送去三万钱赠给袁淑,一夜后又派人追回,说是送钱的人弄错了,想用这种办法戏弄袁淑。 【解析】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特殊句式。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虚词。比如本题,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根据文意进行判断,然后利用人名、地名、官职名、虚词、句式结构等进行断句,最后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因问曰”的主语是刘劭,“曰”后是说话内容,故“因问曰”后应断开,排除C、D项,“淑曰”后是袁淑说的话,“曰”后也应断开,排除A项。故选B。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D项,“追赠”只针对死者。故选D。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项,袁淑任谘议参军的原因并非是由于卫军临川王义庆好文学,原文无此因果关系。故选B。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涉”:“涉猎”;“属文”:“写文章”;“遒”:“遒劲”。第二句关键点:“饷”:“赠给”;“谬误”:“弄错”;“戏”:“戏弄”。 【点睛】 翻译句子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袁淑,陈郡阳夏人,是丹阳尹袁豹的小儿子。年少时有风度气概。才几岁时,伯父袁湛对家中人说:“这是个不同寻常的孩子。”长至十几岁,又受到姑父王弘的赏识。袁淑广泛涉猎,融会贯通,喜欢写文章,辞采遒劲华丽,纵横奔放,雄辩有才。刘湛是袁淑的姨表兄,想使袁淑依附自己,但是袁淑不把他放在心上,因此关系很不好。卫军临川王义庆向来喜欢文章,请他作谘议参军。不久,升为司徒左西属。出任宣城太守、入朝补中书侍郎,因给母亲守丧离职。服丧完毕,做了太子中庶子。元嘉二十六年,升为尚书吏部郎。这年秋季,朝廷大举北伐,袁淑陪伴侍奉皇帝时不慌不忙地进言说:“(您)现在应当亲临中原,占领赵魏,在泰山封禅,时机现在都成熟了啊!我遇上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愿意献上《封禅书》一篇。”太祖笑着说:“这是盛德之事,我哪里可以承当?”出任始兴王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始兴王刘濬曾经送去三万钱赠给袁淑,一夜后又派人追回,说是送钱的人弄错了,想用这种办法戏弄袁淑。袁淑给刘濬写信说:“我出身低微,但磨砺节操,清正廉明,也向往正直高洁,因为天性无邪的缘故,而以贫穷闻名天下。哪里会贪图别人送给我的金钱呢?”袁淑又被调任为太子左卫率。太子刘劭将要弑父篡位,这一晚袁淑正好当值,二更时分,召来袁淑和萧斌等人流着泪说:“主上听信谗言,将要强加罪名废除我。我仔细反省,没有过错,不能忍受冤枉。明天一大早我要办大事,希望你们一起尽力协助。”袁淑和萧斌一起说:“从古至今没有这样的事,希望您再慎重考虑。”刘劭发怒变了脸色,他的手下都要动手。萧斌害怕说愿意效力。袁淑斥责萧斌说:“你认为殿下果真会有这样的逆谋吗?殿下小时曾得过风邪症,现在可能是他的病发作了。”刘劭更加生气了,于是问袁淑:“这事能不能成功?”袁淑说:“殿下身为太子,处于不受怀疑的地位,何愁不能成功?只是成功之后,天地难容,大的祸患也会随即临头。希望殿下迅速停止此事。”袁淑出宫回到官署,绕床来回走,直到四更才睡下。刘劭将要出动,已经和萧斌坐在同一辆车上,十分着急地呼叫袁淑,袁淑熟睡在床上起不来。刘劭将车子停在奉化门外,再次催促袁淑。袁淑慢慢起来,走到车后,刘劭让他上车,他推辞不上。刘劭于是命令手下的人说:“杀死他。”袁淑被杀死在奉化门外,时年四十六岁。刘劭即位后,追赠他为太常,赐给办丧事的物品十分丰厚。 评卷人 得分 三、句子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2)金樽美酒斗十千,_______,___________,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 (3)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羽扇纶巾,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辩乎荣辱之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举”“沮”“辩”“羞”“直”“箸”“涯”“樯橹”,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 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评卷人 得分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②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候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②睡觉(jué):睡醒。 14.