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通史整合四中华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朝、清朝前期(课件)(85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通史整合四中华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朝、清朝前期(课件)(85张)

01 02 04 03 目 录 05 史况 是什么 —— 串点成线 史况 怎么样 —— 织线成面 高考 考什么 —— 教材拓展 高考 怎么考 —— 考向聚集 课时跟踪检测 01 史况 是什么 —— 串点成线 承古萌新:一方面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取得辉煌成就,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 西学东渐 ” 局面形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思想文化 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经济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政治 02 史况 怎么样 —— 织线成面 (1) 思想: ① 王阳明 “ 心学 ” :思想核心是 “ 致良知 ” ,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理,主张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② 李贽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 (2) 科学技术: ① 《 本草纲目 》 系统地总结了中国 16 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② 《 农政全书 》 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 被誉为 “ 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 。 (3) 文学艺术: ① 文学: 《 三国演义 》《 水浒传 》 和 《 西游记 》 。 ② 戏曲:明朝时,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 ③ 绘画: 文人画代表作品有徐渭的 《 牡丹蕉石图 》 (1)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 手工业: ① 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 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一些行业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② 制瓷: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为著名,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 (3) 商业: ① 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② 商帮: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势力雄厚,形成了大商帮。 ③ 外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大量外销; 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④ 货币: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4) 经济政策: ① 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 实行 “ 海禁 ” ,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1) 中央: ① 废除丞相制度:废丞相,由皇帝掌管六部。 ② 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③ 选官制度: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④ 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 御史,又设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 。 (2) 地方: ①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② 地方上设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 明朝 (1368 ~ 1644 年 ) 文化 经济 政治 阶段 (1) 思想: ① 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工商皆本。 ② 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 “ 众治 ” 主张,倡导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注重实学。 ③ 王夫之: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2) 文学艺术: ① 小说创作的兴盛: 《 儒林外史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等。 ② 绘画和书法:强调个性、 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如清代郑板桥的 《 墨兰图 》 。 ③ 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发展于同治、光绪年间,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 (1) 手工业:制瓷业进步 ( 瓷窑、品种、技术 )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 商业:晋商和徽商。 (3) 外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很大;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4) 经济政策: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1) 清朝初年:设内阁,置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限制。 (2) 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 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 清朝 前期 (1644 ~ 1840 年 ) 文化 经济 政治 阶段 03 高考 考什么 —— 教材拓展 走向顶峰的君主专制;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时隐时现的盛世危机;现代中国版图的奠定 素养热词 废丞相、设内阁、厂卫制度、八股取士、督抚制度、军机处 隐性时空 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方式,是清王朝乾隆年间正式设立的制度。自清朝以来,藏传佛教活佛达赖和班禅转世灵童需在中央代表监督下,经金瓶掣签认定。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实施金瓶掣签制度,对当时的西藏、蒙古地区社会和佛教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意义深远 金瓶 掣签 在内外蒙古地区,均实行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划分为旗,旗是基本行政单位,合若干旗为一盟。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 盟旗 制度 清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改土 归流 发达的手工业经济;活跃的商业贸易;封闭的经济政策;萌芽的资本主义 素养热词 玉米、甘薯引进 , 广泛植棉 , 资本主义萌芽、长途贩运、票号、商帮、市镇、白银流通、粉彩、珐琅彩 隐性时空 1712 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 ( 1711 年 ) 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 “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 内容 一条鞭法下农民的丁银负担依然沉重,农民不堪负担,被迫逃亡或起义,严重威胁着清朝的统治。