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用晨雪、笳声、铁骑等事物,描绘出一幅莽苍凄厉、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图。 B.“想关河”的“想"为推测之意,是词人由“不知何地"的梦境回到现实后的联想。 C.词人通过寒灯.漏声、斜月等意象,写出梦醒后环境的冷清,渲染凄苦悲凉之情。 D.梦境中戎马军旅逼真,现实中理想抱负却一场幻梦,梦内梦外形成反差和错位。 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14. B 15. ①词人心系边塞,立志收复失地的决心。②词人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无奈之情。③词人身虽老仍想建功立业来抗金报国的爱国之情。 【解析】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项,诗意理解有误,错在“是词人由‘不知何地"的梦境回到现实后的联想’。这是词人在梦境中的联想。故选B。 15. 试题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上片写的是梦境。开头就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中间一句“梦游处”点明这是梦游所在,先说是迷离倘恍的梦,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然后又进一步引出联想——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但是,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当时落在谁的手里呢?那就不忍说了。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这九个字中。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一场幻梦,梦境何等的雄拔,现实却是何等的凄凉。梦内梦外的这种反差和错位,令人顿生英雄末路之慨,凸现了词人失落之情怀。篇末“鬓虽残,心未死。”直抒身虽老而雄心仍在的爱国情怀。回答情感题的每一个答题要点要包含以下内容:既要明确指出诗人的情感,又要指出诗人因何事、何景而产生的这种情感。本题可以从诗人立志收复失地的决心,理想落空的伤感、无奈和身虽老仍想建功立业的爱国情等方面,分点作答。 【点睛】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评卷人 得分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以为期 夏磊 中秋了,院子里的几株四季桂却迟迟没有开花,像是忘记了以往的约定,而每到这个时节,在老家生活的那段时光以及深藏心底的一些人和事,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像一缕秋天的展雾一样轻柔地飘进我的梦里。 每年,当连通着长江的河水由浑转清的时候,我知道秋天就要来临,水边的蓼花应该盛开了。 其实在老家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那花叫蓼花,我们都称它狗尾巴花。这花在九月和中秋的时候开得最好,它大片大片地簇拥在水沟边上,茂盛得让人不太敢走进,生怕花丛里会有什么小危险。而它也鲜艳得让人不忍心去践踏,无人欣赏却干净水红。后来,我在清人纳兰性德的词里读到这样两句:“燕子矶头红蓼月,鸟衣巷口柳杨烟。”这才知道原来狗尾巴花就是蓼花,也叫红蓼。我那么多次在燕子矶的水边走过,却并不知道蓼花的花名和花语。也许是那时年纪还小,还不曾懂得什么是离别和思念的滋味吧。“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从琼瑶作品中看到这两句,才知道原来这不起眼的花竞代表了离愁别绪。 在这个秋雨蒙蒙的上午,窗前独坐,我忽然那么想去找找蓼花,不知道它们是否还和昔日一样鲜丽。我没能找出第二首纳兰留给我家乡的诗词,而故乡留在我记忆中的除了许多刻骨铭心的人和事之外,却多了那一片片红蓼。于是每当梦回江南,色彩也明亮多了。 记忆中的家乡秋天是非常忙碌的,春夏两季的辛苦都要在这时去收获,这是一段能品出土地香味的时光。大人孩子都得下地收割,收回来的玉米和黄豆红薯要赶紧晒干,不然秋雨一来,它们很容易霉变发芽,那可不得了,那可是一个冬季的口粮啊!生活的滋味就是这样,每一点甘甜里都掺杂着一点苦涩,每一点苦涩里也能品味出丝丝甘甜。当我知道这些之后,很小我就学会了很多农活,并且学会了在秋天的夜晚看看天,盼着明天是个秋阳高照的好天气。 那时的晚上最喜欢跟大人们去河边照螃蟹。秋风起,蟹脚痒。晚上,在屋后的小河边,铺上干草。点起油灯,把一条网铺在河底,就等着螃蟹牵动网绳了。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并不太期望螃蟹上网,似乎更迷恋那一段等待的时间。月亮亮汪汪地挂在天上,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一两声狗叫,这时真的能听到小虫子掏洞和鱼在水;里游的声音。那是离一些弱小的生命最近的时候吧;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暂时忘记乡村生活的寂寞和农事的辛苦,享受自己独有的生活滋味吧。现在野生的螃蟹已经很难见到了,也没有人照螃蟹了,然而我还一直记得当时的情景。 想和秋天有一个约定,约定在它的暖洋洋的太阳下,躺在有些暖意的草地或沙滩上,读一首也是温暖的诗。不知是哪一年,父亲给我买了一本《诗经》,那是一本很薄的书,大体上能看懂。我如痴如醉地读着,那些简约的文字让我的思緒随风轻扬,在家乡秋天的田野里才能读出先民们的真性情。我相信《诗經》是属于最普通的乡民的,无论是自由車性的还是含情脉脉的,都是原生态和无法修改的,它永远应该是乐观的,每天都在发生有趣的事情。 我怀念读诗的那些个秋天,因为我在那里读到了阵阵爽朗的笑声和先民的无数往事,我听到了来自大地的自由歌唱。 写到这里,已是月上中天,一轮秋月正在薄云里緩緩穿行。世上没有什么媒体能够比得上月亮,明月当空,只要两个人同时一抬头,无论天涯海角,思念马上就像水一样流通了。 院子里的桂花树沉睡在月色之中,如果它们还记得去年的约定,那么它们过不了多久一定会开花儿的。 (节选自《散文》2009年第2期,有刪改) 16.下列对文中有关“蓼花”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秋天是一个容易触人心弦的季节,每到这个时节.故乡过去的时光和人事就不经意间,在我的脑海里萦绕。 B.“我忽然那么想去找找蓼花”,这是“我”思乡心切的婉转呈现;对它们鲜丽的疑问,是“我”思乡之情的宜泄。 C.蓼花又叫“狗尾巴花",是作者家乡常见的花。它的盛开,它干净的水红,触动了我这个游子浓郁的思乡之情。 D.夢花在纳兰性德的词句“燕子矶头红夢月”意蕴丰富而,饱含着浓浓思乡情,自此让我知道了夢花代表了离别。 17.下列对本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家乡秋天收获忙碌中,“我”感受到了甘与苦的生活体验与人生真谛,在我看来“这是一段能品出土地香味的时光”。 B.在家乡秋天的田野里,在《诗经》简约的文字里,“我”读出了先民们的真性情:自由率性,感情真挚,乐观而且有趣。 C.将月亮与媒体作比,突出月亮沟通情感的迅速;将观月触发的思念与流通的水作对比,突出这种情感共鸣的强烈。 D.野生的螃蟹难见到了,没有人照了,但我一直记得当时的情景,表达了“我”如今无法静心聆听自然天籟的惆怅失落。 18.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反复提到蓼花,蓼花既蕴含着作者的伤秋之感,也引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更突出了作者对纳兰词的喜爱之情。 B.结尾写桂花树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沉睡”写出了桂花树的恬静,渲染了夜色的宁静;“记得"则赋子桂花树以人的灵性。 C.蓼花大片大片地开放在水沟边上,长得太过茂盛.颜色也很鲜艳,人们生怕花丛里会有什么危险.从而不太敢走进去。 D.因为夢花勾起了作者的伤秋情结,作者又是离乡远游的游子,所以整篇文章笼罩着浓浓的思乡之情,读来有萧瑟之感。 E. 文章结尾提到期盼桂花树开花,在结构上收東全文,呼应文章第一.句话,同时呼应标题,使得首尾圆合自然,浑成一体。 19. 从全文的材料组织与情感体现来看,题目“秋以为期”很有意味和特色,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6. D 17. C 18. BE 19. 题目“秋以为期”引用自《诗经》,“秋”字点明散文中的事情都发生在秋天,“期”透露出作者对故乡秋天时光的深深留恋与怀念。 谋篇:①题目“秋以为期”中的“秋”贯穿全文,将作者与秋天的约定有机地组织起来。③作者与秋天的三次约定分别是“想去找找蓼花”“在家乡的田野中读一首温暖的诗”“期盼四季桂如约开花”。 立意:①秋天的收割表达了作者怀念故乡自然、富有乡土气息的生活方式;②照螃蟹表达了作者眷恋少年的快乐时光;③在家乡田野中读一首温暖的诗,表达了作者热爱充满诗意的、真性情的生命;④期盼四季桂如约开花,表达了作者愿世间美好约定都能如愿的美好祝福。 【解析】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有关“蓼花”的理解要结合文内容。D项,无中生有,纳兰词中的蓼花丰富意蕴代表浓浓乡情,在原文没有体现。故选D。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品中的重要内容的能力。C项,表现手法搞错,错在“将观月触发的思念与流通的水作对比”。是将观月触发的思念比喻成流通的水,不是对比。故选C。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道题考的是理解和分析有关内容和表现手法。A项,于文无据,“更突出对纳兰词的喜爱”于文章中没有表明。C项,错加因果,“颜色鲜艳”不是不敢走进的原因。D项,曲解文意,“萧瑟之感”理解有误。故选BE。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有的标题十分含蓄,如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认真阅读,梳理文章内容,回答有关“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题干已经给了答题提示,所以本题从全文的材料组织与情感体现两个方面回答标题“秋以为期”的意味和特色。