为了防止农民起义,维护封建秩序,稳定赋役剥削 背景 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逐渐减少,对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评价 雍正帝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内容 “ 永不加赋 ” 并没有免除丁银,也就不能防止住农民的逃亡以及解决赋税收入不稳定的问题,地主豪富往往勾结官府,使丁银负担大部分落在贫困农民身上 背景 封建的文化专制;进步的思想启蒙; 承古萌新的科技;大众化、世俗化的文艺 素养热词 致良知、李贽、清初三大家、 《 本草纲目 》《 农政全书 》 、西学东渐、明清小说、京剧 隐性时空 否定权威,独立思想 经世致用 —— 务实 文化 工商皆本 经济 批君主和三纲 —— 平等 限制君主专制 —— 民主 人欲天然合理 —— 个性解放 批天理 —— 理性 存人欲 —— 民本 政治 发展 继承 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传教士来华,明清之际出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高潮,西方传教士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儒家经典,并传回欧洲,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中国知识分子也主动学习西方科技。如徐光启的 《 农政全书 》 介绍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 天工开物 》 也收录了一些国外传来的技术,如介绍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 文化交流上西学东渐    首先,在思想界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激烈的揭露和大胆否定;其次明清的小说也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思想、文学中体现反传统反封建 明清小说是从宋元的话本而来的,著名的科学技术著作百科全书 《 天工开物 》 中,所记内容多是通过作者调查研究而获得的新知识 传统文化中孕育新内容 04 高考 怎么考 —— 考向聚集 考查重点明确 明代和清代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具体表现 回归教材主干 改变学生忽略教材内容的重要性的常规观念 注重阶段特征 通过比较明代和清代中期的大商人的资本数额,突出经济领域的变化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立足核心素养 跨越多个朝代的 “ 时空意识 ” 对历史现象做出解释 命题视角独特 以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间接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 注重逻辑推理 通过不同时期河南、江苏两地状元人数的比较推断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命题角度变化 不是传统的考查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是农业领域的现象 注重史料探究 通过对材料中现象的分析,明确明清时期农业的生产特点以及农业转型的必要性 历史现象 明朝中期以后,个人出书风气盛行,书籍作为馈赠礼物流行于民间 历史现场 明朝中后期是中国商业出版的繁荣与成熟期,此时,印刷工艺定型,印刷成本大幅下降,图书日趋平价化 历史关联 以雕版印刷业的发展导致的书籍大量出版折射当时的文化氛围 注重逻辑推理 以棉花的生产和运销为切入点,考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 提升思维层次 既蕴含着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的积极影响,也显示出明朝中后期我国商品经济的发达与繁荣 命题视野之宽 以宦官擅权这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异化现象为素材切入命题 时间跨度之长 从明初一直到明朝中后期,体现的是大时段的时空观 能力立意之高 由最初的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宦官读书识字制度化这一变化所体现的中枢机构变化,体现了发散思维与逻辑推理思维能力的运用 材料 “ 传统 ” 宗法制的典型史料:族谱 考法 “ 新颖 ” 四个选项均不直接呈现所学教材知识,而是让考生根据史料分析说明选项与题干的关联度 价值引领 海峡两岸同宗同族,血脉相连,同属一个文化圈 时代性 从文化素养的角度命题,暗含了 “ 文化自信 ” 的时代主流 关联性 以昆曲的流行创设情境,考查经济发展对艺术创作及其发展的影响,体现关联性 灵活性 依托教材的主干知识,又不局限于具体知识点,呈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时空观念 跨越汉朝、唐朝、宋朝和明朝四个不同的阶段 热点立意 强调国家力量对科技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 历史思维 从政治、经济、思想的相互影响上解读历史信息,体现综合技能的培养 从 “ 大 ” 处立意 商品经济发展所引发的明朝社会转型 从 “ 小 ” 处入题 从人们日常饮食器具的变化上选材切入,彰显 “ 以微见著 ” 以素养为 “ 魂 ” 唯物史观下社会风尚变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考查内容基础 历史主干知识:明代的朝贡贸易 情境材料新颖 以中国传说中的 “ 麒麟 ” 为素材创设历史情境,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命题视角独特 考查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峰回路转 材料给予的是迁都北京的政治因素,考查的却是迁都北京的客观作用 素养提升 唯物史观下政治中心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呼应热点 呼应城市功能转移的社会热点,如 “ 雄安新区建设,北京部分行政功能转移 ” 等 “ 1624 年 ” 是明朝末年,此时正是明末战乱之际,荷兰正是利用明朝政府无暇他顾这一时机趁机侵占台湾 ⑤ 高分点 在与中国生丝贸易中获利丰厚 ③ 荷兰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② 荷兰在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下大肆对外进行殖民扩张 ① 保分点 “ 东印度公司成立 ” 的隐性信息是荷兰殖民扩张的方式,即建立殖民据点 ① 高分点 荷兰与西班牙在殖民扩张中进行争夺 ④ 扩大对中国的贸易,获取高额利润 ③ 保分点 “ 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 是综合概括、点睛升华之笔 高分点 接受移民,人员往来频繁 ⑨ 实行祖国大陆的文化政策 ⑧ 实行祖国大陆的政治政策 ⑦ 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⑥ 保分点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 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 , 与占城、爪哇、暹罗等 30 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 , 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 200 余家纺织工场雇佣 3 万余名工人 16 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 “ 一条鞭法 ” 改革。 李时珍 《 本草纲目 》 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 , 代表作 《 牡丹亭 》 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 “ 太阳中心说 ” 。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 , 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 , 代表作 《 哈姆雷特 》 时间 中国 外国 17 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 , 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 《 天工开物 》 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 , 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 “ 五月花号 ” 到达北美 西方开始殖民扩张,东西方差距产生并逐渐扩大 思想文化专制;总结性科技成果出现;闭关锁国、中外贸易呈现顺差;多民族国家统一 17 世纪 近代自然科学出现;西学东渐开始; 文艺复兴出现,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农业生产经济政策调整;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医学著作出现; 反封建礼教束缚的思想出现 16 世纪 西方近代科技有所发展; 新航路开辟; 呈现资本主义萌芽 官方贸易正常进行,以东南亚为主;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郑和航海规模盛大,但与新航路开辟相比,影响有限 14—15 世纪 外国 ( 资本主义呈现曙光 ) 中国 ( 封建专制江河日下 ) 时间 论题一 新航路开辟给中国带来了深远影响 论题二 全球化有利于文明的交流 论题三 新航路开辟后,中外文明的交流与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