回答标题的意味和特色,首先要解释题目的意思:该题目引用《诗经》里的诗句,“秋”字点明文中的事情都发生在秋天,“期”是感情词语,透露出作者对故乡秋天时光的深深留恋与怀念。然后从全文的材料组织方面回答其作用。阅读原文,找到与“秋”约定的内容,可知题目中的“秋”贯穿全文,因为“秋”将作者与秋天的约定有机地组织起来。“我忽然那么想去找找萝花,不知道它们是否还和昔日一样鲜丽。”“真想和秋天有一个约定,约定在它的暖洋洋的太阳下,躺在同样有些暖意的草地或沙滩上,读一首也是温暖的诗。然后看着白云在天上缓缓地移动,并且就这样久久地看下去。”最后一节中“院子里的桂花树沉睡在月色之中,如果它们还记得去年的约定,那么它们过不了多久一定会开花儿的。”在谋篇布局上,本文记叙了在家乡的许多作者与秋天的三次约定分别是“想去找找蓼花”,“在家乡的田野中读一首温暖的诗”,“期盼四季桂如约开花”这三件事情,这些事情中有回忆花儿的,有读书的事情,有享受乡村田野夜晚宁静的感受,结合文章对景的描写,对事的记述来回答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故乡风物及那段少年时光的眷恋,他眷恋的是故乡人契合自然的生活方式和充满诗意的生命体验。 【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评卷人 得分 六、语言表达 20.下面是某医院门诊“一卡通”挂号流程图,请你以咨询台工作人员身份,向一位“无卡患者”介绍挂号流程,要求内容完整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 【答案】无卡患者,如果带身份证,直接到收费窗口办卡、充值挂号;如果未带身份证,先到导诊台填写办卡申请单,再到收费窗口办卡、充值挂号。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解答该题,首先要看明白流程图的含义,这个流程图要从上往下看。最上面是条件“患者来到医院”。根据箭头显示,最终的结果都是“在收费窗口充值挂号或在分诊台”。关键是中间的过程,首先分有无卡。如果有卡很简单,直接持卡进行挂号即可。如果没有卡,又分为两种情况,不带身份证的比带了身份证的多出一个“导诊台填写办卡申请单”环节。学生看清楚了这些,在具体叙述的时候,可先易后难,比如先介绍有卡者,再介绍无卡者。无卡者先介绍带了身份证的,再介绍未带身份证的。总之要条理清楚,言简意赅。另外要注意字数限制。 评卷人 得分 七、材料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江苏灌云县有一个面积只有两个足球场大的开山岛,小岛上只有王继才夫妇、三只小狗五条泥鰍和三只不会打鸣的公鸡。每天早上5点,夫妻俩就准时在岛上举行两个人的升旗仪式,过着每天两次巡岛、观天象、护航标、写日志的重复生活11680天。直到2018年7月27日,王继才去世。王继才守岛卫国的故事比他们荒岛生存更加震撼。一朝上岛,一生为国。 请结合上面的材料,选好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0字的议论文。要求:问题明确,不能套作。 【答案】为国守望 一曲《苏武牧羊》,让人想起两千年前的边地寒雪,想起那不屈的苏武。雪野茫茫,朔风凛冽,却无法吹冷他的爱国热肠;武力强迫,重利诱惑,却无法打消他的望“汉”雄心;饥寒交迫,漫长折磨,却无法销蚀他的赤胆忠心。整整十九年,为什么他能在荒寒之地的漫漫长夜里饮雪吞毡、心坚如铁?因为他心中有汉,因为他有一腔为国守望的热血。 大浪淘沙,那些因贪图个人享受而汲汲于名利者早已被人们唾弃,而那些为国守望者却被人们举得很高很高。个中原因,有两点特别重要。 一是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苏武隐忍雪域,不屈服于权力压迫,不贪慕荣华富贵,是因为他心中始终秉持着责任和担当。同样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忘我旷达,源于他的责任和担当;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刚烈决绝,源于他的责任和担当;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舍家报国,源于他的责任和担当…… 梁启超先生曾说:“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无数志士仁人以国家之任为任,以百姓之心为心,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忠诚守望、勇敢担当的精神滋养着中华儿女,以致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复兴路上,涌现出了几十年背井离乡、远离父母,把一生交给祖国,始终守望着“国之重器”的黄旭华式的科技工作者;涌现出了带领村民在恶劣环境中战天斗地、劈山凿渠,守望一方的黄大发式的村干部;涌现出了守望母亲、眷顾故土、担忧家国命运而一生泣血的余光中式的“乡愁”诗人……他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共同担负着复兴家国的重任。 二是那一份牺牲和奉献精神。古往今来,为国守望者无不勇于牺牲和奉献。国难当头时,以自身鲜血警醒同胞的陈天华,奉献牺牲的是自己的宝贵生命;和平年代在异国争取设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的爱国人士黄素梅历尽周折,艰难奔走,奉献牺牲的是个人享乐;入伍七年,却没有回家过过一次春节的国旗哨兵张自轩,牺牲奉献的是小家幸福。正是因为他们自觉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命运有机结合,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怀为一体,从流连小家的私情走向复兴中华的大义,中华民族才能国运昌隆。 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同样,一个国家多一些为民族利益而忠诚守望的人,国家才有希望。如果只耽于一己私心,守望着鲜花美酒,守望着权位美色,那国家就危险了。 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为国家担起责任,为民族奉献牺牲吧! 【解析】 【详解】 命题方式:新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 具体过程: 材料分析:32年如一日,升旗、巡岛、护航标……以孤岛为家,与海水为邻,和孤独做伴。这是多么让人震撼的平凡。王继才的事迹告诉我们,即便是最平凡的岗位,也能书写出不平凡的人生华章。而王继才夫妇32年坚守海岛的动力源于内心朴素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正是对国家的挚爱让王继才夫妇数十年如一日,在“与世隔绝”的小岛上抵抗住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环境,始终守卫着祖国的边哨。没有气壮山河的豪言,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王继才朴实的话语最好的诠释了爱国奉献的精神:“家就是岛,岛就是国。”爱国奉献不只是一种情怀,更表现为理想的坚持与责任的担当,这应当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精神底色。抓住材料关键句“一朝上岛,一生为国”立意。 【立意】 1、孤独与坚守; 2、勇于担当; 3、默默奉献; 4、信仰与信念; 5、家国情怀; 6、时代楷模; 7、平凡岗位与人生华章; 8、风雨相随,相守相爱。 【素材】 1、背上的“精忠报国”是母亲的教诲,战场上的拼死杀敌是对国家的担当。岳飞,一个民族英雄,一个国家的壮士,他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书写了为国担当的战歌。杨立伟,出征前的誓言回响天地,那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失重的痛苦与不适却没有击败他的心。面对航天任务,他担当,为国家,为了中国在航天事业的飞跃。这一份担当,足令天地动容。 2、1920年,美国一个年仅11岁的男孩在踢足球时踢碎了邻居的玻璃,人家索赔12.5美元。当时12.5美元可以买125只下蛋的母鸡,闯了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对过失负责。可他没钱,父亲说:“钱我可以先借给你,但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个男孩就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半年后,他终于还给了父亲12.5美元。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 3、“一切责任在我”, 卡特总统勇于承担责任,赢得了美国民众的信任;乱世卧龙,白帝托孤,诸葛亮鞠躬尽瘁,担起国家大任;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坚持真理,担起中国人的脊梁。 4、在埃博拉疫情肆虐时,中国迅速派出医疗队救助;在也门局势危急时,中国派出军舰疏散在也公民,并积极帮助外国友人;在联合国大会上设10亿美元和平发展基金,促进世界发展。这些无不彰显出我国在外交上发挥的建设性作用,也向世人诠释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担起重担,成功就在身边。 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7、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荀子) 【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勇于担当”这一中心论点,从“勇于担当”的表现、原因、意义等角度论述;可以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形成对比论证,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 【点睛】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